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看<<基督山伯爵>>,发现名著牛掰果然是有他的道理的,大仲马的构思太棒了。
全片无尿点,高潮迭起,是“不起的盖茨比”“肖申克的救赎”“悲惨世界”的联合加强本。
观影时,情不自禁想到宗教以及各种宗教相同点,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都教会人要有信仰,要以德报怨,或是看淡恩仇,四大皆空,或是用爱来感化一切,冤冤相报何时了啊。
但知易行难。
若是你在被坑被出卖的场景,你会如何处理,会淡然坦然以德报怨么?
电影结尾,基督山伯爵也放弃了仇恨。
那一个坚强有力的拥抱,也阐述了完美人生的几大要素,幸福的家人,你爱的人爱你,一个忠诚无比的兄弟,淡然的心境还有知识,就够了。
从一系列角色中,我突然发现,人生选择多多,交友则是谨慎为好。
而生活,多点顺其自然,少点名利场的追求,反而更有安全感。
被冤枉而又不内心充满仇恨的人真是了不起,我仿佛突然明白了唾面自干的伟大。
拥有知识也是伟大的,正如牧师在电影里所说“自由可以被剥夺,但是知识永远属于自己。
”拥有知识,眼前得失也就淡然,人终究浩瀚宇宙中的小小尘埃。
拥有气势也是必须的,正如基督山伯爵和盖茨比的酷绚出场震惊到了一群人,成功树立了威信。
但这些毕竟是生活手段而不是本质,终究是面子工程,浮夸了点。
正如有些事情,知道就好,不必太放在心上。
看完电影,有一个疑问一直萦绕心头:如果没有遇上全能可爱的牧师老头,爱德蒙还能成为基督山伯爵么?
这样看来,冥冥之中好像真的有命运的安排。
牧师说,就算你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你也应该用所得到的钱财来做些善事,不是用来仇恨复仇上。
牧师也说,“I am a priest ,not a saint.”突然想起小时候每逢考试完,爹妈都说尽力就好,无所谓结果。
现在想来,很多事情,对的起自己就好。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不会说谎,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
爱比恨好,情绪释放比憋着好,微笑比瘪嘴好。
摘录下牧师说的两句话:“In return for your help, I offer something priceless...——My freedom? Freedom can be taken away. As you well know, I offer you knowledge, everything I have learned, I will teach you economics, mathematics, philosophy, science... ——To read and write? ——Of course... ”“m a priest, not a saint.”
很多评论喜欢用原著情节来卡这部改编的电影,再厉害的导演也不能把大部头小说情节完全还原并压缩到仅有不足两个小时的电影里,同时还要兼顾情节紧凑。
虽然监狱的部分只有十几分钟,但十分出彩,主角获救后奔跑欢呼,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同身受。
后面的打斗戏也可圈可点,整部电影情节流畅,虽有一些硬伤但仍不失为一部佳作。
联想到一些人总爱贬低张纪中03版本《射雕英雄传》,无限拔高黄日华版本。
央视的版本制作精良,演员阵容豪华,草原戏部分全是在内蒙实景拍摄,群演都是正宗蒙古汉子,万马奔腾的场面壮观极了,这不比香港人随便搭个棚子,找块高尔夫球场拍摄,一个个瘦骨嶙峋的群演连蒙古牧民的服装都撑不起来香吗?
制作比之前看的旧版好,可是复仇和结尾改编的我太不喜欢了!
莫雷尔,瓦朗蒂娜,海黛没有就算了,神秘岛上的奢华没有就算了,各种复杂关系不说就算了,可是对他们的死亡处理的太草率了吧?
唐格拉尔间接饿死他妈妈,于是被惩罚在山洞里禁受饿的折磨,费尔南多抢走他的妻子因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维尔福也是家破人亡。
结局竟然是和梅赛德斯阿尔法大团圆?
别搞笑了,伯爵不可能和梅在一起了。
把大仲马整个格局都low掉了,人家是要等待和希望!
你讲完一个简单的杀人偿命的复仇故事后就完了,失望!
2016.2.12 14:251998年法国版 基督山伯爵:忠于原著,回味悠长或许作为不同于书本的电影媒体,电影作了一些改编,但台词的台风和画面感让我觉得很舒服。
大概法国人拍法国戏,就原汁原味。
从画面上来看,虽然画质不是很好,如果拿现在了不起的盖茨比拍摄的那种贵族的奢靡生活,也是不及盖茨比的(华丽,养眼,奢靡,甚至“太科幻”)。
但这不是重点,这画面有一种古典气质,也很好地体现了当时中世纪真正的风格,通过观众对主角了解的脑补,也映衬出伯爵还带有的一丝来自水手的简朴吧,虽然之后伯爵的穿着言行是绝对文雅的。
台词也透露出法国人的文雅,这跟原著是一样的,说个话都感觉华丽深奥,或者大肆夸张。
法腔让人感觉非常好听,入戏。
即使有一些差异,但我觉得不应该太苛刻,我喜欢这个版本,给点赞。
2002美国版 新基督山伯爵:善于改编,忽略初衷整体上来看,画面感是很不错的,演员的颜值也符合了书中和本人审美的需求(顺便,埃德蒙的扮演者JC叔和阿尔陪的扮演者亨利卡维尔是我心水的著名演员prprpr)。
最突出的便是改动的剧情。
原著的剧情像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牵连着很多角色上演着一场隆重大戏;但由于篇幅冗长,细节过多,篇幅的限制无法满足原著党。
这里的剧情浓缩和改变过多,为的是能删减枝叶留下主干(但是剪的太多了),所以剧情始终围绕三个人:埃德蒙,弗南,维尔福。
剧情的路线不断为加强这三个人的联系而改编;但太多太多有趣的情节都没有被放进去,只有单单几个人打转,只能靠观众脑补,这我就不高兴了。
以及,只是非常不了解,为什么阿尔陪被改编为爱德蒙的儿子?
让弗南在人群之中变成了绿色?!
这也太狗血了!
篡改的结局就像是没头没脑的滑稽戏(此处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
许多增设的细节和台词非常精致和精辟,反复呼应着。
比如击剑从开头的原创片到艾尔蒙与弗南离别的决斗、弗南成为伯爵后与他人的决斗、埃德蒙狱中被受剑法等等,最终为着爱德蒙杀死弗南的最后决战做铺垫和呼应。
爱德蒙喜欢撩头发,这在之前和以后改名都保持的习惯性动作唯独被美蒂西丝发觉并认出他就是爱德蒙,而这些完全都是原创情节,但在我看来加入这一类是增光的。
还有很多很好的台词诸如“人不是统治,就是被统治” “在狱中我度过的十四年,我很怨痛;计划着这一刻的到来,我很快乐”“你问我为什么?
太复杂了”也反复呼应渲染,也许本身没什么亮点,但在主角不同时刻和心境时说出,更蒙上了复杂的味道。
这个版本的成功在于他的改编,细节和增设情节的处理;而他也败在改编:将重要的复仇一带而过,这就显得宏观而看,他突出的是情节的强烈戏剧性,为观看者服务的消遣性。
原著当中的复仇很带感,爱德蒙的复仇技术也十分高超:不亲自出手杀人,而是利用三个仇人的贪婪心理使他们身败名裂得到应有的惩罚。
这就显得深刻有意义,而复仇过程的精彩在电影中没了,伯爵见一个昔日仇人杀一个,匆匆结束。
没技术的情况下,直截了当的暴力复仇也显得苍白了。
然而,所谓恩仇记和基督山伯爵,最重要的就是成为伯爵以后的故事。
之后的故事原著用了一半还多的笔墨,并引出了很多关键人物,但在这部电影里均没有体现,这就乏味了。
和很多人一样,看完了书之后才来看电影的。
不看还好,看了之后我只能这么说。
大仲马地下有知的话,他这么一部传世之作竟然被拍的如此浅俗定会欲哭无泪的。
同时,我也想对以前老是抱怨国产名著剧是如何如何不尊重原著的话表示后悔,比起人家,我们简直可以说已经尊重原著的不得了了。
既然这样批评,那么我肯定要说一些理由。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以电影时间短肯定要压缩原著这么百万字的东西以及改编名著很难等等原因来说明这部电影不够好。
但是,在我看来。
这些都不是大问题。
你要把懦弱的渔夫弗尔南多说成一个狡猾勇猛的贵族。
那么好的。
你要把精明的腾哥拉尔描述成一个暴躁的匪徒,那么没问题。
你要把聪明睿智的维尔福打造成一个表情僵硬又怯弱的小人。
那么也随你便。
另外,你把法利亚神甫弄成一个任唐泰斯玩弄的人,我也没什么可说的。
因为这一切都是配角。
包括编剧自己发明了一个离奇的复仇计划,阿尔贝竟然是唐泰斯的儿子!在逃出牢房是顺便夸张又神奇地解决掉监狱的boss,唐泰斯老爹是尊严地吊死等等这一切的一切我都可以认为是为了配合主角而改的。
但是,你改也不能改过头啊。
你不能连原著的主旨都不要了,你不能连主角都弄得像一个个傻x。
先说美塞苔丝。
从原著来说,她是一个除唐泰斯之外最重要的角色。
也正是她让基督山伯爵发出了耀眼的人性的光芒,无论是之前对他的爱或是最后让基督山的复仇计划终止。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部电影里的这个角色。
我只能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来形容,她就是个婊子。
除了最后现出那个草绳戒指时会让那么些没看过原著的人有些感动外。
我就不能想象一个维系唐泰斯的生命的人就是这个样子。
我可以理解她为什么要和唐泰斯在结婚前上床,为什么要一个月而不是好几年之后嫁给弗尔南多,这都是为了后面那个儿子的身份做铺垫。
可是。。。。。。
美塞苔丝怎么会是一个主动跑到基督山马车里要跟别人走的人?
美塞苔丝怎么会是一个死不要脸跑到人家家里去主动要求复合的人?
美塞苔丝怎么会是一个对丈夫那么冷漠的人?
可以说看到美塞苔丝和基督山亲吻的时候我已经觉得五雷轰顶了,然后又看到两人赤裸的躺在床上时,我直接崩溃。
这么让人觉得刺眼的好莱坞桥段怎么可以用到这么伟大的一部著作里。
我不想多说原著里这个女人到底有多好,但是这部电影实在是糟蹋的太厉害了。
这货怎么可以叫基督山伯爵???
如果说女主角只是糟蹋了她应有的那份尊严之外。
那么男主角则是被彻彻底底的毁掉了。
先说越狱前的。
原著中唐泰斯应该是一个善良孝顺的人。
但是这么一个人竟然在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不是去看老父亲而是跑到海滩和女朋友做爱去了!!!
要知道唐泰斯的父亲在他的心目中不说比美塞苔丝重要但是肯定一般重要的人。
这是他如此的爱父亲,所以才有整后半段的复仇的。
但是,我在电影中没有看到丝毫的他父亲哪怕对他有一点重要的戏份。
然后是在狱中。
神甫可以说在电影中实在憋屈,他既要无奈地教男主读书写字,挺着一把老骨头教男主剑术,还要经常忍受男主无端的咆哮,最夸张的是竟然是这么一个老人家来挖隧道而年轻人在后面看着然后神甫不幸被塌方砸死了。
可以说在原著中,法利亚神甫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正是他教会男主角成长,不光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如何控制自己,要坚信上帝。
这也是为什么男主最后能够成为一个那么出色的人,他坚信他只是上帝派去惩罚那些做过坏事的人,而不是整天嚷嚷着复仇啊复仇。
可是在电影中不说男主到底从神甫那里学会了多少东西,从最后神甫交给他藏宝图时告诫他要做善事时男主咆哮了一句“不,我要拿这些复仇”。
我当时就情不自禁地喊出一个字“x”。
尼玛,我不懂神甫究竟教会了男主什么啊???
然后是越狱之后。
这尼玛更夸张了。
男主带着小弟从基督山找到财宝之后。
小弟劝男主直接把那几个仇人杀了了事。
没想到男主竟然对自己小弟说了一堆道理。
这还是基督山伯爵嘛?
基督山伯爵怎么会跟一个小弟聊心事?
接下去,男主让小弟在巴黎买了房子,招待客人。
然后我实在不明白男主为什么要坐着一个热气球出场???
这尼玛到底是为什么啊?
当然,这样就这样了。
男主神奇的瞬间到意大利救出仇人的儿子,然后瞬间又回到巴黎给那个儿子开生日party。
当然,这些也都无关紧要。
但是,基督山伯爵又犯贱了,他的小弟又帮他安排和美塞苔丝见面而他竟然欣然接受了?
这货肿么会是基督山伯爵??
怎么会一点尊严,一点操守都没有?
那女人再怎么说也是别人的妻子啊!!!
然后他又三下五除二地解决掉两个敌人。
剩最后一个时,也就是弗尔南多时,经过一系列混乱的情景之后,这是弗尔南多占优势,手里拿着枪对着男主和那对母子。
然后男主终于开口说了要宽容啊。
我以为他原来真的变仁慈了,没想到后来弗尔南多来挑衅的时候男主还是死不要脸地冲出去应战了。
经过一场搏杀之后(事实上,我觉得那段搏杀是这部电影唯一的亮点)把弗尔南多干掉(那个儿子还算对父亲有感情,他跪下了)。
我只能理解成基督山伯爵只是变成一个奸诈的人,在不利时向敌人说宽容。
到自己有利时却毫不犹豫地杀死别人。
所以,综上所述。
这货怎么能是原著的那个人。
这部电影怎会敢叫基督山伯爵这个名!!!!
我们都知道,小说要拍成电影,因为各种原因肯定要做一些改编。
但是,如果把整部书的主旨都变了的话,那还能叫改编吗?
至少在这部电影里,除了有那么些人名和看似相似的故事主线外,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敢叫这个名。
说实话,我曾一直觉得外国的电影就是比中国的好。
但是,看了这么一部糟蹋名著的电影之后。
我的想法彻底改变了。
外国人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俗话说,对比才看得出差距。
而这部电影唯一作用就是让原著更显光芒。
这确实是一部伟大的书。
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普世价值观的角度。
更重要的是每个人读完之后都会有自己的想法的。
这也应该是伟大作品的共性。
我希望大家都能去看一看,虽然它有点厚。
而至于电影,当做零食消遣消遣就好了。
这货绝对不是《基督山伯爵》。
内容严重偏离原著只是因为原著的铺垫和背景过于复杂 电影为了使情节变得简单易懂简化了大部分的内容 新增加的内容也乏善可陈 人物性格刻画得一塌糊涂 故事发生在法国 却用英文 使得整个故事都很假 这部片子我都没有看完整 跳啊跳啊 就看完了 实在没有看的必要 总之 在我看来 这部新基督山伯爵的电影没有原著的一半好看 如果还没看书打算看电影的朋友 我建议只需看原著即可
记忆中最深的是唐代斯第一次见到法利亚神甫那段精彩的对话——完美的逻辑推理,这里被简单化了。
记忆中年轻的19岁姑娘瓦朗蒂娜,这里变成了一个妇人。
印象中那个渔夫士兵菲尔南这里变成了一个有爵位的剑客。
本来出场时38岁的莫雷尔船主这里像是83岁。
基督山伯爵的三个身份和化妆术没了,法利亚神甫自己的发明,化学、语言等继承也没了。
原来四分之三的复仇变成了四分之一的简化。
善于伪装的伯爵能力退化了。
一直神往的海蒂现在好像还没出场。
精彩的台词,基督山的觉悟都没了。
和原著的译文版差了八十七万里。
我几乎是在刚刚读完原著之后的下一分钟就接着就看了这部《新基督山伯爵》,还没有看这部电影之前我非常的期待基督山伯爵会以什么具体的形象出现。
(毕竟在书里阅读到的只是模糊的形象。
)在一开始人物的塑造上就与原版有了很大的区别,而且这种区别我觉得改的非常不好。
首先说说唐格拉尔这个人物,唐格拉尔在原著里是法老号船上的会计,是典型的阴沉惟利是图暗地泼坏水的人物,在《新基督山伯爵里》唐格拉尔变成船上的大副,性格也由笑里藏刀转为大咧咧流氓一般的人物了。
而且我觉得唐格拉尔在原著中最出彩的一幕就是接近结尾时他被强盗关进牢房里一只童子鸡要收他十万法郎,他身上所携带的五百多万法郎活生生就被这么被一顿顿掏走的时候。
我还记得当时佩皮诺说:“您口袋里有五百零五万法郎,阁下,这等于五十只每只十万法郎的小鸡和半只值五万法郎的小鸡。
”这是对一名视钱如命的人最好的惩罚,即诙谐又让人觉得恰到好处。
而《新基督山伯爵》,唐格拉尔出场机会很少,最后敷衍的死于与基督山伯爵在船上的决斗中。
不用我多说,两种孰优孰劣一眼便知。
再说说梅尔塞苔丝,梅尔塞苔丝一出来就是坐着马车一脸兴奋的遥望港口,说实话,刚开始我一点儿都没有想到这个女人就是梅尔塞苔丝,在原著一开头对梅尔塞苔丝的描写是把她写的纯洁而美丽的渔人之女,这个出场的梅尔塞苔丝丝毫让人联想不起她和渔人有什么关系,相反像是一名中产阶级的少女,只是到了影片后来略微在费尔南的嘴里提过一次,当时梅尔塞苔丝和费尔南争执,费尔南轻蔑的说,是我把你从渔夫的位置提上来的。
梅尔塞苔丝其他的就不多说了,最后指出一点,在原著梅尔塞苔丝是苦苦等了一年半之后才迫不得已跟了费尔南,在电影里一个月就嫁了(让人感觉也太不忠贞了。。。
)费尔南这个人物其实被改的很无语,原著中他和梅尔塞苔丝一样是穷渔夫之子,在电影里摇身一变一开始就是伯爵之子。
仔细想想费尔南真的很好笑,第一、他既然是伯爵之子而且也不穷,(基督山为了躲掉士兵的追捕跑到过他家里寻求他的帮助,家里环境好的很。
)他为什么要跟唐泰斯一起上船做水手?
职位好像还比基督山低,因为影片一开头法老号船长是奄奄一息需要救治,唐格拉尔是大副,基督山是二副……他有钱有地位,有什么好嫉妒穷小子基督山的?
当时是很讲究地位与身份的,贵族们根本就不屑与平民交流,从很多当时的文学小说就可以看出这点。
以他的身份地位根本就不可能与当时还是愣头青的基督山成为朋友更别提在他手底下工作了。
检察官维勒福倒是改动的不大,也就不多说了。
重头戏是基督山伯爵这名传奇人物。
基督山伯爵在书里给人感觉是很神秘高贵犹如一名吸血鬼一样的人物,(作者大仲马也借了几个人的嘴说出了这点。
)他学识渊博,非常有品味,服装以及生活习惯具有浓厚的东方气息。
电影里好容易等到基督山伯爵找到宝藏发迹了之后,我万分期待着他的第一次出场。
豪宅宽广的草坪上聚满宾客抬头朝天空望去。
烟花绚烂的天空一个硕大的热气球缓缓而落,在降下来之前还分别从热气球的吊蓝伸出的四跟绳子滑下来四个杂耍演员。
于是有钱了的基督山伯爵就正式登场了。
我真想骂人,我怀疑导演有没有看过原著?
在电影里基督山的排场都是大的吓人,住的地方大的离谱,导演想通过‘大’这个字来充分的体现出基督山伯爵如何如何的富有。
殊不知这点正好就把基督山伯爵所具有的最重要的一点——神秘,给打破了。
只看要过原著的人都知道,基督山伯爵虽然有钱,但是他并不求大,更注重的相反是精致,不论是从穿的服装还是住所的描写都可以看出这点。
这部电影里的基督山更像是一名暴发户。
钱多的没处花了到处乱撒。
而且基督山伯爵在处理主仆关系上是很严谨的,仆人们个个与其说是怕他不如说是敬重崇拜他。
这点从原著没有舌头的阿里到管家贝尔图乔就可以很好的看出。
在这部电影里,显得有点儿主次不分,那个雅各布单独和基督山伯爵相处的时候就是坐没坐像站没站像。
另外基督山伯爵在原著里没有亲手杀过一个人,在电影里倒是毫不留情的大开杀戒了,连续手刃了几个仇人。
这也违背了原著中基督山伯爵的善良,一本书读下来,从水手唐泰斯到基督山伯爵他一直都是一名善良的人,只不过是水手的时候善良流露于外,被关了好几年还是通过牧师法利亚的提点才想到是何人出卖他,真可以用托斯托耶夫斯基的‘白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一词是指心灵单纯善良的近乎白痴的这么一种人)来定位唐泰斯。
而被迫害了十四年之后,唐泰斯依旧善良;只是这种善良隐藏在心灵的深处,后来他还一度的因为间接害死仇人维勒福妻子的孩子而对自己的做法产生怀疑与谴责。
(并且那也怨不得他,他什么都没做只是给维勒福的妻子一点点小小的装作漫不经心的暗示,最终造成悲剧的还是他妻子本人。
)我们基督山伯爵的在牢里的启蒙恩师法利亚,在电影里也是够惨,光教基督山伯爵知识就算了,一大把年纪了还要教他剑术,看着两人练剑时基督山毫不犹豫刺出的一剑我都要为这个老头捏一把汗。
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卡德鲁斯导演则直接把他给删掉了,估计是怕加入了他电影的时间会变长,而且这个人基督山不好杀,没犯啥大错误,就是性格阴暗了一点。
呵呵。
或许是区区两个小时时间不足以完全把这本书的精髓表现出来,但是该说的还是要说,不好的地方就是不好。
说句实话这本《基督山恩仇录》本来就是属于通俗小说,就是靠情节吸引人,导演不能为了拍电影而拍电影,为了在两个小时结局而不加思考的进行令人乏味的修改。
对这部电影有兴趣的朋友,我建议还是看看原著吧,(最好是读全译本。
)你会从书里得到比这部电影更多的乐趣。
至少我是很喜欢基督山伯爵这个人物的,电影里的那个基督山伯爵的魅力与原著差的太远了。
1996年我上初二,某天晚自习时不好好做作业,和同桌的小美女胡侃了起来。
她花了将近半个多小时的时间,给我讲了一个有关复仇的故事。
虽然她的叙述并不是那么引人入胜,当时我却依旧听得津津有味。
当晚自习结束的铃声响起时,这个故事也在她口中恰到好处地结束了,最后,她用一种斩钉截铁的口气向我强调:“记住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基督山伯爵》,有机会你一定要看!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故事原来是世界名著,大仲马的作品。
高一时逛书店买了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来读,语言幽默,情节也挺有趣的,感觉大仲马写得确实不错,继而又想起了三年前同桌对《基督山伯爵》的强力推荐,于是萌发了趁热打铁去把《基督山伯爵》一并读了的愿望,但高中时的我心浮气躁,心思都不知道花到什么地方去了,最终导致这个阅读计划至今仍未成行。
随着自己的成长,生活中乱七八糟的事情越来越多,很少有机会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大部头的文学名著了,如今好像什么都是快餐式的,因此电影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06年毕业前,从同学的电脑里发现了这部02年版的《基督山伯爵》,于是拷到自己电脑上,但一直拖到08年7月,我才把它看了。
据说这部影片和原著有些出入,但是对于我来说,从1996年第一次被告知这个故事,到2008年才通过电影真正从头到尾、完完整整地经历了埃德蒙•邓蒂斯的复仇之旅。
埃德蒙本人在地牢里被关了十三年,而我了解这个故事竟也花了十二年,现在看完了这部电影,几乎有了如释重负的感觉——如果有机会再见到当年的同桌小美女,我就可以坦然地告诉她:“当年你推荐的这个故事,我终于看了。
”
20.05.30,这周末双休,就选择了看《基督山伯爵》的电影版,我没有看过原著。
电影中这两句话十分印象深刻。
——"I'm a priest, not a saint. "和"I'm a count, not a saint. "——我是牧师,不是圣人。
我是伯爵,不是圣人。
……怎么理解呢我会。
基于我是,或说我将会是一名天主教徒,我信念上帝。
但我也不反对复仇。
好像电影改编了挺多,和原著有些出入的结局。
但是大圆满的喜剧结局还是很喜闻乐见的。
虽然男孩好像在原著中不是基督山伯爵的儿子,不免令人惋惜。
复仇也好,权力也罢。
生存也好,功名也罢。
都是基于那位从地里而来的——priest. 若言恩人莫非如此了。
十三年的时间,教会了一位基督山。
当最后结局,原先是一位水手的他,站立于高崖,俯瞰波澜万千的辽阔大海,心里是压抑,还是闲适?
是执悔,还是行善?
HAPPYENDING最有爱了~
Guy Pearce能不能长的不要老是这么恶心
是不如原著好看,但也足够精彩。不过可能没看过原著的,会不太明白其中一些
没看过原著 不过电影不错 书一定要去看
不考虑原著的话倒还是可以给四星的。无奈原著情结严重。。复仇开始以后就完全跑到另一个故事去了。。手刃费尔南和唐格拉尔看得尤为不满 简直就是严重违背原著精神。我要看的是种种高超手腕之后仇人难以置信地瘫软在地 而不是蹩脚的对决。更不用说最后一家三口团聚的场面。。
经典名著改编的影视化最大的作用,就是对于像我这种没耐心读原著的人,有了了解故事的借口和机会。虽然从评论来看改编和删减较多,但观感还不错。不过复仇那段,实在太过简短,削弱了不少张力和爽感。男主电影里留胡子的时候完全和贝尔分不清,海报上的造型又神似班德拉斯。不得不说,美男长得都是类似的。
胡子伯爵很大叔,很有型!胡子一剔,瞬间就奶油了……
改编的很垃圾 剧情狗血 唯一的亮点就是雅各布的存在
有Caviezel没有用啊 剧情删改得一天世界啊 最爱基督山了好么 复仇的爽感在哪里
非常不错,虽然结局和书里不一样,但这种好莱坞式happy ending也挺让人高兴的
看过2024版的基督山伯爵,再回来看这个。果然,这个版本全方位碾压。
哎!不记得是看的哪个版本了,高中的时候我们语文老师带我们到庆同楼看的,那时候看得津津有味呢!
虽说跟原著中很多出处都不一样 但电影就是这样的 不可能把那么多页的的原著浓缩改编成一百多分钟的电影还完全一样对不对 再说为了我爱的jim我也要给四星啊 但这个end是不是有点太happy了?
基督山伯爵乘降落伞下来那段惊到我了。
看完今年的法版来考古,太差了,最后happy ending毁所有,前面太长,越狱后情节进展神速,李四你的演技还可以再僵硬一点吗
2本书厚的内容拍成两小时没什么可比性...不过 James十年前好瘦的 更帅了...
面目全非的改变,弱智的烂片
复仇拍得不给力,缺少原著里那股悠游的感觉,太重。男主在蒸气浴室里应该菊爆维尔福才解恨。
女主角好美啊~~~~!!奋斗史~!
高中时同学推荐去把书看了,感觉好看得不得了。这本电影就复仇桥段来说处理得太草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