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老祖宗真的太厉害了,儒家文化深化到日常生活中的道理,什么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什么修身治国平天下。
看了这部电影,让我想起来以前的事情,进而就在想修身的事情。
几周以前,在豆瓣的动态上看到一个tag,你妈妈做过什么让你骄傲的事情。
有个人发了个动态,大意是建国初期包分配的时代,有段时期一个人想要分配是需要另一个人下乡作为交换的。
她妈和舅舅想要用这个政策让舅舅分配工作,然后妈妈下乡。
后来妈妈没下乡,骂加闹赶走了逼她下乡的人们。
我看到这个动态,第一反应是这不是违反了规则吗,享受了规则的便利又用撒泼的方式拒绝履行义务,或者说只享受了福利却逃避了付出。
后来我发了一条上面的意思的留言,很多人也在讨论,重点就是当时特殊的国情,但我想国情政策都是外在的条件,是否遵守合同则是自己契约精神的体现;然后又发了这件事到我混的游戏论坛的社会版面,里面也是讨论的一塌糊涂。
那时候我就在思考这件事。
再加上自己生活遇到的问题,今晚看了电影之后更想写点什么。
电影里好多与我们现在主流价值形态相悖的地方,比如飞叶子,比如偷窃养家,等等,可能这就是印度现在的客观现实吧,甚至男主叔叔说出了仆人的儿子还是仆人的话,我想这或多或少也是印度现在一些人的想法,可惜还没机会去印度体验一下那里的文化,希望以后可以有机会去旅行看看。
修身总归是自己的事情,但我现在又在怀疑这件事的正当性,当然我想也只是怀疑,自己不怎么会完全掉入完全利己中。
人之所以高贵就在于人的道德性,上帝造人也并不希望我们蝇营狗苟的度过这一生吧。
道德是一个私人且长久的事情,完美的道德不应该随着时间时代的变迁就改变,找一些外在的原因为自己开脱总归是下策。
但不同的时代的人总有各种各样的无奈和辖制,看了东西德电影感叹当时政治文化的管制,看了印度电影又在思考印度文化的局限性,每天生活在上海又感到国内对于文化政治特别是民智的管制,这些都是客观的外在条件,但个人该怎么选择却一直是一个私人的问题。
人又只能做自己的主宰,甚至有时候这一点都做不了。
所以面对选择,总有软弱的时候,会选择让自己舒服的那条路,人是局限的,即使这条路会伤害别人,但只要看不到我们就不会意识到这一问题,上帝造人给人的局限性是我们部分痛苦的来源吧,圣经中说人想要造巴别塔来统一世界上的语言,上帝摧毁了它,因为它的动机中有对上帝的反抗,所以人类到现在也没有一个世界通用的文字语言,感情上也是相似的,人与人的痛苦的幸福并不相同,跨文化跨时代的观看更觉陌生。
乱写一通,不知道在写些什么。
对与错有绝对的准则,但放到个人身上可能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准则了。
环境总会给人各样的挑战和选择,有时候我们做了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可能违背那个绝对准则,这个选择又是对我们有利的,某些时候甚至可能生活逼迫到一个路口的唯一选择,至于所谓对错,可能只有上帝能判断了吧。
7/10不是常规意义上印度电影的载歌载舞,作为一部音乐励志电影歌也可以说是好听。
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里的本土质感非常的棒,不去刻意的猎奇也没有廉价的迎合,反而是把印度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很好的融进了主角的奋斗历程里。
虽然老套,虽然有些桥段稍显潦草,但是不生硬且非常符合hip-hop音乐底层的特质。
女主角的塑造我太喜欢了,这个人物有只属于她的质感,敢爱敢恨的女性角色不好处理,处理过火了会变成女疯子,处理不当了又会显得非常作,片中女主角虽然戏份有限,但是有限的几场戏非常出彩,手撕狐狸精毫不手软,面对男主人公可爱起来又让人心动不已。
男主不是那种常见的高大全,他的瑕疵让这个人物丰满,不圆满也让他俩的感情在励志的挤压里不至于沦为彻底的配戏。
结尾当然还是印度电影老套的正能量,导演给这个男主人公背负了太多,最终也只能用功成名就给之前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强行画上句点。
导致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这一层面可以说是断崖式的烂尾了,这的确是创作者的无能为力,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多方势力围剿的复杂社会,hip-hop能且只能是大多数青少年的临时庇护所和精神寄托,想要靠音乐解决问题,创作者告诉你这就是个白日梦。
一2008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主角参加电视直播问答大赛,奖金是一百万卢布。
2019年《印度有嘻哈》,主角参加hiphop大赛,奖金还是一百万卢布。
所以11年里印度都没有通货膨胀?
二好了,说严肃的,除了奖金额度,不变的还有映射出的印度那些社会问题:贫富差距、种姓制度、女性地位。
每一部被引进到国内的印度电影,都在重复着这些,除了引进倾向的原因,也因为确实这么多年仍然一直存在这些问题,不然电影导演们也不会揪着这些反复反复地拍。
每个国家那些根深蒂固的顽疾,都不能轻易被消除。
男主因为天赋挣脱出了贱民的命运,但这样的幸运与天赋,万里无一。
贫民窟的孩子大抵还是要继续祖辈麻木困苦的底层生活,他们祖辈就被划成了低级种性,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都不再追问。
三虽然国内经常用三十多岁的中年男人演高中生,但那些本来就是些滤镜抠图爱情偶像剧,作为一部略显严肃的电影,我在看到这部电影男主的脸时,始终感觉非常地别扭。
看完查了下男主资料,85年生人,时年34岁出演22岁高中生。
就算贫民窟磨练出男主一脸沧桑,也还是无法接受。
比男二差得太远了,男二戏份不多,角色完成度超高,塑造得非常有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为Sher 打call 。
音乐和励志的化合物,就是情绪。
印度的这部片子基本摒弃了传统的配咖喱歌舞的宝莱坞模式,植入嘻哈那种比较燃,比较酷,比较节奏带感的风格。
当然,从此片中更多解读出的是文化的冲突,也反映出了印度电影仍在走我们曾经走过的路,那就是自卑心态下的所谓现实主义题材。
这种题材将自身文化的不堪和国家的腐朽过度渲染,还是有点取悦西方的感觉。
我去过印度,的确是富人区毗邻贫民窟的发展中国家。
和我们国家过去一段时期一样,印度对社会中层底层的很多艺术表达容易过度自贬或过度自大,同时也是在易极端化的矛盾中,不断寻求着一种较为客观的文化表达。
影片中的印地语说唱,除了加音乐的,对于外语人群其实是有很大隔阂的,说白了就是听不出好。
在音乐hippop中,我仿佛听到了周杰伦,华晨宇等中国音乐人的影子,可见还是很国际化的。
实际上,仔细听,还是可以听出些许印度曲风下的嘻哈风,特别是片尾的那首,这才是这部电影真正应表达出的味道,那就是文化在平等姿态中的相互融合。
剧情中杂糅了太多感情冲突,爱情,亲情,友情,而对于每一种情感和人物,影片都在现实主义面前又努力正面表达,这是比较成熟的艺术表现。
比如友情中的黑道朋友,迫于现实生计的贩毒,却也有着道义;又如爱情中,现实中屈从于印度家庭和婚姻中对于女性的种种禁锢的女友,但也表达出其西化的自由内核,那种带着玩世不恭的直率和冲动,与忍受男尊女卑思想的传统女性形成了鲜明对比;亲情中,我觉得还是有些遗憾的,就是父子之间最后的对话,这段是父亲的演技爆发,如果片尾是残酷现实再加亲情间相互理解包容的结局,本人觉得会很完美,如果是成功的结局,我觉得会很low,当然,本片并没有给予明确,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的结局,也是一个差强人意的结果吧。
对于励志,这部电影的起承转合其实还是相对平淡的,除了表面化的父亲的反对,老板的无情,女友的误会,缺钱的尴尬,其实并没太过残酷的打击,而现实中,真正的打击是来自于天然“不能选”、后天“选太早”以及“选太迟”的绝望,人们通常管这种打击起名叫,“命运”……站在成功舞台的人,一般看不到那些远优于已、远拼于已却只能隔空祈望的其他人。
现实主义要表达的就是这种无奈,这种面对命运的无力感。
回归到文化的探讨,西方文化无非是近现代的成功者,那些西方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一种优越感,很多看似博爱的行为中,骨子里也是刻着一种俯视的态度。
而其他文化在冲突中也不约而同的产生各种反思,甚至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但不可否认一点,能存活到今的文化,都是经历过无数次命运摧残的,都是有其黄金内核的具有跟强生命力的思想体系,都是无数智者、勇者、尚者的思想继承。
文化在交融中会更加耀眼,但无需嘲笑前人和旁人。
如果hippop中只能表达出叛逆和自信,那只是年轻一代宣泄情绪的形式而已。
而已……但我相信,它不是!
第一个压迫:男主角和父亲、母亲、奶奶、年轻的继母同住在一起。
复杂的关系和父权社会的传统思想交叉在一起,男主角和母亲的离开仅仅是时间问题。
第二个压迫:男主角的朋友从事着盗车变卖的犯罪行为,以此为耻的他却为了生活不得已与朋友合作,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三个压迫:和男主角青梅竹马的女主角家境优渥且脾气暴躁。
由于贫富差距的原因,女主角只得瞒着家里偷偷约会。
而醋坛子的她也偶尔会给男主角带来麻烦。
如果你在失意的最好别看,当我们最穷的时候,也只有做梦才能想的到吧,这个电影是关于三观的,嘻哈不像命运屈服的一个人!
如果你在失意的最好别看,当我们最穷的时候,也只有做梦才能想的到吧,这个电影是关于三观的,嘻哈不像命运屈服的一个人!
如果你在失意的最好别看,当我们最穷的时候,也只有做梦才能想的到吧,这个电影是关于三观的,嘻哈不像命运屈服的一个人!
如果你在失意的最好别看,当我们最穷的时候,也只有做梦才能想的到吧,这个电影是关于三观的,嘻哈不像命运屈服的一个人!
如果你在失意的最好别看,当我们最穷的时候,也只有做梦才能想的到吧,这个电影是关于三观的,嘻哈不像命运屈服的一个人!
如果你在失意的最好别看,当我们最穷的时候,也只有做梦才能想的到吧,这个电影是关于三观的,嘻哈不像命运屈服的一个人!
如果你在失意的最好别看,当我们最穷的时候,也只有做梦才能想的到吧,这个电影是关于三观的,嘻哈不像命运屈服的一个人!
如果你在失意的最好别看,当我们最穷的时候,也只有做梦才能想的到吧,这个电影是关于三观的,嘻哈不像命运屈服的一个人!
如果你在失意的最好别看,当我们最穷的时候,也只有做梦才能想的到吧,这个电影是关于三观的,嘻哈不像命运屈服的一个人!
如果你在失意的最好别看,当我们最穷的时候,也只有做梦才能想的到吧,这个电影是关于三观的,嘻哈不像命运屈服的一个人!
特地为了抒发观后感上来注册。
这些年不怎么喜欢看好莱坞漫改系列的所谓大片,没有深度。
也不怎么看欧洲有深度却异常沉闷的剧情片,更不用谈国内的鸡血片,整个以年为单位的时间里,陷入了一种片荒的境地。
好在今天看了这部电影,犹如久旱逢甘霖,想写点什么的冲动难以压抑。
表面上是很老套,音乐+励志,但是从来没有哪部音乐片可以把音乐种类的本身通过电影的故事情节来阐述,这部电影做到了。
他让我这么一个对嘻哈完全不感兴趣的人,开始听懂嘻哈背后要表现的灵魂之声。
来自于黑人底层的嘻哈音乐过去一直以地下音乐的形式存在,没有那种经历,没有反叛的个性,没有对心灵的拷问,更深一层就是,没有对社会不公的愤世嫉俗,你很难听懂嘻哈想指向的是什么。
男一号是伊斯兰,在印度教为国教的环境里,是底层。
肤色黑色,在种姓制度的环境里,还是底层。
住在贫民窟,更是底层的底层。
还有一个严厉的老爸,说出仆人的儿子永远是仆人这种话。
男主心里有着抗争的火焰,这就奠定了他成为嘻哈天才的基础。
他的歌词写作题材信手拈来,因为他所处的环境逼着他只有把内心的控诉大声说出来,不然就是顺着父辈的轨迹,偷窃贩毒,或者做一个仆人,顶多也就是个温饱。
凭什么?!
嘻哈就是一直在问这个社会,凭什么底层就永远是底层?
事实上不仅仅在印度,和平时代的全球各国,又有哪个不是阶级分明?
但是又有哪部作品敢真正触及这种结构性的不公?
所以今年韩国电影寄生虫也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
相比之下,印度这部电影是积极的,韩国那部就消极多了,甚至韩国那部还有点居高临下的审视感,让观影人感觉极度不适。
影片的结尾,男主获得了爱情事业两丰收,顺便说一下,他的爱情也是自主的,带有抗争的。
虽然女主的爆火脾气表现得更直接一点,但男主的抗争还包括了对诱惑的抵制,难度更大。
写了这么几段,还是无法描述那种激荡在灵魂中的共鸣感,大家还是自己去看吧。
另外,里面的歌曲真的好听,假如你融入到剧情中感受,你的眼泪会一次又一次默默掉下来,虽然最后总是破涕而笑。
大家对于嘻哈说唱影片的认识,或许和飞鱼一样,基本是从美国说唱歌手Eminem主演的《八英里》开始,这部电影呈现了一个非常喜爱说唱的白人少年的成长片段。
男主角父母早年离异,他凭借在汽车厂的低廉薪水勉强度日。
对于自己喜爱的说唱,那时还是由黑人统领的领域,身为白人的他经常会受到歧视,尽管他也很有实力,但每次上台表演,还是会因为性格中的怯懦而卡壳。
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既要面对外在的压力,还要面对自身的问题,双重挤压中为了生存,也为了忠于自己的梦想,男主角毅然选择去挑战,不向各种难题低头,最后重塑自我,赢得说唱界的认可,人生也走向成功。
影片一经上映,便在说唱界和好莱坞同时引起轰动。
同样的,这一类型能在风格多变的电影领域获得如此高的褒奖,也让影评人对该影片的价值刮目相看,撇开对青少年的正向引导,就是在电影类型的拓展方面,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八英里》之后,到现在也鲜有能与其齐名之作。
说了这么多,其实飞鱼就想和大家说说,一部来自印度的嘻哈说唱影片:《印度有嘻哈》。
也建议大家能够将两部影片比较着来观赏,正因为有对比,才能发现精华,也通过对比,去更加深入的理解嘻哈说唱文化。
如果印度影片看得多了,对影片中一下子拉一段歌舞推进剧情的模式就不会感到陌生,这似乎能给这部影片的载歌载舞找到理所当然的表达出口,但是,这部有关于嘻哈音乐的影片并没有延续以往歌舞表达的模式,走得却很“正经”。
怎么理解“正经”呢?
它摆脱了印度片一贯有的歌舞模式,选择我们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只在比赛或演出部分有唱跳形式,而歌曲都以嘻哈为主,保持整体风格的一致性。
《印度有嘻哈》说的是一个生活在贫民区里低种姓的男孩,父母关系不和,父亲另娶新欢,但大家都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深受奴性思想支配的父亲只希望他同自己一样,做一个被他人招来喝去的仆人,但对于拥有嘻哈梦想的他来说,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他酷爱嘻哈,期望为梦想工作。
经过不懈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最后终于赢得为嘻哈偶像在演唱会上做开场的机会。
《八英里》和《印度有嘻哈》说的都是嘻哈音乐,但为什么都要从描写底层人们的生活状态入手,由底层人们发出对嘻哈的热衷呢?
因为,嘻哈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黑人社区,出于对当时美国社会中存在的歧视、不公等问题的不满,而选择发泄情绪的一类方式,概括起来有:说唱、DJ、涂鸦艺术和街舞。
随着时代的发展,被大众认可接受,现在的嘻哈具有三个层面的涵义:第一是它的题材层面,嘻哈是属于底层人民的文化,真正关注的是作者真实经历的喜怒哀乐。
第二是它的表现层面,嘻哈的表现力突出直率、感性和一种被压抑了的力度,这是同下层人民生活当中时常经历的矛盾、紧张和反抗的心理联系在一块。
第三是它的信仰层面,嘻哈文化对公平、对自由的追求,对生活本真的关注,对人,特别是属于生活中的普通人的敬重是革命性的。
所以,从底层人民角度入手,与嘻哈文化的底蕴是相互契合的,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意味。
与《八英里》相比,《印度有嘻哈》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呢?
导演不遗余力的将印度贫民区的生活展现在镜头前,同时,还将困扰新一代年轻人成长的问题作为素材来源,比如种姓、等级、男尊女卑、一夫多妻、青少年犯罪等等,让观众透过镜头了解到当下印度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虽然说唱歌曲仍然有着浓郁的咖喱味,但不可否定,嘻哈的精神就是普罗大众,没有人说嘻哈音乐该是某一个固定的模样,那么印度的嘻哈音乐有他自己的特点,也不会是什么问题。
在歌曲的创作上,与故事主体贴合度很高,用音乐的形式将人物和事件紧密融合,并不断推进人物成长的过程。
《印度有嘻哈》没有《八英里》所能取得那么高的成就,但电影取材自真实案例,也让我们又一次见证,嘻哈的精神是可以改变人的认识,甚至是一生。
电影后的世界里,嘻哈还在缔造奇迹,让飞鱼和大家一起,拭目以待。
讲道理印度话听不太习惯,没有中文的押韵感,也不像欧美那么嗨,可能还是有点语言代购,但是总体音乐还是挺带感的。
另外,讲道理中途男主明明就是出轨了嘛……什么友情亲亲嘴……不过女二还挺好看的,越看越耐看那种,没想到是印度人?
看着像欧美的。
男主这种真是凤凰男,有关系的都是高种姓富家女,主角光环啊,现实也是这样吗?
这个电影简直是太棒了。
如果你真的经历过那种让人绝望的困境,然后你努力从这个沼泽中爬了出来,挣扎着挺了过来,你会懂得这个主人公他内心的挣扎,他不是浮在表面上的,他是来源于你自己跟自己内心的斗争,也是你跟外界的斗争。
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感受?
当你厌倦了,厌恶了你周围的存在的人和事。
只要一个耳机,只要一首歌就能够让你从这一个浑噩的世界中跳出来。
让你用另一种心态去看待这个事情,让你能够似乎不再是这一切经历的当事人。
不只是说唱,我相信音乐就是有这样的力量。
整个片子充满了爱和欢笑。
而这些所有都源自于主人公对于音乐的热爱,从而带动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他对周遭所发生的一切,用一种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他能够在他悲伤的时候找到一个突破口,音乐就是他的生活的避风港。
如果你也有一项爱好坚持下去吧,他会带给你无尽的好处,如果你正在经历一些事情,请你坚持下去吧,只要你挺过去,他会给你带来一生的益处。
但是整个电影让我很奇怪的一个点,就是他那个继母的角色存在,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我觉得导演一方面要用继母来抨击整个印度现代社会男权至上的这么一种现象。
可是这个继母本身对这个男主人公,我觉得还是不错的,我还记得男主人公在走的时候,用很凶狠的眼神看着他的继母,我想这个事情这主要原因也不在她身上吧。
所以我觉得导演自己在想这个角色的时候,都没有想清楚到底应该把它放在什么定位上。
当然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存在感。
孟买平民窟看起来并没有这么破啊~我感觉男主马拉德一家也就属于小康,父亲是富商的司机,舅舅是小公司老板。男主衣食无忧,还能上得起大学,泡得起妞,算不上穷啊!男主女票家里开诊所的,学的是医,Ipad丢了老爸说买就买,虽说有些保守,但起码允许女儿晚上出去,应该属于中高产阶级,社会精英。看来玩说唱没点家底支撑梦想是不行的,起码得能活~虽说影片教导人不要甘做奴隶而要率性而活坚持梦想,但却有很多三观不正的地方。比如Battle时diss对方的身材与家人;马拉德赚钱养家的方式居然是偷车!他兄弟莫因还教唆孩子贩毒,虽说是为了养流浪小孩,但贩毒是不是有点太恶劣了?总体来看,印度穆斯林似乎种姓制度并不严格,整体还算开明,比印度教修个厕所都要叽叽歪歪先进多了!还有,穆斯林女主拯救了全片,独立自主有个性,而且也太JB好看了吧!!!
5.5 原来Gully的意思是街头
三星。本片没有印度片歌舞硬插入的感觉,整篇比较自然,但是剧情上也没有太大的出乎意料的点。唯一让人觉得有亮点的是。影片正文在说唱比赛决赛完的那一刻停止,然后将后面的一些作为影片的字幕花絮,还是比较有特色。成功以后的画面无用多说,最珍贵的就是他如何获得成功的过程。影片的男主并不是通常励志片里面那种完美的角色,他讨厌他朋友去找小孩子贩毒,但他在无法维持生计的时候,也选择了偷车和干违法的勾当去维持生计。影里的本土质感非常的棒,不去刻意的猎奇也没有廉价的迎合,反而是把印度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很好的融进了主角的奋斗历程里。
宝莱坞电影最美好的一点是它总是会观众创造一个临时乌托邦。在这个乌托邦里小人物可以信仰自己的信念和梦想,打破固化思维、阶级、教化。墨菲定律在这个临时乌托邦是站不住脚的,我们从现实人生中吸取到的经验只是观影障碍:人性的扭曲、自私和背叛、利益和肉欲都需要被暂时得被忘记…
小绿妹也太美了吧
各类元素齐全的标准商业片。以为对这种热血奋斗故事已经基本免疫了,但看着贫穷和困境,后面混蛋父亲的眼泪居然让我也眼眶湿润起来。好像是第一次看到印度电影里印度男女主人公的接吻镜头,以及这个男主角可能算是目前为止给我观感最好的印度电影男演员了。
印度的种种元素都挺齐全的。封建式社会关系和特色的种姓制度真是好多人放弃梦想啊。
嘻哈社会摇的社会性太差,只有一首歌词共产了一下,上演钱啊妞的成功学烂戏码,热爱撕小三的女主很没文化,skr~skr~
换成这种印度歌舞还不错
可以,但是没必要。谁来拯救我的三观。
“嘿马拉德,别自言自语了,会招来厄运的”“你把别的女人招到我床上-反正你在那床上也没什么用”“没有萨菲娜,我的人生就像,缺少了童年”“叫马拉德打电话给我,否则我就嫁给你萨尔曼”“别让我的孩子饿肚子,照顾好他们”梦想,浪漫,朋友,家人,生存
原以为是八英里的印度山寨版,结果竟然出奇的好,并不仅仅是那种很无聊的娱乐片,而是直击印度贫富分化问题,虽然还是大团圆结局,但相比其他宝莱坞电影,真是强了不少,最起码比中国同类型电影勇敢。。。。。ps:仍然觉得饶舌是无法欣赏的音乐,技术门槛太低了
印度電影不錯哦
宝莱坞一线演员的演技还是扎实的,歌舞艺也是出类拔萃。Ranveer 的rap不仅说得像模像样,把一个小年轻在贫民窟生活挣扎的酸楚和无奈也刻画的入木三分。只是,只是,明明他爸妈,贫民窟的邻居,狐朋狗友们因为生活窘迫,瘦得跟干条儿似的,唯独Ranveer一身的古铜色腱子肉,跟刚从健身房里拎出来一样。一个”二十岁”出头的贫民窟小年轻,每天要兼顾学业和打工,另外还要挤时间搞说唱这个业余爱好,你说哪里有时间去健身房?长那么壮,实在没道理。这个bug 必须扣一星!
浓郁的咖喱味Hip Hop,还是更喜欢周董的
在同类题材里算不错,这样穿插的印度歌舞变得名正言顺。撇开嘻哈内容,生活化的故事更加突出,性别歧视、阶级问题、传统观念、霸道女友、底层兄弟的险途,都非常有看点。片名其实是水沟男孩,比街头男孩更贴切,或者翻译成贫民窟的百万说唱歌手。那首MV歌曲还可以,其他歌曲很一般
底层诉求足够,两个世界对比强烈,但对嘻哈不甚理解,共情不够
女导演拍得很大气,还是觉得“印度有嘻哈”这个译名更好。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到贫民窟的嘻哈歌手,依然是套路化的逐梦故事,但印度人民的小强精神真的很切合这部草根电影啊!
说实话,阿三拍的有点意淫,看了一半不到没看下去!
好好看 , 印度热血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