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阿尼阿斌
主演:依火伍呻,马海比刚,何勇,胡正友,张嘉兴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四川话,彝语年份:2021
简介:一个七十多岁的彝族老毕摩,老来丧子。悲伤于祖传的毕摩经书就要失传,在网络上发布了一条招收传承人的小视频,承诺会把宝贵的经书送给真心学习毕摩知识的人。老人成了网红,引来各怀心思的人前来打经书的各种主意。经历一波三折后,终于找到命中注定的传承人的故事。详细 >
流传的珍贵经验,纯洁与纯真,山洞里的苍老,披着披肩的王,在山中吐出最后一团白雾
说不出的五味杂陈 文化传承之路漫漫长阿
人是有了信仰才活下来的 还是为了信仰而活下去的
好希望各民族都各美其美,焕发生机,百花齐放。
😭脑子里一直播放妈妈的歌谣,小时候很喜欢听见凉山,所以就特别喜欢彝族的语言。
历史文化传承的没落
第一次看这种题材的电影 给我挺多惊喜的 不错
三星给毕摩老人的辛劳演绎 导演和放映组织者的诚意还不错 单作为少数民族素人导演的完成度来说值得肯定 但也有三个很大的问题 一、全片除了彝族歌曲以外出现的配乐都太奇怪了 但是彝族歌曲的曲风也不适合 有些搭配起来甚至有点正能量地方旅游宣传片的感觉 二、叙事真的太平铺直叙了 全片并没有展现过多的彝族文化 仅描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这一角度太过空白 而且这样的架构填入任何东西都不会违和 导演也直言因为彝族文化过于博大精深而不敢切入极细的民族表现 真的很难让一般人产生共情 三、镜头语言太过精致 是一种十分拘束的精致 本以为是粗粝的风格 与预想的相去甚远 总之导演加油吧
当代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里,长期以来没有较好的彝族电影能让人记住和回味,偶有一些染指,都是外来者的视角窥探并浅尝辄止,带着民俗猎奇与风光取景的性质,没有扎根、接地,用情感走入人心。《老人与经书》这部电影显然带着思考与诚意,彝族团队、彝族演职员身负一份使命感,借着毕摩这个古老职业难以传承的尴尬现实,老一辈与新一代苦于融合的生活难题,对现代文明与传统农业社会的文化冲击,进行了平实素朴的思考。在伤感、感动之余,也让人扪心自问,面对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时段,我们难道该自断其尾、装上洋气的假肢,抛开故土的习俗与历史,走向无所挂碍的虚妄与轻盈?还是该坚守一种来自母语里的千年传统、血液里的乡愁呼喊,怀着感恩之心、虔敬之情,续写经书、重修心路,在烟火大地上热气腾腾地生存繁衍下去?
感恩遇见这样一部稚嫩但非常真诚的作品。能想象拍摄这样一部少数题材的影片会遇到多少困难,整个团队背后又有怎样赤诚坚定的发心在支撑。小孙子们要去“学校”学习知识,而不愿跟随爷爷学习祖传的毕摩文化,某种程度上或许未尝不是舍本逐末。自古以来,许多神圣的典籍及其蕴含的智慧,或传承,或“天选”,非常人所能及也;学习古老智慧,本身也讲机缘。想来末法时代如果无人能传承,藏于山洞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老人的故事讲得好,拍得不行,能把纪录片拍成电视剧感觉,也是很“有水平”
为了自己民族的文化,克服困难自学拍片,一颗真诚讲故事、传播民族文化的心已远远超过片子上的不足。中国电影需要这样的题材,需要这样的导演。
毕摩经书守护者与传承者。
时代飞速向前发展扬起的尘埃,平等地落在了每个人的身上。我快要死去,尘埃落到我身上便成了大山。
在抖音上刷到的,之后就找着看了看,真的是看的哭的上气不接下气了。非常有意义的一部电影,强烈推荐去看
片尾曲很好听 最后木且戒了酒 阿迪学了经书 老人圆了心愿 大概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老人在最后把传承者找到,完成使命,就走了。。感人
为了回忆在凉山工作的日子,于是去看这部电影。五星给予导演鼓励也给予非遗文化的传承。
老毕摩演的好好。对文化掌握的越多,越有传承意识
竟然是一位非科班导演的处女作,影像和音乐的品质非常好,完全超出预期。要不是城市酒店的片段破坏了美感,好想给5分。少有的彝族电影,导演也真诚朴实,祝愿他未来还能有更多的机会做电影。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流传的珍贵经验,纯洁与纯真,山洞里的苍老,披着披肩的王,在山中吐出最后一团白雾
说不出的五味杂陈 文化传承之路漫漫长阿
人是有了信仰才活下来的 还是为了信仰而活下去的
好希望各民族都各美其美,焕发生机,百花齐放。
😭脑子里一直播放妈妈的歌谣,小时候很喜欢听见凉山,所以就特别喜欢彝族的语言。
历史文化传承的没落
第一次看这种题材的电影 给我挺多惊喜的 不错
三星给毕摩老人的辛劳演绎 导演和放映组织者的诚意还不错 单作为少数民族素人导演的完成度来说值得肯定 但也有三个很大的问题 一、全片除了彝族歌曲以外出现的配乐都太奇怪了 但是彝族歌曲的曲风也不适合 有些搭配起来甚至有点正能量地方旅游宣传片的感觉 二、叙事真的太平铺直叙了 全片并没有展现过多的彝族文化 仅描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这一角度太过空白 而且这样的架构填入任何东西都不会违和 导演也直言因为彝族文化过于博大精深而不敢切入极细的民族表现 真的很难让一般人产生共情 三、镜头语言太过精致 是一种十分拘束的精致 本以为是粗粝的风格 与预想的相去甚远 总之导演加油吧
当代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里,长期以来没有较好的彝族电影能让人记住和回味,偶有一些染指,都是外来者的视角窥探并浅尝辄止,带着民俗猎奇与风光取景的性质,没有扎根、接地,用情感走入人心。《老人与经书》这部电影显然带着思考与诚意,彝族团队、彝族演职员身负一份使命感,借着毕摩这个古老职业难以传承的尴尬现实,老一辈与新一代苦于融合的生活难题,对现代文明与传统农业社会的文化冲击,进行了平实素朴的思考。在伤感、感动之余,也让人扪心自问,面对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时段,我们难道该自断其尾、装上洋气的假肢,抛开故土的习俗与历史,走向无所挂碍的虚妄与轻盈?还是该坚守一种来自母语里的千年传统、血液里的乡愁呼喊,怀着感恩之心、虔敬之情,续写经书、重修心路,在烟火大地上热气腾腾地生存繁衍下去?
感恩遇见这样一部稚嫩但非常真诚的作品。能想象拍摄这样一部少数题材的影片会遇到多少困难,整个团队背后又有怎样赤诚坚定的发心在支撑。小孙子们要去“学校”学习知识,而不愿跟随爷爷学习祖传的毕摩文化,某种程度上或许未尝不是舍本逐末。自古以来,许多神圣的典籍及其蕴含的智慧,或传承,或“天选”,非常人所能及也;学习古老智慧,本身也讲机缘。想来末法时代如果无人能传承,藏于山洞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老人的故事讲得好,拍得不行,能把纪录片拍成电视剧感觉,也是很“有水平”
为了自己民族的文化,克服困难自学拍片,一颗真诚讲故事、传播民族文化的心已远远超过片子上的不足。中国电影需要这样的题材,需要这样的导演。
毕摩经书守护者与传承者。
时代飞速向前发展扬起的尘埃,平等地落在了每个人的身上。我快要死去,尘埃落到我身上便成了大山。
在抖音上刷到的,之后就找着看了看,真的是看的哭的上气不接下气了。非常有意义的一部电影,强烈推荐去看
片尾曲很好听 最后木且戒了酒 阿迪学了经书 老人圆了心愿 大概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老人在最后把传承者找到,完成使命,就走了。。感人
为了回忆在凉山工作的日子,于是去看这部电影。五星给予导演鼓励也给予非遗文化的传承。
老毕摩演的好好。对文化掌握的越多,越有传承意识
竟然是一位非科班导演的处女作,影像和音乐的品质非常好,完全超出预期。要不是城市酒店的片段破坏了美感,好想给5分。少有的彝族电影,导演也真诚朴实,祝愿他未来还能有更多的机会做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