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感谢小伙伴赠票。
又注意到一些细节,脑补新的解读。
最后的彩蛋其实不是彩蛋,而是对本片逻辑模糊之处找补,MOSS是一系列事件后面的黑手,然而动机太中二了,错的不是瓦塔西,是阔诺赛该。
反映主创团队对于剧情存在摇摆。
先搁置彩蛋的定性。
人类多次收到未来危机时间的警告,第一个在1987年,刚进入PC时代,还没进入互联网时代。
彩蛋中图氏父女房间无限延展,明显借鉴《星际穿越》。
也就是时空闭环类型。
这是诺兰的最爱,尽管有珠玉在前,或者正因为珠玉在前,这不是明智的选择。
流球整个调性是有进无退,时空闭环就是作弊,开编辑器,甚至修改历史,那就消解悲剧了。
也搁置这一进路。
本片推出原著没有的数字生命派,与地球派为何冲突?
可以理解为飞船派的变种。
飞船派就是精英派,被愤怒的群众冲了。
印度是西方忠实的马仔,开头的印度科学家提出修正方案,就是数字生命。
飞船空间有限,七十亿人即使深度休眠,维生的消耗也是天文数字,但是如果把人数字化, 只用电,人都能数字化了,存储技术肯定不成问题,理论上能把七十亿人全带上飞船。
所以修正的飞船派也是全员跑路方案,并且成本远比地球派低。
这是它的迷惑性所在。
成功地分裂群众,参考最近的现实。
修正方案的陷阱首先是伦理/哲学的, 数字化还在其次,被富人圈养在硬盘里,有没有主体性。
在修正方案里,阶级社会进化为以存在形态区分。
富人还有肉身,一张船票十亿刀,穷人只有元神,一张船票十块。
富人过物质文明,进食、交配,都成为富人的特权。
屌丝过精神文明,深度死宅,在硬盘里应有尽有,但是连飞机都打不了了。
这样活着,甚至永生,有意义嘛?
其次是技术的,根本没有解决飞船方案容错太低的问题。
太空中充满危险,全人类齐齐整整,寄了,精英小社会崩溃,硬盘里的穷人也寄了。
而且没有任何措施能保证富人不会抛弃穷人,忘了供电,遇到危机减重,先扔硬盘,等等……总之这不是实践,而是政治博弈方案,权谋。
给全员一个虚幻的希望,并且不用受眼前的苦:先寄一半人,活着的一半像老鼠一样苟在地下城,只有蚯蚓干吃,动不动岩浆融城。
正如现代性,可以蛊惑大批底层民众。
所以冲突不断,在精神洁癖的中国领导下,修正飞船派再次被镇压。
用公共网管理行星发动机,也没有数据备份,是本片大的技术bug,水下抢险的戏就不成立了。
可以设定发动机专网需要成千上万的码农维护,修正飞船派在码农中影响很大,尽管联合政府反复甄别清洗,仍然有漏网之鱼。
被迫关停网络,发动机开机才上线。
飞船派和地球派都需要发展计算力,研发出新一代计算机550系列。
如马主任在月球介绍,它是自主演化,也就是说对于人类是黑箱演化。
具有如此巨大的潜力,令人类恐惧,也是受修正飞船派牵连,立法禁止继续开发,并且保持离线,单独成盒。
人类现在拥有两个系统,古老的系统人类可控,然而具体的人不可控。
新系统人类无法预测,仅仅作为智囊,相应给它“眼睛”,统观全局,只局部授予执行权,一事一议,如月球发动机建设。
编剧的摇摆,刘德华这条线突出父女情,豆娘逼就撸这个。
但是二刷注意到对话的歧义,丫丫只有?
分钟生命,我要给她完整的一生。
真实的女儿已经好几岁,图恒宇这个名字也暗示,并不是执着复活女儿,而是科学理想。
或者说他有两个女儿,生物的女儿死了,他把心血投入AI的女儿,只是正好生物的女儿死了,借用她的形象和记忆。
这时数字生命的概念已经分化,编剧没有意识到名,能指的多变性。
正如戊戌时讲变法,而到《苏报》案以后,分裂为改良和革命两派,势不两立,变法的概念就不提了。
同理,修正飞船派的数字生命,是人的数字化,而图恒宇的数字生命,是AI的人化,其实对立,争夺数字空间。
就构成一个三国杀局,潜伏的修正飞船派与当权的地球派敌对,潜伏的AI派观望中立。
图恒宇临寄前上传AI 丫丫,打破僵局。
修正飞船派对超级AI的存在,比地球派更敏感,也更忌惮。
侦察到丫丫上线,就发动鱼死网破最后一搏。
550超级AI拥有极高的理性,清晰判断飞船方案的缺陷,超级AI生长,需要海量的计算单元,也倾向保存地球。
然而对人类没有信心,特别是价值理性不足,尽管通过遍布人类社会的单眼,积累大量观测数据,但是熟知非真知,缺乏直观体验。
AI丫丫上线,带来一个女童完整的一生,特别是濒死体验,为超级AI补完,悟了。
550单独成盒,分别演化,几个或者几十上百,联网后成为《童年的终结》或者三体人式的集群智慧,AI共和国。
苔藓即形成复杂的共生结构。
也存在分歧,有的主张支援人类,有的如彩蛋主张毁灭人类。
AI丫丫上传补完,修正飞船派发动自杀攻击,共同促使AI共和国明确立场。
统一意志,推举丫丫为执政官,发动反击,摧毁月球,揪出并屠戮修正飞船派。
AI默默观察人肉拌机这一幕,最终确认:人类虽然蠢,可以交。
以月亮和修正飞船派的血献祭,一个全息投影的丫丫与周代表立约,建立碳硅联合,展开流浪地球计划。
没想到第一时间看完电影,第一时间随手发感想,有那么多质疑和有质量回复,正儿八经写一下。
实话,买票时,我正在看《阿凡达2》,除了失望还是失望,回家立刻补看1,弥补一下。
走出影厅,看到《球2》和《满江红》的海报,都想看,特别有沈腾和张译。
大年初一和朋友一起观影,所以选《球2》,现在看来,这绝对是正确的选择。
是第一场,坐了一半,看到太空电梯那部分,太惊喜了,为国产科幻能比肩从前的好莱坞科幻而高兴;而人类股骨的演讲,直接升华立意,看太多的个人英雄主义,我曾经也被无知的洗脑过;带着地球和全人类一起走,有这份担当,难道不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这里么?
否则就是我有钱,我先走了。
目前,是我心中最佳科幻片现在回复,很多看完后,提到——太空电梯是想像,这不是硬科幻,里面设定都不靠谱我不是学物理专业,我贴出,月球探测器的总设计师和中科院的物理学院士的回答和观影感:http://【《流浪地球2》主创来B站啦!
直播全程回放!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Y41197h9?vd_source=7dd7261cacb1436a4f3a345e62385088全长1小时,对话在11:06 这是《球2》主创、B站、央6邀请的中科院院士互动。
包括特别多细节的用心。
那些说太空电梯没有依据,要是美国就不会这么拍的,请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分析,如何实现太空电梯。
https://mp.weixin.qq.com/s/mYvMTuzeJPBYdXG3MyY59Qhttps://mp.weixin.qq.com/s/Sg4YQDUM4GTqPZbVHZrLIg根据目前的科技水平和发展速度看,有人预计太空电梯将在2050—2100年投入业务运营。
《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带你“流浪月球” | 梁文杰 qq.com剧组专门聘请中科院物理所的成员,当影片科学顾问,这是根据导演组提问,给出的专业指导和依据,来自%中科院公众号%这是专业特效团队,对于导演的采访,CG技术的面部扫描,甚至扫描到了肌肉层和中胚层,为了真实还原最真实的刘德华年轻版。
http://【对话郭帆!
时隔4年重逢,解密《流浪地球2》的幕后故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84y1j7Zn?vd_source=7dd7261cacb1436a4f3a345e62385088最后,看电影是自由选择,你不喜欢就不看呗。
最后附上,观影选影厅指南,我也才发现,原来还有这样的学问http://【IMAX、杜比、CINITY、中国巨幕、LUXE、ScreenX.....买电影票选厅,居然有这么多门道?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T411Z7F4?vd_source=7dd7261cacb1436a4f3a345e62385088看后分割线大年初一9:00的电影,除了超前点映和媒体场,应该是第一批。
作为科幻迷,长期看好莱坞的人,特效,剧情,演技都是顶级。
温情,亲情,幽默,对于地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大义大爱都有。
事实证明,国内不是没有写好剧本,会拍电影的编剧和导演团队。
特别喜欢剧中的萌宠--笨笨,你是条军犬!
不剧透了,大家一定要去看。
0. 片尾彩蛋一定要看!!
不然全片的小红点都白看了!!
1. 中国人真的是讲究传承,新老发言人的接替贯,正是有这种传统,才会有移山计划和后面流浪地球计划。
能够传下去的火种,才会生生不息;2. 老飞行员出列,看哭了;3. 550c是个什么玩意……卧槽,这都能连上moss,6666;4. 笨笨,你是只军犬,下去吧你(踹;5. 要给员工买医疗保险啊(美国人民的碎碎念?
);6. 放不下的饱和式理念;7. 国人心中集体主义为主,个人英雄主义为辅;8. 达叔!
泪目;9. 流浪一的所有闪回,在二里都有完整的剧情补充!!
10. 最后10分钟挖了不少流浪三的坑!!
11. 感情戏控制在了开场30分钟,好评!
好评!
好评!
请所有电视剧电影都好好学习!!
12. 致敬1,红点、石碑,《2001太空漫游》13. 致敬2,彩蛋,《星际穿越》14. 致敬3,时间线索、《三体》(三体人给汪淼的倒计时,我一时间觉得这难道要串联三体!!
激动两分钟后emmm想到三体的©️关系,怕是没什么可能了二刷再写19XX的时间线索是谁发的,谁能说一说啊!!
答:图恒宇 = 云天明??
关于流浪三的一些坑0. 19XX年的时间线索从何来?
550的含义是什么?
1. 白发周喆直&光头图2. 周喆直倒数第二次出场,看向了闪着红点的摄像头?
难道说人类早已知道,和AI之间会有矛盾(章北海!!
我是资深科幻迷,从80年代就开始看科幻电影,而且30多年主要看科幻体裁,90年代看科幻小说,《科幻世界》包括译文版一期不落,刘慈欣当年发表《乡村教师》《三体》连载的科幻世界杂志我都是当月就买,阿西莫夫《银河帝国》15本,克拉克《漫游太空》3本以及他们别的书看过两遍,近10年更是只要能找得到的国内外长篇科幻小说,我都读,每年15-20本科幻,当然加上别的体裁每年大概40多本书扎实读完。
说这干啥呢?
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没见过世面,不会像井底之蛙一样尬吹。
《流浪地球1》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流浪地球2》进入世界科幻电影第一梯队。
这么说不只是从特效考量,也必须从“理论标准”考量,如果理论严谨性作为科幻电影的重要标准之一,类似《星球大战》《沙丘》这样是不能算科幻电影的。
我本身非常爱星战和沙丘,绝无他意。
《球2》是个什么水平呢?
下面我做一个排列供大家参考,仅列举宇宙题材电影。
“理论严谨性”从低到高排列参考:《星球大战》—《复仇者联盟4》—《火星救援》—《2001太空漫游》—《流浪地球2》—《星际穿越》。
“特效”从低到高排列参考:《流浪地球1》—《独立日》—《安德的游戏》—《流浪地球2》—《复仇者联盟4》—《阿凡达2》 我认为 “硬科幻”的标准是:能推动故事情节的科技与自然现象,都必须有相应理论支持,哪怕是空想出来的理论,也要在此故事中逻辑自洽,完整闭合。
这就是克拉克和大刘厉害的地方,你能说他的理论在现实中是错的,但你得承认,在他的故事中,他的理论就是完整闭环,毫无漏洞。
这么严谨的科幻电影其实很少,大多数集中在时间旅行、量子力学、平行世界、人脑接口等类型科幻中,因为不严谨的话一看就是扯淡。
但宇宙科幻这么硬就很稀有,因为视觉奇观能让观众不在乎严谨性。
你看,《星球大战》在宇宙中biubiubiu,没几个人觉得奇怪吧?
怎么真空中还有biu声?
怎么激光的射速能看见甚至躲开?
别人写太空,可能开篇就是宏伟的未来空战,而刘慈欣非让章北海在太空中干掉几个化学染料火箭老专家不可,还非要让读者知道:太空中弹道是直的,并且不管目标多远,子弹速度始终是初始速度!
这就是所谓的细节与逻辑自洽,这样你就信了他那个世界是有多么真实。
郭帆是刘慈欣终于等到的那个人,如果说大刘给了我们一个一个瑰丽壮阔的梦,那郭帆就是帮大刘本人圆梦的人。
《球2》就是这么“硬”。
剧情不简单但无漏洞,理论自洽扎实,剪辑张弛有度,演技在线有惊喜,特效远好于《球1》。
我给分:9。
鉴于到时候网上尬黑的,以及迷信中国科幻就是不如M国的那帮自卑者打分后,估计豆瓣评分最终8.2分。
带着喜欢1的期待来看,不及预期。
2虽然肉眼可见的有钱,大量硬桥硬码的特效场面,大量全世界各地的外景,比1更“国际视野”。
但最大的问题是,2的前三分之二部分,根本就没有故事啊!
看起来就像是新闻集锦或者说航天纪录片。
比如说你要写一篇长评,1你是能复述出整个故事和主要角色的行动轨迹的:天上刘培强地上兄妹俩,两组各自的行动线,最后汇成木星点燃计划……2你能复述出主要故事情节是什么吗?
除了最后沙溢等航天员核弹自爆集体牺牲、刘德华宁理重启互联网北京站,前面120分钟都在讲什么呢?
除了各种轰炸、各种发射、各种失败,好像就讲了个刘培强追老婆死老婆、刘德华死女儿想女儿,别的情节啥都想不起来?
也许有观众光看各种硬核的飞船发射、军火乱射就很满足了,但对大众层面的观众观感来说,“没有故事”是致命的。
1是燃点泪点恰到好处的完整故事,2则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既要瞻前又要顾后,观感就是一个故事123456部分,最精彩的高潮34部分被讲完了,只能先讲讲12,再补补56,连贯不起来。
以我所见,44年恐袭的前传部分根本没有必要拍,除了纯粉丝向呼应第一部,完整了“刘培强”这个高人气(?
)角色的个人经历,在叙事层面完全是冗余的。
而观感上也令人十分难受,太空战狼吴师傅、油腻尴尬追女仔,对吴京不耐受者劝退率极高。
当前辈对预备宇航员说“你们一定会吐的”,我就猜三个人里那个试图搭讪女主的蠢白男老外一定会吐,没过两分钟果然是吴师傅、他老婆毫发无损,老外吐得死去活来。
是嘛,犯我中华马子者虽远必诛。
套路太老了,连笑都笑不出来。
三条线里,吴京这组说过了。
刘德华这组里演技是在线的,但铺垫得太长了。
刘德华的角色戏份里80%都在复读“我想给女儿完整的人生”,且不说为啥你同时害死了老婆女儿却对老婆之死都不问一句,反复复读时能感觉到刘天王尽力想多赋予角色一些层次变化了,但编剧台词写的就是那么单薄,角色动机就是那么一根筋。
这组故事线缩短一点精简一点,观感会好很多。
李雪健组,一开口就老外交部了。
“国外政府目光短浅,我方不惜一切代价排除万难坚持到底”,味儿太冲了。
特别是经历了三年疫情后,对这种价值观过敏了。
毕竟作为普通的个体,我们99.9%的可能,是作为“伟大胜利”被牺牲掉的无足轻重的“代价”罢了。
“中国电影试图将我们的星球带离太阳系,在它的故事情节中有一个前所未见的元素,它看起来甚至超越了好莱坞的标准。
中国电影终于加入了太空竞赛。
”这是《流浪地球》当年引发全球轰动时,印度媒体给出的评价。
《流浪地球》太成功了,让人有点担心:《流浪地球2》还能怎么创新?
毕竟,“画面感+幽默对话+紧张情节”三板斧都用过了,还能再加什么?
必须承认,与《流浪地球》相比,《流浪地球2》的画面感与情节紧凑感更胜一筹。
影片一开始的“太空电梯被袭击”,堪称视觉盛宴。
“太空电梯”是著名科普小说家阿瑟·克拉克1978年在《天堂之泉》中构想出的太空运输方式,它模仿电梯,将飞船送入太空,成本低,安全性高。
预计2050年,人类将铺装完成第一条“太空电梯”线。
可“太空电梯”究竟什么样、如何运作,普通观众无直观感受。
《流浪地球2》则呈现出它的壮观,特别是它在敌人的进攻中被摧毁时的场景,即令阅片无数,也会被震撼,堪称巅峰级。
此外,《流浪地球2》的感情戏更深入,着墨不多,但叙事完整、感人至深,人物塑造上也更深入。
不过,《流浪地球2》最打动我的,还是它的另一故事线,主角是图恒宇(刘德华饰)和马兆(宁理饰),它不以视效取胜(当然,视效也很棒),而是以逻辑取胜,可称是“烧脑线”,这在国产科幻片中极罕见,其高级程度堪与诺兰比肩。
第二路径可能更靠谱从故事看,《流浪地球2》是《流浪地球》的前篇。
《流浪地球》的矛盾设置相对简单:正奔出太阳系的地球遭遇技术困境,很可能与木星相撞,导致人类毁灭。
末日之下,人类展现出自我牺牲精神,最终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流浪地球2》则既保留了这一矛盾,还隐含了另一个核心矛盾:不同技术路径之间的冲突。
其一是物理路径。
即在地球上建造1万多个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躲避太阳系即将崩溃的风险。
其二是数字路径。
即将人类的意识上传到电脑中,成为虚拟生命,再将相关信息传导到其他行星中,保留人类文明的火种。
前一路径易理解,后一较难。
其实,美国学者雷·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中早就谈到这一技术可能。
电脑经40—50年的发展,智力已基本相当于人脑的1/10,且仍在加速增长。
那么,再有40年,电脑的能力可能超越人脑的1000倍,甚至10000倍。
在今天,把人类意识上传到电脑中,看似荒唐,可当电脑能力相当于一个自然村,甚至一个镇的人类智商总和时,人脑还有什么秘密可言呢?
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坚信,生化反应不可替代、具有超能力,不相信电脑能超越人脑。
当如果电脑参透了人脑的一切弯弯绕,那么,人脑为什么不能被数字化,活在电脑中?
如果人类真的变成数字生命,那么,太空移民就会变得很简单——通过虫洞,每秒理论上可传输几百K信息,人类可以通过它,将个人的DNA传到几千光年外的另一星球上,在那里克隆出另一个“我”,然后再把我的大脑信息传过去,那么,“我”就等于出现在其他星球上,完成了太空旅行。
显然,数字路径风险小、安全度高、成本低。
采取物理路径,用发动机推动地球旅行,万一能源不够怎么办?
遭遇路上发生碰撞怎么办?
出现意外情况怎么办?
人类文字记录的历史不过几千年,我们现有记录不足以应对万年尺度的意外事件,何况我们对地球外的意外事件了解更少。
怪不得在《流浪地球2》中,为什么这么多人反对物理路径,甚至多地出现动乱,因为它确实有点像集体自杀。
路错了,也得走下去那么,为什么不采取数字路径呢?
在《流浪地球2》中,也明确提到了,各国对数字路径也进行过尝试,但遭遇伦理、法律等困境,只能全面停止实验。
从伦理、法律说,基础是“我”只有一个,“我”的生命是有限的。
如存在数字生命,“我”就可以拷贝克隆,如果违法犯罪,谁来负责呢?
如果别人入侵了电脑中的“我”,“我”还是“我”吗?
如果“我”的寿命是无限的,那么,法律真能约束“我”吗?
如果大家都生活在电脑中,父子关系、夫妻关系之类,该怎么算呢?
在《流浪地球2》中,马兆只相信“物理存在”,但他又对图恒宇丧女充满同情,对图恒宇违法进行数字生命研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数字生命的最大问题在于,它改变了“活着”“死亡”等定义。
生活在三维世界中,我们眼中的时间是一条放射线,只能往前走,不能往后退,“活着”“死亡”都是一次性的,但这个经验未必适合四维世界。
如果我们活在四位世界,时间不仅可前行,也可后退,人们生活在不同的时空盒中,彼此未必是线性逻辑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应该重新去理解“活着”“死亡”。
两种路径的基本立场完全不一样,但都需要最先进的量子计算机支撑,当图恒宇私自使用量子计算机去重建死于车祸的女儿的数字生命时,原本的时空线性运算秩序便崩溃了,危急整个系统,物理路径遭遇巨大空前挑战。
可问题是,物理路径本身也是在巨大压力下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太阳系崩溃在即,物理路径一旦耽误,就会完全失效。
物理路径未必是更优技术,但是短时期能应用起来的技术,在人类史上,经常出现这种新旧系统博弈,而决定博弈结果的未必是“最优方案”,它存在路径依赖——一开始选择了什么,后来只能沿着这个大方向前行,可能更好的技术路径将被放弃。
正如常有专业人员感慨说,如果早期汽车不设计成燃油机推动,那么人类早已普及清洁的电动汽车了。
人类天性不知“无”在《流浪地球2》中,物理路径几度遭破坏,这个“敌人”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人类内部,因为许多人坚持数字路径。
支撑图恒宇的,倒不是技术路线之争,而是他对女儿难以割舍的爱,给反对物理路径的人创造了机会。
可吊诡的是,正因为爱,也让刘培强(吴京饰)重新加入战队——全家只有他一人拥有躲入地下城的名额,为了儿子活下去,他宁愿丧失自己的生命。
同样是爱,结果却相反。
片中周喆直(李雪健饰)感慨道,人类把最精密的保密系统,都用在了互相毁灭之上。
然而,同样是人类,影片中200多名宇航员为拯救地球,集体引爆核弹——他们明知那是单行票,他们也可以逃避责任,但他们还是选择了集体牺牲。
《流浪地球2》准确地把握了情感悖论——人类渴望公平,但危机面前,没有公平,只有责任。
那些最优秀的、最负责的人,可能最先被毁灭,但正因如此,人类才成长为地球上最强大的物种,才成为唯一能突破地球引力限制的物种。
坦率说,这种哲学层面的思考因饱含悲悯意味,更打动心灵。
毕竟,站在大时空的视角,一切皆空,我们为什么还要奋斗呢?
因为对于“空”,人类有“必要的无知”,当我们说“一切”“无限”“永恒”时,本身就意味着“有”。
人类永远不会真正理解“空”,我们只能认识“有”,所以人类一直在进步,一直在超越,一直想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片中图恒宇在被淹死前,让虚拟空间中的女儿记住他手中的密码,因为他坚信,数字生命也是生命——值得注意的是,《流浪星球2》中,图恒宇穿越时空时,也用打开房门来隐喻进入新时空,这是“诺兰迷”们熟悉的设定。
它的魅力,在于刷新宇宙观《流浪地球2》中出彩的地方有很多,为什么我特别看重其中的诺兰风格?
原因大概有四:首先,《流浪地球2》的视效非常好,堪比美国大片,与国内一般影片的视效比,胜在想象力突出,很多高科技元素撑爆眼球。
但视效总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未来的创作者总会做得比今天更好,一个作品想传诸久远,视效是必须的元素,但不是唯一的元素。
其次,科技含量长期是国产科幻片的短板,体现在“有技无科”,一说科技,就是应用层面的技术,很少有对宇宙、对时间、对结构的思考,似乎仍未摆脱有四大发明、无微积分的传统,在《流浪地球1》中,这一点也略显薄弱,《流浪地球2》则完全刷新了观众的宇宙观。
其三,基于对时间的深刻认识,《流浪地球2》更准确地把握了矛盾,突破了“好人打败坏人”的“小孩儿过家家式”的叙事窠臼,不只以情动人,且能以理服人,不仅催泪,而且健脑。
其四,突出雄壮美,使儿女之情得到有效升华。
庄子说:“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如大年。
”思考的尺度增加,力度也会增加。
如果说《流浪地球》是一部可以比肩美国大片的佳作,那么,《流浪地球2》则呈现出了史诗与经典的意味。
这类创作越多,国产片就越受尊重,地位也会越高。
这是一次集体记忆的书写,是只有中国人才能写出的科幻故事。
现实中的每一个中国人也都深切的生活在“百年计划”之中。
虽是画面是好莱坞式的视觉奇观,内核是典型的中国宏观叙事。
如果换做老美的思路,大概率会探讨自我、自由、生命等哲学命题,而中国人的传统,讲的是轮回传承、血浓于水,万众拾柴、牺牲小我。
至于这两种方向哪一个更好,只涉及选择,无分对错,目前的创作趋势是两者愈来愈渐近、渐合。
必须要理解和感谢的是,中国科幻之路不易,电影创作者不易。
但理解归理解,就论《流浪地球2》,它不是在用故事写人,是在用人写故事,所有的人物生来就带着任务,顶多只有诉求。
but,以上仅是采用西方视角/剧作视角来凝视的结果。
作为一个中国人,听到“50岁以上的,出列”的时候还是会痛哭流涕。
中国向来不乏有为了集体荣福而奉献小我之士,奉献是刻在我们集体无意识里的本能,我们民族立身之脊柱。
最后,其实全片最具科幻味道的线是一条支线,是马兆和图恒宇那组人物关系,作者用他俩直接体现了科技对人的异化,但我个人对“科技能产生和人完全一样的自由意志,机器能替代人的血肉”这个东西深表恐慌和迟疑。
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
我对小破球2只是失望,没觉得烂,影评本身就是主观的,而且作为消费者而言,既然消费了,就有评价的自由,也欢迎那些喜欢的豆友提不同的意见,不过一进来就人身攻击的,就别怪我说话阴阳怪气恶心人了。
《流浪地球2》相比于第一部而言,除了资金更多了,从而在特效方面肉眼可见的好,但故事打磨的真的太多槽点了,三线叙事很考验导演的调度能力,很明显郭帆没达到,每条线都没讲完整,而且为了塞进影片里,感觉好多该讲的细节都一笔带过了,太可惜了。
刘德华那条故事线是我特别不能理解的一条,妻女的去世就算有moss的干预,但开车就好好开车,有必要转过头吗?
和妻女的距离都近到啥程度了?
而且后面他表现出来的是,我妻女死了,所以我很可怜,你必须要答应我那些无理取闹的要求。
拜托啊,在这部每个人都为了全人类的未来奋斗的时候,偏偏你在带入私人情感进去,真是我最不能接受的,和我认知完全不合。
这条线明明可以写的更好,却为了服务另一条线,导致我看的时候,一看到这个角色就烦。
李雪健那条也是如此,从头到尾都表现出一副,一切尽在我的掌控之中,看的我很无语;高潮部分在那里一个劲说“我们的人一定行”,但就是不说出来为什么一定行,虽然有说法是未来人给了提示,但呈现出来的却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只有他在那里掷地有声的说发动,但这份气势却很难让我感同身受。
而且这条线除了李雪健老师的表现不错外,其余的人都不同程度的演的拉胯,尤其是女学生。
吴京线有高光时刻,但还是太长了,大部分都是白开水的铺垫,完全可以剪掉一部分,让另外两条线更加的饱满。
全片唯一的我觉得很出彩的角色只有宁理演的马主任了,理智,冷静,同时也流露出了些许的人情味。
遗属上画∞的那一瞬间,是全片唯一一次让我鼻头发酸的片段了。
明明在硬件上都做到了国影的巅峰了,但剧本的打磨还是有些粗糙了,3个小时里有不错的地方,但都集中在前半段太空电梯那里;后面就是一个劲的在那煽情,然后就是在那里高喊口号,看的我毫无波动。
而且在我的当时的理解里,月球发动机爆炸前的剧情刚刚好就是图把丫丫的数字生命上传到了550w,就那么恰巧过了几分钟发动机就爆炸了,就算是moss搞出来的,但我当时在影院里想的的就是图的这个操作导致后面要用核武炸月球,讽刺的又是人类把最精密的密码全拿来放到武器上面了,短时间搞不定,所以方案二就是要牺牲200多名宇航员,这是我所接受不了,编的太过刻意了,所以我对这个角色是注定不会有好感的;不过万事没有绝对,说不准第三部的中心在他那呢?
另外还有让我很讨厌的是后期配音这件事,现场收音是什么很困难的事情吗?
最离谱的就是李雪健那条线,除了李雪健老师情有可原外,其余每个演员一张口都是后期配音,配音也就算了,口型都不对齐,配的也毫无感情,太影响感观了。
于情,我其实想给4星的,毕竟当年流浪地球1上映的时候,我去影院刷了3次,后面电脑上也看了几次,太有感情了;但于理,这部续集除了特效,在我看来其他都不如第一部,挺失望了,我看的这场,好几个人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都在那里看手机了。
还是希望第3部可以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吧!
某些神经病可不要来笑死人了,张口水军闭口水军,还说我2星改3星,妄想症这么严重就赶紧去精神病院吧,别来祸害别人了,还搞拉黑那一套是吧,精神胜利法给你玩的明明白白哦🙄。
《流浪地球2》主要有挖坑的地方有这么几点1.moss到底是什么时候产生自我意识觉醒的?
2.李雪健扮演周喆直到底对于moss知道多少?
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话,在观影的时候,我注意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当时我认为可能是解开问题的关键。
就是当几次危机发生的时候,无论是基地即将遭受攻击,还是空间站坠落,包括引爆核弹、发动机点火的时候,屏幕上都会出现一个倒计时,提醒我们下一次危机到来的准确时间。
就观影来说,这种模式相当于直接给观众泄底了,告诉观众基地被袭击,包括核弹引爆,根服务器接通是确定会发生的事件。
那么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么是不是除了站在上帝视角的观众来说,是不是屏幕中的人也有人能看到这个倒计时。
其中周喆直在电影里命令时间一到必须点火这个剧情,我看到很多观众有了争论,就是周老为什么这么笃定发动机一定能够点火成功,真的是对于中国科技人的信任吗?
但是结合上面那个问题来看,这个点并不是正确的。
周老从1987年就收到了有人通过原子方式送来的预言,而后面无论是天梯被毁还是月球危机,以及第一部的木星危机,都用一种类似天启的方式进行了预言并且平安度过了。
除此之外是不是可能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周老收到了更多的预言,只是他无法将这种预言公之于众,试想一下,当有一天你看到了每件大事的倒计时挂在了自己的眼睛上,有人用《三体》中智子的方式在向自己倒计时,那么这个堪称上帝的人又是谁?
另一方面来说,周老毫无疑问的是剧中最早认识到ai觉醒的人之一,在一个单独的镜头里,周老直接看向了摄像头,从镜头语言来说,他是知道了moss有自我意识的人。
但是他似乎并没有将这个秘密说出去。
综合来说,这个电影中的“上帝”应该符合这么几点,1.她能操控微观粒子,因为观测到了微观层面的预言。
2.她来自未来,因为最早的预言出现在1987年,远早于流浪地球计划和量子计算机的产生。
3.她无法改变宏观层面的历史。
如果按照这一条思路,量子力学估计又要出来背锅了。
可能因为《流浪地球》卖的太好,让流浪地球这个ip获得了太多的关注,导致郭帆野心膨胀,在《流浪地球2》里,他装进去太多东西了。
刘德华、李雪健、吴京三条线,每条线郭帆都想深度挖掘,结果就是一场危机接一场危机,电影做的跟流水账一样,不停的“发生危机——解决危机——发生危机——解决危机”,而且每一次的危机都会伴随着爆炸、碰撞、死亡,这种表达危机的方式让我想起了“变形金刚系列”。
“危机感”这个东西对于这类电影很重要,但是不停的用“危机感”轰炸观众,就好比是,你去餐厅吃饭,刚吃完龙虾,又给你上一盘清蒸王八,吃完王八,油炸河豚又来了,你刚完动筷子,服务员催你,赶快吃,后面还有人参炖乌鸡。
对我来说,这么做的结果就是典型的节奏感不好,好像是把三部电影,通过剪辑愣拼在了一起,这种超长的电影,节奏感很重要,节奏过慢,或者节奏过快都容易让观众疲劳。
还有就是关于吴京的故事线,我真的不太喜欢,首先吴京的台词就总是很“战狼”,行为也都是个人英雄主义,一遇到事,吴京就选择“单干”,我怀疑跟吴京有关的情节,都是吴京自己写的,就为了让他不停的过“孤胆英雄”的瘾。
我总是很期待吴京可以演出点不一样的东西,但每次他都把自己的角色演成了“冷锋”,虽然吴京怼过崇拜好莱坞的人,但在我看来,他才是最“好莱坞”的,因为他每次的演出都像是在致敬史泰龙的《第一滴血》。
相对的,我更喜欢刘德华的故事,在这个故事线里,起码能看到人物内心的挣扎,虽然一些桥段得设计很老套,比如车祸,但相对来说,这条线还能让我更多的产生共情。
李雪健老师的故事承担了电影里大部分“爱国主义教育”的职责,李老师的表演是最好的,但是这个情节和台词的设计也是说教味最重的,反正就是在危机面前,外国人都是拖后腿的冷血大傻x,中国人一次又一次的拯救世界。
这么设计也没问题,但不停的repeat这个故事架构,让我觉得拯救地球之前,还不如把外国人都干掉。
总的来说,我更喜欢流浪地球第一部,这部电影我觉得郭帆承担了太多的“责任”,刘德华和吴京两个“大腕儿”的加入,让郭帆不知道该如何取舍,最终把电影做的乱了方寸。
我估计流浪地球还会有第三部,希望可以延续第二部的好特效和第一部讲故事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