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3年传出立项消息,到15年制作完成,再到16年通过审查,18年4月最终登陆院线,国内影迷及性少数群体翘首以盼的大陆首部院线同性电影《寻找罗麦》,终于得见真容。
但是在看到成片的时候,所有的观众都能确信一件事:在这五年的漫长时光里,这部影片的模样已经被众所周知的外部因素胁迫到面目全非。
有朋友笑谈,这是一部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满分才能看出来是同性电影的同性电影。
可见,《寻找罗麦》里的同性爱人段落,已经被审查后的剪辑,折磨得踪迹全无,是为,消失的爱人。
让观众疑惑的是,在我们国家当下的尺度里,只有把所有表现同性暧昧的情节都删去才能上映的话,那《寻找罗麦》是否还可以算是一部同性电影?
或许它已经成为了一个俗套的进藏进行心灵洗礼的公路片。
但即使作为一个进藏公路片,即使就将影片中两个男主人公的感情理解为同性好友,《寻找罗麦》依旧是一部不及格的影片,各个方面都是。
作为拍出过《安阳婴儿》和《江城夏日》的导演,王超好像不可避免地在变成顾长卫第二,职业生涯正向着不可避免的滑坡走去。
《寻找罗麦》改编自王超自己的短篇小说《去了西藏》,一部短篇小说扩充到一部长片,又是作者自己进行改编创作,本来应该完成得更好。
但从文字转换到影像上的时候,影片“被迫”丢失了许多细节,许多赵捷和罗麦(书中原名李亦)交往的点滴流散于剪刀手之下。
没有情感的积淀与铺陈,观众如何相信在天人永隔后,主人公之间强烈的情感联结,也就没有了在画外陪伴主人公踏上这段旅程的耐心。
因为“我”不相信,所以“我”无耐心。
这是一个时空交错下讲述的故事,前后情节的互文可以让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得到很好的贯通,但影片通篇只有字面意思上的信息,赵捷很怀念这位故去的“朋友”,所以便踏上了追寻他踪迹的旅程,这让观众找不到情感的落点,无枝可依。
即使是其他次要人物的出场,都像一个个功能性的NPC,赵捷与她们的对手段落全是一个个敷衍的过场戏。
意欲何为?
关于罗麦的女友苏菲和赵捷的女友朱丽的故事,怎一个“敷衍”了得。
在各自都有伴侣的情况下,两个互生情愫的男人,其中的情感纠结是十分好看的,它甚至比后来的进藏之旅更值得书写。
即使不作为影片的主体,它也应该是其拉扯着罗麦和赵捷不可明说,难以真正跨越友情的原因。
但我们在影片中看不到这样的纠结段落,看不到人物对于这种多边关系的复杂感受。
赵捷早年在法国与罗麦和苏菲三人共处的戏份淡化成影片可有可无的背景,所有的前史都在人物交谈的三言两语中带过,本来观众可以期待的《祖与占》式的三角关系完全没有得到展现。
这不是审查问题,这是创作态度问题。
时至斯人已去,故人重逢,赵捷和苏菲之间的相处也被处理得平淡如水,简单地抹抹眼泪,逛逛公园,彷佛他们平静谈起的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而不是彼此的一生挚爱。
而这个重逢段落更重要的目的,其实只是在告诉观众,罗麦有一个儿子而已。
所以它的本质只是一个交代信息的功能性段落,为了与后面赵捷见到罗麦母亲相呼应,赵捷告诉罗麦的母亲她还有一个小孙子,好像老人家能因为这个消息从儿子的死亡中得到一丝丝宽慰似的。
这样的情节处理,像极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延续,着实引人发笑。
对于一部中法合拍的同性电影来说,这恰是最大的讽刺。
按人物的功能性来考量,苏菲与赵捷、罗麦的关系仓促勾勒尚还说得过去,但赵捷与其女友朱丽之间的故事,就完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敷衍。
朱丽作为赵捷的正式女友,以一个女性的天然敏感度来说,她不可能对男友为另一个人产生的情感偏移毫无察觉。
但整部影片,甚至没有哪怕一点隐晦地表露一丝朱丽的这种怀疑,也看不到她对于罗麦的态度,她永远处在一个和观众同步的被动信息接收状态。
观众看不到朱丽作为一个人,在这部影片里存在的必要,她的言行举止看起来更像赵捷工作生活上的智能机器人管家。
这一点,《银翼杀手2049》里的Joi和《Her》里的Samantha,都比朱丽来得更像人,更有人情味。
人物没有厚度,情感便无从落实,人物动机不明确,情节关联性就会显得薄弱。
王超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除掉审查的剪辑问题,他又是在逃避什么呢?
有些东西不可说,但有些东西真的可以进行适度表达。
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院线版本,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创作者并不关心角色的生活,也不关心他们的情感状态,他只需要完成情节上最基础的起承转合(而且还十分勉强),然后引导演员上路,就大功告成了。
仿佛前面的一切都是为了上路,为了上路后的藏区风景和藏族风情;那抛掉所有的同性情节、抛掉所有的人物关系,这部进藏片也依然可以成立,毫无影响。
毕竟,2011年的公路片《转山》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台湾大男孩张书豪因为哥哥的意外死亡而得到一本骑行日记,他去到大陆完成哥哥未竟的滇藏骑行之旅。
这个同样基于文学作品改编,同样因亲友离去而进藏接受心灵洗礼的故事,却因为人物动机的纯化和主体情节的强化,最后得出的执行结果比《寻找罗麦》来得纯粹而优质得多。
这是这个故事另一大讽刺之处,同性情愫甚至毫无必要。
所以,作为一个公路片,《寻找罗麦》也肤浅而流俗,重复着进藏朝拜净化心灵口号式的陈腔滥调,再套上一个似是而非的同性情感外壳,让观众坐在影院中感受到一种莫大的冒犯。
消失的爱人,消失的同志元素,这部号称是大陆首部院线同性片的电影,不禁让人疑惑,这是片方为了宣传的一个噱头,还是创作者想为影片正名的最后倔强。
陈好康2018.04.17
一言难尽,后面说了是虚构的不是改编,那么剧本也该好好反思下了吧,剪辑或许背点锅,但是不到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北京,巴黎,西藏,南法四个地方真的串起来了吗,小孩的死真的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
很多镜头,例如那段现代舞,还有白马之类的,就像高中生看初中生写作文,虽然试图要表达些什么,但还是流于形式,力道不够。
再说说韩庚的表演,声音上,旁白是减分,形体上。。。
在公园里rhomer前女友告诉小孩是自己和rhomer的,怎么说也得有点情绪起伏吧,rien,rien du tout。
有1分是给一些镜头的,在南法的田间地头那几帧,特别美,像油画,再有0.5分给合拍这个思路,毕竟迈出了国际化的第一步,韩庚的法语貌似都是原音,已经很尽力在说了,值得肯定。
今天和我的一个同学逃课来看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全程尴尬得要死,风景宣传做得比人物表演还到位,故事一点铺垫都没有,大概是我阅读水平和欣赏能力都有所欠缺,交叉蒙太奇的拍摄手法让我感觉剪辑师全程掉线。
(ps:应该是广电删减了很多,应该不能怪导演和演员,一切罪魁祸首是广电)电影唯一最让我感动的是,罗麦的母亲知道罗麦死后的悲痛欲绝很真实,配角的表演水平都比主演要强。
总之,我对这部电影真的超级失望,越往后看越让我感觉这是在给西藏做旅游宣传片的广告。
失望 这部电影真的很让我失望。
告辞。
希望喜欢这部电影的朋友不要喷我。
《寻找罗麦》,一部故作深情,却没有让我感动的电影。
本来对韩庚的电影,就没抱多大期望,但还是被海报上西藏雪山的景致所吸引。
捷和罗麦,以及罗麦的女朋友朱莉,相识于法国巴黎,不知什么原因,罗麦抛下已有身孕的女友,只身一人来到了中国。
在一次意外的车祸中,罗麦目睹了一个少年被撞死在他面前,他无法承受这样的痛苦,离开了北京,到西藏开始了他的心灵救赎之旅,却不幸遇难于一场雪崩中。
捷听闻噩耗,循着罗麦在西藏的旅行轨迹,追寻着生命更深层次的意义,最后把罗麦的骨灰带回他的故乡,薰衣草花田的普罗旺斯。
随着捷意识流般的回忆,电影中的场景也随之不断切换改变,北京、西藏、巴黎、普罗旺斯,时空交错间,凌乱了观影者的思绪。
显然,西藏的雪域,早已成了文艺青年灵魂的寄托之地,似乎只要心理有了问题,去过西藏一切就都化解了,翻山涉水的磕长头,神秘的藏戏表演,还有云端的冰川雪山,都会洗净心灵的丝丝尘埃。
但是还是没有感动我,尘世纷扰繁杂,像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除了为生活营营役役,又怎么有资格去炫耀苦难和不幸呢!
我觉得这部片子最大的失败就是商家拿同性这个卖点博人眼球,让这部本来很有深意的影片瞬间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再加上可能因为删减的原因,整部片子下来感觉故事脉络不是很连贯,整个故事而言,拍摄和呈现的风格都是有点偏记录和文艺风的,这可能让很多看惯了大制作的朋友们有些失望,还有人说不喜欢韩庚的台词功底,这点见仁见智吧,我个人还是蛮喜欢老韩软绵绵的语调的,作为旁白和贴合很舒服,就片子而言整个看下来其实感触还是很多的,里面有大段在藏族的经历的事情,古老的东南亚地区,印度泰国,还有我国的西藏和内蒙,与我来说都是充斥着神秘色彩的地方,感觉西藏是一个可以洗礼灵魂的净土,任何的杂念似乎都可以得到释放,听不懂却又带着神秘感的歌声中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悲怆,世界那么大,却还有那么多我们不知道的人与事,让人想要也来上这么一场灵魂之旅。
相信罗麦在西藏一定得到了内心的救赎,同时也希望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积极的面对而非逃避,内心戏很是考验人,希望我们韩演员未来的路越走越顺畅
文 | 乐一狸这部以两个男人为主角的电影,在制作完成五年后,终于登陆院线,为中国观众赴一场经时之约。
影片在开场便交代了罗麦(杰瑞米·埃尔卡伊姆饰)的死亡,而另一位男主赵捷(韩庚饰),带着痛失挚爱的落魄,行走在四个时空:他们初识的巴黎、热恋的北京、独行追索的西藏和送葬的终点普罗旺斯。
四个时空数度交叠、来回穿插却不显杂乱突兀,叙事场景有前后游移,却不慌张:无论赵捷身处何处,罗麦都魂影相随。
而现实世界,始终是赵捷一个人的孤独行走。
电影始终围绕着——爱——这一主题刻画细节,越过国籍、文化、性别的藩篱,到达永恒的追忆与怀念。
正如王小波所言: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赵捷在失去爱人后,在追索和怀念的旅途中,发现了罗麦人生最后一站——西藏——这个超脱了生死、灵肉、爱恨的诗意世界,也找到了永恒的精神家园。
回顾导演以往的作品,总在片头虚设一段亡灭的记忆或生命,让主人公在失忆或蒙昧中,被冥冥之力牵引,最终了悟事关生死的圣谛。
王超笔下的人物,在那看似无意义的客途中,步履不停,直至亲历血肉真相,于死亡面前彻悟命途、重塑自我。
情节收束举重若轻,空留一丝回响。
最后,赵捷回到罗麦的旧居,夜里躺在爱人故乡的床上,回想他一幕幕悲喜人生,终得安梦。
他梦回高原藏民群欢祝祷的场景,人群中,他俩身着藏戏长袍,相对共舞。
全片戛然而止。
片中的每个场景,都以独特色调彰显着迥然世态:都市的嘈杂浮躁、乡村的温馨闲适、高原的辛猎生猛、雪山的威严摄魂。
时空片段的交错剪辑,让故事在迥异的东西方背景下,彼此吸引、靠近,以独特的死亡文化和宗教哲学为契机,实现了人类命运在共同情感面前的文化融合。
最终,两个男人带着各自的罪与罚,在肉身余烬和灵魂升腾中,完成了对彼此的度化。
爱成为超越物质与记忆的符号,见证着不朽与永恒。
片中的大段的空镜头及远景关照,让旷达的青藏高原和鲜花遍地的普罗旺斯,如沐圣境。
这两处承载着生命渴求和魂梦归安的场所,让影片跃上了思想与艺术的双高峰。
封存五年的《寻找罗麦》,最终的公映版本只有83分钟,除却午夜潮男趸簇的GayBar,和寥寥数句暗示性台词,并无明确的同性情感指向,也未见两位男主有事实层面的亲密。
直到影片结束观众才恍悟:“同性恋”不过是一重隐喻,代表着重压之下的都市症候和普遍迷茫的社会情绪,唯有慢下来,向内倾听自我,方能获得通透与解脱。
这部杂糅了自然、宗教和朴素出世哲学的公路片,将同性情感濯缨沧浪。
感谢王超导演,为LGBT影片再添纯净文本,为同志人群的媒介形象正名。
没有基情戏的《寻找罗麦》依然动情,情在每一步天涯行旅、每一眼日常对望、每一缕田园幽香和每一刻晨昏交错的脉搏中,闭目颂经,须臾立见。
从电影整体质量来说 中后一段情节可以完全透露出导演的功力,无论是白马的设定还是各种蒙太奇的表达都非常出色,质量最佳的一段还是在全片中后一段,一部分细节处理当的非常到位,骨灰盒把平行蒙太奇区分的很好也给观众留下看片指导,从技术方面说这是很出色的地方,传统藏戏的结合构成十分催泪的点,从很多细节来看导演是完全有能力讲好这样一天题材十分有新意的故事,但是恰好给很多观众留以迷惑不解甚至排斥的感受,人物背景交代的十分含糊,罗麦与赵捷的感情铺垫也十分欠缺,演员之间缺乏信念感,两个人物虽是各自背离,却仍旧应该要表达出对于彼此的纠葛,其实说白了,这个原因很简单,对于原著是一部浅显易懂的十分鲜明的同志小说,而至于为何一个完全有能力表现出这个故事的导演拍出一部让人琢磨不透,蛇头虎尾的电影,大家都清楚,在面对总局严格的审核下,其实挺幸苦导演要最大限度的表现出两个人的关系,就像赵捷给醉酒的罗麦喂水一幕,高原上赵捷跳藏戏祈祷完看到半张罗麦的脸一幕,要最大限度的暗示人物的关系,在不触线的前提下,真的十分幸苦,而对于如何不能充分表达完整故事情节的原因,或多或少导演要占一部分原因,但是在导演能够表达好故事的前提下,那么就是各种外在阻力的影响,作为第一部过审的同志剧其是名不副实,更多透露出是对于友谊的表达,和含糊不解的台词。
至于对于问题的解决我想我们任有一大段路要走
当捡肥皂、法式热吻、打飞机的镜头被删后,我们还能意淫什么,估计那些血气方刚的死忠粉要给广电总局寄刀片了。
打着“中国第一部过审的同志片”的噱头,欺骗了多少资深的腐男腐女,大呼其“挂羊头卖狗肉”。
但是,腐眼看人基,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扳弯整个世界。
请你不要忧伤,准备好卫生纸,让我为你慢慢道来:雾气朦胧的浴室里,赵捷在罗麦的后背涂满肥皂,从上到下从左往右的揉搓着,每一下都更靠近罪恶的深渊。
年轻就是好,欲望随时都会被点燃,罗麦早已一柱擎天,掀掉浴巾的束缚翻身上马,一个是鞭长莫及,一个是深不可测。
赵捷捂住嘴巴,担心自己叫得太大声……半小时后,终于因体力不支而结束了战斗。
离别在人来人往的机场,赵捷和罗麦紧紧的拥抱着,不知此行竟成永别。
心脏跳得快要夺门而出,燥热的嘴唇渴望得到抚慰,四目相对时触发了情欲的开关。
一个唇被另一个唇包围,交织缠绕,恨不得吞下彼此。
舌头嫌自己太短,不能转几个弯,舔舐躲在山洞里受伤的小鹿。
抱得太用力,几乎可以听到肋骨折断的声音,再用力一点似乎就能挣脱世俗的枷锁……半小时后,终于因无法呼吸而结束战斗。
赵捷躺在罗麦的床上,枕头上被子里空气中弥漫着的都是他的味道,挥之不去,闭上眼,满脑子都是他在雪山上转佛塔修来生的场景,好像从来不曾离开。
赵捷的右手在自己肉体上游移摸索着,想要找到勾通两人的桥梁,生命之树被一股暖流包围。
被子在上下起伏,每一下都是对上帝的呼唤,他的泪水打湿了枕头,无声的哭泣……半小时后,终于因一泄千里而结束战斗。
看得过瘾吧,是否感到脸红心跳燥热难耐,这才是正宗的同志电影该有的九十分钟,对不对。
醒醒吧,愚蠢的人类,大部分人都扭曲或夸大了同志以及同志电影内涵,认为同志都应该是随性奔放且淫乱的,以性为目的为中心,只要是保守克制且隐忍的,都会被排除或边缘化。
《寻找罗麦》正是这样一部戴着镣铐舞蹈的作品,所有的暴露与越轨都会被略去,表达得含混不清与冷静克制,正因如此,它才是一部带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同志片,片中所删减与留下的,难道不是对现实的一种讽刺吗。
爱过几个人,也被爱过几次,笔者以一个二十五岁老处男的身份告诉你们:“……(此处被删一万字)”。
今年3月,沉寂5年的《寻找罗麦》正式宣布定档,这也是号称“内地第一部过审可以公映的”同性片。
因此,也有人称之为“破冰之作”。
然而,成片却相当令人失望。
豆瓣评分低开低走,从4.9一直跌到了4.6,还将继续下跌。
电影片长只有83分钟,据说是被删减了9分钟,也有消息称删减了17分钟,“同性”元素被剪得一干二净。
电影采用了非线性叙事手法,一开头就是讲赵捷将罗麦的骨灰带回法国。
随后,赵捷开始展开回忆。
原来,在经历过一次导致少年意外死亡的车祸之后,二人逐渐产生隔阂。
事后,罗麦前往西藏,希望能借机寻找平静、忘记过去、洗清罪孽、净化内心、完成救赎,不料遭遇雪崩而遇难。
电影多线叙事,好几段不同时空的故事交织进行,使得剧情混乱不堪。
一部爱情片连故事都讲不清楚,还搞各种闪回、插叙、倒叙……还没学会走路就想跑了。
现实线中,由于罗麦已经去世,只剩下赵捷一个人,观众很难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爱情。
即便是赵捷亲自将罗麦的骨灰送回法国,也不能说明他们此前是同性恋人,挚友、战友都可以为对方做这些事情。
而回忆线中,赵捷、罗麦没有一起接吻、睡觉,甚至没有牵过手,没有说过一句情话,完全是打擦边球的伪同性片。
即便是那些伪同性片,至少也会说情话,或者亲密接触,然而《寻找罗麦》通通没有。
仅有的镜头是他们一起在澡堂洗澡和一起去gay吧,但这能说明什么吗?
如果不告诉你这是同性片,你根本看不出来这是同性片,顶多觉得是赵捷和罗麦之间的兄弟情谊。
我们再看看豆瓣的条目,类型仅仅是剧情、爱情,并没有“同性”二字。
这里的“爱情”,并非指罗麦和赵捷之间的感情,而是指罗麦和女友苏菲的爱情,以及赵捷和女友朱丽的爱情。
换言之,要么是《寻找罗麦》原本是同性片,为了过审被剪成了异性恋爱情片;要么是从一开始这就是部打擦边球的伪同性片,“同性”仅仅是宣传电影的噱头,和电影内容名不副实。
赵捷和罗麦相爱,却又各自都有女朋友,这种特殊的关系原本有很大的发挥余地。
这样的剧情不由得让人想起李安执导的《喜宴》。
电影中,中国人伟同,和美国人赛门是一对同性恋人。
面对父母的逼婚,伟同选择了与女性朋友威威假结婚。
可是,小谎逐渐铸成大错,伟同不得不开始思考,是继续隐瞒下去,还是对父母说实话。
《喜宴》的情感描写非常细腻,同时也将同性恋与异性恋、传统与边缘、爱情与生育等矛盾探讨得入木三分,从而引人深思。
《寻找罗麦》中,虽然罗麦和赵捷分别都有女朋友,但是浅尝辄止,隔靴搔痒,平淡如水。
比如赵捷明明和罗麦相爱,为什么还和朱丽谈恋爱,电影没有给出解释;这一段恋情中,赵捷、罗麦、朱丽的心理活动、所思所想也没有拍出来,人物形象完全立不起来。
罗麦和苏菲之间同样如此,电影对罗麦、苏菲的塑造根本不够,你知道罗麦让苏菲怀孕了,但不知道罗麦为什么这么做,也不知道他内心的想法是什么。
是不敢直视自己的身份,还是受到外界的压力,电影通通没有展现出来。
赵捷、罗麦、朱丽、苏菲之间的情感太空洞、抽象,不仅同性恋方面的描写几乎没有,异性恋方面同样处理得不好。
这不是一部合格的同性片,同样也不是一部合格的爱情片。
因此,这不是同性片,也不是爱情片,仅仅是一部普通的剧情片,甚至只是一部风光片。
我们抛开同性恋、异性恋的元素,以普通的剧情片来看,电影的剧本也非常劣质。
这里我想提出两个问题:1.明明不是你罗麦的责任,你为什么那么矫情?
2.想洗涤心灵,为什么一定要去西藏?
导演真的是强行安排少年死亡,强行安排罗麦去西藏,强行安排罗麦遇难,从而强行煽情。
罗麦和赵捷开车等红绿灯的时候,一位少年向罗麦推销房产,罗麦没有开窗理会少年。
随后绿灯亮了,少年仍然站在那里,导致被另外一辆汽车碾死。
在我看来,罗麦即便是开了车窗,少年还是可能继续站在那里,从而被碾死。
换言之,这是肇事司机和少年两人的责任,并不是罗麦的责任。
毕竟赵捷也说过,这不是他们的责任。
电影没有警方逮捕肇事司机的镜头,没有法庭的宣判结果,也没有交代肇事司机和罗麦承担怎样的罪行。
这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是谁的责任,谁就依法判刑。
如果法庭宣判这是罗麦的责任,该坐牢就坐牢;如果法庭宣判这不是他的责任,他再考虑忘记这件事、还是自我救赎、还是去西藏洗涤心灵也不迟。
电影里发生了一宗刑事案件,警方、法庭却都没有出现,仅有的一位警察,是叫赵捷把汽车开走,剧本上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漏洞。
明明都不是罗麦的责任,他还去西藏就显得很矫情了。
而且,想洗涤心灵、平复心情,为什么一定要去西藏?
你就不可以去健身、听歌、读书、写作,或者去咨询心理医生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开始宣传,去西藏可以洗涤心灵、净化灵魂,于是人人趋之如骛,每年无数人去西藏,搞得好像去了西藏就能羽化成仙一样。
更有甚者走火入魔,完全生活在幻想之中,比如前段时间写出《张杨导演,我爱你》的小二姐,去了一次西藏就觉得自己是三毛转世了。
前几年一位女生1000元穷游西藏的帖子火遍网络,于是人们纷纷效仿。
后来有人揭晓真相,这位女生一路上都是出卖肉体,来交换沿途司机的顺风车。
可以说,她是一路“睡”到西藏的。
因此,川藏线逐渐变得污浊不堪,一方面是每年都有不少女性效仿,一路“睡”到西藏;另一方面是不少司机特意游走于川藏线,寻找那些肉偿的女性。
尽管这是你情我愿的事,但结果导致那些真正单纯想旅行的人们成了受害者,男生在川藏线根本搭不到车,女生一搭车就可能遭到性骚扰。
当然,我并不是在酸什么,2014年我也去过西藏,西藏的确风景优美,我也的确开阔了视野,忘记了一些烦恼,仅此而已。
去过西藏不能让我脱离现实,更不能让我升华灵魂,我只能选择面对生活。
回到家后,我仍然是该上班就上班,该努力就努力。
我不会因为去过西藏就觉得自己功德圆满了,也不会觉得自己是三毛转世。
所以说,洗涤心灵、寻找平静有那么多方式,为什么偏偏要去西藏呢?
不仅坑了国人,还搞得外国人也这么想。
求求你们不要再传播这样的思想了,求求你们放过西藏吧。
《寻找罗麦》不仅同性恋、异性恋方面是打擦边球,爱情元素之外的剧情也漏洞百出,粗制滥造。
昨天,微博宣布清查同性恋题材的漫画,如包含“腐、基、耽美、本子”的内容。
“同志之声”宣布暂停工作。
与此同时,微博上“锤基”“盾冬”“盾铁”等热门CP超级话题,即便这些话题仅仅是粉丝调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却也遭到封杀。
我不禁感叹: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过审并上映一部不打擦边球的真同性片?
我们寻找的不是罗麦,而是真正的同性片。
近日,中法合拍影片《寻找罗麦》正于各影院热映,该影片是由王超自编自导,韩庚、杰瑞米·埃尔卡伊姆、阿丽丝·德·朗克桑、海伦·文森特等主演的文艺大电影。
讲述了中法两个男人之间一场不为人知的故事。
影片中由韩庚饰演的赵捷和罗麦相识已久,在经历过一次导致少年意外死亡的车祸之后,二人逐渐产生罅隙。
事后,罗麦去了西藏,却全然未知等待他的是一场不测风云。
罗麦走后,赵捷也踏入这段象征涅槃与救赎的莲花之旅,一直在路上的他,始终在寻找着一个模糊的身影。
正如罗麦模糊的身影一般,《寻找罗麦》的主体也在情节的变化莫测中显得扑朔迷离,耐人寻味。
而该影片也强行被一些影迷打上类似于“断袖之恋”的标签,被无情扔到“同志”“基情”的行列。
作为理性的电影爱好者,既然选择了一部电影就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接收一些有利的东西,而不是单纯为了黑而黑,更不是人云亦云,随意下定义!
首先从各位观影者所说电影中的“内涵”暗示,确实存在,比如罗麦车上送赵捷偏女性化的围巾说好看;又比如因为路边男孩事故之后的自责而去“同志”酒吧买醉的罗麦,亦或是之后的赵捷恍惚间就会看到罗麦的背影;最为重要的一点明示是,罗麦多次拒绝结婚并在女友怀孕的情况下让其做手术!
再从几乎贯穿整部电影的骨灰盒来看,罗麦的骨灰和赵捷无疑是如影随形的状态,十分生动的勾勒出一幅“我带着你的骨灰寻找你灵魂的画面”。
珠玛的传说与后来赵捷的行为无不印证了影片中的内涵点。
但若如此,就断定这单单是“同志”电影的话,绝对过于片面。
只能说这只是该电影“多面体”之下的一小面而已。
记得有一个片段是赵捷去找法国找罗麦的前女友,依稀听见她跟赵捷说了一句:“当初我拒绝你是我的选择,拒绝和我结婚是他的选择,生下奥利弗是我的选择”,听着像是“三角恋一般的狗血,但剧情并没有往这个方向发展,也算避免了一条走大众化的不归路!
所以说该电影有它别出心裁的可取之处。
在口口相传的“同性恋”中,被忽略的细腻情感无人问津。
如果抛开“同性”的偏见,其实整部电影看起来更像两个拥有共同信仰与向往的人,经历着相同的遗憾,一样的罪恶感,在旅程中的相互取暖,在长久的想处陪伴中了解对方的优缺点及爱好,甚至最爱吃什么菜等。
奈何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且每个人都有一死,只是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而已。
而死者无法阻止的是生者对其无尽的思念!
所以赵捷唯一的执着便是要为死去的罗麦做点什么,也因此出现赵捷经常穿梭于西藏、辗转于普罗旺斯,出没在北京的状况,这也使得影片在三地之间频繁切换让人摸不着头的来源!
最后,回归到结局,确实有点仓促,马修的出现也耐人寻味,剧情看似七零八碎可能是后期剪辑的缘故,也许这正是《寻找罗麦》的“多面体式”存在吧。
《寻找罗麦》不局限于生死,不禁锢与爱恨情仇,还有人的自我救赎,对希望的永不放弃。
无论如何,尊重主创,把判断留给自己的理性!
这个年代还用20年前第六代那种装逼的无趣的手法来拍电影是很搞笑的一件事…
等了五年,等来一部支离破碎的需要动用我毕生阅读理解能力也不足以理解出其中同性情谊的作品。而在所谓“破冰”上映的同一天,微博开始清理耽美内容。因为太过心酸,多打了一星。
等了五年,却等来这样的画风:两个男人主演的「爱情片」,却基本上没有看到爱情,只有韩庚全程扑克脸以及尴尬的旁白。同志群体一点也不惧被消费,又一次,总局的剪刀手从未让你失望过!
片子里那一段珠玛的藏戏 还挺喜欢的
周边好多人睡着了,我却喜欢去过西藏,去过巴黎,看到熟悉的场景,蛮有意思的,风景也蛮好的不是么?电影是有点不完整,剪辑也是有点混乱三星,因为是国产题材,还是第一次上映,加一分韩庚的演技还是有待提高哈
不懂评分那么低为什么,一定得男主之间疯狂啪啪才能叫同志片?传说中只要到圣山上转经十万次就能使爱的人起死回生,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并不是轰轰烈烈的,你需要细品。btw,这并不是电影的锅,只能怪剪刀太大,刀刀致命吧……
西藏文化拍的可以,去西藏这片纯净的地方,寻找死亡寻找生命,寻找答案。
王超对自己的文学水平真是迷之确信。小说可以成立的,直接转换成电影假得要死。
这片子还在柜子里没出来呢。
叙事混乱,只有韩庚的骨灰盒告诉你他在哪条时间线,但一半的镜头都是他故作深沉的趴在车窗眺望远方。最可怕的是这是一部没有同性的同性电影,没有爱情的爱情电影。
一部追忆外国友人的友情记录片!
“国内首部过审公映同志片” 全场七名基佬 倒退迫近的现状 “大环境是这样子的啦” 北京西藏和巴黎普罗旺斯双线乱序 藏传佛教和天主教双重葬礼告别 大量窗景显示阴阳两隔 蛇骨项链象征轮回 韩庚戏里戏外面容倦怠 有点契合捷这个角色 直弯双重身份枷锁 借藏戏舞蹈卸下面具
我竟然还要去看凌晨首映?浪费时间的玩意儿,镜头切换太不自然,西藏那么美,拍成啥了?一个影院就四个同志,后面那对说,我睡着了唉。我旁边那位也睡着了。
每个关于寻找的故事都让我无法抑制的感同身受。
为什么豆瓣没有半星或者零星功能。。。。
电影旁白太多就表示叙事能力弱 这个真理在这场主演演技捉急 像风景类MV 同性爱情毫无CP感 的电影里毫发毕现。
拿同志当卖点太可恨啦 影院上映两天果断下线乱七八糟的顺序
有点不伦不类。
致郁
能给我一个未删减版本的么。。。排片排的真的是费尽心机才看上,有很多值得琢磨的地方,有时候觉得这片儿等了这么久,结果还是碰上这么一个敏感的时候上映,也是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