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童年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沈默是一个演技高超的“惯匪”。
他善于扮演成不同的角色去诈骗、威胁和勒索,但他欺诈的对象很一致,他们都是不同行业的利欲熏心的骗子,比如假药贩子、电信诈骗分子、街头碰瓷的老头、饭馆卖毒肉的黑心老板。
沈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的诈骗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行侠仗义”。
沈默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最初,他把诈骗来的钱用于自己花天酒地的糜烂生活,但当他在医院检查出胶质母细胞瘤,也就是脑癌,他通过读唇语知道护士在病房外谈论自己只剩6个月生命时,沈默开始把自己诈骗来的钱匿名捐献到慈善机构。
这时的沈默,他的行为可以说从“行侠仗义”变成了“劫富济贫”。
但是,沈默做这一切真的是为了某种正义感吗?
我最开始以为是,直到沈默对马小丽讲出自己的身世时,我才明白,沈默的“行侠仗义”不是为了正义,而是为了复仇,是为了补偿童年的痛苦和仇恨。
沈默的父母在一场车祸中丧生,车祸的原因是由于有人为了贪图补车胎的钱,在路上撒下十字钉故意刺破行驶中的汽车车胎,来招揽更多生意。
沈默父母汽车的车胎被刺破,以至于来不及避让一辆逆行的拖拉机,在与拖拉机没有接触的情况下,汽车侧翻,车毁人亡。
在这个法律无法制裁坏人的交通事故中,沈默失去双亲,开始了寄人篱下,随亲戚四处辗转谋生的生活。
一切肇始于那个利欲熏心往路上扔十字钉的人,这样的事在当今社会太多,包括那些故意碰瓷的人渣,他们无意于致别人于死地,却经常能造成别人家破人亡的惨剧。
童年时期的这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为沈默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长大成年的沈默,开始了他的复仇之路,他钻研《表演圣经》,训练自己的演技和身体,他可以游刃有余地同时扮演无数个角色,从外形到气质、从性格到习惯,人格分裂式地全新地塑造着不同的人:外卖小哥、电话诈骗分子、假药贩子、饭店伙计、公司总裁……“社会是个舞台,人生是场大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而我的角色远不止这一个,但所有的角色都是在帮助警方惩治罪恶,没人知道我是谁,因为最好的表演就是了无痕迹。
”每一次演技精湛的表演最后都能帮助警方抓获一票坏人,他再悄无声息地从容退场。
一次又一次,为什么他如此孜孜不倦,而且乐此不疲?
因为每一次惩治恶人,对他来说仿佛都从童年伤痛中的解脱,都是对当年那个压在汽车废墟中无助的小孩的救赎。
报复了那个扔十字钉的坏蛋,似乎童年就可以躲开那个噩梦,似乎沈默的人生就会全然不同。
“我为什么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
为什么人生只有一次?
有很多事来不及做,很多情感来不及感受,我想,也许表演能够弥补这些遗憾吧。
体验不同的人生,如果可以这样,三个月足够了。
”沈默的童年缺失太多,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家庭的温馨,缺少一个孩子最需要的情感——爱。
人生只有一次,沈默来不及体会这些他渴望已久的东西,就已经在孤独和仇恨中长大成人。
于是,他让自己在“表演”中去获得,体验不同的人生,尝试去获得那些他从未拥有过的可能性。
在那些他自导自演的“人生大戏”中,他惩治了恶人,似乎也“救赎”了自己。
“完成一个角色,就像走完一个人生,我演过那么多角色,看过那么多人生风景,没有留恋,也没有牵挂”但是,演技再精湛,他扮演的也是别人。
舞台的大幕一落,他仍是一无所有。
他唯一的“收获”就是,他成功报复了恶人。
可悲的是,复仇永远不能让一个人真正解脱,每一次复仇成功只能加深心中的恨意,却不能减少它。
沈默想要从童年的噩梦中脱身出来,但结果却是让他越陷越深。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这份不断加强的恨,让他在地狱中万劫不复。
电影名叫《一念天堂》,如果就让沈默这样在自己的地狱之路上挣扎下去,最终6个月结束,因脑癌而死,电影无疑是一部令人落泪的悲剧。
但是这部电影还有更高的追求,它一定会安排一束光照进来,照在正走向地狱之路的沈默身上。
马小丽就是那一束光。
沉溺在恨中,即使想尽各种办法挣扎,最终也难得解脱。
复仇带来的是快感,而不是救赎。
但是,爱,可以。
沈默对马小丽的看法几经变化。
最初凭借直觉,认为马小丽是一个和自己一样的好人,并暗中助力她的“网红事业”。
后来因为误会,误以为马小丽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诈骗钱财,沈默好不容易以为自己找到同类,却发现被她欺骗后的怒火熊熊燃烧,他毫不犹豫地利用电话诈骗的手段很快骗光马小丽银行账户里的所有积蓄,以报复她对自己的“欺骗”。
由爱到恨,很多时候只需要一瞬间。
但是,通过后来的接触,沈默再三观察,终于还是发现马小丽被自己误会,她从来没有骗过钱,她善良真诚、朴实坚强,关心身边人,一直凭自己的本事艰难而努力地活着。
沈默内心大受感动,暗中归还了诈骗马小丽的钱。
到这里为止,沈默爱上马小丽的理由仍不充分。
直到马小丽有一次喝醉后一个下意识的动作,才真正击中了沈默那颗封闭已久、干涸却极度渴望爱的内心。
沈默假扮厨师,为马小丽和她的朋友炒了一盘西红柿炒鸡蛋。
他手忙脚乱端菜出来的时候,嘴边还粘着一小颗西红柿丁。
醉醺醺的马小丽,顺手帮他擦掉了嘴边的异物。
这一个无意识的动作,一下唤起了沈默童年时那场车祸中的一个记忆,在仇恨凶手之外,他还记得母亲一个充满爱的动作:在被撞毁的汽车废墟中,幼小的沈默蜷缩在母亲怀里瑟瑟发抖,沈默脸上挂着血珠,母亲也已经奄奄一息,慈爱的母亲在生命垂危之际,温柔地帮他抚去了脸颊上的血珠。
母亲手指的温柔触感一直留在沈默的记忆深处,而马小丽的那一个动作帮他打开了这个尘封的记忆片段。
充满仇恨的童年噩梦中,还留存了一点爱之光。
记忆中的母亲之爱和马小丽的关怀重合了。
在地狱之路上狂奔的沈默,第一次被一束光照亮了。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一念之恨,带沈默入地狱。
一念之爱,让他被天堂之光照亮。
但悲哀的是,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沈默已经走到了生命尽头,这份爱,他承担不起,也没有时间去感受。
他扮演了无数的人,已经掩盖掉了那个孤独、脆弱、渴望爱的自己。
当马小丽的爱来临的时候,他用哪一个自己去面对她呢?
沈默发现自己迷失了。
“每场戏都有落下帷幕的时候,每个角色都有告别演出的一天。
”沈默是一个演员,他想的是如何谢幕。
但他万万没有料到,在谢幕前的最后一场戏里,他爱上了女主角,他念台词的时候动了真情。
“幸好她说的是台词,不然我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告别这个舞台。
”沈默在演戏,但是马小丽没有。
沈默演绎的是不同角色,但马小丽爱上的却是沈默。
这让沈默该如何退场呢?
罢了罢了,姑且当做马小丽也在演戏吧。
马小丽:“我第一次见你,就觉得我们俩之前在哪里见过,这可能就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吧。
我希望,这种缘分可以无止境的延续下去。
希望有一天,你能明白我的心”沈默:“姐,你说的是台词吧。
”马小丽:“……对,明天考试用的。
你觉得怎么样?
”沈默:“不错不错,一定能考个好成绩。
”沈默的人生快要落幕了,他没有选择地要告别舞台,他没有时间陪马小丽走下去了,他只能孤身赴黄泉。
马小丽的一念之爱,让他仿佛置身天堂,但也仅仅是“一念”的天堂而已。
他已经在地狱之路上走的太久太远了。
“笑,是人类情感高级的一种表达方式,最能体现我们的内心,对我而言,只是塑造角色的一种手段而已。
”演了那么多角色,哪个都不是自己。
沈默表演过无数种笑,但只有和马小丽在一起的时候,他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笑吧。
即使不能将缘分无止境的延续下去,但至少体会过一念之爱,这也算是一种幸福。
电影结尾,沈默站在大厦楼顶,凄然地看着这个世界,低头亲吻母亲留下的尾戒,然后纵身一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每场戏都有落下帷幕的时候,每个角色都有告别演出的一天。
”“等一下,我好像,忘了演我自己。
”恨可以赋予你无穷的力量,把你的天赋发挥到极致,帮你办成常人办不到的事情。
但你会在恨中迷失自我。
本意是想在恨和复仇中寻求解脱,却在恨中面目全非,永远拘禁在无尽的孤独和虚无中。
一念之差,却在地狱中万劫不复。
爱使人柔软,使人有所顾忌。
爱的力量是温和的,不如恨那般冷酷而有力,但它却能让你感到幸福,能帮助你从童年的阴影和伤痛中解脱,爱可以救赎人心中那个渴望安全和温暖的内在小孩。
一念之爱,让人沐浴在天堂之光中。
沈默的一生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童年不幸,成年后又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去补偿童年。
不仅没有得到治愈,反而迷失了自我。
最终,他用自杀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
但是,沈默同时也是幸运的,至少,他曾经有过一念天堂,爱之光曾经将他普照。
滔天的恨意中,那一丝纯洁之爱将他救赎。
让他在弥留之际,终于意识到,“我忘了演我自己”,他用一生去恨,却在最后一刻明白了爱。
每一个人内心都或多或少带有童年的创伤,他们会从后天的经历和行为中去弥补童年的缺失。
有的人可以成功治愈童年,但有的人却迷失了方向。
童年时期留下的恨刻骨铭心,但恨无法解决恨,只有爱可以。
印度的圣雄甘地晚年一直致力于解决印度的宗教冲突,他甚至以绝食来号召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放下仇恨,和平相处。
在他绝食到奄奄一息的时候,有一个伊斯兰教徒问他,印度教的人杀了他的孩子,他该怎么办?
甘地回答他:“恨无法解决恨,只有爱可以。
你去收养一个被遗弃的印度教徒的孩子吧,然后尽你所能地去爱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沈默被恨折磨一生,却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被爱治愈。
用爱去补偿童年之恨,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
一念入地狱,一念去天堂。
如何选择,全在自己。
沈默是来不及了,但我们都来得及。
因为《一念天堂》豆瓣及其他网站评分都不高,完全以打发时间不抱希望的想法看了这部电影,结果看罢,特意注册了账号,大半夜的写影评!
因为不想其他人被误导错过这部好电影。
客观的说,这部电影不精美,画面粗粗糙糙,甚至剧情也有纰漏……但是这些都不影响你去理解这部电影!
有思想的人总是有情怀的;牛掰的电影人才能准确诠释出情怀,沈腾做到了!
如果把它看成一春晚小品似的东北帅嘴皮子喜剧,那观影者必然不会给出高分;看懂了,才能佩服他们敢用各种凄凉的社会问题揭露人性但不会看得你心凉;还能不跟填鸭一样反复push你善良,却激起你人性的小宇宙燃烧,真是牛掰啊!
知道沈腾真是通过那一年的春晚,说实话,春晚的那小品乐乐就算了,看过一念天堂,才觉得这是沈腾想演的东西,春晚的小品拉低了他的品位!
看过「欢乐喜剧人」,比赛都为名次角逐,宋小宝小沈阳依靠高人气屡屡夺冠,相信他们团队中的牛咖写包袱编剧应该大有人在,但始终都是为了咯叽观众的痒痒肉各种哗众取宠;贾玲作为唯一的女汉子也各种不容易…只有沈腾团队选作品一直很有主题,拐卖儿童等几期主题明显费力编包袱又不容易讨好观众,可他们下一期比赛还在坚持,真心觉得中国需要这种传递正能量的电影人、艺人!
记得某期,沈腾坚持用卓别林形象默片方式演绎抓扒手,可见此人胆大之极,当然足够有料及自信才能傲然于世,恃才才能放旷!
没看过《女婿》真人秀,据说好多人看过不喜欢他。
但至少在“喜剧人”舞台上郭爷爷明显挤兑麻花团队时候,这帮小伙子不争不辩的沉的住气,也是真靠实力赢来的掌声!
这个拼爹的年代,再不弘扬下实力派还有什么真善美了!
不喜欢剧透,也不想评论剧情。
我认为好的电影就是让人看过有该有的触动和认知,所以尽管这部电影有漏洞不精美,我仍然觉得这是部难得的好作品。
剧中沈默讲的很对,扮演着各种角色,忘了自己。
我们有多少人在这混沌的所谓的事业与成功的路上摸爬滚打得忘了自己呢!
而且中国人被文化浩劫了那么多年,总该多些有良知的艺人正向启发下找不到自己的中年人和影响下价值观形成期的年轻人!
这影评无情节解析也没深度,也不会被关注。
但真是希望沈腾别被不客观的评分影响,继续坚持表达自己的主张,传递伟大电影人情怀,大家必然要经历磨难!
也希望有更多的电影人不为讨好观众增粉丝量而存在,你有料,必然会被尊重和欣赏!
一念早于夏洛,但沈腾想做好的其实一定会是一念而不是夏洛。
这其实是市场和爱好的区别,就像郭德纲,他最火的段子不是他想说的,他想唱鼓说词,但远远没有于谦爸爸能挣钱。
一念这种是心头好,夏洛则是好买卖。
抱着打算看《夏洛2》心态的可以不看了,必须大失所望,这也是骂街的主要原因:“劳资裤子都脱了等着从头笑到尾,你TM就给我看这个!?
” 其实沈腾真正想演的,就是这种戏,从《欢乐喜剧人》时候,我就知道他推第二部一定会是“热带惊雷”“小偷在哪儿”这种偏黑色幽默的。
这部电影从纯电影角度来看表演、剧情不合适,也确实瑕疵不少,当电影版话剧或超大布景舞台剧看,明显就舒服多了。
2015年的最后一天,选择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一念天堂》,没抱太大期望,纯粹想要放松一下、找个乐子。
剧情还算紧凑,但是没有笑太多。
第一次感觉有点触动是这场戏:沈默笑容可掬答应着别人的吩咐,转身却变成了一张阴郁的脸;马小丽耍着宝和大家说话,进了厨房却独自垂泪。
电影接近尾声,我才渐渐明白,这并非广告里宣传的搞笑片,而是个充满奇情的荒诞喜剧。
沈默站上天台的那一刻,我有点担心,担心他不往下跳。
如果他没跳,这部片子就全毁了,谢天谢地,他跳下去了。
直到这一刻,电影才戳中了我的心。
观影是种个人行为,评价也无法摆脱主观色彩,从这个角度来说,电影没有好与不好,只有戳不戳你的心。
向来不喜视觉大片,没有余味儿,好比《寻龙诀》;也不喜欢速度慢半拍、一个劲儿地输送价值观的电影,如同《老炮儿》。
讲个故事,别啰嗦,也别告诉我说明了什么,让我自己想——《一念天堂》正好符合我的这个口味。
“网骗”和“网红”的相爱相杀?
那只是宣传工具。
防骗仿忽悠的百科全书?
那只是故事外壳。
行侠仗义的都市侠客?
好吧,那也算是一种解读,正能量的,同时也是表面化的。
“人生是个舞台,全靠表演”。
小时候,常听那句著名的“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但是体会不深,直到现在,离家漂泊几年之后,方才品出了一点儿滋味。
一个人,要活得积极、活得精彩、活得功成名就,这其实也是种表演。
然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社会的角色分配和内心的角色定位之间常常发生龃龉,充满了矛盾与荒诞。
一个好的演员,不管什么样的角色都可以驾驭;同样,一个成熟的人,可以被生活塑造成各种模样,就像电影里的沈默那样,同时拥有着好几副面孔,每一副面孔都栩栩如生、真假难辨。
得知患上绝症,沈默精心策划了自己的谢幕演出,一个个骗局环环相扣,巧合也好,闹剧也罢,相爱相杀也好,邂逅心动也罢,都没能阻止他走向自己设定好的结局。
而生活中的我们,会给自己定下很多目标: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娶个好老婆、嫁个好老公。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的日子,过给别人看,也过给自己看。
马小丽是沈默完美计划里的一个意外,她演技差,心思却坚定,撑不住女神范儿,一张嘴就成了东北女汉子,但她是真实的。
电影里,马小丽低着头站在门口,扭扭捏捏地跟沈默表白,沈默的反应是呆了呆,然后说:“姐,你说台词吧?
”马小丽也愣了片刻,然后换上爽朗的大笑:“嗯,说台词呐!
”有时候,面具戴久了,很难再拿下来。
马小丽是一抹亮色,也是一种羁绊,但电影没有俗套地让沈默走下天台、接起电话,他还是按照设定完成了自己的谢幕表演。
而从高空坠落的过程中,他忽然意识到:“慢着,我好像忘了扮演我自己。
”这一刻,沈默精心策划的谢幕、苦苦追寻的目标和结局,仿佛都成了一场空。
在我们身边,许多上了年纪的人都喜欢回忆过去,带着悔意去凭吊自己蹉跎的青春,或是错过的爱情。
追名逐利,是积极上进,还是误入歧途?
执着,到底是对理想的坚持,还是滑稽可笑的表演?
没有答案。
最后,电影配乐《一念天堂》和《尘》都很好听。
一不好的片子,可能需要好的故事、好的镜头剪辑、好的叙事等等。
但最缺少不了的是胡喷的喷子。
我记得小时候看书,长辈教能看的进去的书才是适合你的好书。
我特别想看看那些评分低的人觉得什么电影才是好电影。
但如果这样一部故事轻松流畅能让人看进去的电影不算。
难道你告诉我星球大战,霍比特人这类的片子当得起好片?
最早的一念天堂是一个小品,沈腾饰演的小偷在偷一家的时候遇到大火,为了救人最后把命都搭了进去。
他说这是他这辈子唯一做的一件好事。
电影里的沈默也一样,得了脑癌后想做点好事,捣毁一个骗子公司,为了这个目标继续做着一个骗子,最后也是一样的结果,可能是为了点题吧。
沈腾的表演很好,各个层次都拿捏到位,倒是马丽,没有什么发挥,角色其实也没有多讨喜,或是代入感,杜晓宇的蘑菇头总让人想起包贝尔,感觉演的也是一个差不多的角色吧,有点烦人。
怎么说呢,这应该不算是喜剧吧,而且全是靠沈腾一个人撑着的,故事是好故事,可是表现得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最后的最后,以为沈默会被马丽的电话拉回来,可是还是不得不完成他的宿命,也许是表现的主题本不轻松,所以有点差强人意吧。
再刷之后觉得,如果改成沈默因为骗了马丽觉得过意不去,从而改好,对抗整个诈骗集团,之后才发现自己得了脑癌,完成了最后的蜕变。
感觉要更戏剧和令人唏嘘一点呢。
剧情一句话概括,大骗子教训小骗子,大骗子化身英雄的故事。
也许是之前“夏洛特烦恼”什么都好,就三观被批了一下,该片一上来就打击诈骗团伙,三观到端正了,其它什么都没,一看垃圾,再看装逼,三看该离场了!
剧情白痴,逻辑凌乱,表演浮夸,还能不能好好讲故事,能不能有点专业技术含量,对得慕名而来的观众吗?!
打分的话,就打两分吧,一分给夏洛特烦恼,那是好片,另外一分打给阿祖和阿光,刘涛早已离开“外来媳妇本地郎”,他们多年了仍在。
两人之间互相都觉得曾经见过的原因,可能就是一种直觉?
牵强点说的话,就是那支笔了。
感觉其实贯穿全篇的道具就是男主的戒指和女主的笔:1小时2分左右的那段回忆解释了,男主小时候父母是因为黑心修车胎店的老板为了拉客,直接在路上撒钉子,导致男主家的车车胎被扎破,最终因避让一辆逆行的拖拉机导致发生车祸,父母都在车祸中丧生,然后看见小男主打着绷带拿着枚戒指,听一个男的对一个女的说:“为了你哥的事,我可没少费心。
”【这里解释男主之前跟马丽说他小时候父母双亡,在姑姑家长大的原因。
】而小男主拿着的那枚戒指则是他妈妈的手上拿下来的,之后他一只带着这枚戒指,直到电影的最后一刻,他亲吻了戒指,然后纵身一跃。
至于女主在饭馆里擦了男主的嘴角的瞬间,则让男主回忆起了在车祸中给他擦拭脸庞的那双手【妈妈临死前的手】,那一刻,以及后面与女主在厨房的对话,加上杜宇对他说的话,再加上对小时候的回忆,使得男主决定一定要完成最后的“谢幕演出”。
至于那支笔,8分多钟女主填表时落下的那支笔同时也出现在男主第一次匿名联系女主、建议她看《表演圣经》的时候,中途这支笔还出现过,不过男主从头到尾都不知道这笔是女主的,而影片最后01:32:27,男主最后一次见女主时,命运最终让那笔回到了女主的身边。
命运使这唯一的一样属于女主的东西回到了女主身边,刚好对应最后所谓的:了无痕迹。
《一念天堂》给人唯一的印象就剩下那首片尾曲了,整部戏拿着电影的框架走着电视剧的路线,导演实力好不够火候啊,剧情推动太过拖沓,最后的高潮居然是像看了二十几集的连续剧终于要杀青了,忍不住煎熬的兴奋,没有编剧没有剧本也没有喜剧,整条路除了平就是平。
总之这是一部不是电影胜似电影的小品,制作的诚意从制作经费的捉襟见肘开始就让人受不了了。
从头到尾场景一个比一个糊弄人,从主演到临时加起来两只手都能数过来,要是拍成微电影多好,非拿这一集电视剧的制作费用搞部电影出来我也是服了。
在电影院坐了这么久就感觉靠椅不错,别跟我提电影,这就是小品《一念天堂》的加长版,放过电影院吧。
阿门!
最后祝看过此片的人新年快乐
看完后,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很一般,甚至说很烂,我也这么觉得。
有人评价导演拍的像学生作业,哈哈,身为一个学生,我感觉借鉴的地方还有很多(看了前面的,我就感觉,得学习一下,因为一些镜头,真的很像我平时拍作业的感觉)。
为什么会感觉这部电影这么平庸呢,一是这部电影本身的质量就堪忧,第二很多观众是在看了沈腾、马丽开心麻花组合才选择看的这部电影。
而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四不像,即不好笑、也不黑色幽默、想表达深刻的意义,但是连故事都没说明白,跟谁谈深刻。
导演采用平行多线叙事,是国产黑色幽默喜剧常用的叙事方法。
前面的逻辑还能顺清楚,到后面,是没钱了吗,越拍越弱智。
不过感觉这个剧本,应该是比较不错的,冲突很强,就是细节和连接点还需要雕磨。
反正这个片子也不能单纯怪导演,怪谁,怪钱(没花大价钱请个好导演)。
不过还是希望国产喜剧继续加油,做到有笑点、有泪点、无尿点。
还有吐槽一下,豆瓣什么意思,看完这个片,居然给我推荐《恶棍天使》还有一堆这种的,我错了还不行,以后不看这种lan片,行了吗!
导演:张承
剧照
多多少少有那么一点笑点,别忘了你们当初拍电影的初衷,做好小品吧。
期待值越大,失望越大
很久以前看过,非常难看。4分
我绝对不会标记 黑色幽默,太傻逼了,先把故事讲明白点吧
不像麻花以往的喜剧风格,荒诞中更真实和现实。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喜剧,很深刻的电影,抱着娱乐心态看这部电影注定要失望了,不是无脑喜剧,也算不上黑色幽默,但是蛮有意思的。
黑色幽默做得不错。这电影要是改个稍微实际点的名,换张稍微有意境点的海报,就不至于这么低分了。。
有点被过度消费的感觉,还是比较喜欢夏洛特烦恼。
比夏强
整个剧本在前半段走势非常欧美,或说其实更欧剧,后半段仿佛是实在想充实所以乱抓乱打进来很多角色,显得乱。但真的没那么差啊。
这是kurosagi啊!
编剧功力比导演功力好
太无聊了才来看这部片子的,然后现在20分钟出来了,更无聊了/白眼/白眼
三观不和就是三观不和。
为啥没标???记得挺搞笑的
能及格?哈哈哈哈!别逗了。在我看来,跟邓超那两口子的恶棍天使一样,难看至极!
有点乱
60/100 为了不错的题材多给1星
感觉主角如果不是沈腾和马丽分还能再低,真的很久很久没看到一部能让我坐如针扎,浑身难受的电影了……
强行装逼最为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