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http://mmpip.spaces.live.com/blog/cns!32972B3F82DFF4C4!1106.entry我承认这不是一部经典上乘之作,我也承认看这部片子完全是为了Daniel,因为在Leon之后,能够让我稍稍长情点的就是他了;之前就挺欣赏尹子维,虽然他在很多香港电影里只是反派或者是配角,但他的脸依然能让我联想到某人;连凯也是我的Style,喜欢他用冰敷眼睛说为了镜头前好看点,Cute!
肥聪竟然是大名鼎鼎的何超仪的老公!
所以当这四个人说着要赶超F4,做香港最棒的Boy Band的时候,真是笑翻了嘴上说着喜欢Daniel 也有很多年了,从《特警新人类》开始,算算也要8年了,又要感叹岁月匆匆啊!
Daniel 的事业并非一开始就顺风顺水,到今天的成绩,也是靠他不懈的努力才得来的。
看惯了电影里风流倜傥的角色,到了这部《四大天王》才发现,他其实是个聪明人,而且很生活化,在之前是看不到他真实的状态和性格的。
这是恰恰是以前我一直忽略掉的问题,以为明星就是明星,然而我却看错了Daniel,他和他的兄弟自始至终自导自演了一出娱乐大戏,玩笑了世人。
影片以半记录片的形式讲述一个真实存在的Alive组合由最初成立到最近传不和闹意见的过程。
由于吴彦祖早就有拍该片的计划,所以从Alive计划成立以来,一直用摄像机拍下4人平日的一举一动,。
在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耳熟能详的炒作手法一. 诈骗记者 自我炒作 为了打响乐队的名号,Daniel 想出向香港某日报相熟的女记者,讹称新歌被盗录并被人擅自上传到网上,博得了头条新闻。
而他与女记者通话时的情形及对白,都被剪辑放在戏中。
二. 兄弟敌对 粗口连连 乐队成立后不久,成员矛盾日渐突出,在Alive平日的生活片段里,可以经常听到他们用英文暴粗口(四个团员都有美国背景,这也可以解释他们如何顺溜地用硬个利需开骂之流利)。
三. 冲突升级 濒临拆伙 Daniel 、尹子维不和事件升级,两人翻脸的传言甚嚣尘上,Daniel 接受媒体采访时更表态说,计划将乐队拆伙,因为不想工作的事情影响成员之间的感情。
大胆假设Daniel 和其他三人在沙发上讨论当今香港歌坛大环境不景气以及现下恶劣的市场环境,义愤填膺之余突发奇想,如果合四人之力能否炒红一个男子团体组合?
以验证用一些如今惯用的伎俩的确可以达到目的,而并非靠音乐本身,何不和所有人开个玩笑呢?
于是四人决定组团,并且用摄象机记录下事态的发展。
Daniel 等人自编自导了几出火暴戏码,后来事实证明的确大有奇效,团体仅靠一首单曲开始小有名气,并不断有广告和通告活动,媒体在此间的推波助澜恰恰成了影片中的群众演员,被四人忽悠了一把。
最后Daniel 将200多条平日拍成的片段进行再剪辑,再加入一些补拍镜头做成电影,并一举获得了第2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晋导演奖”,恐怕这里能偷笑的只有他们四个了。
且不讨论他们在一年前就对整件事情做了精心地策划以及其采取的方法是否有违职业道德,但看罢影片的确对现今娱乐圈的整个生态环境担忧不已,Daniel他们只是用了一种比较激进的做法对整个生态链表示了抗议。
就像影片中穿插的张学友、黄贯中、张震岳、谢霆锋、杨千桦、莫文蔚说的那样,香港唱片销售额近10年的整体下滑,需要重新振兴。
Daniel 在影片结尾漫画式的搞笑结束或许暗示了他真的和我们开了一个玩笑,警示世人。
现实中的唱片界只有更混乱更无艺术良心毕竟在法律框架内违背道德并不会需要坐监。
然而这情节的的确确戏剧性十足:就四个人搞组合,管理起来也这么困难,演出前还能失踪一个,又不是5个6个人的小型室内乐队或者几十个人的小乐团;谈起音乐竟然缘起KTV,难道不是音乐爱好者俱乐部;四个人各有各的不靠谱,极其专制的队长,极不敬业的队员,这样竟然能成团(好似花瓶主唱+因练不好吉他SOLO吉他行业内卷转战根音的贝斯手+懒癌患者吉他手+泡妞大师鼓手,不过目前好像这样的乐队也是存在的,且还能持续运作),按理说这样的乐队早玩完。
最后只能说这几个唱歌不行(除了跟着椰树牌性感女嘉宾混的那位),但是演技还是抗打的:无论几个说台词像是普通人接受采访自我暴露的团员(从最开始讲述“初心”,在组合运行期间的怨言和争议,以及最后的崩溃爆发);还是编舞师,经纪人,服装设计师,助理等(不确定有哪几个是真的从事他演的职业)。。
是所谓的生活化演法吗?
毕竟是职业演员,这专业素质还是在线的。
没什么艺术理想,艺术天赋,艺术技能,艺术良心的四个演员只凭颜值突然搞起音乐组合却广受听众追捧,没有比这更讽刺的了。
反而这里面出现的真实的摇滚乐队(秋红)并没有这般受欢迎,主题不言而喻吧。
在这造神的世界里,产品质量并不重要。
一直都很喜欢吴彦祖,不论他演王子或恶人,他有一种奇特的气质,坏人都可以让他演的那么彻底,看着他从一个新演员->男配角->男主角->新晋导演,所以很期待这部四大天王。
开始看的时候,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他是不是喜欢捧着DV,然后把这几年ALIVE的一举一动都记录下来,看上去就像是以前的一部《买凶拍人》,完全的家庭手提式DV,偷拍、自拍、访谈、媒体记录全数加在一起,看的我下巴都快掉下来...比如Daniel为了炒作,欺骗媒体;比如Terence说连凯:连凯是最自私的一个,你以为我不知道,你找Daniel是因为他红,你找我是因为我会唱,你找Baba是想找个垫底的。
比如他们找唱片公司,揭露娱乐圈明星与公司的种种黑暗。
直到看到最后,他们四人戏剧性的结局,我糊涂了,然后在网上看到一句话:ALIVE仅仅为了四大天王而存在...所以这部电影出来,ALIVE也将解散,为了这部电影中的种种,他们确实无法继续面对歌迷和媒体了。
我只想说一句:吴彦祖真棒,ALIVE真棒。
就一部电影来说,仅仅作为电影,这部可以不去看。
毕竟伪纪录片什么的形式也很多了,诸如第九区这样的成功模式也不在少数,如果以此将之作为噱头,那么真的没什么必要来看。
不给两星估计也就是冲着吴彦祖那张脸去的。
不得不提的是看这部片子本身就是为了吴彦祖,值得注意的是我只是认为他是主演,至于导演神马的都是结尾字幕才看到的,于是才豆瓣了下,发现了内涵。
而在整部影片之中,真的没有想过这是真的,完全将之作为伪纪录片来看,看看歌神和大笑姑婆是怎么在里面说说说的。
中间的成龙公司和最后大哥挡着脸的镜头也只不过就当是算不上出彩的彩蛋而已。
片中吴彦祖说成立ALIVE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尹子维能够更好地发展,所以,我信了,我华丽的信了,知道豆瓣上的真相披露。
然后,我们必须尴尬的承认,吴彦祖不会唱歌,单靠脸就可以骗人是真的,我们宁愿相信这样的人即便啥啥不行,但依旧是勤奋好学的,类比leehome等货色(只是类比,莫黑),不也被大哥夸赞很多才多艺很好学的么,但是如果脸长得跟张帝似的,恋爱通告还会有那么好的收益么?
自我讥讽是说真话,并且让人相信自己在说真话的第一步,我们认识到吴彦祖的自我批判和嘲讽是真的了,我们也就不会怀疑其他,并且会为他能够有胆量做这一切(乐队等等)感到敬佩,先抑后扬啊,初高中语文课考试题目的标准答案什么的都弱爆了。
其次是关于音乐的版权问题,当中提到卡拉ok中的歌曲有30%都是一样的,只不过被放在了不同的地方。
虽然影片重点放在了上下载的问题上,而很少明确指出抄袭的问题,但是音乐本身的问题也是时刻被提及的。
这个其实是很真实又很有意思的。
再来是绯闻,真的不得不提谢同学在里面说的那段话啊,翻出来看看的话,请问柏芝那点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你们轰轰烈烈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又搞出来接着要合是闹哪样啊?
利用媒体的事情也干得出来,而且还敢说出来,真的是要怎么说好呢,有胆识。
最后是成绩,最佳新人奖还是什么奖的,你们都被骗了,真的很难想象是活生生发生的事情啊!
这是有多大的胆子啊!
服装师那段就不说什么了,真的是好笑啊,阿菲。。。
话说如果这是真的,也只能当做喜剧来看吧!
零零散散说了一堆,越看我越疑惑,结尾时还在想导演是和吴彦祖有多大的仇才让他去非洲娶妻生子,结果一看丫自己就是导演,好吧,但是彩蛋吧。
豆瓣完了发现ALIVE真的存在过,真的很难想象啊,这也是为什么这个组合在现在基本算是消声觅迹了,媒体被如此搞过,怎么会不把你毁尸灭迹。
因为打着伪纪录片的旗号,真的很难说其中有多少是真,多少是摆拍,玩记者,睡歌迷,通告迟到,差点破裂这些现在都只是电影的一部分,可是貌似当年却被小报当头条,这其中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也就真的很难猜测了。
只能说吴彦祖靠这个成了有勇有谋,乐队的分分合合也可以说是为了片子假戏真做,如果真的发展好的话,最后是乐队火还是电影死,一点都不好说。
看了TT之前就推过的《四大天王》,觉得真好。
特别是那个很贱的造型师那段,真的是一次比一次劲爆,完全笑翻了。
TT说这是一部好片,因为它讲了很多道理,很多香港娱乐圈迂回曲折的来龙去脉。
我倒是觉得,这部片的好,其实是好在了那种态度。
从开始到结束,一切不过一场游戏。
大家尽兴参与,学习、熟悉规则,娱乐彼此,最后,HAPPY ENDING。
于是,你笑了,我笑了,漂亮的不得了的吴彦祖在漂亮的不得了的非洲笑了,故事就此结束。
我们也就得以心满意足的离开屏幕,洗洗睡了。
又,吴彦祖真好,真好看,真用心,真聪明,真是让人要命的心动!
1995年,香港唱片业收入16亿8千万;2005年,香港唱片业收入7亿;2005年,超过40新人涌现乐坛;2005年,演员吴彦祖,陈子聪,尹子维及连凯组成ALIVE进军乐坛……最早是在“春田花花同学会”的字幕里发现ALIVE这个组合的,还仔细研究过其成员,当时便感觉有点无厘头,4人中也就吴彦祖有点市场,其他全是半红不黑的,而且从未涉足歌坛,就这4个人居然也能出来唱歌。
想不到,现在居然还拍了这部记录片式的电影。
看到最后才明白,这是吴彦祖给香港娱乐圈开了一个大玩笑,原来,他们组这个ALIVE纯粹是为了拍这部电影而已。
穿插全片的卡通和对歌手的采访,使得全片真假难辨,不由的佩服吴彦祖的创意。
假作真时真亦假,说的是香港乐坛。
本片可以说是一部进军乐坛的教科书,让圈内人震惊,让圈外人瞠目结舌。
原来,明星就是这样做出来的。
先发布网络单曲,然后找记者炒作,然后开记者招待会,然后上通告,然后发片,然后就是不断的通告……歌是假的,用软件调的;新闻是假的,狗仔炒作的;甚至连歌迷都是假的,500元一个。
这就是光鲜亮丽的乐坛。
真作假时假亦真,说的是ALIVE。
为了拍电影真的组了个乐队,而且通过记录片式的镜头将乐队的发展过程暴露在公众面前。
如果是表现乐队如何努力也就算了,可是,我们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炒作方法和欺骗的手段。
吴彦祖果然是ABC,没什么不敢拍的,拿娱乐圈EG了一把。
可苦了香港乐坛的新人了,这部片子过后,还有多少人相信他们?
至少我不会再相信CD里的声音了,除非他能唱现场;而那些在台下大叫“我爱你”的歌迷,我也会认为是买来的而已;至于娱乐新闻,早就没人相信了。
在香港唱片业如此萧条的情况下拍这样一部片子,无异于雪上加霜。
不由的担心他们4个的前途,至少歌坛他们是别想混了,ALIVE这两年可是把香港的娱乐圈耍了个遍啊。
看了这片子,你就会明白时下那些选秀节目为什么会这么火了,只要有人捧,不怕你不红。
造星,已经成为一种工厂化的生产了。
最近看的一部有吴彦祖的片子是《夜宴》,不过我觉得不好看——吴彦祖在里面又不帅——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这部片子并没有将宏大的场面与精彩的故事情节结合起来——会不会张艺谋、冯小刚和宁浩合作一下,真正的中国大片就出来了呢?
所以还是写一下倒数第二部的《四大天王》吧。
前面有一篇我已经写过《四大天王》了,这一篇旧“影”重提只是要说其中一个细节。
尹子维在台北演唱会的时候迟到了,上了台又忘记歌词,事先四人说好不跳舞他又突然跳舞,弄得场面混乱。
演出结束后,吴彦祖认为尹子维做错事应该道歉,但是尹子维却认为只要歌迷觉得High用什么方式不重要而死不悔改,两人争执起来,吴彦祖一气之下走了。
连凯让尹子维打个电话给吴彦祖说说,却被尹子维劈头盖脸的骂了一顿——这是背景。
上海演出前十五分钟,吴彦祖终于出现在休息室里,连凯一看到他就激动的立刻站了起来,陈子聪也站起来说“换衣服吧”,尹子维却依然坐着没动,吴彦祖有点失望的转身向衣架走去。
这时,尹子维突然说:“Daniel!
”,吴彦祖转过身来,尹子维说:“欢迎回来”。
于是四人拥抱一下,过去的事就都过去了。
也许这就是男人之间的友谊,我是女生我不懂,不过我真是羡慕死了。
多少次听到身边女生说:“这次我原谅他,下次他再这样,我绝不原谅”一类的话,语气决绝。
可是这不是原谅吧,这是“这次先放过你,我们秋后算账”吧。
也许这就是女孩子的小心眼,道歉可以接受,但是要有诚意、够正式,绝对不能妄想蒙混过关。
而且接受了你的道歉不代表原谅你,倘若下次再犯,则将死无葬身之地。
而alive,没有用任何有关“对不起”的字眼,就冰释前嫌。
他们的这种美德,让我认为他们是真正的四大天王。
我希望我也可以这样真正的心胸宽广的原谅别人,可以接受别人因为面子而说不出口的歉意,并且可以放下面子真心诚意地向别人说一句对不起。
刚刚看完几部吴彦祖的片子。
一直觉得吴彦祖不是什么好人啦,虽然各类报章杂志都说他是如何的好男人,可是我始终觉得,拥有那样一双桃花眼的男人绝非善类——不是有句话叫做相由心生吗?
即便这样,在看过《四大天王》之后,我还是觉得他比我想象的还坏很多。
看了《四大天王》,接受了,但是有一点不愿相信,不愿相信吴彦祖会那样的不择手段——我知道他说这不是纪录片,也说只有xx和xx是真实的如何,可是我始终觉得除了结尾都是真的。
不过我喜欢他的态度,当四大天王播出后,有人说他“这么多年来除了在pub里被拍到的那次以外,形象一直很好,这次的电影让他的形象大跌”之时,他说这就是他,他一直没有要假扮一个好人,什么好形象都是别人说他的。
我喜欢这种坦诚的态度:演艺只是他的工作,不是他的生活,他的生活里,他是好是坏,与他的观众怎么看他是无关的。
我喜欢那种拥有自己生活的人生。
不管他是好是坏,这些都不妨碍他继续呆在我的偶像栏里的。
因为我的偶像全是“面部偶像”,我喜欢他们的脸,因为我并不知道他们的心,我只能从别人的眼睛和他们假扮的人里看到他们。
我无法让自己这样盲目的崇拜一个我不知道的人,我只能说,无论他们是怎么样的,在他们美丽的时候,或是像刘德华那样,满脸皱纹了还有美丽形象的时刻里,我会一直喜欢他和他们。
他是不是坏心的吴彦祖,并不那么重要。
突然然想起写一下这部片子。
因为想到尹子维的缘故,便想随便说说这部戏的感受。
这部戏耍了很多人,不得不承认,我也是被耍的那个,从开头的歌被泄露,到尹子维与吴彦祖的吵架,我都信以为真——不是说看电影时信以为真,而是他们在布这个局的时候,我就在局中!
这实在是很神奇的一个点子,冲这一点,我PF他们四个。
吴想拍这部戏,连凯说不如我们就真做个组合,于是这部片子,便以一种纪录片的方式出现了。
吴说这部戏的好玩之处在于,你在看的过程中便会去猜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看了以后我真的完全迷惑哪些是真哪些是假的——尹和歌迷开房是真是假?
他们吵架是真是假?
他们签公司被蒙是真是假?
雇职业粉丝是真是假??
难得的是这部戏里,居然很难得的四个人物的个性都十分鲜明,虽然有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他们做戏的台词。
印象深的台词有三处,一是连凯有些犹疑地对吴彦祖说,你,会不会觉得,我们三个有点拖累你?
吴没有说话。
第二个是连凯说,吴这个人,就喜欢控制一切。
而另一个镜头里,吴说,他们太不着调了,所以我必须控制。
第三个是尹对连凯说,你一开始就是有私心的,你找吴是因为他有名气,找我是因为我会唱歌,找陈子聪,是因为你要找个人垫底。
连凯瞪目结舌——此处的瞪目结舌我将之理解为内心的不善良被人窥视到时候的手足无措。
这三句台词是很戏剧化的,但是看的时候还是让我有些吃惊。
好吧,从我的角度看,连凯当初提出这个提议的时候说不定正是有这个想法呢(他的采访里也说,我觉得做这个组合可能会对我的事业发展有好处),既然他的阴暗想法都敢说出来了,我们还何必藏着掖着我们的想法呢?
因为这四个人的定位,正是如尹所说:一个会唱歌,一个有名气,一个帅,一个有话题。
骗那个女记者的那段,听说当事女记者哭着痛斥吴的不HD,导致HK传媒扬言集体封杀他们。
但是现在我的后遗症是,会不会这个女记者,其实也是假的?
中间有一些故意搞出来的片段,比如夸张的舞蹈老师,比如夸张的造型师。
真是讽刺的可以。
总之算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片,尤其是看在导演是一直被认为花瓶的吴彦祖的份上。
说回我说到的四个人的个性,吴的角色,就是那个比别人红,因此会觉得自己是老大;尹呢,是太有个性的,放任自流;连,真的有点如他们说的有私心;而陈子聪,就是那个好好先生。
最大的讽刺其实是结局。
这个结局打翻了所有的前面的铺陈,让整部戏看起来更加像一幕讽刺剧。
另,一定要看广东话版的!!
坦白说看之前就不报什么期望完全是冲着封面上Daniel Wu穿的那套水兵服,扮美少女战士造型才去看的,这样子实在太雷了!
可是看了片子都没有看到他穿这套衣服。。。
(可能我看漏了)有点遗憾。。。
没想到阿祖还搞过乐队,为此还专门拍了部片子。整体来说还是很好玩的,虽然真假难辨,但没想到导演对整体的掌握度还蛮高的,细节很多,爆粗尺度也很广,很喜欢他们“利用”记者作宣传的那段,非常好玩。片中安插的几段动画也是超酷,且找了很多圈内的歌星浅显地谈及这个行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成龙的客串,以及那个能修正错音的软件——它让我明白,在这娱乐至上的时代里,音乐也只不过是商业的辅助工具而已
这不能叫电影吧
奇怪的国语配音
戏里戏外分不清
有很多意外的人出现,尹子维真是帅啊。
不造谱造型师出现的时候把我给笑死了
当初看的时候以为是生活纪录片,但据后来的康熙,这是一个局
还不错的伪纪录片哦,甚至用上了《罗拉快跑》的漫画手法,想不到吴彦祖也几有才的,还有我中意的何超仪的老公陈子聪原来是这般模样,哈哈,超仪甚至在片尾也小露了一脸,至今对她的《地狱厨房》印象深刻呀
比想象中有趣很多,特别是造型师David Lee那段,笑得都快从椅子上掉下来了。吵架那段也好看,凡事较真的丹尼尔,为所欲为的达伦斯,心软好说话的安德鲁,而其实我最喜欢的是圆滚滚的陈子聪
吴彦祖是控制狂吧,没准是最有心计的那个。
剧情:7;摄影:7;台词:8;演员:8;配乐:5;特效:6。综合:6.8
吴彦祖野心很大,连凯却依旧唱衰。
还行
真真假假
原来他真的不是个花瓶... 外表看似无瑕的人都有强大凶猛的内心 ...
作为建筑学出生的吴,这套电影镜头感视觉感都很弱,不过就用客观现实讽刺娱乐圈,勇气可嘉
他也知道mocumentary,已算了得。
有点意思,但比同类型的《情非得已生存之道》弱些,结局太shi了
前年看的片子,想起来有些朦胧,只觉得创意、想法俱佳,但缺乏导演的意识,这一点不如合伙人Stephen Fung。
纪录片,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