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过原著小说或者其他版本,那么此版在剧情上不会给你惊喜。
吸引人的仅仅是演员们精湛的演技。
安东尼老爷子不必说,他往那铁窗后一站,背手抬眼一望,那就是汉尼拔本人。
头一次看爱德华诺顿的戏,感慨这人的眼睛生的太漂亮,西装一穿,配上紧绷的眉眼、微扬的下巴与滚动的喉结,那种只有与汉尼拔拉锯时,才会出现在威尔身上的挺拔禁欲、脆弱易碎的神经质完美展现。
对手戏只有几场,但我吃的很好,谢谢!
第一遍发被吞了……在《汉尼拔》三部曲中,这一部逊于《沉默的羔羊》不是太多,但是分数不高,风评甚至不如剧作。
它的原罪就是试图挑战和颠覆《羔羊》的世界观。
先看反派。
汉尼拔汉尼拔的角色在这一部里有所削减,这一点很容易看得出来。
《红龙》时间在《羔羊》之前,小说写在《羔羊》之前,电影也拍在《羔羊》之前。
当时的片名是《Manhunter》,本作是重拍版。
而且汉尼拔原本也不是主角,本片其实是威尔和红龙的双男主故事,Dr.Lecter是个推动情节的次要角色。
但是因为《羔羊》珠玉在前,人们对霍普金斯的汉尼拔期待值过高。
孽欲杀人夜 (1986)6.81986 / 美国 / 悬疑 惊悚 恐怖 犯罪 / 迈克尔·曼 / 威廉·彼德森 金·格雷斯特原版的《红龙》除了原作并不支持Dr. Lecter大放异彩之外,霍普金斯本人也声明,自己在《红龙》中改变了对汉尼拔的角色诠释,因为有太多粉丝把汉尼拔当作反英雄来喜爱。
霍普金斯希望观众可以重新认识到,汉尼拔就是个恶心的变态杀人犯。
红龙作为阿蒙(《辛德勒的名单》)和伏地魔(《哈利·波特》)的扮演者,拉尔夫·费因斯绝对胜任变态杀人犯的角色。
但是“红龙”对标的似乎是人格扭曲但向往美好的希斯克利夫(《呼啸山庄》)。
阿蒙
伏地魔
希斯克利夫所以不应该奇怪为什么红龙的外形和性格甚至有些迷人。
但是影视手法上来看,本剧对红龙角色的处理并不算成功。
双男主也是应该有侧重的,当本作展示红龙的各种犯罪心理与生活细节的时候,观众的情绪就被从破案中抽离了。
过度交代情节,这是流行小说和肥皂剧侵占观众时间时喜欢干的事情,不适合放在不到两小时的剧情密集复杂的电影中。
(这个地方原来写的忘记了。
)
“如果你有想象力,就让它自由驰骋吧;如果你没有,那么请你打住,这本书不是为你写的!
” 这句话可以是一把标尺,在我们的大脑还未及沉溺于精彩故事之前,先就为那一颗颗或充盈或干涸的心灵做出度量,同时也为不同读者各自迥异的感受提供注解。
然而,让笔者感兴趣的不仅仅是这句略显狡狯的话,斯蒂芬对其作品是“恐惧”而绝非“恐怖”小说的“辩解”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依不饶更让我玩味。
但是,若要辨别出这二者的高下实在是件耗费精力的事情,不如借剖析电影作品之便利,不经意间豁然开朗也未可知!
希区柯克曾说“真正的恐怖源自观众的想象而不是银幕上所表现出来的事物”。
《沉默的羔羊》是坚决秉承了大师的教诲才取得了让人眩晕的艺术成就。
并且,该片更大的贡献在于为一种古老的类型片开辟出一条变革之路并成就了一位表演奇才安东尼·霍蒲金斯。
不同于以往同类角色的单一性,安东尼塑造的食人魔形象具有一种摄人心魄同时又催人迷醉的独特魅力。
每当一部影片被经营成一种品牌则必然难逃被破坏性开采的厄运,更何况汉尼拜尔已经脱离于影片之外而单独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正因如此,使得创作者开发续集前传的行径变得名正言顺。
其不仅掩盖住了刺鼻的铜臭甚至还可以披裹上一层延续艺术生命的瑰丽外套。
在整个食人魔系列影片中,《红龙》架构的故事发生时间最早,但推出的时间却最晚。
不同于《汉尼拔》的信马由缰,《红龙》所追求的叙事技巧和艺术风格更贴近《沉默的羔羊》所热衷的那种“引而不发”。
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红龙》作为食人魔系列作品中的最前端担负着引领整个故事发展的重任,而固守原著的精神也多少限定了创作者想象力的发挥。
其次,布莱特·拉特纳从《汉尼拔》的饱受指责中洞悉到,单纯表现感官恐怖其实是得不偿失的伎俩,而那种不露声色却在内心反复涌动的恐惧才是惊悚片的精髓所在。
所以,回归《沉默的羔羊》中成功运用的技法,实乃上乘选择。
不过,并不是所有方向正确的战役都必然获胜,同理,一部演员阵容奢侈、创意一流的电影作品也完全可能在一些极不显眼的细节上处理失当而功亏一篑。
和《汉尼拔》的“放纵”相反,《红龙》似乎被太多的规则所束缚,让很多原本灵感四溢的桥段变得笨拙并反过来制约了故事的发展。
最终让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恐惧氛围慢慢飘散离去。
在小说原著中,汉尼拔教授是作为一条副线来展现的,其对整个故事的作用是穿针引线。
影片真实准确的再现作者意图可以说天经地义。
但这个似乎最不成其为问题的地方却难煞了影片主创人员。
因为《红龙》有一部太过出色的“后传”,所以原本作为副线交代的人物汉尼拔教授得以“登堂入室”并成为了全套食人魔系列影片中最不可撼动的灵魂人物。
如何给予汉尼拔教授足够大的表现空间来成全观众的喜好,同时又要避免故事的主线不致旁落为尴尬的鸡肋,这几乎是一道无解的难题。
而导演在影片中所流露出的左顾右盼则为这道命题作了一个颇为中庸的解答。
《红龙》以汉尼拔教授的被捕作为背景来引领故事。
两位主人公在开场不到三分钟的时间内即告完成首次银幕“对角”。
这无疑是一种很“折中”的手法,因为故事主体的推进耗费不起太过冗长的时间去渲染追捕的惊险。
所以,原本可以制造出的悬念迭生被角色的仓促上阵所彻底葬送。
不仅如此,因为主角的过早相遇,间接导致了影片后半段导演苦心营造的监狱戏丧失了足够的戏剧张力而变得乏味。
可以说,这是一个让人喜忧参半的开头。
故事的主体部分随着追捕一个绰号为“牙仙”的变态狂徒而展开。
警官威尔为摆脱窘境不得不数次求教于身陷囹圄的汉尼拔教授。
两个冤家的几幕对手戏原本应是本片最出彩的桥段才对。
但实际上却只是克隆了《沉默的羔羊》之的表皮,而根本无法触及到其精髓。
影片那个单刀直入的开场白在这里“终于”显现出“不凡”的价值。
因为悬念的丧失殆尽,使得导演拼命布置的气氛显得颇有几分滑稽。
可以看出,导演在此作了对《沉默的羔羊》致敬式的抄袭。
镜头中画面的推进、人物间闪烁其词又语带机锋地对白、甚至连同道具的布置和音效处理都和《沉默的羔羊》保持了惊人地一致。
但无论怎么努力,《红龙》就是无法复制出《沉默的羔羊》那令人窒息的氛围反而却造成了一种“洞房花烛不落红”的尴尬效果。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两部作品啮合故事线索的能力有太大的差异。
虽然都“不约而同”的使用了同一种包装,但这不足以掩饰两者间艺术层次的差别。
《沉默的羔羊》的主线同样也是追捕与拯救的故事,却能紧紧依附于汉尼拜尔这条副线。
两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克莱丽斯与汉尼拔的关系远较威尔复杂并带有一种令人迷幻的暧昧,而后者与食人魔间就只有憎恶和怨恨。
缺乏直达心灵的沟通和默契,这种局限性展现在银幕上就是单独看谁的表演都非常出色,然而角色间的交流却永远相互排斥。
所以,你会发现《红龙》中霍普金斯的表演虽已臻化境,却始终也无法给你扑面而来的惊悚感。
那是因为再精彩的演绎也无法脱离故事本身而单独存在,他需要一位消解并回馈其表演的对手存在。
《红龙》没有为其成功设立这样一位“受众”,所以最终成就了其以自我为中心的“精彩表演”。
同时,如果将汉尼拔的戏份完全从《红龙》中删除,整部影片依然可以“屹立不倒”。
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影片中威尔的侦破完全“逃离”了汉尼拔的掌控。
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后者处心积虑的误导和谋害,威尔与“牙仙”的交锋要顺利许多。
但同样的情况在《沉默的羔羊》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克莱丽斯对野牛比尔的追踪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汉尼拔的精确指点。
那穿插着投桃报李的心理测试不仅引导着克莱丽斯找出正确的路径,甚至还最终让她摆脱了沉积多年的心理阴影。
《沉默的羔羊》中的食人魔是一位能驾驭全局的博弈大师,其他所有人物都是被其玩弄于股掌之中的棋子。
他能间接参与局势并精确左右结果。
然而,同样一个人物在《红龙》中却沦落为一头囚禁于牢笼之中的“困兽”,除了发出几声无谓的嘶吼和设立一两个小陷阱外无甚作为。
《红龙》的演员阵容豪华得简直让人眼晕,任何一个演员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实力派。
但导演明显缺乏将他们撮合到一起的能力,影片为我们“奉献”了太多太过出色的个人表演却鲜见精彩的对手戏。
这一致命的缺陷使导演苦心经营的恐惧效果往往被漫不经心的对峙所冲淡。
而最终真正冲击观众心灵的已不在是《沉默的羔羊》所彰显的那种可让血液凝固的惊颤,却是《汉尼拔》所衷情的赤裸裸的血腥与厮杀。
作为《沉默的羔羊》前传,它的大体故事脉络和犯罪动机都与《羔羊》很相似,都是因为找不到变态犯罪者而求助于汉尼拔博士,罪犯都秉承了“蜕变”这一内核动机。
当然,两部都是很有看点的,之前看过《羔羊》,因此看到相似的情节不是特备惊艳了,所以看下来没有《沉默的羔羊》那种又怕又想看的快感,但细想这部《红龙》还是可圈可点的。
威尔和斯塔林的区别是很大的,斯塔林几乎完全被汉尼拔博士牵着走,比起她的智慧和心智,更多的是她独有的气质和拯救羔羊的圣洁让汉尼拔有所触动,进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但威尔显然要强势许多,虽然整部作品中他找了好几次汉尼拔博士,但博士几乎没有过多地纠结于威尔个人上,两人之间的对决有了几分棋逢对手的味道。
他是极有天赋,或者如汉尼拔博士所说,是“有想象力”的、“与我(指汉尼拔自己)相似” 的,仅在现场看了一圈,就大致模拟出犯罪过程和目的。
尽管在本作中对汉尼拔博士的塑造略逊色于《沉默的羔羊》和《汉尼拔/人魔》,但威尔的同情心、智慧、决断比斯塔林的“羔羊精神”更让我欣赏。
补充一下,这里的同情心体现在一开始他是拒绝寻找凶手的,(虽然打败了汉尼拔,但也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阴影,毕竟自己“依赖仰仗”的博士居然是食人魔,还差点杀了自己。
这也是他隐退的重要原因)但看到那些遭遇不测的无辜家庭的照片,他还是心软了,最终同意了FBI的请求。
虽然他的出场不像斯塔林自带“拯救羔羊”的献身精神那样让人唏嘘不已,但他绝对是个聪慧且正直的人。
“你怕我,但是你还是来找我了,你也怕那个羞涩变态的杀手,但你也会去找他,承认吧,你逮到我就是因为我们非常相似。
”而这部剧比《沉默的羔羊》、《汉尼拔》塑造地更好的角色我个人看来是罪犯本身,喜欢在尸体上留下牙印的,被称为“牙仙”的杜。
《沉默的羔羊》的罪犯是一个用女人皮给自己缝制衣服的变态、《汉尼拔》的罪犯是一个恋童癖,曾强奸过自己妹妹,还想让汉尼拔活活被野猪咬死吃掉的变态。
这是我看完前两部对他们最大的印象。
(当然,汉尼拔本身也是个罪犯,这里先不谈他)而这部电影,我看完后竟然有点同情杜,生下来就是兔唇,从小被奶奶(或者外婆?
)虐待,被辱骂、被威胁要割掉某个东西……童年的环境让他逐渐变得极为自卑,不敢正视别人的目光。
为此他砸了镜子、带着头套拼命锻炼身体、看到刊登侮辱自己言论的报纸非常生气,在记者面前展示了自己的刺青,告诉他自己将要“蜕变”,自己将要成为“龙”……但看到盲女一个人在等汽车,他还是选择送她回家,尽管因为自己的胆怯,那天晚上他拒绝了她的触碰;后来他吞了那副画后,也没有杀在场的两位女士,只是打晕后逃走了,这些都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他心中的人性——也许,他原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杀人,觉得自己只是在朝圣、在“蜕变”、在进化罢了。
而对于给予他“尊重与拥抱”的盲女,他在“自认为”遭到背叛后,(这里我也有点懵,盲女一边拒绝上门男子的提醒,可又亲了一下是什么情况?
)依旧没有杀她、没有朝他头上开一枪。
或许有人认为这是利用盲女,让他传递自己已死的消息,但我感觉他还是有点感情在的吧,没有什么理性的证据指示,只是我的观感罢了。
他的确是个变态、是个魔鬼,可他也是个悲哀的受害者,是一个不幸福童年阴影下的受害者。
汉尼拔博士告诉威尔线索就在录像带里,只是威尔自己没注意到。
事实上,到最后影片也没有给出“牙仙”选择家庭的具体理由,一开始我也不太理解,感觉只是看录像带,分析哪家比较好下手就选哪家了。
看到豆瓣有评论说“关于全剧没有解释的选择这些家庭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选择童年幸福的家庭,完善的家庭,对缺失的一种仇恨的投射。
”非常赞同。
今天重温了这部《Red Dragon》。
有些话想说,首先是电影本身的。
汉尼拔说:你还不明白吗?
你能抓住我,是因为我们一样。
没有想象力,我们和外面那些蠢货是一样的。
而恐惧,便是你必须所付出的代价。
我,则能帮你克服。
这就是男人间的诱惑了吧,我清楚的看见威尔眼中有被吸引的动摇。
看守监狱的博士(忘记名字了,不过就是那个长相丑陋的讨厌猥琐男)急切的询问威尔:有什么技巧?
威尔:我让他杀我。
其他的就不多说了,总之是一部很精彩的电影。
下面才是我真正想说的。
最近看的惊悚片比较多。
有人把关于汉尼拔的前三部电影也归类于此,要不就是恐怖片。
说实话,不能认同。
说是悬疑还稍微比较能让我接受一点。
因为事实上,电影本身来说里面并没有过多的血腥的镜头。
观看电影时的心情,除了折服,好奇,以及着迷之外也并没有恐惧,除了偶尔有些心惊之外。
电影中大量的对犯人的心理分析,以及威尔与博士之间的心理战才是最吸引人。
那些你来我往间所张显的智慧,那些吹发立断的锋利,和那些对人性的精准的剖析。
近年来的类似影片在逻辑思维以及心理表现上已经渐离佳境了。
所以,才会有了越来越多的所谓惊悚片。
它们少有剧情,绝大多数靠着气氛渲染或者在试听上的冲击使观看者产生恐惧感和颤栗。
在观看当时或者会有些许震撼,但是没有回味的恐惧实在是没有任何意义。
其中最让我失望的就是《Hannibal Rising》。
其实从《Hannibal》开始已经有商业化倾向了,而《Red Dragon》则看得出更明显的商业化。
当然,我并不是说这不好,尤其是当一部低成本电影(《The Silence of the Lambs》)获得巨大成功时,商业化的续集便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和结果。
但是《Hannibal Rising》更甚。
在我眼里,这是一部根本就没有充分准备,完全是在众人千呼万唤下赶工出来的商业片,以至于它完全偏离了这个系列电影的轴心,把它拍成了一部真正烂白的惊悚片。
只要一部电影成功成为了经典,必定会出续集最后来个前传来作补充说明。
沉默的羔羊之所以口碑还不错,或许没有像电锯惊魂一样出七部来自毁声誉也算原因之一吧。
这部前传算得上不失望也不惊喜,三位戏骨在电影里的卖萌卖肉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剧情俗套的缺点吧。
拉尔夫在戏中卖肉,爱德华在戏中卖萌,安东尼叔则是一如既往的迷人。
纵观拉尔夫在戏中演的DR.D,我一度想起爱德华在搏击俱乐部里的表演,可以说这两位演人格分裂感觉是爱德华更胜一筹。
爱德华还是一副文文弱弱可攻可受的萌样,整个影片中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直到我看到最后他学DR.D的祖母时才感叹他为什么会演人格分裂如此的出彩了。
相比沉默的羔羊,这部戏的逻辑性明显不足,线索来得太突然,感觉只是匆匆忙忙的为接下来的进展做铺垫。
相比汉尼拔,这部戏刻画人性部分又太过于平淡与庸俗。
雷同的一点是和汉尼拔一样,都有一位女性来让罪犯变得情感丰富起来,与汉尼拔不同的是DR.D只让人怜惜,而汉尼拔会让人敬佩。
DR.D反映的只是关于爱的重要性,童年时期的不幸缺少关爱导致人格分裂,就像爱德华戏中说的:”he's not a monster“,最后又被爱所感化。
汉尼拔则是反映了更深层次的东西,除了爱的点睛以外还有对于整个社会,阶级的思考,导演似乎致力把他塑造成一位与世俗对立面的”圣人“。
在心理片中对于爱的描述还有今天看电影时一度想起的搏击俱乐部,以及也是描述人格分裂的侵入脑细胞。
相比之下这部电影如果没有沉默的羔羊这闪烁的光环笼罩的话,没有三位戏骨的演绎,顶多值两星半吧。
侵入脑细胞中对人格分裂的阐述和红龙相同,不过画面与阐述方式就比红龙超越千千万万倍了。
不免唏嘘,所有的罪犯,乃至有任何心理问题的人,童年必定有可怜之处,必定缺少过关爱乃至虐待。
但有些人成为了罪犯有些人却没有的根本原因除了是否有犯罪基因以及是否具备过人的智商,或许还有强壮的身体吧,当然The Jigsaw Killer除外。
许是考虑到广大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影响票房的重要因素,又许是不想重蹈《汉尼拔》覆辙遭受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相较《汉尼拔》大胆挑战感官极限的血腥恐怖,《红龙》的暴力程度简直不值一提,甚至还不及《沉默的羔羊》,可谓三部曲中最商业最大众的一部。
影片开场便是汉尼拔被捕,似乎预示着前两部中于谈笑间化险为夷的神人形象的粉碎,但别忘了,《红龙》是前两部的前传,因此被捕绝对不是汉尼拔的失败,恰恰是为他的魅力与可怕提供了另一个迥然不同的展示平台。
一切大概就从他身中那么多枪仍能完好无损开始吧,这恐怕是最合理的解释。
唯一遗憾的是,汉尼拔延续了前两部的从容优雅、冷静智慧,却无法消除十年时光给予皮肤的深刻印记和不再矫健的身手。
电影中的汉尼拔从来不是寂寞的,前两部中与克拉丽斯展开若有似无的情感纠葛,而这一部换成了威尔。
这个将他送进监狱的FBI探员与克拉丽斯一样对汉尼拔有着矛盾的想法,身为执法者的责任感和正义感使他深深的为汉尼拔的罪行感到不齿、厌恶、憎恨,但同时却不得不对他的才学产生欣赏、佩服甚至崇拜之情。
表面上他的聪敏机警使他屡破奇案,深得上司器重,有着锦绣的大好前途,他却选择了急流勇退,本来十分令人费解,然而汉尼拔却一针见血的给出了答案——恐惧。
与《沉默的羔羊》中汉尼拔与克拉丽斯在牢房内外对话的情景如出一辙,威尔也与汉尼拔打了一场心理战,而结果同样不言而喻,溃败而归。
威尔或许从未为抓住汉尼拔沾沾自喜,或是认为自己比汉尼拔更聪明,却认定汉尼拔之所以是精神病专家,之所以能为他破案提供关键性的帮助,都只是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是精神病患者。
面对威尔的挑衅,汉尼拔表现得不置可否,却不动声色的将矛头反过来指向威尔,将其与自己相提并论,说他与外面愚蠢的人们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非凡的想象力,正中威尔的命门。
威尔所恐惧的正是他那与众不同的屡次赖以收获线索的想象力,他害怕这所谓的智慧和天赋,害怕自己对罪犯正确的心理分析,害怕有一天自己也变得与汉尼拔一样残忍变态。
我不禁想起了《武林外传》和《陀枪师姐3》都出现过的桥段,利用奇特的脑筋急转弯来推断一个人是否具备犯罪倾向,其实所谓的正确答案只是跳出了传统固有的思维模式而得的,答对了也不能说明什么,别说权威鉴定了,就算参考价值也不见得有。
可是,威尔却无法驳斥这种担心,无法说服自己不去这么想,正因为如此,他才选择了辞职逃避,与妻儿过平淡闲适的安稳日子。
当然,好景不长,一个连环杀手的出现打破了他的安逸,于是,好戏上演。
不同于前两部,《红龙》给予了杀手更多的表现空间和更重要的角色地位,并着重描绘他的生活,塑造他的内心挣扎,向观众展现出更为丰满的人物性格和形象,而拉尔夫·费因斯的表演果然不俗,将这个即为受虐者又为虐待者的凶手刻画得入木三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安东尼·霍普金斯、爱德华·诺顿、拉尔夫·费因斯的强大演员阵容本身就证明了影片追求的是黄金三角组合,而非一对一的对台戏,那么加大杀手的戏份也就不足为奇了。
还有一个女人不得不提,她虽然无法撼动三个男人的地位,却在影片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饰演Reba的艾米莉·沃森曾在《她比烟花寂寞》中扮演女主角Jackie,她那敏感、任性、神经质而歇斯底里的表演令我至今印象深刻,而此片中虽然双目失明,却仍然光彩照人,不失灵气。
不知道别人看这部影片时有没有这种想法,我对Mr.D孩提时所遭遇的肉体与心灵的创伤是很同情的,因此当唯一可以算得上女主角的Reba出现时,尽管会为她担惊受怕,却还是心存侥幸的念头,盼望着纯真善良更乐观坚强的她可以担当起Mr.D的拯救天使的角色,而事实上,她几乎就是了,只差那么一点就成功把他从悬崖边拉回安全地。
当Mr.D哭嚎着“我做不到”随即枪声响起,我已经完全沉浸在他的痛苦中,当威尔翻阅了Mr.D的日记后跟老婆说同情他时,我几乎为电影拍成了真正的悲剧而赞叹,这是多么绝妙的带着人性思考和回味的结尾啊。
可惜,事实是,很快就发现以前看过的那么多的电影不是白看的,播放窗口拉条的大段余留表明真正的高潮并未来临,回想Mr.D抱起迷晕的Reba朝尸体望的那一眼,看似多余的镜头必有深意。
果然,Mr.D并没有死,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威尔一家,这是Mr.D精心策划的骗局,也是编剧落入俗套的安排。
而后,编剧更是设计了让威尔利用Mr.D的伤口解救儿子如此令人嗟叹的场景,再以一场典型的好莱坞式枪战结束高潮,将刚刚酝酿发酵期待升华的感性情怀彻底击碎散落一地。
《红龙》终究是部大众商业片,本不该以人文的角度多加猜测揣摩,而我差点为自己的悲天悯人的所骗,究竟是我的失败,还是《红龙》的失策?
牙仙为什么看到胸大的才会跟盲女有反应,警察翻看了那么多录像带居然只得出他是录像带公司员工,也没总结出录像带的共同点(胸大)还有就是汉尼拔的作用到底是啥?
除了助攻一下牙仙去搞警察,还被发现了,好容易说好要教警察驾驭恐惧,然后也没下文了。
汉尼拔和主角之间的链接度没有沉默高。
还有观众喜闻乐见的牙仙的乱伦结晶身份,就警察说了一句话,也没深掘,这种禁忌话题拍好了,也不至于上的是冷门佳片榜哈哈哈哈还有就是红龙为什么背负前传的身份?
按理说前传应该渲染汉尼拔才对,深挖食人魔的心路历程,结果倒好,戏份和深度还不赶沉默多,直接当续集不好么,故事逻辑也说的过。
把真正的前传打磨打磨,多讲讲汉尼拔还有结局,我认为牙仙真死在大火里就好了,也算是真正的完成了涅槃,也就是他认为的becomeing,而且人物立体度瞬间拔高,前恶后善,让人忍不住唏嘘。
感觉结局为了加个主角光环,把杜尔的形象弄扁平了,虎头蛇尾。
是不是换了个导演?
还是喜欢沉默的那种意识流风格,多有逼格,很配汉尼拔的形象,欲言又止的镜头属实惊悚,红龙有点浅了,不过也算很棒的商业片吧。
既没有野蛮人也没有智者,像遭诅咒的半调子解决法,一个理性的社会不是杀了我就是利用我。
你还经常做梦吗?
威尔我常常想起你
应该是之前的汉尼拔,除了最新出的少年汉尼拔。
也是前三部里最后出的一步。
相对前面两部来说,也可以说的上是理论上的突破,起码走出了Jodie Foster的影响。
内容上也说服得大家,关于一个被抓住的汉尼拔。
虽然整个故事框架还是回到了最初的沉默的羔羊。
这些不是重点,电影更多地还是回到了沉默的羔羊里关于心理的讨论。
在Anthony Hopkins和Edward Norton的讨论中,反复提到的恐惧,从Dr. Hannibal到Graham,再到杀手——导演不想让他平面化的,可是仍然有些单薄。
而当Hannibal告诉Graham克服恐惧时,我觉得表现初一种真正的心理学,或者这也是汉尼拔的核心,那其实是关于人,你自己的——心理学——不是所谓的条条框框,从分析到分析,只是对于自己的认识而已。
显然,自己的力量总是不够的,电影里这么说,需要的是对自己的勇气,足够勇敢去运用你的理性——像是康德的话了,但真正的核心应该是归与对人本身的关心。
从对身体的关心开始,电影反复正反重现着的主题,不讨论关于疯癫,非理性和理性的监禁或者爆发——换歌角度看,Hannibal也许是个反抗的英雄?
但当Hannibal对Graham说恐惧,我教你克服的时候。
人本主义表露无疑。
从科学上来说,可能根本不对——在通常的道德科学下——Hannibal的方法还是内容都是反道德的,可是对于Graham呢,真正的科学又是什么呢。
于是,在这里,沉默的羔羊这一形象或者象征再次出现。
诺顿为什么两次身中数枪完好无损,大概只有再看八百遍《走近科学》才能找到答案了。。
It was just sad...囚困在童年的阴影里,巨大的悲伤似乎永远得不到纾解,只把心里唯一柔软的位置留给那个真正善良的姑娘,如Francis之于盲女,汉尼拔之于史黛琳(爱情能治愈心的狂魔么?)三个戏骨让人忍不住激赞,拉尔夫·费因斯一直很有味道
55555。。。看到最后伏地魔大人去诺顿家里的时候暂停不敢看了。。。啊啊啊~~~
就这?就这?一个朝圣者?精神病?其实完全没解题的感觉,没有层层递进层层剥开的爽,没有汉拔尼也完全可行,没有惊艳,没有印象深刻的桥段,啥都没有。
论精彩程度《红龙》要胜过《汉尼拔》,本片更侧重于探案部分而非血腥变态,但在角色塑造方面《汉尼拔》更胜一筹,《红龙》里汉尼拔存在感太低了,被Will抢了很多戏份。
过度利用汉尼拔反而成了一种累赘,除去汉尼拔的戏份,并不影响本片
【红龙】三个演员的表现还是很精彩的,案件的解谜部分也挺不错的,就是汉尼拔戏份少的可怜,不过如果总是把汉尼拔当敌人来对付的话这三部电影都有些困难了,描写别的变态,汉尼拔负责坐在后方给出一些逼格拉满的建议,这样对人物塑造更好。
看完此片,我得出一個很重要的結論……伏地魔不是憑空而出的。開頭部分很喜歡,感覺像在看阿加莎的大偵探波羅…
纹身动起来还挺好看。。故事一般
霍普金斯、诺顿、费因斯,三个实力男演员撑起的一出戏,心理悬疑虽不及沉默的羔羊,却也不失为一部扣人心弦的片子,尤其结尾的小高潮。PS 艾米丽·沃森的盲眼,真的很电,一个超会用眼睛说话的女人,无论怎样都迷人。
反派伏地魔 再加上爱德华诺顿 演员都不错 却不觉得故事讲得好 反倒是像看了一集criminal minds. Hannibal 和诺顿的对手戏真叫人失望。
如果没有沉默的羔羊的话这部还算可以吧,一点新的创意都没。
正常情况下,续集总有狗尾续貂的感觉。但Anthony,Ed,RF的精湛演技填补了剧情上的不完美,RD确实让我大饱眼福。追着Ed来看的,还能说什么呢?
红龙第一部,沉默的羔羊第二部汉尼拔实力很强,每次都是在监狱里给FBI探员提供帮助。这次的凶手又是童年阴影造成的刺激,又杀人又吃人还精神分裂,渴望脱变为真正的红龙。那个盲女非常幸运,差点就救赎了一个怪物,红龙也是真的爱上了,精神分裂中的他在爱盲女保护盲女,和要脱变为真龙需要献祭女人的思想中来回拉扯。最后红龙假死来男主家里才是高潮,男主提前读过了他的日记,魔法攻击哈哈哈哈,精准复述红龙小时候接受的噩梦语录,精神摧残这招真的狠,美女老婆一枪爆头打的非常准!!每次汉尼拔都会跟探员说这个案件是个非常不错的锻炼,了结之后又说,我帮你克服你内心的恐惧。
理性精彩依旧,感性平庸匮乏,恐怖桥段只看出了尴尬好笑;说到底还是导演不行
重温经典。BD-Rip 11/05/03 18/07/29
这个系列之所以惊悚,全是因为在小小牢房里就能玩弄人性的霍普金斯。脱节太严重了,两句话就能把杀手的养成解释清楚了?他是怎样接触到中国文化的?他有没有导师?转型的意义在哪?编剧是吃了什么药这么侮辱群众智商。
因为前面看过美剧《汉尼拔第三季》,所以对这部《红龙》的剧情发展丝毫没有意外,剧情基本一致,除了最后的结局。。整个红龙故事挺有意思,让我们更加全面了解汉尼拔医生的变态和狡黠,另外还引出了疯狂程度不输汉尼拔的杀人犯红龙,人物特色同样非常鲜明,7.3
比汉尼拔好看。红龙的设定挺幼稚的,还好有费因斯演技撑着,果然在汉尼拔面前所有反派都是渣渣。
奔头演技男大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