娃娃:19岁,1931年8月2日生人,北京通州人,家中独子,上面有三个姐姐,为了避祸好长,老辈给起了小名娃娃。
1951年参军,同年加入人民志愿军入朝。
加入了8连,3排5班。
1952年春,北京通县招兵处。
北京通县招兵处热闹非凡,一队文艺兵在唱歌跳舞一番以后,走下台拿着征兵报名表塞在每个年轻人手里。
看热闹的娃娃被文艺兵王兕塞了一张招兵表。
家里鸡飞狗跳,三代单传,父亲反对,张中和偷了户口纸奔了招兵处。
北京站,连夜赶来送行的爷爷张博施冲着娃娃远去的火车立正军礼,身型挺直不见老态。
杜川复员回到离开的校园,重修课业,51年分配安东。
字幕:1951年4月7日,安东,三马路。
场景:安东市,三马路中心时间:日,外 人物:杜川、安东中学学生尸体△《数学次元》插在腾着烟气的泥土里,书皮上面写着:安东中学,杜川老师。
被一双泥和着血的手,从土里刨了出来,拍了拍,收了到了挎包里。
△永乐舞台剧院彻底炸毁,只剩一个大理石雕刻的大门,大门左边边的门挂着,忽忽扇扇的,不断的拍打着一旁的杜川,好像人在推搡。
△杜川一身血、泥站了起来,三马路当中炸出一个十多米深的大坑,大坑周围散落着一群孩子的尸体、书本碎片,永乐舞台门口“迎接数学杜老师”的横幅,一边连着,一边飘荡着。
△杜川看着四周,一声哀嚎,又跪了下去,脑袋在包里,咬着包的边沿,呜咽着吼叫。
徐明德&歪把老父亲嗷嗷的在哭,扬着算盘:我把你个碎娃!
卖铺早晚都是你滴!
你走咧!
谁给我养老送终?
徐明德砰砰磕头:我是党员,党员就要这时候冲乜,卖铺您给我留着!
我回来可是要盘点滴!
歪把在村口:老叔!
快走撒!
车来咧!
要是娃娃亲的婆姨知道咧,我就走不了咧!
结尾S:139 场景:新鸭绿江大桥时间:日,外 人物:张中和外孙女尾声:(画外音,女生)记事儿起,每年姥爷都到大桥边等战友,去年,他没能来。
△鸭绿江大桥边,一个年轻的军装女子站在桥头,立正观望。
S:140 场景:·繁华的城市时间:日,外 人物:张中和、三排△年老的张中和步履矫健、开心的和年轻的杜川、孟大关等一众战友,大家穿着干净的新军装,有说有笑走进繁华的城市,指点着新桥、新楼、新的一切,周围经过的人、车都停下来行着注目礼。
就电影而言,我不想过多的说它的短处,中国式煽情,女医生给了太多镜头~
第一关心的问题,是朝鲜战争中有没有真实的无名川战斗,或者导演是不方便给出具体地址,为什么女医生的哥哥说是长津湖战役中阵亡,可以给出具体地址,而这个片子不行,我们以前看的三所里,龙源里都是活生生的地名; 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与美军第10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进行了直接较量!
朝鲜战争 , 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 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第一次战役 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第二次战役 1950年11月7—12月24日 第三次战役 195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8日 ,第四次战役 1951年1月25日~4月21日 第五次战役 1951年4月22日-6月10日 根据电影信息,我们可以推测无名川战斗时在长津湖战役~半岛停战谈判之间的某个时间点,确切的讲应该是临近半岛谈判,可能是第五次战役, 铁原 ,涟川,喋血岭,伤心岭,上甘岭都是第五次战役出现的地名。
第二关心的问题,是片中反应的中美狙击手战斗是否真实存在?
美军死亡36574人 ,其他数字不清楚~
本来只想给个三星,但是想想这几年的国产战争片,还是给个四星鼓励一下槽点:一、剧情的确是人间迷惑,战场上可以随意抗命不遵?
是不是个人英雄主义可以替代战略思考?
二、发现敌方阵地,如果炮火覆盖范围内,撑死了也就是几十公里,在没有电台的情况下,不马上派个人回去汇报么?
至于后面抢敌方的电台?
三、强行煽情,强行捆绑冰雕连,并不是不应该纪念,但是这么突兀的拉进剧情里面,是不是不太合适四、美军是不是太弱了,或者太贪生怕死了,就这样的部队,我们的志愿军至于打这么惨烈?
和神剧的风格接近了最后,夸一下吧:没有用什么乱七八糟的小鲜肉,至少几位主角以及配角都算是演技在线道具以及布景,人物的状态都还不错,该脏就脏,该乱就乱,不然怎么是打仗呢
若批评不自由 则赞美无意义。
主旋律必捧,质疑必喷。
那所有的抗日抗美电影都应该十分,并列第一,第一也就没意义了。
也许这片子是个爱国主义好片,但这片子并不是一部合格的战争片。
开挂的英雄,脑残的敌人,玩闹的战斗,潇洒的杀敌。
这不是在致敬先烈,而是在侮辱英雄。
所以这片子还不如《金刚川》,虽然《金刚川》也不是好片子,叙事混乱,乏味的重复,但至少战争的表现还比较写实。
血淋淋的战场,真实的战斗,惨烈的搏杀,带领观众接近近乎真实的战场,贴近那个年代那些人和那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才是一部好电影。
敌人不傻,胜利不易。
烈士的牺牲有意义,不是看完了觉得是个人就能轻松消灭坦克装甲车的美军,打游戏都比这片子真实,至少游戏里消灭个Npc也有点难度。
导演的智商,观众的智商,两者和谐了,讲故事的人,把故事讲好了,这才是一部好电影。
观众喜欢的不是跟风之作,是用心打磨的好片。
水军可以水高分,可以骂批评的人 ,但水不出点击率和票房。
不是抗日神剧就是抗美神剧,不神剧就不会拍电影吗?
看了很多评论,说什么抗美神技呀,什么志愿军太厉害啊,总之一点,骗子,把美国人拍的太怂了,把志愿军的太神了。
实在看不下去了,所以说个小故事吧。
在云南省楚雄州牟定县的中部,有个村庄叫秧田冲,村子里曾经有一位老兵,最早它是滇军第60军的,参加过远征军,后来从缅甸直接开拔到了东北,在曾泽生军长的带领下,成建制投降了当时的东北野战军,就是在辽沈战役当中投降了,林彪的部队。
两几年后呢,他参加了抗美援朝,在抗美援朝单,他们作为从国民党那边过来的士兵,单兵作战能力,与历经红军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部队相比,战斗力差不多。
记得他说和美军对打,单兵作战能力,美军大多数不是他们的对手。
别忘了,他们都是枪林弹雨,打打过几十场战斗出来的。
他们主要吃亏就是在武器上。
这个老兵一个人在朝鲜战场上,就干掉三个美国人。
但是他们一个排,最后只活着回来两个人,他是头上和身上都有大弹片,他们的他们的战友主要是牺牲在美国人的飞机、远程大炮的炮弹下。
那时候我还小,只隐隐约约的记得,他说我们一样办法都没有,看着天上的飞机在我们头顶飞,我们抢不能开,只能一动不动趴在灰里面,很多人就是这样死的。
可惜他已经死了,如果现在还活着,能搞到一个能对他做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具体的采访就好了。
印象当中,他说他们步兵对战过程中,好像更怕的是日本人。
所以那些说美军多么厉害,可能就是好莱坞的大片看多了,被洗脑了。
好像是一部小资金电影。
因为,刷抖音看起来不错,就打算看看了。。。
真的是。。
被抖音坑了。。。
抖音发出来的片段,就是唯一亮点,其实也不算是亮点。
说实话,没什么看点。
给两颗星,一颗是基本星,第二颗是良心星。
先说优点。
主演的演技不是不烂,仅此而已。
可能是投资少,所以场面也不大,群演也不多。
然后就是吐槽点。
美军的表演真的是烂,虽然我听不懂英文,但是台词一点感情都没有。
一点情绪表演都没有。
僵硬肢体动作。
牵强的台词。。
台词基本就是,三流水平写出来的。
思路逻辑也很牵强。
手榴弹抛的比子弹还远。。。
扔手榴弹的时机完全不符合逻辑。
完全就是为了撑场面,才设计的扔手榴弹的场面。
逻辑漏洞太多了。。
都不知道该说哪些。。
师长的命令是撤退。。。
但是却违抗了命令。
如果,打掉这个炮兵阵地这么重要,而没有联系方法,完全可以派12个人去找总部支援。。
非要这几个人拼命。
那个排长被狙击手击倒后,居然有三名战友去救他,而且居然都死了,连排长也没活过来。
导演想拍出我军舍身救人的精神,可以理解。
但是太牵强了。
还有那个排长想自杀,完全偷偷给自己来一枪,非要站起来,让地方狙击手看到自己要自杀。
结果想死都没死成。
最后一战,发现无线电,完全可以偷偷摸上去再杀,但是非要站起来冲杀,边跑边开枪,打得中才怪。
有个别人比较冲动,可能会做出非理智的做法。
但是,还是觉得有点牵强,就是编剧想让你们死,你们必须死。
无线电,居然谁都会用。。
这个也很奇怪,我没当过兵,所以不太懂,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当兵的都会用无线电?
还有逃跑的时候,我方目的是,去高处用无线电通知总部。
那不用全跑啊。。
可以到留23个人断后啊。。
隐蔽,阻击,可能普通士兵枪法没那么准,但是,我觉得完全可以拖延时间,让重要人物先走。
如果是资金不够多,规模小一点,少点群众演员,主演片酬低,知名度少点。
都可以理解。。
但是,逻辑不通。。
就是导演和编剧的问题了。。
看了一天了。。
看不下去。。
整片几乎就没有亮点。
基本就是看一段,去干点别的。。
无聊了,再看一段,再去干点别的。。
结果就 用了一天时间 。。
最后晚上睡觉之前才看完。。
烂片烂片烂片
朝鲜战争中的志愿军,不管是小股侦察部队袭扰、深入敌后,还是各种侦察行动突破封锁,都有大量可歌可泣的真实战例。
电影中却用神话般的无敌战神描写方式展现志愿军,实在无语。。
在历史上真实的朝鲜战场狙击战中,志愿军的表现其实相当出色,尽管狙击用器材并不优于对手,但是仍然展现了很高的战斗素养。
我国其实有很多优秀战争影片,水平很高。
可惜,偏偏有这么一群低能导演制片方,对真实的志愿军极度不自信,只要能过审,那么就非要用抗日神剧手法拍摄,反正低能观众数量庞大有市场,屡试不爽。。。
他们这群汉奸展现出的是可悲的奴性。。。
演员其实都挺好的,但是很可惜,很多自认为低头跪舔就能吃遍市场的低能导演,让片子过审的本事有,拍好电影的本事却没有,连累了好演员。
这样的导演唯利是图,没准就是拿了美帝的好处故意这么拍出来恶心人的,将来一定是带路党的料。。
========写在后面很多片方的水军见不得别人说这粗糙电影不好,文化程度低到搞笑的程度。。。。。。
也不管你是在赞美志愿军还是表扬英雄,反正这些低智商水军见你给这电影差评,就疯狗咬人一样说你是美帝那头的。。。。
呵呵,这些靠灌水才能挣钱养家当惯了走狗,真是特别有出息。
看完豆瓣恶评再去看的,比想象中要好,弱化了个人英雄主义,看出在努力凸显群像。
高潮戏肯定是对狙那段了,围点打援还施彼身这部分设计得很用心。
影片有意将宏大的概念具象化,比如“第三枪”-伟大奉献牺牲精神,“主席勋章”-坚定的信仰,本子上牺牲人名记录-无数无名英雄等等,值得学习借鉴。
看到这么一段评价觉得很好:《抗美援朝》史记中描绘的志愿军是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下昼伏夜出,很多战士都因为饥寒交迫牺牲,在《无名川》里,一切都是风和日丽,《1917》《敦刻尔克》远不如志愿军的故事英勇,却时刻营造出战争的危机感,外景和布光的重要性。
军人也是人,也会害怕仿徨,也是逐渐成长的,人性中挣扎的部分更多,观众才能有共情,韩韩的《太极旗飘扬》《实尾岛》都值得借鉴。
说爽剧肯定是爽剧了,但说好片还是有差距的。
场面置景做的不错,断壁残垣、硝烟、几场战役的实景都还行,慢镜头有点多,情节上还是有让人一下猜透的样子,部分地方为了凸显互帮友爱,而无谓牺牲,还是需要改进编剧思路。
不是战士越惨越震撼人心。
开场五分钟后开始不妙,女医生出来了, 十分钟再次不好,两个排要用步枪手榴弹打坦克,一声枪响,心里骂,考,还真打呀!
等勇敢的战士们干了三车鬼子两辆坦克,只想骂人了。
志愿军勇敢无畏,用劣势装备和血肉之躯打平了美国鬼子,这抗美神剧难道不是对他们的牺牲的一种歪曲么?
从表现战争的角度,这片子甚至比《上甘岭》的年代都算是倒退。
列几个必须骂得原因吧:女医生无故上敌后。
步兵打坦克。
排长讨论改变任务坦克炮打不死人武术袭敌营恶俗的士兵的军功崇尚和婆姨理想在战友牺牲后谈笑风生“为什么我们每次都能战胜美国人?
”我就看到到这儿吧,已经无法看下去了。
这种烂东西,除了舔,还有什么意义吗?
*抗美援朝烈士十九万七千人×美军记录死五万四千人真能拿这些去世的人来编故事吗?
像我们拿抗日,国共战争那样?
还是放过抗美援朝吧。。。
没想到吕奉先都来凑热闹了,派女医生参加救援队太雷了,什么最好的医生根本不是理由,带女的去很不方便,影视剧就喜欢硬编男女搭配,没办法,凑合着继续看吧,二十几个人,没有携带重武器,居然考虑要不要伏击有着几辆坦克的霉军车队,编剧以前是不是抗日神剧的剧本写多了,脑子瓦特了。
可怕的是后边还真打起来了,两个残缺的排打霉军的车队,霉军靠着一挺重机枪才扳回劣势,霉军大兵死的那叫一个稀里哗啦,要是换成日本鬼子的军装,这妥妥的就是标准抗日神剧,榴弹炮在步枪手五米外爆炸效果还不如一枚手榴弹。
刚想着居然有无线电,按照套路要切断联系的,果然通讯兵立马领盒饭。
后边进攻炮营失败被反围剿,又趁机夺取电台,打仗的场面很多,也很惨烈,算是亮点了。
三星6分,几十号人能围堵一个炮营,要不是有特种兵支援就端了。
原本以为是院线片,没想到是网大,前边的剧情没那么雷就好了。
战争场面挺震撼,演员演技太烂了!
又臭又长
鼓励一下,其实战争片基本的东西还是做的很扎实,还是很希望看到高质量的国产战争片
没有太出格的短板,既然是网络电影也不指望出彩。创作团队在军事历史还原上偶尔显露一点基础素养,但受预算所限,敌后偷袭可能只得硬掰成不专业的运动狙击战。也侧面反映国产战争影视受《兵临城下》荼毒太深,贻害二十年了。最迷惑的是片名中的“川”在哪?不会就为蹭老电影《激战无名川》那点名气吧?
国产片里的精华吧 步兵最高境界 能聚能散 单兵能力顶级了 狙击太过了点 毕竟冷枪冷炮是对抗阶段使用的 真正乱战作用不大
用最简陋的武器,凭着无畏的精神,我军打败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机器。
值得鼓励,但是品质又没有达到。描述了连排级别的战斗,加入了吸引人眼球的狙击手之间的对决,算是以细节取胜,情绪渲染是比较克制的。尤其是几个镜头对对阵双方的战术运用进行了描述,这可以算是匠心之举。无数作品证明了小制作也有大看点,希望这样的类型片能继续进步。
换皮神剧。。。这么多年的抗日神剧已经病入骨髓了
假。美国大兵在朝鲜死了多少人你真的以为没有历史记载吗?宁海强为了捧儿子拍出来的假大空,真的恶心 @2021-04-12 20:52:40
一时间有好几部抗美援朝片子,这部是看完了也没什么印象忘记了标注看过,真的可能是不痛不痒~剧情居然是一部老片的翻拍,这就有点尴尬了~
台词深度欠缺。
比金刚川好看...
普通电视剧版抗日电影
4星给先烈,致敬。
真好看!!
听师长命令回去再炮击不就完了
无名川秒杀金刚川
将正义悲壮的战争拍摄成一次擅作主张的军事行动,将崇高的爱国信念降格为追求个人荣誉,将坚不可摧的集体主义表现为个人英雄主义,从意识形态讲本片已经输给了好莱坞流水线上的文化输出。伟大而热血沸腾的保家卫国的战争被拍得像一场冰冷的事不关己的中门对狙。导演根本不明白要表现什么,用什么去表现;更不明白他们为何而战、为何而死、为何能赢。莫名其妙的大段叙情和特写慢镜,把影片本就不浓的情绪稀释到几不可闻,写实的战争也无法挽回节奏的混乱和拖沓。剧情逻辑更是让人抓狂,一轮齐射就能解决的炮兵营地(那时我军有这么多大炮吗,而且还是礼炮般的密集阵型),瞒报军情,无谓牺牲了整整两队人马,难不成是高级黑?
黄色的土地,英雄的鲜血洒满了它。为什么胜利画面如此美丽,是因为英雄的鲜血洒满了它。
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