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假如妻子被诬陷入狱,你有整整三年的时间,会做什么事?
酗酒度日?
另寻新欢?
离婚?
还是…想办法拯救她?
2、「逃狱这事情不是一般人就能做到,你必须是个天生罪犯,你得杀害路人,除去设法阻挡你的每一个人。
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如果你做不到,下场势必很惨。
」逃狱大王给男主角的谆谆教诲。
3、信念很重要,心裡随时记挂着它,就可以让你免除很多外在的诱惑。
4、孩子会因父母的行为而感到骄傲,与自卑,甚至不愿面对。
5、无论与家人处得再不愉快,关键时刻时,他们仍然是你的家人,而且义无反顾相挺到底。
这是逃避不了的血缘关係,也是全片让我很感动的段落。
6、当主角杀了人后,身心俱疲回到儿子的床边,轻轻抚摸他熟睡的脸,然后垂下头深深地哭泣时,我也掉眼泪了。
7、警察会利用嫌犯的垃圾来追寻蛛丝马迹,并且能够从一台垃圾车裡迅速辨别哪包是嫌犯的,太厉害了。
这是在替法国警察的办桉效率做最有效的宣传吗?
8、主角一家人出海关时,负责核对的段落也未免巧合的不合理,也许这是求好心切吧,但我认为一部好片不应该如此马虎。
9、电影结束在警察对着照片喃喃自语:「他是法文老师吧,他们不过只是普通人罢了…」时,我就有不好的预感,果然照片立刻变成主角一家人前往的地点。
看着他们脸上稍稍鬆懈的表情,正应验了逃狱大王的那句话:『逃亡很简单,困难的是难保自由』为什么呢?
因为说法语的人只会逃往说法语的国家,更何况主角只是一位老师而已。
10、如果你是爱看好莱坞大爆破大製作大场面的人,那本片就不太适合你了,因为逃狱只是最终的结果,全片十分之九都是主角的内心纠葛戏,剧情重于过程的推敲与策划。
11、看完这部电影后,你会想去看美国的翻拍片(The Next Three Days)吗?
如果没有,那就是这位导演的成功。
12、无论是台湾比较文艺的片名「为爱,赎命」还是大陆直接翻译的「一切为了她」,Anything for Her,一切尽在不言中。
法国电影的思维方式的确奇妙。
情节上本来是应该来点越狱一样的精彩吧,mai non. 一墙的线路图,就是缺点prison break的味道,照猫画虎的效果。
结果呢,很出人意料,实在不够精彩。
如果说值得推荐的地方,有:1. 法国人浪漫不是盖的,这都可以啊!
男人为了救老婆这么多招,成了个暴民!
2. Diana Kruger的法语咋也这么好,特洛伊美人真的是气质非凡!
影片最后的半个小时实在是太紧张了……真叫人捏了一把汗,这句话可以作为对这个电影的准确评价。
另,一个男人的,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儿子,一个弟弟,一个法语老师,这些都是男主角身上的标签……最后警察对着拼出来的一墙的记录,他真的只是一个老师?
他是无所不能的超人……美国人已经翻拍了这部片子,改名叫《三日危情》,将于今年11月19号在北美公映。
罗素·克劳主演。
如果同样的情况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我可能会手足无措,男主角将一个男人所应该具有的品质表现的淋漓尽致。
到最后一切已经不再关乎道德、社会、律法这些庞大的主题,它从中抽离开来,这已经仅仅是一场为了爱的命运嘲讽。
要么脱离,要么将外界那个无形的错误之手从与妻子所构造的世界被捏碎的命运中拯救出来。
这一切本身就是一场感动,本身就像生活中一个片断碎片的放大。
如何用冷静、包容、温柔的心去拯救你爱的人,这就是你生活中的一场越狱。
你面对生活的纷纷扰扰,你如何拯救你身边的人。
他们同样活在一个像这部电影,只是轻重程度无限缩小的日常生活中。
你需要比他们冷静,你需要在他们最无助的时候,对他们说“相信我!
” 这就是一个男人需要具有的品质,无论何时对待自己所爱的人,要用最温柔的声音和最坚强的心成为生活中的拯救者,无论以何种形式,你需要振作。
想看这部片子,是因为德国女子 黛安克鲁格。
还记得《特洛伊》里面那个倾国倾城的海伦,怎样令世人惊叹。
初次亮相,娇白,金发,高挑,纤细,不同于海伦的高贵典雅,却平添了一份清明。
幸福的一家。
每日清晨的一家家庭合影,每周两次的二人世界。
却因为一项莫须有的罪名,从此蒙上阴影。
看到含冤入狱的美妞,不禁觉得警方太过草率,而后来丈夫的越狱行为,也是现实所迫。
他爱她。
爱到因为母亲的一丝怀疑而大发雷霆他爱她。
爱到从一名温和的法语教师变成了持枪抢劫的强盗,变成了杀人犯他爱她。
爱到不惜放弃生命两名主角演出都相当精彩尤其是戴安的内心戏打破了在我心中她的花瓶形象情节算不上不落窠臼,但一些镜头的停留,对白的设置,意境的营造,都能直达人的内心,触动最柔弱的那块。
《为了她》,不是看新颖,不是看打斗,不是看制作,看的是那一份爱,那份亲情。
“逃跑只是一件事,重要的是自由和爱。
”
乍看片名. 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伟大.还是自私.但无论是哪一种.似乎都能想像到这部片子里的爱有多么的深切.看过之后感触颇多.无疑爱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三年来败诉没有让男主动摇坚信妻子是无辜的信心.因为他相信爱妻所说的每句话.是爱让他无比坚定.也是这份爱最终让他变得近似于疯狂.片子是以他们成功的逃开了法律.获得了自由为结局的.或许作者也是被自己所作的爱情所感动.人的一生是不是真的就只能成全一样.亲情.爱情.或友情.片中男主为了爱情.为了他的一家三口.割舍了亲情.他的父亲也或许是被那执着的爱所感动.最后又给予他一次父爱的支持.父子俩最后的一次拥抱是那样的意味深长.客观一点讲.男主是个自私的人.也许是因为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可事实上.若一但他失败了.不说他自己手上的一条人命他会结果如何.只看.迎接孩子的.会是怎样的人生.他的妻子又要有多大的愧疚.他的父母又是一种什么心情....一切可想而知.....可戏剧终究是戏剧.虽取源于生活.但却是浓缩甚至是一种理想.无论是哪一部影片.哪一个故事.我们所需要从中得到的只不过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或一种心灵上感悟.而不是它是不是属实.有没有超出现实.
这部影片看了有一段时间了,初看的惊喜直到现在还在回味,总想说点什么,但觉得一下笔就俗了。
作为一个油腻中年,我们对婚姻对爱情其实都持保留态度,我们只承认婚姻有限责任公司是正义的存在。
至于爱情,那太羞耻了。
看多了《消失的爱人》《我的恐怖妻子》《昼颜》这种夫妻互相折磨,背叛出轨的剧集,甚至就连《爱在日落黄昏时》这种浪漫的法国纯爱三部曲,到了最后一部都是讲婚姻的琐碎对爱情的消磨。
仿佛所有人都已经接受了这样的现实:爱情终会消逝,爱人终会变得平庸,而我们必须承认这就是生活的本质,必须接受生活的千疮百孔,还要从这种庸常的生活里面努力提炼出平淡是真,失去是常,这样的领悟来安慰自己安慰别人。
可是这部电影,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喝:当然不止如此,爱情可以永不消逝,哪怕我已经不再年轻。
如果司法不能给她公正,我还是愿意做踩着五彩祥云来拯救她的盖世英雄,哪怕付出道德、信念和生命的代价。
从此,救她是我唯一的道德,让她自由是我唯一的信念,她的生命就是我的生命。
为了这,男主从一个普通的大学教师走上了一条永远无法回头的罪恶之路,办假证,抢劫,杀人,越狱,潜逃。
为了这条路走的顺利,他咨询了资深越狱人士,对方告诉他,越狱说难也不难,总有漏洞让你可以钻,但最难的是保持自由,因为你从此再也不能用普通人的思维来考虑问题。
男主于是慢慢的强迫自己换掉自己作为普通人的大脑操作系统,启动犯罪分子的操作系统,不再信任别人,随时保持警惕,任何人都只不过是计划达成的工具,随时可以从地球上抹去。
所以最后成功逃脱的他还是他吗?
原来善良沉默的大学老师变成了一个歹毒又心思缜密的罪犯。
可他还是他吧,那望向她时那忧郁的眼神和对她不顾一切的爱,从来未曾改变。
男女主和孩子最后甩给我们一个自由的背影:不管你们怎么看,深爱就是能创造奇迹,我们赢了,爱情万岁。
从此遁去。
A common French teacher, he get all the strategies he can own to rescue his innocent wife. The adverse evidences and disappointment to the law and judicial incompetentment lead him to carry out the great plan to fight against with unfairness.Sometimes we do something violate the law not because we argue its rationality but that we have no choices to follow the legal way.
男主人公是一个文学老师,因为妻子的误判,计划并帮助她实施了一次成功的越狱。
那个听话的小男孩儿,眼神让人心生怜悯。
这部片子情节不复杂也并不像其他法国片子,些许小资文艺。
平白的铺叙,但是我在看的时候还是为他们担心,暂停了几次。
害怕结局是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重新入狱,只剩下那个小男孩儿。
不希望是那个结果。
是天意,是必然,是自由,或许是公平。
一家三口成功的到了新的国家,开始另一段未知的生活,很欣慰。
尽管男主人公杀害了无辜的人,可诬陷他妻子的凶手不一样逍遥法外吗!
爱,就要一切为了她?
也许在理智上不是,可我们都控制不住为了他付出一切。
不是吗?
《一切为了她》,好像是《肖申克的救赎》+《蝙蝠侠》+《真实的谎言》,但感觉又完全不同!
因为后三部都是好莱坞电影,而前者只有法国人拍得出来——“一切为了她”,伟大的爱情传奇!
好莱坞喜欢制造励志口号以供流行,喜欢摆出pose来煽情,喜欢给塑造出的英雄加上些无伤大雅的小缺点以显示其人格的完整,而法国人好像更喜欢淡淡地说着痴情的孤胆英雄惊险的故事,专等着崇拜和赞叹。
剧中男主人公朱利安堪称完美,智慧,忠诚,勇敢,执着,一声不吭地周密计划、坚定不移地果断实施,而这所有的冒险与坚持,不是为了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甚至不是为了拯救自己,只是“一切为了她”,为了她和他的他。
当然,这不是艺术电影,没有什么意识流,什么存在主义,什么符号与隐喻,这只是一部商业片,以观众喜欢为目标,而不是仅仅追求导演过瘾。
但无疑,它很成功,因为每一个环节都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熨贴地给了观众想要的。
首先,选择了个很讨巧的题材——越狱,“越狱”这两个字具有天生的吸引力,因为“逃离”是所有人心灵最深处的一种渴望;——然后,谁来越狱?
必须是好人,被冤枉的人,有知识有正当职业的人,美丽的人,有爱的人,因为这样才会获得理解和同情;——然后,为什么越狱?
必须穷尽法律救济途径,迫不得已转向体制外寻求自力救济方式,因为这样才会获得自然法则意义上的正当性;——然后,怎么越狱?
必须有万无一失的计划,因为笨人野蛮越狱不好看;但又要有意料之外的情况迫使计划部分变更,否则没有跌宕起伏;——然后,越狱中伤害了谁?
毕竟是违法的事,好吧,死一个毒贩吧,而警察只负责追击不负责中枪;同时,有父兄消极知情后默默的理解,“父母在不远游”也不会成为过重的道德负担;——最后,越狱的结局?
当然必须是相爱的人快乐地共享自由!
——于是,故事也就perfect了!
几句话说完了,好像情节真的很简单:一个斯文正直的男人被迫拿起了枪,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并且他胜利了。
这让人想起另一部法国经典电影——《老枪》。
但《老枪》是放在二战中讲述的,反法西斯给了暴力一个无比正当的理由,法治社会中的越狱就不那么理直气壮了。
其实,越狱也罢,抢劫也罢,在这里都无关紧要,电影只是寄托浪漫主义臆想的平台;臆想拯救与被拯救,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臆想中,看到了英雄;在臆想中,看到了爱情;在臆想中,好像回到了十六七岁,哈哈!
电影就是一种满足人们渴望和期待的商品,在先锋花5个金钱消费该商品,从中得到满足和快乐,我很开心。
感谢先锋,感谢一笑相逢!
PS:从电影中,我们还可以对法国的刑事诉讼制度有点浮光掠影的印象,比如:1、在法国,最高法院是司法法院系统唯一可以通过审判监督程序做出撤销原判和提起再审决定的机关。
2、最高法院提起再审之诉的条件相当严格,最主要的情形是,案件宣判后,发生或发现了法院在审理案件时所不了解的事实或要件,足以对被判刑人是否有罪产生疑问。
3、在申诉请求被最高法院驳回的情况下,当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对同一判决再行向最高法院提起申诉。
4、监狱相当人道,亲子探视室有儿童玩具;犯人患有严重疾病时,监狱有义务送其出狱至专业医院就医。
5、欧洲逮捕令制度,使欧盟任一国的罪犯在整个欧盟找不到安全的避难所。
(本文作于2009年11月6日)
透着一股假 我外甥女都能看出来这是法语版的《越狱》
一星给声效,剧情太粗线条了!
Love changes everything.
第七有点不足,没有美国犯罪电影紧张刺激,更加喜欢美国那版
额有点莫名
我总觉得这个原版的男主角跟美版的有神似之处。原版的女主角比较有看头,怎么说呢,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一点。
真不知道是哪个年代的,说白了就是没有监控的锅。在大街上公然请人办假证,只能说国情完全不同,所以很多情节共情不了。黛安·克鲁格单看五官还不错,但是北欧女人的人高马大实在欣赏不来。男主绝对算不上是个好人,为了女人抢钱杀人劫狱,办假证外逃,眼里除了老婆儿子再没别人,这种人无情起来相当恐怖,难道他老婆在监狱里,又不是判死刑,几十年熬不住吗,你们的爱情难道是铁窗能够阻拦的吗?定期去多看看不就行了,非得潜逃到中美洲那么破烂的国家去。
liberté
法国人做这个也很擅长,点心很可口。可惜还是有点勉强。最搞笑的是逃到了那个地方。
19/10/10
1、这么大个停车场连个监控器都没有,好像后来的美国版也是类似的剧情,都不改一下的2、只有一个人要把这些事情办得不出差错是几乎不可能的,生活中偶然性是很大的;果不其然,剧本只能制造许多有利主角的巧合3、“互联网发达”但一直到包围网建成都没传送好照片
情绪跟住了
背景音乐不错~尤其是片尾那个
令人赞叹。德版蓝光。五星。
危情三日 原版
看了这版才想起来还看过美国版。结局很满意。
什么叫perfect timing!
还是挺紧张的。他们就是喜欢教人学坏~
他为了她改变了自己的一生。有几个男人能有那样的魄力呢?!
escaping is easy,the hard part is staying f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