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的时候确实不喜欢男主角的娘娘腔和那些开放的细节.但是看完后很感动,这个善良和相信美好的"LADY".一直没有忘记要追寻他的母亲,并一直相信着身边的那些人,天真地问,你会给我带糖果吗,如果你回来发现我躺在地板上,会带我去医院吗?...那些男人都会回答会,而他也那样子就相信了.也许不是相信,只是无所谓答案吧.委婉地拒绝身边想要改变他的人..离奇的人生/安好.
他是神父的孩子,寄养在别人的家里. 他从小就喜欢涂口红,穿裙子,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女孩.他少年时代开始写一些大逆不道的文字,请求校长让自己去上纺织课.他带着自己的记忆离开爱尔兰去伦敦,他在看见大笨钟的那一刹那满脸动容.他不再是那些悲伤的绝望的角色,他活了下来,只为了自己简单的感情和梦想.他睡在伦敦的街头,他在公园里做小丑,他在街上找客人,他穿着DIOR的高筒袜去跳舞,他找到一个爱他的男人然后离他而去,他平生第一次见自己的母亲然后晕倒,他称他的父亲FATHER,他和一个新生命一起选择重新生活.他的笑容留在的我脑海里,也许是太久没有看到过这样一个充满力量和温情的角色.这部电影并没有<一年零十三个月>来的深刻,却让我想起了<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那个同样乐天的变性人,也想起来肥皂里那个绝望到本已经死去的男人,最终获得批示可以变性并且得到了一份爱情的男人.其实他们不过是有个像小女孩一样的小小梦想,很干净.和他们的经历比起来,他们的精神来的更纯粹,更真实,也更淡然.与<一年零十三个月>中的艾文比较,Patric来得更天真,也更幸运.他在找寻母亲的途中不经意的完成了一个梦.母亲依然思念他,父亲依然惦怀他,朋友依然爱他,更给他一个新的生命从新活一次.让我记住了他的美丽,他的花语.
影片结束,对于主角的写照大概就是像紫色鸢尾一样,颜色艳丽,柔韧而又坚强。
要知道,在早期的英国,当你的身体里有着性别相反的灵魂,或是爱上了同性的灵魂,往往会被送去接受所谓的治疗,物理电击,服用神经药物,宗教净化或是赎罪,一直到嬉皮士颠覆文化的年代,LGBT才开始逐渐被接受。
直至今日戏称的大英腐国。
除此外,电影背景中还穿插了爱尔兰与英国之间的抗争,时代疯狂。
影片中的小猫派蒂,在文化寂静保守的小镇,长成了自己的模样,温温柔柔的嗓音,楚楚可怜的模样,却是异样的顽皮,气父亲不言不语多年不肯相认于是在写作课上编排父母亲的相遇,被揪到校长处,直言让我上缝纫课不去上体育课就好好学习,在养母唠唠叨叨中说我忍无可忍了拎着箱子就离开了家从此再没回去过。
在外漂泊,栖身于公园长凳,被魔术师利用思母之情招揽观众,被当成变装变态杀手拘留警局严刑审问,人却是一直文文弱弱的,遇着一点点善良就会对人坦诚心扉,诉说自己的故事,我的母亲,像电影明星一样,却被大城市吞掉了,后来啊,我做了卧底,帅气的用香奈儿5号迷倒了一大波戴墨镜穿风衣的坏蛋。
人事变更几载,撇去衣服上斑斑血迹,还是一副上学时候在课堂的样子。
仔细想想,却觉得这个角色应该是遭受了很多很多,在校长办公室对着校长说叫我小猫,是从内个时候开始就学会用美色进行交换吗?
养母大声抱怨着给零花钱会认真说谢谢,养母唠唠叨叨犯了心脏病时却表示我再也忍不了了拎着箱子离家出走了,是因为觉得自己离开会更好吗?
看到母亲和同母异父的弟弟祥和的生活就没有说出自己是谁,假装着自己是通信工作人员,看着一脸内疚的父亲会温柔地说没事我找到了你。
每每看到这些镜头,就觉得派蒂真是坚强啊,心碎了一地默默捡起来,生活碎了一地,也可以默默捡起来,Life goes on。
幸好这个角色是墨菲来演啊,明明有着轮廓分明的长相,却是可以有着温柔娇嗔的嗓音,像云一样飘着,冰蓝色的眼睛,在睫毛下闪躲着,认真的看着你的时候,像天真的小动物,大概如此,每每落入走投无路之地,总会有人不忍心,愿意把他捡回去。
片中曾经审讯过他的警察把他公主抱从监狱抱出来真是戳中我萌点了。
好烦她好美这让我愈发感觉我很下流哈哈哈kitten说她没有归属之地,也会烦恼着“小猫还有希望吗”,但她却去到了很多地方。
没有龟缩和封闭更没有被伦敦卷走。
要是你爱一个人,别再犹豫如果你爱一个人,别再犹豫去追逐?
去找她(她)?
去告白?
去把爱说出口?
我想后面接任何词都可以,但不接任何词也可以因为你不知道它通向哪里,所以接什么不重要,你只需要起身,然后你的世界就开始被自然地分割成过去和未来唯一重要的边界划分的是前方的一切与你抛下的一切,不是单纯的骑在路上,而是载着督伊德从过去奔向未来。
男的女的有何所谓?
信仰跟自我一样不会有性别这种外部的定义,那是我的一部分,我需要做的只是带着它出发。
我们周游星星,前往火星,寻找我们在冥王星上的早餐。
至于爱,我虽有我的标准和我的拷问,但追根究底你是否爱我你有多爱我只会让我犹豫,不是吗?
爱和解剖爱是永远错位的两件事。
放下解构,开始起身吧开始感受吧开始流动吧开始奔跑吧。
爱不应该只是亲情爱情友情。
爱是一种原动力,是让我起身的原动力。
这种原动力是自我的认知,自我的发现,自我的求生欲和延展欲。
而不单纯只是他的一句两句,他的怜爱和他的回眸。
都是一辈子,但就是有这样的人活得仿佛生来比我们更自由,我说的是人的区别。
Kitten,这个来自Irish的变性人生来没爹没娘,因为自己的性取向而给后妈丢尽了脸,但却从不避讳自己,永远对任何人袒露胸怀,也永远不掩饰自己的情绪。
18岁不到,她就开始了自己的旅程去寻找自己的母亲,毫无线索,无依无靠,但什么都没有让她沮丧起来,在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动荡的70年代,Kitten辗转周折,因为她的无所顾虑,走到哪说哪的性格,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但最终找到了妈妈,虽然只是一个根本不认识自己的妈妈。
影片整体的风格也映衬着Kitten的无畏和“放荡”,游走于现实和Kitten的幻想之间,也不时的提醒我们在这种梦幻般的故事里,恐怖袭击、种族分裂战争无时无刻的不在调紧人们本已紧张惶恐的情绪,出生入死不断的发生在身边,就连Kitten也不是那么幸运,但她永远可以往前看,就连在警局中被审讯都把自己脑袋里的故事当作线索讲给警察听。
顺便说一句,最后她父亲给她的表白像极了《德州,巴黎》里的场景。
http://tygoonray.blogbus.com/index.html
“如果把ta生下来,ta也会像我一样,一团糟。
”在查理决定堕胎的时候,Kitten这么说道,他想起了自己不被期待的降生,被父母抛弃的童年,如今流落红灯区不堪的一生。
一个不被期待的生命,降生于世的那一刻起,仿佛就注定了为爱流离失所的命运。
但是查理听到之后马上就离开了诊所,她对Kitten说,“但是我爱你。
”在这里我爆哭了一通。
在这之前,Kitten从来不知道他是被爱着的吧?
冥王星早餐也可以说是Kitten的寻爱之旅,作为跨性别者的他在成长的过程中承受着周遭社会的歧视,什么是爱呢?
如果我是他,我想我也不会明白。
每遇到一个被他吸引的男人,他都会问“如果你回到家,看见我躺在那里,你会送我去医院吗?
”每一个男人都会回答,“会的,当然。
”也当然,他知道这些都是骗人的。
他追逐着“Phantom Lady”的影子在伦敦游荡,他在找寻那个真心爱他的人——妈妈。
他睡过游乐园,差点被杀,被魔术师当做标靶,被警察局关押,满身伤痕的他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一只可怜的湿漉漉的小猫。
他要去哪里呢?
妈妈在哪里呢?
直到查理把他从那里揪出来,告诉他自己怀孕的事情,告诉他,其实他是被爱着的。
从这里开始,Kitten开始找到了那个东西,那个叫爱的东西。
在他工作的红灯区sq表演场所里,他的神父父亲终于在告解室小窗般的单面镜后面向他阐明了一切,告诉他,其实他的父亲一直在爱着他。
也在这里,他终于知道妈妈在哪里。
他精致地装扮好自己,扮成一个电信调查员走进妈妈现在的家,遇到了那个和自己同名的弟弟,他已经知道了他想知道的一切。
他也是被妈妈爱着的。
那个被抛弃的小孩,如今又开始获得了一切,他和查理一起带着新降生的宝宝开启了人生的新旅途。
Kitten寻找妈妈的这段旅程就像是一个答案,它在回答着什么问题,像是一个为什么我们会存在于此的问题。
我们一开始是一颗受精卵,为什么受精卵会形成?
我们是真爱的产物还是淫欲的产物?
我们为什么会被生下来?
我们是父母期待的降生还是迫于无奈?
确实,这些问题无聊至极,但是只有在问过之后,我们才确定了自己此刻的存在。
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决定我们之后的人生存在何种意义,但是确定了我们的存在。
生命的问题,回到生命的产生之处,爱的问题,回到爱的产生之处。
从失笑到哽咽。
异装癖者帕特里克用笑容与柔软掩饰内心,也用笑容与柔软回应和化解一切,浮萍般不入世的放逐与忠于自我所散发出的感染力,把个动荡时世化作了流动的布景板,活成了只属于一个人的岁月童话。
全片第一次表现这个角色痛苦自觉的片段,是帕特里克的朋友从爱尔兰到伦敦堕胎,帕特里克安慰她说这样也好,免得“不幸成为我这样的‘大灾难’ ”。
朋友改变心意,站在诊所门口告诉他,“我爱你这个‘大灾难’ ”。
顷刻两个镜头切换间,是无比短暂动人的心酸与温情。
而从未停止过的对生母的印记——那个“被世界第一不夜城吞没的美丽背影”——的追寻,在他终于踏上她住的大街(以最“英国”、最“撒切尔夫人”、甚至“比撒切尔夫人美多了”的姿态)时,观者的泪水也伴他的脚步涌入眼眶。
“你知道我们要去哪儿吗,宝贝?
”“哪里?
”“去拜访星星,在火星上遨游,在冥王星上吃早餐。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流浪人的斯巴。
原文链接:Phantom Lady和她冥王星上的早餐去年年底为基里安·墨菲(Cillian Murphy)发疯的那段时候第一次看了他主演的这部《冥王星早餐》(Breakfast on Pluto),前两天决定再看一遍,认真写点东西。
01事实上,观众对这部电影从第一步——对主角的身份理解——开始,就已经产生了分歧。
按照豆瓣上的介绍,这部电影讲的是“20世纪70年代,异装癖男孩帕特里克·布莱登在遭受社会舆论非议的环境下,从未改变自己,一直寻找母亲的故事”;而与此同时,IMDb上的介绍却是“In the 1970s, a young trans woman, Patrick "Kitten" Braden, comes of age by leaving her Irish town for London, in part to look for her mother and in part because her gender identity is beyond the town's understanding”,翻译过来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帕特里克·‘凯蒂’·布莱登——一名年轻的跨性别女性——离开了她所在的爱尔兰小镇前往伦敦,一方面为了寻找自己的母亲,另一方面因为她的性别身份认同超过了那所小镇的理解”。
在豆瓣的影评中,除了屈指可数的几篇用“她”来称呼主角以外,其他的长评短评全都使用了“他”的人称代词;与此同时在IMDb上,几乎所有影评在提到主角时都使用了“她”(Her)。
豆瓣与IMDb,这两方分别作为国内与国外的代表性影视作品评分平台,显然某种程度上代表或影响了国内与国外观众这两个不同群体对影视作品的理解,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一开始的困惑——墨菲扮演的帕蒂,到底是一位异装癖男孩、还是一位跨性别女性(Male-To-Female)?
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也就必须先了解一下“异装癖”与“跨性别者”的定义区别。
异装癖,即恋异性装癖者,指的是因为个人爱好而热爱穿着“在传统的表达上被视为属于另一个性别”的服装,这种行为被称为“异性装扮”(cross-dressing)。
跨性别者则指的是“性别认同或性别表现与他们出生时指定性别不同”的群体、在国内也常被理解为“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不同”,常见的类型有自我性别认同为女性的跨性别女性(Male-To-Female)和自我性别认同为男性的跨性别男性(Female-To-Male),与此同时,“跨性别”也包括不完全归属于传统上男性女性二元划分的人(性别酷儿或非二元性别)。
很多跨性别者在“社会普遍习惯把男女衣着风格作鲜明区分”的风气下会选择穿着与自我性别认同一致的服装、从而获得大众对其心理性别的认同;与此不同的是,异装癖者的自我认同性别仍然与自己的生理性别相同,变装仅仅是出于对这类服饰的迷恋和对自身幻想的满足。
拿裙装这种传统表达上被认为属于女性的服装来作为例子简而言之,跨性别女性穿着裙装是因为她们认为自己是女性,而异装癖男性穿着裙装则是因为他们热爱裙装这种服饰、或者他们的性幻想涉及裙装。
了解了这些概念定义后,让我们再来看看《冥王星早餐》中的主角,帕特里克·“凯蒂”·布莱登。
从小时候开始,ta便从没隐瞒过自己对于传统概念上被归类为女性服饰的衣服的偏爱,继而延伸到对“女性气质”的喜爱。
偷穿裙子和女式皮鞋、对着镜子涂口红,被养母要求去踢足球来培养“男性气质”后穿着裙子抱着球跑,和朋友玩角色扮演游戏时穿成贵妇,向老师要求不上体育课而改成家政或刺绣,要求别人喊ta“凯蒂”(Kitten),然后是最明显的一个情节、在扔进牧师放在教堂的提问箱里的纸条上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写“哪里可以做变性手术”。
墨菲扮演的青年凯蒂第一次出场时穿着绿色长裤和紧身花衬衫、扭着腰走起来窄胯和长腿身姿婷婷袅袅,后来和朋友一起去跳舞时则是亮黄色短上衣和黄喇叭裤,因为不被寄养家庭接受而愤而离开圣蒙赤更这座小镇后、ta则几乎再也没脱下各种各样的女士裙装。
当然,服装还不能够证明凯蒂的自我性别认同,那么ta对别人用来称呼自己的姓名和人称的选择呢?
正如我上文提到的,ta坚持让别人称呼自己为凯蒂,第一个爱人乐队主唱比利·汉彻特冲ta发火时也会故意改口喊“帕特里克”来怼,从童年一直到成年的女性好友查莉一直尊重ta的选择叫ta凯蒂、也始终用“她”这个人称来指代ta,凯蒂也从未纠正过她。
撇开国内的性别二元论仍然占主流的大环境不谈,在绝大多数尤其以英语为使用语言的欧美国家,对他人的人称代词(pronoun)的正确使用意味着对他人的尊重,是非常重要的社交礼仪。
结合上述提到的剧情和IMDb上比起豆瓣的国内平台转述来讲相对更官方的介绍,我认为帕特里克·“凯蒂”·布莱登并不是异装癖男性,而是一名跨性别女性。
国内相对主流的平台(比如豆瓣和百度百科)对凯蒂的性别身份介绍的错误,一方面是由于影片介绍的编辑者并未考证外网的解释,另一方面则是国内大环境对于跨性别者存在与特点的了解的缺位、以及性别二元论主导下的认知对非顺性别的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的忽视。
不同于同样讲述跨性别主角故事的《丹麦女孩》,凯蒂从小就没有想要隐藏自己对“女士服装”和化妆品的喜爱、甚至也直白地提过自己在考虑变性手术,然而尽管如此,她同样也经历了一段自我性别认同的过程,而魔术师博提·沃恩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纵观凯蒂的这一路来的经历,家中养母和姐姐从未接受她的性别表现,乐队Mohawks主唱比利·汉彻特先是由于其他乐队成员不满而把她藏起来、再由于怕丢了武器被追责而将凯蒂丢下等死,差点在车里被强奸后逃跑,由于爱尔兰人的身份而被逮捕当成间谍——不光她的性别认同没有被别人重视,甚至她连性命都差点丢掉。
然后在那个阳光明媚的餐厅里,博提·沃恩坐在她面前,从杯子里变出一朵玫瑰。
当他们站在桥边时,博提喊她“公主(Princess)”、告诉她他当然会为她倾心——“for a girl like you”,为像你这样的女孩,他说。
凯蒂犹豫后告诉他“I’m not a girl”,他却说自己知道、所以才是“a girl LIKE you”。
说实话,由于在这之前我基本已经确定凯蒂是跨性别女性了,所以这段让我困惑过她为什么要这么说,但结合后来发生的,我认为这里凯蒂所说的“女孩”指的是生理上的性别。
她生理上仍然是男性、没有女性的第二性征,然而由于从外貌到打扮她都完全符合传统概念上的女性,所以她害怕博提喜欢她是因为以为她是由内而外彻彻底底的“女人”——她害怕博提一旦知道了自己其实是跨性别者就不会接受她,面对自己喜欢的人,她仍然害怕对方不会接受真正的自己。
但博提没有。
博提告诉她他知道她的身体是男性、但这不妨碍他爱她,他听她讲Phantom Lady的故事,给她住所和食物,带她一起表演魔术,从不以她为耻。
不管究竟是否有利用凯蒂的美貌来吸引观众的成分、无论究竟抱有怎样的目的,他鼓励她穿性感漂亮的衣服,鼓励她幻想那部永远不会写出来的小说,有意无意之间,他帮凯蒂真正接受了自己的性别身份、接受了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的冲突,他帮凯蒂真正成为了一个“女人”。
也正是经过了这所有一切,当凯蒂在夜总会工作被单面镜后的男人质疑时,她不再犹豫扭捏。
她戴金色假发穿着丝质衬裙、坐在秋千上眼波流转地笑,“噢,我可不是男孩,先生。
我是个女孩。
”02当然,《冥王星早餐》讲的并不只是“一个跨性别者的故事”,而更是一个女孩探寻渴望爱情与亲情的过程,只是这个女孩恰好是位跨性别女性。
她是爱的孩子,或至少是爱的弃儿。
从坐在篝火前听摩托车手聊着冥王星上的早餐,到穿成吉普赛女孩和乐队主唱在逆光中扭动身体跳舞,再到靠在看守所警察怀里、问他如果你下班回家看到我躺在地板上你会送我去医院吗你会来找我吗你会像现在这样抱着我吗,凯蒂的爱——如同她自身的美——是浓烈燃烧着的,她疯疯癫癫、充满不计后果的幻想,要在银河里找她的星星,她要爱,她歌唱爱,她渴望爱,她要和她的爱人一起在冥王星上吃早餐。
事实上,把这所有对爱的寻求追根溯源,一切都来源于她幻想中那个美丽完美、长得像电影明星米兹·戈纳的母亲。
从童年时朋友的父亲菲力先生提到自己在伦敦偶遇过她的母亲后,那位“被伦敦吞噬”的幻影女士(Phantom Lady)便成为了凯蒂追逐的星星。
她为了母亲而独自一人来到伦敦,到处寻找那个档案中查无此人的艾丽·波根,在地铁站看到金色盘发的背影便逆着人流冲上去,她在魔术师的催眠下满场跑喊着妈妈、拥抱幻象中的母亲、抱着魔术表演的音箱闭着眼喃喃念着“永远不会离开我”,这时候我已经分不清她到底仅仅是在配合魔术师的把戏、还是借此机会来发泄对母亲的近乎疯狂的渴望。
当她终于得到了母亲的地址、假借电话公司调查的借口来到那个街区,却发现母亲早就重新结婚生子、拥有了一个中产程度的完整正常的家庭,当她看着母亲搂着那个与自己同叫Patrick的男孩谈论家里的电话,凯蒂这才意识到她早就失去了她的母亲。
而在这个过程中,与其说凯蒂是在追寻她母亲这个人,倒不如说是在追寻那个被赋予了自身完美幻想的Phantom Lady的幻影。
她跟博提·沃恩讲述那部永远不会真正写出来的来到都柏林的幻影女士的书,说是以自己母亲为原型、却几乎每一步都在讲述她自己。
幻影女士是凯蒂幻想中的那个完美的女人,她独自来到都柏林生活,美丽、坚强且独立,她深知自己的美丽、拥有爱情与精彩的生活——她是凯蒂想象中的那个母亲,同样也是凯蒂想象中可望不可及的理想的自己。
在一切结束、陪伴朋友查莉去医院做检查时,凯蒂再次碰到了自己母亲生下的叫Patrick的小男孩,当他问她的名字时,她在停顿后笑了。
“我叫幻影女士(Phantom Lady),”她说。
03阻碍凯蒂寻找爱的不仅仅是她的性别认同,同样也还有电影时代背景设置的北爱尔兰问题。
借用维基百科上的概括介绍,“北爱尔兰问题(英语:The Troubles,爱尔兰语:Na Trioblóidí、国际上称为Northern Ireland Conflict)简称为北爱问题,是指由1968年至1998年在北爱尔兰的长期暴力活动,是持续不断在爱尔兰发生的周期性暴力冲突,该冲突在由英国和爱尔兰政府于1998年4月10日签订北爱和平协议后中止。
”《冥王星早餐》被设定在20世纪70年代、凯蒂从小长大的城镇圣蒙赤更也正是在爱尔兰,这意味着凯蒂对爱的追寻与北爱尔兰地区的暴力冲突是同步发生的,而这种可以上升为内战的地区性暴力活动的影响也贯穿了电影所展现的凯蒂的前半生。
发现交往的摇滚乐队主唱是独立军的地下成员而把男友藏在地板下的枪全扔进湖里,童年好友劳伦斯被独立军投放在街头的炸药炸死,参加独立军的好友艾尔文因为女友查莉被逼做内线而被迫通风报信后被队友杀死,甚至凯蒂自己也因为是爱尔兰人而被怀疑是酒吧爆炸案幕后间谍而被逮捕逼供——正如凯蒂在片中所说的,她压根不想与这些“严肃”的事情扯上关系,但正如那时候的每个人一样、都或多或少被迫卷进了时代的洪流。
凯蒂幻象中的美丽与现实中地区暴力冲突的丑陋,它们共同形成了《冥王星早餐》中既有张力又让人唏嘘的对比——当凯蒂想在火星上遨游的时候,北爱尔兰问题成为了将她扯回人间的风筝线,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悲哀,但同时也让凯蒂的故事有了扎进泥土的深度。
04由于最开始我便是冲着主演基里安·墨菲来看的这部电影,所以改编来源的原作小说和电影导演尼尔·乔丹都不算了解,也就不班门弄斧,单纯稍微聊聊演员。
不得不承认——跟绝大多数为了墨菲而找电影看的人一样——我的确是因为“女装”的噱头而来看的《冥王星早餐》,但墨菲对凯蒂这位跨性别女性的演绎的确是给我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惊喜。
无论是前期穿修身皮衣喇叭裤短裙还是后期戴女士宽帽穿毛皮大衣连衣裙,是甩着一头深棕色卷短发还是戴齐肩金色波浪假发,墨菲的凯蒂拥有那种不可复制的娇媚与性感的美。
看着墨菲耸起的颧骨和卷翘睫毛下浅蓝色的眼睛、听着他刻意拉高音调的慵懒气声,我便知道我正看着一个深知自己魅力且毫不吝惜展现出来的优秀演员——尽管这样形容会存在性别刻板印象,但正如很多人看完电影后的感慨,“他比女人还女人”。
从《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冷山》这类爱情文艺片到《盗梦空间》和诺兰的《蝙蝠侠》系列这类商业片、再到伯明翰黑帮传记英剧《浴血黑帮》,基里安·墨菲这位被戏称为“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御用配角”的演员早已在演艺路上越走越远、戏路也越来越宽。
尽管由于常演配角而并没有很多获奖的机会,他也早就作为优秀冷门演员而在业内被广为赞扬——被抛弃后寻找母亲和爱的爱尔兰跨性别女性、家族企业中被当成棋子的小少爷、与蝙蝠侠对抗的戴金边眼镜的神经质罪犯、伯明翰黑帮家族说一不二的领导者,基里安·墨菲的表演张力让这所有角色成为鲜活的生命。
05《冥王星早餐》很容易就会变成一个梦幻表象下的悲剧、凯蒂也很容易就会沦为那个混乱时代里被淹没的一粒沙尘,但小说作者和电影导演给了她一个重拾责任的父亲、一个真正爱她关心她的朋友,于是她又回到了人间。
但或许,她仍然会想在冥王星上吃早餐。
我还记得那个时候,在赶地铁的拥挤人群的隙缝中,窥视到的那张仿佛熟悉的侧脸,哑然但是身体却在追逐那正在消失的身影,奔跑着寻找,直到地铁列车的门带着刺耳的警示声音关闭,只差那么一点儿,门里是那个隐去的记忆,门外的我目送着列车离站。
后来我知道,我站在拥挤嘈杂的人群之中,抑制不住阵阵的头痛,我知道,这个城市吞噬了我们。
The biggest city in the world, swallowed her up.我在电影结束之后,一直难忘的,是那个时候Patrick的深深的叹气,就像我一直难忘上面那句话一样。
Neil Jordan不声不息的叫上Cillian Murphy、Liam Neesson和他的老搭档Stephen Rea,继《The Crying Game》之后,再次以异装癖男孩为主角,改编自英国布克奖提名作家Patrick McCabe的同名畅销小说,《Breakfast On Pluto》流畅华丽,更是集聚了70年代英伦的流行音乐,原生碟大有听头。
我很意外的是看上去很正经的Cillian Murphy居然能够演绎Patrick这个角色,他带着金色假发,画着浓艳的妆,穿着短裙登着高跟鞋扭捏着向前,但是又烟行媚视的面对着生命中的爱情与困境的时候,满脸的笑意背后流露的哀伤,让人着实无法抵挡。
电影是喜剧的,纵使它穿越的是70年代北爱和英国的政治军事纷争,它讲的是与社会教条相左的异装癖男孩寻找母亲的故事,它面对的是缺失的家庭、生活的困境、战争的阴影和生命的逝去,可是它全然是笑着对待的。
电影是让你笑的,Patrick总是在笑的,也许笑是他唯一能够反抗这个世界的方式。
不得不让人再次联想《The Crying Game》,Cillian Murphy始终是不如Jaye Davidson妖艳妩媚的,Dil也是习惯笑的,但是我看到了那笑容背后的痛楚,深深的烙印着的性别倒错的痛楚,和一个平常人一样渴望温暖的痛楚,Dil习惯说can't help it,他在粉红的帷幕背后对Fergus说,Can't help what I am,他的无助背后是被上帝塞错性别的无奈。
《The Crying Game》要比《Breakfast On Pluto》伤感沉重很多,因为Dil是不得不笑,Patrick是自己选择要笑。
喜欢“冥王星上吃早餐”的这个说法,是那夜Patrick和一群嬉皮士坐在夜空下的痴言妄语,也喜欢“Phantom Lady”这个Patrick赋予被伦敦吞噬了的母亲的绰号,大概因为是小说改编的缘故,电影里的有些文字本身就很让人陶醉。
有个小花絮,那夜将Patrick诱拐上车试图杀死他的Mr.Silk Tie的扮演者是Roxy Music的主唱Bryan Ferry,一个有些让人忍俊不禁的龙套。
基莲就是角色雕刻大师。
这部片给我的第一个惊喜,是性别认同不被设置为是个体面对的第一性问题,而且电影毫不掩饰地承认,这种认同永远无法自洽,永远存在裂隙。
主角一直在完成、或者说去接近他为自己编织的一个叙事,即他的形象和性符号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女性。
他也近乎做到了。
即便如此,在面对一个男人充满爱意的告白——他所渴求的爱情,灵魂的真实时——他暂停了自己的角色扮演,表明(也是在故事中唯一一次表明)自己是男性。
他所面对的真实,以及他承认的真实,是他把自己认同为女性,并要为了这个自我认同拼尽全力去表演,去承受不同叙事之间的摩擦为其精神和肉体带来的痛苦这个事实。
这奠定了其性格的基调——戏谑。
这是电影给我带来的第二个惊喜。
不同于许多影片主角发臭发烂的犬儒主义,基莲的角色用他独有的将一切外部世界的话语性化的反讽,来重述满目疮痍的生活。
政治与战争被他柔腻的腔调解构为充满暧昧与性挑逗的喜剧,作为国家暴力机器的警察及其所象征的阳刚而暴力的男人们最终不得不以一种苦主的尴尬姿态,陪他扮演女性爱欲幻想中的好人角色,比性别叙事宏大得多的民族国家叙事,其所包含的剧烈冲突居然在这个诙谐的转变中被吊诡地化解了。
最深刻的片段还是他在寒冷的夜里,一次次拎着沉重的枪支,将它们丢进湖里。
那一刻他在用男性的身体和女性的意识来弥合爱尔兰独立战争给平凡的人的生活带来的撕裂。
电影也借此传达出“跨性别者具有和平的力量”这一观念。
惊喜之余也有一些不满的。
用小叙事解构大叙事是白左电影惯用的廉价手法,故事中的主角面临的是双重困境:战争的困境和生存的困境。
主角通过性化叙事油滑地避开了政治运动对个人生活的颠覆,与此同时,他不得不面对一个人在大都会生存的问题。
显然他选择的方式是颇具争议的,因为他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要被归因于他把性别认同置于个体生存之上,最根本的吃饭问题,反倒是性别扮演无法解决的了。
我个人认为更有趣的处理方式是,他能够在某种意义上走向对自己生理性别的折返,为生存而重新运用自己身上的男性力量。
但这似乎更偏向于生存主义,或者说阶级理论了,这显然不是故事的作者想要表达的。
男主角这逼样快把我看吐了,这咋鸡巴长的啊这是,还配上这些花哨衣服,太尼玛操蛋了
Cillian Murphy的演技超强。
做自己就好
帕特里克是个好姑娘。
“结局谁也预料不到,我出发去找她,最后却找到了你。”“飘渺女士,伦敦淹没了她。”为了看望伤心的好友终于回家的Patrick看到father打开门的时候,终于还是想转头回去,他认为无颜面对father,可是father说了一句话,我一直祈祷你回来,眼泪止不住的就流下来了,这世上最包容的父爱怎能不感动。
咳咳,虽然说有些说不是同性电影,但毕竟是同性题材。大家对这个话题的讨论我没有参加,因为是支持同性感情的而且觉得这是个社会议题,而且电影并没有试图以问题的形式来探讨,作为一个青年的成长或小城市怪咖的冒险经历似乎可以更轻松的欣赏影片本身。和渣奶奶一起看片儿很温馨呢~~喜欢狮子座!哈哈
酷儿与北爱事件结合,由此个人悲欢与社会的动荡一大一小都能细致表现出,还有带着带笑的眼泪,纯真的男主角以无谓和乐观征服了观众
我特想弄死男主角,给他的小巧儿给弄下来!~
受不了墨菲捏着嗓子说话的声音 也找不到好字幕
虽然添加的寓意挺多的,但是还是很无感。
除了墨菲的演技,不知道还该看啥。。。
基莲不太适合演这种,看不下去
好吧,我承认这是很独特的一部电影。我们都爱内心有强大气场的人。不管他是她,还是他,还是神经病或什么。我们不怕生活的最暗黑一面。我只是不明白,KITTEN是脑子进水还是什么?私藏枪支那么大的事情他都没有一点常识吗?这算是为了点爱情的进退而不计后果么?就算会牵扯到他人的性命?
“她相信醉人的夜, 她相信有一小片云飘过头上, 泪洒她的花床, 她甚至相信有早餐可以吃, 在冥王星上。” 她是想被爱的小猫,长着不伤人的尖爪。
太美太美,拍法和同类型差别不甚,以至于除了关注beauty本身全程都想快进。Cillian和女装适配度实在太高了,同类型里必有的违和感和主观上的无法接受在这里都没有,感觉这不是妆造和体式训练就能搞定的,他本就很美足够适配。
或许是家庭成长环境的原因,男主帕特里克从小就有异装癖,这样的人在20世纪70年代还是很少的,所以自然不被很多人理解和接受,而他也在找寻生母的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各色人等。印象最深的是片中的背景音乐以小片段序号的叙事方式。。。
the life of patrick Braden 从头到尾调调好悲。“寻母”永远都是抓人的主题,再穿插上自己的不堪回首的遭遇。
看不下去
冥王星早餐的鲜美在于用对的方法做对的事。如果“美丽拳王”的核心是不遗余力的成为自己,那“性感猫咪”这一路兜兜转转的意义则是探寻灵魂的归属和自我的认同。同为“异类”,他们背叛了自然的可能性,但并没有背叛内在的可能性。漫长的寻母之旅是一条纤细的寻根之线,它的尽头峰回路转的通往了自由。
单纯不满豆瓣8.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