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法国电影,中文名字《我心遗忘的节奏》翻译得很美,是近年来都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
影片翻拍自1978年由美国导演James Toback执导的《手指》,却取得了远远大于原作的成功,05年公映后载满盛誉。
片子具有浓浓的法国情调,讲述了一个年青人在现实和理想中挣扎和寻求解脱的故事,没有荡气迴肠的情节和华丽眩目的爱情,也没有好莱坞式的圆满结局,却感人至深。
这是一部非同寻常的电影。
像大多数法国电影的风格一样,影片的叙事性不强,去戏剧化而着重描绘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灵轨迹,类似于文学创作手法中的白描。
影像采用了手持摄影和自然光线,所以画面经常带给人一种粗砺的晃动感。
通过摄影的角度,刻意放大了主人公的鼻子和下巴,经常以仰的角度拉长细细的脖子,以及一侧总是陷入阴影的头部和邋遢的发型,用技术包装丑化了人物形象,使人物性格外化,同时反映了人物在现实社会中的躁动状态。
主人公28岁的巴黎青年Thomas是一家地下不动产租赁公司的经济人,终日穿梭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向租客的房子里偷放老鼠清除侵占户,收讨房租,破坏住宅,殴打并赶走贫苦的租客,翻炒地皮,像一个黑帮份子干着一系列血腥、龌龊、见不得人的勾当。
工作之余,则整天戴着耳机听震耳欲聋的电子音乐,出入酒吧和妓女打情骂俏,与同事的妻子上床,替同样身为房产经济人的父亲收拾烂摊子,生活一团乌烟瘴气。
然而,遗传自作为钢琴家母亲的音乐天赋却在一次偶遇母亲身前的经济人后复苏。
经济人曾听过Thomas在孩提时代的演奏,并且极为欣赏。
他给了他一张名片,极力推荐他去参加钢琴师资格考试。
为了争取能够成为像母亲一样的职业钢琴师,在停滞练琴多年后的今天,他决定重拾梦想,可是来自生活的困挠和父亲的阻挠却让他在现实与理想中倍受煎熬。
已去世的母亲,代表着音乐,理想和对艺术的追求,是一种正当、光明的生活。
这种生活曾存在于Thomas的少年时期,然而随着母亲的去世,这种明亮的光线逐渐危弱边缘。
而现实中的父亲,代表着金钱,却是肮脏、血腥、危险和丑陋的。
不断以感情作为要挟,让儿子从事危险的工作,收拾自己无法收拾的烂摊子,又在事成后打发走人。
除了在豪华的住宅里摆放着一家三口的合影以外,这个脑满肠肥的中年男人身上看不出任何感情色彩。
他反对儿子练琴,认为纯粹是浪费时间,把妻子的死归咎于“这该死的艺术”。
所以,与其说主人公是在现实与梦想中选择,不如说是在母亲和父亲的亲情中进行选择,这给这部关于钢琴的电影蒙上了一层亲情的色彩。
反而是儿子,却对父亲饱含爱意与眷恋,这种爱使他更像一个父亲去照顾儿子那样,替他打理种种棘手的问题,摆平事端。
虽然讨厌父亲的女友,但分手后,他找到她说,我给你钱,你和他和好,哪怕是演戏也无妨,因为人生就是在演戏。
因为职业积怨,最后父亲被人杀死在家中,房间内一片狼籍,他望着沾满鲜血已经死去的父亲,抽搐的嘴角,强忍的眼泪和痉挛的手指,几近崩溃。
爱情其实也是影片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
Thomas与钢琴教师苗林之间的爱情始终被放在苗林的寓所同时也是练琴房的小小空间里,以一种自然温润、低调含蓄的形式发展着,没有刻意渲染。
像苗林神秘的东方情调和背景中的音乐,舒缓而悠扬,渐入佳境。
他是如此的热爱钢琴。
在第一次钢琴课后,在喧嚣的酒吧,对周围嘈杂的一切充耳不闻,沉浸在音乐的奇妙世界里,眼神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神彩。
在家里不断地听母亲生前的演奏带。
即使是在械斗的前夕,他坐在车里,手指依然在方向盘上反复练习。
他对钢琴所表现出的狂热完全是一个天才,然而却错过了作为一名钢琴家在人生中最宝贵的一个时期。
他的手法趋于熟练,然而对艺术的表现力却仍然是初级的,他已经28岁,因为岁月的空白而造成的缺失不是短时间努力能够弥补的。
关于Thomas去参加钢琴考试的戏有二场。
第一场,反复练习、烂熟于心的曲子却始终无法弹完,失败了二次后他抱着琴谱仓惶逃离。
第二场,在已经散场的音乐厅,他不断擦拭琴键,调整坐姿和琴凳,神情紧张,坐立不安。
还好,他的人生还可以有别的选择。
二年后,他们已经是恋人,而他也成了她的经济人。
他以新的方式在自己喜欢的艺术领域里抓住了音乐的脉博,生活开始绽放出明亮的光线。
某夜,大雨,在陪同苗林参加钢琴师资格考试的途中。
他看到了那个杀害父亲的凶手,于是跟踪,在楼道内厮打,他按住凶手,夺过枪,顶着对方的脑门,然后又移到口中。
满脸愤怒,手不停地颤抖,迟疑良久,放下,重又举起,又放下,终于放弃,离开,浑身湿透地回到演出现场,在洗手间清洗伤口,白色的衬衣上沾满了血迹,受伤的手指在水龙头下格外刺眼。
然后,他整理好衣服,回到座位上,看着台上正在演出的爱人,脸上露出笑容。
看着眼前喧闹纷扰的一切,耳麦里传出电子音乐强烈的节奏混合着汽车混乱的鸣声,游荡于街头的他,嘴边扬起了微笑。
当一个人忘记了心中以往的节奏,有一天偶然记起,心中又是否能够回归以往的一切,也许没有人给出答案。
我心中遗忘的节奏最终也只能限定于我心中以往的节奏,只有这样。
http://www.inblogs.net/yvonne-lu/2007/07/blog-post_3870.html应该说是昨天,从昨天到今天,在c6看完了这部片子。
本来完全是冲着ROMAIN去的,不过这部片子里为了刻画人物貌似有把他丑化一点,不过也格外地符合片子。
其实,我就是很喜欢那些亦正亦邪的角色,而不是那些彻底英雄式的,因为我觉得只有这些人才是真正的人,也是真正有故事的人。
这部片子也是这么一个故事。
主角就是这样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也因此陷入矛盾与挣扎。
我心遗忘的节奏,这个名字就美丽地道出了这样一个焦灼的状况。
父亲:没有音乐的生活,继续用各种手段获取商业利益,用那双手赶走拦在眼前的麻烦(房客,移民……),放弃音乐。
母亲:沉浸于古典音乐中,做一名钢琴师,自己:其实作为父母的孩子,他只是最后很好的取了当中的部分。
这种取舍没有什么好与不好,只是自己的选择。
他选择了音乐,却是电子音乐,在失败地奏完巴哈後,走上街头的他选择的仍然是如他自我性格一般的电子音乐。
他选择了商业,他最后做了经纪人,却是古典钢琴师的经纪人。
确实他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集合。
影片的一开始就表达了他对于父亲的态度。
他急躁、粗暴一如父亲,却如爱自己孩子般散发着母性爱着父亲。
我甚至怀疑他自己是不是也没有认清楚自己的角色,在父亲即将再结婚时,对父亲说那人是妓女,又一次次出面为父亲摆平事端。
他的粗暴似乎又正好没有太多,他只是那个在酒吧劝架的人,忽略一切周遭的嘈杂沉浸于音乐中的人,不停地用手指在吧台上敲击的人。
同时他自己的生活也是混乱的,我指的是私生活——与合伙人——那个托马斯多次为了他的猎艳去圆谎的人——的妻子,甚至与杀父仇人的未婚妻。
而这一些,我觉得却是为了影片的真正女主角——苗玲而准备的。
影片中母亲这一形象并未饱满地出现过,而苗玲这是这一形象的延续。
首先是她的身份,也算是一位钢琴师了,至少2年后是了。
和托马斯的母亲一样。
同样,她作为他的钢琴教师,虽然鸡同鸭讲,但是却展现出了威严,对他进行教育。
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此的关系。
而最后他成为她的经纪人,是否也是他自己对父亲对母亲偏见的看法的显现?
关于最后,导演之后又安排了仇人相见。
其实如果托马斯真的非常满足于现在的生活的话,那俄国人也算是他的恩人吧。
对于他最后并未选择用那只昨天在舞台上试过琴的手叩下扳机,但是他确实选择了报仇,这也是他的混合方式吧。
他的挣扎,结局会是什么呢?
我觉得他很快将被俄国人复仇,一如他父亲一样,在天堂上和他的父母活在一起。
你觉得呢?
但是这重要麽?
这个年代,只要现在爽到就可以了……
印象最深刻的那部分是在结尾。。。
他送越南女人去音乐会,帮她拿伞,关车门,感觉到的是有些无奈,无论怎样。。
感觉到的是,那是一个典型的法国男人。。。
夜里 看完影片我觉得我的心在和主人公作同样频率的跳动法国影片的魅力正在于此能够深入人心大部分的好莱坞影片是在牵着我们的眼睛走刺激着我们的耳膜 敲打着我们的心而这些却很难让我们的心一起跳动产生持久的共鸣
托马斯•赛尔是个二代,父亲是一个房地产商人。
产业不大不小,大到他衣食无忧吃喝玩乐,小到他还要放老鼠挥舞着棒球棒捣毁房屋和家具驱赶社会底层的无助者。
影片以语音开篇,述说着父亲与孩子的关系,光线很暗淡,一个人长时间的叙述,父亲老了,就会像一个孩子一样需要人去照料,作为儿子就会享受这种感觉。
朋友的滔滔不绝,男主角始终沉默,他的人生处在一种长时间的矛盾中——父亲给了他一份事业,他却有一份自己另外想要的职业。
这种矛盾应该自小就种在了他的性格深处,父亲是一个狡猾暴躁的房地产商人,母亲是一个优雅善良的钢琴家。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母亲生前的经纪人,白发的老人只记得他从小接触音乐,颇有天分,给了名片让他试音。
那个心底的音乐梦就这样被召唤出来了,他找到了中国女孩苗岭教他练琴。
因为正规的琴师不接受这个“打手”或“流氓”。
练琴让他不安,因为处在两种生活当中不可调和,他渐渐的谈判失败,打人失败,练琴也失败了。
这时候父亲因为插手一桩生意被黑帮谋杀。
托马斯彻底告别了房地产生意。
两年后,他做了苗岭的音乐经纪人,在音乐会上遇到了杀父仇人,在举枪杀人的一瞬间,他放弃了。
影片随着苗岭的钢琴声,结束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工作,但是你所奋斗的事业却未必是你热爱的职业;你所从事的职业也未必是你想要的事业。
小的时候希望自己成为科学家、医生、诗人那是职业理想,但是现在我们想当CEO、想创业、想把企业做大做强那只是经济目标。
即使被人“歌颂”的成功人士也不一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什么产业赚钱就投向什么产业。
相对于一个成年人,更多人会选择房地产商作为梦想,那会带来大量的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
而通往钢琴家路上需要勤勉和毅力,即使成功也不一定带来多大的经济利益。
结尾的处理是导演的匠心独运。
托马斯没有成为钢琴家,许多事并不是你有梦想就能成功,前进的道路荆棘密布,即使很努力也未必成才。
但是把社会底层没名没钱的中国留学生苗岭带到台面上来,就是男主角对钢琴超越个人成就的大爱。
他只是一个单纯热爱钢琴美妙乐声的人,他希望能把美好的琴声带给更多的人。
为此,他不论台前还是幕后都充满成就感。
梦想不一定大,不一定成为首富、主席、武林盟主,生活在其中就一定幸福。
但是梦想可能很遥远,它需要你付出巨大的努力并且不计较输赢。
于是就有人害怕了,退缩了。
总是有人觉得快乐不如挣钱来的实在。
献给一直坚持的豆瓣
音樂片似乎一定要看歐洲片,畢竟歐洲是可靠演奏音樂過活的地方片中主角因為父親之故,得做為小混混,為父親房地產事業問題執行暴力手段。
但他內心留了片淨土給音樂,也夢想用音樂轉行。
於是一邊是高雅彈奏巴哈精神生活,另一 邊是低俗暴力的現實生活本片有些觀眾嫌混亂,但我很喜歡。
現實生活本來就是混亂的,可能會被主管、同事精神虐待;就算你是老闆,也有客戶來精神虐待。
一片混亂中,你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但音樂撫慰了你的心
整个影片有一种灰蒙蒙的色调,正是我不喜欢的那种,看了会很郁闷的颜色。
我对色彩还是敏感的,喜欢嫩色的五彩的电影,然而这部是讲钢琴的,于是决定看下去。
(其实吸引我的还有男主角。
挺帅的,哈哈,就是太矮了,穿很高的高跟皮鞋)当 然,一切镜头的处理都是为了主题。
所以那种沉闷的色调也只是为了让人感受一下主角的压抑。
我理解。
尤其是当他去那个越南女人家里学琴时,一种干净的明白色 的气氛感染了我。
钢琴老师总是穿着的红色毛衣,以及乳白的房间,衬着黑得发亮的钢琴,色泽的极大反差如同人物内心的情感颠覆一样。
这种感觉,我喜欢在试演前一晚,他被迫去追债,黑夜里,他反复活动着手指,弹一曲想象中的钢琴奏鸣曲。
闪烁不定的灯光在他手里翻飞,蹁跹如夜蝶,我的确是情不自禁地跟随他的手,一起弹着……想 要说说自己了。
虽说小时弹琴是被逼的,现在也不见得爱上这架庞然大物,然而十多年的感情依旧是积累下来了。
应该说,它也造就了如今的我,磨练了我的耐力以 及定力。
我学会了忍耐。
并且,不是像那个男主角那样,只是暂积下来以便之后发泄,我化解了那些所有不忿。
毕竟我还有音乐,还有我自己的人生,虽然不是什么 太大的梦想,然而念及此,我便拥有更大的动力去实现那个梦想。
音乐,其实是能化解各种诸如仇恨之类的负面情绪的。
最后,去参加音乐会的男主终于放下朝杀父仇人开枪的手,用他那优美的姿态为众人展现音乐与美好。
生活教会了我们什么?
学会屈服 学会隐忍 学会谎言 选择沉默 选择逃避 选择放弃在生活的边缘如履薄冰 然后被偶尔一丝的美感动的一塌糊然后自己说服自己 自己催眠自己 笑着一代而过不是不屑一顾 而是太过在乎我们仅仅是这样一个在梦境边缘背着背囊看梦想越飞越远的的浪子么?
电影像电影的名字一样优美直白的对话 线性的剧情 衔接巧妙的场景 难以忘怀的近镜头 duris精致的粗轮廓剪影 柔和中迸裂着阴冷的色调与游走在两个世界的音乐混合的恰到好处当然 还有晦涩的内涵电影美的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姑娘娓娓走来却又残忍的把赤裸裸的生活一同暴露出来身在电影中仿佛是在走夜路般 恍惚看见闪烁的灯光 如此渴望 又如此遥不可及他可以是黑夜里的魔鬼 张狂的笑 粗俗的谈吐 放诞的行为他也可以是阳光下纯洁的精灵 静静的冥想着琴谱 手指在空气中舞的纯净 美好的笑 穿干净的衬衫 温柔的教越南师傅法语心在渴望着美好 可身体却处于另一个世界音乐是最好的麻醉剂 沉重的鼓点 电子化的噪音 遮盖了马路上车水马龙的喧嚣当麻醉醒了 现实还是一如既往的盘绕着两种生活在疯狂折磨着他的心 或者说他脆弱的手指所有一切的挣扎放映在他面对钢琴时 他会在弹琴之前用手帕温柔的擦过琴键 面对钢琴 就像面对纯洁无辜的灵魂 面对自己内心的明镜他久久不能弹奏那平静的音符 喘着粗气 暴躁 愤怒 继而变得像狮子般怒嚎直到他厌倦了 厌倦了一直津津乐道的生活方式心像平静的湖水般 不起一丝涟漪 然后 琴声也变得像水珠滑落般优美 每一个音符都仿佛见证了一段鲜花的绽放可是他终究还是失败了 这个世界残酷的不容你选择 无奈然后跌在两个世界中的漩涡中他说他爱他的父亲奔跑 冲撞 流血 他可以位父亲不顾一切 直到看到父亲的尸体 镜头久久停留在他颤抖的双手上 他无声的抽泣咬着手指 那一刻 时间驻足了 像乐章画上了重重的休止符 那个世界再也没有牵绊……The Beat That My Heart Skipped转眼间 他已坐在钢琴前 手下流淌着银河般寂寞流淌着的音符直到两年后生活再次脱轨了 驶向了难以目及到的黑暗 他一次又一次的瞪着自己的杀父仇人 遏制着心中的愤怒 终于还是遮不住目光里狮子般的血腥 终究他还是失声哭了 在已软弱的敌人面前 在沁人心扉的旋律的环绕下 他洗净双手 走回本属于他的的世界你看到了么 在电影结束的那一刹那 他的眼神如此明亮而明净的钢琴声却一直没有停止…………阳光?
谁不向往阳光?
可是 又有多少人懂得有阳光就会有影子 有望不见底的黑暗和恐惧在游移走在边缘也有风景 只是边缘的风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得起(PS...男主角帅爆了!!!!!!!!!!!
)
I was attacted my the title...but i didnot enjoy the movie...i am just surprised i can finish it...you know a certain energy that pulled me out, maked me loss interested in what it's doing...another thing is that I was completely turned off by how "b...(read more) adly" Romain Duris faked at playing the piano...my god
榮獲2005柏林影展最佳配樂;2006年法國凱撒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剪接、最佳電影配樂、最佳男配角(Niels Arestrup)、最佳新進女演員(Linh-Dan Pham)八項大獎。
拍得雜亂無章,角色塑造失敗(魯蛇和地頭蛇並存的人格),以致鋼琴的作用有些尷尬:心靈療癒也不是、發洩不滿也不是、奮發向上也不是、覓得真愛更是莫名其妙.....
回忆+激情……只是有些激情最后还是成了“开小差”,不过要是它长久了恐怕也就不能称作激情了;“我们俩一见面就会害羞,像孩子一样,你不觉得这很微妙吗?”;欧迪亚调教演员的功力好强大,第一回见罗曼·杜里斯这种级别的表现
最討厭這種在不同類型之間切換但實際沒有很好融合的作品,不能爲了打破類型而跨類型啊,而且很多副軸的敘事其實對人物的變化展現是意義不大的
很有味道,很有张力。在迷乱的生活中拾回曾经的梦!
音乐最后真的救赎他了吗?I doubt that. 第5063人看过。
叉叉的介绍!失望
很意外,不按套路出牌的五味杂陈情节剧,不同于欧迪亚其他电影是一根弦绷着,而是非单一情感推进,通过常规的角色压力形成多种变奏,喜怒哀乐悲惊恐被分别叠加进来,在结尾走廊极限1v1中形成出口,放逐了那些苦痛的,深知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但又不得不背负着来自生活的、家庭的以及社会的层层重担,在没有钢琴的地方,弹起"我心遗忘的节奏"!
太TM难看了!!!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个名字骗了!果然是法国片,冗长、细碎、做作!还俗套的要死!!虎头蛇尾!男主也很丑,是那种越看越丑的类型!
男演员不太对,总觉得。换个人会好一些。
看后无感,留印标记。
我心遗忘的节奏:EE-D9|痞子弹钢琴,还有点小励志。
搞拆迁的小混混想成为钢琴大师未遂的故事。
还不错的电影~男猪脚的自我救赎。法国人真是奇怪的物种,一个眼神就能颠倒众生,一句动情的话就能有一段浪漫邂逅。唯一的遭点就是明明交代的事中国人却一口越南话,好难受
怎么我看着男主像男版的夏洛特·甘斯布..
无感。XX后男主跑去弹钢琴的戏全被他的胸毛毁了。。。
2009/12/09 @ HKSM, 我心遺忘的節奏。有多久不曾彈鋼琴?2011//06/04 @bc, 重看,覺得 Romain Duris 好純真。
我们交叉着,白天做着现实,晚上做着理想。
放荡不羁的迷途青年,扮演着拆迁大队长一样的房地产商,游走于几个女人之间,在琴键的曼妙中分裂又自愈。导演是在讲艺术拯救人生吗?抑或只是一场荒唐的经历。
初中曾化用片名撰写博客《我心遗忘的旋律》,格外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