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肉硬啃完,第一感触铃木亮平演技了得!
脸上流露的小表情,形体小动作,表演浑然一体,不着痕迹,铃木的演绎真的打动人心,比如浩辅打电话约龙太去看海,到妈妈接电话时表情语气的自然转换,听到噩耗后的瞬间哽咽,眼里泪光闪现,还有龙太葬礼上,跪在地上几次起身不成,肩部的身体的颤动…这些镜头,表达的细致入微,让我立刻感同身受,凄然泪下,演技真的好厉害!
相比之下,宫泽冰鱼,感情表达层次稍显简单,凭此片获得亚洲电影最佳男配,还是差强人意。
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好电影,对利己主义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足够引起思考,激发讨论。
前半段,俩人的互动看着非常舒服,有化学反应,氛围也好,可以说赏心悦目,没想太多,当做bl爱情爽剧看着,结果突然龙太累死了!
龙太的死给我冲击太大了!
以至于后面浩辅的深情,照顾妈妈,跟父亲和解…影片用了一半的篇幅,呈现浩辅的自责,忏悔,补偿和自我救赎,我一直被悲伤笼罩着走不出来,竟然没有被这些感动。
由于这是来自于的真实故事,作者深刻反省的利己主义究竟为何物?
于是,再次复盘前半段两人的相处,感觉就不一样了,然后一点点把浩辅藏在温暖爱情下的自私,拖了出来…其实,浩辅爱龙太,对他提的要求,看似是对龙太好,但归根结底为了满足自己情感的舒服愉悦,为了完全占有他,就是精致利己的表现。
爱一个人,把自己最好的,最想要的,都想给对方,我们称之为深爱,龙太爱浩辅吗?
爱!
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钱,是母子两人的生存和母亲癌症治疗的高额药费,但为了爱情,他放弃了来钱容易且快的,选择了去做挣得少下苦力的,龙太等于为了爱情,搭上了自己和母亲的命,这不是真爱是啥?!
反观浩辅,时尚编辑,中产阶级,对他来说重要的是什么?
面子,人脉资源,还有就是钱。
在跟龙太的这段感情中,面子损失了吗?
没有!
电影里没看到他把龙太介绍给他的朋友,家人,俩人的爱情完全是没人注视的地下情,在浩辅潜意识里,还是高高在上的感觉,虽然龙太不做鸭了,但俩人阶层学历身份还是有沟壑,在时尚圈同性恋没啥,反而是有个性的象征,可能浩辅觉得找了个底层男朋友会被朋友们歧视吧,影片里没看到有主动破解的意愿,这段关系没有走向光明正大的趋势,长期来看,无人注视的地下情,终究会因为违背了爱情的坦诚而没有好结果。
浩辅是有人脉资源的,我耿耿于怀的不是龙太死了,而是活活累死的,真不能接受,导演为了点题,太狠了!
浩辅为啥不能利用自己的资源人脉眼光,培养下龙太,做点别的能做的工作,时尚圈学历是必要条件吗?
龙太身形好,相貌出众,又年轻,不就是时尚界需要的吗?
可惜影片里,也没看到浩辅有半点这种念头,当龙太搬砖后跟浩辅约会,每次坐在沙发上精疲力尽睡着了,我看着都好可怜,而所谓深爱着他的恋人在干嘛?
就只会一边爱意满满抚摸龙太盛世美颜,一边美滋滋…难道不心疼恋人吗?
这特么是爱吗?
是占有后的满足感吧?
浩辅是有些钱的,为了让龙太放弃赚快钱的龌龊职业,而补贴20万给龙太生活,20万元不算太少,但对需要支付母亲高额治疗费的龙太来说,作用聊胜于无,而对浩辅来说,不影响生活质量的钱而已,明知道龙太做鸭就是极度缺钱,给这点,还自我感动的不要不要的,哎!
为了配上这段爱情,底层的龙太做了最大的妥协,把母子两人的命都搭上了,而浩辅牺牲了什么?
面子,人脉,钱都没啥损失,只是付出了最不值钱的荷尔蒙。
为了这份爱情,一个是在不伤筋不动骨的基础上拿点包养费,另一方是拿命来赌。
龙太死前最后一次约会,临走前,龙太很认真的问浩辅,你喜欢我吗?
他已经精疲力竭了,但靠着相信对方是真爱自己的信念,在苦苦地撑下去[流泪] 至于浩辅在龙太死后坚持照顾龙太妈妈,也是因为对龙太的眷恋和心安。
知道龙太被累死的,浩辅非常自责内疚,因为他是有责任的,龙太妈妈体弱多病没有经济来源,龙太是家里的顶梁柱,龙太一死,家就完了,浩辅照顾龙太妈妈,一方面弥补自己的愧疚和对龙太的不舍,一方面龙太妈妈的善良慈祥,让浩辅找回了失去多年的母爱,这个举动可以让自己心里稍微好过一些,是补偿,是对自己的救赎,而不是什么人间大爱。
龙太被累死,确实对我冲击太大了,哪怕换个死法,我都理解不了导演通篇阐述的利己主义。
龙太身不由己选择做鸭,好皮囊加上好技术,但内心渴望一份真挚的爱情,遇到了浩辅,不嫌弃他的过往,对他用情至深的高富帅,劝他从良,愿意补偿部分钱给他贴补家用,为了回馈这份爱,龙太心甘情愿的下着苦力,这何尝不是一种利己主义的表现?
只是他为一己之私而耗尽了自己,所以最后的结局是冥冥中注定的… 所以啊,跨阶级的爱情,就不要想了,不能被注视的爱情就不要谈了,为了那点爱情自毁前途的事就不要做了,人得先利己才能爱人,不然会累死的。
发布日期:ぴあ関西版WEB 2023.02.10采访·撰文:华崎阳子原文链接:https://kansai.pia.co.jp/interview/cinema/2023-02/egoist.html翻译:雑食家
松永大司导演曾执导电影《卫生间的圣母像》(注:トイレのピエタ)。
本次,他基于高山真的自传性小说《利己主义者》,在铃木亮平&宫泽冰鱼的共同出演下,执导了电影《利己主义者》。
本作将于2月10日(星期五)起,以影院シネ・リーブル梅田为首于全国上映。
电影主人公为隐藏gay身份、幼时成长于农村、现于东京自由生活的编辑浩辅,以及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贴补家计而身兼数职的私教龙太,电影描绘了二人相知相遇,互相吸引的经过。
主人公浩辅由铃木亮平出演,龙太由宫泽冰鱼出演,阿川佐和子饰演龙太的母亲。
在电影上映前,导演松永大司与我们讲述了他的这部作品。
—这应该是您作为导演第一次如此切实地描摹一个爱情故事。
您是否能谈谈,是原作的什么地方吸引了您呢?
最初是制作人跟我说,希望我读一读原作。
gay这个主题首先是吸引我的一点,另外,由阿川女士扮演、龙太的母亲妙子有句台词“关于是否是爱,只要接受方认同那是爱不就行了吗”,她的这句话打动了我,我便有了把这部作品拍成电影的想法。
在构想过程中,因为考虑到如果不切实描绘浩辅和龙太间的恋爱,两人的感情就难以作为故事成立,所以认真地描摹了恋爱的部分。
—在呈现恋爱方面,您有什么特别注意的地方吗?
我希望观众在观看时能够感到心动。
不仅仅是恋爱开始的瞬间,两人在浩辅家里第一次SEX之后,有一幕场景是浩辅很犹豫要不要去阳台目送离开的龙太。
最初的剧本里其实并没有这个场景,是现场加上的。
为了让观众能感到电影中的两人是在恋爱,这次拍摄的时候关于这点考虑了很多。
—那么,在直截地描摹同性恋时,您最重视的是什么呢?
不管拍摄任何题材,我都会在剧本阶段收集各种资料,在此之上为剧本增添新的元素。
在这点上与拍摄其他作品时并无二样。
不过这次我还特别告诫自己,不要因为自己是拍纪录片『ピュ~ぴる』(注:性少数题材)导演出道,又有gay友,就觉得自己很了解这个群体。
我当时想的是,不能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想当然,而是要仔细地花费时间,摆正心态、从零开始收集材料,进行调查,假定自己仿佛对那个世界一无所知,在此基础上去进行拍摄。
—在此前提之下,创作剧本阶段,原作的哪个部分您判断下来应该需要重点描摹呢?
这部小说是高山先生的自传性作品,所以我基本将重点放在描摹登场人物的感情变化上。
原作有很多独白部分,但我并没有选择将它作为角色的心声投入电影之中。
所以,如何在没有独白的情况下讲好整个故事,我在剧本阶段有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希望观众观影时,能够感受到虽然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但故事内容还是与原作保持一致。
另外,这次在电影主题之外,也思考了很多关于表现方法论的问题。
—电影开头以铃木亮平先生饰演的浩辅在摄影棚参与照片拍摄的工作场景引入,后接他与gay友们的酒会和回老家的场面。
通过这一开头,可以很快了解到浩辅的为人。
请问这也算是方法论之一吗?
外景选景中发现那个摄影棚时,我就想着要在这里拍个一镜到底。
有这个想法其实也是因为在写剧本的过程中,我重看了安妮·海瑟薇主演的《穿普拉达的女王》。
那部电影拍得很好,在电影开头就悉数展现出了安妮·海瑟薇的生活和为人。
—我明白您说的。
对于电影来说,如何以影像的形式向观众介绍角色,这点非常重要。
因此这部电影选择以开头的一镜到底,展现铃木亮平饰演的浩辅对服饰的思考、工作内容和性特征。
之后又采用了各个场景一镜到底的电影拍摄风格。
为了让观众能够明白这部电影的主题,我有注重在开头塞入很多内容。
在老家的样子、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样子、工作的样子,通过不间断地将这些展现给观众,让观众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浩辅的形象,我在这点上做了不少考量。
—也就是借助这一开头提示了电影的方向性是吧。
虽然我不清楚有多少人能感受到这一点,但我的确是想着在这里展现出摄影机持续追逐登场人物的拍摄风格。
在此处便已经提示出了整部电影都会是这样的风格。
—您是在写剧本时,就想着要用一镜到底的形式拍摄了吗?
写剧本的阶段还没有想到要用一镜到底。
是外景选景后,加上考虑到拍摄天数等现实性因素后决定的。
原本其实也提出了自己希望使用手持摄影机,电影风格则参考达内兄弟(注:Dardenne brothers)的《他人之子》(注:The Son)这部电影。
一镜到底拍摄时,拍摄技巧、导演、演员的力量,需要各方全力配合。
不过相对非一镜到底、分别拍摄多个镜头的形式,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的确如此。
比如在居酒屋和朋友交谈的场景,拍一次大概会花费2025分钟。
一个场景会拍上几遍。
不过相比之下,如果是分镜头从不同的角度去拍摄这类多人场景,反而会花费更多的时间。
我跟摄影师也说了,希望能拍出一镜到底就可以成立的影像。
因为我拍纪录片的时候是自己手持摄影机拍摄,有感受到在摄影机拍不到的地方也可以进行表现,所以反向转化摄影天数、时间等各种不利条件,将电影基调定为纪录片风格。
—各个场景都一镜到底的纪录片式拍摄风格,让我在观看时获得了一种非客观的、贴近登场人物主观感受的观感。
您最开始说我有切实地拍摄恋爱,关于“切实”这点,如果拍得手法变得再客观些,观感应该就会完全不同。
而且我采用的拍摄方式,是一种让人感到仿佛身处人物近旁的特写手法,也是因此才会有“切实”拍摄之感吧。
不单单是内容和主题,采用的拍摄方式也可以将观众完全带入电影之中,所以才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在这层意义上,也可以说铃木先生和宫泽先生的搭配简直如画一般。
让这两位搭戏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呢?
结果论而言,我挑选的男性主演大多身高都很高。
可能是因为我喜欢个子高的人(笑)。
这并不是说我讨厌个子矮的人,但两者在画面中给人的压迫感完全不同。
关于两位演员的选角,是因为我觉得在外表上不要有身高差应该会更有趣。
浩辅和龙太在经济和性格方面各不相同,但我希望两者在外表的呈现上都干练挺拔。
—原来有着这样的理由。
举个例子,浩辅在公寓上方挥手,龙太在下方挥手,这个场景其实象征了经济能力的差异。
我有非常注意描摹这样的部分,但在身高方面,还是希望二人是相近的,不想在外表上就显现出高低关系。
虽然二人的背负之物和生活水平都完全不同,但并肩而立时,还是不明示这样的区别为佳。
—这是因为导演您希望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此,才这样去处理的吗?
如果将原作直接转换为影像,在视觉上直截地展现二者的关系,我觉得很可能会导致观众失去思考的空间。
其实人也好世界也好都是复杂的,所以在身高上可以处理得更自由一些。
另外就是,两位真的都是受摄影机喜爱的演员,这点也有很大的关系。
—龙太和浩辅在一起时展现的笑容,破坏力特别强。
是宫泽先生特有的色气和清纯感并存的笑容。
每个人不都努力生活着吗。
不管怀有怎样的烦恼,不管如何辛苦,都需要工作,需要赚钱。
其间还经历了疫情,苦痛的人很多,但大家都努力着。
怀抱痛苦的人,他们的笑容更能击中人心,所以我没有给他设计充满悲壮感的表情,基本上收入镜头的都是愉悦的表情。
而当屏幕映现出表情背后的真实境况后,因为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所以我想大家肯定会冒出各种各样的想象。
—我还没见过宫泽先生如此笑容满面的电影,真的是非常新鲜的体验。
不仅是笑容,不管什么时候见冰鱼,他都是一副漂亮的面庞。
我认为这是他所拥有的人之美。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认为最好把它收入镜头之中。
龙太天使般的纯粹单纯,其实是冰鱼原本就有的特质。
我就想在电影中也呈现出来。
—刚刚您说到,阿川女士扮演的龙太的母亲妙子说的“关于是否是爱,只要接受方认同那是爱不就行了吗”,这句话打动了您的内心。
是这句话有给您什么感悟吗?
明明很多事都只有当事人才明白,可周围的人总是随意地去断定事情的好坏、幸福还是不幸。
说到底,这些事都只有本人才明白,并不是他人可以说三道四的。
老是想着去帮别人下定论,这种人我觉得真是多管闲事,闲着没事干。
日本人总是对需要关心的事毫不关心,而对无需关心的事处处关心。
特别是疫情期间,我越发感受到了社会的窒息感。
表面上,浩辅展现出的爱情仿佛像是他在用金钱购买什么一样,但3位当事人都觉得没问题的话,那不就行了吗。
这点非常重要,我也想将这一讯息传递给当下的日本。
—《利己主义者》这一标题也让我在观影时进行了许多思考。
观看后,我觉得自己对“利己主义者”这个词有了与以往不同的理解。
所以在最后,我又一次把标题打在了屏幕上。
看过亮平非常精彩的表演后,当“利己主义者”这个标题再次出现,这时的感受会和电影开头看到“利己主义者”时完全不同。
这就是电影表达的趣味之处。
“利己主义者”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都是一个负面的词汇,但看完电影后,虽然的确会感到主人公是利己主义者,也希望大家能够尝试思考这个词到底是否负面。
—这样说来,前半部分两人的交往,到了后半其实是以另外一种不同的形式进行了呈现,在整部电影中,能够感受到前后的联系。
特别是电影末尾浩辅捡零钱的场景,让人看着觉得心中有某种情绪即将涌出。
这也让人感觉十分具有电影的味道。
我在电影各处都有散落各种细节。
正因为观众是在大屏幕前观看电影,所以我增加了电影的讯息量。
此处特意没有拍近景,也没有插入回想片段,但我依旧认为这样绝对没问题。
我对工作人员也说了要“相信观众”。
我也希望观众在寻觅到电影中各种联系时,可以品味到发现的喜悦。
意识到前后联系时,大家肯定会惊叹“哇—”不是吗。
我非常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到这样起鸡皮疙瘩的瞬间,所以如此进行了处理。
—好几个地方我都在心里“哇—”了。
说起来,浩辅掉零钱的那个场景,其实他是在自动贩卖机前买水,但镜头中完全没出现自动贩卖机。
但是还是能看出来他是在自动贩卖机前买水不是吗。
负责拍摄的池田(直矢)当时有问我“要不要给自动贩卖机一个镜头”,但我希望持续拍摄亮平的脸,所以回答“之后加上音效,观众就能够知道是自动贩卖机了,还是重点拍铃木亮平的脸吧”。
结果,倒是有不少人说“那个场景虽然没有把自动贩卖机拍出来,但能够看出来呢”。
那处的拍摄方式,其实就展现了这部电影的风格。
—我感觉好像都拍到了自动贩卖机。
因为能够看出来是在自动贩卖机前买水,所以才觉得好像拍到了,实际上完全没有拍进镜头。
后期加入了在自动贩卖机买水时的咔嚓咔嚓咔嚓声,以及叮呤咣啷的找钱声音,所以能够明白是在做什么。
人的大脑会帮助补全整个场景。
—如此说来,虽然这部电影不算好懂,但在情感方面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原作的独白可以看作转化为了演员的表情。
我们拍摄的是人物的脸、人物的感情,制作总体是比较简洁的。
剧本也是以之后会增加内容为前提创作的,所以最初非常简洁。
亮平读剧本的时候甚至有问我“是不是太简洁了一点”。
我回答说“希望你相信我。
因为我想在排演时进一步完善”。
虽然亮平还是疑惑“能做到拍剧本上没有的内容吗”,我依旧回答“我想在拍摄现场增加内容,希望你相信我”。
之后进入排演阶段,他终于理解了我的用意,说“导演说的原来是这样一回事啊”。
—您是在这部作品之前就与铃木先生有交往吗?
我与亮平认识时间很长,在我成为导演前,在亮平成为演员前就互相认识。
我们曾互相聊到,我说“未来某一天我想成为电影导演”,亮平则说“未来某一天我想成为演员”。
拍这部电影最初的镜头时,因为不希望氛围太过低沉,亮平有过来对我说“你还记得那时候的事吗”,我说“记得哦”。
“我们俩真不错啊”“是啊”,两个人就这样在角落互相聊着这些。
—可以说是跨越10年梦想终于成真了。
这期间当然也有深入的交往,15年?
应该10年以上了。
其实在拍摄每一部作品时,我都是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但这次因为是和亮平合作,在此之上我更增添了一份自信。
—听您这么说,感觉又可以从崭新的一面来观看这部电影。
不仅是亮平,冰鱼也是,演员和工作人员都信任我、追随我,这点真的是感激不尽。
另外,在宣传方式上其实也是一样。
主视觉图中我也并没有选择彻底露出两位的脸,因为我认为绝对是设计成美与冲击感并存的视觉会更好。
正因所有人帮助我实现了我的个人坚持,我也希望上映后能获得好成绩,回馈这一切。
—提到宣传方式,在提供给媒体的新闻稿中,附有一份“LGBTQ+用语集”,其中记载了必须注意使用的表达等内容。
这也是我提议的。
这次我们邀请到了制作LGBTQ+用语准则的松冈先生帮助监修电影,由此感到,包括我们在内,其实各大媒体也是肩负着正确使用词语的责任的。
虽然很感谢各大媒体有心,考虑到采访时间有限无法去纠正一个个词语,所以提出希望在看完电影后进行采访,但如果进行采访的一方没有具备最少应有知识,将很难触及作品的本质。
所以我提议制作可以促进双方共识的用语集,请想要进行采访的媒体首先阅读这一用语集,在这基础之上提问。
—拍摄这部电影后,导演您内心对利己主义者这个词的感受是否有所变化呢?
我认为选择导演这一职业的自己非常任性。
当需要进行选择时,我总是会优先我自己想做的事,优先制作电影这件事,结果给周围人添了麻烦。
但是,我同时也希望自己能持续制作真正优秀的电影,拿出成绩,给周围人带来良好的感受和体悟。
所以,关于利己主义者这个词,我的想法一直以来都与这部电影一样。
无法珍视自己的人,也无法珍视他人,因为我怀有这样的观点,所以对剧中阿川女士饰演的龙太的母亲说的话也会深有同感。
如果我过去对利己主义者这个词的感受是否定的,那电影的切入点肯定也不会是现在这样。
应该说是我的想法正好与原作书中的观点相近,所以我对利己主义者这个词的看法并没有改变。
—我非常理解您的意思。
我拍不出自己无法理解的东西,所以我想应该是自己的思考就正好居于原作之中。
看到男主的社交觉得略尬又不失真,比如第一次见面就讲自己的经济情况和成长经历还有家庭状况,不合适吧hh看来我是有些社交恐惧症的。
评分有一小半是给演员的吧。
之所以觉得尬,是因为觉得关系不真实,有性吸引力,但经济与学识都不同,想到新鲜感过后就觉得尴尬,觉得真实是因为确实描写了交往过程中的钱与性。
现实一点看,男主这是请了私教外加特殊服务吗?
每次都是健身完回家做,尬hh看到男主突然表白自己是男妓要结束关系,因为无法专心于工作,让片子内涵上升到另一个维度,这让主题从有点尴尬的纯爱或者霸道总裁走向了更现实的一面,让主角变得更立体了。
对于男妓的描写,<老水仙>里也看到了性与爱的分离的描写,日本的性文化还是很开放的,特别是对于性工作者的情感处理。
不过男主得知性伴侣是男妓后第一时间不是检测吗hh影片开始讲述男主卖的时候的角色多面性,从进门的冷面到进门后的假装害羞,很专业呢hh看到有人对于10角色的意外,觉得对于同性的认知还是很刻板印象的。
一个月200000日元,10000元?
有点少吧hh sorry我有点何不食肉糜。
当男主提出一个月10000包养时,一边会觉得有点少吧,一边又觉得虽然赚得少点但更稳定更安全了...我...hhh还一边觉得这样的关系不能长久吧,如果关系不对等,激情退去都是鸡毛,虽然如此,但即使关系对等经济独立,也未必能长久。
影片还缺少对男主工作的描写,能做时尚编辑,在职场中混的人,工作中的干练老成与精明算计应该是了熟于心的。
男主和妈妈个头相差这么大?
选角不合适吧?
生物学上是亲生的吗?
很日系,道歉文化很多。
虽然到了这个年纪经常会听闻身边有人离世,但电影里这么写,我更愿意看日常琐碎。
“我根本不知道爱为何物”“不知道也没关系,毕竟我们觉得那是爱,这就足够了”片名为利己主义,利己主义经常是否定爱的,只有情感的需求与互利共赢,时常的自我感动。
就像我妈常把爱挂嘴边,我时常心里排斥,觉得儿女情长过于小爱。
但利己主义对于爱的否定,也有些妄自菲薄。
男主初次拜访带回家的菜,都快到人家家里人都死完了才吃,没坏吗?
亮平一开始的亮相很爆笑,一个有着贵妇心的肌肉男演得活灵活现,和一众“姐妹”聊男朋友、喝酒、发疯,都市金领基佬形象跃然而出。
和冰鱼扮演的私教龙太第一次见面,他收敛了自己身上的贵妇气质,就像一个普通的男人。
冰鱼演出了天真烂漫却性感诱惑的青年感,看浩辅的眼神,和自己主动的第一个吻,都让我在内心里大叫“他实在太会了!
” 床戏似乎来得猝不及防,尺度倒是在意料之中,毕竟这部电影可是R15啊!
冰鱼和亮平甚至和路人的床都拍得很真实很血脉喷张👍前半部分看得我非常开心,生活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直到电影中出现了很多flag。
这些flag让我突然想起之前看到的剧透,非常紧张,就怕哪里突然来个打击!
当电影最大的转折到来时,本已有了心理准备并没有太难受,直到亮平的演技给予了我会心一击。
他演得非常收敛,镜头从头往下连他的脸都没有拍正面,但是颤抖的肩膀和细微的抽泣暴露了他的难过。
情绪传递给了观众,这一幕让全场各处响了抽泣声,真让人感动。
我没想到剧情走向是一个drama queen通过爱人,找到了人生爱的归宿,这个爱是母爱也是爱情,虽然两个爱都将远离他,可是在天堂有人在等着他。
导演全场手持镜头,和某导演有得一拼,不过一点都不晕,手持中算稳的,人物大特写用得很多,非常能够关注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几个小细节,浩辅后来把送给龙太的外套又穿回来了,龙太穿着那件外套时显得袖子好短,哈哈哈哈,还有在做爱时龙太喜欢亲人的手臂,后来龙太也亲了自己这个位置!
亮平高歌一曲的那场戏实在太有趣了,唱得很好不要再唱了,哈哈哈哈。
龙太要身高有身高,要颜值有颜值,明明可以去做模特干嘛要去当鸭子赚钱,这是不解之谜(喂喂 日本好像30号就要下映了,还有合适场次的话还想二刷啊啊啊!
至少本场上座率蛮高的,很多情侣来看,男的也有哭。
整部电影看下来,细思极恐 第一部分:关于爱情 龙太的死亡,可以说起因百分之八十是因为浩辅,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龙太对浩辅的爱毋庸置疑,甚至于说浩辅的出现是龙太如地狱般人生的一束光,让龙太开始重新有了好好生活的憧憬。
电影的前半段性欲戏,两人演的太好,总让人忽略浩辅的感情是否也如龙太一般对等,等到中间龙太突然死亡,这层朦胧的薄纱才被掀开,观众开始思考浩辅对龙太的感情到底有几分出于爱情,几分带着自己对母亲这个人物的向往。
尤其是结合二人相处中,好像是龙太更多的主动:主动亲吻,主动带他回家见妈妈,但与此同时浩辅有做什么呢?
试想一段正常的恋爱关系,是不是互相介绍身边的朋友、家人给对方认识?
我们合理怀疑这段关系的刚开始,浩辅的爱有几分真。
至于电影的最后,龙妈妈确诊癌症,他的哭泣,有几分是为了龙太,有几分是因为龙妈妈,也不得而知。
他说因为自己,龙太死亡,龙妈妈没有得到好的照顾没有及时发现疾病。
似乎到了最后,这份关系,还是夹杂着太多私货。
第二部分,是电影主题:利己主义 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 第一:两人第一次去龙太家,摆在门口的鲜花绽放生机勃勃,当龙太死亡后,浩辅第一次拜访龙太妈妈家,门口的花盆已经枯萎,后面当他拿着盛开花盆替换那已经枯萎的花盆,好像他已经完成了鸠占鹊巢,代替了龙太,完成了自己自童年时起对母亲的思念与霸占。
第二:第一次跟着龙太去拜访他妈妈,浩辅坐在餐桌前一直凝视着龙妈妈在灶台忙活,这个忙碌很难不说也有着浩辅自己的希冀,他是否也日夜期待,如果自己的母亲没有死亡,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又会多了不少和母亲的相处吧 后来,龙太去世,他和龙妈妈一起吃饭,一起洗碗,镜头再次从餐桌这个方位拍摄,好像无形中浩辅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愿望。
无论是讨论少数群体还是贫穷与富有还是原生家庭还是真爱与利益,我觉得点到了并且点到为止了,就足够。
起因是头天晚上刚看了铃木亮平在闲聊007里仿佛在讲别人的事情一样地拿着几张不同戏里的剧照讲自己是怎么成功地控制自己的体型以塑造各种角色,搜他就看到了这部电影。
看了电影再度为他换头式的表演赞叹。
爱屋及乌这讲法已经在成年世界里被生活和现实磨得碎成钻石粉末了吧,世面上看到的都是女友家里要彩礼所以我们婚不结了这样的,在等价交换的世界里生活的普通的人们。
爱一个人就要给他钱,而这个金额是多少体现了爱的多少,我就一直同意这一点。
一个月20万包下一个为生活所迫的流莺,怎么说呢,或许在那个社会里这是很有所保留的一个价格?
但我都觉得已经是充满了爱的数字了……给你买好吃的,给你爱的人买好吃的,每次都买,没事就买。
把我的盔甲都给你,我没看出这个人对小男朋友有什么物质方面的私心,只觉得通篇都是爱,甚至是疼爱。
他爹也说了:碰上了爱上了,能有什么办法呢?
守着爱上的那个人彻底离去时留下的巨大的悬崖一般的黑洞过活,也只能说是谁让咱摊上了,有什么办法。
写的这都是什么话啊,没事,哭了一整个后半场的电影值得我给五分并在叙述能力范围内说点感受。
1,冰鱼第一次出现,淋了雨,头发湿湿的,好像一只有点可怜的小狗。
但他还带着即使不是刻意还是有点灿烂的笑容说对不起,就在那一刻我没有抵抗力。
2,对于gay 来说健身教练真是个好工作。
3,原来冰鱼是钓系。
4,两个都是帅哥,怼脸拍再合适不过了。
5,以前觉得冰鱼不能笑,一笑就破坏了他的忧郁感。
现在觉得冰鱼笑或不笑一样都有破碎感,反而笑得越灿烂越破碎,也可能和这部电影注定be 的基调有关系。
6,想亮平,想冰鱼,想着想着就变成一直想冰鱼。
7,和爱人约好 满怀期待的做某件事,当天独自等待,独自期待,然后等来的却是爱人死了的消息,太残忍了。
8,对于亮平,爱太短暂了,余生也太漫长了。
总的来说,是好看的,没有拖沓,没有无病呻吟,甚至没有我最讨厌的抓马情节,没有撕逼,只有娓娓道来的相遇、生变、沟通、意外、继续生活,符合日本电影一向的淡泊基调。
作为一个LGBTQ题材的电影,它甚至是反性少数题材传统叙事的,因为性取向在这里并不是整个故事的主要张力,你可以轻易地将电影中的两位男主角换成男女主角而不会觉得有任何的违和之处,他们所遇到的困境与他们的性取向并没有产生非常直接的关联。
然而,正是这种性少数元素淡化的处理态度,却让我觉得它无形中为未来LGBTQ影视题材设下了一个非常良性的基调和方向,那就是平常化性取向这件事,将它融入到叙事当中,而不是作为故事全部张力之所在。
若要将性取向这件事”正常化“*,首先第一个就是将其平常化,不大惊小怪,不让它成为任何情绪(恐惧、愤怒、猎奇等)的触发器。
*(出于目前具体语境而使用,所以特别为”正常“二字加了双引号,多元性取向本就是一种正常现象)另外有些人则会觉得《利己主义》融合了阶级冲突的主题,因为铃木亮平饰演的浩辅先生是时尚杂志编辑,出入都是 LV 和 Prada 随身,而宫泽冰鱼所饰演的龙太只不过是一个只能靠出卖肉体来照料母亲的高中肆业生,甚至乎连浩辅先生每次送给龙太妈妈的手信(比如昂贵的寿司、樱桃等)都成为了两者阶层的重要提醒。
是会有这样的内容存在,但我并不觉得这是《利己主义》的重点和导演/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浩辅先生的时尚杂志编辑身份反而是为他的男同性恋自我认同服务的。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对于如此的我而言,衣服就是盔甲“。
重点是性少数者如何利用已有行业来保护自己,而时尚行业则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保护壳。
所以,我觉得《利己主义》中的阶层冲突意味并不浓重,甚至和它所服务的性少数角色也没有多大关系,全篇包括前半部分的两人相处及性欲场面,其实都是为了提出“我欲为善反作恶”的道德问题,都是为了后半部分和妈妈相处所作的铺垫。
在LGBTQ题材上放弃容易处理的性少数冲突,并重新回归至“基本人性”、“道德”和”爱“的探讨上,是《利己主义》最为出彩的地方,在这里,过分强调性取向的任何着墨,都是过犹不及。
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观众都被预告片浓浓的荷尔蒙氛围所”欺骗“了,以为这又是一部主打情色的同性片(性欲场面确实拍得非常出彩,这个我们在后面再谈),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导演竟然制造了这样的一个与性取向无关的道德困境。
中产上层的浩辅先生为了让学历低下的龙太放弃应召牛郎的工作,提出每个月固定援助20万日元。
但面对多病的母亲,20万日元的收入还不足以应付这个贫困的家庭开支,龙太必须要更加努力地做更多工作来帮补家用,而学历低下的他所接的大多数都是体力工作。
也正此龙太长期处于体力透支的状态,直到过于疲劳在睡梦中逝世。
这是一个非常悲伤的故事,一个”我欲为善反作恶“的尴尬困境,浩辅先生不仅间接导致了龙太的过劳死,也让龙太母亲白头人送黑发人,晚景凄凉,这是浩辅先生万万没有预料到的,他当初只是出于一个不愿意和其他人共享自己男友身材的愿望,只他最多能够为此支付的只有20万日元。
这一点既是《利己主义》的精彩之处,也是它的败笔,因为导演并没有把它处理得很好。
困境不是为了提出而提出,而是为了引出思考,有没有结论并不重要,思考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而导演草草地将这个困境回归到”爱“的主题上,用爱来作来这个道德困境的答案,未免让人觉得过于取巧和潦草,缺乏思考和深度。
浩辅先生觉得是自己狭隘的职业观念和强烈的占有欲,直接或间接导致了龙太的过度劳累而死亡,所以在心底里觉得自己并不懂得”爱“是什么,而龙太妈妈所说的,”你不知道也没有关系哦,毕竟我们觉得那是爱呢“,引出了导演想要表达的,只要一方感受到爱情,那就已经足够了。
究竟爱情是一种过程感受还是一种结果,导演没有作出过多或进一步的解释。
这样的一句话能不能让他在自己的道德困境里得到救赎和解脱,不得而知。
我看来是不可以的,龙太妈妈的话,虽然暖心,但其实是缺乏说服力的。
《利己主义》另外一个惊艳的地方在于那些近乎真实却又极富艺术感的性欲场面,而且非常”日本“,是只有日本导演、日本演员才能够诠释的那种裸露又克制,就是独此一家。
在性爱场面的调度、运镜、风格和表演上,其实韩国和中国都或多或少受到西方尤其是美式LGBTQ类型片的影响,主打的就是一种压抑下的原始释放。
压抑是共通的,但一旦赤裸相见却又会马上转入疯狂性的情欲缠绵,但《利己主义》的性欲场面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即使是在赤裸相见的时刻,坦荡荡的双方却仍然有着一种隐隐的克制,一直在被对方允许的范围边缘去探索新的交合点,电影很好地将裸露和克制两个看似矛盾的情感融入到两人之间的互动之中,或许也只有日本这个天然就是一个矛盾的民族才能够呈现出如此奇妙的状态吧。
这样奇妙的性欲场景当然一方面得多导演的运镜,更重要的可能是 casting 做得非常好,铃木亮平和宫泽冰鱼在床上的化学反应非常强,远远比起日常相处要强烈得多。
在日常有多克制,床上就多淋漓尽致,但在舒畅的同时又微微显得有些许意犹未尽,正如铃木亮平所饰演的浩辅先生所说的,即使是在床上,龙太也是过于温柔,我反而希望可以被对方更为粗暴地对待。
总的来说,我觉得《利己主义》是好看的,但算不上是一个成熟的好作品,虽然提出一个有趣的道德问题,但思考又欠缺深度,收尾得过于简单粗暴。
另外还有一些小问题,整体剪辑上其实是散的,各幕之间演员的情绪都是割裂的,而且同性情节在某种程度上非但没有给这个冲突加分,反而抢走观众不少的注意力。
铃木亮平的表演感觉也欠了点东西,该动容该爆发的时候都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医院画眉这一幕基本就是导演送出来的高光时刻,但感觉铃木小哥没有接住,这一幕其实应该用来做最后一幕。
怎么还有一种偷笑的感觉啊,救命
⚠️大量剧透预警⚠️建议看完影片后阅读—————————一开始会非常好奇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因为从小红书的一些预告片段来看,是两个非常温柔的人相爱,而且相处得非常温馨和甜蜜,在我看来跟利己主义四个字完全挂不上钩。
但当我看完这部电影以及看过的一些短评之后,让我有了一些答案,而且这个答案可以撕掉同志电影前面的两个字“同志”,因为这部电影探讨的更多是爱情本身,同志的要素其实在里面处理的非常自然,而且关于自我接纳与父母接受的内容没有过多的笔墨去描述。
那回到这个电影名字本身,利己主义,带着短评给我的第一印象,我一开始也会觉得男主浩辅,在提出包养龙太的时候,给到的钱其实是少的,不足以覆盖龙太和他妈妈的生活与生病治疗费用的支出。
当时我会觉得纯粹就是浩辅想要占据龙太而提出来的。
因为钱不够,龙太想要补贴更多的家用,但是由于学历比较低,就只能白天做一些搬运的苦力活,晚上做洗碗的工作,最终导致了过劳死亡。
我非常的难以想象一个 20 多岁的年轻人过劳死是一种怎样的概念,就是他的身体所承担的劳苦到达了一种怎样的程度。
我也因此会产生一个疑惑,像龙太之前所说的,要是没有遇到浩辅,他纯粹靠卖身还有日常的打工,会不会就不至于这么辛苦而导致了最后的悲剧。
还有当浩辅自作主张提出买车时,大头浩辅出,龙太每个月出一点的时候,龙太是否会觉得有压力?
但仔细想一想,首先两个成年人,当浩辅提出了这么一个条件之后,答应每一个月支持龙太人民币一万多的费用,当然这其中还包含了情感的砝码,龙太是答应了的。
一开始我在猜想,龙太是不是硬着头皮答应的?
但后面龙太妈妈说龙太非常感谢遇到浩辅,原来生活不是地狱。
是啊,有谁会想要做着卖身的工作?
当时想把龙太拉出来的就只有浩辅了,即便龙太清楚自己需要非常辛苦工作挣钱,但他的内心是真心地开心的。
但可怜龙太一直这么委屈自己,没有跟浩辅主动说起工作及身体的状况,以至于过劳而死。
其实,我能够理解龙泰没有主动提出的原因,因为作为自己是接受的那一方,还要再提出更多的要求的话,会显得非常的无礼。
加上龙太可能觉得在自己这样的一个条件下,还有人爱他已经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他不敢再奢望能够得到更多。
而且从他前几次非常推脱的,将旧的情况下,接受了浩辅的支持,能够感受到他自尊心非常强。
他能够感受到与浩辅之间存在的阶级差距,这个差距就是他想通过非常辛勤的工作弥补,却也弥补不来的,甚至因此丢掉了性命。
影片后面看到浩辅的存款,发现他是尽了自己的能力去帮龙泰了。
加上这是两个成年人之间的约定,不能单方面评价浩辅是利己的,责怪他引发了最终的悲剧。
要追究利己的体现,就是他并没有真正地站在龙太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并没有全面地、主动地了解龙泰目前的一个家庭的情况。
他作为一个时尚编辑来说,他看着龙太去做这些苦力活,并没有给龙泰介绍工作。
可能就是因为:一、没有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
二、浩辅自己想要维持自己表面的光鲜亮丽,不想去麻烦别人。
三、他可能会考虑到龙泰是一个自尊心比较强的人,而没敢主动提出。
不过,最后浩辅主动承担了照顾龙太妈妈的一个责任,说白了这个责任他并不用去承担,但他竟然这么做了,这反而是利他主义的一个体现,他甚至还提出了要跟龙太妈妈住在一起,这对于一个单身同志来说,是非常能够体现诚意,而且让步非常大的一个举动,因为表示他放下了再去认识新的朋友的可能。
这让我对他改观了。
所以我会更加困惑,究竟这个利己主义讲的是谁?
讲的是什么样的一个定义?
但其实我会发现利己和利他其实很难辨析清楚。
谁能够说爱情一开始不就是出于一种利己想要占有对方而出发的行为,而当两个人相爱了之后,双方为了这个承诺,为了彼此共同的生活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甚至承担了原本不属于他的一些责任,这算是从利己转变成利他了,这就像浩辅的爸爸所说的: “毕竟相遇相爱了,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没办法,所以只能一起过下去了。
”
现代人的爱情有多少能够做到这种所谓的“没办法”,看似是一种无奈,实则它是对人性的考验,更是一种责任担当的体现。
现在的爱情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种快感,是一种感觉。
可能今天还爱你,明天就因为这种感觉没有了,就能够轻易的说不爱了,离开了。
相比这样的人,我觉得浩辅,更显得是利他主义。
那利己主义说的又究竟是什么呢?
从之前小红书看到的一些评论来说,这原先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小说,那作者,也就是浩辅这一个主人翁,他把这一部小说取名为利己主义,更多地是表达对龙太的一种愧疚。
他认识到自己起初并没有设身处地地为龙太着想,单单从个人角度出发做出了“利己”行为。
而也揭示了当他后面做出了更多是利他行为的一个转折点,就是他真正懂得了爱是什么。
正是因为爱,让他主动承担责任,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
正如电影最后他响应龙太妈妈的那句话,你就不要回去,留下来。
他说,好的。
爱不就是回应对方真实的需求吗?
缓了缓一周,这部电影的后劲还没过去,我始终找不出一个符合我心中释义的“利己主义”解读。
以下分析一下电影情节和现实中可能出现的情节,我没读过原著,纯粹从电影本身遐想:1.电影:龙太说出自己是MB夺门而去,齐藤心放不下他,满世界找,找到后给了他再一次的选择权:可以跟着我生活,我补贴你,你从事“正经”工作,也可以继续你的MB生活。
现实:g群体一般都逃不过180天身体诱惑期,既然他是MB,不管出于什么理由,被MB甩了,他欺骗了我(不是正经的兼职教练),第一时间该去STD门诊查一下(自己身体最要紧,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天下男人一大把,趁自己还有资本,再找一个;喝个伶仃大醉,过个把月,都忘了;若是真的喜欢那个人、在意那个人,也只能感叹缘分不足,到此为止。
然后,过个N年,这段偶遇和关系就像自己曾经做过的一个梦。
2.电影:龙太母亲发病,但龙太对齐藤撒了谎,说母亲只是腰疼,没敢提胰腺癌的事情(需要大笔医疗支出),齐藤继续和龙太恋爱脑地生活。
现实:大概率对方会把真实情况说出来,然后一起找更好的医生;承认之前无知,不知道对方缺钱才出去做MB,暗暗退出这段关系;卖房卖车把钱给龙太去治病(概率极低,才认识多久,你就突然跟我冒出一个病重的母亲,你家还有没有其他病重的亲戚?
)3.电影:龙太死了,一个雨天的下午,齐藤(故意)路过龙太家去上香,给了老太太生活费,之后每月来看望老太太,知道老太太病重住院,最后离世。
现实:对象走了,关系也over了,男女领证的也不过如此,我对你母亲在法律上没有抚养义务,我若思念你,我会在心里默默地想你(走一遍我们走过的路、回味一下一起吃过的食物……);也会每年去你坟头给你烧纸,把自己的电话留给你母亲,如她需要帮助可以联系到我,我爱的是你,而不是你的家人;人生不就是这样走一回么,体验过就可以,不追求什么结果……综上,好像现实中遐想的剧情才是“利己主义”。
导演用手持摄像机,为我们剪了一段齐藤与龙太从相遇、相爱、分离、送别的生活“片段”,一段段看着很真实的片段,但是不是影射了现实中的人,才是影片主体的“利己”?!
电影全片那种伪纪录片的真实感是不是在敲打着现实中的我们?!
所以,看着越真实的,反而是梦;感觉越梦幻的(身边每天发生的),却是现实。
我才发现原来猛男嫂子会如此可爱!铃木亮平你真行哈哈哈哈
烂大街的叙事
这么瘦弱的人是怎么成为健身教练的?真的很难让人信服啊
深陷消费主义陷阱的时尚主编自以为在用金钱拯救失足青年,殊不知用自己的方式拖垮了男公关。你但凡多用点脑子真的爱也是应该考虑让他半工半读给他学费让他晋升,多打几份低级工除了接受你的offer没有更好的路子,最后肯定是走向年老色衰未出世便逝世的结局。两次打电话的我都准确猜到是妈妈和儿子出世,编剧除了制造勿须有的悬疑,就是以为一两个镜头就说明白的背景可以为接下来浅薄冲突制造铺垫,然而没有正经冲突,你的悬疑全白制造了。
一直都很期待,但是但是在我没有预先想象之下,铺面而来的十分钟,这部电影就已经倒塌了,且奇怪的韩剧观感。
全片貌似就一个中焦段镜头怼脸拍,很容易疲劳。宫泽冰鱼实在不像健身教练,而铃木亮平的心理历程也未有更好的烘托。多一星给尺度和铃木亮平又帅又骚的演技。
被《亲爱的房客》甩出十八条街,铃木的表演让人一身冷汗
编剧你是真敢写啊,两个小时把给子drama的一生写全了………有时间也多陪伴下自己的老父亲啊
能在影院看这样的电影本身就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了。。and铃木亮平的动作戏谁不爱。。中间有一段情节是有个老一辈的人讲了对ゲイ理解的话,周围日本人哭成一片。。
啊这...
亮平也走上了这条道hhhh |哇看完了,只能说亮平🐮🍺
——你为什么吻我?——因为你很有魅力。爱从接吻开始。吻手腕。深深的结合是恋人间肉体之爱的最高形式的表达。有点像宏翔的齐藤的后脑、颈部、耳朵很好看。“遇见你之后,我没法专心卖身了……”你在沙发上寂寞给他打电话,他在别人床上努力工作、维护客户群。真爱,才会在失去对方后“悲痛地站不起来。”龙太的母亲很开明,她说:无论对方是男是女,这根本不重要呢。如果遇到了重要之人的话,这是最好的事情了。“浩辅先生拯救了我,这个世界不仅只有地狱而已。”“我跟他相爱过这件事,我没法当做没发生。”
处处都是错位,只有爱是真的……不美妙但也还是童话故事。无论选择搞钱还是搞恋爱都可能是错的,所以还是选能让自己开心的,就算选错了至少还能得到快乐。宫泽冰鱼,好白啊(¯﹃¯)
今年TIFF日影新片最佳。从一个经典的 BL 梦的幻灭开始反思当代 LGBTQ 文化与新自由主义下的资本、个人主义、消费文化、人际关系之间的复杂关系,后半亲缘关系的缓慢着床则是展现了突破这种精致利己编制的可能。抛开这个反类型故事本身的魅力之外,松永大司的影像直觉也很好,不仅是手持的临场感、几个转折段落也都通过镜头而非台词“预示”。铃木亮平的表演很显然下过功夫,值得拿个奖。
我以为导演要揭示什么东西,然而并没有。主角刻画的是不错呢,然而故事讲的不好。
“妓女有妓女的路,但绝对不能真情流露。”我还是爱上你了,我再也卖不动了。对于爱的“利己主义”之探讨,很深刻也很无聊。
两个男主角之间缺少化学反应(尽管回过头看好像又有点符合电影主题),前半小时让人几乎想放弃,死亡发生后才有所起色。铃木亮平的表演像他的角色一样过于用力,大部分时候说不上好或不好,但没撑起来葬礼和画眉这两场该是真情流露的戏。爱是利己/利他、自私/无私的复杂混合体,但这怎么不算爱呢。5/10
理解导演想要跳出BL题材做真正意义上的酷儿电影的意思,但既然想在故事里塞进阶级、生死、酷儿家庭等等较为繁杂的命题,平铺直叙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更遗憾的是叙事上的薄弱也没能用镜头语言来弥补,演员之间是蛮有火花的但氛围感营造得不够到位,几场情欲戏的表现也很单一。后半程镜头对准龙太母亲后要有意思很多,最后互相推脱收钱那一场戏尤其。其他论议题的尖锐度不及《亲爱的房客》,论sense不及《85年盛夏》。可能是期待过高反而觉得比较平庸,不过终于算是给日本lgbtq影视开拓了一个好的方向。ps.亮平的表演不输《怒》里的小7,希望来年颁奖季有个好成绩。
两位演技太差,直男硬演男同,情绪流转一点都不到位,眼神变化根本看不出…男瘦也太突然了吧…不明白…他妈一点都不难过…男壮除了流于表象以外,我看不到情感的交流与交互……故事是中规中矩的本子…拍的不好演的不好…
7分,正如题目一般,男主为了私欲间接导致男配去世,而正是因为私欲,男主仍然将自己的从小缺失的“恋母情结”转移到男配的母亲,编剧很鸡贼,而正是这种鸡贼,让人既愤怒又充满悲伤。。。鸡贼在于这种be到极致确实会让人感动到流泪,但这种感动仅仅是一种对角色的同情,弱小而无升华,且并没有丰富角色的情感,叙事也充满漏洞(男配一直工作加上男主的补贴,真要这么拼命干才能养活母亲?)。。。此外,此片可能超越了同性题材,更多展现的是人物超越爱情与友情的情感问题的传达,而编剧正是为了展现不同的内容,让男主继男配去世后,探讨不一样的结局与人物角色情感的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