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的密林中完成不可能的救赎,这是当年【第一滴血】的套路,很显然,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 Bale不会完全重复,他用他气球一样的身体,瘦成一道闪电以后,在各种蛇虫鼠蚁、各种苦难、各种潦倒、各种艰辛的过程中挑战自己。
美国政府号称越战是“美国对外战争史上,唯一没有取得胜利的战争”,自视过高如美国人,也承认越战对他们的伤害。
在那永远湿漉漉的雨林里,留下了多少大兵的尸骨?
坚持不放弃,时间磨不平对自由的渴望,生存的本能在恶劣的环境下唤起坚强。
只是为了实现飞翔梦,却被击落坠机,依然不愿离开飞机,最后一刻还和飞机在一起,侥幸生还却难逃被俘,受尽折磨,仍然爱国。
越狱,逃离丛林,逃离全民皆兵的国度。
把丛林当作朋友,而不是敌人。
要穿越丛林,要融入其中,而不是对其充满恐惧。
野外生火,捕蛇充饥,子弹换砍刀……,在丛林中求生的欲望很强烈。
影片对求生只是大略描写,显得模糊笼统。
过程显得冗长却没多少细节,缺乏点味道。
不过很敬佩男主角,从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热血青年,经历一场逃亡劫难后,变成一个骨瘦如柴的衣衫褴褛,须发蓬乱的小老头,演得真好。
对生的渴望也表现到位,看那眼神,你能想象那是多么的艰苦。
求生,终重见天日。
很多人看不明白!
這不是典型寫實的戰爭/逃出電影,而是一套輕喜劇。
由一開始男主角的參軍動機已經十分無厘頭,農村式的所謂"酷刑"、集中營內的種種……很多都拍得像玩似的。
事實上在人類的歷史之中,的確也沒有比戰爭更加的可笑的題材了。
導演花很多心機拍出當地自然壯麗的景色,男主角卻別無他選,千方百計的要逃出生天,戰爭的無奈和可笑可見一斑……建議各位看的時候不要太投入,放輕鬆一點,才能夠感受得到電影裡的黑色幽默。
不太喜欢,虽然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豆瓣评分7.6,越南青山绿水十分养眼,男主逃亡生吃虫子和蛇,瘦骨嶙峋衣不蔽体,很强悍很伟大,but,要不是你开飞机轰炸越南,人家也不会为难你啊,利用困难来凸显伟大,你是伟大了,越南人民可被你害惨了。
战俘们还给越南看守起各种绰号,图2那侏儒叫做大块头,你们可真有才。
当然,男主还是有优点的,最大的优点是乐观,在人人都很绝望的战俘营,男主这样的人就是希望。
这就是大块头
当电影进行到55分12秒的时候,一名越共女战士进入牢房搜查犯人们的身上是否有违禁物品,在普鲁赛特(Procet)的身上中搜到了一片啤酒碎片,然后把啤酒片拿了出来,女战士一下子就很生气了,并厉声质问着他们,从女兵的表情和语气上看,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事情,看样子毒打一顿是少不了了的。
为了化解这个危机,当然也为了也为了普鲁赛特不被毒打,主角迪特就对女战士,用手比划着说;“这是用来刮胡子的”。
并在说完这句话后,轻轻地握住女战士的手,微笑着用越南语说了句:你好。
女兵听到“你好”后,脸上也露出了友善的微笑。
这个危机就这么被迪特机智的化解了。
smile随后,当他们一起吃饭的时候,迪特说:我真的无法释怀!
那个女孩,她对我笑了!
当她微笑的时候,我真希望没有战争就好了!
这是整部电影,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幕。
确实啊,要是永远没有战争就好了啊,那样无数的微笑就不会消失,也不会被扼杀。
作者|赫尔佐格译者|黄渊转载自《赫尔佐格谈电影》第423-425页《重见天日》是迪特·丹格勒逃离战俘营经历的戏说版本。
【答】我其实一直都想得很清楚,迪特的故事如果要拍,那就应该拍成剧情片。
但出于各种现实考虑——特别是找资金和找演员都花了好多时间——我还是先于《重见天日》拍摄了《小迪特想要飞》。
另一点就是,当初拍摄《小迪特想要飞》时,有些事他还不太愿意谈及。
例如被俘期间,他和另外几位战俘之间,其实彼此敌意很深。
倘若不是因为大家都双手交叉铐着手铐,外加被铁链锁着,他们早就互相掐脖子了。
其实,他们被中世纪式样的脚铐锁了整整两年,再加上那么潮湿的环境,以及腹泻带给所有人的痛苦,有那些情绪,完全可以理解。
当迪特告诉狱友自己打算逃跑时,所有人竟都回答他说,“那我们一定会大吵大闹起来,一定会让看守注意到你的。
我们得留在这儿,反正再过几周,这场战争就要结束了。
”除此以外,谈到他小时候做学徒时被那位铁匠师傅打得好惨的事,迪特也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他会告诉我说,“那老人还健在呢。
”《小迪特想要飞》所承载的这个故事版本,是我在当时出于某些实际原因,非拍不可的。
可是拍完之后,我第一次陪迪特一起看这电影的时候,灯才一亮,他就转过身来,毫不迟疑地对我说,“维尔纳,到这儿还不算完。
”迪特和杜安之间的故事,我一直都想用剧情片的方式来讲述。
那是一个关于友情和生存的故事。
虽说《重见天日》时间上晚于《小迪特想要飞》,但从精神上来说,它其实才是第一部。
反倒是《小迪特想要飞》,可以说,它是从一部当时尚不存在的剧情片那儿,受到了强烈的影响。
《重见天日》是以迪特那本自传为基础的吗?
【答】其实也不算是。
当然,他那段故事的核心所在,我们没去改动。
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也都是他在丛林里遇到过的那些。
他公开出版的那本自传,《逃出老挝》(Escape from Laos),是由一家军队出版社负责发行的,而且经过了他们的改写,文字上做了简化,许多有意思的细节都被拿掉了,只保留了关于那些战俘最基本的一些内容。
迪特的原稿其实写得相当散漫,有好多能给人启迪的东西,结果无一幸免,全都只留了一个大概。
最终的成书毫无想象力可言。
迪特从没好好学过英语,读和写都不行。
所以他写起书来,基本上就是靠拼音。
各种拼写错误和词语创造,真可谓五花八门。
“machete”(砍刀),他按照自己理解的拼法,写成了“muchetty”。
我一直爱拿迪特的文字与乔伊斯的《芬尼根守灵夜》(Finnegans Wake)做比较。
我并不怎么喜欢《芬尼根守灵夜》,觉得它把英语文学带进了一条死胡同,直到现在都没法完全兜出来。
乔伊斯是博学的诗人,他试图将语言推向某种极限,为此采用了一整套方案,可以说是经过了相当缜密的计划。
但由此得出的这本《芬尼根守灵夜》,却显得过于匠气、理性。
它是语言的实验,偏离了真正的讲故事。
迪特也用同样的方式驾驭语言,但他那是出自一腔纯真,他是真以为英语就是那么写的。
好吧,我说了这么亵渎神明的话,已经能预感到那些乔伊斯学者的当头棒喝了。
但我确实就是这么想的:迪特处处洋溢着生命力的那份手稿,那才是货真价实的《芬尼根守灵夜》。
《重见天日》拍得很艰难。
【答】整整四年半,没人愿意投资。
然后,突如其来地,同一时间就有两位制片人找到了我,都愿投钱拍这部影片。
第一位的体重严重超标,他的梦想是成为桌上足球的世界冠军,而且他这个人生目标已经实现了。
多年之前,他靠投资卡车运输,赚到了第一桶金。
之后他又搞过夜总会生意,并由此入门干起了电影。
很不幸,我忘了先去查一下他的背景。
后来才知道,这人过去的案底,可谓罄竹难书。
第二位是个篮球明星,全无电影制作经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倒是件好事。
正因为没经验,他可以说是没怎么干涉过我们。
不过拍摄过程中,资金问题始终不断,最需要用钱的时候,偏偏没钱可使。
运输组都没钱加汽油。
某天,剧组里三十多位泰国工人因为一直没领到薪水,索性不干了。
甚至他们开给我的支票也都是空头支票。
真是一场灾难,我使劲浑身解数,寻找各种对策,结果倒还比预先的计划提前了两天完成了拍摄。
剧组中的技术人员,大多数以前我并没打过交道,他们分别来自好莱坞、欧洲和泰国三地。
这些人也需要时间来适应整个处境,外加彼此熟悉。
最终,他们顺利做到了这一点,但是刚开拍那阵子,想要把这些电影制作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人,顺利捏合成一个整体,绝非易事。
美国来的那些电影人一直都很紧张,总是对我说,我拍得还不够保险。
我把助手叫到一旁问他,“他们说的保险是什么意思?
我开的车上了保险,但我不懂拍电影要什么保险?
”原来,他们希望我能把各种过渡镜头、特写镜头和反打镜头,全都拍一整组,这样才有备无患。
可是,我向来只拍电影里真正用得上的镜头,绝不多拍。
明明做的是心脏手术,你非要去找阑尾在哪里,或者关心脚指甲怎么样,这又是何必呢?
做心脏手术的时候,只需要关心那颗正在跳动着的心脏就可以了。
杀青之后,因为没钱做后期,我们不得不干等了半年,这才开始剪辑工作。
这片子另外还有好几位制片人,后来全都银铛入狱了。
影片上映几年之后,我也在经过曼谷机场时被他们扣了下来。
他们用手铐把我铐在椅子上。
原来,当地政府以为我也是那伙制片人中的一个。
那些人逃离泰国时,留下一大堆拖欠未付的账单。
我费了一番口舌才让他们相信我只是导演而已。
但是,正如我说过的,这些都属于无足轻重的小事。
类似这样的曲折,我几乎每拍一部电影都会遇到不少。
干这一行就是这样,我前面之所以提到那两位制片人,也完全不是出于抱怨。
我只是实话实说。
毕竟,当初也只有他们愿意接受挑战,投拍《重见天日》。
至于他们以前是干嘛的,是开夜总会的,这些对我来说都不是问题。
别忘了,山姆·高德文(Sam Goldwyn)当初靠卖手套起家,约翰·皮特斯(John Peters)原本还是个理发匠。
对我来说,真正的问题在于是不是有人会逼着我做出妥协。
遇上这样的事,我只有一种态度,那就是断然拒绝。
《重见天日》的成果之一便是,最终拍出来的这部影片,与我原本所计划的如出一辙。
尤其是那片丛林看上去的样子,它带给人的感觉,都和我预想的一模一样。
出生在德国的迪特•丹格勒自幼就梦想着驾驶飞机翱翔天际。
长大后,他随家人移民至美国,加入军队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飞行员。
随后迪特便随海军投身越南战场。
赶往执行任务的途中,迪特飞机不幸被越南军队的地面炮火击落。
侥幸逃脱一死的他,却最终被敌人俘获,饱受严刑折磨。
迪特被押至设在老挝的战俘集中营,那里还有几个美国军队的同伴。
看守敌人给予他们非人待遇,迪特还未坐定就暗下决心要逃跑,但周围的同伴吉恩、杜恩等并不那么认为,他们没多少信心。
在一番劝说下,迪特精心策划,要在雨季来临时越狱。
他们要面对是无边丛林、饥饿、野兽,还有不知道在何处的越南人……
改编自真人真事,刻画一位美军俘虏九死一生逃出战俘营的故事。
虽然是讲越战的,但不同于以往那几部著名的越战片《Apocalypse Now》《Platoon》《The Deer Hunter》的视角,用大量的战争场面或是人物的异常心理行为刻画来反映战争对人身体和精神的巨大迫害,反战的主题明显。
而本片重点似乎是在说坚持信念的力量,但仔细咀嚼,片子还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战争的暴行。
非常写实的一部影片,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最好别看,片中虽然没有炮弹横飞,血肉四溅的场面,但主角所遭受的非人虐待,雨淋水冲,生吃蛆,生啃蛇,蚂蝗吸血的画面都活生生的展现眼前,不忍卒睹,也让人不得不佩服演员为表演做出的巨大牺牲。
片中逃生的希望一次次的出现在前面,但一次次希望破灭,屈服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但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主角逃出生天。
当看到结尾主角被欢呼的人群簇拥时,我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When something is empty, fill it. When something is full, empty it. When you have an itch, scratch it. Dieter Dengler
2022-7-25 重见天日 爱奇艺美国轰炸老挝秘密目标德国籍美国人迪特丹格勒是飞行员 第一次执行任务 航母起飞至越南 途径老挝 飞机被击中 迪特没有弹射出仓跟飞机一同坠毁 迪特逃跑被抓 蛤蟆镜长头发一直看守迪特 敌方让迪特签字控诉美国 屋里有老毛头像 迪特一开始说自己是德国人后来承认是美国人 迪特拒绝签字 迪特双足绑起来被牛拉着跑 被虐待丛林临时营地 侏儒看守是唯一一个有微笑的 偷米饭给战犯 另有长毛尤金 陶艺秋yc 卷毛杜恩等五个人 有三个亚洲人 关押两年半 晚上戴手铐脚上栓木桩 白天放风 没有粮食只能吃虫子 迪特津津有味的吃虫子 其他人不吃迪特准备在雨季越狱 偷了钉子砸扁可以随时解开手铐尤金不同意越狱因为觉得会被释放 迪特把米饭藏在用来方便的竹筒下层 大轰炸后已经种不出粮食了 看守想要杀死战犯 计划提前 迪特与杜恩一组 尤金三人包抄 看守们吃饭 迪特偷到三支枪发给大家 迪特独自杀死几名看守放走侏儒 尤金三人没有来协助包抄 不爱说话的亚洲人自己逃离迪特斥责尤金 尤金偷到鞋与另一人分别逃离 迪特与杜恩逃离迪特知道打不过越共 枪声又太大 扔掉枪支 迪特捡了破鞋给杜恩 杜恩精疲力尽 直升机飞过 迪恩大喊 迪恩放火烧破屋 直升机扫射 二人来到村庄 杜恩被村民砍头 迪特拿走杜恩的鞋逃跑躲到草丛 抓蛇要生吃 直升机飞来 迪特求救被接走 直升机扫射敌军 迪特被询问代号等问题 迪特被中情局带走调查坐标等问题 要把迪特带到关岛 战友带蛋糕前来骗走中情局把迪特藏在手推车下带到直升机 直升机来到军舰 司令和船员集体迎接 迪特发言想吃牛排 发言空即是满 满即是空 哪儿痒抓哪儿迪特退役后民航机测试员 四次坠机存活
一直莫名的沉溺着沃纳-赫尔佐格的电影风格..神秘且写实...况且他一直在向大自然较着那份纯真的劲儿...无论是<陆上行舟>还是这部<重见天日>...仿佛只要战胜了自然丛林..就注定为其留下一笔光辉..这是沃纳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英语电影...作为德国的四大导演之一...可见他对自己不常涉足的产业环境的拍摄手法还是有些许变化的...不再过分执拗于自己...而是和大众有着融合...但他固有的现实主义风格仍旧不会少...只有沃纳才有这种魔力了..让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满脸皱纹...狼狈不堪...衣衫褴褛...让另一演员史蒂夫·茨恩减去了几乎四十磅体重...但这一切的付出给我们的效果是惊人的..无论是迪特在途中不到目的地不罢休的傲人气质与自信还是杜安在途中的疲惫与放弃都让我动容...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德国鬼才笔下的又一个现实中存在的美国英雄在萤幕上的自然呈现...
@2024-06-01 22:05:14
有种真实的感觉在里面。狱友都被折磨至精神崩溃的状况下,能够一直保持乐观的精神和求生的欲望实在难得。主人公满溢着勇气、坚定、乐观、自恃、责任感、忠诚以及发自内心的活着的喜悦。也许爱笑的人运气都不会差,胜利大逃亡后的主角在之后民航试飞员工作中又四次死里逃生。
单纯的可爱的参军动机,只是因为想开飞机。然后,经历了那么多。
看过的比较差劲的越战片,不论是表演,演员,情节,没有看完就over了~~~
如果有更多的求生技能就更有趣了,要不然这样的片子多得跟蚂蚁一样。
开场的飞机轰炸场面处理得极有美感...可之后的坠机包括被捕等等却极有喜感...-。-....直到被关进集中营后才渐渐有了应有的气氛....不过呢...影片虽然涉及到了很多的桥段与事件...但都不够力度与深度...导致的结果就是情感太廉价了..整一个杂烩大拼盘....看完后我脑子里就一个想法:Bale真TMD能吃苦......这比机械师里的狂减体重有过之而无不及....
真心不怎地 跟美国狙击手差不多烂+++++2017.5.6加一句 原来我之前看过这电影。。怪不得感觉很熟悉 不过这次看很多细节很有意思。首先是他是在老挝被巴特寮关押,不是越共。其次那三个泰国人可能是东北部的佬族能听懂老挝语,所以导演安排香港人的To Yick Chiu听到看守的秘密商谈应该是不合理的。
蝙蝠侠被一群持枪的蛮荒野人劫持,野人折磨俘虏的行为艺术和本朝太祖比较起来实在是太小儿科了。蝙蝠侠的演技太差,表演的痕迹过重,让人有想吐的感觉。
要是他们带着Bear Grylls 就好了
片子不错 但只值三颗星,当然比中国的手榴弹炸飞机强N倍,还有一颗星是给贝尔的,真心牛逼
迪特在纪录片里说了一句“你们拍的到我被捆绑推着走的背影,却拍不出那一年我内心的恐惧。”于是,赫尔佐格就拍了这版故事片,加上全体演员的出色表演,观众们都在这场半个多世纪前的著名战争里感受到了恐惧、卑微与坚持生的信念。导演从第一个镜头就开始展示功力,作为战后才开始生命记忆的一代德国人,赫尔佐格或许在许多时刻都抱有对战争正义、非正义概念的纠结,在他毫无理由就需要向世界怀有愧疚的成长过程中,战俘死里逃生一定是个张力十足的故事,于是一旦遇到,势必要实施自己的创造力。这两部影片互为注释,是反方向的《陆上行舟》&amp;《电影梦》。
为贝尔的敬业多给一星。充满了美国式的人道主义。美国主旋律片。
越狱,丛林生存,紧张的剧情,演员的敬业,成就一部精彩的电影!!!推荐!!!
自己跑去人家国家多管闲事,还能这么自嗨真不容易。不过求生的原始能量还是比较震撼人心的。ps都在忙着打仗,保命,夺命,可惜了美景
太多了不必要的情节
一星给贝尔的敬业精神,你太牛了,作为一个演员,你所付出的永远超过了与你同时代的明星们。
The spirit of American
又一次对贝尔叔肃然起敬了,又数次不敢看下去了,实在太辛苦,贝尔叔的敬业精神真是令人心疼啊,如果我是他老婆,一见到他保准泪流满面~~
有点荒岛余生的感觉,纪录片风格的电影。
5 STARS FOR Christian B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