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伪装正义」的游戏故事发生在2008年,韩国首次引进陪审团制度,媒体、民众都虎视眈眈地盯着这次改革。
作为门的,更是想通过这第一次的成功案例树立完美的权威形象—一群普通民众与权威的完美配合,塑造出“共同维护社会正义”的假象。
要造一个这样的“局”必须先设计一个完美的一群不太会“反抗”的NPC,以及一群在这个局里面“游刃有余”的高级玩家。
图片来源:NAVER2008年,韩国首次实施国民参与审判制度故事以此为背景而展开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起证据、证词和口供似乎都很明确、只剩下量刑的杀人案但是被告突然改口否认了自己的罪行…8号陪审员权南宇(朴炯植饰)发现了案件另有蹊跷并不断地对案件提出质疑陪审员们的情绪渐渐地产生了变化使得案件判决朝着不可预估的方向发展...在刑事审判厅工作了18年的法官金维兼(文素丽饰)会对此案件做出怎样的判决?
案件的真相又是什么?
电影中法官女主的一句话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是法律“法律是为了不去惩罚人而存在,怎么可能毫无标准惩罚人呢?
所以为了不乱惩罚人,才树立了惩罚的标准,那就是法律。
”电影中讨论的话题虽然很沉重、案件也有点惊悚但是活跃的背景音乐、欢快的节奏使得整部片子又温馨又有趣真相大白的那一刻泪水湿了我的眼眶
法律的意义不是为了惩罚人,而是为了不惩罚人。
这句话还是点出了整部影片的主旨。
其实故事到最后,到底凶手是谁,被告有没有做出十恶不赦的恶事,观众也好,陪审员也好,法官也好,我们都不知道。
但是我还记得那个词,疑罪从无。
除非是有板上钉钉的一切证据表明凶手,那法律就不应该去惩罚。
还有没有别的可能?
我是不是能够说服自己的良知?
必须足够坚定,才能够做出最后的判断。
因为面对的不是一个错误,而是对一个人来说不可挽回的决定。
法官刚开始就明言指出本片的主题,法律存在的意义:不为处罚而存在。
整个影片也在积极践行这一主旨,但也囿于此主题,影片中不同阶层人物的矛盾以及造成本片被告悲剧命运的主题却并没有被深入挖掘。
但作为一部宣传法律的影片,韩国影人做出的尝试值得赞扬。
令人遗憾的是,本片8号陪审员朴炯植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作为其首部大荧幕作品,朴炯植并没有完全摆脱其一直以来偶像剧中的套路表演痕迹,几幕愤怒,不解等情绪处置仍显得青涩,甚至“萌”态复发,这种表现显然不适应于本片。
喜欢文素丽,所以很关注她的新电影。
陪审员制度起源于英国。
2007年4月30日,韩国国会表决通过了《国民刑事审判参与法》和《刑事诉讼部分条文修正》,6月1日正式公布,2008年1月起同时施行。
这两部新法成为韩国司法史上跨时代的变革,也是司法民主划时代的创举。
这部电影就是以此为背景讲述的故事。
原本严肃认真的司法创举,但是以超级欢脱、搞笑的方式展开,人性的冷漠与温暖,政府部门的虚伪与格式化,让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家庭故事充满了悲怆,同时又有满满的讽刺和思考。
文素丽饰演的金维兼,是一个在刑事审判厅工作了18年,却一直没有得到提拔的大法官。
从第一次进行刑事审判后书写判决书的手抖,到如今冷漠到不近人情,是岁月和环境改变了她,不得不随波逐流,淡忘自己的初心。
电影一开始,她在面试8号陪审员时,就解释了法律存在的意义:法律是随心所欲的吗?
法律是为了不去惩罚人而存在,怎么可能毫无标准惩罚人呢?
所以才树立惩罚的标准,那就是法律。
然而,在首尔地方法院,以及媒体、检察、警察等无形的压力下,渐渐忘了这个初衷。
正是最不看好的8号陪审员才让她想起“有疑时有利于被告”的原则,最终影响了这起案件的宣判,同时还原了案件的真相,给被告正名了身份。
是救人还是杀人?
是有罪还是无罪?
都在一念之间。
8名陪审员身份各异,有集团会长秘书,殡仪馆擦尸体的工人,家庭主妇,法学院一年级新生,伺候老伴多年的老太太等还有濒临破产也要搞专利研究的年轻人。
细看,他们都是与法律不挨边的人,当陪审员也是歪打正着,都为了各自的生活当着葫芦僧。
这与“国家让国民参与司法,旨在于强化审判之民主的正当性,提高国民的法律意识、强化司法程序之透明并提高增进对司法的依赖”大相径庭,这就是非常有讽刺意味在里面,陪审员们究竟是政客们的功德牌坊还是个摆设?
在众多镁光灯、政府工作人员滑稽的“表演中”,已经早早给出了答案。
然而,审判结果,又让偏离跑道的无知回到了正经,这就是韩影的最大魅力。
看了一些评论,其实很多人没有找准电影的点。
为什么那些明显的问题要等这些非专业人士来发现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之前根本没人去做。
法律是讲程序的检察负责起诉,律师负责辩护,法院负责裁决。
大家都行使好自己的权力,这才有可能公平。
但是遗憾的是很多人其实没有获得这种对等的法律资源,这才是导致非正义的根源。
像剧里的被告,残疾,智力情绪不好,没文化,没钱,律师是国选的,基本就是看检察的眼色,那被告的权力谁去维护。
当然你会说那检察也应该做好自己的工作,搞清证据才来起诉啊,但问题是你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些精英不犯错,不懒惰,不失误身上吗,那既然你默认检察一定会正确那不如直接取消辩护好了,反正他们是精英一定对的。
所以我认为控辩双方拥有对等的权力,这比什么精英都更重要。
剧里8号说如果他也就这么签字,那就再没人为疑犯辩护了。
而当没人辩护的时候再不合逻辑的证据都会成为证据。
我们现在谈普法教育,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积极起来利用司法维护人的权利。
如果大家在法庭上一无所有,一无所知,那难道希望检方人人如柯南?
迄今为止,我看过的电影里剧情最好的,我不讨论演技、配乐,甚至都可以撇开故事本身。
只说电影的通识教育意义,律法是冰冷的,可人是温情的。
在这部电影之前,我也一直认为陪审团制度是非专业人士指手画脚专业人士,被告辩护人一顿感人至深的辩护,就会引起陪审员的感性认同或者同情共鸣,可我们设立陪审员的初衷不就是为了在这个法律已经成为通识的国度里,让司法不致于那么专制,律法不致于那么冰冷吗。
当审判长已经被案件训练为裁决的机器,这时应该有人站出来,给法律以人性的温情。
我很遗憾当年没有坚持初心,学习法律,长大后成为一名法官;但是我不后悔,毕竟真正的法官一定是一个足够理性睿智和善断明晰的人,而我却带有很大的感性情怀,以及不高的智商。
清楚的记得陈满案翻案的那一天,我落泪了,当你可能因为一个决定而改变另一个人一生的时候,还请各位,多思量。
突出“人”的作用是法律应具备的首要内涵原创【若木云台】 公众号【爱密莉亚的酒】May 2020
《陪审员们》作为一部韩国揭露社会现实题材的电影,既在讨论民主法律程序的局限,也在思考对被审判者而言制度暴力的合法性。
首先,法律为什么被需要呢?
「法律是为了不去惩罚人而存在的」用道德价值、生命意义、权利义务等这些社会范畴去界定和判别“保护”的意义。
依照社会契约,以一个公平公正且充满人文关怀的基准为参照,履行尊重并维护身心双重健康、个人私有财产、思想言论自由的“一视同仁”,这是法律存在的必要意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指的不仅仅是消解职业身份、财富权力、地位阶级等后天因素带来的结果状态,还是取消弱势与强势中间那道纵深万丈的鸿沟,以实现审判的公正不受干扰,生命的尊严得到敬畏。
「陪审团」是常见于西方国家的司法制度。
他们与法官具有同样的权力,即能够决定嫌犯是否起诉、是否有罪、怎样量刑的权力。
但在审判开始前,不论是对于提出检察诉讼的原告方,还是接受审判的被告方,提前预设「他的话还能信吗?
」的疑问,是保证“恶”不被各式偏见所直接盖棺定论的可靠前提。
「陪审员们的意见」作为对案件判决的补充,不是简单印在判决书上的几串符号,它神圣地承担着理性观察、感性审视的职责。
诚然,法律技术问题的缺失是无可更改的事实,但“陪审”的意义本就不在提供更多专业性的见解和判断,而在于从专业之外,发现庞大的法律没有观瞻到的案件局部细节。
可以是对辩护中的逻辑漏洞发起的一次挑战,也可以是为审决提供经验和观点支持,来确保「无罪推定原则」的妥善实施。
更重要的是,以普通人的视角去理解法律的权威性和应用性,这应当是陪审员们之于法律无可替代的民主性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陪审员们作为一个临时组成的团体,本身具有社会背景的复杂性和思维认知的多元性。
如何在短时间内达成内部意见的协调一致,是把民意引入法律审判阶段的实验关键。
在片中有提到对于「少数服从多数」的一种暴力隐忧,但置于“陪审团必须遵循全体一致原则”的背景下,让「多数服从少数」成为了民主另一种可能进化的形态。
民主是相较于专制而诞生的。
把原先高度集中的权力拆分成若干份,或加以若干的限制条件。
如果把专制君权认定为一种形式上的“个人民众”,那么以权力互相掣肘,容许观点的和平争斗就是“集体民主”最明显的表现。
因为「8号陪审员」的意见与其余六人相左,到最后,整个陪审团成员不再是认为“有罪”的大多数,而转化为了一开始支持“无罪”的少数派。
关于本片中“主张无罪”的讨论场景,全程在隐去精英化的侦探设定,通过符合常识的生活经验来挖掘细节对案情反转的推动机会,去寻找让一切逻辑自洽的“原始动机”。
成文的法律来源于习惯法。
正是这种最淳朴且真实的生活体验,让语境障碍得以抽丝剥茧,露出其中最本质的人性内核。
从“他/她是怎么做的”到“他/她为什么这么做”,成功把固化的报告说明拆解成一份份心理情绪的鉴别,改变了由“专业”向“结果”的直接突破路径,转为由“经验”向“模拟”再向“结果”的间接步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陪审团为最终审判结果提供的参考性意见,是牵制法律朝着纯粹制度机器演变的一个备用按钮。
类似于“图灵测试”,在法律成为最低限度道德的卫道者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制度如实反映社会价值倾向、体现人文情感”的反复测试,以确保“法律观念”成为制度执行的倚靠,而非制度的制定成为“法律”的全部内涵。
突出“人”的作用是法律诞生的基础。
也因为法律制度作为“人”统一设计通过的行为规范,自然而然地被赋予了开头所提到的“保护”功能,于是产生的契约效应让“违约”对他人正当利益的破坏遭到制度的禁止。
以陪审员鲜明的感情色彩,不足以替代审判长作出对违反法律者实行强制暴力的制度裁定。
但这却又是十分必要的,原因在于程序的公平不能保证结果的正义,单纯的制度化操作容易抹杀人性中的悲悯成分。
在执行每一次合法的暴力前,引入陪审员的参考意见,一半是为了及时发现并制止审判中存在的谬误,一半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对危害秩序、损害他人利益的自私行径的确认。
陪审员的意见,不完全专业、不保证正确,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在法律范畴内能允许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本身就是法律人文的一大进步。
以上。
題材和十二公民很像 但我個人覺得相比差一點吧幾個人物背景沒有十二公民那麼豐富 十二公民房地產開發商出租車司機老師保安小販人物特點比較生動。
陪審員們裡女學生家庭主婦室長老奶奶法學生比較清淡吧。
但是推翻現有證據去還原現場這部分很喜歡。
不斷有思考 第一個就是到底是退席的6號?
阿伯 阿伯沒有資質 靠經驗背書 說話沒有法律效力。
這裡其實很值得停下來思考。
看到這裡我在想 對啊 人家可是專家呢 只是沒有「證書文憑」 為什麼不採信?
而我在生活中 難道就會聽「資深人士」給的意見了嗎?
我可是「瞎說 我不信 妳憑什麼斷定呢?
少拿經驗唬弄我」的人。
嗨~我這個小人啊!
第二個思考在8號小哥哥遲遲不肯簽字那裡 他說他不知道 其他人就等他下筆 法官結案後可以回家睡覺了。
主婦說出了我的心聲「隨大流嘛」 我也是慣流的人吶~8號小哥哥說「如果我也就這樣簽字了 那就沒有人為疑犯辯護了」這句話太有震懾力了 喜歡有自己的立場 不被周遭環境影響毅然相信自己的8號!!!
影片最後 女法官推翻原先的判決 「有疑情況下利益存於被告」我覺得一個人能夠正面否定自己當初的決定 那是很需要勇氣的。
經常反省自己 承認曾經犯下的錯誤 才會真的改過。
其实这个电影我还没看,但是一看标题就直接想到了美国的《十二怒汉》,和中国的《十二公民》大相径庭吧?
我最开始看的还是中国版的《十二公民》,内容大致是十二位不同性格不同职业的公民在看似已经一场摆在眼前的结果而引发争辩和过程中内心发生的细节变化,在强烈的争执下最终以12票无罪结束审判,而后能看到每个人之间的微妙变化,他们的内心都褪去一种伤痛,一种创伤,这不只是一场简单的审判,也是一场对生命的馈赠,而对于《陪审员》我也充满期待。
文素丽的气质太适合小众韩影了 朴炯植继《suits》之后又参演了律政剧 完全担得起演员这个称呼 影片故事线完整 有笑有泪 比想象中有趣很多
配乐很有特色,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三星半。多加半星给炯植,期待退伍以后的更多作品呀!!
不想放过一个坏人,但是也不能冤枉一个好人,有时真的很难做决定。
有罪无罪一念之间,看时总想起十二怒汉和失控的陪审团
看不下去,中间够够的,不做出决定有点牵强,直接快进过了。看过十二怒汉和十二公民,感觉不再感冒了,如前作中不如意之人的中年耿直还好说,换成年轻人,表现出来的或许很蠢,但一点不萌。主题是什么呢,对抗权威?讽刺司法?关爱生命?牢记职责使命?宣扬人间真善?社会发展到专业细分程度足够高,专业的事应该交给专业的人来干,我觉得时间不够现实,大荧幕的商业效果,中间的时候就已经输了。写于中间快进到结尾,或许太片面了,哈哈。审判长,太有型,喜欢短发。
3.5,法庭法律这种题材真是充满了人性的斗争,重回逆转裁判式感动。。有机会真想涉足这类刑事、法律程序呢。。。
6/10
韩国国民第一次参与审判,欢脱的配乐,搞笑的节奏,让本来没有新意的故事充满了讽刺。是救人还是杀人?是有罪还是无罪?原本就是一念之间,审判也是,天平向哪边倾倒,就会有不同的结局。
首先,我要是审判长,先就被潦草查案、一步一窟窿的警察气死,再被想起一出是一出的陪审员气活。其次 全片都是个人英雄主义,只不过不是单独一个人而是大家轮流坐庄,挨个展现孤勇和觉醒。看完只觉得韩国审判还真是随便的很,最后一刻提出的新理论都不用验证就采信了,钉锤的证据也在两可之间,信也行,不信也行。宣判中途现改决定行并且还带点悲壮。真是。。。行叭,开心就好
想不到这么严肃的题材还能拍的这么舒服
用这么个诙谐的方式讲一个严肃的故事,还有待斟酌啊,有点点不适应
雖然是根據事實改編但整個架構還是12怒漢,驚喜點幾乎沒有,加入了韓式幽默讓整個電影更輕鬆是優點,但過於搞笑就成了鬧劇,陪審員隨處亂走單獨見到嫌疑人的片段是完全違反規定的,這種bug反而最終推進了陪審團對犯人犯罪懷疑的重要根據簡直無法想象,之後過多把案子外放給觀眾甚至最後煽情試圖引導觀眾陪審員做出的決定是正確的完全違背了電影想要表達的初衷,陪審員電影所表達的一直都是對陪審員制度乃至整個司法製度,法律是否遵循疑罪從無等等的探討,而不是追求案子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PS這個殺人案竟然只進行了一天庭審???
有很多现代的细节做得还挺有意思的,第一次国民陪审团上庭后的各种手忙脚乱,开篇还挺喜欢。但是一旦进入陪审团商议,就真的很难让人不去和十二怒汉作比较,而且完全比不过。狭窄空间是真的难拍。
12怒汉的陪审团模式终于轮到韩国拍了, 拍的非常韩国。陪审团之间的冲突变少, 更诙谐和情感
题材、立意、演员,都很好。可惜编导能力有限,整体感觉“轻”。
韩国版十二公民,人物成长轨迹可以做得更好340
为什么要请一个弱智脸来演法庭题材。
毫无司法常识的意淫…0.1星
选朴炯植为男主角真是败笔,看到它傻逼一样在法院乱窜时,我差点点击关闭!
这种题材太多了,没什么新颖,唯一有趣的就是在悲情情节里添加了具有恶搞调皮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