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本名《拉斯和真实的女孩》非常具体而且浪漫地一句话概括出了这个故事的精髓。
学会去包容,学会去理解,这样,生活才会充满希望与爱。
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的不理解和不沟通,才造成了矛盾与隔阂。
就像这个故事中,拉斯的行为已经如此怪诞了,但是正是因为有了爱与包容,拉斯的行为反而显得温暖甜蜜,而那个塑料做成的充气娃娃,真的就像一个真实的女孩那样,为拉斯的生活注入了新的的气息和希望。
——有志女青年说到充气娃娃,作为一个成人,我无法不带有色眼光去看待。
充气娃娃,用于满足成人在性方面的需求,这是大家普遍都知道的作用。
作为一种自慰工具,充气娃娃也就区别于一般的人偶或是玩偶,而完全就是色情的代名词。
当然,影片的直译名称并不是《充气娃娃之恋》,而是《拉斯和真实的女孩》。
这个中文译名虽然直接了当,但的确多少有一些不坏好意,起到了一定的误导作用。
我不知道,有多少不怀好意的人为了这个译名去看了这部电影,却从中没有得到所希望的那种乐趣,而认为这部电影无聊。
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这样因为这个不怀好意的译名,而庆幸没有错过这部电影。
这的确是一个古怪的故事,一个孤独的男人爱上了一个充气娃娃,并且把她当作一个活生生的女人看待。
而这个故事,最古怪的地方,其实并不在于,那个男人为什么会爱上一个充气娃娃。
古怪的地方在于,这个故事给人的第一映像应该是一个闹剧,或是一个典型的充斥着粗口、色情和厕所文化的屎尿美式喜剧。
因为,这个题材完全具备了成为一个闹剧的基础。
大概,没有人会把充气娃娃想作纯洁美丽的芭比娃娃,当作倾诉的对象,而完全忽视她是一个成人性自慰的工具。
于是,这个故事古怪和特别的地方就在于,一个原先代表着色情的充气娃娃,成为了一个男人眼中的天使,成为了幸福的象征和梦想的载体。
于是,可以说,《充气娃娃之恋》是一个古怪却温情的故事。
一个孤独的男人,不善于言辞表达,不喜欢与人有肉体的接触,但是心地善良纯洁,他爱上了一个充气娃娃,为她念书,给她唱歌,关心关爱她,带她看病检查身体,不在乎众人的眼光,与她一起参加聚会和祷告……却从来没有想过用她发泄性的欲望。
这个性感、身材曼妙由一堆塑料做成的充气娃娃,一瞬间成为了纯洁的天使,一个善良的男人所爱的纯洁简单的女人。
在这个故事中,这个充气娃娃因为男人奇怪的关爱,仿佛成了一个真正的女孩。
而这个女孩,正是这个孤独的男人,内心最为信任的人,她是男人对过去童年生活阴影的安慰,是男人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是男人开始走进人群与人们开始交流的鼓励者。
大可不必去分析,男人是不是一个心理疾病患者,或者他为什么要对一个充气娃娃产生那样的感情。
我想,这大概也不是影片想要让我们去看到和思考的问题。
影片虽然讲述了一个古怪的故事,却有太多的感动,它们是如此甜蜜温暖,流淌在影片每一个人物的身上流淌在每一个细节中,感动于男人对充气娃娃纯洁简单的爱,更加感动于男人周围的人们,对他所做出的怪异举动的关心包容与理解。
这虽然是一个古怪的故事,但却处处流淌着真情。
在男人生活的那个小镇,人们像一家人那样相处。
虽然导演让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画面几乎是低调的冷色调,而冬天的雪花却给这个故事带来了童话般梦幻的感觉。
故事中的小镇就像来自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那般美好,人与人之间没有冷漠没有猜忌没有太多的隔阂,大家都用心去沟通去理解去包容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个小镇的温暖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间的冷漠以及人与人之间因沟通不畅而导致隔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这个美丽和谐的“白色小镇”才像来自童话世界般那样美妙。
最感动的莫过于,人们对拉斯的包容和帮助。
在一起开始,拉斯的哥哥无法接受弟弟居然会爱上一个充气娃娃,这个哥哥焦躁不安不知该怎么办,而贤惠的妻子,却把对丈夫的爱转化为对丈夫弟弟的关心和包容。
于是,他们像拉斯一样,把充气娃娃当作一个真正的女孩看待。
我看到夫妻二人为充气娃娃洗澡,虽然这样的情节真的很诡异,但是却异常感动。
我看到夫妻二人发动镇上的人,一起包容拉斯一起帮助拉斯,我看到那个喜欢拉斯的女孩默默的支持,我看到人们邀请充气娃娃去当社区义工,我看到整个社区的人们抛下世俗和偏见的眼光,完全地去接纳拉斯和拉斯的爱人,虽然这个爱人不过是一个假人,但是,每一个人为了拉斯能够快乐开心,都真心地和他一样爱上了一个充气娃娃。
最后,拉斯的充气娃娃死了,其实是拉斯想要面对新的生活,想要尝试正常的恋爱,于是,自己做出了选择。
当然,你或许会觉得最后一幕,镇上的人们为拉斯的充气娃娃举办了隆重的葬礼,这个情节太过于荒谬。
那是,因为你还不能够去理解这些人们为拉斯所做出的关心和包容,是怎样的无私伟大和温暖。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现实中的我们不再相信美好的原因,不再相信有童话。
我要感谢这部电影,以一种古怪怪诞的方式,让我再次体会到那渐已迷失的美好和爱的力量。
文/有志女青年
我有一头漂亮的头发,黑色的大眼睛,性感的微张嘴唇,健康的肤色,火辣的身材。
我的手感很好,我的柔韧性极佳,我能一直保持微笑,我不会在你烦的时候更烦你,不会唠叨不会抱怨,我是很好的倾听者也会是很好的性伙伴。
使用者,你好,我是充气娃娃。
第一次看见你的时候你是一束光,在打开装着我的箱子后,我知道我是属于你的。
你对着我说话,什么都说,音乐、电影、烦恼、高兴、甚至你上一次做爱的感受。
你带着我散步、吃饭、走遍很多地方,你带着我一块泡浴缸,然后安然入睡,我们好快乐。
可你始终是孤独的,你需要一个人陪,而任何人都只是陪你走一小段的路过人。
你开始狂躁不安,开始对我大发雷霆,可我还是保持微笑,理由很简单,因为我没有第二种表情。
该死的工人,他们在把我装箱的时候肯定忘记放上了使用说明,我是用来操的,不是用来爱的。
而你,想操就操呗,还要玩花样,玩花样就玩花样呗,还要动真格的,要动真格的就动真格的呗,还要后悔,后悔就后悔呗,还要找借口,找借口就找借口呗,还要全推我身上。
请问你知不知道要做一个充气娃娃又要倒模又要安装又要上色又要搬运,这有多辛苦么?
请问你有没有考虑过一个充气娃娃的感受啊?
最后,我消失了,你好了,还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么?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的心智还没发育完全时,我的身体已经长成一个大人的模样。
就这样,我被时间的脚步直接推到生活的前沿,我想我并没有苍惶无措,我坦然得很,只不过我深知我和这样的生活有一道刻痕的距离。
我有家(虽然那只是一个车库,但那是完全属于我自己的),有兄长有一位贤良的嫂子,看似美满实则我很孤独,躲在窗帘后躲在床底下躲在我眼睛后面的那种看不见摸不到的孤独。
我一直想像我的生活只是一个人,实际上那样的情景并没有发生,一直没有发生,我天天埋没在人群中,我天天游荡在生活的人群中,我脱离不了人类的生活,但那种距离感深扎在内心深处。
距离产生的具体原因,我已经回想不起来,或许是因为我脖子上的这块手织的围背,那是我妈妈的,她在生我时难产而死。
我的父亲,我总在回想我的性格是不是遗传自他,我的哥哥曾经问过这个问题,但我没有正面地思考过这个深层次的原因,毕竟生活中那些无数擦身而过的人们已经足够让我烦恼了。
我不是不喜欢他们,而是,似乎应该是畏惧他们。
我逐渐接受生活的动力来自碧安卡,一位有着黑色长发火辣身材的女孩,她来到我身边时很安静,安静的美丽最能吸引人,于是从一开始我就爱上了她,她也完全进入了我的生活。
高兴的是,我身边的人们,那些我曾经畏惧过的人们也接受了她,爱她,瞧啊,这多美好,他们不像我曾经想像的那样令人不安。
这是一个好兆头,碧安卡让我的生活充满了粉色的美好,那种令人温暖的、倍感心慰的暖色调在我看来是这一生碰见的最美丽的颜色,它也是我妈妈最喜欢的颜色,碧安卡就住在她的粉色房间里。
当我明白一个男人,一个成熟男人的必要条件或者说是必须承担而起的责任时,我明白开始发生了慢慢的转变,我想我的孤独已经堆积成烦燥,我恼怒于我自私的行为,我悲哀自我孤单的陷落,我在脱离人类生活的同时得不到一丝可喜的安慰,碧安卡也不理解,我自己都不理解,更何况他人。
我不怪任何人,双重性的人格有着魔鬼般的牵引力,我并不想去排斥生活远离生活,只是常常有种莫名的情绪将我和正常的人类生活隔离,将我孤绝在一个无人的角落,这也是我常常只敢用眼角的余光看人的真正原因。
生活,人类的生活,我总在犹豫不决中怯弱地收回迈出去的左脚。
想像也好真实也好,我知道我总归还将在最终的孤独中沉淀。
四周陷落的情绪将我埋藏起来,所有的人都不曾发觉,连你最亲最爱的人也没能察觉出来。
我的转变到底是来自哪里,人们相信爱情的美好,忽略它带来的伤害。
人们承诺一切,却不真正去读懂对方的内心。
总有一方在付出更多时感觉到了失衡的天平。
我和碧安卡的美妙止于何时呢?
她不答应我的求婚在我意料之中,那是我自私的预谋,我谋杀了她,是的,我杀了她。
在我感觉到自己处于失衡的状态时,她生命的完结成为一个童话。
我的悲伤多过喜悦吗?
我知道生活又开始了另外一段路程,人类生活就是这样,停滞不前的情节就像反复播放的录像带卡带一样,马赛克堆满屏幕,画像中的人物和情节纠结在一起,你想不起以前看不到以后,这时,关掉机子重新开始时,洗掉机子上的灰尘,轻轻擦拭录像带上缠绕的刮痕。
越过,是的越过。
生活‘哗’地一下就在不经意间被越过,那一段距离仍然存在,只不过像隐形了一样。
……
《充气娃娃之恋》(Lars and the Real Girl):人偶、妄想、恋物、意淫、纯爱以及谋杀 ■文。
火神纪。
用一种充满色欲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充气娃娃、成人玩具以及情趣用品。
所有的这些表象上的东西都被沉淀了下去之后;我们将被我们那先入为主的理智判断所打败。
纯洁的、美好的——纵然那个结局最终不曾由始至终地一路贯彻,然而无关肉欲相去甚远的主题升华依旧会让我们汗颜。
——火神纪。
题记。
相对于欲望而言,柏拉图式的纯精神欲望显得如此洁净而优雅。
而把这种柏拉图式的情感投射到纯粹为了肉欲而制程的成人情趣玩具产品——充气娃娃的身上——这多少有点讽刺的味道。
的确。
我想,这是很需要勇气以及足够大的思维跨度的。
这也许也解析了为什么这样出色的一个剧本最终在好莱坞这样一个电影王国里居然被雪藏了三年之久后才被拍了出来;成人玩具,就算放在开放的美国本土依旧是一个特殊而敏感的区域。
从观众的接受度去思量,搁浅这个剧本似乎也在常理之中。
套着一个妖娆的华丽外衣,底下裹着的却是清澈见底的谆谆温情。
这部以“充气娃娃”为噱头的电影艳丽开场。
粉红色——看完这部电影,这种和这部电影也许并不相称的颜色给了我太深刻的印象。
喜欢粉红色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性格呢;网上的说法其实并不统一;但是有某些特点却出奇的接近。
比如有强烈逃避现实的倾向、不擅长向人吐露心事而常常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这是一种接近于轻微自闭的症状。
又比如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不喜欢和人争论而被当成优柔寡断;还有无法忍受现实的难堪及曾被信任的人背叛;这些似乎都能在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所饰演的拉斯身上看到。
一个总穿着粉红色衬衫的男人,一个把自己心爱的女友安置在逝世母亲粉红色的房间里的男人。
羞涩、浪漫、甚至多少带着点自闭;这一切多少似乎都占一点。
一个小地方里所有的那些热心而宽厚的人们总有些弥足珍贵的品性足以让人感动;而已这绝对是在大都市里所没办法看到的。
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其它任何一个大地方里,那将是什么样呢;也许,一切都将会变得不同了。
碧安卡。
仅仅只是一个仿真人体玩偶。
如果把碧安卡订购回家的并不是拉斯的话,它也许就仅仅只是某个男人精力过剩时在其欲望闺房里的一个泄欲工具罢了。
拉斯赋予了它一个美丽的名字以及一个动人的故事;于是,它成了她。
这本身似乎也是一个挺美的故事。
至少在这个故事身上,它赋予了一个死物以人性;而因为这种人性根本的存在,这个故事就不像其它故事那样简陋无味了。
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一切仅仅只是拉斯一个人的臆想。
如果故事停留在这里,那么这也仅仅只是一个自闭男人疯狂的意淫罢了;把这种臆想变成现实的并不是拉斯一个人所能做到的,他力所能及的仅仅只是作为一个创造者并且把碧安卡带进了小镇居民的社交生活当中去。
可以说,赋予了碧安卡生命的是拉斯;而赋予了这个异样的生命体以人格魅力的却是这些为了圆满拉斯的臆想而热诚配合拉斯的小镇居民。
他们也许不解也或许好奇,然而不管怎样——如果不是他们,碧安卡仅仅也只是一个被赋予了假想的人工玩偶而非真实的生命。
毫无疑问,她将接受拉斯的所有意愿而充当起拉斯的完美情人并且在拉斯的生活里成为一个重要角色。
然而这将电影的格调也将毫无疑问地降下去。
从好奇地观望到有限地配合,再到最后,小镇的居民们赋予碧安卡更大程度上的自由并且让她拥有了自己的个性。
从一直尊从于拉斯的意愿到她开始出现了一些反叛的行为,小镇上这些善良的居民们赋予了她作为一个生命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个性。
可以说,是玩偶厂家制造了它;是拉斯创造了她在人性上的降生;却是小镇上的所有居民完整了她作为人性所具备的真正意义上的性格。
这一点很重要;比制造它创造她更重要得多。
从拉斯一个人的独角戏到整个小镇居民都在参与的以碧安卡为中心的大型舞台剧的过渡,正是从碧安卡被赋予了对拉斯的反抗意识而真正具备了作为一个独立人所必须具备的个人个性时,这台谐剧才真正拉开了序幕。
从自闭上升到妄想再到恋物,从恋物癖的奢华臆想到疯狂意淫,到这里彻底结束;而所谓纯爱,也是从这里开始。
我为什么如此强调这一点;因为,只有把这一点确立了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进入下一个论点——关于碧安卡的被谋杀论。
这部电影的大绝部分看起来其实很有种脉脉温情的味道。
凯丽加纳(Kelli Garner)教堂里唱诗班女孩玛戈默默的注视里那个腼腆而内敛的拉斯在碧安卡出现之前过着一种波澜不惊的生活并且规条化的生活;准时地上班下班,站在窗前看着他们幸福的生活,上教堂做礼拜。
自闭,不与任何人交谈,害怕一切的身体接触。
碧安卡的出现改变了许多东西。
拉斯那充满阴霾的生活看起来似乎变得轻快,多少带着点阳光,就算窗外依旧漫天飞雪。
保罗施耐德(Paul Schneider)饰演拉斯的哥哥吉斯、艾米莉莫迪默(Emily Mortimer)饰演的嫂子卡琳在第一次见到碧安卡的时候惊慌失措的样子以及在厨房里那场充满张力的演技秀给碧安卡的出场作了最好的注脚。
我们可想而知的是,当小镇的居民见到碧安卡的时候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只是。
有点出人意料。
至少跟我们想象中的那个场景相去甚远。
或者说,我们低估了拉斯兄弟或者他们的祖辈及父辈在小镇里的人缘;吉斯跟镇上的人们打了招呼之后,所有人都配合着拉斯的臆念,碧安卡被当成一个真正的客人受到了小镇居民的热切款待。
完美情人,因为她本来仅仅只是拉斯一个人的妄念。
后来,因为小镇居民的热切;她的时间表里出现了许多本来拉斯也许并不希望她去参与的许多日程。
从一个完美情人,她在拉斯眼里其实已经变成了一块鸡肋——嚼之无味而弃之可惜。
这场无声的或者只有拉斯一个人低喃声音的爱情,最终似乎只能注定无疾而终了。
最初的拉斯默默地忍受了这一切。
从他开始带着碧安卡进入小镇居民的社交生活里开始,碧安卡逐渐成为社交生活中的核心;孤儿院里的教学,帮助社区那些孤零零的老人们……渐渐的,从无声的忍受开始升级成了拉斯与碧安卡的第一次争吵。
在碧安卡没能在拉斯身边的时候,拉斯开始了自己的社交活动。
比如和玛戈在一起打保龄球。
其实除了碧安卡,拉斯一直很在意玛戈。
而跟拉斯在一起工作的同事曾经也对玛戈说过,她为什么得不到拉斯,是因为她过于急进。
两个人彼此在意,为什么却不能在一起呢。
因为,他们还需要某些催化剂。
而不幸的是,碧安卡以及玛戈只露了几面的男朋友成了这两个也许本该就注定将在一起的人最后通往幸福路上的炮灰。
玛戈告诉朋友们,关于碧安卡的故事;这是碧安卡走进社交生活很重要的一步。
玛戈会在社拜上一边唱着圣诗一边偷偷地看着拉斯和碧安卡安静而幸福地坐在一起细声地低语;这是因为玛戈偷偷地喜欢着拉斯。
玛戈也不只一次想约拉斯和她一起去坐车或者一起去做点什么;这是从喜欢到更进一步发展的愿望在女人身上最狂烈的表达。
而拉斯呢。
其实拉斯也喜欢着玛戈。
他会拿着老人送给他的鲜花站在玛戈面前而不知所措地紧张跑开;他会在玛戈约会他的时候找个借口离开;他会在玛戈受伤的时候安抚她——只是,他不想承认也没办法承认。
因为他有着碧安卡,在他发现他喜欢玛戈之前他就有了一个碧安卡。
当玛戈带着她的男朋友在守望无望的时候出现在了拉斯面前,拉斯那根脆弱却敏感的神经终于被彻底地刺痛起来。
当然。
这对于碧安卡来说绝对是一场灾难。
当玛戈终于失恋,当玛戈终于把拉斯约在了一起去打保龄球并且表现出了想更进一步发展的时候;拉斯说,他不能做任何一件对不起碧安卡的事。
看似无疾而终的又一场恋情,也许仅仅只是为了满足一下拉斯对于完美的憧憬,碧安卡这个已经不再完美的情人也许是时候离开了,她的离开将会给拉斯对于真实爱情的强烈渴望带来新的转机。
已经没有办法想像如果碧安卡没有那么多的社交活动而从完美情人降格成为一个并不完美的情人的话,拉斯将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完成他对自我完美的那种憧憬。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碧安卡并不如同拉斯所说的那种急病突发而是被拉斯残忍地谋杀了;而促成这场谋杀的不只是拉斯,还有玛戈这个看起来天真无睱的少女,以及所有曾经热切地接纳碧安卡的所有善良人们。
当然,玛戈并没有什么错;喜欢任何一个人都不是一种错,毕竟所有的捉摸不定的感觉并不能以错或对一语而蔽之。
而小镇的人民也并没有错;他们只是配合医生的忍地建议而希望帮助拉斯走出自我的阴霾。
拉斯也许也并没有错;在他心里,碧安卡是因为病逝而非被他自己杀死。
或者,除了我并没有人错。
因为,也许除了我并没有任何人会如此看待这个问题。
所有人也许都更愿意相信电影最后那个看似美好无比的结局——碧安卡死去了,拉斯为她举行了简朴却隆重的葬礼,然后他和玛戈一起离开了这个葬礼,我们似乎能看到那个走出阴霾的拉斯最后和玛戈幸福地在一起生活。
可是,事实上是这样的吗。
当碧安卡被赋予了人性,然后又被赋予了个性之后,碧安卡招致了拉斯的不满。
而医生的话多少有点动魄惊心——为什么碧安卡会生病,因为是拉斯说的;病重,就快逝世,这都是拉斯一个人说的。
因为不满,因为想发展一段新的感情,因为不能做对不起碧安卡的事……所以,拉斯替碧安卡选择了这样的一条路。
这才是事实。
如果碧安卡仅仅只是一个情趣玩偶的话,一切也许并没有那么复杂。
有一个情人,舍弃原来的那个用于肉欲发泄的成人情趣玩具;这并没有什么可耻的地方。
而碧安卡恰恰并不只是一个玩偶,她有人性,她也有个性——那么她就有了灵魂——纵然她不言不语不思不索。
在我看来,这其实就是一场谋杀了。
拉斯继续作为他自我完美所应该去做的事。
比如伤心,比如陪伴,比如诉说,比如拥抱……直到碧安卡最后离开。
可是,谁又能否认是他直接地造成了碧安卡之死的。
阴秽谋杀,仅仅只是为了一己私欲,并且做得滴水不漏,并且充满了深情地完成了他的所有渴望;送走一个并不完美的情人,迎来一个新的情人。
我想,没有多少人能如拉斯如此精致完美。
电影最后看似是投水殉情的描绘,在我看来似乎不那么美好以及伤感。
假想一下在拉斯的妄想里,拉斯不只没有被病魔打倒而坚强地活下来,拉斯抱着碧安卡走向水中央的作为看起来多少有点其心可诛了。
谋杀,在我看来已经是一场赤裸裸的谋杀了。
满心欢喜的玛戈以及走出阴霾的拉斯;在我看来多少有点想打冷颤的感觉。
因为,如果日后生活在一起的玛戈让拉斯稍有不快或者拉斯遇上了另外的一个人儿,她将面对的会不会也是碧安卡同样的结局。
只是,她并不会同碧安卡一样任由拉斯摆布;那么她又将如何自处呢。
片尾那个看似美好的结局其实并不美好。
那些阳光灿烂,那些笑靥满面,那些轻快祥和——都是表象。
潜在底下的是另外一种阴秽得不能再阴秽的腐臭味道。
人人都爱碧安卡。
谁又不爱呢。
我丝毫不怀疑碧安卡这个造型的情趣玩偶也许将大受欢迎。
可是,也许谁都更愿意相信那个表象般的电影结局;没有多少人同我一样更喜欢这个也许不应该有的阴秽结论。
同电影的开场一样。
它用了一个艳丽的开场却不曾有半点艳丽;它也用了一个美好的结局结束并不曾带有半点美好的意愿。
我喜欢这部电影,不管它艳丽与否美好与否;艺术自有其表达方式,只是,我们是否也认同它的这种方式而已。
2008-4-13;戊子年丙辰三月癸未初八日。
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Lars and the Real Girl》 ■译名:《充气娃娃之恋》 ■导演:克雷格格里斯佩(Craig Gillespie) ■编剧:南希奥利弗(Nancy Oliver) ■主演: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派翠西娅克拉克森(Patricia Clarkson)|艾米莉莫迪默(Emily Mortimer) ■出品:美国 ■类型:喜剧 ■片长:106分钟 ■语言:英语 ■制作:Sidney Kimmel Entertainment ■发行:Kimmel International ■上映:2007年9月10日(加拿大)http://cyacz.blog.163.com/blog/static/98269920083237637744/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难得这么多人一起演戏,就为了帮助lars,这是一群多么有爱的人们啊。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奇怪的情景,如果有一天lars对大家说,我其实就逗你们玩呢,我就知道这只是一个充气娃娃。
那会怎么样呢?
所有人都会被愚弄,所有人的行为都像是疯子。
当然这只是一个无关主题的猜想罢了,算是一个玩笑。
在我看来,lars是一个有些自闭,不善于与人交往但又心肠很好的人。
我不太认同他是电影中医生认为的妄想症,虽然也不可否认,lars的确妄想了,他设想了许多充气娃娃没说的话。
他一个人完成了两个人的对话。
这是他的交流方式。
也许他跟人交流有些别扭,但是与充气娃娃,他无须顾虑太多,她不会说话,她只会按照他想的“说”话。
他关心她,把她当做自己的女朋友,后来又让她死去。
我觉得,充气娃娃之死,其实也表明了他从那个世界里回来了,他感受到了现实世界的温暖,不再孤独。
电影中的其他人真的很了不起,他的哥哥嫂嫂,邻居们,医生还有同事,都假装活在他的世界里。
把充气娃娃当做真的人一样,带她去玩,带她做发型,还让她去工作,让她参加聚会。
这些人都在演一部戏,只是为了戏中的主角不再孤单。
还有一个暗恋lars的女同事,也帮了他不少。
他们都非常地了不起。
他们都是很好很好的人。
要是这世界的上的人们能像电影里的角色那样有爱,那这世界必然是美好的。
亲爱的Lars我是Beyonca ,我在世界的另一个尽头给你写信,这里没有雪,没有寒冷,当然也没有Karin做的可口食物。
我还穿着你给我的粉色蕾斯边的羊毛外套,我很喜欢它,像芭比一样可爱,要知道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已经并不能在随便说自己可爱了。
认识我的时候你27岁,Lars。
你的母亲在生你的时候因为难产死去了,你的父亲从此陷入了长期的沉默的痛苦中,哥哥无法忍受这种长期沉没的痛苦而走掉了,你独自一人应付成长这件事,事实上你没有成长,因为你不知道怎样与人相处,那种长期的沉默与孤独让你习以为常,你一直觉得自己是杀掉母亲与全家幸福的人,所以在你看来你的出生是罪恶的,所以你害怕皮肤的接触,你会觉得疼,你觉得喜欢拥抱的人是受虐狂,天啊,Lars,其实这样不对,拥抱是爱的一种表达,你身边的人是那么善良与爱你,而你不知道,你学不会与人相处,想停留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
但世界会推着你往前走,尽管你还有个孩子的心,但已经长成了男人的样貌,需要工作与祈祷,没有人等你了,Lars,只有我。
我理解你的,Lars。
事实上我们有些同病相连,我从出生那天就穿着难看的网眼装,有乳房和性器,人们并不爱我,只是需要我,这种需要是一种使用,拥抱和接触也是使用的一部分,我讨厌使用,所以我也讨厌拥抱和皮肤的接触,我也会觉得疼,但说不出来,也没人在乎。
谢谢你把我接回你的家,住在你母亲高贵温馨的粉色房间里,我们每天说话,我知道了成长的故事,你我们在一起的时光真美啊,感谢你带我去湖边欣赏风景,感谢你让我参观你童年的秘密嫉妒,感谢你带我去朋友的酒会,你让我认识了这个世界,之前除了在床上,我哪也没去过,也不知道怎么与人相处。
你的邻居们,因为爱你而爱我,因为爱的凝聚,我变成了有爱的人,因为善良的凝聚我变成了善良的人,这种凝聚如果发生在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想我们也会变成正常的小孩,充满了生活的勇气吧!
可不幸是发生在过去的不可扭转的事实,我们要去独自承担这件事情。
你向我求婚,我拒绝了,是的,因为我也无法面对过去,我也不知道还应该去做些什么,面对未来,我也是有些迷茫和恐惧的,如同你一样。
你问的你的哥哥如何成为一个男人,他告诉你了选择与勇气。
我觉得你还是应该找一个更有温度的女孩子,一个喜欢拥抱的女孩,让你也喜欢上拥抱。
那一天你发现我昏迷不醒,那是因为我身上被你凝聚了嫉妒与偏执,你以为我是只属于你一个人的专署品,我被你赋予生命和性格,但你却容不得更多的人分享,因为你害怕失去,害怕被剥夺,我能明白那种感觉,你被你自己剥夺了母爱,但反过来想想,正因为这样,你的邻居才更关心你,爱护你,在你遇到难关的时候像炉火一样偎在你身边。
其实爱像任何一种能量一样,遵循能量受横定律,它不会消失,只能转移。
你告诉我木头给人三次温暖,伐木的时候,劈柴的时候,燃烧的时候,爱也是这样。
我知道你后来嫉妒了我的,其实我也嫉妒你,你有那么多的爱呢其实!
你给Margo的玩具熊解下了锁套,帮它做人工呼吸,救活了它。
事实上,很少有人心细,纯洁成你这个样子,如同你在我生病的时候唱歌给我听,你的爱应该分享给更多人,而不仅仅是我。
你宣布了我的死亡,Lars。
因为我能力有限,已经无力更加爱你。
我的葬礼是粉色的,我知道镇上的人爱我,因为爱在转移和分享。
你也把你的爱转移到更需要它们的人那里吧。
我是你特殊时期的情人,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使者,我们倾听而不拥抱,相爱而不做爱。
好吧,我愿意为你而死,因为,我就是为你而生的。
你的Beyonca
整部电影看下来非常的感人,原来身边的人都是爱你的,只是你没有在意。
他们因为在你而去爱Beyonca ,不管你的行为有多么的荒唐,多么的过分,他们都依然在意你,爱你,爱你的Beyonca 。
当你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时,原来爱就在我们身边,我并不孤单。
主角lars他觉得自己的存在是一种错误,他的出生毁灭了整个家庭的幸福生活。
母亲难产去世,父亲从此陷入了长期的沉默的痛苦中,哥哥无法忍受这种长期沉没的痛苦而走掉了。
一个人默默的成长,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但学不会与人交流,害怕皮肤接触, 嫂子叫他一起吃顿饭都要费上很大的心机才能捕获他,真是一个难缠的家伙。
lars对一切的亲情、爱情、友情淡然处之,可怜的家伙,或许这就叫做“自闭”吧,不知道这个词恰不恰当。
直到Beyonca的出现,仿佛带来了lars寒冬后的初春。
虽然她的出现一时让人堂而皇之,不知所措,但为了lars,所有人都尽力配合,因为爱lars而同样爱Beyonca。
Beyonca的待遇很高,她住进了lars妈妈高雅温馨的粉红屋,幸福的由所有人来真人版的服侍,得到了lars的爱,并享受着所有人的爱。
lars细心呵护Beyonca,带她去湖边散步,分享他童年趣事;带她去参加party,感受小团体的乐趣;生病了去看医生,耐心陪伴...每天的每天,他们形影不离,直到求婚那一刻,Beyonca拒绝了。
因为他们都有自己无法面对的过去,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慌。
这时,lars到了真正选择人生成长道路的时候了,所有人都在注视着他,等待着下一刻将要发生的事。
最后,lars痛苦的宣布Beyonca死了。
对,Beyonca死了,他们给她举行了粉红色的葬礼,非常正式。
银幕的最后一刻,lars对一位带有体温的女孩说,“我们走走吧”。
哦,是的,Beyonca的死把lars回到了现实。
她因lars而生,又为lars而死。
没错,医生达格玛说的对:“没有人知道Beyonca是怎么死的,是lars决定了她的生,又说出了她的死”。
并且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个现实。
人人都有怪癖,有人喜欢给宠物穿衣服,有人喜欢拿toy当朋友...所以lars的行为没有什么可以拒绝和不解的。
lars只是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他是Beyonca的代言人。
他展示了Beyonca的出现,Beyonca的心情,Beyonca的日程活动,Beyonca的病情,甚至Beyonca的死。
反过来,Beyonca就是lars的心,就是lars感知外界的触角和眼睛,说的概括点就是lars本人。
他内心的不成熟,需要人伸出援助之手,需要得到关心和呵护。
当人们渐渐明白了,便接受了Beyonca,爱Beyonca,因为他们爱lars。
直到lars感知到了人间真情,准备敞开心扉时,他宣布了Beyonca的死,出现了期盼已久的结局。
这也证实了牧师的那句话,“一个不平凡的女人,她用双手帮助了我们身边每个人”。
她拯救了lars,拯救了大家,打开了lars融入生活的大门。
其实,我们并不孤单,身边的每个人都很爱你,只是自己缺乏一双发现的眼睛。
有些人不爱说话,不愿主动去接触他人,是因为他感受不到爱,同时他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因为他不会,很需要有人来教他,温暖他,将心中的寒冰融化。
当大家都伸出援助之手时,灿烂的笑容还会远吗?
爱他,他就会去爱大家!
爱才会在我们身边蔓延、长存。
在看《充气娃娃之恋》之前,和很多人一样,都被这个名字所误导会以为是《30岁老处男》、《色即为空》之类的电影,其实这部被我先入为主地假认为是美国B级片的电影,没有粗口,没有暴力,没有搞笑的桥段,没有关于性的玩笑,有的只是一种从心底深处偷偷流淌的感动,就像冰川被融化的感觉,温情脉脉却不露痕迹。
故事从一个寒冷的早晨开始,单调的白色,一切是那么的清凉和孤寂,在摄像机的移动中,我看到了男主角那种清秀而消瘦的脸,他正透过窗户看着窗外,而他的心与外面的世界,同样隔了一层玻璃。
看不见,却怎么也进不去,出不了。
Lars他害怕与人交往,他害怕与人接触,独自住在车房,去哥嫂那里吃晚饭对于他就像受刑般折磨,上班,回家,周而复始,每天,lars就是这样,过的简单而孤寂的生活。
直到叫Bianca的巴西美女就这样闯进了他的世界,而Bianca,只是一个充气娃娃。
Lars对Bianca的爱更让人心痛。
Bianca的身份和lars近乎纯洁的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别人的眼里,Bianca只是寂寞男人用来满足欲望的工具,而在lars心里,Bianca就是最适合自己的那个女孩。
他和她说话,他给她讲小时候的故事,他为了她去聚会,他会觉得Bianca太忙而嫉妒,一起出门,一起郊游,一起去医院,甚至连牵手都是小心翼翼,他让每个人看到了爱情,每个人都感受到他的改变。
从医学上讲,长期的孤寂造成了lars的不健康情绪,Lars的个性特征被放大后,他确实是病态的,不同寻常的。
但是从更深的层面说,谁又敢说自己就是健康的呢?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些病态,只是大多数病态的行为都在能够被世人所接受或允许的范围内而已,很多人会疯狂的迷恋网络,很多人会偏执的沉迷于一种爱好,很多人会固执的保持一种习惯,每个人都会给自己一个释放孤寂的空间,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像lars这样的人,在光鲜亮丽的外表背后其实同样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从这个层面上,我甚至佩服lars的病态反而使他变得更真实。
于是,身边的人都从lars身上反省自己以往的不足,小心翼翼的为他和Bianca营造出童话般的世界。
比起lars的爱,小镇的宽容更让我感动。
从开始的不可思议和不知所措,到不以为意、不动声色,再最后为了Bianca不计得失、不辞辛劳的变化,——我们看到了小镇居民对lars的理解和认可。
为Bianca洗澡,邀请Bianca做义工,参与聚会,做模特工作……,全然忘却了她只是一个不会说话的充气娃娃。
每个人在这种宽容中变得更加紧密,更有人情味。
lars为被鼠标线缠上的毛绒小熊做人工呼吸,让自己一直哭泣的同事笑逐颜开;梁朝伟在《重庆森林》里喜欢对着流泪的毛巾和变瘦的肥皂对话,让它们不要自暴自弃;玄彬也会在《我叫金三顺》里面对着那只粉色的小猪说着自己的心事,像孩子一样哄她开心……在很多人的生活中,是否还有这样的物品扮演着倾听者的角色?
相对于小镇的宽容,我们的社会同样变得宽容了。
我们能够接收未婚先孕,我们能坦然面对同性恋,我们能够对很多匪夷所思的现象熟视无睹,而这样的宽容,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变相的疏远,每个人变得更孤独了。
社会的宽容程度往往可以折射出社会的文明程度,因为承认宽容和理解就等于承认了个性选择和个性差异,但是这样的集体宽容和合理存在的背后是否是更多美好的遗失和缺憾?
由于人与人关系的冷漠和疏远,我们不关心别人的生活如何,我们不关心外面的世界如何,我们只是在家和公司、单位两点之间穿梭,关上门,拉起窗,只有自己,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心思该告诉谁,我们不知道该和谁分享自己的快乐,很多次,拿起手机,却找不到可以说话的人…… 每个窗户背后都是一张面无表情的面孔,每一个面孔都有一颗封闭的心,城市都是孤独的,没有我们过去生活过的痕迹,没有维持我们人际关系的纽带,于是,每个人都是孤寂的。
通过网络或游戏,扮演时曾相似的自己,却掩饰不住离开网络后更深的寂寞;“宅”,成为了很多人的生活口号或态度,这种潮流的背后却弥补不了对周边环境的焦虑和茫然。
不是想保持这样的状态,而是没有更好的可以释放的方式。
于是,在宽容的背后,是更凄凉,更伤感的悲伤。
影片在最后以一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方式结束。
我们看到了屋檐下的冰在渐渐融化,我们看到了lars开始主动邀请一直有好感的女孩子,我们看到了整个小镇变得温馨而充满了诗意,也许有些柏拉图式的浪漫,但是确实让人心动,其实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轻松的剧情,不留痕迹的表演,淡淡的人文关怀,这样的一部小成本的电影,却让我看到了久违的感动,望着身边熟睡的遥遥,我知道自己有多幸福,我知道自己会多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经典台词:Lars : You don't care. Karin: We don't care? We do care! Lars : No you don't. Karin: That is just not true! God! Every person in this town bends over backward to make Bianca feel at home. Why do you think she has so many places to go and so much to do? Huh? Huh? Because of you! Because - all these people - love you! We push her wheelchair. We drive her to work. We drive her home. We wash her. We dress her. We get her up, and put her to bed. We carry her. And she is not petite, Lars. Bianca is a big, big girl! None of this is easy - for any of us - but we do it... Oh! We do it for you! So don't you dare tell me how we don't care.
《充气娃娃之恋》刚出来时,被冠以“禁片”之名,我想要么是定义者没看内容,要么是广告手段之一种。
我是看到敏思博客有人评价它好之后才看的,实话实说,感觉大不以为然。
不久前,又有人在我耳边嘀嘀咕咕盛赞它好:什么温情啦仁爱啦,听得我忿忿不已:这片若拍色情点、猥琐点,也许不会如此恶心。
一个芳龄27的自闭熟男,不约会、不交友,住在车库里,哥嫂想与他吃顿饭,都得费NB大劲,他拒绝办公室女孩的追求,却从网上花巨资订购了一款“充气娃娃”。
买回她,非是将之当性爱用品,而是堂堂正正扶植为女友,引荐给亲人朋友,参与社交、聚会、礼拜等活动。
哥嫂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本着帮他治病的目的,串通全镇人配合他的虚妄,将这个充气娃娃视同真人,呵护她,与她交往,给她安排工作。
后来这男人对生活中的真女孩动了心,充气娃娃女友成了多余,碍手碍脚,他那无厘头的大脑又虚设出“女友”病危的情节,甚至试图把“她”溺死。
充气娃娃终于如愿以偿死去,人们给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该花心男再以治愈的名义,和活蹦乱跳的女孩开始了另一场旖旎情事。
这部电影满足了一部分自恋、爱静、怕烦的男人喜新厌旧、始乱终弃的幻想。
做出负心薄情之事,还希望得到首肯与谅解,这样的贪心,现实社会肯定得不到满足,就把它架在一个心理疾病患者头上,让一个充气娃娃充当受害者。
换个角度说,不要以为这是电影虚构人物的病态表现,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看似正常的男人女人,怀揣男主角一样的心思,搬演着同样的情节。
先从该“女友”Beyonca(充气娃娃的名字)说起:她不仅身高体重长相都是按照Lars(男角一号)的要求订做所出,他还赋予她与他类似的经历和性情,此外作为“女人”,Beyonca最突出的优点是安静,服从,她不唠叨,不反驳,听从Lars摆布(唯一的缺点是不会自我清洁)。
到后来,他有了新欢,希望她消失,她便乖乖“死”去了。
这和一部分男人择妻的标准何其类似!
男人们设想的终生伴侣,不仅外表上有订制标准,内里也需要她和自己有诸多相同切入点,沉默寡言,对自己不干涉,唯命是从。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在新欢出现时,旧人最好能彻底消失,以免发生债务追讨纷争。
追究Lars的病根,自闭只是外在表现形式,他还是一个自私薄幸的男人。
喜欢Beyonca时,想当然的为她安排一切,以为她会喜欢一切安排;但当Beyonca在一帮朋友的爱心哄抬下,有了独立的生活,有了自己的社交活动,他又开始心生不满,与“她”怄气,质问她,评判她;当这位“女友”成为他追求新目标的阻碍时,他便想着法儿让她消失,甚至险些做出“谋杀”之举。
现实中,这样的男人太多了。
奇怪的是这种行径,竟然在电影中得到所有人的谅解;同情,难道是障眼迷雾,能盖住对自私卑劣人性的摈弃之心么?
那心理医生的治疗方式也有问题:抛开这光芒万丈的人间幻象不说,治愈一个疯子的方式,便是呼吁大家陪他疯掉么?
这样的纵容与迷幻,真的就能治愈Lars?
若这Lars对身边姑娘日后心生不满,是不是也该让她消失?
她若不能识趣的“病危”,他又该如何?
——他会企图溺死充气娃娃,我毫不怀疑,他也会谋杀真人。
再来,若这Lars又追思起Beyonca的好,其疯狂的大脑再构思出令她复活的闹剧,这满镇爱心的人们,是不是再陪同他搬演一出神话剧呢?
若死者为真人,无能复活,是不是也能纵容他恋尸?
这部电影从头至尾,就是一部打着温情、仁爱的旗帜,让负心薄义、反复无常堂而皇之起来的闹剧,荒唐透顶,恶心透顶!
乍看『充气娃娃之恋』这个片名,大多数人心中恐怕总会闪过一丝疑惑:莫非这部喜剧影片,竟胆大到会把“充气娃娃”当作笑料和卖点?
可当影片进行不到一半时,我们就应该明白了,片名听上去固然稍显变态,可影片的实质却完完全全与设想相左。
整部影片留给人最为深刻的感受,首先应当是一个“情”字。
这种“情”从构成上而言,包涵了多个阶段多种成分,起是兄嫂两人对Lars体贴关心的亲情,承是Lars对充气娃娃虚幻出的爱情,转是小镇居民改变态度所流露出的温情,合是Lars在经历一切波折后表现出的所谓难以言状的释然与憧憬。
但无论是哪一种情感的承载、表现和抒发,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道具,那就是Bianca这个充气娃娃。
正是在“她”(而非“它”)的作用之下,原先自闭寡言的Lars微微打开了尘封已久心窗,原先冷嘲热讽的小镇居民渐渐敞开了相互理解的怀抱。
而从充气娃娃开始思索,我们可以发现,这部电影也并不仅仅是关于一个非典型人物的非典型故事。
电影是放大和夸张的,它的落脚点始终是人们的生活。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有朝一日或许也将会成为Lars抑或小镇居民的化身。
可能你我有时也会像Lars一样,找来一个“充气娃娃”倾诉心事;可能你我有时也会像小镇居民一样,习惯着把别人的“充气娃娃”当作真人来好好侍奉着。
充气娃娃或许并无任何特殊显赫之处,但她有时也会启发我们仔细地审视一下这个世界。
给自己找一个倾诉的对象。
影片中出现的“充气娃娃”其实何止Lars的一个?
编剧有意识地强调了男同事收藏的玩具人、女同事爱惜的绒毛熊,为的或许就是告诉我们,其实大多数人或许都有这样的“充气娃娃”,他们是我们在孤独寂寞难过痛苦时渴望拥有的倾诉对象。
倾诉对象,在原本自闭的Lars眼中,是他的“情人”充气娃娃,而在其他人心中则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的,不论是关怀的家人、亲密的朋友、喜爱的玩偶,还是虚幻的网络。
此处自闭的Lars,好比无处发泄的现代人,心中纵使惊涛万丈,表面却依旧矜持得碧波荡漾。
直到邂逅了“充气娃娃”,仿佛方才学会了点头、微笑、握手、寒暄,心头上的冰山才在拨云见日后逐渐消融。
给别人留一个理解的微笑。
还记得小镇居民当初是如何评论充气娃娃一事的吗?
就连Lars的哥哥对于Bianca的出现,也一时难以接受,表现得一惊一乍,更何况那些原本事不关己的围观看客。
但美好的故事里,总是存在着一些心底善良的人们:从不可思议、不知所措,到后来的不以为意、不动声色,再到最后为了充气娃娃的不计得失、不辞辛劳,我们看到了小镇居民对拉斯际遇的理解和认可。
现实中出现如充气娃娃一般突兀而莫名事件的可能性固然微小,但不理解与不宽容却时常伴随左右。
大师格里菲斯用了跨越时空的影像巨著『党同伐异』来说明人们容忍与理解的困难和可贵,即便到了现在,这样的主题却还是在一遍又一遍地提戒着我们的言行。
从幕后花絮了解,影片导演在拍摄过程中,要求剧组同戏里一样善待充气娃娃Bianca,不仅搬运时轻拿轻放,还只在有戏份时才会出场,甚至连换装都要在拖车中进行,足见导演对其呵护有加。
对于这位引人深思的特殊角色,让她受到怎样的礼遇,应该也都不为过。
快进看完,不是我的菜,大闷片,难以欣赏。
看不懂
Ryan Gosling新一代的演技派男星
因为不喜欢 所以直接忽略了很多东西
很纯真的一段爱恋,令人感动的不止他对她的感情,还包括小镇上所有朋友的包容和关怀
life sometimes is not for real
太能幻想了、无语、
奇怪的电影。是戏剧吗?又不怎么搞笑;属剧情吗?又不太严肃。节奏缓慢且沉闷,但是可以看到冬天里美国的小镇生活却让我感觉回到了生活。一看就知道不是典型的好莱坞电影,而是独立的作品。 -- 2009-4-6
很温馨,我就是这么想的
douban一天到晚瞎推荐,看地我闷死了.就是一部对话片,之前看过的侯曼也比这个有情节
高司令的个人表演秀。
一群人集体演戏为了让一个人开心……真难得
看着RG和一个假娃娃谈情,你觉得有味儿咩??!!
Ryan Gosline咋胖成这样了。。小尖下巴咧。
真的
我觉得Lars所表现出来的是家庭的过早破碎 母亲的死亡 兄弟的离去 让他孤独沉默 当充气娃娃出现时 他以前全部的情绪都有了精神慰藉 镇上的人所转变出的温情是让人感动的 充气娃娃的出现以及过程似乎如真人一样影响着他们
呃,帅哥最后的绝决囧到我了,充满爱和包容的小镇囧到我了
不要被片名唬了,这是一部非常有深度的电影,非常暖人心的电影,当我们孤独到一定的境界时都会把感情寄托在一件物品上,在这里更加的放大了。
这男人已经疯了。事实上,这个世界有很多被逼疯的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尤其是基数众多的剩男剩女们,今天你剩了没有?
灰蒙蒙的片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