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碎片,难以归结 如果从爱的方面来看,宝贝为啥子呀自杀呢?刘志对她的关爱应该已经够了,如果不把宝贝预设为一个超凡脱俗,非人化的人,那么应该够了,应该留得住她,好好过小日子,有些东西必须得承受,没有完美无缺.或者将来有完美无缺,谁能完全跟谁一样,傻子才一样呢. 如果从刘志这方面来讲,他更象一个现代人,忍受,但是太无力,他或者是根本就是太爱惜自己,对自己负责就好了,他娶冉冉,在离婚,没有看出他多么喜欢她,当然就算当初喜欢过她,变了以后,就不能容忍了吗?脆弱的心脏似乎不适应现代生活,我不认为现代的生活是不好的,如果不好,也是人能够承受地起的,因为我们都还有能力生存.这样来讲,刘志象个十分感性的家伙.一人一个样,没什么? 如果从文化来看,那么我国文化中对人的无价值的解释,大概是丝毫不现代的解释方法了,宝贝死有她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死于笼罩在生命低贱的阴影里面.她曾经的恋人曾经给过她的好大好大的月亮,这样的光明再也找不到了,在刘志那里也找不到,难道她要的关心刘志给不了,还是她变了,变得封闭,别人进入不了她的世界.当然就影片全部内容来看,应该是后者.世界是个人化的,但是宝贝是孤绝的.人的生存实际上是个信息的存在,人应当以自己为信息,就应当以别人的信息为信息,又以欲望的信息为互动.任何时候,都要自己给自己打气. 关于出生的编造的低贱或者无里头故事,伤害生命最基本的尊严.这是本国文化最让人感到无奈的一点,就这一点看,我国的文化不是欺骗的文化,就是野蛮的文化. 野蛮的文化,可以认为是虚无主义的,或者是允许人吃人,为人对人的残暴行为做了价值观上面的认识或者说阐释,所以价值观就是认为一切都无价值!!!这也许就是有那些黑猫,那些蛇的原因,他们向你发出恐吓和威胁.......你个人的善良和单独的渺小的力量,微不足道,不能保护自身.或者你根本就是在艰苦的求生存,无力量去做想做的那些美好的事情.....那么苟活着很有意思吗?当然与刘志的爱情本来可以存在,我刚刚之前也是这么想的,一个爱宝贝的刘志和他给的温暖的贴心的温柔还不够吗?那之所以宝贝要死,还是因为她关于生活的全部理想不只是一个爱人,踏踏实实的生活里不只是有爱情,还有些别的,还有个人的价值,爱人给的不够!!!.......所以这部影片是在讲述一个关于极致的故事. 用完全个人化的角度讲述一个关于价值得不到展现的故事.好像不是什么爱情片呢. 这样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吗?
野蛮拆迁不是现代的文明的做法. 不承认个人的价值文化, 不是文明的文化. 所以,我们的生活还是是碎片,总是难以归结,难有明亮和畅快的氛围. 而关于文明的黑暗,据说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如果这是指因为有竞争存在所引起的,我只好说,大家都知道公平的竞争算不得黑暗.物质文明,不是黑暗,而有一天,或者就在现在,就在世界的某些地方,人们已经懂得了合理的分配的,没有强权干涉和左右的.
花了3天时间,断断续续把这个电影看完了,故事情节零散,混乱和晕眩的灯光一直不断的出现在影片里。
唯一的感觉,周迅把李少红所要表达出来的那个脱离了现实社会,一直活在自己纯净世界里的宝贝,诠释的非常好。
这一系列的对追寻爱的那种心理变化,以及到最后为了证明自己干净和清白的,用刀剖开自己的腹部来结束自己,让自己回归到真正意义里的一直所追寻的纯净世界里。
我想我看到的应该不是完整版,但是这并不重要,并不影响这部影片在我心中的地位。
看之前,我是先在网上浅浅了解黄觉、周迅的,黄觉像是一位思想丰满的诗人、周迅像是永远自由的旅人。
诗人从不婚主义到儿女双全,旅人拥有段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但如今孑然一身。
看之后,我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80年代的人们精神世界不够成熟,都不能用丰富来形容,他们的精神世界是贫瘠的,他们难以启齿怎么孕育生命这件事情,每当孩子向他们发出对生命的疑问,他们总是随便扯个谎,这点在我身上也是有感同身受的。
他们将性爱隐晦起来,拿烂布包裹起来。
而宝贝不是将生命作为玩笑一听而过的孩子,宝贝拥有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探索精神,她被别人看做疯批,但是她却是自己的宝贝,她不能融入那个时代孩子们的精神,她便一手从零创造了自己的精神。
她一路寻找,不被父母理解,不被世俗理解,无需理解。
是欣喜是遗憾,她找到了刘志,她用她的精神世界与刘志擦出火花,刘志从宝贝那里找到了刘志也无以言喻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哥们”眼中被叫做找新鲜,叫做魔怔,是啊,是,是魔怔,是不被认同的精神共鸣。
宝贝最后剖腹而死,宝贝觉得自己不干净了,我的看法是她在刘志出走这段时间留宿在了残疾少年的宿舍,假孕的万分之一的心理障碍降临在了宝贝身上,更是使宝贝分不清理想与现实。
宝贝爱的是DVD里的刘志,是理想的刘志,不是现实的刘志,现实的刘志是需要沙发、大床、带传真电话的刘志,是想给宝贝富裕生活的刘志,这没错。
这也是宝贝崩溃的起源,他们的矛盾不是婆媳纷争,不是房产证署名,是真正的不能调和的理想与现实,因此他们出现了裂痕,不能缝合的裂痕。
剖腹之前宝贝剃下了眉毛,像个孩子。
我想宝贝是幸福的,因为有爱在她身边,她爱他,他爱她,却无能为力,好悲伤的电影,我以为他们会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这部电影就像直接投射着我的内心,童年的不安全感导致更加自我,更加执着于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另一个人,又或者说寻找自己,肆无忌惮地寻找来源于内心净土的渴求,目空一切地,比任何重要都重要,狂欢很闪耀,不是奢靡浮华的狂欢,是只是狂欢的狂欢,不是凑合和滥竽充数的,是真真正正地完全契合,只属于她的,她以为她找到了,但是不会的,即使想法相同的两个人,也终究不是一体……于是,她孕育了一个完美爱人,因为外界的爱都远远不够,她内心的不安全感像黑洞,永远无法充满,现在她要亲手捧出这份最真挚最浓烈的爱了……李少红对意识和情感得拿捏真厉害,直接却不夸张,浓烈的情绪喷涌而现在眼前。
【个人视角】一开始会看这部电影是因为看到周迅拍了这部电影以后半年没有拍戏走不出来。
看了之后大吃一惊!
我原来以为是爱情片,没想到居然是悬疑。
周迅真的是个天才、拍这部片子的导演也是个天才!
这部片子无法以第一视角带入(否则我会疯了的)所以尽量地站在上帝视角静静的看着这一切发生,以第三人称叙述。
【电影内容】她是个客观世界众人眼里的疯子(殊不知她才是活人,对我本人来说,对他(男主)来说)她眼中的世界永远是现实加上幻想一体的,不是分不清,这就是她的世界。
我能理解她在想什么她在害怕什么,甚至都能找到原因。
因为小时候看到虐猫的场景,所以她觉得猫会伤害她的孩子。
小时候屋子被拆了,所以装修的时候她又觉得世界崩塌了。
小时候被霸凌,捡破烂,带臭味。
所以她在迎接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想把自己洗干净,她不想被骂。
小时候妈妈告诉她她是从垃圾堆捡来的,她遇到她的爱情之后就发现爸妈在骗她,还有理解了做爱这件事情。
最后最后,她终于和她的爱情一直一直在一起了!
她整个世界的构成都是她的经历加上她的想象。
(以前的经历➕正在经历➕想象的产物)而男主角,男主角也是个爱幻想的人,于是乎,从他们遇到的时候起,他们就开始做了同一个梦,有一种觉醒的意味!
(我的理解 不知道准不准确)【观影感受】难怪周迅会走不出来,这部电影走不出来太正常了。
很难想象什么样的天才导演天才演员才能把这种意识流的东西呈现出来,电影一开头就说了她是来自星星的孩子,暗示着主角“宝贝”和其他人的不一样。
(这个暗示通常是自闭症,但是我又感觉她不像自闭症)电影里面包括各种她眼里的世界和客观现实矛盾的冲突。
(比如说平淡的日子和追逐内心的日子,落后的性教育,压抑的环境)最大的冲突点应该就是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和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产出的“宝贝”这个“疯子”。
最难能可贵的是,整部电影都以周迅“疯子”的视角出发,用它的眼睛在看,在理解外部世界发生的一切一切,然后用镜头呈现出来她的脑子里在想什么。
真的是天才!
可能也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比如说批判当时的压抑大环境,比如说鼓励人们追求自己内心的想法,不要随波逐流。
但是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看到了一个“疯子”在客观世界里的悲惨结局,让我保持理智不要真的疯掉。
本来是习惯在电影的新档期之后才来观看新电影的,那样可以避开铺天盖地的宣传和各种不一的褒贬,但是我却在“宝贝”的风潮还未褪尽时看了这部电影;本来是决定在情人节左右去看的这部电影的,却因为种种而没有在那个甜甜蜜蜜红男绿女的日子走近电影院,但是我又因此而庆兴,没有因为这部片子而在情人节那天颠覆我对爱情还存有的那一点点美丽的幻想与愉悦。
从一开头就知道,这将是一部充满神经质的片子。
黑猫,拆迁,奔跑,紧张而繁复的镜头让人陷入莫名的眩晕里面。
充满诡异的气息,像是露台角落里常年不见阳光的羊齿植物,有让人怜惜的气息。
从一开头就知道,这个圆瞪着眼睛的女子即将死去。
犹如放在我枕边的安妮的书中的女子一样,只有死亡,才能充满她的瞳孔,才能让她得到圆满的结局。
这是命运的安排,也是上帝奸诈的微笑。
周迅坐在浴缸里的时候,后背上的骨,那样的嶙峋着,犹如要长出翅膀,立刻飞走。
从一开头就知道,这个男人对于一切都是无能为力,他有一双好看的手,那样修长的手指,却这能蜷缩着,没有力量。
他对着镜头喃喃自语,对着妻子和朋友转身离去,对着宝贝的神经质的凛冽的叫喊,对着她在楼梯角落淋漓的鲜血……他都无能为力。
这不是一部描写爱情的片子。
李少红用诡异的气氛将爱情扯成一片一片的,撒在情人节的花瓣上。
让寂寞、孤独、痛苦从浪漫的背后闪现出来,让爱情还原为精神空白赖以寄托的一个符号。
周迅也不是一个好的演员。
她灵魂里的凛冽,灵动,敏感,寂寞才是这部片子的主角。
说实话,我是喜欢周迅的,喜欢那个在《那是花开》,《苏州河》里的她,而不是在此后的若干电视剧中的她。
喜欢她,并不是犹如对朱丽叶.比诺什的深爱。
喜欢她,犹如精灵,以及她无法掩饰的寂寞,如烟花般的寂寞。
看她在电影里,走路抱着臂膀,睡觉蜷缩如婴儿,时常凝视一个没有目标的地方,毫无预知地爱上一个人,光着脚在路上尖叫。
这是一部压抑的电影,但是并没有让人一沉谷底。
明艳与深沉的颜色处理,和种种如幻想般的特技,成为了一种人心的调剂。
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总觉得闻到了一种气息。
犹如盛夏里,正在割草的气息,凛冽,疼痛,并且愉悦。
我喜欢用“烟花”这个词。
那么这部电影,该是黑色的烟花,绽放在空中,只有被人指点,才能够看清。
一个浪漫自由,澄澈纯真,幽魂般在世界飘荡;一个在现实世界的虚情假意中穿梭,在觥筹交错的应酬场中徘徊,在灯红酒绿的酒吧中寻觅情欲的激荡。
有一天他们相遇了,他们的快乐似喷涌而出的气泡水,一蹦三尺高,能在月亮旁穿行。
他们坠落又跃起,剧烈的快乐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拥有彼此,于是他们拥吻,交欢,她抚摸着他的脸。
偌大的废弃工厂,他要家,重复曾经的循规蹈矩;她向往自由,害怕被那只“大猫”吞掉。
她离开了他,飞到天上去。
他们又在篮球场上相遇,他们听着海浪的声响找寻人诞生的秘密,却被那晃眼的手电筒吹破了平静。
人从哪里来,大人不会告诉孩子真相,她知道了真相,想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存在的孩子,在她的心里,亦如同那只不存在的大猫。
后来,她死了,连同她的灵魂,离开了他。
这部电影有着太多的隐喻,关乎情爱、生命、人性,看似荒诞杂乱的镜头,隐藏着一对男女的心理变化,和一段情感从产生到消逝的过程。
宝贝是他心底的一个愿望,宝贝天马行空不切实际,同是还敏感神经质充满了悲剧色彩,是他内心的写照,宝贝喜欢那破旧空旷的房子,他还是把它装修成家该有的样子,是他内心的矛盾,老教授是宝贝臆想的,他和宝贝的孩子也是宝贝臆想的,他的幻想是混乱悲情的,正如现实生活中的他“想从这个世界消失”,最后孩子和她一上一下漂浮在水里,她们一起从这个世界消失了,那个灵魂飘走了,他的灵魂也想离开了……“我爱过一个人 他每天有很多的工作 可他的眼睛会看着我 嘴巴会对着我笑 因为我们小时候都有同一个梦 都会飞 ……他就在我这里 在我身体里(孩子)”
“21世纪的中国在迷恋现代化,像一个热恋中的人迷恋幻想中的爱人……而宝贝,就像在这场热恋中被丢掉的灵魂,甚至自己的出生都变成了一则笑话。
其实所有挣扎都是对着自己的。
一旦明白了你原来熟悉的那个系统和你原有的经验在被排斥掉了,不可能用了,必须建立一个新的、特别完整的系统的时候,而那个新的东西具体是什么样还不清晰,你不可能跟别人交流,别人也不知道你在说什么,那一瞬间的感觉是挺恐怖的。
” ————————————李少红谈《恋爱中的宝贝》第二次看完李少红的《恋爱中的宝贝》,很显然我还是很不甘心,我不甘心这个片子在我的心中就惨落到这个地位,但是我不会再看第三遍了。
因为我已经对这个片子失望了,不想去挖掘她到底要告诉世人的是什么了。
但是很显然,这次再重复这部片子,还是有些收获的。
是对刘少虹是对她要表达的那种挣扎的理解,但是理解不代表他挣扎的有力度,有说服力,相反我还是认为她的力度是欠缺的。
记得《恋爱中的宝贝》刚刚热播的那段时间里,发行方打着“周迅正面全裸”的宣传标语招摇过,通过一系列光怪陆离的影像镜头预热着评论家们关于超现实主义的批评话语;之后导演李少虹在多家媒体发表的访谈更是含蓄地指认自己这部作品是关于现代性对人性压迫的抗议与反抗,发出“21世纪的中国在迷恋现代化,像一个热恋中的人迷恋幻想中的爱人”的仰天浩叹,让没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有一种《狂人日记》电影版隆重诞生的迷幻错觉。
看完整个片子,我感觉在貌似深奥的影像叙事背后是内容的空洞反抗和任性呓语。
总感觉导演是用一种看似很玄幻的画面很深刻语言用一种浮潇的手段来诠释这部其实很莫名的影片,说白了有些故弄玄虚的感觉。
影片多次概念化地暗示充满力量与速度的高楼大厦粉碎了宝贝的精神空间,中文系老教授在沐浴着一米阳光猝然死去的前一刻,他还跟宝贝咏读过《荷塘夜色》。
宝贝在死去的教授面前继续朗读《荷塘夜色》并告知大家这是他的父亲。
这种与《少年维特之烦恼》为代表的经典爱情的消亡,促使“弑父/丧父”之后丧失精神家园的主题得到了影像方式的呼应。
片中,现代化的都市森林与都市森林中生活的人们形成了新的对立和抗争,现代化的生活已经将人们和谐的生活、工作、情感、人际、伦理给搞得一塌糊涂。
让人不知所然。
从刚开始,刘志自拍的DV选择了远离现代文明的大海,就酝酿了这一切的故事将与现代生活和现在人的主流相斥。
而导演精心安排的关于刘志身上的4个冲突:刘志和妻子的冲突意味着年轻婚姻状态的游离不定和易解决性,说白了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待婚姻的轻率。
哥们介入刘志和妻子的婚姻冲突,刘志的婚姻彻底结束,同时当初坚不可摧友情也已经变得一文不值,那么得让刘志充满了不屑。
刘志去了父母家中,怎奈父母的关系也摇摇欲坠,暗示了中年人的传统婚姻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凸现出来,并非是以前没有出现,而是人们对婚姻的期望苏醒过来了,而这一切有根现存的婚姻有所距离的时候,人们就开始了抗争。
最后一个冲突就是当刘志成为了心无杂念的宝贝最坚强和最柔软的那部分的时候,刘志爱上了宝贝,可是这样一尘不染的宝贝,最终是没有生命力的。
看似爱情片的《恋爱中的宝贝》,其实说白了是一部意向片,或者类似于科幻片,当然说起科幻也不够标准,但是至少说她是部幻想片也不为过。
宝贝爱上的不是刘志本人,而是dv中的刘志,而是宝贝梦想中的刘志,因为宝贝已经混淆了梦想和现实,最后彻底疯癫的宝贝唯一的希翼寄托在纯净的孩子身上,可是孩子还是没有出现,因为孩子也是宝贝想象中的存在。
宝贝认为,在水里出生的孩子是最干净的,可惜宝贝两手空空,除了割破腹部的利刃与纯洁的鲜血。
宝贝之死是一个谵语,明白告示着在似是而非的“现代病”里,除了努力向前,也许别无选择····
龟毛情节
李小婉爱李少红的才华,李少红爱郑重王要的精神、黄觉的肉体,她还爱周迅的灵魂。写了女性成长过程中所有的恐惧,对出生的疑问、看见父母做爱、初潮、怀孕,写了那么多符码,然后把人物写丢了。
虽然剧情很普通 但是里面的画面感觉个人还是很喜欢
看在前半部还算不错+周迅的份儿上
比较实验,比较花哨。有点看《像鸡毛一样飞》和《花眼》的感觉。周迅真适合这种怪诞的风格。但瘦小动人的小模样也很讨我这样老男人的可怜。同样一个东西表现形式总可以有更好。20100602@胜岗
什么神经病电影 欣赏不来
不敢再看第二遍,看到最后我忍不住哭了出来。必须是周迅来演,如果换个女演员我真无法接受。私人五星。
周迅是人精
回看20世纪初那几年诞生的大陆电影,多少都有些自恋与魔怔,比如本片。而归根结底,大都是与人们找不着北的惶恐不安有染,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没有安全感,物欲横流到处大拆大建,于是爱情顺理成章成了生活的主角。可爱情是包治百病的万灵丹嘛,它就能让你忘掉迷茫找到方向重新活过来嘛?李少红对此是怀疑的,于是本片不光从头至尾都充斥着不着边际的梦呓(类似《地球最后的夜晚》),甚至用恐怖惊悚的镜头演绎爱情狂想,幻想照进现实也败给现实,而且周迅最终的疯狂与自尽,都似乎是对爱情的彻底质疑,也是对当时浮躁人心的一场文艺投影。
对于当时小学六年级的我,太看不懂了
我要带你去一个地方
吐槽无数0-- -
没想到在新世纪初有那么些魔怔而诡奇的探索,笨拙,却也生猛,毕竟这种带有毛边的试验性故事,现在都不多见。在刘志茫然的精神世界里,出现了一个失魂的宝贝,两个人都想飞,这个大多人幻想的极致,被他们诠释得轻灵迷幻,像是在工地,凭空飞出了一个情趣的乐园。她从幼时对性的迷惑开始,患得患失地构建了意识的领地,高兴时飘飞的果蔬与惊恐时轰炸的家私,全线压着神经,难怪周迅演完许久未能抽离。她独特的纤敏与水灵,看过就难以忘怀。黄觉俊朗下的性感会在月下涨潮,湿漉漉地谈第一次梦遗,赤身与周迅缠绵,甚至在那时就能说失眠会彻夜看HBO,都很有迷光。那年陈坤稚嫩得如同刘烨,而廖凡青涩出陈奕迅的感觉。三星半。
说实话, 完全没看懂, 为周迅多给一颗星
看的时候还小,没太多感触,倒是被结尾吓到了。回过头来发现,音乐是很棒的。
近期内不想再看到周迅
国内导演再多点想象力我期待才会再高点
黄觉神经病我知道,周迅接这片儿到底是怎么琢磨的?
爱爱爱呵 古灵精怪的周迅啊 在这里展露无遗
就想起来了床戏,其他无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