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婚准爸爸男主被男同cpu得手,然后男主自甘堕落,真的是自由坠落,从人生巅峰往看不见底的深渊坠落……其实同性恋这个身份在男主的婚姻关系中并不重要,本质就是小三破坏已婚夫妻的关系而已;另一边,在社会关系中,同性恋是被普遍歧视的。
男主被放浪的进修室友凯吸引,有一些正常关系的互动,直到他俩在无人的森林里跑步,凯装作开玩笑的样子轻吻男主,男主心存芥蒂,但心中不知不觉很在意这个室友;但是男主也在做挣扎,他想克制避免自己去喜欢上别人更何况是个男人,当凯邀请他去森林跑步,他委婉地拒绝,而后背着凯独自去跑步,被暗中跟踪动向的凯追上,男主用行动抗拒凯的主动,凯看出男主对于同性并不排斥,选择强吻,男主半推半就地接受了,但凯接着进一步猥亵男主,恢复理智的他选择逃离。
本来男主遵守对爱情和婚姻忠诚的道德准则,选择远离凯这个诱惑,但是趁妻子怀孕在家酣然入睡之际,无法抵抗凯的诱惑,通知他去“跑步”。
男主享受与凯的肌肤之亲,并沉迷其中,向妻子编织谎言以便于凯约会。
孩子出生了,男主感到对妻子的愧疚,要求与凯终止情爱关系,凯认为男主其实是个男同,与妻子不会幸福,不如离婚与他在一起。
其实凯说的倒也合理,一面是让自己痛苦,强行维持原有的婚姻最终也会让妻子不幸,另一面是选择抛妻弃子接受道德谴责,但是与真正喜欢的人在一起,前妻也许会再找到喜欢她的人,对大家都是最好的安排;但是男主选择前者,凯在失意时选择到gay吧买醉被同事撞见,在单位里社死了;男主对凯的遭遇心生怜悯,又遭反噬,最终妻子父母都知道他与凯的关系。
男主仍然选择挽救婚姻,他跟凯摊牌断绝关系,妻子恰巧也选择回家尝试原谅丈夫,本来可以继续生活,凯突然无故缺勤失联,他又忍不住去找凯,看到凯家里空无一物,他知道凯放弃了自己;对同性恋反感的那个同事又在嘲讽凯,还点出凯调到此处的目的是为了男主,男主摊牌了,也在同事中社死了。
男主选择去凯去的那个gay吧放纵自己,选择跟陌生人泄欲,但是因实在找不到感觉而愤怒,实际是为失去凯而痛苦。
最终男主放弃了婚姻,在剩余的人生中沉沦。
我想不明白为何男主对凯无法自拔,也许凯象征着令人上瘾的药物,沾染上就沉溺其中再也戒不掉,原本幸福安逸的人生就此毁掉,如同编剧设计的结局非常道德正确,男主两边的情感关系都失去了;人要抵抗诱惑,对感情忠贞,决不能让自己犯错;不过另一方面解读,忠于自己内心更喜欢的一方,即使犯错也要贯彻下去,早日决断对三方都好。
男主的选角差评,我不能接受一个曾经演过纯粹男同的演员(电影《夏日风暴》)来演一个对自己的性取向有困惑的已婚男子
如果没有在警校的相逢,如果没有树林里那次大胆地试探。
马克的人生是不是会按照寻常的路线,生子、结婚、工作、终老?
也许会,但我更相信即使不是凯,另一个拨动心弦的人出现时,马克还是会作出同样的选择。
只能说,在女友怀孕后,这样的觉醒有些太晚。
凯真的很有魅力。
帅气、安静、包容、有时还会冒一些险。
比如树林里和马克的第一次,比如酒吧洗手间里的小药丸。
不多的篇幅将凯吸引人的优点展现地很充分。
开放性的结局总是带给人希望,希望马克和凯还能有新的故事。
晦暗的画面风格透露着些许悲观,从周围人的冷漠也能看到,做出大胆的选择对于马克来说需要多大的勇气。
但如果决定朝森林人比较小的那条路出发,就必须承受随之而来的孤独与压力。
马克跑出人群,独自奔跑着,希望他,以及所有在独自奔跑的人,能够追逐到自己想要的。
因为,我们生来不同,总有一天你会跑出人群,坚毅而孤独。
整个故事与我的生活经历以及我好朋友的经历非常的相似,就是因为生活当中充满了不完美以及各行各色的人才出现了我们这样的一个世界首先说一下真实性。
看到这个电影让我想起了我好朋友的故事,她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她已经做好心理建设愿意当小三,但是这个男的是一个像电影里的主角一样的人物个性,不善于主动沟通,都是被事情所牵往前走。
最终因为不给我的朋友任何的承诺与答复,导致我的朋友怀孕最终以撕破脸结局。
本片的男主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面对同性好友的求爱,没有选择拒绝但也没有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半推半就养成了后面的结果。
面对自己的妻子的追问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面对自己的妈妈也没有办法坦诚沟通。
所有的一切都源于男主对于事情的态度总是被动的被事件推着往前走,不能提前把所有该谈的话和前任好友去谈这是他最大的问题。
看起来很让人生,气但是这确实是生活当中所存在的一些人的个性就好比我朋友遇到的是个渣男看得让人很揪心。
在你有家庭和孩子的情况下,遇到了另一个心爱的男人,真的是无法选择。
向前一步是深渊,先后一步是违背自己的内心愿望。
人生就是在这样的反反复复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希望天下的所有人都可以在事件恶化之前把问题想清楚找到自己想要什么这样才不会伤害到别人
影片讲了Kay爱上已婚的Marc的故事,Marc开始也深陷其中,但后来为了家庭而选择退出。
我觉得情节合理。
Kay爱上一个人是没有错误的,如果他能占有Marc,那他会是幸福的;但事实他不能,所以它是痛苦悲伤的。
感情也和其他事一样,没有必定的成功,受的伤也一样令人痛苦。
Marc开始的沉沦是可以被理解的,他最后选择回归家庭是值得被赞许的。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而且我在人人视频上面看的应该是有对于Kay和Marc身体接触的删减,这甚至导致了情节的不完整,是悲伤的事情。
感觉现在同影要拍出新意也很难了,所以完美诠释了电影内容,就可以称为一部好电影。
很中意这部电影:1、取材很朴素。
有种似乎就发生在身边的感觉。
2、叙述流畅。
相比于不少经常不知所谓的长镜头满天飞门、让人不停想按快进的同类电影,给人感觉不拖沓。
3、细节动人。
我愿意再看第二遍。
4、演员表演太赞。
男主演的太好了,强烈希望给个奖!
男二、几个配角,也都功力深厚。
5、关于内容的是非:或许道德这种东西,能讲出个对错,但感情这种东西,是不能的,也是人不能自控的,无法强求的。
故事,只是在男主在道德、情感的挣扎中,滑向无奈。
私以为,无论他选择了哪个,只要他真正想通地坚持下去,不再首鼠两端,生活就能再次美好。
6、关于结局:符合逻辑,开放式的处理虽然保守,但感觉是最合适的。
总之,很喜欢。
接着,忽然感觉德语系同影都很不错:非情寻常、夏日风暴、希特勒男孩、养子15岁……还有几个忘记名字了。
不是演员养眼,就是剧情流畅吸引人,或者两者都有。
ps:《非情寻常》的结局让我很惊讶,喜欢本剧但对结局不爽的,看那个就能异常爽了。
很多话题及研究都探讨过gay和其他非普罗大众的群体,我很赞同一个观点,就是一切都是自我认知被不断加深并坚信之的一个过程。
迷人而富有挑逗天赋的kay,在最早游泳池那场戏中,我就看得骨头都酥了(当然,后边的接吻做爱更是让人喜欢),他举手投足间散发出的随性让人欲罢不能。
顺理成章,Marc被其所吸引。
虽然marc表面上是不认知自己作为同性恋而存在,但是在潜意识里,事实却截然相反。
随着kay进行一次次富有魅力的挑逗,marc潜意识里在说自己就是gay,并且这种自我认知在被自己不断地加深,使自己感到疑惑、纠结还有兴奋。
对于marc,我认为在接触kay之前marc对自己的认知确信是没有同性恋这个选项了。
如果没有kay的出现(或者其它的kay),他会永远活在异性恋的世界中。
他有美丽的妻子,有普世价值中的圆满家庭。
但是一旦自我认知开始发生改变,就如果分子的聚合效应(或者树的广度优先搜索),就会发现世界都不是原来的样子。
并且这个世界让人又不断加深这种看法,不断让你否定原来的自己。
如果这种认知潜意识中让你有种不同于别人的优越感,则更甚。
也正如自由落体,速度呈二次增长。
我们身边的很多例子,某某男因为某某基男走上搅基的不归路,正如常话——一如基门深似海,从此妹子是路人,也正是此理。
不仅对于性取向,世间的一切 宗教信仰、种族、冲突不都是自我认知在作祟吗,这些认知是持续性的,并让我们更加难以怀疑自己所处立场的正确性。
既然世界是你的,世界仅是由你的认知所构建出来了。
那么对于“乌合之众”,又有什么理由去责备、驱逐。
Marc在遇到Kay之前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军警生,在军校过着自己按部就班的生活,训练考试锻炼出警。
作为丈夫,Marc爱着自己的妻子贝蒂娜。
作为父亲,Marc期待听到那一声“papa”。
而作为自己,Marc却并不清楚。
但是在遇到Kay之后,一切都彷佛明了了。
Kay的seduce使Marc发现了自己深殖于心底的同学录情结。
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从一起吸大麻时候的间接接吻,到雨天跑步的第一次性关系,以及伪同居,Marc彷佛越来越接近于真空。
作为丈夫以及父亲,Marc需要为家庭负责。
作为自己,Marc只需要对Kay负责。
而正是这样身份的交织使得Mar失掉了头脑,该是选择家庭还是选择自我?
Marc最后忠于自己,选择了自我。
可是一切都太晚了。
选择自我意味着和家庭割席,离开了贝蒂娜,自己的孩子也离自己而去。
而在做出选择之前把钥匙还给Kay的举动又让Kay下定决心离开Marc。
最后Marc自己也只能落一个两边不讨好,里外不是人,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
可是我能共情Marc,因为我羡慕这种自由坠落的感觉,这是我不曾有的。
我超级觉醒,我很早都知道自己是同学录。
不过Marc走的是属于半路出家,发现自我的路线。
而导火索恰恰是Kay的引诱,步步为营,从第一次间接接吻,到musterbate,到第一次接吻再到男欢男爱。
Marc在此过程中逐渐发现自我,沦陷自我,最后认识自己同学录的身份。
这个过程我统称为自由坠落的过程。
Marc本可以在刚开始的时候制止Kay,从而阻止这种自由坠落,不过他犹豫了,因为他被困在丈夫,困在父亲,困在家庭里的角色里太久太久了。
他没有发现自己,没有和自己保持联系,他不知道自己是谁。
而Kay让他发现了自己是谁,发现了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
而从遇到Kay,Marc就开始自由坠落,享受处于真空中的快感。
享受欢愉的后果则是后患无穷。
东窗事发之后贝蒂娜那句撕心裂肺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嫉妒他!” 让我也跟着动情了。
一个人的成长,有些时候不是一个人的痛苦。
在这部电影里,一个人的成长的代价是三个人的痛苦。
1. Marc的痛苦:贝蒂娜和襁褓中孩子的离去,同性挚友Kay的离去。
混沌的自我,孤独的灵魂,唯有在喧闹的电子舞曲夜店里找寻存在的价值。
2. 贝蒂娜的痛苦:身为同妻的痛苦,被谎言欺骗,嫉妒Kay,单亲妈妈,以及对同性群体的恨,或许会将这种恨延续到下一代。
3. Kay的痛苦:被Marc抛弃的痛苦。
被崆峒群体针对的痛苦。
痛苦的交织让Marc发现了自我,实现了self-identity的发掘,同时伴随的确实三个人的痛苦。
可能那句非主流歌词很能呼应吧,一个人的寂寞,两个人的错。
在这部电影里,是三个人的寂寞,两个人的错。
所以在我看来,身份的构建着实要乘早。
最好在幼年时期都让孩子们自主发现自己的性取向从而帮助构建自己身份。
Marc骗婚吗?
不,我觉得他只是没有在对的时期发现自己的身份罢了,他不该被以“骗婚gay”的污名化口诛笔伐。
他只是需要时间,只是需要在对的时间有引导,如果你是gay,请你做gay,如果你是异性恋,please act like a 直人。
看了部德国片《自由坠落》。
相比流行于国内的美国好莱坞永远的英雄拯救世界,德国电影主题还丰富点,至少《浪潮》、《窃听风云》(德国秘密警察那部,不是港片)这些,都是公认有水准的电影。
《自由坠落》中,警察直男被掰弯后痛苦不堪,终于深切体会到大众对小众的歧视。
这种不理解来自生养自己的父母,也来自平时融洽相处的同事,强烈的隔膜居然只因一个概念。
看到电影结束前男主茫然无措地开车奔在街上,我不禁恶趣味地笑出声来:是的,人类就是这么局限(我激愤地将其称之为蠢),因无法理解世界的复杂,对所有超出了个人经验范畴的事物,均持打击态度。
我觉得,将这样的行为称之为局限是礼貌而克制的。
从来如此。
据说我们就是这么活过来的。
当人类初现,在我们眼里,这世界一片混沌,是靠一步步定义时间、空间、物种、公理,才逐步构建了心中的秩序和安全感。
这世界上的一切概念、价值都是我们创造的。
你会不会觉得,对于你我认为的合理还真不必太认真,因为我们毕竟还不知道这世界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我搜了下导演,德国导演斯蒂芬·拉坎特,是个七零后。
《自由坠落》入围了第63届柏林电影节“德国视角”单元。
关于导演的信息只查到这么多。
王小波写过剧本《东宫 西宫》,大约在二十年前,也是个警察直男被掰弯的故事。
忍不住和这部比较了下,我觉得德国导演在故事视角方面更宽广,对人的局限也表达得比较好——警察还是那个警察,对同事友善,训练刻苦,对父母依旧很爱,但是他妈很失望:“我们可没想把你养成这个样子。
”男主某同事,动手狠狠揍了男主一顿,只因他居然也是个玻璃,觉得和他同工作着实被冒犯。
这些是小波笔下《东宫 西宫》里没有的。
大约二十年前的中国时代背景里,所有同志恋人都不得不严守秘密,否则不被“处死”也差不多要“家毁人亡”。
小波剧本里那俩小恋人就跟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似的,啥社会关系都没显露。
当然还有同妻戏份。
《自由坠落》里面给了“同妻”蛮多戏,毕竟她是男友新爱情的直接受害人。
反而是他们两个之间的挣扎和痛苦看起来最正常且正常。
在豆瓣影评里看到一句话,觉得写挺好的:“因为,我们生来不同,总有一天你会跑出人群,坚毅而孤独。
”我想说的是,人类应不断拓宽边界感,最低,要自知有限,并因此不伤害和自己不同的人。
否则,实在是个,电影里那话怎么说来着?
对,孬种。
中规中矩的同志自我认同片!
有时我们太过focus在同志间那禁忌的爱情,却忘了他怀孕的女友和刚出生的baby会受到多么大的羞辱和伤害。
我相信在刚遇到他女友的时候,那热烈的程度应该和他刚认识kay一样的吧!
我们同情真爱,鼓励相爱,越艰难越显珍贵。
可我们都知道爱情都一样,无论性别,种族,年龄,和身份。
不是受阻碍的爱情就一定比不受阻碍的爱情珍贵!
也不是受歧视的爱情就一定比不受歧视的爱情更加值得鼓励和珍惜。
做自己不一定要建立在伤害另一个人的基础上!
即便是同志世界,也有对错的标杆。
追求自我,也请不要在毁灭别人的基础上!
鉴于这部电影我看的太晚,很多人已经做了深刻的剧情渗透和人物分析,我就不说这些了,我想说一些其他人没有提到的以及评论里面许多人说的我不认同的东西。
男主是同性恋?
双性恋?
首先,抛开这部电影以及男主人设,讨论下有些小伙伴说的性取向觉醒以及同性恋是不是天生的。
基因遗传不适用于解释所有人性取向的形成,不如我来问你们一个问题,思考过后可能就明白了。
假如一个男同性恋a,他爱上了另外一个男人b,但是b的生理性别是女性,心理认知是男性,a不知道这个事实就爱上b了,那a算同性恋还是双性恋呢?
a爱上的b算同性恋还是双性恋呢?
答案是,a是同性恋,b也是同性恋,但是他们的生理性别不同。
由此可以明白心理认知的性别>生理性别,哪怕一个男同性恋爱上一个自认为是男人的女人,他都是同性恋。
我一直觉得很多人同性恋或者异性恋或者双性恋的区分是有问题的,因为有的人的的确确不是所谓的爱上的同性,只是爱上了相同性别的那一个人而已,不能因此把他就归类到同性恋里面了,也不能在他对其他同性没有关心的情况下就归类到双性恋里面,因为这并没有在电影里面展现。
简单来说,这个男主如果未来持续的对其他同性有关心,那么他是双性恋,但是电影里面明显他只对凯有兴趣而已,所以他也不能完全算是一个同性恋,他未来也可能不会爱上其他男人,也可能会爱上其他女人。
再来说说大家最激烈讨论的说谎,小三,劈腿和真爱说谎:一样问你们一个问题,如果你在有家庭责任的情况下,爱上了一个人,出轨了,那就代表你在过去对你的配偶说的我爱你是假的吗?
——我爱你是真的,我没那么爱你了也是真的,同时,事已至此,和女友分开是正确的,错是错了,不要一错再错才是最重要的。
(我真的怕死那种说什么为了你才不离婚的父母了,拜托你们的事情自己解决好好吗)凯在知道了男主有老婆和待产的孩子后依然执着于他,这本身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跟有对象的人应当保持距离,他做的错极了。
而男主就更不用说了,根本做事不计后果,他没想过跟凯的未来,他的心里只有自己,只顾着自己高兴,他从未对凯说过我爱你(而凯说过)两边都不负责,女朋友和孩子是他平稳正常的生活,凯是新鲜刺激的温柔乡,他都想要,或者说都不愿放弃,所以打算走一步看一步,最后搞砸了一切。
我没想替他们俩说好话,但是作为人要思考,要理解,要正确的看待一件事情和公平的看待一个人,所以我得出的结论就是,于男主的女朋友和男主的家庭,他俩做了极坏的事,是不道德且自私的,而于自己,他们又做了极对的事,想爱就爱,这才是爱自己对自己负责。
题外话‖电影里面凯对男主说,别自我欺骗了,你是同性恋。
这里的男主彻底奔溃,他不是同性恋,或者说他不是因为是同性恋才跟凯交往的,当然也不是因为凯是同性恋,这一切发生的理由本身就与性别无关,不然你以为为什么剧本安排的两个人职业是女性稀有的防爆警察呢?
不就是为了强调哪怕是在男性荷尔蒙爆发的群体生活中,男主也未曾在遇见凯之前如此纠结过,如此被吸引过,如此克制不住过,所以说我想替男主对凯说一句话"我不是因为同性恋才爱你的,而是爱上了你才成为了一个你口中的同性恋"。
而凯说的那句话也恰好铺垫了最后自己的离开,凯一直都知道自己是同性恋,虽不以此为骄傲,但也丝毫不惧怕别人知道,他不能理解如果一个男人喜欢自己,为什么又否定自己是同性恋呢?
看吧,世界上有很多跟凯一样的人,都是这么认为的:你喜欢了一个同性,那你就是同性恋,你以前不是同性恋是因为你克制了。
这种说法我并不认同,纠结性取向本身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就比如玩个探探,上面会让你选择你希望划到的性别的人类,男或女,有的人可以很快的做选择然后开始交友,因为他们是在既定人群里找对象的,但是有的人不是,对他们来说这个不那么重要,但你说他们就一定都是双性恋才不在乎性别吗?
也不见得,就像择偶标准160,170,180都可以,黑皮肤黄皮肤白皮肤都可以,20,25,30都可以,中国人美国人法国人都可以,他们只是不愿意击碎那些可能性,任何可能性,对你特别重要的事情,对别人来说也许有更重要的。
我爱你的理由不带任何标准,是爱上了你才有了标准。
电影如果有第二部真的会很开心,但是这一部,到这里刚刚好,凯会离开是意料之中也是情理之中,因为凯会离开的理由不是因为男主的家庭,而是男主的自我认知不够,家庭本身就不是让这段感情结束的理由,连理由之一都不算,结束理由只有一个——男主搞砸了,但他不是故意的。
也别太责怪男主,它会这样对两边都不负责任毕竟也是有原因的,突然喜欢了一个男人,然后就出柜?
也不确定自己是不是一时兴起再加上本身就怂,根本不敢想象和一个男人干脆过日子的未来。
无论是17岁27岁还是37岁,发现自己突然喜欢了一个同性大部分都会手足无措吧。
总之电影呈现的是一个爱着女朋友的男人爱上了另一个男人并劈腿了女友,之后在自我认知中挣扎怀疑最后解脱了的故事。
他去酒吧既是因为爱人离开而痛苦,也是因为挣扎自己是不是真的一直都是gay而不自知,结果终于认清了自己,他没有骗女人的爱情,也没有骗自己,他遇到了一个让自己陷入新的爱情的男人,并且搞砸了。
知道比恨一个人难的是什么吗?
爱一个人知道比爱一个人更难的是什么吗?
留住Ta男主去分手的时候,凯没能说出一个字留住他,女友知道真相后带着孩子去邻居家,男主认错和请求也没能留住她,女友回来后,两人各自奔溃后回归表面的平静也没能留住爱情,至于离开的凯,男主留不下他也追不回他,因为他还需要学习很多明白很多,很久之后,可能吧。
中规中矩的同志片,两主角都很养眼。只是马克也弯的太快了,跟kay在gaybar跳舞high的一比,这是正常的节奏么?囧
丈夫有了外遇,第三者是个男的-这算不是卖点的卖点吧。讲3个人的感情的话,实在是毫无亮点。感情没拍出来,感觉主人公无病呻吟,这多大点P事啊。
当责任和爱情不在同一边时,纠结都还是会有的。希望当自己哪天遇到同样的问题,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如果凯是个女的,呵呵
结局没看懂。不过感觉是好结局。镜头还行,色彩不错。好爱德国!房子都好赞T^T
Ich kann nicht mal richtig eifersüchitig sein? 我连嫉妒一回都不可以吗?Bettina的这句话真是震撼。整部片子里不断出现的E-Gittareklänge吵得人心烦,在妻子怀孕期间出轨,怎样都不应该吧,况且还是个渣攻。
尼玛,既然伤害善良的凯那么深,逼得对方远走他乡只为保护你得生活。那就好好当你的伪直男维持婚姻啊?!结果还是离婚了!!!!渣的令人发指,咒你孤独一百年
好沉重,好真的电影。相当喜欢这部电影的摄影,鸭绿色的主调和我放这部电影时的播放器主题恰好一样。男主的设定很丰满,也可见规定和观念间距大的鸿沟。很扎实的剧情片。其实在看到影评前一直没有把这部和《断背山》联系起来。值一个泰迪提名,远比《点亮灯光》好
最后马克越跑越快,跑在了队伍最前面那一幕,看得我简直要难受死了……
Cet homme est nul.
剧情没有那么多新鲜感。还好吧。对于结尾给出自由坠落的结局还真算圆满了。
俗套的剧情,悲伤的结局,尴尬的表演。心疼被打了那么多下的Mark
本年度最毁三观同影 我就一直琢磨最后是 同妻不哭 还是 小攻再爱我一回 本来以为会以正常三观结尾 最后不到五分钟突然大逆转。。。而且片名和内容没有半毛钱关系 只有颜不错
出轨的故事而已 不管异性同性最后都是这个结局吧
导演是光线狂魔,很多镜头都是挑准了最漂亮的时刻,整部电影就是很漂亮。可惜剧本是陈词滥调,人渣就是人渣,都活了几十年了,骗婚,外遇,搞了1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自己不好受就值得理解了?好在最后电影的三观还是正的。故事被拍烂了,确没有任何新的东西。
此片向众多基佬传达了一个信息,没有翘不了的墙角,只有不努力作死的基佬。
这是一部用B级镜头抓人眼球的 毫无爱可言 的一夜情同志片儿!你妹!
硬派的男同片,荷尔蒙四溢,基情四射。细节真实,情感细腻。好讨厌二元世界,爱就是爱,为什么非要在同性恋与异性恋之间抉择。
@2016-01-07 22:32:47
关于男性对masculinity的迷恋。结构的刻意重复做得过分匠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