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的《双驴记》是个非常好看的短篇小说。
70年代,北高村的知青马杰当了村饲养员,遇到了两匹“地主驴”的后代:黑六和黑七。
作为种驴,黑六不耕地不拉车,吃香喝辣妻妾成群,这让伙食比驴还差的光棍马杰极为不满。
不仅如此,黑六这头驴还狡猾得厉害,知道在大队书记大莲面前耍奸扮苦相,间接告马杰的状,让他挨批评。
马杰也不是个好惹的主,耍得一手好鞭子的他背着人常用鞭子教训黑六,但没想到一次失了手,打坏了黑六的命根子。
养尊处优惯了的黑六一下子失去了配种能力,没法接受从驴大爷到农民工的变化,倒霉得连命也赔上。
本分老实的黑七将一切瞧在眼里,从此跟马杰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人跟驴,都被逼到死角,千钧一发。
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有两层明显的含义。
一是体制对个体的压迫。
知青马杰的愤懑主要来自于大莲队长的的训诫:驴比人值钱;个人价值比较集体财产,反而一文不值。
二是个体对体制的反抗:马杰反抗集体主义,黑七反抗马杰虐待。
其中驴对人的反抗是故事的主体,幽默奇特,又带有一丝神秘色彩,暗中呼应人对体制的隐形反抗。
除了这两层含义,我觉得还有一层意思值得琢磨,就是人的降格。
马杰作为体制的牺牲品,被迫下乡插队,他不满个人意志在集体生活中被磨灭,但又无力与体制对抗,便把一腔愤懑发泄到与他本无冤无仇的驴身上,强迫种驴黑六拉车,折磨暗中使坏的黑七。
在这样的行动中,人从被侮辱被损害的个体降格为侮辱者与损害者,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本来正面的属于人的反抗精神却只能通过驴来表现,何其可悲。
将这样一个具有多重层次的寓言故事改编成电影,尤其要表现近乎神话的驴与人的斗争,增加画面效果的神秘色彩必不可少;否则以写实的角度出发,观众难免质疑驴种种行为的可能,削弱故事原本的说服力,更偏离主旨。
在述平编剧李大为导演的小说改编电影《走着瞧》中,唯一表现出神秘色彩的只有两个细节:一是北高村那颗孤零零的参天大树;二是马杰(文章饰)的梦境。
其余的情节几乎完全照搬小说,但没下任何功夫的搁置在了一个极其写实的中国北方农村场景中。
影片中几次表现驴的笑容,并没采取小说中“眼边鱼尾纹”的细节刻画法,而是仰角拍摄驴张嘴的镜头,并配以模仿笑声的嘶鸣。
相对于小说的丰满神秘,《走着瞧》则是一部极为干燥的电影作品,没能因为电影这样集视听于一体的综合媒体艺术而对原著有任何的提升,只是干巴巴的把情节翻译到了屏幕上;而相对于原著的短篇小说,电影本来是一种多能发挥想象力的艺术形式啊!
就说“驴笑”这一个细节,稍微运用一下CGI技术,就可以创造出一个诡异而令人战栗的驴脸的细节;如果还能在某些段落略微偏离直板的平铺叙事,采用一定的蒙太奇影像重叠剪接,则又可把“驴笑”的诡异氛围与马杰个性受限情绪翻涌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
其实《潘神的迷宫》早已为类似的寓言童话故事提供了一个极优良的范本,导演采取类似手法,把体制的冰冷与人心的躁动用色彩对比和影像交叠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不是多困难的创新。
但可惜的是,除了马杰梦境那唯一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细节令人惊喜外,《走着瞧》整体严重缺乏想象力,照本宣科,仅仅达到了电视剧的简单视觉化叙事水准,何其遗憾。
不仅如此,故弄玄虚的电影结尾比较小说的倒叙结构则更突兀,文艺有余,关联不足,与“反抗”的中心更是十万八千,硬生生搞出来一个动物保护的公益分枝!
如此缺乏铺垫的生硬过度进一步削弱了故事荒诞外衣下的本该丰盈精进的反抗精神。
《走着瞧》影评“请对万物生灵,抱有一颗敬畏之心。
”这是看完这部片脑海中一直旋转的一句话,人无高低贵贱之分,万物生灵也是如此。
古话有云,万物皆有灵,如若人类没有对万物生灵抱着一颗敬畏之心,如若人类没有对大自然抱着一颗敬畏之心,必将像方杰一般,自食苦果。
咱们2020年的这全球一系列灾难,方能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澳洲大火烧了大几个月,引来了大量“超级蝙蝠”,全球各地频频地震,非洲蝗灾,还有咱们武汉开始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源头只因人们吃了所谓的“野味”。
这是一部很高明的喜剧,电影中没有任何一种故意的点去逗人们笑,但又能让人笑声不断,并且很多地方都在讽刺,是一部非常值得深挖的作品。
故事发生时期大概在“打地主”过后没多久,前地主留下的两头驴,黑六与黑七。
故事中由文章扮演的方杰年轻气盛,玩心太重,一次偶然的机会碰见黑六,便下定决心要把它收为“坐骑”。
便从医务室偷出麻药给黑六打上,在生产队众人面前来了一出“人驴对话”,也因此晋升为饲养员。
慢慢的,从各处细节,方杰发现自己活得还不如一条驴。
例如:方杰吃窝窝头,黑六一餐两个鸡蛋,方杰整天累死累活干活,黑六只需要轻轻松松的配种,方杰自己孤寡一人,黑六由于配种工作,老婆成群,一批一批的换。
方杰发现自己还没有一头驴潇洒,就像故事中说的黑六过的是皇帝的生活,方杰就像服侍这个“皇帝”的太监一般。
也如队长说的那句:“别说你一个知青,就算是十个知青也比不上它。
”因此方杰对这头驴羡慕嫉妒恨。
其实这些地方都是很值得回味的,细嚼慢咽会发现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
十条人命不如一头驴,大家可能都会觉得很可笑,但是换回来说十头驴都不如一条人命,相信很多人都不会觉得有问题。
这便是问题所在,这也是这个故事的精妙之处,借驴之手来讽刺人们处于生物链顶端的“通病”。
讽刺的地方最经典的就是方杰的骂驴片段,相信看了的人都会因此而感慨编剧到底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式来讽刺的。
黑六碰上方杰,注定是一个悲惨的结局。
被一鞭子抽废之后等待着它的也只有灭亡,因出生开始就“高驴一等”,从事着“艰辛”的配种工作,一生未曾像别的驴一般干过活,多么幸福,这也是导致它废了之后必定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这也是编剧的绝妙之处,妙极,可谓是耐人寻味,得下去反复琢磨,我估计会有别的新收获嘻嘻嘻。
说到黑七,我认为黑七是个勇士,它身上有一种精神。
就是那种我虽不如你,但你若是做过了,我会让你做事情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个道理我一个关系特别好的叔叔(浩哥)跟我说过一次,到现在还特别清晰的记得。
他说,如果别人欺负你,你打不过他,你忍了,他会蹬鼻子上脸,一次比一次过分,变本加厉。
但是如果你反抗,虽然你打不过他,你把他也打痛了,他下次欺负你之前一定会想,这个人不是那么好欺负,毕竟知道如果欺负你可能要付出一定代价,这个时候他就需要想一想了。
大概是这个意思,我也明白浩哥不是说打人被打这么简单的事情,而是教我一种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正是黑七身上的这种精神。
为黑六感到悲哀,向黑七致以崇高的敬意,从方杰身上学习到面对世界万物生灵都应该抱有一颗敬畏之心。
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下乡知青和两头驴的故事穿插着,革命的热情和知识分子的诡计可能现实中的知青,诡计多端,小九九更多吧,难怪之前有“越有文化,越反动”的说法用麻药设计谋获得自己想要的工作借助工作之便,获得自己心爱的姑娘- - - - -驴和妹子,都是自己计谋所得然而内心还是清高,不服输,不服气,看不惯和驴的关系,从第一次被摔下来就注定了他折腾驴,驴报复他,无休无止- - - - -“先进集体”,贯穿始终在这个集体中,驴子的活好,是种驴驴吃得好,属于生产资料,人属于耗材- - - - -切记:不要当着驴子的面,偷鸡蛋,胡乱让去拉东西,又使用暴力,最后没用了,杀了,还当着驴的面驴子复仇,咬坏驴棚子,泼粪水,祸害女孩,咬断绳索,燃烧自己去同归于尽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
’”电影中的马杰,最常背的就是这段话,也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经典名言。
从开头,一直到他与黑七决战之前。
作为一个知识青年,整部电影里他的手里就只出现过这一本书,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他很喜欢它,进而可以推断他也很喜欢柯察金,甚至是敬仰、崇拜。
他向往成为如柯察金一样的人,如柯察金一样跃进花园,遇见属于自己的“冬妮娅”(参见影中彩凤家院外马杰传信,二人敦伦后马杰会周公)。
可是,就如同中学生读水浒,只读到兄弟意气、快意恩仇一般,马杰只学到了柯察金的“坏”(复活节蛋糕上撒烟灰)“热情”(对彩凤)“倔强”(对驴比人金贵的不满)以及一些用岔了地方的毅力与坚强。
每每看到以上山下乡为背景的故事时我都会想到王小波,这次也不例外。
我想倘若是他笔下的流氓王二来了,遇上这些事,会作何反应?
怕是要利索的多。
原因就在于马杰的“坏”是背地里的坏,而王二的“混”是明面上的混。
我们在学校里都见过这种学生:永远在老师面前维持一副老实听话、唯唯诺诺的样子,一旦脱离老师视线便开始放肆去坏。
马杰就是这样的“学生”,而队长大莲则是那个严厉的“老师”。
因此他会趁“老师”不在的时候去偷麻醉剂,给黑六闷倒;趁“老师”在的时候挥舞鞭子大展雄风;趁“老师”不在时甩起鞭子狠抽黑六,在黑六命根废后担心“老师”发现清算自己……凡此种种,都注定了他学到的终究只是柯察金的部分的“皮”,而非“骨”,所以他成为不了柯察金。
我看到高赞的几个解读都是说马杰表面上是在对抗驴,实际上是在反抗体制和集体主义。
若真是如此,那么他就更成为不了柯察金,常诵那段经典名言的他也就成为了个笑话。
想想柯察金是为了什么而奋斗的?
他所谓的不虚度年华,不碌碌无为,最壮丽的事业,指的是什么?
马杰或许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在与黑七决战之前眼神空洞地沉默着丢下了《钢铁》,他再不背诵那段名言,他将它抛之脑后。
他丢掉了书,也丢掉了信仰——如若那也可以称之为信仰的话——信仰一经丢失,勇气也将消散。
因此,在面对欲火而来的黑七时,原本满目杀气,自以为已经掌握这厮生死的马杰,大喊一声“姥姥”,丢下铡刀,仓皇逃窜。
这一刻,他比待宰的驴还狼狈。
国庆放假下载了不少片子来看,都是国产片。
这部《走着瞧》算是拿得出手的,这里也来写两句。
我没看故事介绍,因为喜欢主演文章看的,所以开头我真的以为这是一部农村生活片,夹点幽默搞笑也就完了。
我乐得看文章饰演的角色马杰在电影里面耍宝,看他念诗挑逗姑娘,看他看电影哭的像杀猪,看他卖弄小聪明糊弄全村人,让自己当上了饲养员......不过故事从马杰当上饲养员以后基调起了变化。
这个马杰和驴杠上了,是啊,这个驴有鸡蛋吃,有无数的“姑娘”去调戏,还不用干活,相比马杰这个穷苦的单身汉,那日子真不是好一点点,难怪马杰兄心里会极度不平衡。
终于有一天,马杰一鞭子把黑妞,就是那头配种驴的生育能力搞没了,这个黑妞的日子从此不好过了,这个黑妞脾气极大,配不了种了,但是也坚决不好好干活,连拉人也不愿意,还把人摔山下去了,于是等待这头驴的命运,就是被杀掉,而这个光荣的任务就交到了饲养员马杰身上。
其实马杰性子虽然顽劣,但是本质上是个心地善良的小伙子,他之前虽然和黑妞有那么多的“宿仇”,但是他并不想让他死,他更不想亲手杀掉这头驴。
但很多时候事情都是身不由己的。
杀死黑妞那天,他的弟弟黑七目睹了全过程,并在之后做出了一系列疯狂的复仇行为。
之后我在想,驴是否能够真的达到那样“明事理”“通人性”的境界。
之前或多或少的看到过一些新闻或者文章介绍过动物界的复仇行为,比如说大象,如果他亲眼目睹了人类宰杀了他的亲人,多少年后他记得他的仇人,并且予以报复。
不过那是直接的攻击性的复仇。
而黑七表现出的是对人类世间伦理的理解,比如黑七拉着赤身裸体并且熟睡着的马杰和彩凤到村里,导致村民的围观。
一头驴怎么知道,男女赤身裸体躺在一起被人看是很羞耻的事。
我想毕竟只是个故事吧,就像马杰说的,我怎么看,你还是头驴!
电影的结尾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有点看不懂,既然被驴追是个马杰的梦,那么马杰同志醒来怎么看见了黑七傲然的被烧焦的尸体,那个镜头里马杰的表情是懵的,我也有点。
反正故事结尾驴就是各种疯狂报复行动就对了,马杰的噩梦巅峰期。
电影最后5分钟的马杰已经是个农业大学的老师,是个小女孩的爸爸,他说,“对生灵的敬畏之心也许会影响会一辈子,这一点是黑妞和黑七交给我的。
”这算是点出了电影的主题。
有没有达到这个目的另说,不过总体我喜欢这个故事,还是挺有意思的。
最后简单说几句我对后面这几个字的感想,“对生灵的敬畏之心”,我认为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哪怕是小蚂蚁,小虫子,如果他没有挡你的道儿,没有对你造成太大不好的影响,就和他们和平共处。
养过小狗小猫的人知道,每个小动物其实都有不同的性格,和小孩儿似的,所以养宠物真的需要很大的爱心和耐心的。
每次看到街上的流浪猫狗,我心里就有点难过,那天我和捡了一个小猫来养的朋友说,其实捡个流浪动物来养是做了一件善事。
我有个想法,等我以后有缘碰到一只流浪猫,我也捡回去,和他一起生活。
继续看去年的华语电影,昨天看的是《走着瞧》和《明媚时光》。
《走着瞧》是讲一个下乡知青当了饲养员,杀了一头叫做黑六的种驴,于是黑六的弟弟黑七疯狂的为哥哥报仇,最终胜利的故事。
关于《走着瞧》,大厨发出以下几点感慨:1 文章中年以后就会长成黄磊那样。
2 电影开头的黑七和电影后段的黑七不是一头驴,偷换了演员。
3 其实电影不是讲知青和驴的斗争,而是写知青和农民的斗争。
中国农民看似很老实,跟那头驴一样,其实阴蔫损坏,厉害着呢。
你搞不死它,它就要搞死你。
所以党旗上,锤子要插在镰刀上,得压着它呀。
4 农民,最后的胜利都是属于农民的。
关于《走着瞧》,我发出以下几点感慨:1 我不知道这部电影要说啥。
2 我不太能接受创作者要让一个知青把对命运的不公,对体制的反抗,对自我价值的不平衡如此种种加在一头种驴身上。
3 这些中国电影为何都这么拧吧,气质阴郁复杂?
说是黑色幽默,让人笑不出来,说是荒诞戏,又觉得不够荒诞,说是写实主义,偏偏又没有根基。
4 为什么电影里一点善意和希望都没有?
5 王小波写一头特立独行的猪,是写当时以及人们永恒的处境:想打破生活的设置,想活得特立独行。
这头牛逼的驴,在思想境界上,和那头猪差得太远了。
6 我希望这部电影要说的不是大厨领悟到的那些事。
7 这部电影在还原时代质感上做得比大多数电视剧强。
8 演员们表现出色。
尤其是那头苦大仇深用眼神演戏的驴。
人和驴的复仇故事,看似荒诞,我却相信它真的存在。
马杰是个下乡插队的知青,他和同伴蹲坐在陕西农村的土崖上,一边抽闷烟一边惆怅着前路何在。
他喜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常常吟诵保尔.柯察金的那段名言,甚至把它当作和村里姑娘约会的暗号。
在那个相信“人定胜天”的年代,任何冲动和过激的事都有可能发生。
可在这个偏僻的村子,马杰的“积极上进”似乎也只是为了多一支烟,多挣些工分,做一份清闲的差事。
生活看似本会这样继续下去,可马杰却和公社里的一头驴——黑六杠上了。
黑六是头优质配种驴,不但不用下地干活,还要好吃好喝好伺候。
日夜劳碌的马杰不满了,凭什么人要干活牲口却要享受?
凭什么黑六能三妻四妾,一年一拨美女的换,自己却没法跟心爱的姑娘拉拉手?
年轻人叛逆冲动的因子被激发出来,在有些痞气的马杰身上发扬光大。
黑六的不易驯服更让他不满,一怒之下他挥鞭废了这头漂亮的种驴,并最终被迫了结它的生命。
马杰对黑六的不满看似是因为二者在处境上的不公,实际上,这场人驴冲突也带有某些反抗体制反抗时代的因素。
马杰和黑六的恩怨是特定的,是无奈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就算没有马杰,也还会有另一个知青担任这一角色。
只不过,影片并没有更多深究时代因素,却跳出来讲述了一个关于生灵敬畏的故事。
在黑六惨烈退场后,它的弟弟黑七成了故事的主角,并最终演化成一位英雄人物。
它好似为父报仇的哈姆雷特,勇敢无畏、充满智慧,三次想要置马杰于死地,却最终还是和哥哥一样,难逃飞蛾扑火的命运。
片中生产大队队长要马杰去杀已无用处的黑六时说:“在农村,杀牲口的人是要受诅咒的。
”马杰反问,“难道我就不怕被诅咒?
”大队长接着回答,“农民不能杀。
你不是农民。
”尴尬的身份让马杰不得不被迫成为刽子手,可他并不想黑六死。
是他挑起了他和黑六之间的恩怨,但他逃避承担责任。
他为黑六求情,却还是得在集体利益面前乖乖服从;他想让黑六死得痛快,便选择铡刀;他希望恩怨就此终结,却低估了牲畜间的亲情力量……马杰人性中的懦弱和矛盾被一个个呈现,并和周围环境的现实理性形成对冲,缔结出一个个幽默而无奈的冲突,使得全片黑色幽默的风格突显。
人类总自称是万物的灵长,却一次次被牲畜耍得团团转。
马杰从工分被扣到被处分再到当众出丑而失去心爱的姑娘,每次和驴子的对弈都让他那么狼狈那么落败。
那句“与*斗,其乐无穷”变成了大大的讽刺。
人不过是万物中渺小的一个,我们和其他生命体一样,都要靠空气、阳光和水生存。
对万物灵长的敬畏,就是对生命的敬畏。
而对它们的爱惜,也就是爱惜我们自己。
黑七最后的复仇选择了同归于尽,却被烧成一座雕像。
二十年后,马杰成了一名畜牧学校的老师,过着平静淡然的生活。
在女儿给自己出的测试题面前,他不知该如何作答,却深深感叹,科学研究新发现的东西早在二十年前,黑六黑七这对驴兄弟就已教会他。
有影评说,这是部荒诞剧,我不敢苟同!
艺术来源于生活!
除了结尾,有点夸张!
我还真信,这个毛驴复仇的段子!
小时候,我姥姥家。
有过一头拉车的公毛驴!
养了很久!
非常聪明!
脾气不好,爱记仇!
放假了,我们就会回去探亲!
一帮小孩,特别爱逗姥姥家的驴!
一次表哥拿苞米杆子戳了,公驴的菊花和那里(你懂的)!
估计是戳疼了!
公驴,就记下了,但凡有机会!
驴会尥蹶子,踹我表哥!
一次踹到了额头!
表哥差点就报销了!
记得姥姥姥爷真还开了个会!
研究驴的去留问题!
表哥索性没事!
就不了了之了!
电影中,关于“复仇”的话题不胜枚举。
《走着瞧》这部电影,算是一部讲述“驴子复仇”的影片。
有关动物复仇的影片很多,像《狂蟒之灾》、《别惹蚂蚁》、《熊的传说 》、《百变狸猫 》……告诫众人,动物也不是好惹的!
《走着瞧》是根据小说《双驴记》改编的电影,由李大维导演。
该电影作为一部反映知青题材的影片,从“驴子的复仇”这一个小的角度切入,用一种荒诞魔幻的方式而非纯写实主义来叙事。
《走着瞧》中,驴子是有感情、是有性格的,从观众的角度来看,驴子不再是驴子,是活生生的人。
而人,却暴露出残酷、麻木的本性,似乎是导演有意对麻木人性的一种反讽对比~ 《走着瞧》故事发生在荒唐的七十年代,知青下乡,城市知青马杰下乡来到某山区参加生产劳动,与当地农村少女彩凤相知相恋。
但是真正的主角是公社的 “驴子兄弟”。
知青马杰与驴子兄弟的恩恩怨怨是整个影片的主题,驴哥哥黑六高傲,驴弟弟黑七睿智,“兄弟情深”,而对知青马杰的塑造上,似乎更多的是黑色幽默~两只驴和一个人的故事。
七十年代,一次偶然,在山上凿炮眼负伤的马杰被送到公社卫生所治疗。
缝针时他见识了麻药的威力,临走顺手牵羊偷了一支麻药和针管,带回村里。
村里养着一头公驴黑六,它不用下田干活,每年只管配种,在村里享有特殊的地位和其他牲口艳羡的待遇。
饲养员的工作相对轻松,马杰觊觎许久。
回到村里,马杰悄悄给黑六打了两针麻药,令它暂时瘫软。
黑六的“怪病”惊动了生产队队长大莲和众村民,就连兽医也束手无策,马杰又利用麻药过劲儿的时机,佯装治好了黑六。
马杰取得了队长的信任,也得到了饲养员的工作。
马杰不满黑六只交配不干活的待遇,对侍候黑六忿忿不平。
一天他违反规定擅自让黑六拉车,被大莲队长发现,队长严厉批评马杰,马杰越发怨恨黑六。
当晚,马杰鞭打教训了黑六,未料一时失手竟铸成大错……
在近年看到的国产喜剧片、动物题材与知青题材的电影中,改编自王松小说《双驴记》的电影《走着瞧》大概是最好看、高妙的一部。
高妙之处首先不在于它的“魔幻”或者“黑色幽默”,而在于它设置的双重视界:人反抗体制,驴反抗人。
前者冷酷现实,后者荒诞魔幻;前者是微观的,后者更为微观,并为对前者的仿拟。
对作为类型化人物形象的几个主角(双驴除外),观众能很好地理解、接受并轻易地将之链接到他们所熟悉的知青时代中去,比如女生产队队长大莲是体制的象征,马杰是青春、冲动的个人。
双驴也是人格化的,但它们的形象与寓指就有点面目模糊,能为各式理解提供足够的空间。
应该说,在“体制——人”与“人——驴”的双重结构中,人(马杰)是尴尬的。
他受控制、压迫、规训,同时控制、压迫、规训他手中的动物,那么此时他是什么?
看似自主其实并非如此,仿佛悠然周游在他的时代实则只是悬浮在沧海中的一粟。
他本质上是被掏空的,是“体制——人——驴”游戏中的棋子,他怎么做、成为什么不是由他定,而是由与他相连接的另外两端决定。
相比之下,反而是两头毛驴更加像知青时代中的极端个体,黑六被“阉割”、被杀死直接源于它的高傲,黒七反抗、自焚则直接源于它为黑六复仇的心理。
它们处在“体制——人——驴”链条的末端,却是真正的行动者。
这很有意思。
两头毛驴在影片中的表演恰到好处,让观众忍俊不禁。
但黑六被杀时的主观镜头,似乎能使观众深入它的内心,却显得格局有些小,难使观众与影片中的角色保持冷眼旁观的距离。
黑六、黒七得意嘶鸣时的一些仰拍镜头,则有些把电影的格调降低为纯喜剧片的感觉……。
当然,这种处理很喜闻乐见,容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也无可厚非。
单独地说女生产队队长大莲、马杰或者黑六黒七是主角都不尽如人意,因为他(它)们组合在一起才成为主角,缺一方不可。
“双驴记”或“走着瞧”,不过是个声东击西的小说/电影名,它的重心即不在于驴,也不在于轻浮的逗笑,而在于一种严肃、高贵的“不合作”精神。
看惯了那些千篇一律的知青小说/电影,有点另类的《走着瞧》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它没有按照常规套路来拍知青题材或动物题材,戏谑、轻松却也严肃、带劲。
文章是个人才……
没看下去,太无聊了
两头驴的故事,两种不同的底层劳动者。有用都是暂时的,失去了价值就没有了继续存在的资格。用尽生命的反抗,也不过是暂时造成一点麻烦,一切还在继续,还有无穷无尽的后来者。
黑七
高中时看的,张一山走的就是文章的路子吧,易辨识的“有演技”。
文章演这类型很好,总让我想起最初他演的“卓越”
故事很有意思
毛驴黑七的复仇
智斗,人驴版~~这个故事教导我们说,没事儿千万别惹驴。要对动物们怀着敬畏之情~~~
无聊的很。
驴子成精了!和大傻在从秦皇岛回京的路上,没有座,站着看完的。
用一个故事说明要敬畏生灵这个道理,有点儿冗长,文章的表演很好
我们都是驴 仅此而已
超现实,荒诞,暗喻,黑色幽默,可惜结尾太多余,太和谐了。
动物是有灵性的就和人一样人应该尊重动物而不是像对待工具一样对待它们马杰应该领悟到这点了而且领悟的非常透彻可能他这辈子都不敢再轻易得罪某种动物了。
好片~
电影还不错
还是小说的力量大
文章演的,和两只驴的故事,不算好看
就是最后一点像黄磊比较出奇,其他太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