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震撼的,作为自由记者,并没有军方的正式保护,但内容也不需要被军方审查再提交在百人坑那里,居然有很多妇女来过找13年前的死去亲人的尸体,就为了能做到体面的下葬,但实际挖出来都全是白骨了。
根本分不清谁是谁的尸体了。
女主玛丽全程烟不离手,别人拿着相机冲进枪林弹雨,只有玛丽是肉身带个小本子冲过去,以本人亲自见证为基准去写书写报道。
一个被捉的叛军士兵说:卡扎菲就是真主,其实证明整个中东,宗教只是统治者的工具,并不存在所谓的保守宗教传统理念。
玛丽是有明显的PTSD的,后面还着墨于其对战场的恐惧,但作为一个记者,电影好像为了丰富他的人设,表示他并不是一个坚强成熟的人,跟上司冲突,在禁烟餐厅抽烟,一直害怕要看心理医生,没有军事常识,害怕危险却又勇奔战场。
玛丽其实并不是一个心理承压能力强的人,相反他一直很害怕,天天做恶梦。
但可能是良知,可能是想将真实报道给处于安全文明社会的人,他一直承压工作。
我觉得这片子某些情节值得商榷,尤其是最后叙利亚的部分,有为反抗军洗白的嫌疑。
内战本来就没有正义的一方,可在这部电影里,被美国宣称“正义”的一方都被描写成受害者,被所谓的“独裁者”迫害、压迫!
可是叙利亚叛军用百姓做肉盾抵抗ZF军和俄军、自己制造化学武器袭击骗局这些怎么没有提及?
我只能说这部片子又是美国政治宣传的一部“大片”!
很虚伪!
观影后第二天(1月31日),新闻报导美国华盛顿联邦地区法院法官裁判叙利亚政府,应为资深战地记者Marie Colvin(玛丽.科尔文)之死支付惩罚性赔偿金3亿美元,同时支付250万美元补偿金及1万1836美元丧葬费用。
他们裁定叙利亚军方刻意瞄准霍姆斯的临时媒体中心,导致Marie Colvin死在当场。
砲杀传奇独眼女记者 美法官判叙利亚赔3亿2001年 斯里兰卡泰米尔之虎(Tamil Rebei Leader)2003年 伊拉克边境(Iraqi Border)2009年 阿富汗马尔贾(Marjah Aeghanistan)2011年 利比亚米苏拉塔 (Libya Misrata )2012年 叙利亚霍姆斯(Syria Holmes)粗略地整理了电影中Marie Colvin採访的战争。
排除阴谋论所讲,所有战争背后都有美国的身影,玛丽.利尔文的死,似乎是求仁得仁。
我不是说她「自己去送死」、「该死」,而是她努力地发掘战争的丑陋、人类承受的悲痛的同时,早已经有为信念而光荣牺牲的觉悟。
电影更多地呈现的,却是战争之外,一个女记者、一个女人内心的,精神的战斗。
《私人战爭》是一位战争经验比士兵还多的女人和自己内心战斗的故事。
好记者的秘诀,只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电影开始于2001年。
序幕描叙Marie Colvin任职的《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编辑室,来了一位新记者。
此时的Marie Colvin已经是著名战地记者,在国际版和新闻界,拥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她告诉新人,唯一紧要的事情,就是别听编辑的吩咐行事,便提起包包,走向电梯,坚定地告诉编辑 Sean Ryan(尚.莱恩),她要去斯里兰卡,採访泰米尔之虎(Liberation Tigers of Tamil Eelam)。
请记住此时两眼完好的Marie的神情、语气、坚定。
在这套电影裡,她由始至终,都是这种性格。
2001年是多事之年。
小布希成为美国总统,塔利班炸毁巴米扬大佛,发生911事件……众多国际大事之中,Marie Colvin选择前往斯里兰卡,採访一件不算新鲜的事情。
泰米尔之虎在斯里兰卡「横行」廿几年,还有甚麽新闻性可言?
抵达泰米尔之虎根据地,Marie Colvin明确表示,她到访并不是因为泰米尔之虎单方面宣佈停火,那是国际领袖、联合国关心的事,她是为了那些飢饿受伤的人民而来。
镜头一转,叛军带领她从「安全」通道离开,半途遇袭。
所有军人寻找掩护,告诫她千万不要前进的情况下,她举起双手走出来,我是记者,我是记者。
结果失去了左眼。
纵使失去左眼,依然无减她勇往直前的个性。
2003年,记者聚焦伊拉克战争,跟随联合国指示,到指定地点採访;她假冒医护人员,偕摄记潜入伊拉克边境,把乱葬岗的骸骨、妇女的哭泣,带到千里之外的美国。
2009年,阿拉伯之春前夕,她去了一赵阿富汗马尔贾,报导当地妇女被强姦,暴徒认为这是阿拉的旨意。
2011年宾拉登被海豹突击队击毙,她再访卡达菲,卡达菲也在同年遭士兵击毙,电影拍下了民众和他的尸体兴高采列自拍的情景。
2012年,她潜入叙利亚霍姆斯,自从2011年5月,叙利亚军方围城,霍姆斯便成了死亡之城,电影裡她第一次在战场裡直播孩童的死亡、妇女的眼泪,而她再也没有走出这片废墟。
掩饰表面的伤痕无助治疗内心的剧痛看这部电影,必须细心留意Marie标志性的海盗一样的眼罩。
并不是眼罩的款式品牌,而是她穿戴的时机、方式,代表她不同时候的心理状态。
Marie Colvin出场之时,双眼仍未受伤,身体状况良好,但那时她已经有严重的心理创伤,自1986年起担任战地记者,到2001年已有15个年头。
她不顾后果,勇往直前的性格,在电影初段经已很凸出。
枪林弹雨之下,她振臂高呼,我是记者,以为对方不会开枪。
战场上脱离掩护,暴露自己的位置给敌人攻击。
一位十五年经的资深记者,何故会犯下这种新手级的「错误」?
因为天真,她天真地相信记者具有神秘力牆,能挡掉子弹。
她天真地相信,直面人民的苦难,世界就会变得更好。
左眼受伤之后,Marie 戴上眼罩。
人前她嘲讽自己像海盗,人后这副眼罩盖住了她内心的伤痕。
看过无数的死亡,少女的尸体、妇人的哭声、暴徒的枪技,无时无刻折磨著她。
她只能透过酒精麻醉自己,渴求摆脱那些挥之不去的鬼影。
随著经历战争的次数愈多,心内的鬼影亦愈来愈多。
随著电影的推进,她每一次自战地返回,斗室内的受难者就多了一员。
眼罩无法排除这些鬼影。
电影裡面鬼影的出现,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Marie独处,二,Marie不在战场上。
独处诱发病情,相当合理。
周遭无人,要面对的,就只有自己。
即使在宴会的场合、在朋友聚餐的场合,Marie展现她幽默风趣,笑容之中总带点格格不入和难以具体描述的疯狂。
这裡不得不佩服Rosamund Pike精湛的演技,她的演出让观众完全感受到,一个心灵创伤者极力装作若无其事,却又容易被旁人识穿的感觉。
真正的孤独是在众人的喧闹声中感到格格不入。
战场也许是Marie最为安逸的地方,鬼影从来没有在战场裡出现,Marie也没有在工作时发作。
毕竟血淋淋的画面、尸体陈腐的臭味、恶意与人性灭绝的时刻,真实发生。
她自如地与战争共处,反而文明社会的安逸和奢华,令她无法安然坦然。
在和平的世界裡,她无时无刻戴著眼罩,在最终的战场上,她让伤口裸露在观众眼前。
揭露真相是天职?
爱?
还是责任?
前赴战场,冒著生命危险、枪林弹雨,採访战场裡最底层的生命,揭露不为人知的死亡,到底是因为记者的使命感,抑或普世皆通的大爱?
《镜头下的勇者》的作者、普立兹奬得主、资深战地摄影记者,琳赛.艾达里欧曾说过:没有人天生干这一行的。
我们只是误打误撞碰上了,然后情不自禁地爱上了。
我们窥见这不平凡职业的精彩和奥妙,想要一辈子做下去,不管它有多累、多辛苦或多危险。
它是我们谋生的方式,不过,对我们来说,它比较像是一种责任或使命。
⋯⋯我们有责任把真相告诉全世界,这份使命感耗损了我们的生命。
琳赛、Marive和许多同行都是一次又一次地往战场跑,根本停不下来。
因为自己的执著,婚姻失败、失去家庭,乃至于崩溃疯狂,全是战地记者共同的经历。
儘管如此,琳赛说︰「每次当我回到家时,我都会更强烈地感受到,我必须尽快返回工作岗位」。
May be I would have liked a more normal life. May be I just don’t know how. Or maybe this is where I feel most comfortable.潜入霍姆斯,电影的画面处理是黑幕,然后一盏手电筒白光灯,刺穿了画面。
隐喻被围城的霍姆斯,原本被黑暗笼罩,Marie来到,就有了光。
光代表希望,同时呼应《圣经》上帝创造万物,把光带来了,把光与闇分隔,战争的邪恶与谎言无所遁形。
美中不足的是,电影并未深刻地传达Marie Colvin身为记者的信念。
好几幕她登临颁奬台,演说记者使命的戏份淡化了,光荣时刻只是职业生涯微不足道的衬托。
因为它更聚焦于主角的内心痛苦和挣扎,用夸张的影像、视觉、声音,挑动观众疑惑︰既然这麽痛苦,为何还要接二连三地上战场。
你不是士兵,没有义务上战场赴死。
记者最终目的是甚麽?
揭穿一切真相,为弱势社群发声,扭转战场上生灵悲惨的命运?
定或者,揭露暴行只是记者满足自我的途径,千里之外的读者只会叹息一声,感慨一会,改变不了甚麽。
中国记者柴静在《看见》忆述她和摄製队前往山西採访环境污染,领导一大把一大把美金送给他们。
好多记者收到钱就走,柴静和他的同事没有,採访工作照旧进行。
拍下面目全非的山川,为钱疯狂的百姓,以及光著裤子家园尽毁的小孩。
柴静的同事说︰你要是真见过他们的样子,就不可能为几个钱把灵魂卖了。
电影和新闻均是选择的结果2011年,Marie Colvin採访卡达菲后,沉寂了一段时间。
她对著镜子,揭开眼罩。
独眼十年,观众们第一次见到眼罩掩盖的真面目,眼罩下面,是血肉模糊反複发炎的伤口?
癒合之后留下的伤疤?
抑或掏空了眼球,只剩空洞的眼眶?
我当场闭上眼睛,不敢看见。
幸好,面容不算难看,外貌并不惊吓,只像患上普通眼疾的人,眼皮低垂,眼球萎缩。
既未毁容,亦没破相,揭开了也不算难看。
为何她用眼罩掩饰十年,对镜也不敢脱下?
为何电演安排她在霍姆斯最后一役之前,脱下了眼罩。
她审视容颜与肉体之后,转身浸入浴缸与情人Tony对望。
这一段戏表示Marie接受了受伤的眼睛,同时接受了内心的创伤。
创伤仍在的,没有消失。
就如同John Nash(约翰.纳许)和他的精神分裂,她找到了和创伤共存的方式,与自己共存的方式。
此后她前赴战场,眼罩已经脱掉,表示她完全接受自己。
她可以向旁人大声说出自己埋蔵多年的伤痛,仔细形容那位缠绕在记忆裡,十二岁的巴基斯坦女孩穿载与面容。
大声说起那些在战场上死去的同行。
指斥编辑Sean为著他个人的名利,推拥记者到世界各地出生入死。
How does it feel to be the person pushing us all around the world for that piece of tin to put on your fucking shelf.这句话极重,Sean的回话更重︰Why am I always the fucking bad guy? I had to cover myself in Libya because you are totally unpredictable. But you are a pain in the fucking arse.不,这一句不是。
批评Marie的人格,没用,她比任何人都清楚,她个性刚烈,容不得别人指点。
真正具杀伤力的,是这一句︰You couldn’t imagine a world in which you didn’t. No one in their right mind would do what you do, Maire. But if you lose your conviction, than what hope do the rest of us have?演到这裡,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一个又一个的天才,就是这样被我们这些为交作业庸碌无能的编辑逼死。
并肩作战多年的编辑Sean、摄影师Paul,均无法令Marie敞开心胸。
对媒体行业外行的Tony却成功令Marie直面自己,感慨之馀,佩服导演和编辑,拿捏得宜,情感记托之于女性记者的重要性,读《镜头下的勇者》。
《第一眼战线》的Marie Colvin是电影裡面,少数没有性格改变的主角。
前面说过,开场不久她无视子弹举手投降,中后段遭遇相似情景,Paul警告她别危险冒进,她不听,衝了出去。
到最后,得知成为袭击目标,仍然不听劝告,决意留低直播。
由此至终,Marie都是如此的不顾一切,一往无前。
善良的人决定看护真相之时,绝不撤步。
依稀记得12年2月的一天我打开媒资库,看到了这条cnn的电话连线片段,当时还在想这个独眼女记者是谁;后来才知道她是玛丽·科尔文,她的职业生涯几乎报道了1990年代以来的每一次冲突和战争,波斯尼亚、斯里兰卡内战、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
今天看了关于她的传记电影,几乎真实还原了她生命最后的经历。
到今天还记得当时Andersen cooper和她的对话,“玛丽,你报道过那么多冲突和战争,这次(叙利亚)和之前的经历相比,有什么不同?
” “这是最糟糕的一场战争……这里炮火、狙击手无处不在,无辜无助的人们躲在屋檐下,他们能做的就是祈祷这次不要被击中。
真的非常、非常艰难,无法让人面对。
” 在这段(2月21日)采访播出10几个小时后玛丽·科尔文在霍姆斯遭轰炸身亡。
我本人和同行们感触更深,我自己曾于2013年、2015年2次在伊拉克报道拍摄、一次进入叙利亚北部科巴尼、Tell Brak前线进行过拍摄采访的媒体工作人员来说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描述这部电影。
虽然已经回来4年了而且也转行拍摄娱乐类的纪实节目,但是那段经历始终抹不去。
就是tmd永远不要打仗,那种黑暗永远不要发生。
玛丽在影片中诱供式的采访完全符合西方人的传教士思维,高高在上的怜悯,唯有主和高尚的文明能够拯救苦难中的人,亲眼目睹战争场景就觉得自己比别人承受了莫大的痛苦,军人又该如何自处。
把中东的战乱、贫困都归结与独裁专政,却不提西方政权的行径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酒店享用丰盛的早餐,与友人谈笑风生,电视机里利比亚人民却在街头游行。
也许玛丽的PTSD还有酒和蕾丝内衣可以缓解,但苦难的人民是没有资格患上PTSD的。
驻外媒体秉承专业与人道主义争相报道中东独裁者的恐怖行径,要把那些地狱般的场景给世界人民看,可是独裁者手里的刀又是谁送去的,你们在背后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玛丽逝去一只眼睛受到业界嘉奖,奖励她作为记者的良知,勇气。
可是阿拉伯人民失去的光明却无法偿还。
影片的名字:私人战争甚至都让我觉得讽刺,非公理 非正义 与人民无关 纯粹是大资本私人的一场战争。
玛丽穿梭在中东的炮火中,她作为女性表现在专业上的细腻、作为记者的勇敢与人道确实让人敬佩,但她壮烈的一生想要表达的夙愿却是悲凉的。
I thought the movie was decent; it almost made me tear up. But I don't get why the film was structured as if it was a mystery that the protagonist died at a certain time and place, when it is public knowledge.The acting was good, and Pike even looks a little bit like the main character in real-life. But maybe because the screenwriter didn't want to speak ill of the dead at all, the character was overwhelmingly principled and moral. And even missing an eye, she still managed to get laid left and right...Anyway, thought it'd get nominated for something, but guess not.
#上海国际电影节从斯里兰卡到伊拉克,利比亚再到叙利亚,战争蹂躏那里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每一粒沙,“世界为何抛弃我们?
到底为何抛弃我们?
”电影的名字叫“私人战争”,可这些战争却一点也不“私人”,那些真真切切发生过的事情极有可能不为人知。
但正是有像玛丽·科尔文这样的人,尽可能地把真相传递出来,哪怕她付出了最珍贵的生命。
长年累月的战地生活在玛丽心中埋下了恐惧和彷徨,她也有不知所措的时候,但当她摘下眼罩的时候,当她以真实面目示人的时候,一个战地记者的责任、一个女性的细腻、一个人的人道尽显无余。
电影用尽可能真实的镜头还原了战争场面,哪怕是玛丽的牺牲也几乎没有任何修饰和艺术化的处理,但在描写她内心的时候用了不少记忆碎片的闪回,从霍姆斯开始到霍姆斯结束,两种风格一样都在敲打观众的心,那眼泪真是止不住地流。
裴淳华是最适合“玛丽·科尔文”这个角色的,她每一个眼神都那么真实、深邃、纯粹。
Ps.流泪眼观流泪眼😭
这不是影评,算个人观后感玛丽科尔文的故事改编,她于2012年2月22日在叙利亚霍姆斯市中弹身亡。
一个女人,放下舒适的生活,在全球各地寻找痛苦的故事去报道。
而人类世界中最痛苦的故事可能就是战争了。
电影剧情就不聊了。
那么一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呢?
这背后没有点真东西,我们会这样去让自己冒险吗??
所以如果说“信仰”,这才是“信仰”这二字的代表。
豆瓣上有些观众在写政治正确的问题。
而这部电影人家本身就在谈这个战地女记者的故事。
所以名字才叫做“私人战争”,这不是某个国的问题,而是这位女记者自己对它所不容忍的事情的战争。
她战争的方式就是报道真相,跑到枪林弹雨的地方报道她所见的东西,并在那里遇难。
有些人的确有自己无法放弃的东西,可以叫信仰,也可以叫使命感。
《绝命海拔》里(也是真实故事改编),杰克吉伦哈尔,就为了摸一摸珠穆朗玛峰自高的按个石头尖(也就是地球最高的地方),最后他成功了,但也遇难在山上了。
他不是说去了一次就碰上这件事,他失败了,但还要去摸。
没有这种信仰或者使命感的人,根本无法理解。
一个破石头尖,为啥冒着搭上性命的风险去摸????
这种信仰能让我那个人承担的东西,可能是超越我们想象的。
这位战地女记者,为什么那么在意那些受苦之人的感受?
她为什么能感同身受?
这些问题仿佛就像《大话西游》里的那句台词:爱需要理由吗?
本片的优点,我想到了一句“情而不色”,女主演有暴露的镜头,但是没有什么让人不舒服的,也没有情的欲望感,居然很平淡很叙事,也不知道是影片正气太足,还是女主角魅力缺失,反正就是有一种干涸的感觉,整部影片都无法让人激动起来。
按说惊心动魄的人生应该配上煽情或者激动人心的时刻,但是很可惜的是,这么好的题材到了影片最后我都觉得无动于衷,甚至感觉女主各种作,花样作死,大概真正的遗憾,只有她死去那一刻吧。
看得戏多,不时都会被问「套戏好不好睇」,烂片倒是好回答,好些电影真的不能妄下定论。
比起「好睇」丶「必睇」,最近更惯常说「值得睇」。
值得,可能因为演技爆灯,也可能是题材出众,虽然未必是连场好戏,但若然完场出来自问「有嘢拎走」,比起两小时感官刺激可能来得更值回票价。
电影《第一眼战线》予我的感觉,就倾向是意义大於作品本身。
「纪念战场的独眼玫瑰,一场不能『只眼开丶只眼闭』的人性战戮。
」电影由真人真事改编,用电影这个崭新媒介来呈现美国「独眼战地女记者」玛丽科尔文的传奇事迹。
一般人对记者的印象,可能都从她的文字开始,她的笔名,她的选词用字,她刻意加粗字体的引述,再来就是她的世界观,她善待的事件,她严苛批评的人物和议题。
朋友说读久了一个人的文字,就会开始认得某种风格,往後翻阅,单从标题就大抵能认出出自何人手笔。
未知玛丽科尔文的忠实读者看到这部电影时,会不会有种一见如故的感觉呢?
对於不认识这位战地女记者的观众而言,《第一眼战线》可说是一个相当易入口的开始。
电影以玛丽科尔文在个人访问中的一段sound bite展开,再以同一段sound bite告终,大局已成,值得了解的,是背後的动机和精神。
玛丽是报章国际版的台柱,天性勇悍无惧,从业以来就不断深入烽火大地揭露残酷真相。
奈何上得山多终遇虎,开场不久就讲到玛丽在斯理兰卡的战场中失去左眼,正常人大概就此买到教训,淡出前线。
但玛丽却戴上一个badass的黑色眼罩卷土重来,杀入中东地区大无畏。
她不怕吗?
怕,而且饱受精神煎熬。
但人生在世,总有使命,就像对她又爱又恨的编辑说:「自愿跑到战场的不是正常人,但我们正需要这些非常记者。
」但就算英勇如玛丽的人,去到最後也是被动而无力的。
片中多番描写到新闻从业员对真相丶公义和人性光辉的追求,而当中最关键的其实就是人性光芒。
人力有限,身在前线,很多时也只能目送一个又一个的生命离开,晚上回到安全区疾笔狂书,故事化成原代码寄到先进国家的人们手里,还需要有心人去关注这些不太切身的国际大事。
而事实上,血腥很快教人麻木,枪战不如猫咪吸引,前线记者不想去猜测结果,踏得上黄沙,就继续相信人性之善。
几许风雨,玛丽这份视死如归的坚持,可算是从一而终的典范。
《第一眼战线》的说服力,很大程度归功於裴淳华(女主角Rosamund Pike自取的中文名)的上乘演技,由第一幕开始由头带到尾,令人深深感受到眼前的就是玛丽科尔文本人。
对於演技好坏,我个人的标准是,能否使观众对演员过往演过的一些名角过目即忘,每次见都仿如初见,《Gone girl》中的疯狂太太不再,今次裴淳华明显换了个灵魂,演活一个见过世面丶饱历风霜的老烟枪。
对照片末的真实采访片段,这次演出可谓入木三分。
情节方面,大概因为受制於本身的史实,剧情推进都相对易估,缺乏惊喜。
但仍然是一部稳打稳札的战争 b-side 作品。
对从业者而言,最大的感触的相信会是那句「支持下去只因对人性光辉仍然存有希望」。
而事实上大家都深明,写得再sentimental,远在异国前线,也只能希望身在Newsroom的人肯将「真相」摆上头版,让大都会城市人在优雅的早餐会上读来轻叹一句 Holy Crap,在认为已对战乱众生寄予足够的人文关怀而感觉良好以外,还会继续去在意多一点,以致带来影响吧。
犹记得早前曾与朋友讨论,或许,电影会是历史最好的载体。
历史书已out,当代精神是,宁愿用看Fiction的心态去阅读故事,从零碎但精要的片段中理出历史脉络,再慢慢拼凑出过去。
就算多一点煽情作调味也无妨。
就好像韩国的「逆权系列」,《熔炉》成功翻案修例,《逆权司机》将光州事件推上热搜。
说民意觉醒丶社会运动是从电影院开始也绝不为过。
文:一树原文刊于青叶文学部
恶心,到我了.
从主角的私人角度出发,讲到战地记者多少有些疯狂才会一次又一次出入危险地区,见证人物和事件。并不特地强调她的私生活、工作内容及其意义,更多的是精神状态。
-你从哪儿搞的眼罩?-金银岛。
裴淳华演技加一星 牛逼 战争那部分的故事讲的还不错 人物本身的生活那部分有点弱
一个正义的记者坚持行走于战场捕捉一线信息,即使受伤也不退缩。与老美主流媒体期望报导的战争导向产生分歧,她更关注战争中人员的伤亡和战争对人类的精神摧残。战争也许有胜败,参战的每个个体都不会有赢家,每个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希望人类能和平共处。
Pike演的好 但是电影实在无聊透顶 莫名其妙的浮躁 飘来飘去 战争场景 历史人物极其粗糙 效果很假 难得的一点点深度也被抹杀掉了
This is not a bra. This is La Perla! 裴春华这次真的是演了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啊。
其实这种电影好难拍,最后都不免落入俗套,不是作死就是求死。但演员真好真的好。
剧情让人恶心,单看此片丝毫没有感到女记者的高尚伟大之处,看到的就是鲁莽、圣母
一个白左假新闻女记者死前泼脏水传记片
有个战地记者说过:“我像个士兵,但是重要的区别是,我没有枪。”但实际上,她/他们用自己的“长枪短炮”摧毁已经堕落且虚伪的世界,去捍卫残存的真相和人性。
半钟头删个狗激霸
一部具有强烈西方偏向的影片,裴淳华演得不错,不禁舍得拍床戏,还拍了全luo,可惜身材难看,双乳下垂。作为曾经的记者、也去过中东北非的本人,还是很欣赏战地记者的,一个女人要在这行当连续干20多年,勇气可嘉,着实难得。她为西方媒体说话,也是其立场所在,只是不要刻意标榜“中立”、“客观”即可。如果大家顺便看看俺写的《驾行中东17国》,也可以了解一下中国记者在那里的经历。
精彩,无畏,燃烧的一生。
2.3分 拖拖拉拉看了三天终于看完,给一星不能再多了,这还是给我裴姨的演技加的半颗星。编剧应该拉出去毙了,把一个伟大的故事写得稀碎。前半段铺垫得简直不能再低级,各种晦涩的术语,闷到爆的节奏加上流水账的叙事,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导演的镜头感倒还蛮不错,但是难以遮掩的稚嫩和刻意手法给本来就无聊透顶的故事更加一层阴霾。以及各种毫无价值的裸戏实在突兀。塑造人物能不能学学隔壁《消失的爱人》,不是抽烟喝酒堕落都得花一个小时拍出来。裴淳华出色的演绎一定程度上拯救了这部电影,但也回天乏术。ps.不知道是每个版本都是还是只有我看的版本,背景音和人物动作,语言和人称都用旁白写出来了,不知道是导演为了贴近战地记者主题而专门设计的还是巧合,总之满屏的“用英语”“sobbing”配上翻译真的low爆了。
什么是重要的?
Great life, terrible movie
裴春华全裸也不能拯救的偏执价值观。
传记电影拍的有点硬核了
没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