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拍器
Metronom,严密监视的派对(台),派对有罪(港)
导演:亚历山德鲁·贝尔克
主演:Mara Bugarin,Serban Lazarovici,弗拉德·伊凡诺夫,Mihai Calin,Andreea Bibiri,Mara Vicol,Alina Berzunteanu,Mihnea Moldoveanu,Andrei Miercure,Mariuca Bosnea,Eduard Chimac,Marius Boboc,Tiberius Zave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法国语言:罗马尼亚语年份:2022
简介:听摇滚乐是罪的年代,罗马尼亚青年只能在家里闭门派对,抓住稍纵即逝的放纵与自由。十七岁的安娜,得知男友将移民他方,情绪跌落低谷,不顾母亲反对,参加犯禁派对。偷偷收听西方广播,心仪电台节目却无法点唱,于是联手写信。没料到秘密警察上门拉人,勾结外国的罪名如何担当?亚历山德鲁·贝尔克首部剧情长片,细致重塑七十年代氛围,捕..详细 >
影片近乎粗暴地分为两部分,冷冽且有力。
《一封点歌信》 那个铁幕年代 能和苏联老笑话抗衡的还得是关于齐奥塞斯库的笑话
有些部分我觉得稍微有些多余,例如最后一次见面。但如果时光推后二十年,这些年轻人回想这个节拍器事件,会怎么看待自己受到的影响
两段亲热戏算有意思一些(会想到一点《色戒》),两个人的心情、身份以及诉求、变化。
我们的22年能拍72年的事儿么?
完成度很高。沉浸式体验。那个年代虽然压抑但音乐什么的是真美好。
偶然在B站刷到的电影,拍摄色调和构图非常吸引我,感觉很古派,没想到是这么新的电影。女主角太美丽了,违反禁忌的感觉很上头,或许这才是青春
挺无聊的
以为是少女的青春疼痛,警察一出现才发现没那么简单。有些事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状,国内大概率没法上吧。不能讲得太明白,但只要有人讲便也是好的。
不知道是不是这一代的罗马尼亚电影人都对时代创伤和社会禁忌的交叉议题感兴趣,而这一部也是关于70年代高压政策下的“伤痕电影”。虽说Alexandru Beic第一部长篇的表现应该是及格以上,然而无论是镜头风格还是叙事节奏,充满了太多Mungiu的影子,让人不禁质疑其对于故事把控的能力。影片从一个少女的视角,在当时罗马尼亚对于西方戒备的语境下,探索关于亲密与背叛的coming-of-age,然而Ana的爱情和她的选择,都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她自己,而成为又一个缺失agency的“殉道者”,在这点上只能说是Beic编剧的短视了。而流行音乐真的会是政治变革的诱因么?在岌岌可危的大楼中,压倒它的绝对不是最后一根羽毛。
如何让一群本来对它感到愤怒的青年变为为它服务的秘密警察。主题是挺不错的,但是导演的功力还是太稚嫩了,而比其更稚嫩的是女主演的演技。(摇头
3.5我反而很喜欢。在肃穆紧张的时代背景之下,爱情汹涌而来,这样的年纪,如何能抵挡爱情呢?敌我矛盾,前途命运,都是又遥远又飘渺的事情,只有父亲的跪诉,男孩身体的吸引是当下的身边的真实的,从脑海中萦绕不去的事情啊。父亲的爱告诉我的似乎是和命运相关的,男孩传达的是痛苦但炙烈的无法抗拒的爱情。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所谓同学们脆弱的选择,事后只对前途的担忧,而彻底不在乎了告密信和电台,年少本就游移不定,热血且无力,不是痛斥的点。珍贵的是我当下的要保护所爱之人的心,和父亲要保护我的愿望。哪怕知道对方泄密也忍不住的保护和爱意啊。所谓的审判者们,他们没有爱情,没有关爱,所以只在乎结案。可能年纪大了就有能力克服爱了吧,但现在我的爱情我的关爱,在胸腔中拉扯,在头脑里溢出来了,无法阻挡。(最近琼瑶腔太重了,自省一下
坎城一種注目最佳導演;坦白說看不出導演的特別之處。倒是35毫米底片與大量手持鏡頭、傳統視訊比例,60-70年代搖滾音樂營造出那個「封閉」時代的印記;自白書的那段寫實的令人發寒。除此之外,對於鐵幕時期的東歐側寫,只憑自由歐洲電台的書信;沒有煙硝的愛情啊!
开场第一个镜头就震撼,走过成为远景两人接吻。四比三画幅也构图正好。东欧青年在政治压迫下的迷茫与反思。
“我想知道他爱不爱我?”但是知道真相是以失望与命运的转向为代价的,学生时代的困惑、虚伪、踟蹰都表现到了。有点特别的东欧电影,但我不知道为什么不太喜欢。
东欧社会主义学生挺开放
2.5 罗马尼亚癌症 极权政治下的意淫 你们一点都不嬉皮
拍个短片不好吗,反正剧情拖沓又空洞
沿袭了罗马尼亚电影一贯的主题和风格,但太显小清新了,没有太多惊喜,就中间那段70年代的美式摇滚和爵士还挺好听的
4.5星。一部纪录片调查过程中诞生的剧情片。十年前可能只是四星,今天看触目惊心。波澜不惊,暗涛汹涌,讲的分明是我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