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上,影片画面华丽精致,管弦乐配乐宛转悠扬,可以说是一场很好的视听盛宴。
剧本不出彩,剧情相对空洞,但却有一些小细节和台词,让人惊喜。
片子有申奥电影的精神深度,点明了独立运动的内部金钱困难和外部强大日本人阻力,诚如电影所说,即便失败再失败,我们也要踩着失败前进。
这样的心态和决心,恐怕只有在那个当下的反法西斯追寻独立的人民才能理解。
宋康昊演的警察是片里层次比较丰满的人物,从叛变日本再遵从内心为朝鲜独立,这期间纠结的帮助团员们的事情,是使命使然,也是对内心煎熬的了断。
更让人惊喜的是他不仅会文,也会武。
出枪时间点堪称一绝。
也从侧面反映剧情的弱点,主角光环略明显。
比较精彩的是那场列车上的枪战,明明是扣人心弦的刺激情节,却用了轻松的音乐展示出来。
是一种讽刺,也是一种压力的释放。
警察开了那一枪,从此他的存在就是为国家的独立而服务。
不过日本警察这么快就领便当了,还以为怎么着也会反抗回去补几枪。
全片其实就是因为宋康昊的士为知己者死,日本人信任我我就当他们的狗,革命家信任我我就当民族英雄。
但是还是太儿戏了,没有其他朝鲜解放片好看,好多逻辑和剧情漏洞甚至强行制造冲突,两个人初识喝酒那会儿就挑明了金长玉的事,心知肚明对方的目的和身份,对着驴唇不对马嘴的尴尬对话,火车站那场戏简直胡扯,为了救一个人,白白牺牲一堆人,不仅一个接一个地往里搭人头,最后还得受刑,搞革命最重要的不就是拥有坚定信仰的有生力量吗,这种情况不得衡量人和任务哪个的价值更大吗,普通人的生命在这种情况下肯定得低于任务,专业的革命党怎么能意气用事,不是应该直接一枪打爆梳妆盒吗?
孔刘为啥宁愿暴露也要冲进去,而且日本警察就这么放过他们了,这么明显的几个人,还让他们在火车站待了一会儿?
还有日本警察怎么办案能力忽高忽低,得过且过的呢,完全是把逻辑让路于剧情发展。
部长没有一点反派的样子,想塑造一个老谋深算的鬼子,但感觉完全就是在糊弄事儿。
电影《密探2016》,恨不喜欢这类的谍战电影,有点枯燥,特别是看了孔侑的《釜山行》,差距真的很大,日治时期的朝鲜很像是国民统治时期,整体电影的感觉也很像《潜伏》,不是我喜欢的电影类型,就算是电影里有李秉宪,宋康昊,孔侑,但是情节真的不出彩,特别是开头金长玉逃跑时被子弹打中脚趾,徒手将脚趾掰下来,有点小恶心,太重口味了。
据说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改编,不过可能因为文化差异的原因吧,我确实没觉得有多少,2016年韩国青龙奖最佳影片,确实不是我喜欢的,还不如最近看的同样是韩国的《阿修罗》电影。
前几天看完孔刘演的电视剧《孤独又灿烂的神鬼怪》,迷上高大有型的孔大叔,特意找他其他的作品打算慢慢品味。
本来打算看电视剧,但是又觉得太耗时间,所以还是找电影,找不到其他作品的片源,只找到这部《密探》,所以就看了。
《密探》是韩国版本的抗日电影,少了些中国式反日情绪,观众比较可以抽离自身民族感情,用客观的角度去欣赏电影。
喜欢这部片子原因有三:第一,故事人物虽然平凡但刻画突出。
孔大叔演的古董商人、宋康昊演的日本军人,还有其他看完了也不大记得名字的抗日队友,比如说抗日团里唯一的女成员、出卖抗日团的狗贼、抗日团背后的领袖等等,每一个个体的形象都很平凡又鲜明。
这群年轻人抗日的手段和策略并不高明,正正是因为他们的行动拙略,更加让观众感受到普通人对日本人的憎恨和对他们的反抗。
第二,电影音乐选得好。
在后段日本军搞派对的时候,背景音乐的悠悠乐调和整个严肃的片子的调调正正相反,饶有意味。
就像在大敌当前的时候,明明是草木皆兵,但你却点了一口香烟,拿起黑胶唱片,播着小野丽莎的爵士乐曲一般突兀又合适,非常妙。
日本军长看到宋康昊和那封信那时候的神情实在看得太爽了,这轻快柔和的背景音乐就像在嘲笑他的无能和失败一般,again,非常妙。
最后,喜欢这个片子的原因就是因为有我新欢孔大叔的存在。
非我偏心,但不得不说,孔大叔的演技真的很不错,的的确确跟普通韩国男星卖外表的高了好几个level,在古董商店和宋康昊谈天的时候诠释尔虞我诈的神情绪神态、在火车上为了躲避日军帮小屁孩抹屎擦尿的小心翼翼、下火车以后看见女主被日军抓走时候的激愤冲动、在法庭上宋康昊退场时候孔大叔回眸意味深长的一个微笑,还有,在监牢里面知道炸药成功引爆那欣慰的笑容......这些种种情绪孔大叔都演得非常到位非常入戏,值得赞赏。
虽然这部电影没有给人那种看完以后有:“哇!
这真的是一部绝妙的大制作啊!
”的那种感觉,是一部对我来说较为小品,但是又不是纯粹消磨时间的那种电影,毕竟是有历史背景,而且题材比较严肃,但是综合来说,我觉得是一部上佳的韩国电影。
港产片的时代过去,国产片用粤语来说还是“唔到喉唔到肺”,题材无趣又低级。
朝着如今的趋势看起来,韩国电影产业的潜力的确是无限啊。
《密探》是我看过的第二部比较不错的韩国抗日电影,如果说《暗杀》是一部抗日动作电影,那《密探》就是一部抗日谍战电影,让观众很自然的想起国产优秀的谍战电影《风声》。
我觉得若论故事情节的悬疑性和戏剧性,她不如《风声》,若论叙事的节奏、演员的表演和动作戏,她比《风声》强。
韩国拍摄抗日电影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件和史实做背景,没有和日本鬼子针锋相对、你死我活的正面冲突做素材,这种缺陷让韩国的抗日电影缺乏历史的真实性和厚重感,有时候感觉不伦不类、畏首畏脚的,感觉总是在依靠别人,自己没什么实力。
虽然不能拍摄大型战争题材的抗日剧,但是暗杀、谍战、破坏这种小规模的秘密行动韩国还是可以涉足的,于是就有了《密探》、《暗杀》这样题材的电影出现,这两部电影还是拍得有模有样,也许和韩国经典电影相比还有差距,但是比国产抗日剧还是强多了。
影片让人印象深刻的有三点,一是宋康昊饰演的摇摆不定的汉奸形象,这是我印象里大神宋康昊饰演的第一个坏人角色。
他把这个心存善念,但是对国家未来没有信心,墙头草两边倒的汉奸到被命运推动,随波逐流,最后思想发生转变,在敌我相差悬殊下仍然坚持抗争,成为英雄的形象刻画的层次分明,有血有肉。
宋康昊的表演拯救了整部电影一点也不为过。
第二个看点就是孔刘饰演的金优进在火车上识别汉奸的这场戏,紧张刺激,扣人心弦,让人印象深刻,也是全片拍的最出色的一场戏。
第三个看点就是对于斗争残酷性的刻画真实凝重,有些场景让人不寒而栗,心想要是没有钢铁般的坚定信念,是不能坚持到最后的。
观众对于革命先烈的精神和意志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主旋律电影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
当然电影剧情上的弱点也是很明显的,前面铺垫情节过于甬长乏味,故事情节太过雷同、缺乏创新,情节转折不够自然,主题也不够鲜明,故事代入感较差。
电影评介:(不错)
动作设计很有特点,偏写实,有痛感。
火车追杀和车站混战氛围营造绝佳,令人窒息。
饼叔和孔刘演技爆炸,尤其饼叔几场哭戏让人动容。
其它配角除大反派,智商偏低日本间谍让人印象深刻。
几个人喝酒一场戏很有喜感,那么一大桶水啊,喝完肯定胀肚。
金知云拍这种抗日片也很有特点,不看到最后猜不到结局,悬念十足,值得表扬。
不足之处就是配角拍得不好,面目不清,前半段略拖沓,节奏慢,后半部才好起来。
《密探》韩国正式海报这是一部上映伊始就经常和《暗杀》做对比的又一部韩国独立运动电影。
这是韩国独立运动类型片的又一次尝试,比起其他同类型的影片,本片也可以说是对类型片主题的一次突破。
--最近几年韩国电影质量的飞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类型片的发展更是有着“国际风格本土化”与“类型片商业化”齐飞的态势。
就冲这点,中国的编剧和导演就该好好学学。
在韩国的类型片中,谍战片是一个进步明显的分支,这其中又包括“南北韩统一”与“朝鲜独立运动”这两个主要的小分支。
我看的不多,暂时觉得代表前者最高水平的电影应该是《柏林》;后者则没有哪部电影能让我觉得鹤立鸡群。
拍韩国独立运动类型片,其实是一个去化解尴尬的课题。
对于这个“尴尬”,很多影片选择避而不谈,更多则选择一带而过。
《暗杀》拍的那么好,豆瓣也就7.3分,我觉得这个是准的,因为这个“尴尬”没解决明白;而此片《密探》更是避重就轻了,评分自然也不会高到8,9分。
那这个“尴尬”是什么呢?
四个字,“为何坚持”。
韩国其实总也甩不开作为小国的尴尬。
跟能打持久战的中国不同,韩国小国寡民、科技落后、强敌掌控,临时政府流亡上海。
所以一批批志士赴死,独立迟迟未来,为何还要坚持,为何还能坚持?
《暗杀》中提到了一次,李政宰饰演的叛徒被问为何出卖同志:“我没想到会独立,如果知道就不会了”;而在《密探》中,则是孔侑等人一遍一遍地说教着“下一代传承”对独立运动多么重要。
这样的说教太不真实,太没有说服力,骗一骗想用东方谍战片换换口味的好莱坞还可能,想糊弄中国观众却难比登天。
我们的民众,从小就从影视作品中得到了“全民皆兵来抗战”的印象,课本里边记录着当年那个“以空间换时间”“打持久战”的战略的成功。
所以我们的抗战,没有无谓的犹豫,故事和人物都是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他们的走狗。
反观当年的朝鲜,狭隘的民族主义从一定程度上蒙蔽了他们的双眼。
政府忙着出卖祖国,高官忙着出卖同胞,所以那个时代的朝鲜人,反对民族的解放反而是“日治朝鲜”时期的主旋律。
不同于国内的“汉奸”,那些甘为韩奸的人不是因为贪生,更可能是因为对国家独立不再抱有任何希望罢了。
在对“为何坚持”这个问题的探索上,韩国电影人需要直面“韩国是小国”的事实,从而不再被狭隘的民族主义蒙住双眼。
只有这样,这个影视作品包含的“尴尬”,才有可能被完全化解。
--同类型的电影,主题的侧重也可以很不同。
《暗杀》主“杀”,重武;《密探》主“探”,重文。
前者的主题侧重于情节上的多变和不可预测;后者的主题则放在了一个韩奸转变为一个民族独立斗争战士的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变化。
这个侧重点是在韩国以往的同类型片中基本没见过的。
正是由于《密探》主题侧重点的不同,使得剧情本身反转点的数量和质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看到豆瓣上很多人诟病剧情本身,我为国内的这个类型片的发展有点担忧,因为我看到的是一群看不见别人的好,甚至不解别人“标新立异”的意图就敢妄自批评人家“基本不扎实”的不懂电影语言的键盘党。
事实是,这部无法代表韩国电影最高水准的电影,都够中国的编剧和导演学上个不止三五年了!
--韩国的各种类型片都在寻求商业化。
谍战片作为商业元素最容易上手的类型片,更是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努力发展着。
可是“独立运动”类型片又是不太好扩大影响力的一个类型。
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意识形态使得这种类型片难以站在好莱坞那样全球主流的舞台,它能成为西方人的小食,却难以成为他们的主菜。
而在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中,中国观众也不会轻易吃这道主菜,因为他们已经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了。
国内的观众是被各种抗战片锤炼出来的群体,没有个剧情新颖的故事情节,韩国的独立运动片别想在中国挣太多钱。
这一点可以从7.3分的《暗杀》和6.5分的《密探》的对比中一目了然。
在导编演服化道都难分伯仲的两部电影中,谁的剧情新颖,谁就能赢得中国观众的心和腰包。
第一次看哪个导演把一部战争时期的谍战片拍的这么梦幻,孔侑西装笔挺往那一站,每个镜头都可以截图拿来欣赏半天。
但很妙的是,导演拍的却不是成功英雄的故事,最后的爆炸行动虽然发生了,正面角色死的死被抓的被抓,原来历史啊,也不是全靠大事件大人物撑起来的。
电影的缓慢节奏和宋康昊一次次紧张反复的心理描述形成对比,宋的表演简直不能用生动来描述,几乎猜不到他每一次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却又在每一次选择后显得那么有理有据有情可原;另一个人物桥本也很亮眼,气场、嗓音和颜值,站在孔侑旁边也不逊色。
大家喜欢拿这部电影跟《暗杀》比较,但这是一部跟《暗杀》完全不同感觉的战争片。
查了下导演金知云,原来还导过《看见恶魔》和《好家伙坏家伙怪家伙》,难怪能一下撬动李秉宪和宋康昊。
(说到这里又想起了《仁川登陆作战》,也那么多大牌打酱油。
)毕竟好电影来自好演员,更得挑到好导演。
一开始对《阿修罗》没抱太大期望(才怪),黄政民最近老演类似的角色,郑宇成挑片水平也忽上忽下,但郑宇成在导演金成秀手下也演了几部好片子了,啊,不管怎样,感谢这样的日子里,每周还有电影可以看。
这个片子的推动离不开宋康昊这个密探的角色,他本是日本统治者手下的犬鹰,奉命去刺探义烈团的爆破计划,结果一步一步发展到最后,他反而成了爆破的完成者。
这个转变是电影的主旨所在,也是我想分析的地方。
宋康昊这个角色不那么高大,却很真实,他不是打心眼里因为爱国才去帮助同胞抗日,他作为密探被派到上海接触义烈团,被用了反间计,处于个人安危才没有在离开后第一时间揭发窝点,但他仍然向同伙通报了去码头集合的情报(他不知道是假的),说明他还是在对日本人负责。
后面他在火车上地帮助义烈团,都是属于那种要迅速在两难情况下做选择,结果他都选择站在了义烈团一面,他身上有一种被动赋予不断升级的使命感。
他帮助义烈团,总是先帮一程,表明后面不管,结果是又帮一程,最后成为任务的完成者。
如果是因为义烈团分析的“每个人心中都有同一个祖国”,那宋康昊应该帮的毅然决然,而不是犹犹豫豫,他开先就是一个墙头草。
他在下火车之前的帮忙,更多的还是这种见风倒的性格,不帮义烈团可能被义烈团告发陷害(一起喝酒,称兄道弟),在火车上同伙人数处于劣势,而且如果义烈团爆破就同归于尽了(这是忽悠同伙的话,也是实情)。
宋康昊在丛林小木屋与孔侑见面(虽然是被利用和算计),但是他愿意去,是义气,是那种反正帮都帮了我就再帮你一次的使命感,同情的成分很大,不是因为爱国。
这时候,他已经不是为自己的安危所迫而做决定了,他有自主选择,可他还是帮助了义烈团,这就是变化。
宋康昊最终的转变是被捕后,他看到被捕的义烈团成员个个誓死不屈,他被感染了。
他死不认罪,被释放后,他没有逃之夭夭,去杀了叛徒,搞了爆破。
他做这些,仍然不是出于对祖国和民族有多么热爱,而是出于对义烈团成员的敬佩,去履行自己的承诺,去完成义烈团交办的使命。
从被迫参与到斗争到底,也许真的没有爱国者那么伟大的光环,但是为自己也好,为情为义也罢,做了正确的选择,做了正确的事情,就值得肯定。
英雄,不问来路。
看来民族自豪感超强的韩国人,也开始认识到自吹自擂的无聊和愚蠢了,也许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对韩国人的诟病仅仅是出于讽刺心理,为了骂人而骂人,并没有深入了解那种民族自大心理的根本诱因,因为中国人也这么干,但凡一个人要是能清楚的看清自己的某个特征,就不会看不到别人的相同特征。
所以,从中国电影的发展来看,中国人早就厌倦了过分渲染民族自豪感的影片,过去那种抗日片,或者英雄主义电影早就没有了,这不嘛,广大观众对“抗日神剧”的鄙视就证明了中国观众在民族自豪感层面上的审美水平。
中国观众开始能够理性的看待客观事实,要求事实,甚至要求更可信的创作。
韩国观众在这方面不得不说,落后许多,特别是很多历史题材电影,我都不好意思看,渲染得真是有点太过了,我就不点名了。
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怀着真诚的心态,期待着去看的,盼望着韩国电影能够真正走出民族狭隘性的小圈圈。
果然,继上次看了《阿修罗》之后,我就感受到了韩国电影大刀阔斧地跑开民族狭隘性的巨大进步,虽然之前的《新世界》等电影也很出色,但仍然能够略微感受到一点油腻腻的味道,《阿修罗》的故事和角色设计则更加的真实,当然我又没当过黑社会或者警察,我所说的真实是我们广大观众愿意相信的真实。
这次看《密探》,纯粹是被宋康昊吸引,招牌,他演的电影错不了,但是一开始我还打退堂鼓,这抗日题材的影片会不会再一次把我恶心着。
但是事实却不同于往常,比那个《暗杀》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那个《暗杀》,大家慢慢看吧,对,还有那个《仁川登陆战》。
《密探》的故事情节本身虽没什么创意,但足够紧张,结构完整,悬念充足,合格的商业电影,没毛病。
可是值得称赞的是,虽然是抗日题材电影,本片却把抗日、渲染民族情怀当成了辅助载体,影片更多的是向观众表现了以宋康昊扮演的“汉奸”为核心的深处谍战漩涡的人的真切的心理。
影片中其他的爱国人士或叛徒都属于比较典型的设定,而宋康昊扮演的李郑出是非常有创意的角色设定。
李郑出一开始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汉奸”,他不是一个深藏不露,胸怀大计的爱国人士伪装成的“汉奸”。
他最后选择爱国是不假,但策反的理由可不是像其他影片那样,民族性像干柴烈火一样,被几句话感动一下就熊熊燃烧,而是日本人的压迫和不信任,加上义烈团的威逼,而逐渐引出了应该藏在每个人心里的那一星半点的爱国情怀。
这样的一个爱国转变反而更加的真实,也是观众认知所能接受的爱国热情的释放过程,既不夸张豪迈,也不是无药可救。
在接下来的一系列爱国行动中,李郑出始终都是摇摇摆摆,没有表现出那种坚定不移的爱国热情,他的爱国抉择总是伴随着你推一把,我踢一脚,直到最后,他才表现出了成熟的,义无反顾的执行力。
观众们虽然学习过雷锋、黄继光、董存瑞,但是我们在银幕上不想看见那样的英雄,我们看不懂,我们更愿意看到现实的英雄。
有多少人能够在战场上无所畏惧,有多少人能够在严刑拷打下视死如归,当面对枪林弹雨,横尸遍野,自己生死未卜的时候,有几个人能做到一点恐惧感都没有?
太奇怪了,太离谱了,这不符合我们的认知,观众要看到他们能看懂的东西,而不是完全没有共鸣的神一样的存在。
为叛徒添加那么一点苦衷,为英雄添加那么一些怯懦,才更符合大多数人的认知。
本片第一赞是能痛改前非,把渲染民族自大的抗日题材,(那可是抗日题材啊)退居二线,让位于人物刻画;第二赞是对李政出的贴近真实的刻画。
看来,韩国电影开始学会走上正路了,真正希望他们创作出更多符合观众什么口味的电影,多一些认同,少一些教育。
为所有反抗异族入侵的仁人志士默哀。
2016@信義威秀
宋康昊无愧影帝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韩国最终意外地独立复了两个国,志士们的鲜血没有白流,在历史的烟云中,其实有无数的怀抱复国梦想的人在做出巨大牺牲后,彻底湮灭于大历史中,声名俱消。电影拍得太中规中矩,不是《紫蝴蝶》的路数,难怪没什么影响。
真的拍的又长又闷,谍战的紧张悬疑感完全没出来,宋康昊很棒,相比之下孔刘就看出差距了
老实说,#密探#这种集齐宋康昊、孔刘、李秉宪,搞了一个大制作,结果还能拍成这个样子的电影,已经可以叫做烂片了。
意外的并没有很着迷,想起《暗杀》的画面感。剧情其实很虚,靠的全是演技。结尾给满分。孔侑颜控党不得不给加一分~
这电影真是白瞎图中偶巴的颜值和康叔的演技。难怪主演们没一个愿意带着这片来威尼斯。高能抗战神剧,设定在了上海。连续扇脸和大碗喝酒快剪那几段都笑场了。这不就是一廉价难看的商业烂片么!
有气无力,这种主旋律真的不像韩国电影
孔宋搭档的韩国主旋律,可惜节奏太拖沓,不及预期。
慢慢长长…上火车之后来点精神 最后来点精神…总之没啥意思…韩国也真是…拍个抗日剧还得来上海…接着期待一下孔侑下个月tvn的新剧
片子太长了,看不下去。但是孔刘真好看。
剧情中规中矩的韩国抗日片,一点也不意外。为了宋康昊打卡。
金志云无论如何也是我的菜
和《暗杀》差不多的水平,稍微次了一点,金知云老师正常发挥。
果然還是主旋律啊 還想說孔劉是密探的話這劇本就好玩了 結果並沒有 前一小時和後一小時好像兩部戲一樣 前面簡直要睡著 上了火車就好看多了 不過有些調度還蠻好看的 論手法金知云還是比崔东勋略勝一籌 氣氛營造上也更佳
节奏不快,但是够错综复杂的,是部佳片。
高潮不断,不错的谍战片。宋康昊保持高水准,从一个日伪头目变成信仰坚定的革命斗士,逻辑清晰转折合理。展现了革命者的崇高理想、信仰,前仆后继飞蛾扑火般的斗争精神。
警察的内心正代表了摇摆不定的普通人,得民心才是胜利的基础
画面好棒,叙事好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