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可惜,这部片虽然用了不少特效来炫技,结果反而本末倒置的没有先把故事说好,整个编排拖拖沓沓,也没有突出铁道英雄的特别之处,跟其他英雄到底有什么区别,就没有看出铁道这个主题,真纯粹成了个工具了。
人设安排上又陷于了一个误区,正派反而智商偏弱,反派则是死于傲慢和话多,就是虽然没有神话正派,结果又走了极端,哪个人设都没立好。
希望主旋律片还是要在讲好故事上首先下功夫做好功课,然后再辅以必要的艺术和特效,这样才会得到市场的认可。
2019年由于种种原因,让成立25年的国内影视巨头华谊兄弟影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这场危机的到来以至于让退居二线的王中军不得已再次主持大局,甚至于变卖房产名画来挽救危机。
即便是此后被推迟上映的战争大片《八佰》取得超过30亿的辉煌票房成绩,对于陷入危机中的华谊兄弟来说仍是杯水车薪,为了止住持续下滑的业绩,华谊兄弟影业努力用推出新作品的方式来救市。
在目前国内电影市场上,红色主旋律电影不仅是一个可以让国人奋发上进的电影题材,同时还可以收获相当不错的市场收益,这一点在吴京的身上表现最为明显,当然华谊兄弟也在《八佰》的身上尝到了甜头,所以由华谊兄弟出品的以临城枣庄铁道游击队为故事原本改编的影片《铁道英雄》在2021年上映。
影片《铁道英雄》由制作方之一的和纳影业CEO杨枫亲自上阵,编剧和导演的具体工作揽于一身,主演阵容更是包括张涵予、范伟、魏晨、俞灏明和森博之,看起来前景很不错的影片,结果却是雷声大雨点小,这恐怕是华谊兄弟意料之外的。
片中张涵予饰演老洪,范伟饰演老王,森博之饰演日军高官,从整体的布局上来看,导演还是下了一番心思的,首先张涵予的硬汉气质足够,其次范伟的演技足够,再次森博之的反派邪性足够。
整部影片虽然片长近2个小时,但是讲述的故事却并不复杂,大部分的镜头都集中在漫天雪花的火车和火车站上,其它的镜头基本都是在描述老洪和老王如何与日寇周旋,革命先烈们视死如归,为国为民,驱除鞑虏的大无畏精神固然是值得我们所有人肃然起敬的,但是就影片本身来说,本来可以很精彩的影片故事,却硬是拍成了如漫天大雪一般凉凉。
如果按照当下商业电影的角度来说,《铁道英雄》是断然不合格的,在这一点上前几年成龙的那部7亿票房的《铁道飞虎》就是一个成功的典例,与《铁道飞虎》相比,《铁道英雄》缺少了太多商业元素,冗长的故事,压抑的氛围,如果影院中有观众昏昏欲睡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即便是影片最后用所有主角英雄献身的戏码来试图将影片的氛围和泪点推向高潮,也是痴心之举,所以影片的最终票房也定格在了1.4亿!
眼下《长津湖之水门桥》的票房上映之初已经是气势如虹,其实《长津湖》系列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成功主旋律示范,该系列将故事性和历史性很好的进行融合,这也是该系列能够取得如此大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比较而言,《铁道英雄》属于是华谊兄弟妄图再续《八佰》辉煌的作品,只不过由于内核的不够强大,而致使崩盘,所以这部走着主旋律路线,却让观众味同嚼蜡的影片,即便是有硬汉张涵予和影帝范伟来撑场,也挽救不了颓势。
【END】
说实话有点失望的,整个片子看下来,几乎没多少记忆点!
中间一段,几乎有点昏昏入睡的感觉了!
对看这种动作片或者说谍战片来说,实在是有点不应该。
影片建立在一个对国人来说耳熟能详的故事基础上,即使没有热血沸腾,至少有点亲切感,再不济看完后,至少也该有点深刻的记忆点被重新激发!
或者重新被植入!
可惜,几乎没有!
整个片子看下来,唯一印象深刻点,就是那个在玻璃上画党徽入党的情节设计,在看到的当时和看完后,回想起还是有些许小激动的!
想在努力的品味其他,却似乎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原本以为的激烈战斗,混乱的犹如儿戏,还混杂了点西部片的味道。
原本以为的斗智斗勇,情节设计更是一点站不住脚!
如果不是是bug就是简单得像是刻意表演似的!
还是那句“为了这样而要这样”的感觉!
思来想去,综合下来...一星是给整个片子的环境氛围,整个片子飘雪绵绵,阴冷黑暗,虽然很多人评价说把山东弄得像东北,但个人以为,这种气氛感觉还是不错的。
第二星是给演员的表演,范老师确实是...无话可说!
为这片子注入了不少的情感和人物记忆!
顺带的把兔崽子的演员也带了起来!
反而主角的张涵予,倒是没什么印象,一直都是苦大仇深的样子,表演是到位了,但是人物单薄得像是工具人!
还有那位日本军官,一直深藏不露的样子,却从头到尾没看出他哪里特别厉害的感觉!
也是一种工具人似的存在。
其他的人物...说实话真是没啥印象。
唯一的女性护士姐姐...貌似突然就登场了似的,算了,就这样吧。
第三星...就给主题了,毕竟铁道游击队...对俺一个勉强80后的人来说,还是很有情怀的!
总体来说,演员大于剧本,前半场好于后半场。
一开场的氛围拿捏的很好。
只有两点小瑕疵——一个是,大量运用雪和雾气营造出的场景很难让人代入山东——这他妈明显是东北啊。
二个是,有些剪辑非常的生硬,几乎是直勾勾的切出去,最明显体现在开场的主角团爬楼杀人,先是火车站和一个轨道的特写,而后竟直接切到了一栋楼——直接导致影片和铁道英雄的关系一下子脱了节。
但是除去这两点,是没有太大的硬伤的。
主角足够的英勇,反派也并未被降智——他利用汉奸叫门,杀害收留铁道游击队的百姓,又利用信息的差错直接灭杀劫车的主角。
这两段把这个日本变态军官的形象其实是坐实了的。
甚至其中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点——老王和日本掌柜的关系,一个是带着讨好的送去花生,另一个则是不无欣赏的回赠对方苹果,叮嘱他喝酒误事——这一点除去上级对下级,侵略者对被侵略者的表层关系,其实多少日本掌柜是带有些私人情感的。
但是这个亮点在后文也显然成为了一个没有收束好的问题。
一直到老洪回家,整个作品的完成度其实是很不错的。
从老洪受伤后回家并完好无损的离开这段开始,剧情出现了第一个重大过失——在敌统区,老洪只要回家,一定会被拿捏死,要么活捉要么牺牲,不可能一顿对射以后蹭伤对方的脸就转身离开。
这个片段反应出两个问题,在之后频频发生——一是对于主人翁的叙事出现明显的无用笔触。
二是对于日军军官的塑造开始趋向于降智。
一旦一部电影开始描绘一些废话,就必然会有许多有效叙事让步于无效煽情。
一旦一个精彩的剧情需要通过削弱对手来进行表达,本身就说明这剧情要开始不精彩起来了。
果不其然,后半段对于前半段伏笔的收束变得凌乱,有些地方吃力起来甚至让人感受到一定的强拼硬凑。
我们分别从两个男主——老洪和老王,以及其他配角三个角度进行拆解。
从老洪的角度,在杀死汉奸小安子以后,他迅速的执行劫军火任务(信息是被误导的),在痛失三个队友并受肩伤的情形下,被周也饰演的护士救下。
次日清晨他若无其事的回家,并拜托护士联络战友。
在和日本军官对射半天以后消失,完成和队友汇合,以及舔到顺子这个枪神的任务。
这段戏单独抽出来看,(尤其是枪战戏)如果饰演者不是张涵予,是其他抗日神剧主角,这电影就是活脱脱的抗日神剧了——老洪在杀掉小安子以后得表现好像一个莽的不行的战士,而不是一个潜伏多年,秘密执行任务的队长。
他位于车顶,却在跳车时被射伤——无论他是换个车厢或者是从车厢后面跳下,都不会伤。
他受伤被救,在一个队长的立场下,应该去复盘事件的原因,就算他无法推断出这是日军计策,也至少不会再回家送个人头——毕竟他一边约队友外面见,一边又他妈的回家送人头已经非常反常识了。
这段戏之后,他的任务变成了,接纳魏晨饰演的小顺子,带领队友在政委的指示下炸火车。
最后和老王汇合,完成一个人物抽象的牺牲。
(这段我们留到最后的段落写)。
从老王的角度,他发现信息有误以后试图离开,露出破绽被怀疑。
(被怀疑的节点其实也比这段早,有些过于提前了,导致观众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就被怀疑,难道日本军官有男人的第六感?
)最后成功在被怀疑的情况下,送出情报,扔下手雷,弄死汉奸,被俘上车,给日本军官讲故事,试图杀死军官,最终解锁和老洪的浪漫相会,共赴黄泉。
我相信,如果这段电影不是由范伟来诠释,而是换个其他抗日神剧主角,那它也是妥妥的神剧拉锯战。
后面他的戏份可以切割成几段解读,一个是他和日本掌柜的对手戏——送花生,送酒,掌柜回送一个大苹果,最后掌柜不接花生(此时最离谱的是,在后面的戏份表明掌柜竟然并未怀疑过他),这之后两人的关系也没有正式的了结。
原本的亮点,就是对于侵略者无知无觉的恶的探讨,对于施暴者的人性的一面的描绘,在这里,因为没有合理的结尾变成了毫无落点的草率收场。
另外一个是他和矿工家儿子的感情戏——送吃的,送苹果,临死前送刀,中间穿插着,叫爹,叫爹,叫叔叔。
他们戏份的落点停在一个虽然感动,但是离谱的场景——矿工儿子在火车开动前,公然在日军面前奔跑追车,并且在火车的鸣笛声掩盖下最终成功叫爹——而后这孩子不知道为啥居然去车头添煤了。
这里夸一下小演员和范伟的演技,这段换两个别人演,就不仅是虚假情景下,离谱的同时还有一丝感动了。
是不仅虚假,而且不感动。
他和老王的戏没有无疾而终,只是多余而已——无论是停在老王最后一搏前送刀的时候,还是停在他看到老王被捕大受震撼,都好过再加一段追车叫爹戏份。
最后一段重要的描绘,是关于老王和日军军官的博弈。
首先,如果日军军官笃定老王是共产党,大可不必给他一条真实的发车讯息。
想要套出共产党据点竟然并不留一手,就很离谱。
之后,在老王的高光戏份丢手榴弹以后,他又迎来了新的高光——给日本军官讲故事,之后的搏斗,抢刀啥的,全是在老王弧光以后的强行续命,也不过是为了煽情而硬加戏份的体现。
关于其他人的描绘,前半段执行任务被日军活活剖腹的运输队员,大胡子三人执行任务被枪杀,还有政委以及,后半段补充的顺子。
确实是有在塑造和记忆点的,但是决战戏份我竟看不清一个自己人的死亡——除了老王和老洪。
其他人都成了老王和老洪的队友,只有最后一幕,看到政委和顺子活着。
至于怎么逃出生天,也没有具体描写。
虽然不能说塑造的失败,但确实也谈不上十足成功。
日本方面,掌柜的写的半丢不丢,汉奸倒是被炸死了,日本军官也算善始善终不负众望的被主角二人联手杀了,死的也不能说没有伏笔——日军的枪支没有主角使用的美军改良版好。
矿工儿子的死倒是完全没有必要——电影拍了半天,怎么截停火车,游击队上火车以后居然没有第一个去抢夺驾驶室的控制权。
还有汉奸小安子的死,虽然在后面点名缺席两人有所体现,但是却只发挥了——一个汉奸死了,对剧情贡献并不大。
最后是周也饰演的护士,虽然也不能说没有,但是却也没什么深刻之处——她的出现就像奶妈不停的救老洪,而没办法体现出女同志到底有什么作用。
整部戏就这么在粗糙和反转中迎来高潮。
两个男主就非要一个仪式性的会面。
这就是这部剧最大的硬伤——演员大于剧本,前半段大于后半段。
导演并不知道,讲好一个故事本身的作用远远大于过火的煽情。
事后我和朋友讨论,说起我要是拍,就绝不能让这么一个谍战片堕入战争片的深渊。
至少就算是堕入了,也不能就这么简单的堕入——比如老洪就不该受伤,回去以后他琢磨清楚了一些,第二天正常去上岗,汉奸小安子本身就是为了钱做事,前面也出现了办事不利的情况。
我要是老洪就该把事情栽在他头上,拖延时间。
日军应该严管所有人,然后周也此时就应该是我军的女战士(这非常符合我党当时的作风,递送消息的间谍不应该只有一个),她负责把政委的指令递给大家。
日军确实给老王假消息,但是老王推断出了一切,并且制造了混乱让大家逃出来做准备。
最后的大战要丰满,老王也许就是早死了,或者他讲的故事激怒了伪善的日军,矿工的儿子只是偷偷叫了他一声爹。
这是我一时口嗨想出的对策,虽然也并不好,但是也好过这种,离开演员就完全收束不住的情况。
感觉那个弹起我心爱的士琵琶旋律过于入脑,对铁道游击队有着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特意带上老人家一起去看,想着熟悉的故事应该适合老人家。
然而,现实是让人还是比较失望的,愣是把老人家看睡着了。
怎么说呢,故事讲的真的不咋样,一点都不吸引人,既无新意又不怀旧,反正哪边都靠不上,逻辑也是漏洞不少,看着就是挺乏味的。
果然经典就是经典,提到铁道游击队,想起的还是那个微山湖和土琵琶
予子啊,你再这么演谁都像杨子荣,观众可就不买账了啊。
写在前面因为很幸运的获得了点映的参与机会,主办方也鼓励大家能够多在各平台发表一些观后感,便觉得有义务写点什么。
通常看完一部电影我都是直接打分,然后找两个喜欢的短评点个赞,所以正儿八经地写影评这事儿着实不擅长,望看官海涵。
电影的叙事框架,说好听点,是一套非常成熟且被多次证明行之有效的体系,难听点呢,就是毫无新意。
但千篇一律的叙事框架不妨碍去讲述一个好故事,并不是每个电影都需要欧亨利式的结局或者层峦叠嶂的反转。
作为一部主旋律历史片,我们作为后来者去回顾前人的伟大事迹,尤其是以微小群体的视角去切入,其实只要用心去讲好这个故事就足够了。
很可惜,「用心」二字对于电影主创团队来说似乎有点奢侈了,一个好的故事,「起承转合」是基本要素,可惜我宁愿本片没有「转」这个环节。
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故事的转折在杨子荣的暴露开始。
这里本该是观众最为揪心的地方,虽然说有主角光环护体,但万一被抓住严刑拷打折磨一番呢(参考「悬崖之上」里的张译)?
然而,日本队长作为一只精明的老狐狸,突然变成了中二的狐尼克,非要秉着「这是我的猎物,我要亲自猎杀」的原则去守株待兔,还非常敬业地 cosplay 了座山雕,那你可不就得败给杨子荣么?
导演为什么不能让日本队长桑多带几个日本子呢?
安排杨子荣死里逃生也可以啊,这不比 1v1 纯爷们隔空斗枪刺激啊?
我不理解。
紧接着快乐男声登场了,这时候我才想起来宣传的时候魏晨可是仅次于张、范二人的男三号。
也不是演的不好,至少不出戏吧,但给我的感觉,就俩字,「牵强」。
尤其是最后一场戏,作为资深的潜伏暗杀游戏爱好者的我,实在是不理解为什么要趴在铁路中央进行伏击,你是狙击手啊,随后在机枪扫射中站起来又是几个意思,史泰龙灵魂附体吗。
都 2021 年了,真有人觉得这样很帅(部分魏晨粉丝可能除外)吗?
我觉得困惑。
至于小护士,在她说出「你一定要好好活下去」这句台词之前,我都觉得挺好。
这种男人片里需要一个点缀,而且她完成的挺好,比悬崖之上里那位一直刻意瞪着自己水汪汪的大眼睛恨不得所有观众做梦都梦到她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的大眼睛女演员要好。
很朴素,不做作。
但这句台词实在是太破功了,这当然不是她的责任,除非是她提出来的奇思妙想。
同样的,2021 年了,观众的审美已经不再停留在「有表情地朗读课文」那个阶段了,一句「保重」可能来得更为贴切一些。
这种仪式感过于浓重的台词,真的不适合这样一个简单质朴的角色,教委说出来或许更让人接受一些。
但整体来说,是可以的。
我觉得 OK。
但是,我最不能接受的,是山东的一个工厂,除了老王和干儿子,居然没几个山东口音的,更离谱的是麻匪兄弟帮清一水儿的北京腔,啊?
导演不会是担心山东话出戏吧?
那为什么老王和干儿子要用山东口音呢,我个人更倾向于是范伟老师的敬业精神,让他觉得这个角色,作为给德国人都干过活的老人,他就应该是地地道道的山东人。
那难道其他厂子里的,就都是北京来的?
好家伙,你们几个操着儿化音的,还天天聚在一起,这抓内鬼岂不是第一个被盯上?
也就是欺负日本子分不清中国口音吧。
想起来「1942」里,所有角色几乎都是河南口音,所以观众才会更有代入感,更能切身体会剧中角色的悲欢,因为首先你这个角色他立住了,让人信服了。
记得片中搓澡大爷还是谁,说了一句「guan」,也就是「好」,河南话里「中」的意思。
这就是地道的山东话,因为我有山东朋友给我讲过,所以听到这个我当时还挺惊喜的。
但这也更衬托了其他部分的「不用心」。
我觉得很不 OK。
至于结尾的大决战,没什么好说的。
教科书级别的反面例子,杂乱无章,毫无说服力。
导演应该是没少看日剧,把日本角色的中二与执拗可以说是照抄了一份过来,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是接受日本队长一定要脱了军服去 1v1 真男人单挑的。
但……想起来玩「荒野大表哥」,开篇就要抢火车,西部点子王非常缜密地布置了每一个人的任务和动作时间点。
抢火车并不是跳上去朝 boss 开两枪就可以了,这一点一部电影制作团队居然不如一个游戏团队。
总之本应是全片高潮的大决战,在我看来可以说是最大败笔。
一个字,「俗」。
再说两点剧情之外的。
我不知道导演是看到张涵予就想到杨子荣,还是对东北情有独钟,能把山东临城拍得这么像林海雪原。
山东的朋友会不会看完电影惊讶于自己的家乡居然有这么厚的雪。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非常拙劣的偷懒行为。
东北的雪景天然的有一种氛围感,略带神秘、悲壮又暗藏杀机,而且上了雪景,连电影配色都容易了。
哪怕是真的发生在哈尔滨的「悬崖之上」,印象中也有不同色调的场景,有审讯室,有舞会,有餐厅,有医院,都是不一样的画面。
本片呢?
除了白雪就是清一色的灰蒙蒙,当然,还有入党宣誓时的光芒万丈。
这些也罢,毕竟和老谋子比配色有些不公平。
但是,片尾的彩色信号弹是什么鬼?
这是人能用出来的色彩?
浓浓的廉价感,再配上鬼子大冲锋的画面,说是末日丧尸片也不为过吧。
一个字,「烂」。
再有就是配乐。
这么说吧,要不是「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首旋律太好听太动人,本片的配乐也是一个「烂」字。
忘记是哪个片段了,本来是烘托悲伤气氛的古典乐,突然画风一转,就成了另一种风格完全不搭边的音乐,没有过度,没有铺垫,给人的听感非常差。
小人物故事的配乐本身是要难一些的,不像宏达叙事,很容易就能找到适合的曲子。
这方面的标杆我个人认为可能是「敦刻尔克」,这个标准似乎太高了,那就放低一点,还是「悬崖之上」,虽然没有印象特别深的片段,但至少给人的感觉是舒服的,不至于差评的。
只能说艺术性这方面,老谋子确实独一档。
最后,给三星是对范伟老师以及干儿子小演员——在我看来相比于同片其他人——非常卓越的演技的赞许与尊重,以及对这次点映的主办方的感谢,毕竟他们应该是不太希望有差评的。
当然,这不是说我觉得片子就值一星,抛开这些因素,本片在我心中仍然是一部三到四星的作品。
但是,张涵予啊,你不能演谁都像杨子荣吧,或者说你不能演谁都是你自己吧。
这样透支观众对你的认可与期待,是会反噬的。
就比如我现在看沈腾就有些审美疲劳。
不是说杨子荣不好,但是看腻了,所以减分。
以上。
希望还是有更多好看的国产的故事片涌现,真的,别总是盯着一块骨头嚼了,没味儿了都。
本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鲁南地区铁道游击队的故事。
既是根据经典小说的改编,又是对真实历史故事的经典重现。
从中能够深刻感受到老一辈革命者们不怕牺牲,视死如归,坚决保家卫国,坚决与来犯之敌斗争到底的决心与毅力。
跟之前普通的抗战题材影视剧不同,本片真正的作战场景非常少,场面也谈不上特别壮观,更多则是表现小人物,面对家仇国恨,愿意奉献自己,愿意为国捐躯的可歌可泣的精神。
片中每一场截获敌人军列的场景都充满着各种紧张与刺激,但铁道游击队员们总能凭借一次次精心的部署以及巧妙的配合,加之过硬的心理素质与本领,完成险境重重的任务。
致敬那个年代下的铁道英雄们!
另外,范伟在其中的表演实在太绝了,绝对称得上是千面影帝。
这部电影中,铁道队员便是采取迂回的战术方针,避免与日军“正面硬刚”,从侧面消耗敌方嚣张的气焰,伺机寻找最好的战斗机会。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铁道大队来无影去无踪,每当日军松懈之时,便给其致命一击。
如此一来,日寇虽然气急败坏,但却又无可奈何。
牺牲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最终的胜利在电影中,铁道英雄们战斗的主要方式,便是利用飞爪钩住敌军的火车,边跑边拉,借助惯性爬到火车的车顶,然后撬开车锁,潜入到车厢的内部。
在这个过程中,铁道队员没有任何的防护措施,可能稍有不慎,便会牺牲在铁轨之上。
扒火车,炸坦克,哪一件事情都需要百分百的勇气。
但无论是电影还是现实,这些铁道英雄们从未退缩过!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中日又友好了,这部片子里居然将日本鬼子改称为“日本子”,弄得我颇为不习惯这部片子在适度的改编下展现了我党的民间抗日历史,整体来说还不错;剧情上,没对将我方人员进行过度夸大,日本方面也没刻意弱智化,整体智商在线人物刻画方面,范伟饰演的车站调度员非常不错,尤其最后阶段出门买酒顺便炸人这一段剧情确实精彩,高光时刻;另外,日本军官头子演的不错,值得夸奖;而张涵予这个角色文戏偏少,稍微逊色了些;周也饰演的小护士给我留下了印象,毕竟这部片子里也没几个女的电影插曲采用了铁道游击队主题曲的改编,有点意思电影中设置了不少 callback ,有巧思,起到了推进观众情绪的作用当然,影片最后炸毁军火列车那一段,槽点也确实不少,主要扣分点- 魏晨一个人单挑开路车的机关枪的剧情有点扯;- 日本兵不杀加煤小伙,反而被杀的情节太扯;张涵予中了那么多枪还能站起来反杀日本头子太扯;- 最后,张涵予和范伟还能坐在操作前抽烟聊天就扯到天了片尾曲居然是刘德华唱,厉害了我的哥
影片看下来之后,说实话摄影还是有点意思的,有几个镜头在模仿王家卫的《一代宗师》,把抗战拍的有点像武侠片,这其实是优点,但重要的是前后整体要一致。
说回重点,我很想看到这部片子不一样的东西,也就是铁道英雄的“铁道”。
因为你看地道战肯定也想要知道英雄们是怎么利用地道的。
然而铁道英雄并没有讲好铁道这个元素,从头到尾扒火车扒的没有任何新意,商业主旋律中不去展现有特点的奇观,观众不会买账,单纯靠喊爱国口号,立爱党誓言,在主旋律遍地的电影市场上根本激不起观众的热血,如何在同质化题材中找到自己的特色买点是以后主旋律电影需要做的。
把人物设置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中,这个场景应该和人物相辅相成。
最基本的就是从熟悉场景的“语言”,最基本的缺点无疑是张涵予并不熟悉山东的语言,那他是否熟悉铁道的语言呢?
只在零件画图的时候草草几笔带过,根本不够,这是他赖以生存或者说作为武器的符号和工具,铁道应该和他融为一体。
另外故事讲的也不够流畅,东讲西讲缺乏主线叙事,许多的支线问题也解决不清楚,看过以后没有印象深刻的戏份。
角色上面,太多的多余角色,和没有特色的角色,他们单薄到一句老洪和他的工友就能概括。
但其中老王和日本“掌柜的”的人物关系上有一点小小的突破,两个人的敌对在影片开始时并不突出,与生活中上下级关系一样,但阵营的不同又使得他们的心态又无法一致,那种“暧昧”更显真实,是大多数抗战题材不具备的,但这种真实也并没有坚持到最后,仿佛一切都只是老王迷惑敌人的手段。
所以在人物塑造上一但打破了这种矛盾,人物就不饱满了。
最后想说希望接下来的主旋律电影一定要认真准备,毕竟观众们真的已经审主疲劳了,留给主旋律的市场不多了!
前半个多小时挺有质感的,越到后面越崩。但还是对导演有兴趣,感觉他以后应该会能拍出点东西来的。
人物单薄故事简单,除了一点点影像上的风格化,实在难以吸引人
剧情不是很合理,漏洞比较多,主打一个爱国情怀
抗日战争片拍的如此平淡无味也是没想到,全片最大的亮点是范伟老师,呈现了另一种帅的英雄形象。
谍战戏份潦草粗糙,没线索没来由;人物形象更是扁平无趣,比如周也饰演的医生,就是对剧情毫无推进、没有必要出现的角色。除了雪地、列车的氛围烘托尚可,三星为了纪念铁道游击队
看完有点平淡
范伟老师的老王是整部影片中最饱满的角色,而张涵予的角色过于程序化,女护士的角色简直可以省略。铁道英雄值得称颂,但是这部影片只是还行。
故事非常垮,前面努力铺垫半天,越到后面越起不来,要人物也是没人物,连男主张涵予都支愣不起来,最后点烟凹造型之流最让人头大,范伟靠个人特色抢了不少戏,但这个人物转变没说服力,突然觉醒扔手榴弹也太突兀了。
2.5调子还挺好的,可剧本太有问题了。
前面铺垫太长……导致略微影响后面情节的紧张刺激感。
2025/1/18央6重播又看了一遍,以前就觉得这片子不错,现在重看,还是觉得挺好。豆瓣5.8分太低了。
范伟老师的确是个宝!潇洒地引爆手雷,毫不掩饰地笑对惊慌的日军,仰天喝一口酒,这次再也不用用酒遮着脸了,这次再也不用弯着腰了,面对日本军官的监视,他高昂着头挺直了腰,做了一个挑衅的手势嘲笑对方,慷慨走向被捕的命运。车站和“儿子”的分别,那一声“叫爹”是最大的泪点,和日本人正面交锋时那句“我讲你奶奶个腿儿”或将成为经典语录。范伟老师一人撑起了整部戏,他这次又演了个“小人物”,但却是个大英雄。
老王作为一个卧底,对着敌军点头哈腰的谄媚劲儿,和身份揭穿后的正气凌然对比太强烈了,也很解气,范伟老师的演技真没话说!
改编是成功的,新时代新表达,也有新的触动,很OK的商业片了,演员里好喜欢好喜欢范伟老师,魏晨也越来越好,越来越有正剧范儿。最后,相信看过电影没有人能抵抗《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旋律,有些经典的东西依旧能感同身受。
一言难尽的主旋律电影,在一定的程度上所有都一尘不变,调色很刻意,不如直接做成黑白色更好,场景也显得很剧场,特效明显,故事粗糙唯一的亮点就是范伟的表演,全程尽职尽责带起整部电影的节奏,还是很赞的,张涵予就不说了,作为随时扮演硬汉角色的常客没什么可圈的点,另外不得不说周也真好看!
画面优良,老戏骨给力,只可惜情节上有些单薄了。不论是和鬼子斗智斗勇,还是夜雪爬火车,都欠点意思。感觉导演力求一个“稳”字,却失去了当年英雄们的闯劲
气氛营造不错,画面有真实感,范围演技好。缺点有目共睹。
4分
摆一桌见阎王的酒,话一席亡山河的仇。暴雪里有在血肉里翻绞的刺刀,铁轨上便有攀爬到贼心上的麻绳。车厢内有灭亡家国的军火,车窗上便有向死而生的徽标。喝点酒才好在敌营里卧薪,流点血才敢在匪巢内爆破。这苹果切了最大块给你,这刀却要在最合适的时间给你,这一世无缘做血亲,还好再来世与你相认。
没有超出预期,也没有差到离谱,还可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