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
无界。
一环扣一环的故事,一次次关于爱的抉择,赌注,皆源于此。
——“坏人”同样可以伟大的,即使刹那。
2009年3月
在去年年底上映之时我就说要去电影院看。
后来就一直拖一直拖。
我还故意不在电驴上搜这部片子。
主角是谢霆锋,所以我特别想为他进下电影院。
结果,等到我踏进电影院找这部片子时,他们告诉我下档了。
我当时很无语。
结果还是只有回来下。
看这部电影的契机是谢霆锋和张静初,在电影还是拍摄期间,便已引起了我的兴趣。
女演员我比较喜欢,还以为这部戏里他们有什么火花呢?
张家辉从影片进行没有多久,便告诉我们这是个有故事的男人。
他不再是从前搞笑片里,逗大家乐的角色了。
我明显感到他的进步和成熟。
在《保持通话》里就已经显现出来。
张静初是从《孔雀》和《花腰新娘》里开始认识她的。
漂亮是她给我的第一感觉。
廖启智,他算是一个金牌配角了。
TVB的老人了。
他还是保持了他一贯的风格。
谢霆锋,不得不说。
98年认识他至今。
从最初的不羁到逐渐沉稳。
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看到他的转变,我仿佛也看见了自己。
我不敢说他是一个演技相当精准的演员,但他让我感到的是他的努力和认真。
在年少时他接过好些烂片。
因为喜欢他的关系,我也基本看完他所有的片。
后来他慢慢被大众所知,慢慢被接受。
他也不再被视作叛逆的符号。
《新警察故事》我就觉得他表演得不错。
至少现在越来越多的大众回想一个还比较不错的电影的时候会记得他。
而我每次看中央六台放《新警察故事》时,总会想起我曾经的少年牵着他女友进电影院看这部片的情景。
这位伴我成长的,说他演员也好歌手也好。
请继续加油
因为张家辉拿了金像影帝,我拿了《证人》来看,方发觉谢霆锋才是置在海报正中的担正男主角。
剧本的焦点,也是在谢霆锋这个角色身上。
然而张家辉反而获颁最佳男主角,谢霆锋却连提名都没有。
这一点,我倒是没有异议的。
豆瓣上有一篇该片的影评,推荐人数逾400,题为〈一个男人的成长史〉,读下去才知道是篇粉丝的赞美,说的是谢霆锋终于脱胎换骨,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试着撇除偏见,认真看看谢霆锋在戏中的表现。
的确是消瘦了,装扮也朴素了,少了俊俏的味道。
但说到演技,怎么说呢,还是给人很外露很表演的感觉。
具体一点的说,很刘华的那种要迷倒你的演绎方式。
喜欢这种型男表现的粉丝自然是看得陶醉,平常心看演技的就觉得很不自然了。
总之谢霆锋一激动骂人,又或者悲恸流哭,场面就教人吃不消,偏偏这类“公司力捧式”的个人表现却充斥着整部电影,让我根本没有足够取材去判断张家辉这个歹角拿到影帝是否实至名归。
张家辉演得不差,但也不至于是非常精彩,一方面因为戏份不够担正,而且角色的刻划也不深刻。
他在金像奖的对手中,我只看过梁朝伟的《赤壁》,但看牌面,很怀疑是对手太弱吧。
当然,张家辉是个卖力和用心的演员,他演王晶的笑片也是去到尽的,以靓仔来说是非常难得。
张家辉演盲了一边眼而且变成了色盲的绑匪,残障角色有利评分,这个跟荷里活金像奖演盲人演弱智赢面较高一样道理。
港产的男女主角往往是明星而不是演员,所以这些年来影后都是颁了给内地的女星,到今年才有鲍姐为香港女演员争回一口气。
其实细心想想,内地的一级男演员,如葛优、张国立、陈道明、刘烨等,若跟香港的偶像型男比一下演技,马上就分出天与地。
香港影圈,就是上上下下幕前幕后都太多自以为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大男人。
他们的电影,一味只有英雄,女性往往只是花瓶配角,所以看港产片,就算是像《证人》这样较佳的港产片,我看着这些死撑着的英雄已觉得很疲累。
当然,许鞍华身处其中,是个难得例外。
说回电影,日前在网上读到篇文章,说获得最佳电影的《叶问》,其实也应该是“最不差电影”而已。
《证人》也非常不差,故事精巧,剧情紧凑。
称不上是佳作的原因,是它依然因循着港产动作片的大公式,一定会找几个少车出入的十字路口来拍几场追逐与碰撞,一定在最后去到一个没有小混混来收买路钱的场地(可以是仓库、货柜场、停车场、码头等)来场生死决斗来作结局。
这样的公式拍了几十年,电影过不够一年就能在电视上看到,人物有些亦熟口熟面,多拍一部就多一个让你混淆的机会。
说不定再过几年,我可能也会把《叶问》与《霍元甲》混淆。
锋锋 不是我说 在那个昏暗的逆光映衬下 我们看到了您年迈以后的模样老了以后您可能还不如四哥--老爸谢贤。
锋锋 不是我说 在您哭得昏天黑地撕心裂肺的时候 我们还是想到了您老婆和另外一枚帅哥的事情 我们有点心疼您。
锋锋 不是我说 这个可爱的小女孩这么小 就在您担纲的电影里 奉献出了荧幕初吻和露裙底 一个是给的你 一个是给的张静初(片尾慢镜头中 裙角在“妈妈”的举高高中飞扬...)
如果不是因為號稱是今年最牛B的港產片,如果不是因為張家輝同學憑它拿了獎,我不會廢話寫下這一段--因為這部片子已完全低過了值得評論的底線。
我不知道編劇是不是和謝霆鋒有仇,因為整部戲的每一個環節,如果不是靠謝霆鋒的“蠢笨”來延續,就隨時都會劇終。
電影里,謝同學作為一個肢體健全受過專業訓練的持槍特區警察,一次次地敗在了草莽出身的盲人古惑仔的赤手空拳下,最後關頭,沒激發小宇宙反而精神崩潰,還得靠人質小孩及時做心理輔導。
霆鋒同學引發了所有的麻煩,卻自始至終未能解決其中的任何一個:孩子是自己感動敵人的,自己跑出來的,自己醒過來的;壞人是自己把老婆送上門的,自己良心發現的,自己變瞎失去戰鬥能力的。。。
小謝唯一的功勞,就是讓大家都變成殘障人士,然後一次次地跟張靜初說逗你玩兒,一次次地拿孩子的生命開玩笑。
這裡順便提一下那個貌似受到不少讚揚的“巧合”結構。
這不完全是抄襲《撞車》么?
就連“撞車”的這個情節設置都一樣。。。
如果說《撞車》其實也是抄襲了《低俗小說》的環狀結構的話,但至少人家的編劇還算花了心思,沒太給師傅丟面兒,還掙得了小金人。
但即便這樣,看《撞車》時也完全沒有了第一次看《低俗小說》時的眼前一亮。
畢竟,不管再怎麼添加考究的作料,那也是人家吃過的饃。
輪到《證人》身上,這饃至少是又被吐過一遍了。
底子本來不佳,還趕上編劇這麼囂張,公然藐視觀眾的智商。
忽然想起一問題,小謝最后也沒掛,那流那麼多鼻血幹嘛?
天若有情啊??
证人》关注于角色的内心和性情,并且刻意安排偶然性极强的剧情来反衬角色的人性特点。
有那么一段话,命运是我们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而因缘却是偶然的,命运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缘,因为因缘可遇不可求。
《证人》的人物的命运是恒定的,而他们的因缘是一次偶然,这是导演制造的,但这种偶然不可怕,可怕的是导演主要还是将讲述命运,因为这无关精心设计的车祸,该救赎的还得救赎,该让夫妻感情升华的还得升华,导演有点小聪明地将这些矛盾合并到一次绑架案中,就显得不那么刻意而为了。
刻意安排的铺垫 压轴结局力保平衡 对于这些角色在撞车这个时间点之后,即三个月后,所有的主要人物,除了张静初以外,脸上都带上了一道道疤痕,莫非之前都同时毁容了。
加上那一句“玻璃在眼睛里”,实在过于明显。
因为导演制造的撞车特效让所有人都会惊呼一下,必然对“玻璃时间”的处理印象深刻,之后提到玻璃二字,就等于暗示某种联系。
之后,面对自己的老婆,张家辉显得以前温柔,但老婆俨然一个半植物人,除了能思考几乎不能动。
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观众意识到导演迟早要交代原因。
但不得不说,压轴结局虽然在总体上已经被观众猜出来了,但孕妇的身份则对之前的张家辉及其老婆的行为作了充分的解释。
张家辉是一个手段熟练的替人做事的杀手,但他碰到小女孩玲玲的时候,更多的体现着一种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一方面是老婆,一方面是小女孩。
按说,小女孩不该到达这二分之一的比重,但由于最后片子解释了孕妇的流产导致最后的瘫痪,因此我们可以理解拥有孩子是他们的愿望或者说这二人对孩子的欲求是十分强烈的。
因此,老婆把玲玲给放了,张家辉在很多个时间点都表现出对孩子的耐心和爱惜。
只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导演将黑面神的角色赋予他,让他一度成为公认的“反角”。
合格到位的演出 霆锋家辉各演各戏 然而,该片没有正反剧或者正义邪恶之分,导演在玩弄所谓悬疑的时候,其实还是死死抓住各个人物最具电影化的特质大书特书。
像谢霆锋,虽然是典型的救赎心理,但考虑到他现在身为父亲并且面对“艳照门”事件表现出来的成熟,他在本片的表演比起《男儿本色》更为成熟,尽管面相依旧年轻,但是已经不再是偶像时代的“故弄玄虚”,本片谢霆锋与张家辉的近身打斗戏基本上处于下风,显然导演也没有考虑过在片中较量动作戏。
于是谢霆锋是既无枪法又无拳技,彻底沦为救赎戏主角。
张家辉呢?
其实和谢霆锋并没太多交集,基本上是各演各的,两人既不是像《追击者》那样的针锋相对,又不是《盗火线》中的惺惺相惜。
这两个看似对立的角色,并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因为,女孩并不是两个人的共同焦点,对于张家辉而言,他的焦点在于他老婆,女孩只不过是他的焦点的外在表现。
因此,最后两人也没有到达一种你死我活的地步,导演还是很有良心地让蔚蓝的天空成了结尾的主角。
各演各戏,很明显减弱了本片的戏剧张力,使得本来能够更人性化的片段都只不过为紧张气氛渲染更多而已。
尽管演员该哭的都哭了,该喊的也咆哮了,但由于剧本先天不足,演员只能是独立演出,虽不尽兴,但也合格。
文艺片?
囧片才是,千万别看,莫名其妙。
张家辉不是生活落魄吗?
怎么租得起两个单位,还把上下打通,这房子少说也有个一两百平方吧?
真的别做绑匪了,收租算了,还能有时间照顾苗圃。
有一场戏,谢霆锋追张家辉,正好有辆运钞车,有两个护卫,都有枪。
也不知怎么搞的,一会儿功夫,张家辉就把那个保卫制服了,然后举着他们的长枪在街上乱扫。
我靠,护卫这么弱,你别当绑匪了,一样有危险,抢运钞车算了。
干一票,就能退休了,还可以把苗圃送到美国最好的医院去,顺便把自己的眼睛给治好。
还有一场戏,苗圃被送上了救护车,张家辉在外面。
然后救护车上有两个医生跟一个警察,车开了,莫名其妙张家辉就在车上了,然后把三人制服。
我靠,你当绑匪真是可惜了,应该做魔术师啊,还可以来内地发展吧,你可以的,独眼大卫!
谢霆锋有才,可以控制流鼻血,需要求人装可怜时,说流就流,要多少CC就要CC,牛叉。
害我替他白担心了一回,还以为有白血病咧。
张静初跟老公吵架那段,说的是普通话?
奇怪了,其他时间她说的都是粤语。
难不成她是作为杰出人才,被引进到香港的,跟子怡童鞋一样?
证人,哪有什么证人啊?
有绑匪,有警察,有罪犯,有检方,有法官,有无知的围观群众,但是证人(证物倒是有),这个真没有啊!
9.12.27上写于甘韦肆
有时想想,看过一部电影,便要到豆瓣上唧唧歪歪,真是最最无聊的装B行为,只是,凡事成为恶习,就积重难返了。
如果不是因为谢霆锋,自然就不会看这部电影,知道他演戏总是过于用力,莫名的喜欢居然也就可以把这些当成痕迹,悉数抹去。
老套路的港片情节,由一场改变了所有人命运的车祸拉开序幕,警匪纠葛,爆脾气的警官,老好人搭档,正义凛然的工作狂检控官,内心天使恶魔并存的绑匪,可爱到了极点的小丫头,每一个角色,似乎都这般熟悉。
习惯了小谢同学越发温良恭俭让的样子,看他扮演爆脾气的生猛警官,果然不太适应。
当众失态、发飙,极度悔恨的泪流满面,与小女孩的真情拥抱,忍受着高敏的诘问、耳光毫无怨言的忍让,和小女孩互相鼓励,一派温暖......因为他的用力,演的痕迹稍显明显,如果我给证人打了75分,那么他就70分吧。
让我惊叹的是那个小丫头的勇敢、冷静、聪明。
被塞上嘴巴的她,帮眼神不清的张家辉拣药,怎么看怎么舒坦。
她才是当之无愧的演技NO.1吧?
至于张家辉同学,之前关注不多,见多了他在小屏幕上插科打诨,莫名其妙就给他打上二流大明星的标签,一场电影看下来,倒是让我对他大为改观。
兴许只是因为自己喜欢内心纠葛的角色吧?
他在一些场合的残暴,比如菜刀一刀砍在店员肩膀上的毫不犹豫,与他对瘫痪在床的妻子的温情脉脉成为鲜明对比;他去餐厅买小女孩爱吃的沙律鸡腿,在医生就要砍断小女孩左手千钧一发之极,阻挡了那个江湖医生罪恶的刀;他认为混黑社会也要混得有尊严,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个人性与罪恶时时交战、善良与恶互相纠缠、复杂而又不难理解的绑匪,在他演绎下栩栩如生。
是他表现太出色了吧?
乃至于看到张静初和小女孩拥抱的镜头,居然毫无感触。
也许相较张家辉,美女张同学的表现略微生涩,很有花屏之嫌吧?
在看到影片结尾,张家辉和妻子分别躺在警方的担架上,他受伤的眼神迷离,面色却很平静。
我居然也很平和。
他们,终于可以平和地在一起了。
是这个结局太美好了吧。
真实的人生,怎么可能这般善总是打败恶,正义总是让罪恶让位,怎么可能相爱的人最终不要分离,怎么可能一个悲剧结束之后,就不会再有第二个悲剧。
好吧,电影有时就是造梦。
现实已经这般惨淡,何须再来添油加醋。
甚至有时不过还原真实,就已经接近残忍。
这是一个多么荒唐的生活逻辑啊,可是,我除了接受,还能怎样?
也许就是编剧善意的温暖,减少了影片固有的张力。
如果小谢同学最后为了保护小女孩,而不幸丧身,或许能骗得我这个吝啬鬼几滴鳄鱼眼泪。
即使有许多瑕疵,即使内心并无过多震撼,还是给影片打了四颗星。
无论如何,那个剪了平头,在2008年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孩子他爸,他的努力,所有喜欢他的人,都能看见。
喜欢就要喜欢得彻底,并且丝毫不讲道理,是不是?
《大话西游》里的唐僧说,当妖一旦有了人的感情,那他就不是妖了,是人妖!
细究起来,这句话是可疑的——是谁确定妖不可以有人性?
但传统艺术中的妖确实是鲜有人性,古往今来的艺术作品中,善恶对立,黑白分明,到了文革时期,善人与恶人更像是在脑门上写了标语一样。
“对待同志要像春风扫落叶一样暧昧,对待敌人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的善恶价值观,投射到电影中,在很长一段时间来,善与恶之间更是水火不融。
但近些年来的香港警匪电影的善恶观念越发变得模糊,这也是世界警匪的流行趋势,而《证人》正是这一趋势之下的产物。
《证人》中,唐飞(谢霆锋)在追捕通缉犯张日东时,发生了严重车祸,之后更开枪误杀了一名小女孩。
沉痛的他终日活在阴霾里;检控官高敏(张静初),亲眼目击大女儿被唐飞开枪打死,从此她的爱就只能寄放于小女儿丁玲身上。
自好莱坞电影《盗火线》和《七宗罪》以来,失魂丧魄式的警察形象成为潮流,对香港警匪片影响至深,《三岔口》中郭富城饰演的警察因为女友神秘失踪,从此变得神经质,《狗咬狗》中的重案组探员伟(李璨琛),行事偏激,不听指挥,投入查案时的蛮劲像头野兽;这是“人”有了“妖的情感”的写真,在这个序列中,同样还有谢霆峰的另外一部作品《男儿本色》,在《男儿本色》中,他的妻子在一场银行劫案中被炸死的警官陈晋,从此变得行为偏激、怪异,为警察添上几分悲情的人性。
警察有了“妖”性,而恶人、杀手却有了“人性”,《三岔口》中的杀手标新立异、《门徒》中刘德华饰演的大毒贩爱妻如命,《男儿本色》中吴京饰演的坏人珍惜同胞之情;脸谱化、凶神恶煞式的“平面”恶人逐渐销声匿迹,而善恶交织,内心复杂的“立体”恶人却日趋增多,“大傻”陈奎安式的演员既将永久性失业,只能转行去演儿童剧里的大灰狼。
在《证人》中,张家辉的反派角色对植物人女友的情真意切,同样让人有种背部发寒的感动——他既是魔鬼的杀手,又是爱情的天使。
虽然他不会变成唐僧口中的“人妖”,但也确实开始闪现人性的幽光,而非过去正义英雄子弹下的一次性消耗品。
这样“人与妖”的界限逐渐模糊的电影,颇有些金庸写《天龙八部》时对待笔下恶人的怜悯态度。
“无人不悲苦”,这是一种境界。
这部电影很早以前一个朋友向我再三推荐,可惜一直未能得见。
据朋友说,因为这部电影对谢霆锋刮目相看、崇拜有加,而故事居然可以让她落泪。
我看的时候,对谢霆锋倒是没有刮目相看,只能说他仿佛一个正在蝶变的毛毛虫,演员这条路他还有戏。
叫我产生这种感受的是最后一段他抱着玲玲哭泣,表现得极有层次感、感情真挚,与张静初的肤浅表现相对应,说明谢霆锋是个可塑之才,而不会像刘德华那样演一辈子戏还不得其门而入。
哭泣倒是没有,但是看到玲玲的手指动了的时候,我确实也有些想哭的冲动——对一部商业片,真是不能再有更高的要求了吧。
《证人》的画面从一开始就能看出非常讲究,是好莱坞的风格,而不是早期香港警匪片的味道。
好莱坞强调大都市的冷漠感,镜头中的街道、大楼的视角总有种宏观意义上的俯瞰,人在其中活动,有强烈的渺小感和不真实感。
这显然与好莱坞长期以来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看法有关,如果人总是在世界中挣扎而世界兀自运转,这样的俯瞰就不可避免。
相比之下,香港早期电影中大量的警匪片所热衷的街头巷战,却有些强烈的市井味道。
这种市井味道不仅因为香港早期城市发展欠发达,尚无大规模如美国曼哈顿那样的摩天大厦楼群可以炫耀,而是因为香港电影一直以来都注重表现人与人的关系,城市只是个背景,人与城市的关系常常是以人为中心来展示的,人在电影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市井风味不仅体现在视角上该时期电影中的对表征城市形象的建筑、街道、人群等不加选择的表现(至少不会如好莱坞那样选择),也表现在色彩上的市井化(也与技术有关,不会如好莱坞适用滤镜,使色调一致)、镜头中主角与周边人群景物的比例关系、故事节奏的市井化(常常夹杂闹剧的成分)。
早期香港电影作为过渡时期的产物,如果要持续保持香港味道,纵然获得部分认可,但是长期下去相比会自我边缘化,等于拱手让人。
所以,从技术、风格、编剧等角度的好莱坞化是不得不如此的大趋势,但是,做学徒要超越师傅毕竟不容易,更何况师傅的是世界上经济社会发达程度最高的美国及作为全世界主流文化观念输出者的美国文化。
近年来香港电影的没落,也曾引发部分电影人探讨香港风格问题,但是除了在小众类型的艺术片中笔走偏锋滴尝试,在主攻大众市场的商业片中想独辟奇境谈何容易。
更何况,从技术等角度看,香港电影面对好莱坞需要的是学习,而且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学习,才有望达到好莱坞的水平。
从这个角度看,《证人》无疑是这一学习的极好成果。
从画面、节奏、表演、细节设计,特别是编剧,已经丝毫不逊于好莱坞的集团化流程化操作,甚至,由于对剧中反面人物的展示,使《证人》达到了好莱坞大部分大片难以达到的高度。
以一个故事(谢霆锋的赎罪)为主线向前发展,这一主线的带动力非常强,而两条副线(劫匪家庭及律师家庭)完美地丰富了故事的层次和真实感,主线和副线的轻重把握得当,如一树繁花,时有参差,远观近看两宜,心思缜密得不露痕迹。
唯一的问题是,因为玲玲的双胞胎身份以及车祸中三辆车之间关系的巧合,多少有些不可思议。
这种巧合的故事结构或者有抄袭《低俗小说》之嫌,但是,作为商业大片,它华丽的细节设计、画面、节奏,使这种借鉴显得巧妙而不生硬,在深沉感慨之中重回商业片的观影期待中,方便观众及时调整心绪,回到霓虹灯下。
这种华丽,既是玻璃在空中飞翔时的华丽,也是玲玲被沙子活埋时的华丽,更是最后镜头闪回当时三车相撞时,那插入劫匪夫妇身体的钢筋所开出的花朵的形状——那种华丽令人不寒而栗。
《证人》在编剧、美术、摄影等角度,无疑是近年来香港商业电影的扛鼎之作——从视觉效果看,甚至超过创造香港电影奇迹的《无间道》。
而这部戏的编剧,在好莱坞风格之外,还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劫匪这条线索中夫妻二人的关系以及劫匪的心路历程的表现,可以说使这部电影超越了一般的商业片,获得了表现人性(特别是城市下层社会的人性)的高度。
《证人》的故事或者可以部分复制,如作为主线的赎罪之路,但是其细节的处理和画面的配合,却是很难复制的——这要靠编剧的情怀做底子,而导演和摄影创造性地表现了这种复杂的情怀在现代社会(或者电影中的现代社会)中的境遇。
那些散开来如花一样开放的插入劫匪夫妇身体的钢筋,恰是一首咏叹现代社会中人的命运的诗,姿态优雅、冷酷而又超然,催人泪下。
从故事的逻辑看,为了观众以及所谓的正义应得彰显的主题思想,玲玲明显是被编剧或者导演救活的。
因为玲玲被救活,律师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所可能产生的批判效果就被消解了,变得冠冕堂皇,并且虚假。
而劫匪失明的时机显然也是精心设计的,这种巧合使观众悬起的心放下来,但是从故事的逻辑看,稍稍有些生硬。
但是,对一部商业片要求这些,显然很不合适,我承认我看到玲玲手再次动起来的时候,是真心地希望她好起来;当劫匪失明的时候,我常常地舒了一口气。
其实,我们都是为了看一个故事,何必一定要把一切真相告诉我们,倘若如此,我们何必到电影院,生活中比这更悲惨的事情不是每天都在发生吗?
无聊的很,前二十分钟弄着火爆场景也掩盖不了剧情薄弱,谢霆锋的表演虽然比以前好点,但他当主角,不用太多期待,真的只是歌手
小玲好可爱!!!
做作的一群人到一起去咧····
槽点满满。一开始谢霆锋开枪不打玻璃不打轮胎打什么后备箱,谢霆锋身为警察体力差那么多,运钞车保镖就这样被抢了,张家辉一个穷人是怎么住在有密室的房子里,玲玲被从沙子挖出来后不赶紧送医院在那里煽情。唯一不错的的就是五车连环车祸把4个车的主角联系到一起。
小姑凉好萌好美,怪叔叔好凶好吓人。。。
2星,全部打给苗圃。
算不错啊
林超贤,唉!也就这样了。
跟证人有什么关系?应该叫撞车嘛
其实你从来不是空有一副好皮囊。
香港电影圈很久没出的好片了……但是续集还是让我担心啊!
谢霆锋出演的不错。故事也还好。
最爱张家辉,还是那么帅,其实谢霆锋在这部戏里还是最出彩的,演技真不错快炉火纯青了
我想说谢霆锋成熟了画面情节故事感情演技都很不错
除了张家辉其余都忽视吧。
2位男主角牺牲都蛮大的
各种错综的关系,结局恍然大悟。
张家辉演的好 没了
6.0/10 分。2017.06.08,初看,港版蓝光。。。开头几分钟还可以,后面简直是一泻千里。。。双胞胎小女孩超级可爱。。。
肯定是看过,但就是记不住内容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