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无名小辈

A Complete Unknown,摇滚诗人:未知的传奇(港),巴布狄伦:摇滚诗人(台),要插电,完全未知,Going Electric

主演:提莫西·查拉梅,艾丽·范宁,波伊德·霍布鲁克,爱德华·诺顿,莫妮卡·巴巴罗,斯科特·麦克纳里,丹·福勒,查理·塔汉,P·J·伯恩,乔·蒂皮特,迈克尔·切鲁斯,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无名小辈》剧照

无名小辈 剧照 NO.1无名小辈 剧照 NO.2无名小辈 剧照 NO.3无名小辈 剧照 NO.4无名小辈 剧照 NO.5无名小辈 剧照 NO.6无名小辈 剧照 NO.13无名小辈 剧照 NO.14无名小辈 剧照 NO.15无名小辈 剧照 NO.16无名小辈 剧照 NO.17无名小辈 剧照 NO.18无名小辈 剧照 NO.19无名小辈 剧照 NO.20

《无名小辈》剧情介绍

《无名小辈》长篇影评

 1 ) 本该伟大的传记电影

历年的奥斯卡奖项上都并不缺少人物传记片的身影,从《波西米亚狂想曲》,《灵魂之王》到《猫王》《音乐大师》描绘音乐大师的电影是奥斯卡奖项上的常客,首先音乐家本身自带的流量,其次其本身就写作了大量歌曲,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肯定比重新创作要简单的多。

于是今年我们迎来的便是鲍勃迪伦,首位以音乐家身份获取诺贝尔文学奖的音乐家,而饰演鲍勃迪伦的则是当下电影流量的担当-甜茶,甜茶的意图也很明显。

传记电影往往在人物塑造上会被人们和艺术家本身做对比,而只要基本还原了艺术家本身的特色和性格在评奖上就能获得极大的优势,冲击最佳男主角似乎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本篇试图去还原鲍勃迪伦在1961年到1965年期间的经历,从无名小卒到《like the rolling stone》这样跨时代的歌曲如何创作和发布。

听说甜茶为了这部电影练习了声乐,口琴,以使得自己更像鲍勃迪伦,同时电影中的歌曲的声线也明显向着鲍勃迪伦的原声做了调整,这点值得肯定。

但甜茶在饰演致敬伍迪的时候的表演着实让我有些出戏,精致的面庞搭配上鲍勃迪伦那沙哑充满故事性的声音,难以让我带入到甜茶所饰演的角色中。

回到电影的剧情,导演并没有像其他传记类电影一样对角色本身的内心世界做进一步的挖掘,很多事情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显得电影相比较于一部传记人物更像是一张金曲唱片,生硬的将鲍勃迪伦各个时期的金曲串烧到了一起,导致人物的刻画既不生动又不深刻,流水账一般的叙事着实让人无法接受,看完电影后满脑子除了鲍勃迪伦的金曲以及甜茶那一副熟视无睹的神情再无亮点,着实可惜。

个人评分:5.7分,流水账般的叙事和简单的拼凑金曲,毁了一部本该伟大的人物传记电影,不及格,仅推荐给想了解鲍勃迪伦金曲的观众。

 2 ) 《无名小辈》只拍出了他1%的魅力

也许鲍勃·迪伦是美国中老年心中的周杰伦,他将一脉电流注入吉他,也将一股清流输入时代。

他革故鼎新,往传统的弹唱民谣上泼洒了带电摇滚,一身反骨在音乐节上拗出了音乐新世代。

不仅如此,他还拿下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么一位成就如天高的传奇人物,电影却只拍出了他1%的魅力。

看不到鲍勃的内心挣扎与反抗斗争,看不到迪伦的超凡脱俗与音文斐然,只看到一名叛逆青年撒野时闯出天地,只看到一个多情花男掉入情漩与爱同游。

拍迪伦有一百个角度一百种拍法,导演偏偏选择了最无聊的一种,而且拍得也太舒适了,没有考究有味的镜头语言,没有严丝合缝的叙事结构,没有调和节奏的时间诡计,全片采用流水账叙事,完全是两个半小时的音乐串烧,歌虽好听,但这只是鲍粉的狂欢,可能粉丝看了也沉默。

甜茶有形无神,硬仿不适合他的角色表演效果适得其反。

摇滚诗人:未知的传奇 (2024)6.42024 / 美国 / 剧情 音乐 传记 / 詹姆斯·曼高德 / 提莫西·查拉梅 爱德华·诺顿

 3 ) 超没想象力的平铺直述+无敌音乐和时代背景的张力=刚好及格

影片后头找到了很有张力的点:乡村和新摇滚的撞击,代表的是那个时代全球文化开始流通,新一代的声音被听见,各种浪潮汹涌而至,但导演只抓住了想法,就是专注于bob的做法和复原故事,没能通过群众或者丰富配角表达更大的意义。

bob的权衡迷茫转变更是一代而过,女性角色也浅白的可怕,摄影更是及格而已,对话,跟随,等等等,没有节奏而说,但不得不说有些布景还不错,纽约的魅力仍在,加上音乐的力量填充了些不足。

 4 ) 时代暴雨中的先知:当希尔薇预知了鲍勃·迪伦的永恒背叛

尽管影片改编自Elijah Wald的《Dylan Goes Electric!》,以迪伦1965年纽波特民谣音乐节上石破天惊(其实是闹剧)的电声演出作为基点展开叙事,但是,作为迪伦粉的我,看完《A Complete Unknown》,最被触动之处,却是Sylvie Russo——对,这是片中的化名,实为迪伦早期的缪斯女神,Suze Rotolo,伟大的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封面里那个美丽俏皮的女郎。

Suze Rotolo的故事,摇滚乐迷们并不陌生,包括其自传作品《放任自流的时光》,陈震老师多年前已有中译本,以及迪伦在《编年史》中的描述,共同勾勒青年迪伦在纽约格林威治村所度过时光。

尽管《A Complete Unknown》中对Suze角色的调整,比如Suze从未参加1965年的纽波特,更别提他们隔着铁栅栏告别的那一段剧情,包括电影中对迪伦和Suze分手的描述亦模棱两可(其中重要的一点,Suze怀上了迪伦的孩子,最终他们共同决定堕胎,这是他们关系不可阻止地走向破灭的一环),电影中的这些改编一部分保护了Suze,也保护了尚且健在的今年83岁的迪伦和84岁的琼·贝兹,另一方面,这些改编在我看来是相当成功的,脑补(其实是印证)了我作为迪伦粉对当时年轻迪伦的构想。

有三场戏,迪伦的三次歌唱,台下的Sylvie Russo(我们还是叫这个名字吧)触动了我:第一次是迪伦唱《暴雨将至》。

这时候的迪伦,已是声名鹊起的民谣新星,被歌迷认出的时候赶紧钻入车里(此处致敬披头四hard day life?

)。

Sylvie作为在封面里出现的那个、可能是外界看来全格林威治村最幸福的女孩,镜头给到台下的她,她吞了一口唾液,然后露出了一个欣慰却苦涩的笑容——这一刻,希尔薇知道,迪伦,已经不再属于他了。

这是我在电影里的第一处泪点。

第二次,在新港,迪伦唱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吉他,口琴,破铜锣嗓,台下歌迷大合唱,这是美国1960年代的时代强音,也是迪伦后来要挣脱的声场。

这时候,镜头又给到了希尔薇,此刻的她,早已知道迪伦塑造了“大家心目中的迪伦”,知道迪伦本色的她也知道迪伦必将把此打破,连后台的琼·贝兹也露出了意味深长的表情:这个混蛋,不会为任何人停留,包括他自己。

最后一次,是的,就是影片的高潮,It Ain't Me Babe。

影片中,迪伦和琼·贝兹看起来甜蜜地唱着这首歌曲,But it ain't me, babe,No, no, no, it ain't me, babe,在台上如一对情侣,打情骂俏,不断地否定和肯定对方——实际上,在真实世界中,迪伦和琼在1964年对唱过此曲,影片中1965年是移花接木,迪伦和琼之间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我非常喜欢这一段,希尔薇未等歌曲唱完,已经知道,迪伦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混蛋,别抱着幻想了,走吧,别被他的才华蒙蔽了。

尽管这里会被许多观众认为是爱情戏份,但在我看来,希尔薇是最早的先知,她预知了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变色龙,他会用一个又一个的真诚的谎言,对自己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绝情的背叛。

最后希尔薇所说的,“他有很多可以聊天的人”,这又印证了迪伦的名言“对于我来说,向50个人歌唱,比向2万个人歌唱更难”。

专栏作家Darryn King在看完本片,认为Elle Fanning对希尔薇的演绎并不好(狗屎),但他在《福布斯》的文章里还是写到,Rotolo留下了“对成名所付出的情感代价的痛苦记录(从受害者的角度来看),还深刻地描绘了迪伦从民谣歌手到混蛋和全球偶像的转变”(a wrenching record of the emotional costs of fa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casualty) and, of course, a penetrating portrait of Dylan's transformation from folk-singing jerk to, well, jerk and global icon)。

说的没错,迪伦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

但,在《无名小辈》这个电影里,导演选择了用通俗易懂的感情线,去替代迪伦为什么要撕下自己被拱上旗手的标签,而最终通向了电,这个改编虽然看起来抓马,但是对于迪伦粉丝来说,如我前面所述,合理,反正迪伦那点破事,没啥我们不知道的。

至于那些不熟悉迪伦的观众,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渣男的故事有什么好看的之类,这只能是取舍了。

反正迪伦的口头禅是,关我屁事,I'm not there。

 5 ) 插电or不插电,这是一个问题

《完全未知》把迪伦塑造成为一个十足的混蛋(事实上他确实是的)。

本片在叙事节奏上把握得接近完美,只有那为数不多的观影门槛也许会让路人观众有些费解,以及三角恋情确实是有些些烂俗的。

然而,这些都不影响对迪伦的塑造。

在波澜不惊的两小时稳定叙事后,随之而来的高潮却突然让人热泪盈眶。

这是我最爱的那类传记电影。

比多年以前的《波西米亚狂想曲》要好上太多,《猫王》更显得是一部烂俗爆米花。

甜茶的表演我只能说影帝实至名归,像迪伦是另一回事,微表情才是绝杀。

 6 ) 俗套是肯定俗套的

看了《无名小辈》。

俗套是肯定俗套的。

有多俗呢?

影片至少三分之一都在唱,已经很挤了,还要加上《Like a Rolling Stone》电风琴八分之一拍的故事。

在俗上雕花的是:当年Bob Dylan跟Joan baez在台上唱《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Dylan最爱的那位女友就在底下坐着。

这电影要铺这一幕,感觉要唱了,先让别人唱;别人唱完了感觉要来了,结果他要先唱《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那位女友在底下流泪。

感觉差不多要唱那首歌了吧,直接转场了。

等你都把这茬忘记了,后面又来了一次。

俩人合唱,分手后的女友在旁边站着。

结果唱了《It Ain't Me Babe》,让女友再哭一次。

总结来说,就是让文青陪「甜茶」老师过瘾。

对于稍微了解Dylan的人来说,这些破事都已经烂大街了,电影里再看到有人演出来多少有点不好意思。

不过哈哈,我承认我俗了,听到「Once upon a time you dressed so fine」的时候我还是笑着哭了一下。

 7 ) 角色与表演都缺乏吸引力,最终难以留下深刻印象

1)太长了,其实这个人物Bob Dylan的故事不太复杂,不需要这么长,基本上只讲了两件事,一:他是一个jerk,各种脚踏两只船,利用女人;另一个就是他作为叛逆且追求创新的创作型歌手,一直希望能寻求改变和新鲜事物,但遭到唱片公司反对,可是他依然坚持与之斗争。

有才华的人底气足,不畏强权。

2)甜茶虽然造型上很像Bob Dylan但他演唱技巧很一般,也许是故意这样,反正给人的感受就是片中所有出演其他歌手的配角都比他唱得好。

这是真的,我保证你看完会有这个感受,因为很明显。

其他演员出演的歌手虽然唱得少但都很惊艳,可是甜茶的主角反而唱得很一般,无法让人有刮目相看的感觉。

当然也可能是故意为之。

毕竟Bob Dylan本人也是以创作才华著称,而不是嗓音。

3)Bob Dylan的故事其实最终只证明一件事:歌手必须自己写歌、自己创作才能受人尊重、崇拜和有话语权。

2个半小时就说了这么个事儿。

相比猫王的舞姿和外形,披头士的嗓音都比不过,Bob Dylan的成名、传奇全都是因为他很会创作,而且创作力惊人,他不仅随时给自己写歌,唱出人们心声,还给很多其他人写歌。

而因此,似乎所有人都迷恋他。

本人并不觉得这部电影有多好,也不觉得甜茶可以因此获奖,但也许可以入围。

我个人觉得他在旺卡里的表演和演唱更好。

鹅且这部电影反而让我对Bob Dylan的印象变糟,成为了黑粉LOL我看片时,听到旁边传来打呼声,还以为旁边的爷爷睡着了,但后来发现声音不对,才看到旁边的爷爷怀里抱着一只小狗,很小一只,甜茶唱民谣给它唱睡着了:)但后来甜茶开始玩电子音乐时,小狗受到惊吓又被吵醒了。

但总体来说小狗很安静,一点没叫,感觉是刚出生不久的宝宝.

 8 ) Once Upon a Time You Dressed So Fine

当妈后第一次一个人,也是五年来第二次在电影院看电影,年三十的早上,我在小城唯一的独立电影院最大的那个影厅看了A Complete Unknown, 包括我在内全场总共六个观众。

到家后D问我,”who’s the better lyricist, Bob Dylan or Leonard Cohen?” 我回答, “they’re about equal to me…Leonard Cohen is more cosmopolitan, don’t know why I always think of French cinema when I think of him. Bob Dylan is more connected to the roots and the blues, you know, always makes me think of the Midwest or the Deep South…”在纽约的那几年打卡了很多对我来说重要的地方,唯独忘了the Chelsea Hotel, 虽然几乎每天都会走过the Riverside Church, 但还是看了电影才知道那是BD和Sylvie Russo初遇的地方。

刚上大学的那段时间从Woodstock回溯进入了民谣年代,那是一段抱着《来自民间的叛逆》找歌听的日子。

我最先喜欢上的是Joan Baez的嗓音, 甚至觉得她那张Baez Sings Dylan要比原唱好多了。

之后读到她与BD的决裂,还有Joan Didion的Slouching Towards Bethlehem里关于她的龃龉。

电影也似乎一直在暗示她理想高尚但动机不纯。

我明白这是BD的自传片,可是包括他在内的每个角色其实都被处理得很平板,让人只看到他们的ego和genius, but who knows, 这可是BD认可的剧本。

一开始是很打动人的,当Woody Guthrie的”This Land is Your Land”慢慢响起的时候,联想到现实中正在发生的,here lies its poignancy. 1965年之前的那部分真的很好,完全还原了我想象中的那个年代,也很惊讶自己还能跟着唱出那些歌。

对于我来说,他们每一个都是反叛的,WG, PS, JB. 1968年,JB went electric too, 她发表了Baptism, 是她最实验的一张专辑,我的荒岛唱片之一。

她在里面念了一段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说回电影,每位演员都在尽力还原。

个人觉得最大的惊喜是诺顿,举手投足里有不着痕迹的自然。

还是很庆幸看过这样一部关于他们的电影,关于那个意义尚未完全崩塌的灵魂年代。

 9 ) 我今年看过最好的电影

《complete unknown》是我今年看过最好的电影,看的非常过瘾,激动。

甜茶演的非常好,这里的歌大部分都是他本人唱的,听的鲍勃迪伦多可以听出来的,鲍勃迪伦的嗓音很难听,甜茶的比他的嗓音稍微好一点。

十几年前看了袁越(土摩托)写的《来自民间的叛逆》,前两年又看了一遍,这本书也写的非常好,和这部电影里的这些音乐人一样,你能感到作者怀抱巨大的热情写了这本书。

这部电影摘取了鲍勃迪伦从寂寂无名到和民谣界诀别的一个阶段。

电影字幕说based on actual events (基于事实),大体上是不错的,但有些时间点,为了戏剧性做了调整,比如迪伦和琼贝兹的相识过程,真实事件里间隔比较长,电影里把他俩同居开始点放在古巴导弹危机时期了。

我不算是鲍勃迪伦的歌迷,甚至刚开始听他的歌时觉得声音刺耳,但他歌词写的实在是太好了,像《like a rolling stone》这样的歌一个音乐人一生写出一首就圆满了,鲍勃迪伦写了好几首。

我听迪伦的歌非常晚,因为他声音实在是太劝退了,后来听多了才习惯了。

我最早知道迪伦是在乔布斯传记里,乔帮主可以说是迪伦铁粉儿了,以至于我怀疑他和琼贝兹交往完全是因为她是迪伦前女友。

以下是之前看乔布斯传时的一点记录:能做乔帮主偶像的,也就鲍勃迪伦了,Bob Dylan也是那一代人的共同偶像。

他很多次提过:he is my hero。

从年轻时翻录,到iPod里灌满了鲍勃迪伦的专辑,终于,闻名不如见面,有次迪伦到湾区开演唱会时特意邀请了他去酒店一叙,乔帮主紧张又兴奋,既有见偶像的紧张又担心见面不如闻名破坏了心目中的形象。

还好,一见倾心,俩人聊了俩钟头(不知道一起抽麻烟儿了没),鲍勃迪伦告诉他那些他喜欢的歌都是怎么创作的:我其实也不知道怎么闯作的,就在脑子里就写下来了,现在我写不出来了,不过还好,我不能写了,但还能唱。

后来迪伦大篷车巡演时路过又叫上乔帮主去了表演车,问他最喜欢哪一首,他说 One too many mornings。

迪伦在演唱会上唱了这首歌,结束后,迪伦的大棚车停在乔帮主身边,拉开门,用他特有的公鸭嗓问:听到刚才我唱给你的歌了吗?

说完就拉门开走了。

留下铁粉乔布斯风中凌乱。

喜欢一个这样的歌手是幸福的,正如乔帮主自述:我对迪伦的歌曲的欣赏和我年纪一样成长,成熟。

让我明白一个创作者(creater)是什么样的。

如果有人的歌让你从小听到中年,并且他还唱到了老年,不断变化,一个歌迷该多么幸福。

我们这代人就没这样的幸运了,这种天才估计五百年也就出一个吧。

本片以民歌复兴为起点,到民歌运动衰落结束,不过几年的时间,片中的Pete seager (皮特.西格)一直坚持创作表演民歌到逝世(2014年)民歌教给鲍勃迪伦的是词曲搭配的技巧,他的歌词只有他自己配旋律能配的那么好,唱K的人肯定是搞不来。

我印象非常深的形象之一是本片中爱德华诺顿演的皮特西格那明亮的双眼,总是充满热情的平易的台风,和鲍勃迪伦锋芒毕露,故意耍帅刻意表演形成鲜明对比。

爱情线也拍的很好,Sylvie对迪伦的帮助非常大,她也是非常理智的女孩儿。

片中迪伦邀请她参加新港音乐节,她在台下亲眼看到台上迪伦和琼贝兹一起常歌,起身离开了,迪伦追到港口挽留她,她说你说过嘉年华上的小丑表演转盘子,非常精彩,而我就是你手中的一个盘子(被你玩的团团转)罢了,说毕决然离去。

而此时其实琼贝兹也已经和迪伦分手了其实,片中给了个非常个性的细节:琼在台上表演时迪伦在后台备场,她扫弦时对他比了一下中指。

江湖恩怨,恩女情长,都演了一点,但也都是点到为止,串起整部电影的仍是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以《给伍迪的歌》起以《像一块滚石》终。

作为一个切片,非常完美。

甜茶演的鲍勃迪伦非常像,想必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肯定观看了大量迪伦表演的视频,抓住了他的主要特征,他比迪伦帅一点,但侧面非常像,演的也非常像。

就像看法斯宾德演乔布斯,虽然二人南辕北辙,但他演的神似。

不管怎么说,比安诺拉这样的完全没有达到专业标准的,乱七八糟的垃圾好太多了,但是又能如何?

我们这个时代就是个盛产垃圾吹捧垃圾奖励垃圾的时代。

电影中鲍勃迪伦永远都在写歌,哼歌,表演,音乐是他那些年生活的中心,同居女友的抱怨,露水情人的柔情都不能让他分心。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在刷手机,什么都不能让他们分心,所以才会吹捧安诺拉这样的垃圾,因为这种电影你就算刷着手机看也不会错过任何镜头和剧情。

安诺拉不算太差,但离最佳电影大概还差着十几个他妈的多重宇宙吧,这两部电影是我最不喜欢的种类。

但我在开骂之前都捏着鼻子没有快进的看完了,安诺拉我分了八次才看完,每次看十几分钟就睡着了。

这样的电影我不会再花时间去讨论,有这时间我可以再看一遍《A complete unknown》。

看完电影去看了新港音乐节上的录像。

 10 ) 观影笔记

该影片是由詹姆斯·曼高德导演,提莫西·查拉梅(甜茶)主演的影片,导演执导过多部商业巨制,包括豆瓣高分影片《致命ID》以及《金钢狼2/3》、《极速车王》,而提莫西则是主演了《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90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以及《沙兵》等巨制,同时配角有《搏击俱乐部》等一众佳片的主演,同为奥斯卡最佳男演员的爱德华、诺顿。

而该影片也是获得了包括奥斯夫“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男主角”在内的多项提名。

该影片记叙讲叙,述了著名音乐家鲍勃、迪伦从来到纽约西村的无名小辈到声名鹊起以及在音乐中自我怀疑并最终找到自己想要踏足的音乐之路的故事。

影片聚集于迪论的成长初斯的历程,希望通过其与当地民谣势力关系的变化以及与女友西尔维以及琼关系的变化来展现迪伦内心的变化以及如何成长为一名有自己坚定信念的人的故事,而从人物上说,鲍勃迪伦是一个自我驱动力较强的人,所以事实上应当是他的变化导致了与围周其它人的矛盾,而后产生冲突,在冲突中人物关系被重新塑造,迪伦从中学习到、认识到对世界产生新的认知,然后获得成长或变化。

影片的策略也的确如此,但可惜的是作为一部以展现单一人物为主的人物传记片,该影片并没有完成对人物变化准确生动细腻的刻画,事实上,故事的一开始迪伦就是一个才华横溢、关心民生政治、对音乐有较强包容性的人,而到了最后依然如此,只是坚定以其它艺术形式重新定义民谣的想法,但这种坚定似乎变没有更深刻的意义并没有通过这种变化的表象让观众看到人物内在逻辑的变化,这样就无法法输出一个更有价值的观点,即影片的主题,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对反抗精神的赞顿,但这这样的赞颂显得苍白无力,真正有力量的表达应该至少表现出下列两顷之一,既为什么反抗(反抗的是什么),或有多困难(对手多么强大),最终观众得以看出前者所代表的对深刻问题的思考,或者后者对反抗勇气的礼赞。

但两者都没有,虽然设计了人心惶惶的战争背景,但却只沦为了影片的背景音,没有对人物内心产生更特殊的冲击,即人物没有借此看到比一般人更多的云东西,所以也没有更有价值的表达,而在与两位女性的关系中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东西,好像只是一个音乐天赋极强的天才对待感情的无能的展示板,满足了一切对产艺术怪人的刻板想像。

除此以外,作为他的对抗力量,以皮特为代表的保守派以及一部分保守观众在生声声鹊起的迪伦表前显地不堪一击,迪伦的唱片公司以及众多同志与观众都支持他,而他自己也内心强大,天赋过人。

综上所述,影片的主要问题主要人物的塑造上,其次,影片的次要人物如他的知音约翰尼出场草率,因此人物关系塑造潦草等。

而在表演上提莫西也没有展现出天才的多面性,只是一味呈现一个性格古怪的天才,当然剧本也没有给予太多空间,并且迪伦所有的歌曲都是他自己主唱,他可能将更多的功夫花在了这里,从这一点说确实很厉害,但是在人物的塑造上尚有不足

手写稿1

手写稿2

手写稿3

《无名小辈》短评

远高于我的预期, Elle Fanning 演得真的太好了, Edward Norton 好几次看着镜头讲话都让我看得热泪盈眶.

8分钟前
  • YuRAY
  • 推荐

Don’t let’s ask for the moon, we have the stars.

12分钟前
  • 牛奶的奶
  • 力荐

太短了,我可以看一整天!

17分钟前
  • 我回来了吧
  • 力荐

#12/18IMAXEarlyAccessScreening 平庸之作 从此片中看不到任何bob dylan的charisma 醉乡民谣是这片贵替 round of applause to monica barbaro, she’s stunning!

20分钟前
  • 海鸟
  • 还行

50/100 对鲍勃迪伦没任何了解的情况下很难在观影过程中有代入感,只是一味地拿着好莱坞传记片程式化的佐料一首一首的串联歌曲,流水般的对生平进行叙事

25分钟前
  • Rouge
  • 较差

当然会理解音乐本身的冲击,歌手本身对自由表达乃至引领革新的渴求,这是及至当下也极其珍贵的财富,但是背靠这种精神,这部努力四平八稳的传记片竟然越观看,越厌烦。关键怕是跟鲍勃·迪伦同样火速成名的甜茶,浑然自若地让淡漠、寡情、阴鸷、插刀大于其他一切地张牙舞爪,夺走了人物置于那个时代的其他重要品格,很讽刺的是,他从一开始,靠的还是一个叫Woody的人。唯一可取的是还原了那个音乐,尤其是民谣,如此蓬勃而有生命力的时代,圈内圈外,是有那么多对当下、对人类依旧富有激情的群体。

26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较差

mangold实在太会拍了,尤其到中段,真是离奇好看,令人沉迷…搞得我反复挣扎:怎么的就这样了吗?搞搞摇滚就反叛了吗?插电就吓死人了?Dylan本人肯定是冷笑三千。你们谁敢拍他真的搞运动。就算只一个摇滚明星,难道最大的挣扎就是看杀、三角恋和搞setlist吗哈哈哈哈。还是大虚构的美式简餐。我不在此之后为什么还要走回头路…世界上不需要更多的Dylan biopic而需要更多的Dylan去搞运动。(可是为什么这么好看???无法抗拒感官,要求加场singalonga(心疼我Joanbaez

29分钟前
  • 咯咯精
  • 还行

音乐是抗议的声音,也是那个时代年轻人寻找希望的避风港。外交部这么爱,怎么不引进一下呢

31分钟前
  • Konano
  • 推荐

流水账天花板,属于看了也等于没看的片子,导演拍了个寂寞,演员演了个寂寞。(我给巴兹鲁曼道个小小歉吧,至少人家还是有点想法的…

32分钟前
  • 红酒与谋杀
  • 很差

太吵了,太平了,三星给甜茶表演吧,又是学唱歌又是弹琴的,形似,想用这部片冲奥,估计又是陪跑了。

37分钟前
  • 玄鸟等风来
  • 还行

Timothée Chalamet的冲奥尝试值得肯定,可惜即便有James Mangold和Edward Norton这样的阵容护航,Bob Dylan的传记片依然难以带来太多惊喜。

42分钟前
  • Maxthor
  • 还行

太四平八稳了,甚至都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影片明显就是想照着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票房成功去的,但是没有其激动人心的表现力。片名完全未知,但全片几乎从一开始就把鲍勃迪伦塑造成了一个开了挂的天才,没有将注意力放到鲍勃迪伦的成长反而浓墨重彩笔去关注鲍勃迪伦的感情八卦,这当然保持了充分的娱乐性但也消解了音乐的传奇性。不无聊,但也就仅限于此,某一些片段还是会因音乐和鲍勃迪伦人物本身而触动。

43分钟前
  • VAM👸
  • 还行

其实甜茶演的还行,但是电影太无聊了

46分钟前
  • 尔安宋🌈
  • 较差

一般这种伟人音乐传记片要不关注性格缺陷,要不探讨社政议题,但这部算是少有更多从纯粹创作自由的角度出发来构造。甜茶绝对是好莱坞现在最被滥用的男星,这部全程不像,不过口音表现还过得去。最出彩的是近年很少看到的Edward Norton,人老了气质成熟许多。

47分钟前
  • Cinema is dead
  • 推荐

观感:提莫西给这部电影做的唯一贡献就是学了弹吉他,电影导演给这部电影的做的唯一贡献就是去听了鲍勃迪伦金曲汇编。 (edit:每次电影大特写:好僵硬的一张脸,好无神的一双眼

52分钟前
  • 天才拾荒者
  • 还行

不是我挑食,实在是好吃的太多了。

53分钟前
  • 暴怒影评狗
  • 还行

看之前必须要补课才不至于在流水线剧情中云里雾里,看之后对鲍勃迪伦依然没有半点想要了解的兴趣。

54分钟前
  • 硬搞
  • 较差

2025.02.25 太尴尬了。撇开剧本和角色塑造不说,演员们的刻意模仿实在太尴尬了(也撇开口音模仿不谈,光是化妆就做得不好,好几个人物的脸像假的一样)。然后是几个人物近似摆烂式的表演和演唱,真的,好歌都被唱烂了。

57分钟前
  • Ally🌹
  • 较差

其实论造型的话还是觉得Tye Sheridan更像,不过他弹唱水平应该没有蒂莫西出色。艺术绝不能被制作公司和观众定义、绑架。那些骂他叛徒的原教旨主义者多么可笑,在我心中只有被郭嘉机气昭安的人才算叛徒。诺顿演得好慈祥哦加上妆效真像个憨厚的老爹❤️其他真的没多大意思

1小时前
  • 🌋 in Trieste
  • 还行

能难看肤浅到这种程度是不容易的

1小时前
  • Adkins_Jiang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