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豆瓣的推荐下看的这部电影,震撼了我许久!觉得原来一直以为美国战士就只是会运用一些高科技武器尤其是轰炸飞机在他国林空飞来飞去,放几颗炸弹.看了这电影后,其实美国人也是会站着冲锋陷阵,任凭越南人机枪扫射!他们为彼此而战,不是为祖国,为自己.就因为国家的一个命令,他们就得抛弃妻子,上战场!回来时没有鲜花和掌声,更多的只是失去友伴的心灵创伤和战争留下来的无法磨灭的阴影.突然让我想到我们的革命先烈,他们又何尝不是呢?看完后,我就一想法:维护和平,远离战争!
告诉美国人这些兄弟做了什么 还有他们是怎么死的.
我们曾是战士 (2002)7.72002 / 美国 德国 法国 / 剧情 动作 历史 战争 / 兰道尔·华莱士 / 梅尔·吉布森 玛德琳·斯托
真·摩尔
德浪河谷战场实拍 众所周知,越南战争至今在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都还有热点;这场力量悬殊的厮杀也改变了两个国家的发展进程。
换句话说,还有很多亲历者至今没有从当时的伤痛之中走出来,希望随着时间,当人们可以更了解这段历史的时候也别忘了这些真实的亲历者,TA们才是真·历史。
因为珍惜和平,所以更要回首战争,好的战争片也更应该是如此——冷血、麻木,但又让人觉得害怕并且引起反思……
胡编乱造的百度 没记错的话,本片也是根据小说/新闻报道改编的,真人真事儿更有说服力、感染力。
所以,我一直很佩服战地记者这个职业——TA们不仅仅要做好记者的本职工作,更得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开展工作;记录战场、报道真相,甚至也会成为被猎杀、灭口的对象……也多亏了还有战地记者,人们才可以看到战场的残酷、残忍、血腥,而不是电影宣传下的“振奋人心”。
片名《我们曾经是战士》让我想起了麦克阿瑟将军的一句话,大概是“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
”主人公摩尔中校率领着他的男孩儿们在德浪河谷与早已埋伏好的北越军打了一场惨烈的遭遇战,战斗打了几个昼夜,双方都承受了巨大的伤亡,最后各自收兵。
经过统计,美军和北越军交换比超过了1:5,看来武装到牙齿的菜鸟并不输给常年游击战的老兵。
更为真实的数据最初看完电影后,我并不明白为何摩尔中校一行为何还要撤退,为什么不派遣更多的增援?
后来才知道,感情这种孤军突入并不仅仅是战术的革新,更是高层/指挥层下的一盘大棋——美军时任总指挥韦斯特摩兰据此认为在游击战中争夺和巩固占领区不太可行,在以后的作战中便使用类似德浪河谷战役的战术——突入敌阵中并且吸引火力,再用绝对的优势装备奇袭歼灭之,使得北越军无法弥补人员上的巨大损失,进而屈服。
而北越大将武元甲打了相似的如意算盘,他希望凭借人力和地利制造巨大的伤亡,最终迫使美军放弃越南。
战略都很“伟大”,以至于一个个战死的人仿佛是不存在的。
双方战士不论是在战场上苟全性命还是奋勇拼杀,家人们能做的只是祷告、等待并且忍受痛苦,与恐惧为伴;这么看来,还真不能说某一方的战斗就是正义的,这也是相关题材文艺作品的重要作用——记录,并且让人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反思。
关于“越战”的前因后果,孰是孰非我是没资格定义的,读书不多也了解不多,只知道这场战争的后遗症至今仍然在作痛——残留在越南的“橙剂”以及美国国内罹患PTSD的老兵(参考《第一滴血》中的兰博)。
而当时战场上流血更是不能不让人深感战场的无情。
在本片中有一个老军士长的角色我很喜欢,他在本片中时摩尔中校最得力的助手,但他对新式武器十分排斥,他讥讽M16是塑料玩具而宁可用自己的M1911进行近战。
但是这个老兵眼里的塑料玩具打在人的身上仍然会留下撕裂的伤口,更会致命。
同样,北越军手持苏制装备(有AK47和SKS)向美军阵地发起一次次冲锋,这些粗糙的步枪同样是杀伤力巨大的夺命武器。
被包围的美军此外还有白磷手榴弹,爆炸之后烧伤的部位不得不用刀连着皮割下去,十分痛苦。
被白磷弹击中的美军士兵
用刺刀割掉脸皮美军还有开了外挂一般的地空火力支援——摩尔中校最擅长使用迫击炮打击北越军,在火力不足、难以继续抵抗的时候还可以用“断箭”口令召唤附近的航母投送大批螺旋桨、单发、双发甚至B-52在3000米到100米的距离分梯次用凝固汽油弹轰炸北越军。
而凝固汽油弹的威力在本片中有直接展示,一位被友军误伤的日裔美军被烈焰吞噬,搬运他的时候,一用力就皮肉分离,痛的生不如死……
被误伤的日裔美军士兵我也明白了为何总有人发声抵制凝固汽油弹的使用,因为这东西实在是如同死神的镰刀,不是也会带来巨大的痛苦……我也明白了为何北越军对游击战情有独钟了,因为这种面对面的阵地战实在是打不过美军。
而武元甲能做的也确实只有用己方的巨大伤亡换取时间、空间以及美国国内的巨大压力,在这种“大战略”之下,年轻士兵的生命是多么渺小、脆弱。
背靠背防守 很难想象/回忆自己曾经通过几部鸡血电影就幼稚地认为美军很是“菜鸡”或者说战争很“热血”……这实在是幼稚不堪。
列宁曾经说过“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总和=社会主义”,因此在真正的“独立自主”之前,千万不要自大、狂热,低调学习、猥琐发育才是真的。
不然对不起的是那些曾经在战场上牺牲的先烈们!
Respect!
1965年11月,德浪河谷战役,是第一场美越之间的正面战役,放到整个越战的大尺度上,这只是一场双方相互摸底的遭遇战,论输赢没有任何意义。
从这一仗作为标志,到1968年停战,美越开始了长达3年的激烈交锋。
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两部战争片之一,另外一部《黑鹰坠落》。
原因有三点:1 最大限度还原战争的真实性,2人物的个性表现,细节上处理很到位。
2 摄影和背景音乐,特写镜头都很赞。
以下是我有所感触的几个场景: 凌晨,昏暗的路灯下,路边几个老兵整装待发,相互点头示意,静候大巴。
- 大战前的寂静。
誓师大会上,摩尔上校最后发言 When we go into the battle. I will be the first set foot on the field, I will be the last step off ,I will leave no one behind, dead or alive .We will all come home together. -- 军人以生死托付战友。
当越军突破美军防线,全线即将崩溃时,指挥官沉默良久,一声“break arrow",承认行动已经失败。
战事结束,士兵们打扫战场,记者蜂拥拍照采访,此时战地记者乔面对镜头灰头土脸,黯然失语,缓缓背过身,在一堆血污废墟边坐下。
-- 所谓战争的残酷,只有经历过的人能理解。
电影只是个艺术形式。
很多人非要把他上纲上线和政治挂钩,或者当纪录片来要求,不懂其背后什么逻辑。
主旋律也好,宣扬价值观也好,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无可避免会受到自身教育,经历,所在社会的影响,这点无需苛求。
主旋律也能拍出好片。
一部历尽千帆的气势恢宏的史诗级作品,带领我们身临了战争、学习了战争,也凝望了战争、反思了战争。
影片集中呈现了美越两军在德浪河谷交战的惨烈场景,但也不仅限于此,同时呈现了美军奔赴战场前后的各种细节,包括前期准备工作,美军家庭情况,善后工作等,更多通过战争背后的东西来审视战争,与前线的交战相互呼应。
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战争的绞肉机器属性,更看到了其中交织的人情冷暖。
不仅看到了前方的需要,更看到了后方的关切。
战争从来不仅仅是战争,它是一个系统性的运作。
难能可贵的是,我们从被习惯性差评的米军中,看到了他们的纪律性,战友情,真实的信仰,对家庭的责任,以及军人家庭的相互协力和取暖。
这些或许都出乎我们传统的认知,而我想说的是,灾难中孕育可贵、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发生,符合事物发展的态势,而无需刻意为之。
有些东西,不是我们未雨绸缪,而是自以为是了。
战争就是战争,有其不可抗拒的政治属性;但,战争也不是战争,它只是人与人之间处理问题的一种方式。
抛开它的政治属性,我们再来看战争,它的面貌会更加清晰。
中校哈尔穆尔给阵亡军人家属芭芭拉,带去了战死越南军人的笔记,让她聆听到了来自敌人的声音。
战争是分胜负的,但伤害却是彼此的。
站在这个层面的反思,振聋发聩,超越疆域的界限。
人类要时时看清战争的真实面目,愿世界永远和平。
附:观影零碎笔记为什么选上我们因为你们长的奇丑但装备精良打仗就是打仗,命令就是命令米国人把什么东西都搞得很酷向米军学打仗家属委员会我如何做好父亲和军人当我看到他们,就像看到我的儿子悄然告别,战争对每个家庭的伤害都是相同的我们今晚赶不到第一天战死,第二天通知家属今天每个人都要战斗,记者尿浇枪管淡定哥断箭炸自己人,惨烈,看哭我在打仗,不能回自贡,我绝不抛弃我的弟兄。
拒绝胜利采访我永远不能原谅我自己告诉美国人这些弟兄做了什么,还有他们是怎么死的。
第一个参战,最后一个离开。
最后的出租车他们不是为国家而战,而是为彼此而战越南战死军人的遗留笔记。
哈尔穆尔
美军第一骑兵师第七骑兵团第一营的450名战士,在盲目的指挥下,竟毫不知情、毫无准备地降落在北越军队集结的中心区域。
北越方面在降落地点周围早已部署有2000以上的兵力,第一营的战士不得不面对近5倍于自己的敌人。
尽管他们背后拥有强大的远程和空中火力支持,但是毕竟众寡悬殊,一营的官兵不得不展开一场异常惨重的生存保命战。
所幸,北越部队的情报有限,指挥也十分谨慎,没有抓住乘虚而入一举歼灭整个营地的机会。
经过两天伤亡逾百人的战斗之后,第一营终于可以脱离战场,与前来解围的第二营返回基地。
但是,途中由于第二营营长缺乏经验,竟然只为了审讯两名战俘,而命令丛林中已拖至500码长的纵队停止前进。
以火力薄弱面撞上了北越方面的生力军,在激战中一营几乎被一扫而空。
当时的第一营营长、指挥官哈若德·摩尔和记者约瑟芬·盖尔威亲身经历并记录了这场战役。
这也是美军在越南战场第一次重大伤亡,对美军日后对越战态度的改变起了极重大的影响。
不过本片并没有着力突出对越战大环境背景的描写,而是从一名名官兵的眼睛里,透视出美国军人经历战争时表现出来的勇气与精神。
这是导演兼编剧兰道尔·华莱士和主角梅尔·吉布森所擅长表现的英雄主义风格。
直面死神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可歌可泣的军营友情,将成为这部以真实事件改编的越战影片的主题。
战争场面如此之假,竟然还有这么多人为美国大兵的英勇叫好——大囧你要是学着梅尔吉布森那样耍酷,在战场上包你第一个脑袋开花越共傻到冲到你跟前给你当活靶打?
这个世界上也就有三种人相信——真的傻B、此片导演、大声叫好者国内的主旋律片恶心得不够,还要被美国人的爱国主旋律片恶心一把 ╭∩╮( ̄︵ ̄)╭∩╮看了这么多评论,真想说一句——文艺青年最SB
反对不义之战,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加入战斗,反对轰炸,反对空中支援,反对边打仗边摆pose,反对发表战地演说,反对后方妻子儿女温情,反对滥用爱国主义,反对过度吹捧英雄主义,反对死守不撤退,反对士兵斗志不衰,反对战地背景歌声,反对敬礼,反对星条旗飘扬...不明白了,有些战争片用一样的招数让人感动,为什么在这个片里就这么别扭。
是不是用得太多太过太全了?
就滥了。
不知道南方公园有没出过恶搞此片的,想找来看看。
不同于国内战争片的热血、激烈,这是一部让我鸡皮疙瘩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电影。
战争无论对于谁来说都是残酷的,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悲壮的。
背景悲壮又特殊的音乐,子弹声,美国首领发令的狂吼,越军发令的口哨声,伤员的惨叫声,加上中弹时四溅的鲜血,炮弹爆炸升腾起的大火与浓烟,着火的士兵全身被烧焦,当这些全部结合起来,真实又强烈的战争就展现在眼前。
这部影片的代入感很强。
开始时平静的叙事,之后战士们与家人们告别并深夜寂静离开,来到战场开始激烈战斗。
影片写战争残酷的角度特别。
一方面,上校从开始训练就多次向他们提到战争是会死亡的,从上校和战士们对于战争的态度与心情,就能深切体会到踏上战场,就要随时做好赴死的准备。
事实上,从双方开火的那一刻,就已经有人牺牲。
而在战争的过程中,影片最开始出现的战士们一个个死去,上校也多次遭袭击。
每个人可能随时会死去,在报告情报时,在准备向敌人开枪时,在救回受伤的战友时。
这就是真实的战争,没有中枪被刺还能杀敌的传说,没有手撕敌人的超能力,只有精明的战术,与漫天的炮弹。
其中最戳心的一幕,就是美军失败后请求支援,炮弹炸到地面,熊熊大火瞬间吞噬所有,美军、越军、树木、花草,一个美军被火烧着,大家亲眼看着他痛苦挣扎,却因为没有水而没有办法救他。
最终记者前去救它,那时他身上已成为一片黑焦色,半张烧焦的脸让我现在回想起来还起鸡皮疙瘩。
医生让他抬起那人的脚,他一把撸下,衣服带肉。
他也震惊了。
我想我和记者对于这场战争的认知变化是一致的。
从最开始的旁观者,到最后自己不得不为了保全性命参战,他现在对于战争的感受才是最深切的。
“国家命令他们去打仗,最终他们不是为了国家而战,而是为了彼此。
”另一方面,从战士的亲人角度出发。
每个战士,想必内心深处都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而战。
在描写美军方面,从他们的家人对战场上打仗的亲人的思念与担忧作为出发点。
尤其令人悲痛的是一封封电报信被送到每一个家庭时的场景。
男主妻子感受着那一份悲痛,同时提着心担心自己的丈夫。
最终的相见喜悦是可想而知的。
同时,越军也有一个士兵,在本子中夹着妻子的照片。
战争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残酷的。
影片的特别在于,战争对于双方都是平等的。
影片并没有丑化某一方,也没有抬高另一方。
战争中,双方的领袖都是很有谋略并且很有担当的。
他们对待输赢同样的沉着冷静,对于自己的国家同样有信心。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我们,说多了警钟长鸣,居安思危,并没有深切感受。
看到了影片中真实的情景,让我觉得现在安稳的码字,宁静的世界真美好,真的来之不易。
同时又对世界上仍处在战争中的国家中的无辜的人民表示同情。
此片根据历史改编的故事发生在1965年的11月14日,当时的情况是美军在南越已经介入了战争,但只与南越的游击队交过手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美军情报部门确信有一支规模不祥的北越正规军从柬埔寨渗透进南越中部德浪河地区。
由梅尔·吉布森饰演的哈罗德·摩尔上校率领美军第七骑兵团第一营搭乘直升飞机抵达该地(代号X光区)。
他的任务是搜索并歼灭那里的越南人民军。
最后美军成功地击退了北越军队的进攻后,顺利撤出战场.这次战役的成功,导致美国高层做出了全面介入越战的决定.看到过国内不少朋友批评这部电影充斥了美国的“英雄主义”和价值观等等如何如何的评论,今天只是想浅浅地谈谈自己看法。
首先究竟什么才是美国越战电影的传统?
事实上除了《现代启示录》,以及80年代《野战排》和《生逢7月4日》等屈指可数的影片,绝大多数的美国越战电影都不是把反省作为其主题。
反之都是在宣扬美军的勇敢和强悍,而总把越南一方“敌人”描写成阴险狡诈,残忍的虐待狂”。
一般而言,也不会去触及更深层次的东西。
当年《野战排》之所以能够在美国引起如此之大的轰动就是因为其反传统地揭露美军的暴行,以及战争的对人性的极度扭曲扯出了一面真正的反省旗帜。
而这部《我们曾是士兵》当然也有极大地宣传美国英雄主义的特点,但是其最根本用意还是要写出反战的强烈愿望。
国人也许对于美国人的自我宣扬过于厌恶,以至于忽视了影片的另一面。
当摩尔得知这次行动后,对自己的上司如此说道:“我们为什么非要远赴上万英里,去到异国他乡为了一场毫无道理的战斗送命呢?
”影片结尾处,旁白如此说道,“数以万计的美国青年在那里埋葬了自己的青春,不少返回了家乡,但是他们的生活已被彻底地改变了。
他们轰轰烈烈地开赴了他乡,而他们回来的时候并没有迎接的鲜花,有的只有社会的漠视。
”等等这样的细节,片中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很多,若这样就被忽视恐怕不太公平。
同样的对于越南士兵军官的描写,此片也是在越战片中很少见的。
过去的越战片中,总是极尽丑化和妖魔化越南人民军所能,总是把他们描写成恶魔一般的角色。
然而这部片中,确实给于了他们最为正面与人性的描写。
无论是指挥官还是下层士兵都没有很刻意地去丑化他们,而是站在较为客观地立场上去面对他们。
尤其是那位越南指挥官结尾处的一段话,“美国人一定会认为这是他们的胜利,但是我们不会退缩。
最终我们还是会赢得我们的独立与尊严,哪怕我们需要多付出几倍于过去的代价。
”这种言语恐怕是在以往的越战片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在描写美军士兵与家人父子爱人之间的感情之时,片中也给于越军将士同样的描写,让人们明白无论如何双方都是相同的。
本片改编自前美军中将哈罗德·G·摩尔和战地记者约瑟夫·L·加罗威所著的畅销书《我们曾经是战士,而且年轻》(We Were Soldiers Once……And Young)。
如果书名叫《我们曾经是战士......曾经年轻》,也许更顺耳。
美国人非常擅长把血淋淋的战争片拍成具有温馨浪漫情怀的影片,文艺色彩浓厚,“但是,这部电影还是继承了美国战争电影的通病,就是把失败的战争以胜利的姿态展现给观众。
” 影片中最大的亮点也许就是这个镜头——越军眼镜在没有子弹的情况下,安上刺刀冲向摩尔!
这部影片跟以往美军的影片相比多了很多敌方的镜头,不是一扫而过的镜头,而是,特写!
影片用的一段很详细的镜头记录了越军眼镜临死前的每个动作,躲藏,安刺刀,深呼吸,祈祷,冲出来,越来越近,被摩尔击毙。
摩尔的战前动员演讲很不错,联系前后,这篇演讲很可能是真实发生过的,因为摩尔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家长式的长官,所以他才会说出那样的话——你把你儿子交我手上了,我就一定帮你带好他,我会身先士卒,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就算万一发生意外,我也一定会带他的尸体回来见你。
这更像是一种对家长的承诺而不是对士兵的鼓舞,它让影片充满着一种悲壮气氛而不是战争没打响之前群情激昂的气氛,难道摩尔听说过“哀兵必胜”?
联想《巴顿将军》那段著名的演讲,那叫一个粗鲁直率!
可是也绝对能激起士兵战斗的欲望,能让士兵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投入战争,嗯,这种战前动员是我认可的类型。
这是一个很神话的战役,395人面对一个师,号称4000人,一对十,竟然还胜了!
而且当时是深入敌区,就有点像打乱套了,敌我胶着在一起,脚偏一点就能踩到对方,近视眼都可以数清对方的眉毛,就像玩打地鼠游戏一样,敌人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直觉会救命的!
半夜小士兵嗅到了越军靠近的味道,一个照明弹下去,果然,早已进入射程之内了;清晨,看不见越军也听不到越军,感觉就是不对,朝所有可疑物品开枪,果然是越军。
在此情况下就有点我觉得不对的地方了,比方说,旁边人被爆头,溅一脸血的士兵竟然有点发傻,好像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士兵吗?
后来援军到的时候就有点切西瓜的味道了,美军走路都有点大摇大摆,趾高气扬的架势,飞机一来,一切搞定啊!
哇哈哈,我不厚道地想起了《黑鹰坠落》。
不过,最直白地是,美国飞机投弹炸美军,嗯,这点会让很多崇拜美军的人心碎的吧?
影片中已经给你解释了,报告地点的人说错了。
战争影片,血淋淋的镜头比较多,有一个士兵脸着火了然后卫生员给他割脸的镜头吓到我了,还有那个要抬走伤员才发现腿已经被炸烂的镜头,如果有一天我也失去双腿,还要不要活着?
我只能肯定地说如果我脑死亡的话,希望我的家人不要为我治疗,让我去死吧,大家都轻松一点。
我们在很多电影中都看到带着钢盔还是被一枪爆头,那,为什么还带着?
还有,你即使挡在前面也无法阻挡子弹对爱人的伤害,你,为什么还是会冲过去?
有的镜头非常简单却让你伤感,就是那个收到阵亡通知书时手上的婚戒。
那群军属,无比坚韧美丽的女子。
“断箭”!
影片中提到的名词,百度说“美国的一级核事故的代号,“断箭”指不会产生引发核战争危险的、与核武器或核部件相关的事故,包括丢失。
”影片中没提及核啊?
这点不懂。
影片快结尾的部分有点新意,以往的美国电影都是号召为国而战,而在这部影片里却说出了实情——参加战争,只是服从国家命令。
在战场上,他们不是为国而战,不是为国旗而战,而是为了彼此奋战。
哇哈哈哈,我就不评价了。
美国人总喜欢把自己塑造的特别无辜,好像不是自己主动参战的一样,好像自己当世界警察是很无奈的一样,好像对自己一批批地送国民去死不知情一样。
还有越军司令的话,战争中没有哪个是赢家,死亡人数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对于一部由成熟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里面肯定有很多文字让编剧导演大挠其头,明明很好的东西就是不知道怎样用电影的方式表现出来,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旁白,台词,或者影片歌曲。
作为一部记录越战的小说,肯定有非常多的对于战争的思考和感悟,我原本也打算记录一些台词,写一些我自己的道听途说或者自己的想法,可是,想来想去还是放弃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不是吗?
Such a tragedy.They will think this was their victory.So this will become their war.And the end will be the same...except for the numbers who will die before we get there.
没多大意思。如果抛开它所要刻意去表现的东西,就剩下一个所谓“大场面”的空壳了。 现在的美国大片还都要有个千篇一律的鼓舞士气的演说 -_- 独立日、勇敢的心、指环王、(当然前三个都没得说,赞~)角斗士(这个有点假)、天国王朝(这个更假……)等等
虽然不是梅尔·吉布森导的,但怎么看都像是钢锯岭的预演。
DSB傻大粗影片 到后面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越战主旋律卧槽
美军、越军、苏军、德军,甚至硫磺岛日军,再艰难的战斗都会有人记录,唯独解放军老战士都不愿谈论曾经经历的战斗,中国兵就例外?可以品一品。
抛开政治主张的不同外,总觉得拍的挺平淡。
人是无法满足的,50年前公众要求的是没有战争就可以了,现在要求的是没有腐败。
指挥者未免太不负责任了,就这么把一个营丢在那里。
中规中矩的战争片无亮眼之处
自从大兵瑞恩以后,一大波战争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只是最近看了太多美式主旋律电影,这部几乎从头打到尾的电影让我好麻木。
很一般很一般,制作的蛮粗糙~
跑到别人的国家去屠戮他国的人民,你TMD还出来卖惨,宣扬军国主义?恶臭
美帝的主旋律战争片。男主高大全,忠于国家,热爱家庭,连孩子都生了一窝,家里也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战争场面比较真实,残酷性很有表现。就是战地记者出手就是短点射,有点逆天!
电影宣扬的核心理念是:士兵作战是为了彼此。我们不能从道德的至高点来评判这句话正确与否,我认为该不该打战是国家层面、政治家的事;士兵上了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干掉对手自己才能活、队友才能活,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唯一出路。这部二十年前的电影放在现在会被国人喷惨,会说美帝的战争机器大开杀戒,但结尾处其实有点题的,这越战的第一场战斗已注定战争走向和结局,非常高明的操作。还有就是战斗的还原度真是非常高,现在看还是类型片标杆。
空投进山谷然后杀一堆人就跑?
本片根据越南战争中的真实战斗改编。1965年11月,越南战争升级至美军直接参与战争阶段。驻越美军人数不断上升。摩尔中校受命把一群新兵训练为真正的战士,部队中同时涌入不少随军家属,军人们扮演着丈夫与战士的双重角色,温馨的气氛中掺杂着丝丝不安。为了缓解单调的军旅生活,部队举办了大型晚会。出征的时刻到了,摩尔在典礼上庄严承诺“带回每一名士兵”。 摩尔与他的部队被空降在临近柬埔寨的河谷地带,这里是北越军的重兵所在,人数弱势的美军陷入了重重包围,伤亡惨重,最后在火炮、直升机的辅助下战局开始僵持。第二天,战斗推进到山丘但仍然无法突破包围,摩尔寻求空军帮助,由于双方距离过近,美军的汽油弹炸伤了部分地面部队。摄影记者乔记录下了战中一幕幕残酷的画面。第三天,美军正准备进行决定性的近身战斗,空军支援,歼
即使是在美帝的主旋律电影里,也不能算拔尖吧,对北越的少数几笔着墨倒还可圈可点
明明是侵略者,却把自己描绘成保家卫国感天动地的英雄,这需要多么厚颜无耻啊
说实话感觉有点恶心,美国人那种天上地下唯我中心的优越感。再怎么粉饰也掩盖不了霸权主义的事实
毫无疑问这是我看过的最感人的战争片,如果说斯皮尔伯格通过战争的残酷来让人们收到视觉冲击,那这部则是更加人性化,更加感人!~因为它讲到了战争中的家庭,无论是敌方还是我方,所有的家庭都是战争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