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是命中注定要在一起的.当一切都看似偶然的时候,其实那已是定数.老师选择正行当守恒的"小天使",来帮助监督这个调皮小孩,他们的命运就如此被连在了一起.“一直到现在,我还是会想,如果当时的我,能勇敢的跟老师说我不愿意,那么现在的我,到底会多得到什么,或失去什么呢?"如果,如果有那个"老师,我不愿意."可能,他会继续做一个好孩子,老师表扬,同学羡慕;可能,他会考上最好的大学,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可能,他会和一个漂亮的女孩在一起,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可能,他会爱上一个男孩,面对世俗的眼光... 总之,他的生活与面前这个会给他带来小麻烦又给他的生活带来色彩的男孩,这个不声不响闯入他心房的男孩无关.他们只是两颗距离最远的星球,正行会围绕另外一颗恒星,而守恒则会习惯其他行星在他周围打转.可那只是如果.所有的如果都是想象,都是我们在生活只有一种可能性的情况下为了使生命更丰富的一种自欺欺人.终究是发生了,这就已经是上天的安排.于是守恒在正行默许当他的"小天使"的时候就成为了正行的行星.从此,他们有了最近的距离,也有了最远的距离.也许正行也忘了究竟是什么时候自己的心被守恒悄悄占据,开始于儿时的友谊,一直陪伴着他们进入少年时代,而单纯的朋友关系在形影不离的陪伴中开始变得模糊和暧昧,他们把生活中的最大部分的情感交付给了对方,那是一种融进彼此生命里的情感.正行是那么敏感的孩子,他小心翼翼地掩饰着自己的感情,惟恐泄露一丝一毫而导致他们关系的疏远.他会在图书馆里翻<论性别>,会在与彗嘉将要亲密时猛然抽身,会在半夜守恒睡着时凝望他的脸.就一直这么默默地喜欢,一直这么两个人呆在一起,一开始,正行是这么想的.感觉上守恒一直都是个孩子,简单,任性.小时侯的他不是个好孩子,没有小朋友愿意和他在一起玩,正行的出现,就像他生命里的一道阳光,这个寂寞的小孩终于有个伴了.他像个孩子一样地依赖正行,他会在正行没在篮球场边看他打球时失手,会在正行与女孩谈笑时恍惚失神,会在听说正行说"我们班上有个女孩还不错"时黯然低头.他从来不会想太多,他太习惯正行在他身边,想要霸占正行为自己一人所有.可能他对正行的感情连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吧.他只想正行永远在他身边.在后来正行得知守恒与彗嘉在一起,伤心地跑开时,他用身体占有正行来挽留他.没有彗嘉,他们两个也许会暂时相安无事,但不代表会一直平静下去,窗户纸总有一天会捅破.行星与恒星之间介入了彗星,情况于是变得混乱起来.这湖平静的水终因一个女孩泛起波澜.最后,守恒占有正行以此留他在身边,正行也终于说出了"我是真的喜欢你",可得到的却是一个摸棱两可的答案:"我们永远都是最好的朋友".影片结尾的海边,正行哭了,不知是喜是悲.也许这才是最好的答案,当他们对彼此坦诚之后,他们会以一种最自然的方式继续在一起,不管是以哪种关系的名义.同时那些属于敏感的青春的一切懵懂和猜测也结束了.有时候我们距离咫尺,却有着一光年的距离,那隔着的,是我们不愿向任何人提起的秘密.而那些隐忍和孤独都会在之后烟消云散,或者,成为你心底永远不去触及的柔软之地..
想看這部電影,不為什么,是那個美麗的名字吸引了我,盛夏光年,Eternal Summer,永恒的夏天,永遠的青春年華,和那美好的愛情。
某天,在網上看到了關于這部影片的介紹,盛夏光年,很好的名字。
几張不錯的劇照,學校制服後面洋溢著濃濃的青春氣息,後來知道,那可是鼎鼎大名的香港攝影師,王家衛的御用攝影師,夏永康設計的,大師的作品就是不同凡響。
而后不久,知道主題曲出來了,五月天阿信的作品,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歌詞寫得非常的出色,有着青春的張揚和執著,在阿信特別的聲綫的演繹下,校園搖滾復活了。
這是本片的一大亮點。
劇情介紹:我想 每个人 生来就不应该孤独!
勇敢去愛正行和守恒是镇上小学里的同班同学,正行是班长,但守恒却是令人头痛的坏小孩,一天到晚惹麻烦。
某天,到臺北市立天文馆户外教学,也同时转来一位女同学──佳慧。
佳慧爸妈离婚,跟着妈妈不情不愿转学到乡下,心情已经够糟,却又在参观途中,因为守恒的恶作剧,而扑倒、弄坏了天文馆里的模型。
出了这么大的糗,让她中途从参观途中离开,再也不肯回到班上。
佳慧也就因此只做了正行和守恒一天的同学。
然而,这件事却从深深烙印在他们三人心里。
因为这件事,守恒被医生判定为过动儿。
在深入了解守恒调皮捣蛋的原因其来有自后,老师派正行去帮忙守恒适应校园生活。
正行原本不情不愿,但在帮助守恒走进学习正轨的过程中,却开启了两个陌生心灵、两个差异极大的世界的交流,正行反而因此更加了解守恒稀奇古怪的世界,打开他本来被规范得好好的乖宝宝世界,一个好学生和一个坏孩子,成了好朋友。
高中时代,在正行的影响之下,加上体育成绩优异,守恒也考上跟正行一样的高中,并且度过了令人头痛的阶段,长成一个帅气的青少年。
正行仍是那么优异斯文,在校刊社还认识了一个女性的好朋友──惠嘉,两人间似乎有着淡淡的情愫。
但也就在此同时,正行发现他自己对守恒,也开始有了超越好朋友的情份。
在一次正行与惠嘉相约上臺北西门町玩的过程中,惠嘉发现了正行的秘密,但她也答应帮正行保守,永不泄露出去。
正行害怕面对自己身体里可能的真相,于是开始躲着守恒,再也不去篮球场上看守恒打球了。
守恒遍寻不着正行,却发现惠嘉出现在球场上。
惠嘉因为发现正行的秘密,也对正行喜欢的对象,产生了无限好奇。
三个人之间微妙的友情、爱情关系,开始产生微妙的倾斜。
联考前夕,一场影响守恒是否能考上大学的关键球赛。
仅管守恒期盼正行来为他加油,但正行终究选择了缺席,独自一人自我放逐来到他曾和惠嘉一起来过的西门町。
倒是惠嘉来到球场,看守恒打球,就在这一晚,守恒和惠嘉有了第一次的交谈,彼此间也产生了异性间的好感。
心绪烦乱让正行在联考中失常,却也因此和守恒又同在一间大学里就读,并一边在南陽街补习班里准备重考。
如愿考上理想大学的惠嘉,则正式和守恒成了一对男女朋友,但守恒还是三不五时拉着正行去做任何事,守恒并未察觉不知不觉中他对正行其实已经有了很深的依赖。
921大地震当晚,在正行住处,一阵天摇地动之后,守恒终于隐隐感觉正行对他的保护和友情,有着超乎一般的浓度。
但不久之后,正行就在守恒的手机里,发现守恒和惠嘉在一起的事实,因而对两人瞒着他这件事不能谅解,自弃地想逃离这一切。
守恒为了挽回他和正行哥儿们的友情,竟向惠嘉提出分手。
惠嘉难过之余,仍守着正行的秘密,不轻易说出。
正行对惠嘉这位有义气的朋友产生了更多的怜惜,却也更加不知道三人间难解的情感关系该如何收束。
趁着大学第一学期结束,寒假刚开始的时候,三人一起进行了一趟前往海边的旅行,那是守恒的爸爸在他小时候买来预备开发为游乐园的预定地,只是因为泡沫经济,从未完成,就荒废了。
三人在宽阔的海边,说出了各自深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原来,惠嘉就是小时候的佳慧。
这些秘密与揭露,又将带他们前往何方呢?
三人就这样在海边度过了告别轻涩前最后一段青春时光。
(摘自影片官網)同名主題麯:我骄傲的破坏 我痛恨的平凡 才想起那些是我最爱 让盛夏去贪玩 把残酷的未来 狂放到光年外 而现在 放弃规则 放纵去爱 放肆自己 放空未来 我不转弯 我不转弯 我不转弯 我不转弯 让定律更简单 让秩序更混乱 这样的青春我才喜欢 让盛夏去贪玩 把残酷的未来 狂放到光年外 而现在 放弃规则 放纵去爱 放肆自己 放空未来 我不转弯 我不转弯 我不转弯 我不转弯 我要 我疯 我要 我爱 就是 我要 我疯 我要 我爱 现在 一万首的mp3 一万次疯狂的爱 灭不了一个渺小的孤单 我要 我疯 我要 我爱 就是 我要 我疯 我要 我爱 现在 盛夏的一场狂欢 来到了光年之外 长大难道是人必经的溃烂 放弃规则 放纵去爱 放肆自己 放空未来 我不转弯 我不转弯 我不转弯 我不转弯PS:本片獲邀參加今年的釜山電影節。
影片今年10月13日在臺灣各大影院上映,而出于宣傳,發行公司準備了一系列的活動,讓觀衆們參與互動,如与Hitoradio合辦的為主題曲創作歌詞,制服(校服)party等。
歌曲试听及海报参看: http://blog.sina.com.cn/u/1191895630PS:好消息,《盛夏光年》入圍今年臺灣金馬獎四個獎項,分別是:最佳男配角(張孝全)、最佳新縯員(張孝全、張睿家)、最佳電影原創歌曲(《盛夏光年》詞曲唱:五月天阿信)
文/三木当影象慢慢的褪成黑色,那首不转弯的《盛夏光年》在耳边肆无忌惮的蔓延开来,我知道,一场青春的酝酿终于可以化茧成蝶,给属于我的等待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到底,为了那些不能放弃的,我们究竟放弃了什么?
”最初时,开始听它的原声唱片,这一行字写在唱片的封面,从左到右,简简单单的排列开来,却不偏不倚正中我那颗还流淌着青春血液的心。
他,叫余守恒,恒星的恒;他,叫康正行,行星的行。
老师说:地球就是行星,行星是绕着恒星打转的,所以恒星就是我们的太阳。
只是,这样的旋转,行星和恒星之间却没有交集。
台湾真是一个盛产青春的地方。
当年的侯孝贤带着自己的《恋恋风尘》,轻轻触碰着那些正在爱情橱窗前徘徊已久的年轻的心;当年的罗大佑给台湾民谣写上了浓重的一笔,青春的旋律和歌词开始成为一碰即醉的感伤怀念;那个名叫九份的小镇,那些足以让音乐人为它写下音乐的咖啡店是否依然安静;那条名叫淡水的河流,那些足以让吴老师以此为名的河流水是否依然清澈......不管这些“当年”和“现在”如何的更迭,不管这些“是否”和“依然”如何的猜测,我们都真是幸福,因为那些曾经流淌着青春的流金岁月,因为那些此时想来仍旧刻骨铭心的回忆,因为身边那一句不转弯的盛夏光年。
那张原声碟做的真是漂亮。
五月天注定要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狂放而不羁的一笔,抛开了内地摇滚如积百年怨气的歇斯底里,他们从遥远的1997走来,当初这些初出茅庐,渲染着青春的音乐人,一晃已经给自己的乐团打上了30岁的旗帜。
这群命中注定的人们,摇滚终将从生命的初始延续到末端,因为他们从来就是为爱而生的;1976,当脱拉裤和四分卫已经慢慢失去记忆,他们“子曰三十而立,我说我还是摩登少年”的个性依旧,这个同样是成立在盛夏的乐团,十几年的光阴,分分合合,却走的洒脱。
《LATE SUMMEROF 1976》中的70年代,《耳机里的新浪潮》中的80年代,这群70年代的生人,在青春已经过期的年代,摇滚着——听那个名叫阿凯的男人就这样唱着:我并不想成为谁的指南针,也许你该学着相信自己的方向感; 浊水溪公社终于加入到盛夏光年的行列,满心欢喜,正如唱片所说“ 一张小小不过一张手掌的CD,怎么框的住浊水溪公社那么屌的乐团,若非现场同High;你要如何用自己最原始的本能来选择你要站那边......",真是一语中地;自然卷奇哥,永远是那样的憨憨的,可爱至极,这个喧哗的年代需要奇哥的音乐,需要他拨弄吉他的姿态,那张《C`est La Vie 2.5-资源回收》真是好听。
当年的《蓝色大门》,已经让青春后知后觉了一回,隐藏在大门背后的窥探就在”告诉我一个你的秘密“中慢慢的从模糊变得清晰。
海边的沙滩,敏感的对话,1976的现场是不是都会在若干年后的某个时刻,只能留下单薄的躯壳。
四年之后,陈正道携着《盛夏光年》的手,走到我们身边,它说:羞涩,感伤,嫉妒,懵懂 ;青春,永远都是那样蠢蠢欲动,像盛夏午后晕眩的阳光,再也回不去的一光年……”依旧是台湾特有的乡间小路,依旧是那片标志性的大海,依旧是那些从小一起长大的懵懂少年。
烂熟于心的场景和氛围,信口便可说来,但为何当影象随着黑场的一次次过度,心中仍有莫名的思绪蔓延开来,充满浑身的细胞。
原来,我们都是不能拒绝青春的,那些模模糊糊的记忆,那些朦朦胧胧的影子,是不是会在影象和音乐响起的那一瞬间,被残酷的暴露在烈日之下,赤裸裸,一丝不挂。
守恒说:我们真的长大了,人长大了,真的什么都变了。
当年如果不是老师的安排,当年如果小正行毅然的拒绝,如果慧嘉出现的再早一点,是不是一切就不是今天的状态。
对啊,长大了,什么都变了,年龄,样子,连同我们还没成熟的青春。
最后一场戏,他对他说:我是真的喜欢你......泪水蔓延,在盛夏的午后,灰飞湮灭......那个秘密就这样在“好朋友有什么不能说的”酝酿中,猛然间从隐藏在最底下的匣子中,肆无忌惮的蔓延开来。
不是每个人的青春都会如此寂寞和中途被绑票的,只,是你不经意的遭遇,虽然这样的遭遇会让你措手不及。
1976唱到:抱紧彼此取暖的时候,记得忘记他,忘记记得的他……当正行义无返顾的说出那个秘密的时候,他是不是也想到了这样藕断丝连的忘记。
谁的青春不麻烦,那些已经走过青春的,或者正在青春路上征程的人们,注定都会有着属于自己当年或现在的悲欢离合。
坚定的是,我们都没有转弯,冬去春来,不久,将又是一个不转弯的盛夏光年。
“我真的不能失去你们两个任何一个。
” ——余守恒在寂寞中永生,还是于劫数里沉沦。
《盛夏光年》里讲述的不只是同性或异性的故事。
中途有人离场,也不能成为爱情故事。
只是感觉孤单、选择依赖的事。
拚命地,想要抓住一个人,还是眼睁睁看他消失。
耗尽心力。
无能为力。
……这样漫长的过程里,为了那些不曾放弃的,我们放弃了整个世界。
大概在小学一年级或二年级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说,地球是行星,而行星总是围绕着恒星运动,有时彗星造访太阳系,则会产生特殊的现象。
康正行,行星的行。
余守恒,恒星的恒。
更像是宿命,即使有个彗星般的女孩儿杜慧嘉短暂地出现过两次,依旧无法改变什么。
故事尚未开始,已注定了结局。
所以最后,当守恒向慧嘉讲述他的幼年经历时,她才会忍不住掉下泪来,因为内心明了,她和他,还有和他,从未分享过同一片天空。
康正行,和余守恒的天空。
台湾的郊外有种特殊的美,修剪齐整的绿色稻谷,天色湛蓝清澈,并不宽敞的道路笔直通向远方,人烟寥寥。
这景色使人联想起菲尼克斯眼中爱达荷的大片金黄色麦田——纵然风景有所差异,却同样叫人心生空洞孤寂。
故事里的两个小孩子打闹游玩,形影不离,在寂寞面前,并没有功课好坏之分。
这样的亲密关系,在多年以后,被解释为友情。
我们总是把太多的情感:无法归类的、难以言喻的、羞于启齿的……,统统归进友情的类别,借此说服自身,压抑真实的想法,长此以往便觉顺理成章。
正行是爱守恒的,毋须辩驳,确定不疑。
即使从未讲明,十几年来的不离不弃也足以说明一切。
可惜他梦想的那一场爱情,不过是他与慧嘉翘课去台北的旅途上,火车经过隧道时,出口处的夺目阳光,眼看一步步逼近,顷刻间更加遥远。
那么守恒呢?
是,他每天接正行上下学,在正行消失时投篮不准,在意正行是否有喜欢的女孩子,他甚至可以为了他跟慧嘉分手。
然而究竟那是出于真爱,还是习惯,或者仅仅是对孤单的恐惧,又有谁说得准。
相比之下,慧嘉的爱来得更加浅薄和不确定,不过源于异性最初的好感。
守恒最终和正行发生了身体的关系,顺理成章,与酒精无关。
其实从最初守恒发现慧嘉的存在开始,失落和恐惧就必然迫使他作出这样的决定。
惊慌失措的少年试图通过极端的方式挽留一个人,却注定不会有任何东西因此改善,除了彼此更深的愧疚和躲闪。
康正行还是那个即使被压住依旧会问“余守恒你是不是在耍我”的冷静男子,他理智地将所有得不到的事物划为一旁,拒绝触碰。
他知道仅仅有爱是不够的。
而余守恒,他在回想起时,像是再次看见年少时的自己,孤坐在操场上,视线可及处有碧绿的山丘,越过山丘的更远处是宁静忧伤的大海。
天色蓝得有些失真,如同独自走失在童话世界里。
我们不必花费精力在讨论余守恒性取向的问题上,只因为欠缺所以总不懂拒绝,莫文蔚老早就道破了这一切。
恐惧偏给人打破常态的勇气,世界原本就荒诞不经。
问题是,除了必经的阵痛和感伤以外,青春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是否我们的人生注定慢慢腐烂,记忆里永远充斥遗憾。
他们说每个人都有大胆去爱的权利。
他们说没有人理所当然是孤独的。
他们说的全都是谎言。
而此刻天色昏暗,坍塌的天空堆满阴沉云朵,悲怆莫名,一筹莫展。
音响里阿信的声音异常决绝。
我不转弯,我不转弯。
如同奋不顾身,相约去看一场烟花的短暂。
一早便知道,故事没有传统的好结局。
谁都没有。
然而始终要继续走下去,一直一直,不看路,不转弯。
我们心怀绝望,进而无所畏惧。
谁规定我们要为将来而活。
谁规定我们要为别人而活。
放弃规则,放纵去爱,放肆自己,放空未来。
与其将其解释为正行不问回报不顾世俗的爱情,我更愿意相信阿信的词是写给守恒的,明明是三人中最强势的角色,偏有着无法对他人言说的落寞。
从他把头靠在正行背上的那一刻起,甚至是许多年前当他知晓正行的靠近只是老师安排的那一刻起,他已然坚定不移。
纵使无法圆满,纵使两败俱伤,纵使同归于尽,纵使宇宙毁灭,也要闭上双眼,朝着某一个忘却寂寞的方向,永不回转。
即日,对于必然会到来的黑夜,我们要学会坚强。
是在你说了差不多半年以后,我才看了这部电影。
其实很早就下了放在盘里了,某天我外出归来,你蹲在我的凳子上,你说,狗日的,这电影好。
我说那看啊。
你说,毕业前我们一起看。
结果,我们还是各自看了。
在毕业前。
音乐很好听。
舒缓的钢琴乐总让我想起我们静静的呆在一起的时光。
那天翻看曾经的照片,发现自己大学和研究生期间的点点滴滴,都有你。
友情是什么?
女人之间的友情,情到深处,总会带点暧昧的情愫。
或许你不喜欢我这么说,但你还是毫不介意的抱着我,为我悟脚,为酒后的我暖身子。
我在酒吧里醉醺醺的大声对你说,狗日的,亲一个吧!
的时候,我分明记得你脸上一瞬间的惊愕,然后你微笑着点头。
我爱你。
就像余守恒爱康正行。
我不想探究余守恒对康正行的爱算不算同性之爱,我只知道那是一种离不开、放不掉、很心疼的感觉。
正行不在的时候守恒的球就打得不好,正行心情不好的时候守恒心情也不好,没有正行参加的派对守恒便也没有兴趣。
守恒出了事故找了正行,是正行在照顾着守恒的学业和生活。
他们相互渗透得太多,情感的参与太深入,他们在一起的时候那么自然,那么让人舒服。
就像我们曾经。
电影开始的时候我脑海里就总是响起你那句话,你说狗日的我们一起看这部电影吧。
我后悔自己怎么没有在我们还未分手前跟你一起再看一次,或许在一起看这电影的时候,我们会默契的手拉手,或者你亲亲我的胳膊,或者我对你笑笑。
总之一切都很自然。
你照顾我的生活,我也照顾你的生活。
你赖在我这里不走,每晚和我挤着睡小床;我外出回来总会给你带小食物;甚至,我看你一眼,你就知道我想要什么。
你知道我爱吃的所有食物,我知道你爱看的所有电影,我小姑非常喜欢你,你的家人也很喜欢我。
我们是最好的朋友。
电影里展现的一切都很生活。
两个人,一个学习一个洗澡;一个念英语一个听音乐;一个沉默一个话多。
一起吃饭,一起游荡,一起睡觉,一起玩乐,甚至生气,也像小河流淌一样自然和温暖。
我谈恋爱你似乎不开心。
我知道你是怕我耽误自己的学业,你是怕我忘记你这个朋友。
我无数次跟你说,不会的不会的。
可是最终,我们还是分开了。
在拥挤的公交车站,我终于哭了。
或许,像《盛夏光年》里那样没有结局才是最好的结局。
可生活不是电影,康正行和余守恒隔着半米相望,正行说,我喜欢你,守恒说,我们是最好的朋友。
友情甚至可以超越爱情。
我对你说,友情大于爱情。
我和你的友情大于我和任何一个别的男人。
你还是不信。
于是生活里,我们还是因为那最庸俗不堪的理由分开了。
守恒有没有伤害正行呢?
那一个混沌夜晚发生的事,也许真的说明不了什么。
我宁愿相信守恒的话,就算他们发生了肉体关系,他们仍然是好朋友。
有谁是真正绝对的异性恋呢?
深厚的感情可以发生在男女身上,亦可发生在同性身上。
为什么同性之间深厚的感情只能用“友情”和 “爱情”来界定呢?
我相信守恒对正行的感觉,就介于这两者之间。
生活在一起很久,印记很深,影响很大,便难以分开。
我伤害了你,虫虫。
你对我误会太深。
说来说去,我终究是凡俗的女人一个。
我知道你一个人睡觉会害怕,一个人吃饭会寂寞,我还是走了。
对不起。
我想这一切已是无可挽回,放到现在,我也不知该怎样挽回。
我们是最好的朋友。
多么希望,我们的关系,定格在电影里那个凌晨的海边。
后来,后来我因此受到很大的伤害,我相信你也是。
我想我的人生会因此有改变。
就像原来你进入我的生活,我的人生也发生了改变一样。
你最开始认识我时惊讶于我身上的那种感情,最后变成我们分开的原因,它一直是我们之间的矛盾所在。
可是我仍然是我,我已经变了很多,却还是我。
我有你没法接受的东西,你亦有我难以接受的性格。
就像爱情一样,包容其实并不能真的维持感情长久。
相爱太深的两个人,分开的时候伤害就会更重。
所幸《盛夏光年》没有。
影像静止在争吵过后的海边。
回想起来的时候,也尽是曾经的美好画面。
電影畫面是唯美的。
或許,是被夏永康的海報所欺騙了吧?
故事是老套的,甚至是無法自圓其說的。
同時,也是充滿計算的。
正如導演陳正道所說:「影片也許是要滿足同志的部分想像,所以只好是同志了。
」談到為甚麼安排兩個男主角有這麼一段「同志情」時,他這樣說。
於是很突兀地來了一場床戲,兩位也許是漂亮的男演員露股演出,是很突兀,不論承上還是啟下,都可以說是毫無關係。
無來由地大幹一場,然後無來由地結束,幹完之後兩人還像沒事一樣,毫無感覺殘留。
不喜歡,是勉強地要加上同志情。
好學生被安排當壞學生的朋友,然後成為一個秘密,壞學生視好學生為最好的朋友,好學生卻為此事而困擾,覺得自己欺騙了對方。
本來可以這麼簡單的。
偏偏要加上同志情節,於是,不倫不類。
也對陳正道失望了——雖然我其實從來沒有甚麼期望過。
很艱難地要把同志因素剔走。
一段經計算的友情,偏偏出了差錯,好學生結果成績退步,更無法考上大學,偏偏壞學生成為大學生,故事可以很好看的。
壓在心頭多年的秘密,原來一早已被識穿,並得到真正的友情——不是諒解,而是真心地願意付出友情給他,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關於秘密與煎熬的故事,偏偏為了取閱同志社群而被破壞了,怎不叫人失望?
但若導演能夠更加開放一點,更願意去了解多點同志社群,或者,加了這個因素,可以令影片更加好看,但,同志的想像仍很局限,也叫人失望得很——只餘下一對白燦燦的屁股在抖動,怎不叫人失望?
深夜。
一个人蜷在被子里。
回沪后的第一个夜晚。
平淡不经。
我与某同学有着同样的习惯。
下好的片总是存段时日然后再看。
我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没有同样选一个下着雨的下午开始这个故事。
之前听到太多关于这个禁忌题材故事的传言。
不得细品。
我总是相信自家的感觉。
就如同之前在看蓝色大门一般。
我总是不可避免的将自己也沉入故事其中。
我喜欢看康正行嘴角的模样。
至始至终未曾有笑容留于面颊,却让人觉察到那一丝隐秘的笑。
很多故事开始的很突然,或许是命中注定的那般。
导演同学有意的将人间的若干巧合掩藏在一起,如同若干个人的私事杂糅相融后的结果。
也许那才是我们觉察到触及心灵的原因。
从头至尾的淡定,让我在这个夜里感觉到很落定。
并且开始想念某些人。
沉入那种lomo的感觉中,细细品那些人那些事。
纵使这是一个很让人伤感的故事,可是我倒是觉得因为有了惠嘉的出现有了一丝温暖。
原本坚硬的或许永远无法接近的两个个体由于那个中间的柔软而迸发出异样的光彩。
很多时候我们只有在失掉了眼下觉得最为真切而稳定的人和事后才会认识到他们的价值。
正如守恒在听到那句赌气的狠话后才在黑夜的台北飙车痛哭。
我在里面看见了很多年轻的模样。
纯粹的让我觉到混沌和迷茫,自己是否真的也在不久远的从前憧憬过很是温暖的事情。
我是否也曾那么不顾一切的默默的为某些人淡定而执着的付出过。
不得而知。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让人难以寻回旧时的模样。
那个在浴缸里坐着的落魄的男孩子在想些什么?
他在公车上留下泪的时候。
还有在海边终于说出那句话的时候。
还有在球场旁烦乱的片刻然后悄然离开。
一切都是一个童话。
不是么?
我喜欢惠嘉这个女孩子。
暖的让人觉得想要拥抱。
三个人的周旋让她觉得累,可是她不可避免的需要继续在那里打转。
现实对她是不公平的,可是她隐忍且淡定的继续做着自己。
无论那些人和事是否会伤害到女孩子宝贵的自私。
据说小说的结尾。
正行出了车祸然后永别人世。
请允我的私心。
我倒宁可相信这是个完美的结局。
当他还残留纯真的时刻离别这个世俗的世界。
即使他曾经在那个凄冷的下雨的夜遭遇那个中年男人。
但他仍然是那个单纯到骨髓的孩子。
没有人应该是孤独的。
这句话很早以前便已熟知。
或许从某种意义里我们总是能够找到某件物体某个人来陪伴。
无论这种陪伴是存于精神抑或是肉体上。
我开始想到若干年后的我。
或许安定的过着二人日子。
或许依旧不安定的在这个或者那个城市里游荡。
我始终是游荡的精灵。
急切盼望落定。
却总是一次次的错过然后继续过着一个人的日子。
我在这部电影完结时沉默的关上电脑。
此时是凌晨两点。
寝室的其他人早已熟睡。
我掏出手机发了短信。
然后入眠。
我庆幸我没有在白天看到这部电影。
要不然我定会强迫症爆发然后搜寻一切关于我所热爱的人和景象的东西,然后写篇冗长的博以资纪念。
而今我已然落定了很多。
脑中存留的那些画面渐渐的凝固成一种淡淡的想念。
我真的开始依赖你了么?
我不知道。
纯真的年代不复。
可是我却庆幸还能如现般纯粹的想念。
真的不带一丝杂念。
只是想念。
想要感受的仅仅是拥抱的温度。
早上好。
起床了。
刚看海报,还觉得说<盛夏光年>会跟<蓝色大门>的感觉差不多.看完之后,除了同性恋有点雷同之外,其他真的没什么相似之处.<蓝>可能更突出对青春对未来对爱情的迷惘<盛>突出的是则是对友情与爱情的差别对小孩心灵空虚的体现吧...<蓝>色彩普遍较明亮<盛>则偏暗看完<蓝>的心情是恍然大悟,原来我差不多快错过我的青春看完<盛>的心情是我们的生活原来可以过的这么混沌与不清晰ANYWAY,我比较喜欢<蓝色大门>.
那个结局把人丢在半路。
像是得到一个饱胀的口袋,满心欢喜打开,只扑到风。
莫衷一是,却心有不甘。
争论的帖子漫天飞舞。
不过是守恒爱不爱正行的问题。
之前我说,守恒是爱正行的,只是在最后明确了爱情的去向。
于是在重复地观看电影后我不得不推翻自己的结论。
在原版《光年》中他们自然相知相爱,可是电影的改编并非如此。
导演在奋力地想把矛盾加剧的同时又想减低同性情谊的浓度。
于是守恒成了牺牲品。
剧中他的心理描写被降至最低,所以才有了观众如我以压倒性的同情给了正行。
前后不得从一而终。
正行的感情是巍巍悬崖,万劫不复。
他喜欢守恒,像是命中的受难。
即使内心早已血流成河,表面还可以天下太平。
他是理智的,由始至终都清楚守恒是异性恋,守恒给不了他想要的。
这些话像是身体闹鬼,每时每刻都提醒,每时每刻都惊悚。
可是对守恒的任何要求他都无法拒绝。
即使明知守恒只是无聊,或者胡闹。
传说他都信。
谎话他都听。
毒药他都饮。
因为是守恒。
不管守恒是进是退,都已毁了自己的海阔天空。
正行只有接受,再无其他。
有人说守恒毫无疑问是异性恋,因为他从不掩饰对女孩的兴趣和喜欢。
也有人说他绝对是同性恋,因为他对正行的独占欲已经强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于是推理下来,就必有人说他是双性恋。
一个好端端的角色被揣测得五马分尸。
啼笑皆非。
而我的理解,只是守恒对正行。
没有别人。
二选一。
他说他无法失去惠嘉正行任何一个。
但他到底做了选择。
在车站守恒和惠嘉交往的事东窗事发,看到正行流离失所的难过。
守恒原本的理直气壮也变成强弩之末。
而在电影的遗珠部分,守恒在如此惶恐不安的情况下去找彗嘉,然后两人发生关系。
也就是说,他们分别选择跟人上床来泯灭自己的失落。
呵,这倒像是男人会做的蠢事。
但守恒到底是明白了正行的心意。
舞会时正行终于问出了那个问题。
两人都是手足无措。
随后正行说要走,守恒不依不饶。
那句“你到底想我怎么样”的话分明是逼供是指控。
正行情急下扔出了心里话:他才不想做他的朋友。
天平歪斜。
城堡坍塌。
无力回天。
守恒知道自己别无选择地必须做选择。
遗珠部分,舞会过后守恒跟惠嘉说分手。
理由是“觉得正行还喜欢她”。
惠嘉跑去找正行哭诉,同病相怜的两人相拥而泣,却被来找正行言和的守恒看到。
山摇地动。
他冲出去,才会有后来撞车的一幕。
二选一。
我说他到底做了选择。
他要留住的不是别人只是正行。
于是他跟他上床。
又有人争论守恒是不是喝醉了。
那是不可能的。
亲热可以,接吻不行;做爱可以,相拥而眠不行。
这是矛盾,也是底线。
不成文规矩。
可他们却纠缠到了山高水远山穷水尽的田地。
厚实的吻,细腻的触摸。
一场性爱更像对床夜雨。
互诉衷肠。
三人开车去海边的场景。
虽只是寥寥数笔却有画龙点睛的意思。
守恒说车是借来的。
正行认为没必要,惠嘉却会叫守恒小心开车。
这就是两人的不同。
惠嘉是个聪明的女子,她知道对症下药,婉转迎合会让守恒爱她更多。
而正行却是僵硬的,别扭的,以整个听天由命逆来顺受的安静姿态去跟随守恒。
而此刻正行淡淡嫌弃有些许火药味,守恒看他一眼却无话可说。
碰撞。
可以说两人极不对称的位置终于调整了一下。
海边。
正行拼命克制自己不准靠近,还是无补于事。
既然都坏到这地步了,不在乎全盘崩溃。
正行万念俱灰要求暂别。
守恒一气之下打了他。
大家为守恒蛮横的动作愤愤不平。
可是守恒为什么要跟正行大打出手呢。
他凭什么。
我的理解是,他觉得委屈。
委屈之极,就是愤恨。
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努力了。
千方百计地,他拼命想要留住正行。
死缠烂打,欺瞒哄骗,装疯卖傻,低声下气,蚕食鲸吞衔尾追来,最终竟是穷途末路。
不追马子可以,跟女人分手可以,装可怜耍无赖甚至是上床做爱都可以。
可是到最后自己做出的所有努力供到正行面前却一无是处全部驳回。
他当然委屈,他当然愤恨。
所以他咄咄逼人的一拳怒发冲冠,似乎才是合情合理。
至于守恒那句“最好的朋友”。
你迷惑我也不懂。
但那似乎是前后呼应。
时光追溯很多年前他们小时候,守恒就是以那样义气坚决的姿态站到正行面前宣布,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从此才开始了一路扶持,一路纠葛。
导演在处理这个结局真是事与愿违。
前边天罗地网势不可挡的铺垫,到最后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应当表白的那人不是正行,而该是守恒。
说到这里已是天可怜见。
如果你还不懂,我再无计可施。
正行对守恒自不必说。
而守恒对正行呢。
我想他还是喜欢女孩子的。
今后他的身边还是会香车宝马左右逢源。
可他最终还是会回到正行身边。
正行告诫自己,守恒一辈子都不能给他爱情。
而守恒或许会一辈子自问,他对正行到底是什么呢。
如果不是爱情。
也罢。
至少他一辈子也没办法对别人动用如此根深蒂固的感情。
只因正行是自己世上仅有的,在自己最脆弱最怕黑最寂寞的年幼,愿用仅存的一丝光亮勾勒出整个世界的辉煌轮廓,贴心共享。
行星绕着恒星作圆周运动,彗星只负责划过天空点燃火花。
这是亘古不变的定律。
梦至盛夏,恒星与行星的距离相减到最近。
而即使最近,想要彼此触碰的时间也要通过光年计算。
影片的结尾确实有点莫名其妙,或者说让人难以接受。
在海边,当正行终于豁出去的说出:余守恒,我不是只有把你当朋友,我是真的喜欢你。
之后,守恒的回答竟然是:你真的是我最好的朋友。
然后影片就结束了。
这混不搭界的两句对话实在不足以作为一个交代,正行的付出,正行的忍让如此巨大,余守恒即使很傻,也不会在正行说的如此明白之后还以为他在讨论友情吧?
虽然这个结尾实在很减分,但这部电影还是成功的,它表现的青春的那种迷茫,那种不安,那种坚持,那种放手,它讲述了少年成长中所必经的那些对人生的痛苦的领悟,和对名命运两难的抉择。
守恒是恒星,正行是行星,慧嘉是彗星。
恒星安定的存在着,他总会等到围绕着他的行星,和偶然来摆放的彗星。
彗星是活泼的存在,她快速的穿梭于宇宙,不停地遇到不同的星系,不同的恒星与行星,直到找到自己所爱的,然后奋不顾身地投如他的怀抱。
行星是痛苦的存在,他一生一世守护着自己的恒心。
却因为有注定的轨道,所以即使爱也无法靠的更近,即使恨也无法转身逃离。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盛夏光年,我们都在自己的位置上,痛苦的成长。
令人失望的片子,糟蹋了原著許正平先生的《光年》
「老师规定我做你的朋友,如果我有勇气拒绝,会不会有什么不一样。」如果我们不是朋友,我也不会每天早上等你喊我起床,我也不会每天放学站在你的后座上,我也不会去看你打篮球,我也不会趁你睡觉偷偷看你。如果我们不是朋友,我也不会喜欢你。如果我们不是朋友,你会不会喜欢我?如果我们还是朋友?
其实你就是小淇
只是朋友~只能是朋友~
青春情调,咖啡配方糖,青葱带忧伤
重拾
夏日青春電影一直很有愛,再加上從音響中傳來mayday,喔嚯嚯,棒極了
音乐不错
一个太寂寞 一个是老GAY 片尾刮起了一阵清新风
女的不好看呀
余守恒!!
美丽的青春回忆
好荒谬啊
很台湾
从《蓝宇》到《断背山》,从《春光乍泄》到《盛夏光年》。每一次心里都烙下一块疤,不能碰。像极了台湾版的《岁月神偷》,大概只有带着泪水的无语才能解释一切吧。时间偷走了一切,我们都变了。可我多希望你还能是我的朋友。
青春始末,你始终是我最好的朋友。想要真挚的流泪,余守恒说``长大了,真的什么都变了。``
其实觉得杨淇长得还是很漂亮的说.不过原著小说看得更有意思,电影情绪营造得不错,但真是虎头蛇尾了,到后来整个被弄得一头雾水.
歌好听
畸形三角恋,到最后是每个人都寂寞。
我爱余守恒。——康正行。我看完就只觉得,妈的,我就是康正行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