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Fly With The Crane

主演:马新春,汤龙,王思怡,张敏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甘肃方言年份:2012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剧照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1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2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3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4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5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6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13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14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15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16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17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18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19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20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剧情介绍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老马(马新春 饰)是村中有名的木匠兼画匠,到了73岁时他已不再下地干活,平日里除了在村口看看牌局、聊聊天,就是和村里另一名木匠老曹一起做棺材生意。但现在政府大力推行火葬,越来越少有人来寻两个老人制作棺材了。老曹近一年觉得自己身体状态很差,遂找了老马为自己制作了一个画着仙 鹤的棺材。做完这一副棺材,老马就去女儿家过中秋节,回来时老曹已驾鹤归西。老曹的尸体被偷偷埋在槽子湖旁的玉米地里,老马来这里拜祭,回去之后宣称自己在湖边看到了仙鹤。老马偷偷告诉孙子他最后一个心愿就是将自己埋在槽子湖边,待某日仙鹤将他驮到天上去…… 电影《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入围第6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韶华若锦临时特工最后的狙击战杜拉拉之似水年华绝望主妇第七季乱反射喋血杀机红星照耀中国猛鬼宝藏受难记灵书妙探第一季爱猫人地心历险记爸妈不在家拜托了!别宠我第五季夏生整备班长的战斗机讲座毒舌上司校花妹母亲与疯子们镜子的另一面1公升的泪昨日我们还是孩子何以笙箫默阳光马达棒球场!欲望72小时解码游戏预谋蛋黄人清秀佳人:美好星辰美女总裁首尔之春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长篇影评

 1 ) 仙鹤和白鹤是一回事儿吗?恶水鹳到底是个啥?

看完电影,很好奇影片中提到的“恶水鹳”到底什么。

先去苏童的原著中找了一下,并没有找到,所以推测这个名字来自导演。

第一猜想是当地的俗名,但是百度搜了一下“恶水鹳”,都跟本片有关。

只好去找找电影拍摄地有没有与仙鹤或者白鹤相似的涉禽。

电影拍摄于作者的家乡,张掖市高台县,结合导演自己说的,在弱水(现在的黑河)河畔,找到了高台县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根据影片里槽子湖的湿地环境,可以推测也许拍摄地不是在湿地保护区内,但是应该离保护区不远,且拥有相似生境。

先看看仙鹤和白鹤。

电影中前半部分多次出现"仙鹤",比如老人在棺材上画的仙鹤,在女儿家教外孙女画仙鹤,外孙女看的动画片里,仙鹤驮着仙人而去,回到儿子家,一家人一起吃饭时,儿子、女儿说起了老人看到“仙鹤”了而他们只在电视上看到了仙鹤。

在大树下,老人让孙子爬上大树,看有没有“仙鹤”的羽毛球,女儿来叫他吃饭,他也说在看有没有“仙鹤”的羽毛。

仙鹤和白鹤的转换出现在约1小时10分外孙女与老人的互动中,外孙女恶作剧吓唬老人,然后问“白鹤”怎么还不来,老人说等太阳落时,“仙鹤”就来喝水了。

外孙女问“白鹤”从哪里来,是不是住在合黎山上,老人回答,“白鹤”是从很远的地方来。

注意,此刻老人主动随应了外孙女,称为“白鹤”。

后面,老人与孙子的互动中,称“仙鹤”不是大鸟,是一种吉祥的鸟。

在后面,与外孙女互动,老人说别把“仙鹤”吓跑了,外孙女说根本就没有“白鹤”,你把槽子湖的鸭子当成“白鹤”了。

再后面,老人与外孙女谈心,说如果自己死在火里面就变成了一股烟,死在土里头还能看见“白鹤”,让“白鹤”把他驼走。

孙子挖坑时,老人说太阳快落了,白鹤要来湖里喝水了。

最后,老人被埋在土里,说“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而在苏童的原著中,“仙鹤”只出现了一次,“春天以来老人一直在向儿女们叙述仙鹤饮水的情景,但儿女们说他们就在水塘边灌溉耕地,他们从来没见过什么白鹤。

”纵观全文,不难看出,“白鹤”是真实之物或幻想之物,只有老人见过,其他人并未见过,可能是白鹤更可能是像白鹤的大鸟。

而仙鹤是老人赋予大鸟的寄托,是可以载他归西的吉祥之鸟。

而最后老人说,“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说明老人把完全把土葬的寄托赋予这只白鹤。

在电影了,仙鹤和白鹤之别与小说里相似,只是更具象化了。

影片开头,老人在棺材上画一只丹顶鹤(传统的仙鹤形象),这大概是老人对仙鹤赋予寄托的来源。

外孙女称之为白鹤,因为她和老人曾在湿地看到一群白色的像鹤的大鸟,这个名字来源她生活中的所见之物,而在孙子那,这个形象更模糊了,就是一只“大鸟”。

而老人最后顺遂了外孙女的叫法,称之为白鹤,也说明他把寄托从遥远的想象之物,拉回至现实中的可见之物。

回到现实,影片的拍摄地高台县黑河湿地到底有仙鹤和白鹤吗?

仙鹤,也就是影片中棺材上的那个形象,是丹顶鹤,在我国文化中有长寿、吉祥的象征。

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主要在东北地区,在甘肃省并无野生种群分布。

白鹤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在甘肃省没有野生种群分布。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的分布,飞翔和站立的丹顶鹤 图片来自《懂鸟》

白鹤(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左图最左一只为亚成体 图片来自《懂鸟》那么电影的拍摄地,有什么鹤类吗?

在我国,所有的鹤类都是二级或以上保护动物,根据高台县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公众号的信息,那里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的迁徙经过地。

灰鹤(Grus grus)图片来自《懂鸟》从上图可以看出,灰鹤和丹顶鹤还有几分相像呢,那么老人看到的是灰鹤吗?

灰鹤是影片中的恶水鹳吗?

可惜的是,电影中并未出现过灰鹤,这个后文再表。

毕竟“恶水鹳”带着个“鹳”字,通常俗名中大类还是与正名一致的,我们先看看鹳类,。

根据《懂鸟》上鸟类分布,甘肃省有记录过两种鹳,大红鹳和黑鹳。

大红鹳也叫大火烈鸟,虽然身体有白色,但是在我国属于零星出现,属于罕见,鉴于电影中“恶水鹳”被不同人多次提到,“恶水鹳”应该种比较常见的涉禽,所以应该不是大红鹳。

大红鹳(Phoenicopterus roseus)图片来自《懂鸟》那么是不是黑鹳呢,根据网络搜索,高台县黑河湿地确实有黑鹳的报道,且属于保护区引以为傲的明星物种,因为黑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而且从影片中一张湿地的场景中,也能依稀辨别出一只黑鹳。

然而,如其名,黑鹳挺黑的,背部的羽毛是黑色,在阳关下闪着金属的光泽,腹部的羽毛是白色。

因此黑鹳站着时,我们看到其通体是以黑色为主,飞行时,也能看到大面积的白色。

如果“恶水鹳”是个俗名,且依然是一种鹳,在大红鹳和黑鹳之间,更有可能是黑鹳。

然而由于颜色的关系,把黑鹳联想成白鹤或者仙鹤,还是有点难以想象。

另外,黑鹳在剧中出现的频次并不高,只有一只出现在一个场景中,这个后文再表。

不同光线下站着和飞行中的黑鹤 (Ciconia nigra) 图片来自《懂鸟》我们再看看影片中都出现了哪些涉禽?

第一次出现涉禽的场景是老人住在女儿家,由于老人给外孙女画“仙鹤”,外孙女想起来一个地方,带老人去看(36:36)。

在影院看时很清晰,视频网站即使是高清也很模糊(论电影院看电影带纸和笔的必要性),但是依稀可以辨别,从观众视角,最近的一层是苍鹭,其中夹杂着一只黑鹳(通体黑色那只),再远的一层是白琵鹭,脖子水平,埋头走路的样子,最远的一层是大白鹭,脖子伸直,看起来很高。

外孙女带老人来看“白鹤”第二个场景是49:47,老人在老友的坟前祭奠完,回到大树前,先是几只白琵鹭,然后是两只苍鹭。

白琵鹭

苍鹭第三个场景,1:12:52,老人睡下和槽子湖割芦苇之前,又是白琵鹭。

这一幕就有老人的梦境的感觉,又像是槽子湖的平静将被人们打破的前奏。

白琵鹭鉴于白琵鹭在影片中出现的频次最高,且羽毛是白色,我认为白琵鹭是老人眼里的“白鹤”可能性最大的。

此外,还有一点,大多数鹭类,比如大白鹭、苍鹭飞翔时是缩着脖子的(见下图),但是白琵鹭飞行时是伸着脖子的,这一点还挺“鹤”的,因为鹤类飞行时是伸着脖子的(见上图)。

当然故事只是故事,导演只是借用拍摄期间可以拍到的鸟类拼接了他要讲的故事,所以谁是“白鹤”也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至于“恶水鹳”,可能真的是黑鹳,想象一下一个地方有一种国家一级保护明星动物,就算难得一见,其名也家喻户晓,因此导演抓了这个名字,作为他家乡的一个元素,塞到了电影里,而并没有想跟拍摄场景对应起来,或者没有那么多的经费和时间去做精确的对应。

此外,上面三处涉禽的场景,配音都是鹤的叫声,而非鹭或者鹳的叫声。

鹭的叫声挺难听的,而鹤鸣高亢悠扬,电影配音中以鹤代鹭很常见。

但是这也容易给观众带来混淆,湿地那一幕,我在影院看电影时,听到这叫声,就想当然的把第一层的苍鹭当成了灰鹤,还认为灰鹤可能就是“恶水鹳”,为了写这篇评论,经鸟友提醒,仔细一看,发现苍鹭的特征清晰可辨。

郭玉洁在《中午故事》里曾这样描写阿明老师的写作课“和很多人一样,提到自然文学,我首先想到的是桃花源落英缤纷,诗人隐逸山林。

但是在这门课上,“自然”是格物致知的科学体系。

吴明益提醒我们,描写一棵树、一只鸟的时候,要写出它准确的名字。

这不止是细节,也是对写作方式的选择。

” 电影更应这样,因为电影是具象的,画面和声音要赤裸裸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最后,老树上落下那一片白羽,真的好美,但文艺作品,在表达情感、情怀的同时,包含清晰和准确的客观认知,还是要提倡的。

苍鹭(Ardea cinerea)图片来自懂鸟

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图片来自懂鸟

大白鹭(Ardea alba)图片来自《懂鸟》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2 ) 死亡之上,最后的优雅 ——给《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无事,翻看影讯,与一张素净的海报不期而遇。

或许有些时候,人总得需要一些奇妙的缘分,只消一眼,便注定沦陷。

看电影前,特意补习了一下苏童的同名短篇小说。

简单,安宁,浓浓的诗意,未附庸风雅,亦非平白无味。

行至作古之年的老人,年少天真的男孩和女孩,路过生活的起承转合,结识了一场故事,有关生死。

艺术影厅,小众的电影,在未满的两个小时里,我试着在故事里寻找自己的过往。

电影是一场梦,一场有可能曾经真实发生过的梦。

老人睁着自己浑浊的眼,说在槽子湖的池塘里看到了白鹤,一只饮水的白鹤。

白鹤从很远的地方飞来,又飞到很远的地方去。

一如未知的生死,不明的方向。

老人说:西关有个火葬场……老人说:人到了西关就化成一股黑烟,看着你爹你叔叔你姑姑他们吧,等我一死他们就会把我拉到西关去,他们商量好了,他们要送我去火葬。

老人说:人是会变成一股烟的。

老人说:你听见坑里发出的声音了吗?

老人说:你们都听不见泥土叹气的声音,只有我知道它在叹什么气,现在泥土正为我叹气呢。

时间席卷着日日夜夜,从每个人的瞳孔里爬过,将澄明变得混沌,一切都在这永不得圆满中试图去圆满,死亡也许并非一件憾事。

老人终于老了,老到没有了气力,去决定自己的身后事。

火葬,土葬。

之于土地,他们有种顽固的信仰,如同空气,在漫长的岁月里,磨合成了生命的一部分,入土方为安。

老人总是固执地玩着堵烟囱的幼稚游戏,总是拿一支枯枝在土地上画一个圈,总是在黄昏的池塘边等着他的白鹤……他想人不能化成一股烟,什么都不剩下;他想住在自己的圆圈里,选择自己的归宿;他想哪一天,白鹤驮着他飞上天堂。

只是似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个老人的愿望太过奢侈,他的抗争太过徒劳,除了男孩和女孩,对未知的一切好奇而充满的残忍和怜悯。

男孩透过老人眼睛,看到了死亡,以及死亡之后无能为力的惶恐。

他举起铁镐在老人的“终点”挖下第一块泥土。

老人终于躺进孙子挖的坟墓之中,浑浊的眼睛里跌落一滴澄澈的泪,和着新鲜而潮湿的泥土长眠。

老人说:告诉他们,我乘仙鹤去了。

如果可以在生命的所终,自由选择自己的死,算不算得上一件幸运的事?

老人怀着一个渺渺的希望,将自己埋进了泥土,埋进了一句深沉而遥远的叹息里。

在被土地包裹的梦中,兀自守候,宁静,孤独,优雅……他在等待,等待着那只愿意驮他去天堂的白鹤……

 3 ) 爷爷在土里

我爷爷去世那年,我三年级,中午蹦蹦跳跳放学,得知爷爷在老家去世了,我以为在开玩笑。

老家有一种说法,死后子女后代谁生病就是是因为老人在挂念谁,我记得我又是感冒又是拉肚子。

棺材做好前,爷爷在冰棺里躺了七天,我记得木匠给棺材雕上了北斗七星。

出殡前准备封棺的时候,所有的亲人进到堂屋和爷爷做最后的告别,但是大人们不让我去进去看。

年少无知的我,不懂得这将是我永远的遗憾。

我和爷爷并不亲密,对他的记忆也少得可怜,只记得他突然生大病,出院后回到老家还挂着吊瓶,爸爸让我和哥哥去看看爷爷,我俩害怕,不敢上前。

而关于爷爷生病之前的记忆,除了我趴在他身上抢小卖铺的钥匙,其它的一点儿也想不起来了。

到了坟地了,雨一直下,周围是亲人的哭声,而我内心并没有多少难过,我在为自己的坚强窃喜。

他们在劝妈妈别哭了,我低头看着野草上的雨滴,看到了“马鞭子”,我的眼睛开始模糊,我在心里说,爷爷,我害怕马鞭子咬你……我没有像姐姐一样哭喊出这句话,我的眼泪也仅仅湿润了眼眶。

我还小,对爷爷的去世没有感觉到难过,好像没有什么不妥。

三年后的夏天,我在姑姑家和姑姑的婆婆妈一起睡,半夜睡着睡着,我开始难过,开始哭,他们问我怎么了,我说我想我爷了。

他们说是想我外公了吧,你和你爷爷都没有怎么一起待过。

我说不是,我说,我想我爷爷了。

智娃活埋了他的爷爷,他一点儿也没害怕,一点儿也没难过,之后的某一天,他会不会突然无比的想念那个给他冰糖吃的爷爷呢?

 4 ) 告诉制作团队,他们做得很好

这场是我捡来的电影,记错了时间阴差阳错和朋友来看的。

不知道是苏童作品改编,事先也一无所知,就这么看了。

结果意外地好。

我是这么理解的:白鹤为什么这么重要,它其实是中国文化里非儒非释,特别道家的一个符号。

知识分子有梅妻鹤子,民间农家有松鹤延年,老汉和孙女看电视,太乙真人(道家)长袖飘飘唤鹤而来,留心贫薄的老汉家,沙发巾上是松鹤的绣图;上世纪7,80年代,谁家没有几条这样图样的沙发巾,枕头套呢?

愿意或不愿意,这种文化形象其实深埋在每个中国人潜意识当中。

做棺材生意的老汉一辈子都在描画这个高度象征性的符号,便在眼看就要跨入坟墓的暮年,执着于落土为安,驾鹤西去。

对于火化为烟的恐惧对应落土为安的愿望,于是在片中有堵烟囱这一行为的反复出现,烟对应土,是高效轻简,但也是轻浮虚无。

到村干部的铲坟,矛盾激化,老汉才绝了念想,知道自己无论如何死后逃不过被火化的命运,也为最后主动被活埋作了充分铺垫。

老汉天天在塘边上看,看除了他没有人看得见的白鹤。

子女们晒笑他老糊涂,连老伙伴们都觉得他得了癔症,成了疯子。

只有小孩认真的陪他找,唯有老汉和孩童知道,白鹤是真,画在地下的树是真,骑在胯下的木马是真。

所以翻身上马,喂马喝水都是极其重大严肃的事。

片子里小孩儿对着骑自行车的大人说,我有马儿骑,谁稀罕你那破车。

你可以说这是孩子的想象,但这想象超拔了现实几个维度,确确凿凿,现实题材的影片,却真切描绘出一个神秘的观念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老汉的的确确是有一天要驾上他的白鹤飞仙的。

沼泽塘里砍草抓鸭子那个长镜头真是成功。

这里现实切进观念世界大肆破坏,老汉只能无力地咄咄,谁也阻拦不了。

这片水塘固然无鹤,然后即便有鹤,有会有谁在乎呢,鹤和鸭子在生产的蛮力下,在子女的眼界里,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

而这种利益驱使的暴力对完整神秘的乡土的宰割,看来特别触目惊心,让人心痛。

影片最后一场戏,片中时间应该是整整一天。

老少都坐在树下等鹤,从一开始小女娃的发问,老汉回答现在才是早上,到日落鹤才会来。

到当中小男娃和老汉逐渐深入的对话,甚至小男娃和小女娃各自不同微妙的态度变化(女娃儿给爷爷带了朵花,却从未挖坑,害怕地躲开,男娃却坚持不懈地把坑给挖完。

),整个段落说服你,这个老人,从日出坐到日落,从一筹莫展到无奈地接受被活埋的现实,都可悲可信。

片中非常有节制地控制了挖坟的段落,显然是不要让影片过多地显露立场。

只是在我们这个焚琴煮鹤,民间文化的存续已经寥寥的年代。

任何极端事件显得都不过是皮肉瘙痒。

我只想告诉制作团队,他们真的做得很好。

 5 ) 乡土根深,温情可悯——《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影评

这是一部取于乡土题材,关于生死,关于人性和温情的电影。

整部影片围绕73岁的老人老马对死后安葬方式的担忧,缓缓铺开,结局让孙子活埋自己令人震撼。

全片在温情中,始终飘荡着淡淡的忧伤。

影片取景于朴素的陕北农村,很真实动人。

出场人物也很简单,老马的儿女儿媳、孙子外孙女,以及几个与老马关系较好的老人。

故事的冲突就是政府规定禁止土葬,人死后一律拉到西关城外火葬,变成“烟囱里的一股青烟飘走”。

主人公老马自知年事已高,脑中时刻想着的就是希望死后能入土为安,能“坐着仙鹤飞走”。

而儿女们一致认为应听从政府号召,父亲死后也要进行火葬。

老人的执念很深。

为了能土葬,他答应去女儿家过中秋,让外孙女带他去看村里的土坟,在土坟边上暗自给自己划了一个圈圈,那是他理想的身后处所。

从女儿家回来后,得知平日交好的老人老曹去世了,家人把他埋在了槽子湖边、自家的苞谷地里,老马去给老曹上坟,临走前独自坐在坟前喝了一大口白酒,除了为老友感到高兴,同时也是为自己担忧。

然而很快地,一辆卡车开进了槽子湖边,政府派来的几个壮汉戴上袖章,拿起铁锨就要挖老曹的坟,拉回城里火葬。

老曹的儿女哭喊着阻止,但老曹的棺材最后还是被卡车拉走了。

这一幕幕,站在湖岸边的老马都看在眼里,他静默地不安地走来走去,这令夕阳下他孤寂而衰弱的背影显得更加无助,连他外甥女小姑娘苗苗都跟着哀伤哭泣。

随着卡车轰鸣声离去,伴着苗苗的哭声渐渐停息,老马希望像老曹一样被家人偷偷土葬的愿望算是破灭了。

从此以后,大树根下老汉堆里更少见老马的身影了,甚至连其他老人都在猜疑老马是不是已经悄悄死去。

而槽子湖边的沙枣树下,多了一个时常徘徊又满怀期待的老人,那是老马在每天等待白鹤来湖边喝水。

老马坚信自己在湖边看到了成群的白鹤,为了让家人相信自己,他甚至让孙子智娃爬到树上去找白鹤羽毛。

然而他们始终找不到白鹤羽毛,那是不是就真的无法骑鹤而去了?

这天,爷孙三人在沙枣树下的一番闲谈却令他们想到了一个能够帮助老人避免火葬,甚至被发现、挖坟的方法,那就是———活埋。

说干就干,智娃和爷爷轮流挖坑,最后挖到足够老人坐进去的土坑,真的满足了老人的愿望,入土为安了。

影片结尾,沙枣树下多了一个新鲜的填满泥土的坑,两个孩子聊着关于老人的事一蹦一跳地回家了。

夕阳余晖下,一片洁白的仙鹤羽毛轻盈飘落。

老人最后的心愿达成了:告诉他们,我乘着白鹤去了。

老人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原因众多,除了政府的强制命令外,这一切与他的家人也脱不开关系。

这一家人中,儿女儿媳都是朴素普通的农民,他们终日忙于农活,与父亲很少有真正的交流,也没有切实理解老人的心愿和真实需要,而是不顾老人的意愿,坚定火葬。

这是老马失望和忧虑的缘由之一,因为活着时愿望就得不到尊重,人死后更加无法反抗。

反观孙子智娃和外孙女苗苗,纯真而懵懂,又令人感到温暖。

他们帮爷爷塞烟囱,在地上为爷爷画没有叶子的树,给爷爷戴花,帮爷爷挖坑等等爷孙之间相处的细腻的点滴,孩子们似懂非懂又纯粹的童真很打动人心。

最后,孩子们纯真无邪地以为活埋后爷爷就再也不会担忧了。

但是以后的以后,老马真的会如愿以偿了吗,真的不会像老曹一样吗?

经历此事后,孩子们的纯真无邪还会依旧如前吗?

我们不知道,但我希望答案是肯定的。

老马所代表的农村老一辈的传统观念、浓厚的乡土情结和社会变革的冲突,又让人感到无奈和哀伤。

但冲突与变化是一定存在的,遗憾和失望也是注定难以避免的。

只希望乡土纯粹,人性纯真能更顽强持久地延续下去,生生不息……

 6 ) 它使我哽咽,那么于我而言就是五星

我还是愿意给它五星的,看见很多人都认为太闷,情绪表达不够,或者太缥缈,可是电影里的很多场景都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真实的农村,虽然是南方人,可能不会有电影里这样的旱地,但我生活着的农村确确实实给我这样的感受,或者说,更多的是爷爷每天坐在土地上,使我想起了我的爷爷,他就是像电影里一样,不说话,说的时候有点像胡诌,没有人会去想他在想什么,有时候,他坐在门口看远方的天,看远方的田,眼睛流眼泪了,就用脖子上的帕子擦擦,下葬的那天,黄土是碎碎的,看起来并不牢靠,一点一点地变高,我想或许他这样能够一直看着天空了。

我个人认为,不是什么都要和现实完全贴合的,一些所谓的奇怪情节,对于我来说正是它之所以成为文学并富有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认为影片给我的感受不是克制,也不是暗示,只是向我展现了一个时刻都无聊无趣,却又时刻都难以忘怀的村子,它使我哽咽,那么于我而言就是五星。

完全是主观感受了,很抱歉可能不会给大家更多的参考价值了。

 7 ) 和焚尸人做个对比

两部都是天画画天资助的,也都在TIFF2012上映,我又是差不多连着两天看的,难免会做些对比。

整体评分的话我觉得差不多,因为两个电影其实很多地方来说是完全相反的。

焚尸人属于手法特别中国的,不论画面还是氛围,都是典型的中式艺术片,很沉重。

构图和颜色,都是高浓度而沉稳的,特别工整。

故事内敛而平缓,冲突都被缓缓的放出来(在保证速度不会太慢的同时),每步都很踏实。

而我乘白鹤去的手法几乎不像是一个国内导演拍的。

随意很多,而且氛围也一直轻松。

一个很容易被拍成太过煽情的剧本和题材,导演几乎是朝着反方向走,让人没有一处哭得出来的(因为稍一沉重小正太就会立即爆出笑点超可爱哈哈哈)。

故事线也随意的到处晃,直到最后十分钟,小孙子突然冒出的鬼主意和老爷子突然改变出的同意。

两部都以火葬/火葬场为切入点,讨论中国当代人对死亡的态度。

我个人感觉讨论的都蛮有深度,很棒的两个case-study。

虽然没感觉到需要满分的地步,但是4.x是绝对有了!

中国地下电影现在拍的其实很不错嘛。

:)

 8 )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庆祝无意义》里写道“你的性别不是你自己选择的,还有你眼睛的颜色,你所处的世纪。

你的国家,你的母亲,重要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选择的。

一个人只对无关紧要的事拥有权利。

” 不置可否。

不过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还有“死生亦大矣”这么一句话。

是的,我们仍旧拥有选择死亡的权利,我们仍旧可以选择如何死。

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位老人择死的故事。

看之前以为是个大闷片,甚至做好了会睡着的准备。

结果没想到,直至片尾曲结束我还在面对屏幕发愣。

嗯,很负责任地说,这部片子你尽可放心的睡,醒来了有惊喜。

充满灵气的长镜头,愣是把大西北拍出了烟泽水乡的感觉;悠扬的长调把夕阳拉的无限长;浓郁的乡土方言,明丽的色调,稍稍填补了沉重的主题;一年四季都在呼吸的泥土则暗示着最后的归处⋯⋯ 电影一开头,就是老人在描画棺材上的仙鹤。

传统文化里有驾鹤西去这种说法,不过随着村里火化政策的推行,棺材几乎很少人用了。

老人是不希望火化的。

这种想法,从传统观念中来,从自小的教育环境中来,也是从老人内心深处对土地的归属感中来。

村里有的老人为了不火葬,偷偷下葬。

唢呐也不吹了,仪式也不办了,就怕被人听到要给拉到火葬场去。

结果,在秋季的大丰收中,坟包被发现,要给刨出来火葬⋯⋯ 这时强制推行的火化政策就显得不那么可爱了。

政策是个好政策,但不得当的推行手段总会遇到感性的阻碍。

老人怕了,儿子女儿都决定待老人死后就拉去火葬。

于是老人幼稚地数次用稻草堵住家里冒白烟的烟囱,哪怕屋里烟熏火燎。

只是因为这烟囱的白烟和火葬场的一样,老人家就怕死后什么都没了,只化作青烟散了。

这时老人不想火化的想法就慢慢根植心底,变成对仙鹤的执念。

据说,人死了,埋到土里,仙鹤就会架着那人上天去。

⋯⋯ “爷爷,再埋不了了,再埋你真的就透不过气了” “再埋一掀,回去了就给他们说,我乘白鹤走了。

” 伴随着往生咒的欢快曲调,老人自此长眠于大地。

是因为死的方式是自己所希望的吧,所以才会那么安心。

写于最后其实,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对火葬和土葬都没有特别的需求,甚至是海葬都可以,但是个人认为天葬还是略难接受。

我私心是想着,等到死了,就火化,然后把骨灰做成钻石的。

 9 ) 有感

由于这几天的经历,观影时候颇有感触,借此抒发一番。

1.文明与野蛮。

村民割水草和抓鸭子时,老马叔的无可奈何,再到片尾的活埋……想到了梁济和王国维二位先生投水自尽,一位发出了“这个世界会好吗”的喟叹,一位恰如陈寅恪先生写之挽词,“凡一种文化,值其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

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

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观照全剧的主题——火葬和土葬。

是不是可以认为是农耕文明包括依托此文明而活之人与后来文明的冲突呢?

征服自然究竟代表前进的文明抑或是后退的野蛮?

2.土、鹤与死亡。

老人毕生直至垂暮,思考的是魂归故里,土里。

就像费孝通先生所认为,土,实在是农民最亲切又最可贵的东西,土,也长出了我们民族光荣的历史。

这也是所有乡土背景的影剧想要表达的一部分。

“鹤”也是全剧不断出现的元素,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

看看苏轼的《放鹤亭记》以及古诗词中所描绘的鹤便知一二,全然不同于美利坚侵略性和征服性极强的“鹰”文化。

决堤般的放开,也让我的亲人离去,“死亡”这一课,或许不应再缺席。

 10 ) 故土

应该得在七八年前了,或者更远,老家房子门前是镇上的寺庙,有很多年的历史,庙里有一汪清泉,又叫圣母泉,我似乎从来没进过寺庙里面,但经常在寺庙外的那一圈竹林盘玩。

大概有几百平,泉水从石板下面流入地下,有一个天井,铁栏拦着杂草和垃圾,爷爷经常在这里接水洗拖布。

竹林前有一排很老的房屋,可能在我幼儿时期吧,有个老人就经常坐在门前的小板凳上,手里拿着长长的烟斗望着天空,他可能离开很多年了,他的模样我也早就忘记了,如果我的记忆没有什么外力唤醒,可能在几年,几十年后我就会完全遗忘了童年的故乡是什么样子。

是一部关于生死的电影,农耕文明养育出来的人们对土地,对乡土的情感是任何事物都无可替代的,泥土的香气让他们安心,与大地的接触让他们感到有所依靠。

很难让这里的人们接受火葬,烈火之后化为灰烬与白烟,与古往今来所有的传统都相背离,人没有了根。

老人躺在麦丛上,眼前便是明媚灿烂的阳光,似乎在几十年前的某一个下午,少年的他也躺在屋檐边,看着万年不变的太阳,畅想着离自己似乎很遥远的死亡。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短评

不适合,不喜欢,不理解

3分钟前
  • 色如聚沫
  • 很差

演员的表演满自然,满真情的。片尾演员表出来时,才知道,还真是一家人。影片节奏太慢了,太累赘了,难怪会看睡着。剪辑成短片,或许就能在国际上获奖。3星吧。

4分钟前
  • bugz
  • 还行

没有想到是这样一个让人错愕和伤感的结尾,有些荒诞,但更萦绕不去的是那股乡愁。素人演员们的表演朴实亲切,小孩子们尤其灵。

5分钟前
  • 公子小七
  • 还行

净浪费时间,感觉拍摄成本要不了1万的电影,拍个15分钟的短片就足够了。塞了一堆乡村风景、重复各种慢动作,硬拼时长。一几年了还拍出这种电影,电影业何时有未来。

6分钟前
  • 乔根真香
  • 很差

拍得相当有意思,台词有趣(小结巴姑娘特别好玩)推进有效,摄影构图都很有想法。后三分之一节奏有点慢,加上完全粗暴地切掉掩埋过程使得结尾有点乏力,非常可惜。大鸟那段震到我了,好棒的地方,可惜身在其中的人并没有珍惜。调色饱和度高,导演说是为了有八月份的感觉特地做出的色彩。

10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7分

12分钟前
  • 妖灵妖
  • 推荐

最后的“爷爷死后谁管他?阎王。阎王归谁管?玉帝。玉帝归谁管?孙悟空……”,层层的追问回到人本身,规则限制生存的选择。

17分钟前
  • 次等水货
  • 还行

片子里的老马让我想起了爷爷。老人家健在的时候千叮咛万嘱托,待他百年之后一定要回祖屋一定要土葬。我妈有次逗他,“老汉儿,反正你走了啥子都不晓得,直接拉你去火葬场爬高烟囱,对不?”爷爷跟孩子似的倔强地说“不!”

20分钟前
  • 粵語殘片
  • 推荐

煮鹤焚琴,是敢于正视真正的自我和欲望。

23分钟前
  • 爱吃馒头的宝宝
  • 力荐

主题挺有意思也非常残酷,但各个方面感觉都还差一些,加起来就大失所望了。

24分钟前
  • 日灼
  • 较差

很喜欢创作者对人与土地之间关系的探讨,哲理性的语言也为后面《隐入尘烟》中朴实的道理做了铺垫。

28分钟前
  • 黑骨精
  • 推荐

一般,个人感觉没什么意思,中心思想很模糊,长镜头太多,拍的也一般,个人意见。

33分钟前
  • 放开那个西红柿
  • 还行

没很强烈的感觉,大部分时候我习惯不了节奏太慢。

36分钟前
  • 单宁
  • 很差

太慢了。

41分钟前
  • 刘小霖童
  • 较差

比《美姐》好,只是缺了一点儿最终动机

45分钟前
  • blueshadow
  • 推荐

“中国人”这个统称应该是不存在的

50分钟前
  • Jessy.Sedgwick
  • 还行

电影资料馆年后第一天放映,座无虚席,掌声雷动。还免费发了帆布包和海报,值回票价。本来约了薛轶文老师一起来看的,结果老师临时有事没来成哈哈哈哈哈

55分钟前
  • 雕刻时光
  • 推荐

湖里那段最好最灵。

58分钟前
  • jiji
  • 还行

红色棺材和等仙鹤来的翠绿池塘,埋人的多次隐喻,仙鹤和鸭子的雅俗差异实则是理想的衰亡。孙辈埋祖辈,传统的最后谢幕。但是问题是,要让演员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说自己习惯的话,否则怎么看怎么别扭。

1小时前
  • 鬼腳七
  • 还行

到结尾想起了爷爷奶奶,哭肿了眼睛

1小时前
  • 不长叶儿的树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