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让别人记住了她的名字,看她演出一幕幕场景 一些人,戏中的称呼被人们记住,看她经历一场场命运 maggie应该是后者
爱人对对方有不好的影响,尤其是世界观相同的情侣,爱的越深,二人世界越自闭。
一方死亡,封闭的世界被打破,她开始进入到现实,其中新的改变与旧的追求很好的融合,她重建了自己的生活。
我猜想“错过又如何”是香港人的翻译,这里面含有十足的香港人的思维。
就像他们挂在嘴边的那句“活着最重要是开心”一样,人生即便再大失误,犯错再多,也可用一句“错过又如何”来平衡心态。
一切归零,重新开始。
虽然夜阑人静、疼痛难忍的时候也会忍不住落泪,但Emily始终没有停下脚步,顾影自怜,一个人舔舐伤口。
生活需要坚强,需要接受看起来不适合你的工作、居所。
我想看Clean很久了,不知道为何,我本不是张曼玉的影迷,却被这部戏里的她吸引。
伦敦,加拿大,巴黎,美国,剧中的人物总是行色匆匆,影片节奏也很快,对白简单粗暴。
Emily对儿子Jay的说话方式让我佩服,tell the truth,不要怀疑孩子的智商和判断力,或许看来复杂的事情被他们理解后会简单明了起来。
Jay对Emily说:“我可以和你一起去旧金山吗?
”这是生命的一个转机,Emily原本为了儿子放弃的机会,儿子又交还给她。
影片最后,Emily对着杯子哭出声来,走出录音间,望着旧金山的天空和远方依稀可见的金门大桥,影片收场。
我喜欢这个故事,这是一个很现实的故事,能说出“错过又如何”这般气度的话的人,当然要付出更多,毕竟他错了,他承认错了,至少他是一个诚实的人。
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张曼玉在戛纳封后,就很少有人会去关注《清洁》这部法国电影。
但是当你为了张曼玉而去看这部电影,恐怕又仿佛进入了另一个误区。
当人人都夸张曼玉的演技多棒多棒,但是别忘了《清洁》终究是阿萨亚斯的作品,因为一个影后而忽视一个导演的存在,同样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演员不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或许他可以为一部电影增辉不少,但是只有导演才清楚一部电影的意图和思想,演员可以有自己的发挥,但不能脱离导演的控制。
更何况来自电影世家的阿萨亚斯,他的血液中怕也是流着作者电影的思想。
阿萨亚斯也是法国《电影手册》的编辑,他从小到大都受着“新浪潮”的影响,所以说他是从一个电影青年成长起来的。
他在坚持法国作者电影的原则上,学习着世界上多样的艺术电影,尤其对于东方电影的了解其实颇多。
还是一名电影青年的时候他就非常仰慕台湾的侯孝贤先生,曾经专门拍过侯孝贤的纪录片。
阿萨亚斯对华语电影的了解事实上由来已久,而且对于东方艺术电影的风格较为喜欢,因此我们在观赏《清洁》时,同样可以看得到一些侯式电影的细微痕迹,特别是某些空镜头和长镜头的运用。
张曼玉和阿萨亚斯婚姻的破裂事实上并没有太大的纷争,用张曼玉的话来说就是他对电影的关注比对她更多,这样一来对电影是好事,对女人就是件坏事了。
张曼玉的离去完全可以理解,同样我们也看到一个在电影环境成长起来的狂热电影人。
因为张曼玉和阿萨亚斯曾经的婚姻关系,所以人们常常认为这是阿萨亚斯送给张曼玉的礼物,是为张曼玉度身定做的电影。
这种说法不无一点道理,但是阿萨亚斯并不会专门为张曼玉打造一部电影,有可能的就是在角色按排上将女主人公设为东方女性。
影片《清洁》的故事非常简单,对于一个母亲想争取回自己儿子的抚养权,经历了不少困苦。
事实上同类题材电影相当众多,对于亲情的渲染是一贯的主题。
但事实上阿萨亚斯也不可能回避亲情这一主题,但如果仅是这样而已,那这样一部电影实在是没什么特色而言。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中阿萨亚斯还想表达一种摇滚人的现实状态,《清洁》中有非常多的摇滚音乐圈中相关人物的多面呈现。
吸食毒品其实是摇滚音乐的一种生存状态,它相当普遍,张曼玉在片中对她的儿子说:“父亲并不软弱,只是毒品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它让我们可以暂时逃离现实。
”摇滚和毒品似乎是这些音乐人的一种慰藉,也可以说是一种解脱,有时候痛苦就象是一种灵感的源泉。
有时候我们明知道不好,却仍然再做这样一件错误的事。
以阿萨亚斯的年龄恰好是经历那个摇滚最为狂热的时代,而他本人也确实是一个摇滚乐迷,事实上那个年代的青年很少能不受到摇滚乐的影响。
我非常喜欢这部影片的名字《清洁》,简洁而有力,这是一种朴素的风格,东方式的态度。
影片中的张曼玉饰演的艾莉丝是个典型的摇滚音乐人,和他丈夫李一起四处飘荡,永远在路上,孩子交给李的父母抚养。
阿萨亚斯在影片的某些细节交代都显示出颇为老到和大气,使整影片在阅读的过程非常顺畅,就象他们的孩子的问题,在一开始就已经点到。
最后在经历丈夫猝死,自己入狱等问题后,艾莉丝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孤独,想起了自己的孩子。
于是“清洁”开始纳入主题,这样的清洁意味着什么,是一种权宜之计,还是痛改前非,导演阿萨亚斯都没有非常明确的说明,他只是抱着一种客观叙述的态度。
艾莉丝远离毒品的目的是为了能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她找一些她不喜欢的工作也是同样的目的,作为一个摇滚乐者,事实上她并不想离开音乐。
影片的最末,艾莉丝开始回到了原来的生活,灌录自己的单曲,一切仿佛重回轨道。
但是有一个关于“清洁”的问题产生,就是艾莉丝在所有困难都解决的情况下,她会不会重新碰毒品,这恐怕是作为阿萨亚斯也难以回答得了的问题。
我喜欢《清洁》中那些对摇滚环境的描绘,艾莉丝回到巴黎开始寻找一些老朋友,圈内圈外的相关人物。
看似有些杂乱,却透射出现实的氛围。
比如当年的同性情人现在已功成名就,以及当年受她影响的乐迷们,包括寻找试音机会,被昔日的明星朋友拒绝等等,一个个镜头下构画出摇滚音乐圈的百态。
艾莉丝在圈子里似乎名声并不好,圈里人大都认为她拉了李的后腿,虽然还是有些人站出来帮助了她,但她依然非常的困顿。
阿萨亚斯将这样一个角色交给了自己的前妻张曼玉,因为他相信张曼玉的表演能力。
而张曼玉的表演也的确精彩,她受到普遍赞扬的主要因为她作为一个东方人能够在非母语的影片中表现得如此自如。
事实上张曼玉的表演方式也并非单纯地在表现一个西方人,她和阿萨亚斯同样考虑到了作为一个华人的传统背景。
张曼玉的对艾莉丝的演绎透射出一种东方式的内敛,当丈夫李死后,作为艾莉丝的痛苦并没有显得非常激烈,张曼玉总是会让艾莉丝一个人默默地哭,而非嚎啕大哭,而且极具控制力。
这是一种压抑,表现在多方面,中国传统中关于忍耐和节制的表现,张曼玉虽然在表演一个西方背景的华人,但在内在本质上还是表演着一个中国人。
当儿子的抚养权被李的父母拿走,而且让她不要来探望孩子,艾莉丝没有象西方人那样愤怒或者打官司来夺回抚养权。
而她表现得极其内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改造来感动对方。
这是典型的东方处事态度,张曼玉对这种内敛式的表演把握得非常好。
包括她在唐人街餐厅打工等等都非常明确的彰显着她作为中国人的标签,尽管受着西方流行文化的影响,但中国传统无时不在骨子里对她施加影响。
《清洁》中的另一位演员尼克诺特的表演同样非常精彩,可以用经验老到来形容,也许到了某种境界演技几乎化为无形,举手投足完全自然。
作为他扮演的李的父亲事实上是一个调节着李母亲和艾莉丝之间关系的人物,他考虑长远,背负儿子死去和妻子患上绝症的痛苦,有条不紊的处理着一切事情。
尼克诺特让这个老人同样具有某种普通人的伟大。
影片给出的结尾还是比较落俗和美好的,张曼玉和儿子之间得到了沟通,她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上又有了新的契机,一切都开始往好的方向发展。
整部影片的故事平稳有序,没有太大的高潮,也没有太过个性化的风格出现,就象生活的流水般恬静。
也许这是一个导演日渐成熟的标志,一种反朴归真的表现。
从这一点上我越来越感觉有点象侯孝贤的映象风格,精致而稳重,个人认为影片《清洁》是东西方文化交溶最好的一部电影,很少有西方导演能如此渗透东方文化,并且融会贯通。
也许是漂洋过海的缘故,总觉得片中张曼玉的表演离我太远,就像隔着毛玻璃模模糊糊不太真切,在阿萨亚斯镜头下的张曼玉的表演也许太过清洁了,尽管她拿了坎城的影后,可是我宁愿她是因为阮玲玉、青蛇、新龙门客栈、甜蜜蜜中的表演而获奖,因为这次拿奖总让我觉得那是因为阿萨亚斯,因为她曾经是法国人的媳妇。
张曼玉的此次表演让我觉得她离中国很遥远。
原先萬分期待,結果有些失望。
獨挑大樑的張曼玉當然是全片中心,但除此之外好像無甚可觀。
故事在溫哥華、巴黎、倫敦、舊金山之間來回穿梭,可是——也許是我的偏見——總覺得阿薩亞斯的鏡頭只在巴黎最到位也最對味,其他城市不知哪裡不對勁,有種焦距沒對準似的空乏。
眾多角色也流於平面浮淺,就像在街頭人群中跟拍張曼玉的畫面一般,除了她之外的臉孔全是一片模糊——或者可以說,那些人物其實都是以女主角 Emily 的視角呈現*,都只存在於與她的相對關係裡:對她極不諒解的婆婆和丈夫友人,對她不念舊惡或舊情的昔日相識,對她寬恕包容的公公,對她陌生抗拒的兒子(後兩者的台詞又常頗為做作)。
聞天祥一篇影評(2004年十二月三日金馬搶鮮報)說到:「許多人都以為阿薩亞斯在本片的表現普通,唯有張曼玉收放自如的演技可觀;卻忽略了導演觀看這位女演員/前妻/片中角色的態度〔i.e. 相對於《迷離劫》時突顯甚至迷戀其東方性,此片已不再賣弄異國情調〕,才決定了本片最後的樣貌與觀點。
」雖然言之成理,但那畢竟是這部電影之外的脈絡,對評論它本身的成績只能做一部分參考吧。
-*這裡講的不是敘事觀點。
当我在长途汽车上看到2004年Maggie夺奖的France film《clean》的时候,楞是坚持靠看仅仅看字幕看完了,太远又嘈杂实在听不清对白。
IMDB给了“clean”一个“7”,I love this number. IMDB还给了这样一句tagline:When you don't have a choice, you change。
电影的结尾其实不算结尾,孩子并没有完全爱上妈妈,妈妈也没有真的完全从吸毒里走出来,爷爷奶奶还没有确信儿媳有能力照顾好孙子,录音室更没有把握说新唱片一定会好起来,命运没有对妈妈maggie说你可以了。
一切结束于妈妈唱完“she can't tell you”之后,心情复杂的坐在窗边,看着San Francisco的夜景,心情复杂。
那一刻,属于电影之内的是妈妈仿佛有了新的希望,有了和孩子在一起的希望,哪怕孩子说加拿大的动物园比巴黎的好多了,属于电影之外的是我们的maggie作为一个演员的憧憬,她曾在HK辛苦十年,到了三十岁才磨炼出真正的演技才打动了时代和命运的心肠。
那个窗边的凝视...饱含演员自己和角色自己一切的深意。
她可能也是HK带给每个努力拼搏的人的最好样板。
maggie的丈夫在电影里吸毒过量死了,她出狱后住在朋友家里,有一个镜头,她躺在床上,极度伤心的说“我很想念他”。
我想,她最终会找到一个地方能够forget the woman she has been and accept her as the woman she longs to be....因为她足够坚强和面对自我,就像1987年她出演的《黄色故事》之后,应该再也没有想过放弃。
当人没有选择的时候,只能改变自我。
另:maggie据说居住在北京。
那是,HK熟人太多,外国又太远,北京公交车才4毛嘛。
张曼玉在《清洁》这个电影中表现出中年女人在受到人生打击时脸上的沧桑,让我记忆尤深。
它告诉我难受、压抑、窘迫仅仅是一个表情。
中年人的尴尬在于没有时间让你为自己的处境怅然若失。
虽然你很丧,必须努力去活下去,并且要在最煎熬的时候依然保持着自己心里想做的事情,直到有一线契机,完成自我救赎。
被她的表演吸引。
《清洁》,77分,2004年法国英国出品。
那年张曼玉40岁,今年她五十了。
好久没见到她了,近年只有本《全城热恋》里一个语焉不详的角色,挺想念她。
十年前她依然肌肤晶莹,看着片中她那张执拗的猫脸,觉得对她来讲,什么事情什么角色都有可能~另一个我爱的女演员梅里尔斯特丽普今年六十五了,出演1985年《走出非洲》那年她36,演2002年《时时刻刻》的时候她53,岁月对她们这样奇妙的女人没有杀伤力,即使老了,一样令人难忘。
说回电影,纪实风格,Maggie演活了一位瘾君子妈妈,行走如风,挣扎在沉沦与生存之间,不懂那个摇滚歌手圈子乱七八糟的生活,但懂得一个妈妈的心。
似乎她搞砸了所有的一切,过气歌手丈夫毒发身亡,自己吸毒锒铛入狱,居无定所,没有工作,无力抚养儿子,是真实生活的一段截屏。
没有理性的行事方式,包括最后让儿子去偷拿护照,险些又不管不顾地做错事,不计后果不考虑生病的婆婆,幸而公公是个豁达睿智的人,能够包容她把她拉回轨道。
每个人心里都有黑暗,而自私莽撞的个性最容易伤人害己于无形之间。
尽管如此,但我却挺喜欢这个倔强角色,付出沉重的代价,也没怨天怨地;从毒瘾中一点点抽身的过程,独立不失尊严,她承认自己的不堪,却从未破罐子破摔。
Maggie见儿子那一刹那演得动人,那种愧疚思念欲言又止分分真切。
电影本身更像纪录片,每个人好真实,Maggie一个人撑起戏份,觉得故事可以更好看,她出演这本电影也是那个时候自己生活的一个印记吧?
法国导演阿萨亚斯是她当时的丈夫,《清洁》为她量身定做,但显然不如《巴黎,我爱你》来得出色。
话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瘾,秘而不宣,沉醉不休,只是不要伤害,只要能拿得起放得下,那便是瘾的主人,而不是受困的野兽。
可惜生而为人,几多脆弱,没有谁能保持一世清明,因此了解,接受,原谅,坚强。
一场相爱,如同一场生死,如果她输了今生,她应该不会再想要来世。
多巧合,在那个她不在场的时刻,他就离开了,所有的人都说是她杀了他,连她的孩子也这么说,只是她沉默着吞下了那些解释的话,深刻到可以为他生孩子的爱,又怎么可以被那些毫不相干的人那些刻薄的言语毁坏。
她四处给他的唱片找一个家,就像为漂泊的自己找一个家,为他的爸妈为她的小孩找一个家,她狼吞虎咽的吃下炸汉堡就想吃掉自己的悲伤,望着贩卖机里的咖啡直到泣不成声,想着再也不可能听到他问一句‘想喝点什么吗’。
那些记忆暂时不可以被想起,万一想起了就是对自己残忍,但是sooner or later,总是会有个时间她会回到伦敦,和懂事的孩子还有坚强的外公一起面对未来干净的日子。
录完唱片的时候,她干净的走出门外了,那些回忆像潮水一般的涌上来又褪去,洗净沙滩带走沙粒,越来越干净的生活和未来,渐渐显形。
演技剧本都太平庸,看到后半部分有点焦躁了
看电影了没;久仰大名,原来是解毒宣传片!
看不下去
有些人就是会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但是他们总能让人信服。
只有到这个年纪才能演的
三星半。真是完全为了张曼玉拍的嘛,几场压抑情感的爆发和麻木都很不错,外加秀各种语言。虽然觉得戛纳影后不是很值=。=
脏了手如何拥抱你?
张曼玉 (到目前为止) 主演的最后一部电影,仍是教科书级别的演技:在现实中她没做过母亲,但片中第一次见到儿子的时候两眼整个充满了温柔的神采
20091226 北京法国文化中心
5.9分左右。淡得出奇,导演似乎根本没有任何想法施加在这部作品当中,只任它随风摆动。张曼玉真是个好演员,即便是在异国,演绎一个并不那么靠近自己的角色,却都能如此富有层次,而且自然流畅——除了唱歌那一段。
一会儿出来一个角色,也不知道是干嘛的,张女士一直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在干嘛,全片都不知道在干嘛🙁好吧,我理解不了这种混乱人生
彻底看到了张曼玉素面朝天之后的皱纹
也許真是非常失準的一次創作
2星给张曼玉
影后你……唱歌的确不是你的事业……就算你特意拍了个电影然后安排角色说你唱的太棒了也是一样……看简介以为是一个母亲克服毒瘾争取到亡夫父母的原谅与和解的苦逼故事,结果时间进入最后五十分钟了戒毒还没影儿,也没想着要儿子……突然!突然间!根本没有什么特别的灵光一现的时刻,就要戒毒了要看儿子了!好不商业片的套路,的确让人没有想到哈。爷爷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通情达理的人了,提前理解,提前共情,提前原谅,每次都好好说话好好商量,替女主在她儿子面前说好话,女主没有那么辛苦真的大部分归功于这个爷爷,小部分是奶奶生病没有上战场。当然,归根究底,老人年纪大了,不让小孩认妈,以后谁来做他的家人呢。天呢我好有家庭宅斗思维……张曼玉的英语,OK,法语,我外行,但听着硬邦邦的,不过好像都不是特意拍电影来秀的程度哈。
另外一种曼玉,前夫眼中的曼玉?
冲着张曼玉,看了这部戏~
和《全职》比,这个主要矛盾和表达都有点像《小时代》
剧情没啥意思,主要还是看张姐演技
除了张曼玉其他都很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