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以live stream的方式观赏了伦敦西区Almeida Theatre的新作「The Tragedy of Macbeth」虽然没有在现场看的 “immersive”,却也能摆脱”位置视角”的束缚,跟随导演的镜头看到演员的面部特写,更加细致生动。
以及,莎士比亚的对白,没字幕实在考验听力 哈哈哈 😅🙈 “Sleep no more. Macbeth shall sleep no more.”女巫的预言,权利的诱惑,妻子的诱导,让原本忠诚勇敢的将军下决心杀了国王,取而代之。
可坐上了王座,故事就结束了吗?
不,这只是噩梦的开始。
违背本心和良知让Macbeth变得暴躁多疑,再也无法安宁入睡。
Lady Macbeth也因谋杀的阴影,陷入癫狂,神智不清。
贪婪让麦克白和夫人深陷人性的黑暗,再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
两位主角对内心刻画的精湛演绎,让人感受到了一股苍凉的悲哀。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命运已经不再扮演重要的角色,取而代之的是人类的各种欲望,如猜疑、嫉妒、贪婪、斗争等。
这些都是来自人类内心深处各种复杂的情感,人类只能用有限的理性寻求解决之道,但是到最后往往会发现,结局无论如何都是悲惨的,而这种悲惨的结局也就使得人类慢慢走向虚无主义。
以《麦克白》为例,他原是苏格兰的大将,听女巫预言自己会当国王,加上妻子一再怂恿,终于弑君称王。
接着又杀害了其他竞争对手,但是最后还是被前王之子复仇所杀。
这一切都来自一念之间的野心,而结局则是毁灭。
换句话说,近代欧洲悲剧是从理性主义出发,亦即用人的理性去选择、衡量、判断一切,并且设法改变现状。
然而,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无论计算得再精密,也掌握不了所有的变数。
一个人再怎么聪明,很多事情仍然是处于他所能掌握的范围之外。
因此我们到最后会发现,一切终究会归于幻灭。
这就是虚无主义。
西方悲剧将震慑放于一切之前,它不是引人哭泣,而是要人认识到命运和自身的不可抗拒性,是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则认为,一切悲剧的社会根源在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俄狄浦斯,奥赛罗,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从命运冲突转到性格冲突,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也试图在社会矛盾制约和人性变异中对人的本质做出解答,他在这种复杂性中,看到了人本质的亘古不变的东西,就是人具有追求自由理想的特性。
改编自莎翁的影视剧不计其数,然而,这部电影只是把需要演绎的故事重新放在一个舞台上,基本上像一个舞台剧的演绎方法,不知道这个是否是太简单了。
麦克白的悲剧证明了一个人如果心中有欲望,而且是比他的行动和能力更高的欲望,这是件可怕的事情。
还说明了家里要有一个贤内助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有一个充满着欲望和冲动的妻子,迟早也是会一个悲剧。
[呲牙] 影片的艺术设计是超现实的,极简化的现代式,人物的服装都是重新改造设计的,也呈现出一种简约风格。
莎士比亚剧有着诗一般的戏剧化的语言,然而,两位主角念台词,就像日常的谈话,尤其是前半部,没有显示是那种高昂的戏剧化腔调。
《麦克白的悲剧》。
作为今年冲奥热门片,真是令人大吃一惊的科恩,居然几乎没有对原著剧情和莎士比亚的台词进行什么修改。
这就造成了令我昏昏欲睡的局面,一方面确实也迟了,另一方面,毫无悬念的剧情推进激不起任何浪花。
当然,形式上的创意有很多惊喜。
黑白片,优秀的用光和场景。
尤其把舞台剧和电影两种形式如此紧密地结合起来,毕竟整部电影都是棚拍,也可以说就是在舞台剧的舞台上拍的。
丹泽尔华盛顿和麦克多蒙德的奥斯卡影帝影后组合是优秀的。
支撑我短暂驱赶睡意的,几乎都出自华盛顿的表演环节。
用力过猛?
或许有一点,但是《麦克白的悲剧》。
作为今年冲奥热门片,真是令人大吃一惊的科恩,居然几乎没有对原著剧情和莎士比亚的台词进行什么修改。
这就造成了令我昏昏欲睡的局面,一方面确实也迟了,另一方面,毫无悬念的剧情推进激不起任何浪花。
当然,形式上的创意有很多惊喜。
黑白片,优秀的用光和场景。
尤其把舞台剧和电影两种形式如此紧密地结合起来,毕竟整部电影都是棚拍,也可以说就是在舞台剧的舞台上拍的。
丹泽尔华盛顿和麦克多蒙德的奥斯卡影帝影后组合是优秀的。
支撑我短暂驱赶睡意的,几乎都出自华盛顿的表演环节。
用力过猛?
或许有一点,但是华盛顿令人想起《训练日》时那种不羁的风采。
卡死诈骗,丹泽尔华盛顿和科恩嫂拍得很好,以后别拍了。
不是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就是莎翁剧了。
经典不容亵渎啊。
如果要看直接看原著吧。
最让我惊喜的是女巫扮演者Kathryn Hunter,听说在话剧界非常知名,不但經常擔當主演(如反轉性別扮演李爾王),也不時擔任話劇導演,开篇麦克白二人穿越荒野迷雾时,女巫跪着俯卧在沙地上应该是在听麦克白走近的脚步声,原著有更详细的描述,女巫发白干裂的双唇和深陷的眼窝那段独白功底太深了,一个女巫站在地上那滩水洼前,在水面上成像出2个黑衣女巫,说出麦克白即将成为班柯爵士后代成为国王的预言,回头遂入迷雾,麦克白二人大声质问,回应的却是从迷雾里突然飞出3只嘶鸣的黑乌鸦,开头这么狠的料让我对这部剧充满了期待,激动不已,想不到开始就是结束T_T。
邓肯出现幻象时三黑衣女巫蹲坐在木质横梁上向下俯瞰,在水里撒下山羊的胆汁、犹太人说谎的肝脏、鞑靼人的唇,麦克白捧起一捧清泉,召唤出女巫的主人,一个纯洁女童?
也非常棒的布景、画面感。
好像女巫演员又换了个身份兼职出演那个藏邓肯儿子的老人,麦克白死了之后某男去老人那里领回了王子给了老人一颗金币,骑着马就突然变成了一群乌鸦?
这是代表和魔鬼做了交易吗?
不知道为什么丹泽尔华盛顿在这里的眼睛都没有神,没有感情流露,科恩嫂有点太用力过猛了,把所有都表现到脸上了,两人中和一下就好了。
在原著里麦克白夫人深究到底也是为了丈夫的野心不得已用无情恶毒、蛇蝎心肠武装自己,煽动麦克白弑君篡权杀邓肯的罪魁祸首,在麦克白犹豫时冷血鞭策。
“我曾经哺乳过婴孩,知道一个母亲是怎样怜爱那吮吸她乳汁的子女;可是我会在它看着我的脸微笑的时候,从它的柔软的嫩嘴里摘下我的乳头,把它的脑袋砸碎,要是我也像你一样,曾经发誓下这样毒手的话”。
确实个很有力量的女人,但结局是麦克白夫人最后死于内疚害怕自杀而亡,应该演惯了绿皮书和无依之地里硬汉女权,科恩嫂没把这中间精神压力大到梦游洗掉手上的鲜血,无力承受到自杀解脱自己的转变很好的表达出来。
那声长长的叹息真的不太行,我也做过心理压力大到爆炸的噩梦,梦中尖叫到现实中熟睡的自己也跟着尖声惊叫得惊醒了全身是汗,但这中间无法引起我的任何一点心理波澜。
如果你经历过使自己百分百分的毫无人性,就像弹簧一样,你当初压得有多淋漓尽致,后来就会反弹的多高。
事成之后麦克白夫人如愿以偿当上皇后,但随之而来反噬的内疚,在麦克白夫人的潜意识里浮现,通过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知道,梦是愿望的达成,梦会找补梦会伪装,梦游都是麦克白夫人的潜意识反射“洗净你的手,披上你的睡衣;不要这样面无人色。
我再告诉你一遍,班柯已经下葬了;他不会从坟墓里出来的。
”看出麦克白夫人的内疚和罪恶感被压抑的很深,事后麦克白夫妇也渐行渐远/整个影片都在用台词推动情节,吧唧吧唧说邓肯儿子马康尔逃到英格兰,麦克白准备发动军事行动迎战的发展,而不是用情节推动,整体说得太多演的太少了,虽然看莎士比亚剧的英文台词得听其中的完美的音律但演技也很重要,估计是电影没有足够的空间去表现了。
/另外原著是女巫的第三个预言是等到森林会移动时麦克白就会死,有点像权力的游戏里瑟曦的预言似的。
但是影片没有表达,按照原著里这时候麦克白的表现是不可置信但又恐慌的,因为女巫不可能实现的预言实现了,所以丹泽尔华盛顿的表情不是很符合设定,连那种将信将疑的感觉也没有,反而是那种兔崽子我去看看你要是骗我我就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的看热闹心态。
对丹泽尔华盛顿太失望了。
森林之战好像是在10平方的棚里拍得,巴掌大的地方英格兰军队人顶着聚酯纤维影楼假绿植的叶子,是不是越拍后面越没钱了?
原著里此时国内还有揭竿而起的其他不服的贵族,应该是很混乱唯一的军事大场面,才能衬托出麦克白一人吃力平衡压制大局,麦克白因为利欲熏心所以在打斗中去捡王冠被砍头,可惜我都没看到……找了个黑人演麦克白就好像是找林徽因先生演林黛玉一样,两个人都挺好但是1+1=0,应该是为了肤色zzzq吧,
《麦克白》原著本身,就是一部非常完美的戏剧(废话,不然怎么能被称作“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不同时代对其的解读也足够多,而且相当多的解读是极具“创意”的。
曾看过的比较好玩的解读是高中语文老师曾在课上提到,《麦克白》在某些时期被解读为昭示“封建君主必然灭亡”事实的戏剧,配合“打倒孔老二”,上演得不亦乐乎(坏了,“不亦乐乎”也是孔老二的话///)。
科恩版的《麦克白》从标题似乎就表明对原著的解读是宿命式的:你已经知道这是个悲剧,只需等待悲剧发生即可——这种解读方式很容易想到拉康对《失窃的信》的解读,三次看信对应三次女巫的显现,因为对拉康的阅读数量还不太够,暂时不展开...谈些好玩的:
“什么锅配什么盖”
这句话很有意思,“我们畏惧流言蜚语,但却不知道为何畏惧”——它似乎否定了流言蜚语对我们的伤害,但在当代,我们所目睹的网络暴力显然会造成一些无可挽回的情形(比如刘学州的死),这句话似乎在想要强调:流言蜚语真的能够伤害到我们本身吗?
说的具体一些,难道刘学州的死仅仅是因为网络暴力?
他所经受的来自父母的暴力,他所经受的来自体制的暴力,这些难道就没有为刘学州的死造成一点点的影响?
当然有!
那么他们呢?
与其说我们不知道为何畏惧,倒不如说不知道畏惧谁:真正畏惧的事物从来不会被揭开面纱,这就是语言的暴力之处。
切身体会也告诉我,完完全全的陌生人对我的情绪真的很难有多少影响,真正对我情绪有影响的是那些不太熟悉、却似乎有着关联的人,比较生动的例子就是朋友圈的那些人,他们的话真的很容易伤害到我(怎么变成吐苦水勒!
我就要说,发朋友圈的都是傻逼)——当然,前任对我情绪影响最大,换位思考就是,我的出现对前任的影响也难以忽视,所以,不联系最好!
在林中的对话很有意思,导演在“老旧的”剧本中注入了一些“新东西”,女权主义,当然没那么明显,而是以“男性也可以表露感情”来反映的,不过这句话同样蠢...“你可以不像个男人一样”,“你可以像个男人那样去感受”:语言的缺陷暴露无遗,这两处“男人”似乎是不同的,但又似乎完全一样,这会让男性观者很迷惑,我到底像哪样?
——如果观者会思考这个问题,那就太好了,虽然表现手法是有问题的,但引人思考就很好,而且,男人应该怎样,这无疑是一个比较前沿且热门的话题。
在此我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男人怎样都可以,没有应该一说,更进一步的,放弃男人这个身份,拥抱一些自由。
这张图也很乐,我不知道男主说出这句话时抱着什么样的心情...前后两句话是完完全全的反讽,更是对由黑人来扮演麦克白这个角色的巨大讽刺...我不明所以欣赏下这部电影的绝美画面罢,为数不多值得称道的
37年了,科恩兄弟终于也要单飞了。
据说原因是弟弟(伊桑)不想拍电影了,于是大哥(乔尔)只得自己(顺带捎上大嫂)过了把莎翁瘾。
剧情几乎严格忠于原著(当然删减了约半小时的内容),包括后来被科幻片玩烂的自证预言梗(麦克白会即王位),爱洗手的麦克白夫人,文字游戏(森林移动,非女人所生)等。
麦克白捡皇冠时被斩杀倒是首创,不知是不是受了子路结缨而死的启发。
科恩兄弟二十年前为了致敬黑色电影,曾把《缺席的人》拍成了黑白片。
本片的黑白画质连同其他场景设计则呈现出极简主义风格,在我看来正适合这部被演绎过千万遍、观众对故事台词都稔熟于心、与其花里胡哨不如一展精髓的经典剧目。
其实乔尔本来是想在苏格兰(原著人物原型所在地)实地取景的,只是后来迫于疫情才不得不改在摄影棚拍摄。
这个计划之外的舞台感可能是新冠病毒在肆虐好莱坞的两年中所做的为数不多的好事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和最佳艺术指导两个提名实至名归。
丹泽尔·华盛顿凭黑人版麦克白蹭了个影帝提名。
但我觉得最该提名甚至得奖的是饰演女巫的那位(仨人/鸟都是一个人演的)——那表情那仪态那口音那装扮,以后就是妖精天花板了。
最后是表白:乔尔,这样的大银幕莎翁你拍一部我看一部。
莎士比亚戏剧一向是影视作品改编的热门之选,而《麦克白》更是改编次数最多的一部作品,从黑泽明到奥森·威尔斯,再到波兰斯基,这些电影大师的版本示范了极高水准的改编榜样。
2014年澳大利亚新导演贾斯汀·库泽尔再次挑战这部经典,在戛纳首映时引起轰动。
而最新的改编版《麦克白的悲剧》来自美国独立电影导演科恩兄弟中的乔尔·科恩,这对兄弟导演一向以天马行空的古怪创意而享誉影坛,而乔尔单飞执导的首部作品却选择了沙翁文学改编,有点令人意外。
我敢说这个版本的《麦克白》肯定不是最好的,却是最有创意的一部改编。
看过澳大利亚导演贾斯汀·库泽尔版的观众一定会对导演的暴力美学印象深刻,他的改编突出战争的血腥残酷,及其对主人公造成的心理创伤。
而科恩这个版本则返璞归真,突出极简主义的美学风格。
采用黑白片的仿古形式,人物从茫茫白雾中现身,隐没在暗处的剪影具有德国表现主义的味道。
没有千军万马、胆战心惊的战争场面,只有伪装成树林的军队,在茫茫雾色中匍匐前进。
室内空间设计更是一绝,麦克白的城堡变成了一个后现代风格的美术馆,笔直的线条划分出怪异的空间感。
各种极致的光影美学和布景提炼出极简的舞台感,也为展示人物的内心欲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对白依循着古典的晦涩感,却在奥斯卡影帝丹泽尔·华盛顿和影后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两人的演绎中迸发出奇异的吸引力。
尤其是丹泽尔·华盛顿,他将古英语台词演绎出现代人的焦虑感,在各种情绪之间娴熟自如地转换,从压抑过渡至轻佻,不经意显露出他的征服欲望,在陷入幻想中追击敌人与最后一幕孤身奋战的表演令我印象深刻。
值得注意的是,导演在片中选用了不少黑人演员,这种大胆的选角立刻打破了莎士比亚原著的白人意味,流动着紧贴当下的种族平权和多样化意识。
有幸能够在上学期间课程项目组组织观看了这部电影,所以在这里打卡在爱丁堡的第一次免费IMAX超前点播观影体验。
CINEWORLD裸眼3D体验真的一本满足在莎士比亚的《麦克白》的故事中,勇敢的苏格兰将军麦克白从三女巫那里得到预言,称他某日会成为苏格兰国王。
出于野心和妻子的怂恿,麦克白暗杀了国王邓肯,自立为王。
在自责与幻想的折磨下,他很快堕落成为一名暴君,不得不通过持续的狠手来保护自己,打压敌意与猜忌。
大屠杀与内战使得麦克白与他的夫人变得自大、疯狂,直至最后二人灭亡(来自维基百科) 个人认为电影最大的亮点是完美地将舞台剧融合进了电影的风格中。
黑白摄影凸显陈旧与苍凉、转场细节令人赞叹、光影配合折射人物心理、乌鸦女巫的造型令人惊艳…当然,将舞台剧搬上银幕,两种艺术形式的火花便碰撞出来。
首先是台词,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虽然在电影院没有字幕根本听不懂),(但是丝毫不影响其)台词经典而恢弘,尤其是屏幕上巨大的“TOMORROW”彰显那“虚无主义者的独白: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 (来自维基百科)如此,黑白的影像更加凸显了麦克白灵魂的虚无;其次是表演,作为观众能够比在观看舞台剧时观察到更多演员的面部细节、欣赏到更多电影特效;舞台布景方面也尤为精彩,演员穿着古代服装但是许多场景却似乎来到了现代,工整的几何构图和场景铺陈令人赏心悦目;最后,也是最大的亮点,即这部电影类似京剧一样,仅用三两人的冲突和对话便给予观众一场战争的体验和压迫感,表现手法真实不造作,观众透过有限的空间和角色却能够感受到战争的磅礴和屠杀的残酷。
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一方面(据说)是科恩兄弟和A24制片的特长(用小表演来展现大场面),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舞台剧和电影结合的魅力:1.将戏剧背景的设计通过电脑技术更进一步提升,为观众呈现出更好的视觉效果;2.保留戏剧对白的文学性,让观众通过电影细节更深切地体悟文学;3.将戏剧的时空局限性与跨越性融入电影,在无限的电影里体验有限的戏剧带来的无限想象力…非常美妙的体验。
更喜欢贾斯汀·库泽尔的《麦克白》,但是这种极简主义的舞台剧风格也非常迷人,尤其是摄影、美术的艺术造诣让人拍手叫绝,包括那专属于A24电影的诡谲之气。
作为莎翁最狗血的大悲剧之一是一篇野心巨大的习作,表现主义形式的框架但过分极简
Macduff差了点,遗憾
太阳星辰、睡眠死亡、天堂地狱,大量天空的描写让人与环境的对抗显得如此无力。4:3画幅,大量固定镜头,经典电影技法拍经典文学,表演和台词还是舞台剧式的。人物刻画薄弱,还好女巫的恐怖感渲染出色。极简的线条和布光,几段establishing shot很惊艳。同是科恩和黑泽明的脑残粉,还是更喜欢六十年前的蜘蛛巢城。
《麦克黑的悲剧》讲了什么?话语权威的篡夺者注定被群体意志砍头,表面上选角试图在矫正种族歧视,实则恶意满满。
视听非常精彩,别的没了。
想到有可能会听不太懂古英语台词,可是没想到基本上没听懂在说什么,幸好对情节有所了解才能大致看懂剧情走向。不过保留了十足舞台剧味道的全片仍然是一道无比美味的佳肴,黑白和4:3画幅影像增加了复古苍凉之味,仿佛一部老电影,打光和音效设计很用心,转场丝滑无比,三女巫也是让人印象太深刻,仿佛第七封印里的死神。
嘿嘿嘿……
全片表演最好的还是(是不是也只有)Frances McDormand。在拍摄方面最好的几处构思都是和女巫、幽灵、“移动的树林”等有关的,灵逸逼人。打不到四星的原因是灵魂人物没撑起来。
PPT电影越来越多,表演好奇葩,每个人都放佛在演自己,年纪轻的演员更加令人出戏,这些年轻演员的表演毫无信念。虽然下面的话政治不正确,但是片中黑人来演无所谓,但好几个黑人的头发也很hippop,出戏感太严重了吧,拜托,化妆造型上稍微尊重一下历史吧,别让政治正确泛滥成灾,毫无底线。
三星半。开头迷雾中浮现幽灵般的面孔,旷野倒影中三位一体的女巫感觉很对,王宫部分表现主义的灯光构图营造了灵魂监狱的空间,将麦克白和其他毒物一起置于巨大的锅底,命运女巫俯瞰的视角选择也有意思,树叶和乌鸦的变形让人想起希区柯克和疯癫的梵高,缺点在于几位主角的表演似乎都不在一个频道,和电影调性最吻合的反而是现代舞剧/腹语术画风的女巫。
就是我看不懂,但是我很震撼的那种电影,光影美学非常上乘
被摄影惊艳了两分钟,然后越来越无聊,黑白影像+极简线条+聚焦打光只是加重了舞台感啊,而且为什么丹泽尔的演技越看越生硬
感觉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像属于旧时代的作品。摄影布光这些太强了。
乔尔想要模仿伯格曼或黑泽明的风格,可无奈他是科恩兄弟的成员,《麦克白的悲剧》的风格是分裂的,一方面是基里科,德国表现主义影响之下的美术设定,另一方面乔尔则重复着同一种构图:浅焦下人物近景直面观众,强迫其注意到人物说话时的肌肉运动,一种典型的黑色幽默处理方式,人物的美式英语则仿佛置身于一场排练或Zoom上的剧本朗读会议,我们当然可以设想一种科恩式的麦克白,参考《逃狱三王》或《巴斯特民谣》,抛弃掉严肃性,在形而上学和反类型上越走越远,用丑角视角或者将场景移置某种荒诞派色彩的人物窘境之中,不过很可惜的是《悲剧》并没有,属于好莱坞那种作为呆板无趣,却稳赚不赔的,缝合怪式的改编;或许将同样的题材交给多兰,也会得到一部类似的影片。
我基本一句台词都没听懂我的天,被吃爆米花的人包围全程不断,中间还睡着一次,醒来就看到麦克白正在扎国王脖子…还有就是Ross这个角色是干啥的没太看懂,救了Banquo的儿子吗?
题材多匮乏才又来折腾麦克白啊?!摄影什么的都很棒,黑白影像和“悲剧”也很搭,可是故事太家喻户晓了,实在也玩不出什么花样了。倒是丹泽尔·华盛顿和弗兰西丝·麦克多蒙德演技很过人。
《麦克白的悲剧》的悲剧:非黑即白。
5.0 高度電影化的版本,讓人愛不釋手。場景的簡化讓鏡頭精簡,表演連貫,演員的表情與一舉一動都受到高度地關注,這一作法非但沒有削弱故事本身,反倒讓一切都更為合理且情緒流動地更為自然(算是領略到了舞台戲劇與電影結合的高段表現力)非要挑刺的話⋯願能省略小孩與母親關於叛變者對話的段落。三女巫的肢體與聲音表演,出場序,表現力都太精彩了
看得昏昏欲睡,太多黑人政治正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