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游客》添油加醋地转译为《致命伴旅》,颇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剧透感,但基于影片的庐山真面目,倒不失为难得的一次有水准的改进。
这部由05年苏菲•玛索主演的《逃之夭夭》改编的作品,向全世界诠释了一句难登大雅之堂的俗语——“一山可容二虎,只要一公和一母”。
面对珠玉在前的强势,稍不谨慎就会落得个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下场。
可实际上,约翰尼•德普同安吉丽娜•朱莉的双子星大碰撞,将人们先前的顾虑一扫而空。
电影本身神马的统统是浮云,正所谓得“明星”者,得天下。
要知道,搭建如此华丽的空中楼阁,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
原定的男一号是难以翻身的咸鱼汤姆•克鲁斯;女一号查尔兹•塞隆虽让人宽心不少,但同女神级至尊诱惑的代言人相比,还是得退居二线当看客。
一个是引领现代潮流的性感尤物,一个是哥特式的复古海盗,这就如同异极吸引的磁铁一般,表面上远远地凝望着,实则早已迸发出了堪比宇宙混沌大爆炸的能量。
巨星产生的效应远不止停留于光影中,由此萌发的花边新闻也妙趣横生。
一向被人“尊称”为“不来的皮特”,此番非但未曾迟到,也不跑堂,俨然扮演了一位极具责任感的护花使者。
硬是将好端端的《游客》首映式,诠释成了《史密斯夫妇》的重映礼。
而把无限的尴尬撒给了形单影只的德普,甚是凄惨,令人唏嘘不已。
莫非真是片中两人过于火热的对手戏,招来皮特醋意横生?
倒不尽然,不外乎是三人联手的高明炒作罢了。
北美那1700万美元的颓势开画,输给了还得过“六•一儿童节”的《纳尼亚传奇3》,郁闷之情,不需要解释。
想必,这满世界的走穴作秀,一定做足了功课。
影片所依托的剧情,乍一看,充其量就是走便衣特工,英雄救美,玩弄笨贼笨警于股掌之中的烂俗套路。
但披上了一件悬疑的外衣,就从架势上胜人一筹。
也许,是吸取了举不胜举的类型片的教训,如《杀手们》《拍档警探》此等金酸梅的热门地标。
画面色彩度之鲜亮,好似出浴的美人,旖旎的绮丽风光,令人神往不迭。
频繁的更换口红,细微的特写也毫不吝惜,香艳欲滴的触觉感尤叫人欲死欲仙。
不禁感叹,看的不是电影,是朱莉的红唇。
有人说,约翰尼•德普的表演爆发力度不足,尽显疲软萎靡。
此类影迷,大多数都是在怀念《加勒比海盗》中的杰克船长。
也难怪,唧唧歪歪的娘娘腔,搔首弄姿的GAY范是如此有魅力。
观其早期的作品,如《第九道门》《浓情巧克力》《神秘窗》等,都是内敛与火热的矛盾集合体。
即便是09年的《公众之敌》也显露出“小家碧玉”般的含蓄。
低调的德普就是总让人捉摸不透。
很难说是否是安吉丽娜•朱莉用力过猛了,导致德普的很多戏份搭配不出来。
毕竟此次的化学效应过于猛烈,以至于返璞归真,趋近于平和了。
影片的整体节奏感把握地相当到位,隐谧中的肃杀,平静中的波澜,悬疑的色彩贯穿始终。
虽说万变不离其宗地就几个选项可供猜测,但不到最后的揭示也很难让自己信服自己的推想。
主打小提琴映衬着口风琴的原声,很有欧洲古城的文化韵味,深沉而又不乏调皮。
但似乎走马观花般的风光抓拍,也只是仅仅起了背景化的作用。
姿态过于高雅,行为过于艺术,让人望而生畏,而比之《杀手没有假期》中的小城布鲁日,其观众的代入感,内心所期望的融入感,就相差甚远了。
配搭风格的不协调,不自然,正是影片的一大缺憾。
其二,几场追击桥段气氛过于松懈随意,不紧不慢地让人体味不到紧张与刺激,委实可惜。
其实,这也让男女主角的感情铺垫显得单薄,说服力不够强劲有力。
好在,有德普那张即使再危险也泛不起几多惊涛的淡定的脸,让观众见证了爱情那无所畏惧的伟大力量。
不得不说,有些电影看国配版是一种“煎熬”,这跟专业的范畴无关。
只是,独一无二的声线是谁也取代不了的。
更别说,都完全改变语种了。
看着嘴唇在一开一合,发出的却不是最原始的声音,这滋味,让我深深懂得了,什么叫做“最熟悉的陌生人”。
It's already become a showbiz sensation when the names of lady-killer Jonny Depp and glamorous Angelina Jolie are put together in a movie. Endowed with the backdrop of Paris and Venice, plush hotels and fancy banquets, the romance thriller "The Tourist" cannot garner any more expectation from avid moviegoers before its release. However, the slow and lumbering movie might leave hopeful viewers dumbfounded eventually and even kick Ambien out of business.Jolie plays Elise, the lover of master criminal, Alexander Pierce, who embezzles a big fortune and gets clear away, leaving Scotland Yard, Interpol and some Russian thugs in search of him. Now their last hope pins on Elise, who they think may reveal the trace of the convict on the lam.Well aware of the situation and her being watched, Elise takes on a bullet train from Paris to Venice and meets Frank (played by Depp) by chance onboard, a math teacher, who is a nerdy and humble tourist, and as she plots, makes the chasers believe that Frank is the man wanted.Even though Frank later realizes the trick and finds himself in this deadly game, the decoy falls in love with Elise. But the love affair just occurs in a flash well before people could detect their growing affection. Therefore, the zero-chemistry pairing makes the movie quite awkward and implausible."The Tourist" not only suffers a severe absence of emotional engagement, but ignores the pace and urgency of story development. The moment you begin to expect for an exciting chase, a subplot inserts and breaks down the build-up. Nevertheless, "The Tourist" lives up to its name since it provides some good scenes, although you must suffer through watching a couple without any discernible onscreen chemistry.After receiving a foreign-language film Oscar for his 2006 art house drama, "The Lives of Others," German film director, 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makes a bold attempt in "The Tourist" to produce a Hollywood blockbuster. Unfortunately, the tension-free thriller completely reveals his ineptitude in the genre.On my 1-to-10 movie scale, I give the movie a FOUR.
《The Toursist》这种电影,相信在未来还是会一直有。
这只是单纯依靠明星魅力的电影,内容完全空洞到不行。
只要有观众愿意崇拜,这类电影就会妖言惑众。
如果你从来不迷恋里头的明星,这电影就是旅游代言广告,怎么都好过蔡1O代言台湾,人家怎么说都是去威尼斯啊?
不要说这侮不侮辱人的智慧,你想,他们的逻辑从哪里来?
整部电影,都是靠明星来令人分心。
只要阿朱莉姐一出来,整个戏院就一直在出现“嘶....”的深呼吸,远远就听到..."oh my god... she's damn cool..." 或 "she's so sexy..."之后就分心了,走猫步走到这样,在街上,人家会以为你傻的。
还好,得普演的是个平凡人,但是,相信电影的观众有一半是冲着他来的。
打个比喻,无心自问,当朱莉走进那台列车,里头完全没有丑人。
有哪一个坐在里面的不长得比那看小说的的得普帅?
你看,擦肩而过的服务生都是在帅得超现实。
如果得普不是得普,我真的不想坐下来。
又不见我的世界这样?
我只见到这里的上流社会,是肥佬,全是化浓妆的阿嫂。
要说剧情,也太好笑了呗?
你说,今时今日,以那个黑帮老大,要抓两个人,是有多难?
也不要说我贱,由一开始,就抓了朱莉姐,不就好了吗?
反正得普也一定会出现的。
但是,戏不这么做的,又何来你看到他们跳舞、朱莉的名贵内衣、时装秀、还有得普装二?
还真的可以逢凶化吉哦?
你以为除了电影以外你就真能有个美女来救你哦?
算了,到头来我们也是看明星的,既然自己也是来朝圣,虽说只有个老得普,但毕竟还有个朱莉姐。
虽然朋友一直在旁边说很美很美之类的,但是我还是觉得,朱莉姐真的美吗?
人家是气场够势啊。
还有多幕鲜红猪唇,我心想“你的嘴也真够大啊”(我也嘴大,为什么就不可以这样?
)不要管了。
之后,朋友在戏院里问我,你说如果男主角换成“Jack Black"你还看吗?
我高分贝,”我睬你都傻!
谁要看啊?
“@20110118121707
原打算看《将爱》,到售票点发现有这部电影,朱莉和戴普,我们都喜欢,况且,到影院看一部国产电影,失落的风险大到我无法承受,大厅,人坐的满满的,谈什么的都有.狙击手击毙黑帮三人时,需要镜头切换,狙击手开枪了,镜头又切换到房间,这三秒钟左右的时间里,我听到左右前后的人都说:咦?
让子弹飞一会儿?
电影可算好看,帅哥美女美景尽收眼底,节奏也慢悠悠的,我看朱莉目不转睛--拼命去找她隐秘的纹身,她居然在结尾处睡着了几分钟,看来约翰尼德普(强尼.戴普)真的是老了。
这又是一部变脸电影,变脸是吴宇森爱玩的把戏,今年却流行起来,《剑雨》是变脸,这一部也是变脸,但最后一分钟的意外,给我带来强烈的冲击,直到出了影院我才意识到,其实这部电影是个爱情片,它讲述了最理想化的爱情:一个人可以在人生中两次爱上同一个人。
当年看完《我的野蛮女友》,我不禁悲从中来,它是喜剧,试图讲海枯石烂的爱情,但海没有枯,石没有烂,女主角却已经移情别恋。
最爱的人为自己而死,不过是喝几顿大酒,烂醉如泥几次,痛苦几次,折磨另一个男人几次就可以忘记的事。
我不知道究竟该相信男主角爱的伟大,还是该相信女主角痛的光荣。
导演妙笔,让这两个男人互为表兄弟,多少冲淡了人们对爱情理想的打击。
我们可以试想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爱情究竟是否是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的。
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恋人有机会面临这样的考验。
双方花前月下时,什么话都讲过,同年同月生死,为你不婚不嫁,不能独活云云。
但是常识告诉我们,还是杰克对露丝说的话是更伟大深沉的爱:你要活下去,你会结婚,有很多儿女。
这是另一种浪漫,爱ta,就是让ta快乐,无论自己看见或者看不见。
谁能真的做到呢?
那个在《书剑恩仇录》里默默无闻的种了一辈子花的大侠,不也在最后时刻讲出自己的爱了吗?
这是更大的虚伪,让人一辈子背负着愧疚。
话扯远了。
在这部电影里,朱莉演的特工卧底时入戏太深,爱上了自己的调查对象AP(亚历山大.皮尔斯),正当她在工作和爱情间两难选择时,AP诈取了黑帮一大笔钱,消失了。
她成了黑白两道密切关注的对象,陷入重重追杀,数学教师戴普以被利用的身份出现了,糊里糊涂吃了不少苦头,朱莉竟然也有点爱上了他--这个被她用来转移警方注意力的替身。
一直到最后时刻,数学老师问她,你刚才说爱我是真的吗?
她说是的,那么AP怎么办?
你还爱他吗?
我还爱他,Unfortunately。
这时,她是诚实的,虽然他在她濒死时刻都没出现,虽然他已经消失了两年,但她还是爱他的。
她也爱眼前这个小人物,这么勇敢,痴情。
那么问题怎么解决呢?
原来这个数学教师就是整容之后的AP,他瞒过了所有人,连黑帮大佬及相恋两年的枕边人都没认出他,两年里,他戒了烟,改变了处事风格,说话口音。
这样的结局真是讨巧,但细想想前面的确埋下了很多伏笔,直到最后一分钟,矛盾冲突到了无法解决的时刻,像颗炸弹一样,一切都爆发了。
这个故事还令我想起中国民间传统 王宝钏和薛平贵的故事,都是男人考验女人对自己的爱是否忠贞,是否诚实。
而前者是如此浪漫后者是如此猥琐。
而民间却将王宝钏视为贞节烈女,传为美谈。
爱一个人认为他是人才,愿意放弃自己家的荣华富贵嫁给他,他无音讯18年,自己要一直寒窑守候。
一个破落书生锦衣归来了,想到的不是妻子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为自己承受的这些苦,而是是否在这十八年中妻子有了外遇。
他自己这十八年可没闲着,娶了公主成了亲呢。
我想剧中的AP是幸福的,他的魅力可以让同一个女人爱上自己两次--而这多半也是合理的,就算改换了容颜,努力改变了行事说话的方式,但身上的某种特点是改不掉的,而这个女人爱的就是这改不掉的那部分性格,所以她会两次爱上同一个人。
这样的结局轻松、浪漫,充满了理想化的大团圆,几乎也是世上最浪漫最理想的爱情了。
元宵节和同学去万达看电影。
真的好喜欢好喜欢茱莉的气质。
那种从容和淡定,是如何修炼出来?
还有戴普大叔。
哈哈。
喜欢他的所有电影,气宇非凡。
可是这部片,真是。。。。
放到一半,我就猜出戴普大叔就是整容过后的主角。
哎。。。。
放到圣马可广场,同学摇我说,真美啊。
我答:其实这广场经常会被水淹。
同学说:你怎么知道。
我耸耸肩,不免有些伤感。
人的爱情究竟是怎么回事?
当她爱上一个偷盗者,不惜背叛自已的工作,自已的朋友,甚至利用一个无辜的数学老师。
可当她真的转身离去,才发现,自已已毫无保留的爱上了这位数学老师。
当这位数学老师熟练的按下密码,她才知道其实偷盗者就是数学老师,原来母亲和她说的双面人,就在眼前。
原来,不管你是偷盗者还是数学者,我爱的,只是你。
当他被她利用,他是心甘情愿的。
他知道她所做的一切,都只为另一个男人。
可是他选择留下,选择继续。
即使这些会危及到自已的生命。
当他知道她是特工,她所做的一切。
他还是冲向前,走到枪口。
当他按下熟练的按下密码时,他发现,原来他们两人都是那个双面人。
原来,不管你是我的爱人,还是特工。
我爱的,只是你。
纵使爱神有千面,纵使爱神千变万化。
我爱的,只是你。
这片完全体现出朱莉的高贵气质与强大气场,每套穿搭、每个首饰都与众不同。
虽然本片有悬疑的成分在,但悬疑氛围有限,整体剧情一般,最后结局有一个转折。
主要场景取自意大利威尼斯,楼主去过威尼斯,影片里出现的场景都看过,比如圣马可广场、里阿尔托桥、水果市场等,也乘坐过水上巴士。
故事讲述,神秘人皮埃尔骗了帮派老大很多钱,也欠了政府很多税钱,所以被两方追查。
他的女友伊丽丝(安吉丽娜·朱莉)也被双方盯上,伊丽丝登上从巴黎到威尼斯的火车,假意与一个男乘客弗兰克(约翰尼·德普)交谈,让特工监视者以为弗兰克就是皮埃尔。
这给弗兰克带来了很大麻烦,因为帮派也在追杀他。
伊丽丝和弗兰克在逃难中增加感情,爱上彼此,但伊丽丝声称也爱着皮埃尔。
最后的转折是弗兰克竟然就是整容后的皮埃尔,伊丽丝的爱不用分割了。
帮派老大被政府特工击毙,皮埃尔留下了支票,还清欠政府的税款。
对了,伊丽丝其实是卧底特工。
看看这两个演员,凭这两个人就能带动票房。
更何况导演是曾经导过《窃听风暴》的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
本来以为会是一部很精彩的片子,但看下来却乏善可陈。
说是帅哥美女+旅游风光倒是不错,从法国到威尼斯。
美女特工爱上整容坏男友,最后男友为美女不惜放弃金钱同宿同飞。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非常容易让人想起另外一部电影,也是个绝世美女出演的,那就是苏菲玛索的《逃之夭夭》,极其近似的情节。
如果非要说这片子有什么教益的话,那就是千万不要相信有陌生美女的投怀送抱是神马好事,除非你是她那易容过且被她深爱着的男友,否则甚至可能招惹杀身之祸。
说到电影产业,从产量和质量这两个方面综合来讲,能与好莱坞抗衡的就是法国电影了,再加上语言霸权之争,导致彼此很有点“世仇”的味道。
但是最近这几年出了些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本土没人待见的美国小说屡次被法国电影人改编成本土票房不错的电影,法国某些压根不会说英语的导演和英语尚能过得去的演员纷纷脚踏两块市场,英语电影几度remake法语电影。
英国人改编Wild Target算是挖古墓,而美国人改编的《危情三日》和本片则都是炒新鲜冷饭——这就相当有趣了。
一方面这种大方重制的态度显示出英语世界的绝对霸气——就不相信你们这些小语种电影能在全世界拥有多少观众了,我坚信只要我不主动承认除了法国佬之外根本没人知道这是改编的。
另一方面选择了这样两部在法国本土并不算成绩惊人的电影也彰显了好莱坞的口味——《危》和本片虽然被法国人拍得类文艺,但本质上情节都很奇突,一波三折。
于是我们很容易理解好莱坞的商业运作模式:故事情节已经pass了法国观众的考验是靠得住的,只要略改改剧本就行,找两个大明星,尽量把场面拍大——反正按照美国人“硕大就是美”的审美原则撑死往大里做(不要说在这一点上,我朝各“大片”倒是深得好莱坞精髓),拍完了凭借英语的优势,全世界一扔,票房自然滚滚。
不过也就是这两部片子出来的成效证明了一件事情:专业的电影生产流水线自然是优势,然则电影作为一种商品,主要的目的还是投观众所好——尤其是类型片,所以实际上是观众的整体口味和欣赏水平决定了电影的样貌。
说得通俗点,就是一个地方的审美观决定了整容产业的大方向。
《危》算是诚意之作,导演胆子小,只敢照猫画虎,故事线和人物关系几乎就是原样照搬,我说编剧大人的唯一工作其实就是把法语翻译成英语而已,这翻拍算是“翻”得彻头彻尾,“拍”得基本很水。
而本片不知道是应该看在曾经拍过《窃听风暴》的导演von Donnersmarck的面子上说是 “艺高人胆大”呢,还是就出来的成品说是“人傻胆就壮”呢,是个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典型,比之《危》甚至连“诚意”二字都没有,简直就是一副赤裸裸来骗钱的嘴脸,让人恨得牙痒!
本片改编自Anthony Zimmer,中文译名《逃之夭夭》,其实这个译名不是很好,因为这原名很直接地向观众传达了一个讯息——影片的戏肉乃在这个Zimmer身上。
这种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核心角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Rebecca,原版电影也刻意营造一种希区柯克式的“普通游客意外卷入神秘事件”的悬疑。
原版电影在一开始伴随着女主出现的就是通过警方之口给Zimmer画相,并且丢出了一个伪矛盾——找到并且抓住Zimmer。
于是观众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女主与Zimmer有关系。
进而生出了“她与Zimmer到底什么关系?
火车上的男人是否Zimmer”这样的疑问。
在这一段里,主要引导故事——或者说引导观众进入故事的乃是女主。
直到旅馆一夜之后,看到一系列骤降到男主头上的奇异事件,观众已经能猜到女主在火车上向男主搭讪的动机,之前的两个问题只剩下后一个。
至此,希区柯克结构其实已经完成。
在这个部分,情节的主导权开始转移到男主身上,观众的注意力完全被他的命运所牵动。
而当故事层层推进,却始终没有Zimmer的踪影时,其实对于第二个问题,观众也已经心知肚明——这时候,我们就知道Zimmer的身份并非是本片真正的悬疑,在最后一部分里要解决的矛盾其实是经由前两段所铺陈好的,分手的男女是否能消除彼此间的分歧而合好,这样一个问题。
最后决定了这个问题是否能够完满解决的钥匙,是在男主手中。
当影片结束后,再回想一下,其实女主刚上火车时两人关于彼此感情状况的描述已经告诉了我们这部电影的核心乃是感情问题,而一旦我们把注意力从美丽动人看似主动的女主身上移开,就会发现,在这一场似乎由女方主导的“引诱”戏码当中,其实真正老神在在的乃是男主。
在原版电影当中,故事几乎就是围绕着这两个主角展开,极少有背景介绍。
被好莱坞看中的奇突剧情既没有影响观众对全片脉络的把握也没耽误观众理解和跟上故事情节。
用简单的方式来表现曲折的情节并且通过节奏和电影语言的帮助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表现深入的情感,这是法国电影的表达方式——其实现基础是,大家要相信观众的智商。
好莱坞明显对观众的理解能力没有这样的信心。
于是这个原本非常清晰的感情悬疑故事被拆骨剥皮,揉巴揉巴塞进了惊险片的套路里,并且配之以俊男美女,威尼斯风景,大摇大摆地出来骗钱。
编剧非常清楚地从一开始就告诉观众——女主上火车的目的乃是找一个形似Zimmer的男人。
目的是想叫观众产生以下担忧——女主是否能成功?
而当女主成功之后,观众就应该为男主的命运担心——也就是步入法版铺好的轨道。
为此,编剧还很老土地专门设置了“电子香烟”这种蹩脚道具,以为观众在看到男主换抽真烟的时候会拍大腿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不过,编剧同学们,我们观众不是这样白痴的好吗?
且不说那个假Pearce出场时间不足戏份不够根本不能起到“转移嫌疑”的作用,就说那些关于第三方势力的背景介绍,那些警方内部的矛盾,与主线故事完全不相干也根本不影响情节的东插一杠西戳一棍根本只能显示导演对于故事的驾驭无能吧。
其实导演根本也就是来骗钱+旅游的吧。
拍威尼斯的风景和女主宽衣倒是兴致勃勃,怎么一到了该表现戏剧张力的时候就哑火?
火车上的一场戏无论是台词还是情节都寡然无味,让人对男女主角的后续故事打不起兴趣。
法国版的女主是Sophie Marceau,美国版的女主是AJ,算是各执擅场的女神极人物,论魅力美貌原本谁都不输谁,只在这一出引诱当中,AJ完全落了下风。
尽管后来编剧一再安排各众男士对女主投以艳羡眼光,尽管AJ妆容服装千变万化美不胜收,尽管导演极力从各个角度展现AJ的肌肤身材,都无法挽救角色塑造上的漏洞,套句老话——美则美矣,没有灵魂。
当然,这种“不来魂”的结果,军功章上也难逃全片一直处在梦游状态的JD的一半功劳。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JD演得最差的一部电影。
但他从头到尾没有显示出身为男主的自觉,给人感觉他好像是来客串的,好像真就是在火车上给导演抓住的游客,以为到威尼斯一日游顺便打个酱油就能领便当回家睡觉了……还是说难道脂肪也会影响演技的吗?
从刚见女主时的装模作样,到最后时刻的真情显露,跟法版的Yvan Attal大叔比,这次JD是彻底杯具了。
在故事暴走的情况下,本片只有美女帅哥和风景可看。
风景和美女各占一星,打酱油的发福进行中的帅哥,看在以往的情份上我不扣你的星。
导演你捞够钱了,还是乖乖回欧洲吧,在这里你就没有把观众当白痴的习惯了吧!
电影院里看电影,差点睡着,过去是想都不敢想。
这个差点两次睡着。
第一次清醒是在男主人公被追上房顶,黑衣人开枪,声音太大了,震醒了第二次是开船逃离,声音也够大,感谢这些剧情啊,要不就睡着了,浪费了电影票钱,那就太不好了
导演+女主角+男主角这样的组合,拍这么一个故事,只有一个词,那叫浪费。
这样的组合再加不到十人的主要配角,又是另外一个词,那叫忽悠。
总之,中国人的钱真好挣。
从德普出现,小帽子就说,这个是翻拍的吧,剧情好熟悉。。
然而,显然当天其他观众,尤其女观众很是买账。
她们在德普两次翻墙的时候报以爽朗的笑容。
又在最后结尾时报以惊奇的感叹。
甚至有人说这是13罗汉什么的。
虽然威尼斯的波涛汹涌,朱莉的小腰妖娆,然而,除了因为是她和戴普首次搭档之外,没有更多的亮点了。
但我并不后悔那点票钱。
就为了在大荧幕上清晰看到他们的神情,也值了。
上天有时候就是这样的,有些人生来就是那样给其它人观赏的。
至于内涵、深度、灵魂什么的。
明天再说吧。
总要有些电影给那些不习惯动脑却又心怀憧憬的人类看。
话说,其实在看电影方面,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懒人,不愿意动脑,只愿意动眼。
这是我的惰性所在,天生的审美庸俗。
就像小帽子,他不管走过几次,还是不记得那条路怎么走。
对于这件我完全无法理解的记忆缺陷上,他是这样解释的:我的记忆力要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就是男女主角不好看了
又是一部结局是亮点的电影。
本年度看过的最差电影
你们从第几分钟开始不想再看这狗血的剧情了,28or30min???
很多熟悉的配角...只为这两个猪脚的电影,就有五星
因为下课了没看完,感觉不太好看
因为德普
狗血编剧
对于落水狗,小爷向来只看不打~
没啥意思,完全是两个人的走秀,最后还那么狗血。。。
每天朱莉都要花费72分钟洗上眼皮
好莱坞年老大明星带你游欧洲
两星 only for jolie
我家女神真是啥片子都接。。。话说导过《窃听风暴》的主儿能导出此等烂片出来也不容易,严重怀疑丫身上有中国导演附体,剧本和配乐神马的囧得跟国片一模一样。
看这个片儿的时候旁边坐着一个depp的粉丝,看片儿的过程耳边一直尖叫不断。
美丽的人,美丽的城.
奶奶敌!是Anthony Zimmer的贱翻,远不如原片。苏菲马索比猪丽动人百万倍。猪丽和德普明明不来电最后却搅和到一块,根本没有说服力。苏菲马索演活了那个女人惹着你却又躲着你的魅惑,原片男主也把从诱惑到挚爱的转变阐释的惊心动魄。老美傻大粗哪拍得出欧洲片的味?
直接做成威尼斯观光纪录片把男女主角拿掉会更好。
Julie美啊~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