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巴斯
Донбас,疯狂的边境(港),着魔的国境(台),Donbass
导演:谢尔盖·洛兹尼察
主演:瓦列留·安德留察,鲍里斯·卡莫尔津,谢尔盖·科列索夫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乌克兰,法国,荷兰,罗马尼亚,波兰语言:乌克兰语,俄语年份:2018
简介:一场战争在乌克兰东部的顿巴斯爆发,由此衍生出军事冲突、犯罪行动以及分裂主义者主导的大肆劫掠。在顿巴斯,战争已是常态,政府宣传自诩真相之源,仇恨变成了爱的方式。走入顿巴斯,就像踏上一场疯狂的旅行,悲剧和荒谬与生死相交织。这并不是一个关于某个地区、某个国家或某种政治体系的故 事,而是展示了一个迷失于谎言与真相,寻找自..详细 >
没有语境去看会有些懵,但有没有语境,看到的都是战争机器暴力对个体的涂抹利用和践踏
如果能把这个伪纪录片式YOUTUBE短片集精打细磨重新结构,洛兹尼察非凡控制力就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显得涣散而又投机,而可能凝聚为一个强而有力且结构层次分明的政治诉求。
3.5 比前作《温柔女子》好,但仍旧令人不喜欢。以戏仿纪录片的搬演形式,来挖掘乌克兰顿巴斯战争里具有黑色喜剧性的部分和残酷现实,通过还原现场来抒发政治诉求,算是近年来“纪录混杂剧情片”里较好的例子。但疑问在于,为什么不拍摄纪录片,通过“真实现实”来更震撼人心呢?比如同题材的纪录片《远方的狗吠声》。《顿巴斯》在结构编排上太繁琐、混乱,搬演效果假而奇怪,野心太大,不够清爽、有力。
电影里描述了东乌的种种黑料,贪污、腐败、抢劫、杀人、做戏、洗脑什么都有,以至于有人拿这个片子当证据去污蔑法国记者的《顿巴斯》是伪造的,到结尾一看,原来本片是乌克兰官方赞助的,恍然大悟
真实性还是很震撼的 游离于纪录片中的剧情片
还没看 大家觉得好看吗? 评分不是很高啊
终于把最擅长的纪录片式空间观运用到虚构的叙事空间中(观众是审视的,而非被压迫),也就理所应当地拍出了他最好的剧情片。
顿巴斯的混乱还将继续下去,目前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双方各自控制一部分。
#云戛纳# 比起伪纪录片,更类似洛兹尼察自己纪录片结构下的乌东地区政治资料汇编,只是有些段落过于急切的想表明某种立场,结构组织也略显散乱。但洛兹尼察的场面调度能力确乎极强,炫技般的单场景运动长镜,文本穿插摄影机和手机的媒介符号,整体还是可看的。
最具有当下性,也相当克制。绑电线杆一幕多眼熟。
抛开意识形态不谈,这部电影通过“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生动形象的演绎出了一个高层贪污腐败、人民麻木不仁、政权不得人心的“分裂主义势力”形象。希望我们的主旋律文艺工作者也能学习一下,用这种手法贬低一下东南某岛。
总觉得还是too much了,极端政府的嘴脸有些过于不自然,似乎在用纪录片的拍法呈现没有重点的视角,没有主角,唯一的主角既是这个政府与地区。相比较而言,胜利之日更受青睐。
漂亮的主旋律,乌克兰的
真正的种族歧视
顿巴斯众生相,2018年看可能会有点无聊,2022年看可能心态就完全不一样了……除了开头结尾,示众戏和婚礼戏都非常喜欢,导演非常沉迷长镜头加翻转。
可能是上一部实在不够出彩,还在现场看到快要瞌睡;这部被“降级”的作品意外融合了不少真实问题的观察和有趣的看点:嘟囔着的演员、瞬间失控的婚礼、重复三次的访问、不曾跑掉的幽默和摇摇欲坠的体系,一副生动的社会画像就此展开。(对我来说,这可能是个“KFK-type”的故事;似乎一切都那么的真实,又有那么几秒在怀疑它因为过分怪诞与“这是电影”的提醒,开始不再纠结)
好无聊的片子,本来想看战争片的,结果啥啥也不是……
由采访开始,最后以采访终结,特别是最后的长镜头真是亮丽了!所谓的Propaganda,他们早就有一手。
too much design
#Cannes71# 洛兹尼萨这水平也就是街头活报剧。政治先行到赤膊上阵了。尽管不少段落都有不错的小聪明设计,但结构和剧作一塌糊涂。除了一头一尾两场戏拍得好极了,要是只有开头结尾就五星了……真的中间一百分钟全删掉都没啥影响。摄影竟然是Oleg Mu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