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曼:沙漠之旅
Ingeborg Bachmann – Reise in die Wüste,女诗人情忘沙漠(港),英格博格·巴赫曼:沙漠之旅,巴赫曼的沙漠之旅,Bachmann & Frisch,Ingeborg Bachmann – Journey into the Desert
导演:玛加蕾特·冯·特罗塔
主演:薇姬·克里普斯,罗纳尔德·策尔费尔德,巴兹尔·伊登贝茨,卢娜·韦德勒,雷纳托·卡朋特理,马克·林帕赫,托拜厄斯·雷施,凯瑟琳娜`施马伦贝格,尼克尔·博森
类型:电影地区:奥地利,卢森堡,瑞士,德国语言:德语,意大利语,法语年份:2023
简介:奥地利诗人英格褒·巴赫曼与瑞士文豪马克斯·弗里施坠入爱河而又分手,为情所伤的她开启了前往沙漠的避世之旅。本片通过对巴赫曼与弗里施、德国作曲家汉斯·亨策、奥地利剧作家阿道夫·欧佩尔之间故事的交叉叙述,刻画了这位诗人从“为情所伤”到“追求意志独立”的女性自我觉醒过程。曾以《德国姐妹》拿下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导演玛加蕾..详细 >
画面极度舒服,但故事上总觉得欠了点,在对过往亲密关系的追溯上没有什么更深入的推进。
简介很误导,我完全没捕捉到电影中表现““追求意志独立”的女性自我觉醒过程”,相反我觉得她一直很脆弱(一直‘需要’男人)
#BJIFF2023&电影资料馆 “婚姻制度不适合有工作、有思想、有主见的女性”,此句一出,现场响起点点掌声。将过去与当下用平行蒙太奇交织在一起,沙漠之旅,其实就是回溯不幸感情的历程。开头便是超现实段落,女性在黑暗中接起电话,电话那头响起的却是男性的冷笑。“每个人都喜欢你,是不是因为你打扮得像个明星”之类的话语无任何戏剧化的冲突,却又有刀刃的锋芒,揭示了男权社会无意识的对女性的压迫。女性需要通过写作,重新夺得主动权与话语权,第一要务是打破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约束,像《小城之春》中的周玉纹与《她》中的米歇尔那样,夺回对性的掌控。烧掉日记,同时也是烧掉男性对女性的审视,男性缺少女性作为对象,便丧失了写作的动力。对话多以正反打为主,有几处镜头缓缓拉进深入人物内心,结尾打破第四堵墙,给予女性以力量。
20230429BJIFF2023第八部,保利天安门。性别取替阶级成为“正确”与“主流”,因为4P打破了不多的美感再减一星。跟中午的巧克力相比严重缺失蕴藉含蓄,诗歌与文学不是附丽于珠宝窄裙的装点,风流韵事也不是一个女人的全部。对失衡身心关系的过度展现只能加剧对女性作家诗人群体的刻板印象。美则美矣,体会到的尊重十分有限。
Fuck the patriarchy!!
Vicky Krieps超级大女主 很适合她的戏 拍得很稳 两条故事线交相辉映 按顺推进 既以男人投射女性的困境 又以男性输出女性的欲望 我觉得很好 而且非常养眼 去年柏林的精品
当全身埋进阳光下的沙漠,那一种由炙热灼烧产生的窒息感,应该很难不让她联想起自己曾深陷的婚姻泥潭。
和《时时刻刻》有诸多相似:受精神疾病困扰的女作家、英年早逝、三段情节平行交叉、困境都与男性/性别相关。像是把时时刻刻三人合成一人。但最终效果较差。女主的三个阶段/状态之间差别太小,平行交叉又很密集,直接观感是混乱。三个段落人物造型、拍法、视觉等没太大差异,从而让所有的跳跃显得都突兀。时时刻刻的魅力在于虽然是三人,但精神是连为一体的。这个片正好相反,实际是一个人,但三段比较分裂。其次是三段分别都写的不好,不仅缺乏必要的连贯性,表达也不够凝练,剧力分散、精神涣散、言之无物。给人感觉反而是女主面对感情不太成熟,没有真正表达出她的内心困境。最后,缺乏动人的诗意。偏写实的视角却没有抓住多少细节。大部分叙事通过对话完成严重缩窄了表意空间。整体视听调度也非常平庸,没什么特色。@Berlinale 2023
第13届北京电影节第45部。沙漠将万人迷巴赫曼的两段情感联系到一起,一个是束缚与压抑,一个开放和自由。
我好喜欢好喜欢的姐姐🥺
这个电影告诉我们,一定要远离下头男。我的妈呀好离谱啊
玛加蕾特·冯·特罗塔果然是女性传记片大师 打破时间线的叙事 干净剔透的镜头 深沉优美的配乐 呈现出一位女诗人的痛苦纠结和被“谋杀”及“重生”的过程 巴赫曼说婚姻制度不适合有工作有思想有主见的女性 其实这话对男性也成立
文学性极强的作者电影。然而玛加蕾特关于女性主义的表达还是陷入了传记片的囹圄,生活不是词句组成的,小资产阶级文艺批的几句金句或许能激发当下对等的思潮,但不是所有女性都能通过走近沙漠和找三个男的doi来消解情欲和痛苦吧?还是太有钱有闲了
#siff25 “有时候爱上一头猪,并不是你的错。”有些失望。
HKIFF
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特罗塔把题材的历史深度、情感浓度,当然还有叙述难度全部捐弃,只将其扁平化为一般中产女性的男权反抗反婚反育,讨巧无错,但平庸媚俗,一如她的镜头语言以至古典音乐的品味
摆脱Frisch的控制是一段震荡的旅程,而沙漠之旅只是在终点附近的徘徊,废笔较多。
#13thBJIFF 保利国际影城(天安门店)。8/10 电影以交叉叙述的故事结构,将不同时空下的人物情感故事交织一处,串联起巴赫曼追寻自由独立和自我救赎的沙漠旅程。日记作为男性对女性无意识审视评判规训的象征物。荒芜的沙漠,是痛苦情感经历的象征,也是被压抑被摧残被埋藏的女性自我的化身。时空的错乱反映人物内心的波动,梦魇以及打字机噪音成为创伤的具象。冷暖色调转变反衬压抑到自由的情感状态,成为无意识自我在现实中的投射。而沙漠中的多人场面,更像是一种超现实的表达,以性解放成为自我意识觉醒和独立的象征,被黑色梦魇和绝望无助包围着的巴赫曼,在广袤无垠的沙漠绽放出动人的笑容,这一幕非常有力。“婚姻制度不适合有工作、有思想、有主见的女性”,此番话落,观众席响起阵阵掌声。
男人无趣,意识到有毒关系还深陷其中的女人无趣。看了下前排评论叫好的都是男性观众,只能说女人不懂女性,男人更不懂女性。全片有点意思的部分都是片中的Ingeborg展露自我或者与世界关系的部分,最让人动容的本应该是关于太阳之诗的朗诵,在片中突出的又是对异性的吸引,无趣至极。如果与年轻美丽的男性4p就能完成对“小资产男人的复仇”,我想她还没有解放自我,反而深陷其中。好奇现实中Ingeborg的生活是怎样的,所谓爱情又占了多少比例,如果诚如电影所述,我只觉得遗憾。而电影如果只突出性缘关系,忽略仅仅是她作为她的部分和她与创作的关系,才真是本末倒置。
在女主说出“婚姻制度不适合有工作、有主见、有思想的女性”时,和身边不认识的女性观众相视而笑然后一起鼓掌的时刻,将是我这届北影节最快乐的回忆了(女主金句何止于此)。和年轻小伙4P后女主在沙漠上雀跃着迎接新生活,也是只有女性导演敢拍和能拍得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