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姐一起看的,开始剧情慢慢发展,在她看来很无聊,在我看来恐惧慢慢积累,同时大叫不好,怎么这么慢热,唉,又不太恐怖,又被我姐看扁了。
最后有两个结局,第一个她老公被抛的那个最吓人,真是吓了一跳。
我姐说,哼,很明显都是假的。
看来我胆小,即使看言情剧也没有办法弥补我的心情,晚上出门居然把一株植物看成吊死的女鬼,妈呀,吓死我了。
2007年,恐怖电影《灵动:鬼影实录》,其实我就是想吐槽为什么睡觉不关门!!!
让我好纠结!!
同类型的比较多,这个真的不太吓人,最后也是显得有点假了,中间的氛围感觉还是不错的说,不过美国电影这样的男主角硬作死真心有点受不了,这样的矫情的男人,我要是女主早就打丫的了!
总体说来也就一般般,而且节奏慢,容易困!
推荐指数:★★(4/10分),一般般吧,无聊可一看。
当我走出放映厅的时候,身边的几个Teenages,非常大声的说I'm not scared one bit, I don't understand how people can be horrified by this.仍然吓得两腿发软的我,脸刷得红了,匆匆绕过这几个小孩子,灰溜溜出了电影院。
我不想宣传封建迷信等不健康不上进的内容,但是之所以我会被吓成这样,是因为里边好多事情都在我身上发生过。。。。。
比如听见呼吸声。
我记得有好几次我一个人在房间里做作业,就听见了呼吸声。
为了确定,我还停下一切动作,包括自己的呼吸。
然后就可以听见清晰缓慢的一呼一吸的声音,就在房间里的某个地方。
比如看见奇怪的影像,这只发生过一次。
半夜里我突然醒来看见的,我也没有把妹妹吵醒。
奇怪当时一点也不害怕。
比如梦游起来走到家里另外一个房间睡下了,事后自己什么也不记得。
是妈妈看见了,起来到处找我,把我拖回自己房间睡的。
好吧,最后一件事情发生在妹妹身上。
有一天晚上她自己看着书就在床上睡着了,当时家里大家都在,灯也都开着。
妈妈在她卧室里看电视,爸爸好像在厨房抽烟,我在别的房间看书。
就在爸爸从妹妹卧室门前走过的时候,妹妹突然大声哭了起来。
大家吓了一跳,跑去问她怎么了。
她说感觉有个人走到她面前,朝她脸上吹气,她动也动不了,喊也喊不出声音。
直到爸爸走动的声音把她惊醒了,她才哭出来。
所以我看到电影里,女主角惊呼I can feel it breathing on me的时候,真是一身冷汗。。。。
这是一部灵异气氛很重的片子,最感动是他的原汁原味。
这种呈现方式像剥掉包装纸的糖果,靠的就是故事本身来打动人。
有些人不理解,觉得这片子粗糙,其实这才是到位的地方,华丽的摄影技术和后期效果,只能说电影出自精致的包装,而显然灵异现象,ufo,这类打着真实牌,却永远没有最终答案的题材,本应以一种属于生活化的描绘来展示,所以我觉得用灵异片来形容这部电影更合适。
什么叫做到位,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制造最强烈的效果,并且将故事主线,抛入观众心中,叫观众自己去品味,甚至是自己去排列那些细枝末节的线索,不用心的人是看不懂的,这样做很冒险,但是对于此类灵异片的爱好者来说,追究故事严谨性早已是家常便饭。
恐怖剧本的描写,有很多讲究,此片结尾的“后怕”部分的处理,深得灵异爱好者信服,那就是他并非一味追求故事的延续,而是撒手不管,做了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梗,丢了出来。
很多人不理解,觉得此片敷衍了事,其实不然,这证明编剧深刻的了解灵异片受众的品味,因为灵异和恐怖是有区别的,灵异是一个很多科学家以及民间组织探索的领域,灵异不等于恐怖,灵异是边缘科学。
所以那些研究灵异的爱好者对于那些给出明确阐述的恐怖片很不削,因为只有自不量力的人才会说,自己可以给出最终解答(当然一些貌似很灵异的科学现象除外)。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灵异与恐怖片的区别,灵异的最好表现其实是科学探索节目那样的纪录片,叫人感受到“第一现场”式的体验,而恐怖片追求的是故事情节、视听效果带来的刺激,以及悬念制造的各种自问自答。
灵异这个题材其实不一定恐怖,但是如果要进电影院就必须粘恐怖的边,因为观众的口味不一,要迎合受众需求,所以片子里其实也看到了很多商业片里经常见到的情节编排。
在票房上这个片子是成功的,而对于严谨的灵异研究人士,这部片也不会惹来反感,因为它已经很靠近真实这两个字了,就算有些地方安排处理的不够严格,却已是难得对味的经典之作。
常去灵异论坛浏览的朋友一定能体会,这片子演绎出了对这个未知领域的理解,和真实还原。
感觉并不吓人除了女主角时不时的尖叫之外整部电影的亮点只在最后几分钟而已建议直接跳到最后五分钟来看吧
情节不得不说是太掉牙了,从小听的遇鬼经历似乎都综合在里面了尽管如此,我还是被吓到了 = =关着灯慢慢的感受他们的一惊一乍女主角被拖下床那一幕让人印象深刻,第二晚我做恶梦了梦里有人在门缝里紧扯我的被子,可是我怎么都叫不出声来就这样给吓醒了 现在想来可笑 好久没这样了 至于觉得不好的,这也没什么好争论的投入啊你要投入啊!
由于几乎所有恐怖片都会引起“恐怖不恐怖”的激烈讨论,所以首先需要说明两点:1,我很喜欢《布莱尔女巫》,因为我能被DV式的伪纪录片拍摄手法彻底带入剧情,如果你恰好觉得《布莱尔女巫》很无聊,那我也不推荐你看《鬼影实录》了,那可能只是浪费你的时间,两部片从头到尾都未出现任何恐怖形象,期望看到狰狞面孔的观众要失望了。
另外,几乎每一部恐怖片都有无数人没被吓到大喊无聊而同时无数人被吓到大叫过瘾,这部《鬼影实录》也并不例外,国外影迷论坛也是吵翻天,所以万一你没被吓到,其实很正常,这可能仅仅是因为你不好这口饭,与很多人对欧美恐怖片嗤之以鼻是一个道理;2,晚上11点在mininova搜到该片资源后,于凌晨1点钟下载完毕,然后我开始观看,一个人在一个没开灯的客厅,戴着耳机把音量调至能承受的最大值,没能在电影院看到这部片,所以希望尽可能达到电影院效果,毕竟恐怖片是需要气氛的,所以如果你跟我一样喜欢被虐希望被吓到,或许选择一个更适合观看的方式应该是第一步。
《鬼影实录》的宣传策略很聪明,利用了“口口相传”,病毒式的宣传办法,并非常完美的与电影想要创造的效果契合。
这个策略与之前的《科洛佛档案》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利用网络和简短预告片创造的悬念抓住观众的好奇心,而《鬼影实录》则是凭借不断膨胀开来的“恐怖”口碑让越来越多的恐怖片爱好者或者好奇的观众在电影院门口排起长队。
因此如今北美对此片进行的的扩大放映和日渐上涨的票房纯属意料之中。
然而所有的所有,只靠媒体宣传和所谓的枪手是绝对无法达到的,口口相传的口碑是关键。
在此提到的“口碑”当然是指恐怖指数。
如果仅仅是一般恐怖但却是很有深度内涵的电影,想必并不足以勾起观众的猎奇心理。
因此要提前知道的是,《鬼影实录》并没有想讲述什么道理,并没有想表现什么思想,它唯一的目的就是把你吓到。
只要你在观影过程中有“窒息”的紧张感,只要你有一点点心惊胆战的感觉,只要你看完电影后晚上一个人躺在床上感觉惊悚,《鬼影实录》它就成功了。
开始说电影,剧透慎入。
《鬼影实录》全片的恐怖段落非常清晰明了,就是片中展现的那12个出现灵异现象的晚上,而电影其余大部分时间当然就在不费余力的营造气氛。
【第1个晚上】:我说了我是很容易被DV影像带入剧情的那种观众,因此第一个晚上发生的事虽然短暂,相比较之后完全不值一提,但已经让我紧紧抱着枕头不放,而这才是电影的第9分钟,不需更多的铺垫,“真实”的力量已经开始显现。
【第3个晚上】电影进行到22分钟,当摄像机再次对准男女主角的床和卧室门,然后“第三个夜晚”字幕出现时,观众就知道“要开始了”,神经开始紧绷。
这22个恐怖段落几乎都是这样提前“警告”观众:吓人招数要使出来了。
这对于一部恐怖片,特别是一部美国恐怖片来说,是绝对致命的。
但是《鬼影实录》非常大胆也或许只是无奈这样做了,好在在“真实感”面前,再多的故弄玄虚都是没用的。
第三个晚上之后,男女主角发现摄影内容能让他们知道在他们睡着时发生了什么,这同时也是电影海报的标语:What Happens When You Sleep。
这个伎俩利用的是人的想象力,两眼一闭对未知环境的无穷猜想,就像很多人看了《咒怨》不敢半夜睁开眼一样,看了《鬼影实录》后我绝对不会想要用摄像机记录我睡觉时的卧室。
【第5个晚上】距离第三个晚上只有8分钟,电影在第30分钟时上演了第五个晚上的事情。
这个晚上的故事是条重要线索,讲述女主角的梦境和灵异事件的关联。
这个晚上也是男女主角第一次半夜惊醒。
【第13个晚上】这次间距就更短了,仅仅5分钟不到,我们就进入了又一个闹鬼的晚上。
逐渐频繁的恐怖段落加速了影片的节奏,与此同时也大大减少观众的喘息机会,恐怖气氛持续弥漫。
逐渐升级的当然还有恐怖桥段。
造成这个晚上最恐怖的是音效。
所以再次建议,若想被吓,请去人少的电影院或者一个人半夜把音响调至最大观看。
【第15个晚上】在这两个夜晚之间有个小插曲,男主角尝试用收音话筒与鬼交流,这个段落虽然没在恐怖气氛上有建树,但是提供了关于“鬼”的一条线索。
第15个晚上发生在电影第42分钟,这个晚上的故事对我来说是全片第一个“高潮”。
记得以前看完张国荣遗作《异度空间》时,觉得最恐怖的段落不是林嘉欣被鬼吓,也不是张国荣那个角色最后见鬼,而是张国荣那个角色梦游的段落。
我一直觉得梦游是很诡异毛骨悚然的事,特别对于看到别人梦游的人来说,试想半夜醒来,看见一个人站在面前...第15个晚上女主角梦游,卧室电视被打开,女主角突然出现在男主角身后...几个恐怖桥段一起上演把我吓得不轻。
【第16个晚上】这个晚上很特别,因为没有男女主角出场,摄像机对着空无一人的客厅,焦点是茶几上的碟仙盘。
这一段个人觉得有点过头,那种灵异诡异似有似无看不见的恐惧感被打乱,有点美国邪降恐怖片的感觉。
不过这个段落提供了一个很关键的线索,直接引向下一个晚上。
【第17个晚上】这个晚上发生了很多事。
记得小时候母亲有给我说,姥姥去世后的“头七”,家人会在她家门口窗上铺满小米,过一夜之后就会知道姥姥有没有回来过。
《鬼影实录》男主角做了相同的事,结果可想而知。
半夜男女主角跟随脚印来到储藏室,发现屋顶通道口的纸板被打开。
这有点像《咒怨》中的橱柜,女学生听到屋顶有声音,爬进橱柜,把头探进黑漆漆的屋顶阁楼,结果伽椰子小姐爬了出来。
因为记得《咒怨》这个情节,所以当《鬼影实录》中男主角顺着三角梯爬上阁楼用摄像机环视时,我是十指紧抓住枕头,嘴也咬紧枕头一角,双眼作万分恐惧状,等待恐怖镜头的来临。
【第18个晚上】这三个紧挨着的晚上几乎都只相隔8分钟。
第70分钟开始了第18个晚上。
由于前面几乎没放松机会的“轮番轰炸”,看到“第18个晚上”字幕出现在屏幕上时,我不禁骂了一句脏话,过于密集的恐怖桥段让我造成几乎窒息的状态。
另外,因为是女主角又请来了灵异专家“救命”,但对方要第二天早上才到,所以主角和观众都会想这一个晚上是否能熬过,如果熬过第二天来的专家能拯救他们么?
因此第18个晚上充满了悬念。
【第19个晚上】这个晚上很绝望。
这种绝望的气氛为即将到来的全片高潮段落作了非常不错的一个铺垫。
【第20个晚上】加上之前男女主角网上搜索到的资料,这个晚上发生的事再次让人想起美国邪降恐怖片或者《驱魔人》:女主角被拖出去了。
【第21个晚上】这个晚上已是全片高潮。
这个高潮用了前两个晚上“专门”作铺垫,蓄积了全片积累下的恐怖情绪,因此成功将恐怖感推向全片最巅峰。
这一天女主角精神正式崩溃,男女主角本来执意要离开,没想到女主角被鬼附身,音响开大点能听得出她说话声中还有另一个声音。
在这最高潮的一夜(歧义?!),女主角居然又梦游了!
虽然更像是附身...不过看起来跟梦游没区别该死的梦游!!!
又把我吓得不轻...至此,我们已完全知晓发生了什么事,鬼片顺利过渡到了邪降片。
这个剧情设置可谓非常商业。
不仅迎合了东方咒怨式“闹鬼”剧情,还顺应了欧美宗教恐怖片的心理(如《驱魔人》),票房大好理所当然。
另外要说一个几乎让我窒息的戏:女主角“梦游”下楼后,男主角追下去,只听见楼下女主角尖叫男主角惨叫,然后突然什么声音都没有了,过了很久,摄像机依然对着黑漆漆的楼梯,突然听见有人上楼,踩着木地板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大...【第22个晚上】貌似电影院公映结局与网络下载版本不同...不过下载版结局让人失望。
在经历了11个夜晚的恐惧后仍然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因此最后那场戏显得过于仓促草草了事,没任何惊喜可言,甚至还能挑出一个BUG。
真是可惜。
如果被这部片吓到的观众,应该会出示3颗星以上的评价,或许不是因为电影“质量”,仅仅是因为“被吓到了”。
相反,如果没有被这部片吓到的观众,严重点就是从头到尾觉得无聊的,那么多半会给出2颗星或者以下的评价,因为此片“连一部电影都算不上”。
多数目的在于吓唬观众的恐怖片大抵都会收获如此两极分化的评价,由于没有过多内涵,恐怖不恐怖成了衡量电影质量最重要的一条标准,剧本有时甚至还会退至第二位。
《鬼影实录》便是如此,这或多或少说明了目前无论是亚洲还是欧美恐怖片灵感和创意的缺乏,尤其在好莱坞,当原创已消失殆尽,翻拍重拍也走进死胡同,伪纪录片这种风险极大口碑也容易两极分化,无需殿堂级导演演员编剧摄影等等卡司的拍摄模式,才会被发行公司相中,配合以病毒式宣传手法,在悬念和争议中登上美国万圣节周票房排行榜第一名。
我给了《布莱尔女巫》四颗星,同样给了《鬼影实录》四颗星。
但实际上《布莱尔女巫》无论是故事细节悬念设置表演等等都比《鬼影实录》强太多。
但是就算《布莱尔女巫》再怎么真实,最终没有《鬼影实录》真实,因为后者是发生在普通人的卧室中,而不是密林深处。
因此看完《布莱尔女巫》会因为那些刻意设置的细节感到不寒而栗,但是看完《鬼影实录》深夜一个人躺在床上,回想起剧情,回想起故事中第21个晚上发生的事,不敢闭上眼睛又害怕睁开。
也许此片赢得的部分口碑便是来自于此。
至少我看完后将近凌晨3点,有点不想去睡觉,写完这篇超级详细观后感已凌晨4点半,还是有点不想去睡...好吧,我承认是因为这部片有点怕黑了。
=========================================PS:今天去电影院又看了一遍,影院版和现在网络下载版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最大的不同是结局,个人觉得影院版的结局更合理更惊悚,不然也不会引起全场尖叫了....
(没有剧透->>>)想到电影成本那么低,并且是一部"无脚本电影",就是导演想到哪拍到哪,所以不要太苛刻,本来想给四星,但不想误导人以为该片很震撼,所以只给三星了,电影其实并不恐怖,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还是有感觉的。
比起十年前的<女巫布莱尔>,该片并无什么超越之处,讽刺的是,我倒是享受电影的发展阶段,虽然也是平平无奇,但如果单纯练习听力我倒是挺聚精会神的,倒是结尾阶段让我太失望,在看的时候我自己就设想了怎样的结局,电影的结局跟我所设想的简直逊色多了,也许是导演为了控制成本,不想制作太多特效吧。
我设想的结局有活生生的尸体分解,就是因为女猪设法离开房子反而导致灵异的愤怒,于是一种隔空的活体分尸就可以呈现给观众,就是那种很真实的五脏六腑凭空爆裂出来的效果!
只有这样的结局才有可能超越<女巫布莱尔>,才有可能让该电影被人记住。
我明白纪录式电影要务实不造作,这样才有真实感,但结局几分钟就应该放下包袱,屠刀大开,凌空架起,五马分尸,无所不用其极,这样才能跟90%的平静作对比!
这样才是新时代拥有强大特效背景下的电影!
所以给各位的建议就是,该片值得一看,但肯定不是极度推崇的那种;不过恐怖这东西是见仁见智了。
(以下有剧透->>>)电影总共有三个版本的结尾,最原始的结局是该片在2007年制作完成后给少数人进行的试影,当时是女猪捅死男猪,然后在摄像机前割颈自尽;后来在2008年有段时间进行局部范围公映,结局改成女猪在楼下杀掉男猪后回到床边发呆,最后被警察来到击毙,这也就是下载版本的结局;所谓的电影院结局,也就是在2009年10月进行大范围公映的第三个结局,女猪从楼下把男猪扔飞撞向摄像机,然后自己好像进入了摄像机,她就从此不见了。
话说这是史提芬导演建议的结局,但我本人怀疑是为了方便续集,果不其然,Paramount见票房大收,在10月尾即正式宣布会制作续集。
续集就续集吧,反正我免费观看
看鬼片和各种恐怖片的习惯就是分开五指,捂着眼睛……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当到了晚上,镜头慢下来,通过慢动作,定点,时间慢慢流逝开始的时候,那个东西就来了……不像以前的影评一样,从night 18开始害怕……从头到尾,我就没认真发现每晚的推进……我臆测,那个鬼八成是暗恋女猪吧……到night 21的时候,指缝已经完全没有用了,期待它赶快告诉我答案……当男主冲出去的时候,已经想到结局的大概走向了,肯定是突然什么东西冲回来……结果果然,越来越近的脚步声以后,男主的尸体被抛了进来……这时,我就有不祥的预感,又被电影骗了了啊……又是个没完的故事……说真的,我喜欢看热闹,不喜欢思考,如果思考,那么没有几个编剧没有逻辑错误,所以我讨厌这种“未完待续……”从头到尾,我自己吓自己半天,结果最后真是没人吓得了我了……不止这个片子……看鬼片,那就是学会自己吓自己,就没人吓得了你……
最近,一部拍摄方式十分有趣的电影,上映之后被很多观众推荐,在北美的票房节节攀升,最后在上映第五周的周末打败了廉颇老矣的《电锯6》荣登榜首。
到11月1日,这部被拿来跟经典好莱坞恐怖电影运作奇迹《女巫布莱尔》相提并论的电影,已在前十停留了四周。
要知道,这样的成绩,对于一部投资仅一万多美金的小成本电影来说,简直可以把一帮吃力不讨好的电影气哭。
不过,《灵动:鬼影实录》的成功应该就到此为止了吧。
作为一部纯粹用手提摄像机完成的恐怖电影,《灵动:鬼影实录》实在没有比《女巫布莱尔》更突出的表现,除了以同样的噱头,按照同样的轨迹火一把,赚了钱赶紧拍个续集,其他也做不了其他的了吧。
毕竟,第一个被吃掉的螃蟹,可能会被记在史书里,而后来被吃掉的螃蟹,就只能被记在账单里了。
这两年,这种所谓的“手提纪实风”(也被称作“伪装纪实风”)的电影(暂时就叫它们“手提电影”吧,虽然它们不一定都是用手提摄像机拍摄的)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例如被好莱坞翻拍过的《死亡录像》和同样靠噱头小赚一笔的《科洛弗档案》。
他们往往伪装成一段粗略加工或甚至未经加工的“母带”(《死亡录像》是电视台摄像记者拍到的原始素材,《灵动:鬼影实录》则是一盘家庭录像带),并从混淆视听的营销模式入手(《女巫布莱尔》在上映前,就不断在网络上发布该则“纪录片”拍摄的相关信息,为影片造势),为观众营造“真实感”的错觉。
从伪装“母带”这一手法上来看,《科洛弗档案》是做到最极致的,它完完整整地呈现了一盘从未经处理剪辑的母带的播放过程。
特别有趣的是,本片巧妙地将这盘“母带”设置成二次使用的(被袭夜晚的录像是覆盖在男女主角约会当天的录像上的),并通过暂停断录和拍摄者本身停录等方式,让两段画面交替出现在观众面前,产生通常电影中的回闪效果。
就是攒握着“真实感”这张王牌,手提电影当然必须得在各种非现实的题材(鬼怪、科幻)上大下功夫,并且往往都因为噱头实足而在票房和口碑上打通关。
但当手提电影咬下“真实感”这颗苹果的同时,就注定要牺牲作为电影所拥有的特权。
许多一般电影中必须的戏剧化元素,如跌宕的情节、细腻且规矩的运景、刁钻的构图和角度、紧凑的剪辑节奏、美术化的布景等,在手提电影中都统统被绑住手脚,手提电影只得让真实单枪匹马,挑动观众的神经。
更要命的是,手提电影往往在极力逼近真实的同时,很难达到电影写意的功能,或者说导演们根本就摒弃掉了这一点。
它们往往直白地单纯地呈现一段“真实感”的影像,只求达到以真实换刺激的效果,没有内涵,缺乏表达。
所以,有人把《第九区》这样一部表意明确的影片跟它们摆在一起说,也许不太妥当。
《第九区》虽然也是“伪装片”,但它伪装的是一部新闻专题片,新闻专题片不仅是经过剪辑加工,更重要的是具有表意功能,同时也不失真实性。
同时,《第九区》在“伪装”的路上也没有走得很绝对,该拍的照样拍,所以观众才会在里面看到更多一部真正的新闻专题片拍不到的画面。
(具体有哪些画面,只需要通过判断镜头中的人物是否感知摄像机的存在就能分别。
)所以《第九区》选择这么一种不需要牺牲过多就能临摹真实感的形式,是聪明的。
不是说它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但至少也是手提电影的一种进化。
而那些单纯靠“真实感”噱头的手提电影,就像许纯美、芙蓉姐姐一般,一时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在把看官们喂饱、胃口喂大之后,就会被默默地端下餐桌吧。
一个人午夜睡不着的时候,可以拿来消遣一下。。。。
OMG...很久没被吓成这样了...太爽了!!!!!!!!!!!!!!!!!!!!!!!!!!!!!!!!!!!!!!!!
确实是真实的恐惧。伪纪录片确实很容易出效果,全片没有非常特别的吓人场景,但是营造的气氛确实很成功,这部投资仅为几万美金的极低成本影片,却能吸金上亿,的确是不无道理的。
有点闷,但是真的被吓到了……
一般啦。。。。。。。。。。。。。。。
结尾没有亮点
风水学上说,人口少的家庭最好住小户型还是有道理的。美国人民真可怜,房子闹成这样还不准备搬,俺们中国淫民每人手里不得有几套备用
连看两部,好爽!
美国恐怖片玩心理恐怖了
丢过来太可怕了...
好瞎。。。 = =、
女主角是我type
和朋友一起看,不觉得很恐怖,倒是她个贱货吓的我很恐怖。
真是无聊飞了,这破玩意还能过亿,美国真是个创造廉价奇迹的地方:American Dream,Fuck Off And Die!
这部片子真把我吓到了
這片把鬼片所有討人厭的要素或缺點都去掉了,留下自然的演出、幽默的對白和恐怖的片段,真的還不錯
小成本就该这么拍,气氛很不错。影院版结局视觉冲击很强,但是太过了,和片子风格不太搭。自刎版结局也不太好,可惜没看到警察版。事实证明,找个2B的男朋友果然就是悲剧啊。
看得我想骂人诶 第1000部 马克下
可以当做驱魔的分支线来看scared me a lot
别人说烂我非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