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奥斯陆,8月31日

Oslo,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奥斯陆(台),奥斯陆,八月末尾,八月末的奥斯陆,奥斯陆,八月未央,Oslo, August 31st

主演:安德斯·丹尼尔森·李,玛琳·克雷平,Aksel Thanke,汉斯·奥拉夫·布雷内,英格丽德·奥拉瓦,Øystein Røger,贝特·莫斯特拉姆,Kjærsti Odden Skjeldal,Petter Width Kristianse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丹麦,瑞典语言:挪威语,英语年份:2011

《奥斯陆,8月31日》剧照

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2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3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4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5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6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3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4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5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6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7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8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9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20

《奥斯陆,8月31日》剧情介绍

奥斯陆,8月31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安德斯(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Anders Danielsen Lie 饰)即将从戒毒所完成自己的戒毒计划,戒毒所在乡下,所以安德斯已经被憋坏了。作为戒毒计划的一部分,安德斯可以从戒毒所里出来,来到城市里,为一份新工作面试。但是安德斯并没有按照计划去工厂面试,而是呆在城市里游手好闲地到处乱逛。他贪婪地盯着大街上的人,因为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 人了。 时间渐渐地流逝,进入到了午夜,八月也即将过去。那些往昔如影随形的记忆再一次侵袭上安德斯的心头,让他既痛苦又无奈。可能,伴随着黎明的到来,奥斯陆的八月的结束,新的生活也会随之前来。 本片入围2011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留校察看导演你有病决战前青春纪念册长乐曲鲁迅天使的坠落富都青年圣诞节的祝福人面鱼:红衣小女孩外传神偷奶爸3惹鬼回路3寻女记黑袍纠察队第二季最幸运的女孩孤夜寻凶杀人合约生活伴侣直播鬼戏院放羊的星星出包王女DarknessOAD5九州羽乱·相思劫覆面系外星生命第一季出云战记喋血孤岛阴错阳差第二季教数学的体育老师相对无言第一季夜曲

《奥斯陆,8月31日》长篇影评

 1 ) 世上的另一种人

《奥斯陆八月三十一日》是一部独特的电影。

它勾画出,世上的另一种人。

奥斯陆最美好的八月,阳光驱散极夜。

没有冰雪,没有冷雨,这是奥斯陆人一年中最渴盼的季节。

作为戒毒计划的一部分,戒毒者安德斯在这一天里,将离开戒毒所探望老友、面试工作。

老友托马斯早已开始“所有人希望你过上”的那种生活。

餐桌上不易察觉的波澜,山丘绿地上推心置腹的交谈,一切都看似很好。

但托马斯已经不再是“兄弟”,他成了“朋友”。

安德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肯定不会是同情、鼓励和劝勉。

佛里欧报社的那场面试,安德斯亲自搞砸了。

他的履历、他的判断力,甚至“在纽约的女友”和人脉,差点成为报社打开英文市场的钥匙。

但坦陈2005年之后的不堪经历,又把他拖回现实。

他成了一名“非歧视原则”下的特殊被照顾者,他不需要这样的待遇。

还有一些他不需要,却既成事实的“待遇”:为了他,父母卖房还债;为了他,姐姐妮娜放弃房屋份额;为了他,妮娜希望同性恋女友“护送”弟弟回家。

每个亲人都宽恕他,每个亲人都不见他,每个亲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这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家庭,崇尚理智、热爱艺术、鼓励多元、注重公德、关心人类、注重隐私。

这个家庭完美到不可触摸,遥远到形同陌路。

卡勒和米丽安的生日宴温暖熟悉。

这里有啤酒有香槟,有点到为止的狂欢,有不越分寸的调笑,朋友的微笑与接纳一如既往。

连安德斯与米丽安偷偷的亲吻也一如既往。

幸福的家庭就是“所有人希望的样子”:生下许多孩子,创造许多话题;定期聚会,分享快乐;保守各自秘密,然后若无其事。

无聊又幸福,安德斯从来就不想融入,如今更无可能。

唯一的可能就是在药头手里买下一克海洛因,在罗比内特酒吧把酒言欢。

他等不到前女友伊瑟琳的电话了,但已经没关系了。

一个医学院女孩用亲吻告诉他,他没有失去吸引女人的力量。

这个女孩有蓬勃的热情,微微翘起的嘴唇。

他们在凌晨的街头飞翔,在清晨的泳池遨游。

只要他伸出手,爱神依然眷顾。

安德斯还是放弃了。

琴声如同告别的咏叹。

熹微穿过窗帘,安德斯选择漂浮在奥斯陆八月三十一日的早晨。

有一些人,是黑色世界的猪狗,是红色世界的蝼蚁,是蓝色世界的小丑,是拜金主义的牺牲品,是精英主义的多余人。

这些人是文艺作品中的常客,是知识分子重点关注的案例,是获奖作品或者一线期刊描绘与研究的对象。

安德斯不属于他们,他是白色世界的另一种人。

他找不到可以抗击的不公,找不到可以呐喊的不幸,找不到可以躲避的不安。

甚至找不到可以嫌恶的不美。

奥斯陆就像一台运转良好的钟表,在壮阔的山海之间,昼夜流转,人间太平。

就在这样的奥斯陆,痛苦、悲伤、愤怒变得如此多余。

当有一天,世界进化到高度文明。

自由主义让野蛮和压迫成为过去,人文主义让歧视和偏见失去土壤。

这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的痛苦和愤怒会减少吗?

我们的忧愁和孤独将以何种形式呈现?

我们的疏离感、虚无感、无力感是否无法在人群的感知范围内获得普遍关注?

迷幻剂和自杀从来不只属于奥斯陆以外的世界。

它们安慰着每一个失去重量的灵魂。

影片结尾:清晨,阳光投影在霍尔门科伦山别墅的玻璃幕墙。

电车叮咚驶过,人行灯亮起绿色。

阿彭特烘焙屋升起户外遮阳伞,咖啡师拧开蒸汽喷头。

自动门打开,迎来穿着晨跑服的第一位顾客。

只是安德斯再也不会坐在这里,听着人们谈论婚姻、孩子、音乐和梦想。

他是另一种人,一种痛苦不被认可的人。

所幸,本片入围2011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

 2 ) 烂掉与后青春期的挣扎

出于对《重奏》的喜爱,追看了同个导演的这部新片。

一个从戒毒所出来的年轻人的一天,更像是一篇影像的日记,上一部片里的文学青年形象延续到现在,他已经快到中年--想死总死不成,想活又没力气活下去,更不愿自我欺骗地伪装出还有很令人兴奋的活头,8月31日既非结束也非开始,它是无数道挣扎的内心急流里浮现出的一小块岛屿。

电影平实、憋闷,和欧洲小城的宁静生活对比,带出一股令人窒息和焦虑抑郁的色调。

我没有去过欧洲,但我想导演并非仅传达出那种颓废的欧陆氛围,他更想关注的,是一类人的内心生活。

事有巧合,前段正好看了查理兹·塞隆主演的《青少年》,为了说话方便,我把此类人物在生命中的这个阶段称作“后青春期”。

需要说明,这个词是描述那些在我看来有过“青春期”的人的-某种意义上,相似的特征:放纵、反叛,藐视主流规范,寻求激情、自我解放和心灵感应,在艺术中感受对抗庸常生活的力量和漫无边际的想象。

按咱们中国人容易理解的话说,此类人大脑中,除了票子、房子、车子、面子、社会地位,以及为人社会属性中的基本尊严和安全感,还有大量的另外一些东西,这些另外的东西,让他们父母注定会感到不安的是,也会主宰他们生活的选择,并彻底消灭掉基本底线,走向疯狂和自毁。

我不清楚,“文艺青年”这个泛娱乐化指向和大而化之的词,是不是指的这类人。

终于,不可避免的,这一类人到了30-35岁,或许社会学家能给出更精确的年龄数据,他们周围当年一起怀抱幻想一起烂混的朋友们都消失在还贷、生养、安逸和“正常”的日子里,谁也不再谈论和关注与自身利益以及被金钱捆绑的狭小现实无关的事情。

更令人沮丧的是,原来,那些吸引一个热爱幻想的年轻人的一切,那魔力,也消失了。

对于他们来说,变老成为一种令人不安的罪过。

起码,在中国的环境里,目前我还没有看见任何描述这一类人失落无归的这个阶段的故事,可能,如果这个国家有那么一杆笔和摄像机,那它一定在忙着挣钱,时刻对准那些风光无限的新鲜货色,这其中,不乏大量自认为沿着文艺之路走过来的华丽转身的成功者。

一个超速发展的社会,必忽略那些所谓的“失败者”。

而现实中,我总能看见影片里男主角的影子,他说:那些幸福的人是愚蠢的。

从影片的貌似流水帐的情节来看,男主角是矛盾的。

一方面,他想要戒掉毒瘾,健康起来,重新进入有活力的生活,那些周围人将他视作废物和毒虫的眼光,时刻提醒他这个世界里没有他的位置;另一方面,自青春期养成的“堕落”和逃离的快乐,无时不刻地在诱惑他回到自我麻醉的老路上去。

他的思想中,爱情和药片,拯救或解脱,不能梳理清晰地混作一团。

在这一天中,他经过的每一个人,每一场谈话,都镜子般映射出他这种焦虑和沮丧。

他重回PARTY,发现被莫名地同情和敌视;他去求职应聘,发现自己不能适应;拨通了前女友电话,留言后又后悔-不合时宜的可怜虫,多余的人,挂起来被遗忘的人,无路可走的局外人。

他能找到自己这样顺流而下的理由吗,还是那些十年前的道理,依然可以拿来武装一个厌世者?

如果说影片有什么社会意义的话,那么,对于那些无形中压迫和压抑甚至捆绑异见者的社会环境,导演的态度是很明确的。

我记得问过一个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不那么“积极正确”的年轻人,你以后怎么办?

现在你都这样了,对一无所有并无羞愧,发白日梦后还身体力行。

他说,实在不行,就去死。

烂掉还是治疗,将永无答案。

在我看来,主人公比那些口若悬河、得意洋洋的说谎者,更能接近活着的本质,更清醒也更痛苦。

这部电影里开始的那个水边场景,以及结尾主人公来上一针以后的昏暗房间,围成了外面清晨将临、大片的光明世界所无法照亮的隐秘空间,那是每一个经历过精神震荡的人,所赖以残喘的终极之境。

 3 ) 一个空心人的一天

The second film of Joachim Trier’s loosely defined and a posteriori Olso trilogy. Far less personal (to moi at least) as 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 and a tad more conventional, it does shares certain cinematographical similarities. The solo cafe scene and the bike chase are almost as quite exquisitely done as Julie’s timestop scene in Worst Person.The theme of the film is quite interesting but at its root depressing. Compared to the pessimistic optimism of the Worst Person, August 31 is optimistic pessimism. And it made a quite convincing argument for it:In life, the only question, if not the only philosophical question, was whether or not to commit suicide. We are nothing special—ugly and clumsy compared to cats and dolphins, on par with dung beetles and bumble bees but arguably less useful—it is the work of movies, books, music, dance, reality shows to make us feel special. Just as parents need to make their children feel special to help them bear and bear with — and hopefully enjoy— their insignificance in the larger scheme of things. What are we all still sticking around for? Our demise is inevitable, and according to both you and I, it's just nothing in or after the end. All of this, the first ray of sunshine toughing Coco’s tail, the gentle purring of Eulise when stoked, doesn't amount to anything. One day, on our death bed, when we grudgingly or peacefully exhale our last breath into this fucking painful and painfully beautiful world, like a star is distinguished at 热寂, maybe you will realize that Freud was right afterall after all these years: our survival is all about pleasure seeking, and the ONLY purpose of a life is to seek pleasure and to avoid pain. There is nothing more or higher to it. If you believe that or accept, then please run and live. Never look back.

 4 ) 你会有一千个这样的夜晚,你不会记得今晚的

如果说青春片有瓶颈的话,那么像《赤裸裸》,与这部《奥斯陆,8月31日》可以说是已经做到极致了。

前几天看《过春天》的时候,我就觉得现在大部分青春片根本讲的不是我们的青春。

在物质过剩的这个年代,情节的跌宕起伏就如同琳琅满目的商品一样,可以做的非常华丽,非常精致,但掰开外壳后才发现里面没有什么是你需要的,因为你的生活根本不像那样。

与《赤裸裸》异曲同工的地方在于,电影时间很短,对白写的很出色。

虽然说《奥斯陆》和路易马勒的《鬼火》改编自同一小说,但是我却讨厌《鬼火》里那矫情的自白和对话,(对路易马勒其实也不太感冒)。

我更愿意把这部电影和麦克李的《赤裸裸》对比。

赤裸裸中充满哲思趣味的对话被奥斯陆里的音轨切换,录像带式插叙,以及一些视听方面的小动作所替代。

从寓意方面,其实是对于生活本质的深度思考,托马斯在向安德斯讲述自己日常生活时,就说过,这一切很无聊。

尽管他的生活与安德斯是截然不同的,但当把所有东西变作日常的时候,一切都会失去生气,安德斯便是这样。

爱情成为日常,夜生活成为日常,酒精成为日常,毒品成为日常,不断地去寻找新的刺激,不断地丢弃。

托马斯问他,你不爱伊芙琳吗?

他说不,托马斯说,得了吧,谁都看得出来你对她有多着迷。

他早就已经丢掉爱情了。

"他之所以喜欢他所建造的大厦,只是从远处看着喜欢,而绝不是在近处喜欢;也许,他只是喜欢建造大厦,而不喜欢住在里面" ——《地下室手记》

 5 ) 观感

看完电影我一直在想要怎么写观感,脑子里的一些想法间没有关联的状态似乎很贴切这部电影呈现的主人公在8月30号这一天的生活。

我们试图确定一套秩序,一个中心,对于Anders来说是生活的目的。

8月30号这天从充满新生气息,到一无所有的失落,空虚再度涌上心头,到愤怒,到放纵,再到空虚,等到30号翻了个页,31号的朝阳又给生命一些新生的启示,然而没有目标的人,只要碰到一件不太顺心的事,空虚的想法便会上头。

我想说这是一种“空虚”上瘾。

这份空虚虽然不是带来快感,但它可以摧毁人的意志,否定所有事物的意义,然后它就成了人选择堕落最有力的理由。

最后那一剂*打进静脉,给我的就是这种暴风雨肆虐过后的寂静的感受。

--写写一些特别喜欢的镜头吧:1. 凌晨两组人骑着自行车给在无人的街道蛇行。

灭火器喷雾制造出迷离的氛围,像极人狂欢到凌晨的生理感受。

2. Andres在咖啡厅听见的人群的谈话。

最后那段“我想做。。。

”的朗诵一下将氛围感拉满。

那种感觉像是观看视觉博物馆里的后现代的影像作品,虽然没头没尾地就出现在你的眼前,但能牢牢把你吸引住驻足倾听或是凝视。

3. 开头的那段人们对于8月31号这天的记忆4. Anders抱着石头要下沉。

你明明知道他一定没有成功淹死自己,但你的心就是会在他埋在水底的拿几十秒里减速跳动。

5. Anders弹琴那段。

我觉得男演员弹得非常好,不过不是演奏得多么动听,而是他得弹奏透露出了一种焦躁,不安的情绪。

从他弹到卡壳很自然地就过渡到了最后的注射,整个电影的情绪暗流仿佛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了一个隐藏的高峰。

 6 ) 安德斯的开始与结局

开头,安德斯离开戒毒所的时候,他将自己一双翻在地上的运动鞋整理好,归回空位。

街头漫步的独白我也看了很多遍,他提到母亲:她教我永远要用牙线 要把东西摆回原位。

三十岁,他的过去将他塑造今天的模样。

安德斯说,他们对姐姐比对我严厉。

安德斯说,我就是个被宠坏了的混蛋。

安德斯对汤马斯说,如果最终是那样的结局,我希望你知道那是我的选择。

汤马斯说,那你的父母呢?

安德斯说,不知道,大概他们会以为是吸毒过量。

在面试得到消极反馈之前,在姐姐回避见他之前,在前女友的聚会上被另眼相待以前,在酒后与蜜娜调情被拒绝又偷了来客的钱被她撞见之前,在酒吧被无情指出自己就是个混蛋之前,在弹奏钢琴曲却总是出错之前,他就已经决定了自己的结局。

安德斯是来告别的。

选择死亡也许是一种逃避,也许是一种绝望,但我想有时也许是出于自尊。

酒精是诱惑,毒品是诱惑,有了钱就想买海洛因,但也并不快乐。

我有很长一段时间被同样的问题困住了。

我很难理解在这种糟糕的世界里怎么会快乐,看着许多快乐的人,我觉得他们都是傻子。

但在快乐的傻子以外,很快就认识了并不傻的人,也很快乐。

安德斯问汤马斯,但你们很快乐,你们不是傻子,对吧?

安德斯始终没能跳出这个圈子。

他的傲慢与自尊最终把他推向死亡。

如果一个人无法成就自己,无法再获得快乐,能结束生命也是证明自己决断力的方式之一。

面对死亡是需要勇气的。

也许是加缪的论述,记不清了,谈到人为了摆脱不能反抗的命运而选择自杀。

但,是不是有时候选择结束正是顺应了命运呢?

父母恰到好处的疏离,良好的教育,挑剔的品味。

然后是毒品,然后是与亲人爱人友人逐渐远离。

他看着陪他度过生命最后时光的女孩,二十岁出头,还在医学院读大学,不敢相信他没有工作。

她天真地笑着,她有虎牙,她和他接吻,她载着他骑车,二氧化碳飘散在那个凌晨,他环着她的腰闭眼穿过。

他带他去回音场,另一组男女绕着他们在圆形广场上逆时针骑车,为安德斯的生命倒计时。

他们跳下泳池,他脱鞋时栽倒在台阶上,于是他只是坐下来,看他们游泳。

她呼唤他,他平静地微笑着,发呆,目光逐渐涣散,但他并不下去。

奥斯陆八月三十一日的太阳升起来时,他揣着将结束他生命的毒药一路走回家。

这影评写的不怎么样,我现在很难静静地完成它。

但我很少与一部作品能建立这么深的联结,我一遍遍地看,陪安德斯度过生命的最后一天。

最后看他回到家中,我几乎觉得那就是我的家。

不过话说回来,我最后是怎么获得快乐的。

方式很简单,是放下自尊。

学会明白其他快乐的人并不都是傻子,学会理解世界,学会靠自己。

父母没教的事情,也还有机会靠自我学习完成,学会不要把事情怪罪到别人头上去。

谦卑地聆听世界。

但是很奇怪,我依然能与这部电影有强烈共鸣。

提尔导演实在很擅长捕捉细腻的情绪,在他的作品里有普遍的这种风格,那些动人的小细节遍布全片。

反复看了很多遍,发现有小彩蛋。

片头的墙上有Iselin和Anders的照片,就是安德斯和他生活中的妻子伊瑟林的照片。

所谓的奥斯陆著名景点回音场,就是《重奏》里史达尔住所附近的那片公园。

最后是街道上的独白:他教我骑车 划船如何超速20%而不疲累50骑到60 90骑到108她用英语讲大人的事她教我永远要用牙线 要把东西摆回原位他们讨厌保守主义 但过了很多年才买了录像机他们两个都是奥斯陆人 记得那些我们经过的地方他有点耳背 还要坚持听荒谬剧“你觉得哪个最好”“你绝对要吃生蚝”他们认为知性上的成就要优于运动上的成功他们同情要保护个人隐私的名人他们让我成为挑剔的读者 修辞太弱的就报以轻视但我带谁回家他们都热情招待他们从不错过晚间新闻他做了个测验 骄傲地告诉我们 他有艺术家性格他说凡重视军旅经验的人都很笨她对吸毒持宽容的态度他希望禁止在公园里烤肉民主是最佳选项她觉得碧姬芭杜应该去帮助人 而非动物他们尊重我的隐私 也许太尊重了他们教导我宗教是虚弱的 我不知道我是否同意他们从没教过我烹饪 或建立一段感情但他们看起来很快乐他们从没告诉我友谊怎么消失的直到朋友形同陌路 徒留名字他们容许我对食物挑剔她说我可以照我想做的自己决定想当什么人想爱谁 想住哪他们会永远帮助我他们对姐姐比对我严厉我从未觉得对一部电影如此亲近过,很多个时刻它都以奇妙的方式安抚了我。

所以,就先草草写下这个影评吧。

 7 ) 夏日终曲(随便乱写的,极度阅读不友好)

——————“我想结婚,生小孩,旅行世界,买个房子,享受浪漫假期,整天只吃冰淇淋,在海外生活,达到并维持理想体重,写一本很棒的小说,跟老友保持联系,我想种一棵树,从头开始准备一顿美味晚餐,感觉非常地成功,洗冰水浴,和海豚一起游泳,办一个很特别的生日派对,活到一百岁,维持婚姻到死,寄一封很棒的瓶中信,也得到同样有趣的回信,克服所有的害怕和恐惧,整天躺着看云,拥有一栋装满小东西的老房子,跑完全程马拉松,读一本很棒的书,一辈子都记得书里的话,画出惊人的画,表现出真实感受,墙壁挂满画和深的我心的字句,拥有我喜欢的节目的每一集,专注在某个重要议题,让大家愿意听我说话。

玩高空跳伞、裸泳、开直升机,有一份每天都很期待的工作,有一个浪漫独特的求婚,睡在广阔的天空下,去爬巴萨岩,演出一部电影,或在国家剧院演出,中乐透彩,每天过着有用的日子,被人爱”—只是看到这些就让人想哭泣。

——————又是一个忽而消逝的夏季,我照常什么也没干就过去了,甚至连一些让人深刻的记忆点也没留下,这让我不禁有些焦虑和哀愁。

夏天总是短暂的,虽然上海的夏天可能已经够长了。

八月三十一号的晚上十点多开始看《奥斯陆8月31日》,一个半小时的影片,看完已是秋季。

哦不,好像也没有,因为在这深夜,我仍听见蝉在外面翁翁作响。

我记得两年前的这一天,我刚好踏上去上海的飞机,开启了我的入职之旅。

那时候朋友推荐了这部片子给我,怀着痛苦而复杂的心情,在飞机只看了个开头,飞机就起飞了,后来我也一直没想起来,或者说是找到状态看完。

两年后的今天,也是我入职两周年的日子,我又重拾起了这部片子。

影片整体的感觉很北欧,就是那种很冷淡、凉飕飕的感觉。

影片中北欧的夏末已是要穿皮外套的季节,我的房间里也凉凉的,让我有一种秋意渐凉的错觉,但其实是因为开了空调(虽然这两天又有些降温了,但外面实际温度还是很高)。

临近12点的时候,主角独自坐在公园长椅边抽烟,于是我也点了根烟。

我一般不抽烟的,这包烟也只是因为机缘巧合,朋友说这里买的都是假烟,我看到了她之前说的牌子,想顺手买来验证一下才买的。

抽烟我也会规定自己一次只抽一根,然后不会连续抽两天,以免嘴里留下难以去除的烟臭,但这次我抽了两根。

自从我学会吐烟圈后每次抽烟我都要玩上几次,找到了一种类似童年吹泡泡一般的快乐。

但和吹泡泡不一样的是,这并不会每次都成功,那些失败的、不成形的烟雾就像冬天的水气般氤氲开,让人以为这是寒冷的季节。

我终于吹出一个无比成功的烟圈,它是那么完美,比我以往的任何一个作品都要好,甚至它飞得很快、很高,在空中长久地停留着。

我凝望着它,透过电视机的光,我看到它的边缘快速转动着,缓缓上升。

在这转动中它的边缘不断扩大,也不断在变淡,变远,变扭曲,直到消失不见,融化在其他扩散开的失败烟里。

我想这夜晚也许是值得留念的,是可以在多年以后被记起的,但又觉得或许我也记不住什么,或许少些什么,也许有人一起分享这个感受会是更好的回忆,也许与人发生连接才是生命最直白的感受,但现在我仿佛在失去这种连接。

我感到有点难过,电视里男主新认识的派对朋友跳进了泳池,这个泳池的水明天随着秋天的到来就要被放掉了。

露水情缘的女孩对男主说,你不下去我也不要,男主没有跳。

但女孩还是跳下了泳池,和其他人一起嬉戏晚水,画面是有些暗淡的淡蓝色,仿佛是一首夏日终曲。

男主独自一人,失去了和人们的所有链接。

哦有时候除男主之外的身边人讲着那些琐碎的烦恼时我会溜号,看了才知道原来同一片天空下相同阶段的人们的困境是如此类似,大概是因为我无法完全共情,如果可以我希望永远不要,但也许这是无法避免的。

月亮已经飘到被妈妈贴得一条一条的窗户看不到的地方了,我的腰也隐隐作痛,我想我该睡了。

安德斯死在了夏天的最后一天,而我人生的夏天仿佛也离我远去了,我在这秋天的第一天里沉沉睡去。

 8 ) 台词

抱着一定是又闷又晦涩的文艺片的毫无期待的心态看的,结果还有些小小惊喜,对白依旧少,多数是主角独白,但写得都算精彩。

演员都不会着力过猛,这也大概是我觉得看的不心烦的原因。

我看完其实没有过分压抑的感觉,情节很简单干净,整部片对我的情感辐射是并无太大起伏的就好像看了部简单朴实的小短片。

摘一段喜欢的台词:"I want to marry, have kids.Travel the world. Buy a house.Have a romantic holidays.Eat only ice cream for a day.Live abroad.Reach and maintain my ideal weight.Write a great novel.Stay in touch with old friends.I want to plant a tree.Make a delicious dinner from scratch.Feel completely successful.Go ice bathing, swim with dolphins.Have a birthday party, a proper one.Live to be a hundred. Stay married until I die. Send an exciting message in a bottle and get an equally interesting reply.Overcome all my fears and phobias. Lie watching the clouds all day. Have an old house full of knickknacks. Run a full marathon. Read a book that’s so great I’ll remember quotes from it all my life. Paint stunning pictures that show how I really feel. Cover a wall with paintings and words close to my heart. Own all the seasons of my favourite shows. Attract attention to an important issue, make people listen to me. Go skydiving, skinny-dipping, fly a helicopter. Have a good job I look forward to every day. I want a romantic, unique proposal. Sleep beneath open skies. Hike on Besseggen, act in a film or play at the National Theatre. Win a fortune in the lottery. Make useful everyday items.And be loved."- Oslo, August 31st (2011)

 9 ) 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

世界上有無數苦難會從四面八方找上門來,讓人疲於奔命。

世界上也有一種憂傷是從心裡長出來,它不會要你一滴血或一塊肉,卻讓你再也想不起來為什麼人會渴望看到陽光。

片中昂納許拜訪了一些老友,他和他們的對話,尤其是和那個喜歡引用普魯斯特的傢伙,每一句都像細針刺在我的心上。

我為昂納許感到難過,更為他的普魯斯特朋友感到悲傷。

回想昂納許沒入水中的畫面,我感覺到他的孤獨、迷茫、憂鬱、虛無,我覺到,彷彿這些抽象又講不清的東西是一顆一顆滴水的冰塊碰觸在我最敏感的指尖。

我可以理解這樣的靈魂為何選擇沉沒,但找不到藉口拉他上來。

人為什麼要活下去?

我有我的答案,而昂納許的答案,卻是我一生中巨大的難題。

 10 ) 迎面袭来的风,和那容易让人兴奋的二氧化碳

影片开场Anders企图自杀不遂的段落很精彩,其让人闷热和窒息的氛围非常到肉。

之后随后就落入了让我纳闷的大量对话,听不懂一句挪威语的情况下看法语字幕相当吃力。

只是后来那股观影疲惫的劲儿过了之后,随着那些缓慢移动的空灵般的镜头运动,以及质感浑浊的声音设计,特别是那场四人一边骑单车,一边玩灭火器的场景——迎面袭来的风,和那容易让人兴奋的二氧化碳,难道不正在吸引着Anders逃避人到中年一无所有的困境而回去过去那样的醉生梦死和自暴自弃么。

最后Anders弹起有一个键不出声的钢琴,给自己灌入毒品的拿个长镜头,摄影技术鬼斧神工,演员表演也从容不迫。

那段有点瑕疵的钢琴曲仿佛是对Anders曾经崇高美好的人生的最终总结,而Anders纯熟地烧着海洛因,最后躺在床上,针头还插在手臂里,随着夏天的结束,Anders所奢望的生活:家庭,爱人,青春和幸福也一起结束了。

《奥斯陆,8月31日》短评

没什么意思,看不进去,不吸引人。

8分钟前
  • 梦之安魂曲
  • 还行

青头的三张人生

9分钟前
  • lomo36
  • 还行

this is the film i wanna make

14分钟前
  • 力荐

男主角不要再發呆了,快點進入狀況好嗎

16分钟前
  • Lily
  • 较差

特别能体会在35岁时发现自己过往五年只有空白那种挫败感,绝望到想结束生命

17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推荐

令我“怀念”的奥斯陆气质,一些光景重新回到大脑... 人生已经退无可退,每一种光亮都如此刺眼,眼前身后之景已与诸位两异,一个人可不可以毁掉自己,一个人是如何被毁掉。

22分钟前
  • 岕川
  • 推荐

没有一秒能让人共情的心理现实主义作品。

24分钟前
  • Durden
  • 很差

一边对弱者无法不同情 一边却觉得这是自食恶果。

25分钟前
  • 我一直在玩
  • 还行

SIFF May19th

30分钟前
  • Zia
  • 推荐

极弱的剧情感,极细腻的心理刻画。背景中无关的人的对话、主角安静的特写、大段大段表现情绪的对白,捕捉主角内心纠结繁复的情绪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三星半。

35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推荐

北欧是我们的死亡终点

37分钟前
  • DryHairHeather
  • 推荐

【B–】提尔早期的作品显然要自信的多,完全内向的展现,将外因剥离至简,平静的走向死亡,不需要任何刻意的引导。

41分钟前
  • Cardinal
  • 推荐

很歐洲的味道。而我最陰險的目的是想看看oslo這座城。當然我也愛那份無法靠近和排解的孤獨感。

44分钟前
  • norris
  • 还行

很一般

48分钟前
  • 墨里柯🧡🖤💚
  • 还行

喜歡到了極點。不管冷靜下來成不成為得了經典。見到導演本人是非常幸運的事。有一些只有一些人才能理解的生活方式和態度是無法用回答觀眾問題來解釋的。

51分钟前
  • PETE.
  • 力荐

不举的明天

55分钟前
  • Rabwe
  • 还行

不久后的天朝,越来越多的失足青年也将如此,在更缺乏信任和包容的环境里,也不会有奥斯陆的阳光和草地,只有越来越少的机会。而现实的问题表现在他摧毁一个人的力量远远大于给予的希望。

60分钟前
  • 初山Adam
  • 推荐

非常私人,第一遍的时候觉得他求死的意志很明确,看第二遍的时候不确定了,不确定他是不是被所有细节辜负了才由做不到变得清晰干脆。But I get it, 他几乎有所有不需要去死的基本条件,朋友,家人,花花世界,甚至他还是有魅力的,哪怕他根本无意散发。他会走向那里,他决定了,I get that.

1小时前
  • yogurtking
  • 力荐

长时间的戒毒后准备重新过回正常人的生活,才恍然发现周围的世界都变了,自己已经毁了本该大好的青春。导演受法国新浪潮的影响很重,尤其侯麦,一个大龄青年在24小时之内寻找生命的意义,影片以台词为主,剧情很弱,心理描写异常细腻,了解奥斯陆的人应该更有感触。★★★★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约翰·斯坦贝克曾说过:“悲伤的心灵能让人很快的死去,远比细菌快得多。”一个人的丰满和幸福指数和城市国家无关,即便是在北欧。内心的孤独和绝望无法用物质填补,而与人和社会的脱节被导演用克制冷淡的手提镜头细腻缓慢得诠释出来,精确不造作进入心灵。贪婪地打望、清澈温暖的眼神、最后的琴声……

1小时前
  • Satyr_欠157部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