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承传“铁人”精神,对抗现实困境,为国家贡献一份力①对80后石油工人来说:1960年,王进喜生前带过的一个队伍1205钻井队打出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为中国石油事业发展掀开新的一页。
40多年之后,1205钻井队的成员大多是80后的年轻人,他们中除技校生外,许多人有大专以上文凭,还有20人具有本科学历,72名职工平均年龄27岁。
电影《铁人》完美地再现当年的“铁人”精神,从电影中学习这种精神,在工作中拿出坚毅不拔、艰苦奋斗的工作态度,为国家为人民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这也是新一代80后石油工人的巨大重任。
②对普通的80后一员来说: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需要新一代树立起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干净,同时80后这一代人经历过SARS、5•12地震这些灾难,目前又遇到全球金融危机、H1流感病毒的蔓延,在众多灾难当头,我们80后应该学习影片中的“铁人”精神,以坚忍不拔的品格面对压力、迎难而上不退缩,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共渡难关,“铁人”精神也需要80、90后未来中国的中流砥柱继续承传和发展。
2、偶像派演员、实力派演员共同出演剧中出现的不少青春偶像,他们不少也是80后的偶像派人物,这是影片的一大卖点,如刘文瑞的扮演者小张铎,现年25岁,现实中的他外表清秀、气质儒雅,曾出任多部广告片的代言,经导演从五万多名人中精心挑选出来,虽是第一次上银幕,却把逃兵刘文瑞一角演绎得淋漓尽致;刘思成的扮演者刘烨,正是80后一代观众最为熟悉的演员,他高大猛健的身形以及一双深邃忧郁的眼睛,常常成为影片中角色诠释的绝佳外形条件,同时他细腻极致的演技,更是奠定了他多元化的演绎道路,由最初的1998年的《那山那人那狗》到《蓝宇》到后来的《保持通话》,还有正在杀青的《男儿本色》,包括这部《铁人》,刘烨很好得诠释了一个患有“沙漠综合症”、又怀着对父辈铁人精神的敬仰之情、又为友情抛头颅洒热血的好男儿形象,刘思成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正是当代80、90后身上缺乏的那种品格。
实力派演员吴刚出演“王进喜”一角,具备戏剧表演底蕴的他演技超群,真实自然地诠释出了“铁人”这一角色及其思想内涵,从《潜伏》里的陆桥山,到《梅兰芳》里的费二爷,再到《铁人》里的王进喜,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表演方式,让观众都大吃一惊这些角色都出自吴刚一人之手。
3、电影画面气势豪迈、行云流畅,堪比好莱坞大片“很少看到有像《铁人》这样的主旋律电影拍得如好莱坞大片一样的风格”——这是CCTV6《首映》栏目制片人、导演田华女士在概括这部电影的独特性方面说出的一句话,她引用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老师的一句评论“隐匿式的电影风格”,就是这样一种电影的拍摄手段,靠着镜头无声地在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
尤其体现在影片最后,刘思成营救好友赵一林、郭小米那一段画面,画面完美呈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恶劣天气,大风加大沙的场面与白云、红霞蔓布的宁静天空形成强烈的对比,侧面烘托人物坚忍不拔、迎难而上、牺牲自我的稳重、豪迈的品格,影片最后刘思成在死亡边缘看到了父亲坐在“铁人”的单车后座,而后又看到了自己坐在了“铁人”的单车后座,道路四周尽是浓郁的树木、鲜艳的色彩渲染着整条道路,道路是没有尽头的,预示着两代人各自承载着“铁人”精神,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这样的画面是唯美的、寓意也是深刻的让人反思的,导演在拍摄这样的主旋律电影时运用了商业化的拍摄手段,更好地表达了电影的主旨和内涵。
此外,该片在色彩方面也做了处理,以黑白和色彩为时空交替,采用了倒装叙事式的手法剪辑而成,黑白部分故事的大背景是1960年在大庆的石油勘探大会战,以写实的手法来表现场景,如人头攒动、忙而不乱、乱而不繁的场面,彩色部分故事的背景是现代的中国石油勘探行业,黑白与色彩交替的效果处理得十分好,时空转换也比较简洁。
总的说来,影片在色彩上的处理也充分表达了影片的内涵,黑色表达当时条件的艰苦与恶劣,给人的感觉是节奏比较快,场面宏大;彩色表达现实的美好,给人的感觉是节奏比较平缓,沙漠、落日,蜿蜒的公路,似乎有一种中国画里大写意的感觉,场面精美。
黑白部分导演通过镜头,在不动声色中即把铁人刻画的比较到位,比较成功,也比较感人,使60年前的那场会战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凭这两点来讲,对于那些爱好看好莱坞大片的80后一代而言,该片也让这些年轻的观众见证了主旋律电影的优秀一面。
学校为了庆祝党的生日,组织我们去观摩电影。
其实,我对电影票上的名字,还是有些绮丽的幻想——也许就是《变形金刚II》呢?
“变形金刚”不就是“铁人”么?
老前辈们都批评我没文化,这片名一听就是讲中石油的发家史。
看完后,黑白部分还是很不错的。
理想主义时代的光芒,是遗失的美好,纯真而灿烂。
动人之处,不用去区分它是不是主旋律的叙事。
当铁人跳入水泥中搅拌时候,真的太感动了,我决定回去说服老爸,全仓买中石油!
这个电影我最近一直听到不同的朋友向我推荐,虽然未必都是好评,但最后的意见都归结到“应该去看一看”。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发现所有的电影院都是只有上午10点左右有一场,于是我就一大早赶到星美国际影城,打算看上午10:30的《铁人》。
我赶到前台,就听到售票员正用对讲通知放映厅,说10:30的场次没卖出票,取消放映。
我赶紧拦住她,买了一张票,然后经过强烈交涉后,我享受到了一次专场放映。
(表扬一下星美)就我自己的感受来说,这个电影虽然被归到了“主旋律电影”这个独特的类型中,但还是有欣赏性的。
毕竟这是一个下了功夫花了大钱的电影,而且够有诚意,所以不会难看。
只是对于这种主打“集体回忆”和“煽情路线”的电影来说,如何吸引合适的观众群体进电影院,应该是决定它口碑成败的关键。
至于说《铁人》的票房,我刚看到一个新闻,说这个电影马上要重新发行,并增发1000个拷贝,将一直放映到国庆档期(现在才5月底),票房目标力争破亿。
看来在《南京!
南京!
》之后大家都学会这手了。
(延伸阅读:《《铁人》加拷贝再发行 电影局强令票房要过亿》http://www.mtime.com/news/2009/05/15/1409331.html)关于这个电影,下面我就想哪儿说哪儿了,杂七杂八不成章法,大家就随便看吧。
对于像我这样居心叵测心怀不轨的观众来说,虽然我能一大早赶到电影院去看这部电影,但并不代表我就如何欣赏它。
《铁人》的英文名字居然真的就叫《Iron Man》了,对于年龄大的观众来说无所谓,但对比较关注好莱坞电影的年轻人来说,这个英文名字就很雷人了。
我觉得叫《Hero》之类的都行啊,实在不行叫《Tie Ren》都比叫《Iron Man》强啊。
导演尹力、编剧刘恒、摄影赵非,都是各自领域里的顶尖人选,这样的幕后组合,再加上吴刚、刘烨这样的演员组合,这个电影首先就不难看。
而且据说这片全国总工会和中石油都出了钱,所以也不缺钱(具体成本不知道,但估计应该有3000万以上吧),该有的都有,动不动就战旗飘飘,千军万马,没事就来个航拍,单就场面来说是近年来国产主旋律电影里少有的气派(中石油有钱啊,怨念中~~)。
刘恒作为最有成就的主旋律电影编剧,再加上《张思德》、《云水谣》的导演尹力,这对搭档对如何讲一个主旋律英雄故事已经是非常娴熟了。
这个故事如果不做过高要求的话,对于那些40岁以上,或有着共同集体回忆的观众来说,已经可以说是十分感人了。
但问题就在于,这个年龄段的观众并不是电影消费的主体,所以如何让他们产生消费冲动,并进到电影院去看这部电影,估计对于发行方来说是个难题。
(不过从各种渠道听来的消息,应该是很多单位的工会都会给大家发票。
如果你们单位发票了,看《铁人》绝对比看《南京!
南京!
》值。
)现在的电影院里其实已经很少有那种绝对意义上的烂片了,只要能找到合适的观众群体,不同的电影都会有不同的欣赏角度。
对于《铁人》这部电影,我觉得可以一看(前提是我假设你被发票了)。
因为就娱乐性而言,《铁人》在诸多限制之下还是表现出了足够的诚意,我相信很多到了一定年龄的人看这部电影会很感动。
下面主要就说缺点了。
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铁人》这部电影还是有很多主旋律电影的老问题。
作为一个不计成本的行活儿,本片在视觉上作的非常出色。
尤其是王进喜的故事线,都采用了黑白画面,虽然也是前期用彩色胶片拍摄,后期再用DI(数字中间片)处理成黑白,但就画面和光线的质感而言,相当出色,个别段落甚至可以说比《南京!
南京!
》还好。
作为主旋律电影的一种诡异特征,这种类型的电影对大场面有一种偏执的狂热喜好,动不动就是旌旗飘飘千军万马,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他们看到这种场面本能地就会有一种激动感(虽然未必知道自己为什么激动,但从小就被训练出来了,看到彩旗招展就必须要激动一下)。
而这种场面展示的喜好,我觉得其实是为了掩盖人物塑造的缺陷,既然不能靠人物和故事本身打动观众,就给观众来针鸡血让他们兴奋一下。
《铁人》作为一部表达方式非常类型片化的主旋律电影,尽管在形式上努力向观众靠拢,但在根本的问题上还是在装糊涂。
个人觉得《铁人》比《张思德》和《云水谣》都有所退步,尤其是在人物的塑造上,看完《铁人》后,如果不了解铁人的生平事迹,观众完全不知道这个人物的行事动机。
说个比较极端的观点,主旋律电影中的人物的情感类型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都完全和普通观众基于正常生活得出的经验背道而驰。
这种拧巴的东西,就是主旋律电影的特色。
因为它想说的,和你所知道的,就是没法统一。
而它又必须假装嗨起来,所以就只能拧巴着来,为了让观众能不去想这些拧巴事儿,就只能拼命打鸡血。
我其实一直对“主旋律电影”这个说法并不认可,但是作为中国特色,我们还是得认可这个独特的类型片。
其实这种电影说白了就和奥运赛场上大家高呼“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一样的,面上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至于你自己嗨不嗨那就只有你自己知道了。
这个故事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被编剧刘恒巧妙地回避了,那就是“为什么”的问题。
影片营造了许多感人的场面,但就是不解释为什么的问题。
因为这个东西根本没办法解释,一解释整个影片就土崩瓦解了。
刘恒已经不是第一次干这个事情了,在《集结号》的时候,他就说过,“第一,我们不讨论战争有没有意义;第二,我们不讨论牺牲有没有价值。
”在这两个大前提被虚化的背景下,铁人王进喜的故事就变成了一个给观众打鸡血的过程,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可能会很嗨,但等嗨过之后,出了电影院,我估计有些观众就会觉得有点不对劲:我为什么这么嗨啊?
如何在电影中找到一种适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不仅仅是主旋律电影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所有中国电影都面临的一个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又不仅仅只是电影的问题。
最后它就变成了中国所有的问题一样,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混在了一起,最后谁都可以不负责,最后谁都在抱怨。
影片原名叫《铁人》,为了区别于好莱坞的同名大片和日本cute动画片,我擅自补充进了“王进喜”的名字。
在观看前我百度了王进喜的事迹,然而当黑白影像把我拉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文字描述的场景一幕幕出现在眼前的时候,那种冲击和震撼是如此的揪心和剧烈。
艰苦的条件、落后的设备、匮乏的物资足以消磨一个人乃至一整队人的意志,但“有条件要上没条件要上脱了裤子也要上!
”、“我……王进喜!
代表我的井队发个誓……为了让国家永远不贫血,我们自己的血已经烧热了,已经给备下了!
为了让这个家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宁肯少活二十年,拼死拼活也要拿下大油田!
”“同志们……都把胳膊举起来,拧成一股劲儿,把落后的穷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
让瞧不起我们的人欺负我们的人……统统见鬼去吧!
”句句话糙理不糙的坚定信念由始至终带领着油田工人为着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奉献着自己的血汗。
石油汉子!
一声吼啊!
地球也要!
抖三抖啊!
石油汉子!
脾气大呀!
老天捣蛋!
咱不怕呀!
”气吞山河的劳动号子响彻云霄,久久回荡在大庆油田的上空。
如果整个影片就这样单纯的发展下去,我想我的泪水肯定会在铁人去世的那一刻喷薄而出,然而导演将镜头转到了现代,黄色的沙漠和身着黄色制服的石油工人刘思成,一个承载着父亲殷切希望的儿子、一个顶着铁人战友后辈荣誉的业务标兵、一个认真拼搏帮忙干活儿却被同事取笑的“傻子”。
他寂寞并彷徨,孤独并纠结,能支撑他的只有关于王铁人的收藏品。
当父亲当年是逃离不是病退的事实被旁人掀开,刘思成沉默不语;当相处多年的好友嘲讽他和父亲一样的沽名钓誉,刘思成终于恼羞成怒……一边是冰天雪地皑皑白雪,王进喜苍凉坚毅的秦腔勾起1205队思乡的魂儿,一边是杳无人烟漫漫黄沙,刘思成专注的擦拭铁人雕像窗外一群小伙儿正奔跑在篮球场上……故事在黑白的激情和色彩的静谧中交替上演,铁人精神也在不同的时代里传承呼应。
我以为我有那么点明白导演的心思。
他不是不能拍一部完完全全描写王进喜的影片,可是感动过后震撼之后,我们能回味多久又能学习多久呢?
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如今或许还能看见,但豪情壮志的万丈雄心恐怕不复存在,我们说也许会有其他的表现方式来证明我们的信仰,比如汶川,我们多么的团结、多么的热情、80后的表现让社会刮目相看。
我不否认,但代价太过沉重。
我只单纯的希望:往后再有这样的作品,一间能容纳200人的影院里,上座率超过今天。
昨天老婆单位组织看这部电影,实在是不想去,但是迫于老婆大人的压力只能前往,到电影院一看,偌大的影院可能只坐了50人(单位包场的),心里更觉得肯定要浪费这近两小时的时间了。
但是随着影片的开展,我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在主旋律电影拍的质量大幅提高,并且给我带来一个很不一样的铁人原来在我心目中的王进喜,只是一个只会使用蛮力气,仅仅靠着非常能吃苦才当上劳模,成为铁人;但想不到铁人还是一位非常好的领导/管理者。
这位领导有以下优点1、语言很有煽动力,这点从他在誓师大会上所作的关于贫血以及共产党员的演讲可见一斑,从他鼓励因为饥荒怠工的手下重新满怀激情地工作也得到体现2、身先士卒。
他带头跳下泥浆池搅动泥浆,并引发所有人都跳入池中3、先人后己。
他饥荒时候拿回的大米和馒头只给手下吃4、尊重知识,注意培养后续人才。
铁人虽然自己是文盲,但他并不排斥科学,并且鼓励一个手下多向技术员学习5、人情味。
文瑞饥荒时跑了,铁人千辛万苦在火车上找到他,面对自己最器重的弟子,没有采取高压手段一定让其留下,反而将身上的粮食都给了他。。。。。。。
总的来说,这电影很感人,如果有组织观影的机会,建议大家不要错过。
请路过的朋友大侠们帮帮我!
急急急!
请有牒的朋友 或者资源 或者能搞到牒的路子 等等一切各种路径手段能给我《铁人》的消息请速度联系我!
1387 138 3363急急急急急!!!!
我找了所有牒店和网络资源都没有啊···请高人帮我!
一、片名很好,Iron man,美国佬有钢铁侠(Iron man),我们也有铁人,我们就是要旗帜鲜明的和西方国家争夺舆论阵地。
而且我们这个铁人强在精神,是可以继承和发扬的,小罗伯特唐尼那是啥嘛,只不过靠一个高科技的乌龟壳逞能罢了,哲人有云,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二、为啥非得要在冬天开工?
为了突出东北的冷和条件艰苦么?
那不是说明我们的领导决策不科学?
盖以为其实领导是考虑到这个因素的,主要是为了磨练我们的同志的吃苦能力,玉不琢,不成器也。
三、为了展示铁人精神,频繁出现工伤和事故,这不是和安全生产工作过不去么?
四、刘思成这小伙子估计就二十来岁吧,从他们健身房里的福娃推论电影里的时间应该是2008年左右,他爸1960年的时候估计也是二十多岁,这么一推算岂不是他爸40岁左右才生了他?
山村民办教师的生活确实不容易啊。
五、黄渤和漂亮的女医生是两个的亮点,也是铁人炼成之路上最大的两个绊脚石,所以后来都被导演踢开了。
六、软弱的逃兵“小知识分子”和朴素的工人阶级代表王铁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来确实是知识越多越那个啥。
七、王铁人说,“我是共产党员,共产党是什么,是家里的孝顺儿子,是下地干活的,不是在家享福的!
”很好!
八、相对来说,王铁人这个形象倒是比较丰满,突出他朴素的一面,多少有点“平民英雄”的味道。
而刘思成同学的转变就好像太突然了一点,就好像他也和我们一起在看电影,然后被这部电影给打动了,毅然决定做个优秀的接班人。
九、豆瓣网友说“感动完,就是无限的朝鲜式空虚”。
看来我们的宣传工作看来还是任重道远啊。
十、这么好的电影当然要拍续集了。
相信有了组织的支持,《铁人2》在中国的票房收入一定可以超过《钢铁侠2》。
一、今天在时隔多年之后再次进入集体观影的行列,早已过了需要写观后感的时代,却发现自己还真的有些许的观后感,刘恒让那一句认命和那半个馒头把主旋律变得没那么主旋律了,而西北的大沙漠和东北的冰天雪地也让把年假献给它们的我有相逢并且曾相识的兴味。
二、很多年前集体看的《妈妈再爱我一次》《雷锋》《离开雷锋的日子》《张思德》等等对当时的我都是催泪剂,没曾想今天看《铁人》也还是会流泪。
三、在大昭寺听过一个导游说:如果人能拿出对宗教的狂热和对初恋的激情来做事情,那就没有什么事儿是做不成的。
——当时自问了一下自己的信仰是什么,结果茫然。
今天看刘思成沙漠综合症的挣扎和刘文瑞的背叛与逃离,对比着看铁人单纯朴素的执著与坚持,思索自己的挣扎和叛逃也羡慕那纯粹干净的信念。
接到市总工会通知看《铁人》,工会主席不愿去让我去。
当天下毛毛雨,我几乎是最后到场的,坐定最后一排刚一会,工作人员就来赶人,让人坐到最前面,这样拍照好看囧。
总工会主席旁边空了很多座位,于是挑了个的位置坐下,等待电影开演。
原以为刘烨是最大看点,但这部电影他的表现又让我失望,他的演出完全被扮演王进喜的演员覆盖了。
开场那黑压压的一茬茬的人野草一样铺满整个屏幕,作为80后可以说是不理解他们的热情--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人群像是一锅用烈火烧开的水,关顾着不断冒热气,没想自己锅里还有没有水,也没想到这么沸腾会让水花四溅,伤到旁人,还是可劲蒸发。
但,很感动,为这么一种不会再看到的激情感染。
看到铁人跳到泥浆池里,忽然感到中国是一个不科学的国家,没有搅拌机就用身体。
还是人命贬值,所以我们没有科学,可是所谓科学,不过也是一种手段,是人类的某些种群为了生存发展而发明的一种方法;而中国有的是人,自古如此,于是我们发明道德,强调人性让位集体意志,这其实也没什么错,好比群居的蚂蚁和单个的狮子老虎,各有各的活法,都很伟大!
吴刚演的真好,百花奖上的获奖感言说的也好!
追刘文瑞那一段是致敬当年《焦裕禄》中的那段追火车吧,只是结局不一样。
片子虽然号称主旋律,但一直在说单个的人,刘恒有本事,所以有点明白为什么当年那么激情燃烧,所以被感动了。
片子是刚才扫到有线电视的“高清家庭影院CHC”台时,无意中被吸住了,然后就看完了,值。
一个王进喜倒下去,千万个铁人跟上来。
我总算想到什么电影能评最低分了,按着你的头让你看的
除了吴刚其余就是个渣啊
陆桥山...
一分给吴刚,一分给石油精神,刘烨那部分是什么鬼啊,台词假到不行,和黑白的部分到底是什么逻辑关系?父辈的王进喜精神,看哭了,那么刘烨演的年轻一代,想表达什么?怎么感觉是在说,新代不如老一代?有个很大的细节很喜欢:第一代石油工人,口音各异,来自各个地方的战士、勇士啊!口音爱了!
看过剧本。接受采访的段落不大舒服。
真实历史再现。共和国的建设英雄,和共和国的战斗英雄一样,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毫无保留的奉献出自己的全部青春和生命。他们的理想,就是国家的理想,他们的未来,就是民族的未来。可是看看今天的中国,今天的我们,辜负了他们,背叛了他们……
还有王进喜那样党的干部吗?可以把标准再降一些。
半部好片子,剧本本身的立意也是可以的,只是最后呈现的效果却……需要指出的是,吴刚这个影帝名符其实。
铁人王进喜的故事很精彩,刘烨演的那个故事其实也不错,但编剧硬是将两者结合一起讲,不断穿插闪回,看得不仅很累,而且散乱了主题,看到最后感觉就是刘烨演的角色完成精神上自我救赎的故事,有点偏了。
永华电影城 9厅 15:00 免费观影券 with启
吴刚那几段真的好有感触,毕竟我在类似的环境下生活过,我想,我外婆看可能更有感触
黑白的拍得比彩色的好~很真实的反映了那时候的艰苦~
极度反感精神压迫,不仅逼着唱歌,还要逼着看片。我相信那个年代朴实的劳动人民有着如此热血的奉献信仰,但若让他们知道如今中国的样子,他们的信仰会动摇吗?唯有自由的意志能得以永生!
牺牲永远是人类最伟大的精神。 - 关键时刻,我那口,舍了,给你吃!
3.5
场景在东北苦寒荒原和西北狂野沙漠中展开,面对自然,我不相信有铁人,可这种精神却蕴藏于某些人灵魂深处。
其实就是为了看吴刚老师……身为大庆人 如今再看这个 心情挺复杂的
中石油入职培训第一天组织观看。。纪念一下!
冲着吴刚打的这个分~(:话说刘烨演的不怎么讨喜,但还是要吹一下吴刚的演技,他是真的能让我忘记他是吴刚,然后让人觉得他就是王进喜,太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