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视,亮点很突出,里面缺乏的也有很多,名字荡寇风云,电影表现这一主题的时间也太草草收场,如果这是一部纪录片,个人觉得效果上一定会电影的排场更有张力。
从情节来看,国产的电影往往比历史电视剧的节奏,渲染,内容丰富,等等方面有更大的艺术效果。
里面也不乏内容不太符合真实客观的逻辑推理,在台州巷战里短兵相接,最后一轮火炮轰炸几下,就让倭寇2万人的队伍四散奔逃。
打仗也是依靠实力的,对方又不是鸡啊鸭啊羊啊,一下子就都赶走了。
用戚继光的夫人关系微妙,带动观众情愫,使电影更有可视感,不过不瘟不火,带不上层面。
与俞将军监牢里切磋武艺,这部分情节就显得多余一点。
另外主题上,是想体现出戚继光的英雄气概,保家卫国。
还是能真正唤醒每一个人心中的慷慨,气宇轩昂还是个人英雄的主题,也不明朗。
就像复仇者联盟一样,每个人都想拥有出众能力,成就自我的壮举。
如果能从这一层面对戚继光这个人物性格,精神,作为,进行多方面的深耕细作,我想这部电影也会更上一个台面了。
观众看类似电影,无不是想带入历史场景,寻找每个人能从历史人物场景壮举作为中寻找精神,情愫上的归属,认同,赞许。
小的时候,喜欢看《地道战》《小兵张嘎》《董存瑞》等歌颂英雄的电影,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一遍遍激情澎湃。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再有类似主旋律的电影上映时,我们像是要报复那个思想和精神世界被严重束缚的时代一样,心里情不自禁的抵触,拉低分数,鸡蛋里挑骨头。
所以《荡寇风云》票房惨败了。
最近在读《万历十五年》,由于作者眼光的犀利、阐述的深刻,以及历史本身的复杂,整部书显得压抑、低沉,唯看到戚继光这一章时,人的情绪才有所回升,不禁对他超强的管理指挥能力佩服至极,由此得出“战神戚继光”的说法,不虚也。
简单了说,这场抗倭战争就是两种武器的对抗,一种是刚硬锋利的倭刀,一种是枝枝节节的狼筅。
何出此言?
在开始的时候,这支由倭寇以及中国海盗组成的入侵者进出沿海各地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开路先锋就是一把把金光闪闪的倭刀,其刀身坚固,刀刃锋利,独特的造型极其适合砍杀,史载可连续砍断六根长枪枪头。
倭刀品质的优越,往往付出巨大的人工力量,据说,制造一把传统倭刀,需要一个工匠以及副手们花费几倍于制造普通武器的时间,加之材质的优良,精打细磨,愈战愈锋,倭刀一时间成了第一杀人利器。
接着,再看倭刀的使用者。
彼时的日本国内正处于四分五裂的战乱时期,各藩主间相互仇杀不断,而藩主手下的武士一生唯一的目的就是练习各种杀人和作战的技能,以为藩主服务,因此,他们平时不事农耕,不懂得怎样维持生计,他们一旦失去所依附的主人,就等于失去了生活来源,所以失业的武士们聚集在一起,经过一定的组织,来到中国沿海侵扰以谋利。
所以《万历十五年》如此总结抗倭最初失败的原因:“不论官方文件如何强调这一战争是政府的官军围剿海贼,实际上却是外行的中国的士兵对付职业化的日本军人。
”总之,这些倭寇的战斗力、凝聚力,以及战斗意志,仿佛形成了一把锋利无比、机动灵活又嗜血成性的倭刀,在一定的时间里,它所向披靡,让军备松弛,趋于末路的大明王朝措手不及。
直到戚继光以及他应时发明的狼筅的出现。
狼筅代表的是一种战斗方式,这种战斗方式聚集了藤牌、腰刀、长枪等多种武器,而狼筅是戚家军的独创,是战胜倭寇的一大神器。
史载它长一丈五六尺(古代计法),枪身选用毛竹,它的顶端装上铁枪头,四周围有数层带刃的附枝,呈节密枝坚状。
据说,还可以灌入桐油,敷上毒药。
最初的对抗,大明士兵屡屡惨死在倭刀之下,每交战,心中早已产生了羊近虎口般的感觉,戚继光在他的《纪效新书》中这样写狼筅的作用:“士兵虽然平时用心练习杀敌之技,但是一看到倭寇就已经心胆摇动,忘记了本领,以致丢了性命,而狼筅枪头锋利,旁枝茂盛,可作遮身之用。
”如此一遮,就好像把那把白光闪闪,沾满鲜血的倭刀给挡在了身外,加之前有手拿藤牌腰刀的战友,后又有数把长枪,左右两个手持“镗钯”的士兵担任警戒、支援,于是,团队里每个士兵的安全感陡增,胆气都壮了起来。
倭刀一向以快刀斩乱麻为宗旨,是为刚,而狼筅藤藤蔓蔓、枝枝连连,是为柔,刚之倭刀在柔之狼筅中耗费体力,迷失注意力,纠缠不了几个回合,战斗意志涣散,就被手持长枪或者腰刀的戚家军刺死。
所以,如果说,倭刀崇尚的是快准狠,那么狼筅就是要钝化它、柔化它,使之陷入犹如泥沼般的纠缠中,丧失战斗力,直至刀断人亡。
从1559年戚家军走上抗倭之路的那一天起,敌我的形势就进行了大换位,大大小小一百场战斗中,戚家军竟然没有一场失败,不仅如此,每场对抗,戚家军无不是以极其微小的代价甚至零代价将倭寇消灭殆尽。
这场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神话自然是主帅的综合能力以及其他因素集中发挥了作用,而狼筅这种武器的使用似乎可以管中窥豹,以一推十。
鸳鸯阵由此可断,无论是《荡寇风云》,还是《战神戚继光》,都是贴近历史,以史实为依据的,与那些惊人耳目的抗日神剧不是一个等级的产物。
明朝倭寇,由来已久。
早在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就有倭寇攻略苏州、崇明等地,杀人掠货,猖狂一时。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右副都御史、浙江巡抚、闽浙海防军务提督、抗倭名将朱纨在双屿岛击败葡萄牙人及各国海盗,收复当时亚洲最大的私贸港口双屿港(在当时的地位堪比后世的香港,又有人称之为16世纪之上海)。
朱纨遭闽浙乡绅陷害而死后,沿海形成了军事真空。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四月,倭寇攻破浙江省台州府黄岩县,四处屠杀抢掠,即将荼毒整个亚洲的“嘉靖大倭乱”正式拉开了序幕。
倭寇极其残忍,其残暴程度,不亚于后世的侵华战争,甚至犹有过之。
由于这时的明朝,卫所制度崩坏,军队腐朽不堪,加上倭寇中有经历过战争的作战经验丰富的武士浪人,因此抗倭初期,明军一败涂地。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6月7日,来自日本的仅有53人(根据军方塘报确定的人数,民间笔记有记为72人的)的倭寇从浙江绍兴府上虞县登岸的,洗劫浙、皖、苏三省,攻掠杭、严、徽、宁、太平等州县二十余处,直逼留都 南京城下,横行80余日,杀死杀伤官兵四五千人,包括明朝一御史、一县丞、二指挥、二把总,最终被明朝大量官兵围歼。
盖此五十三人者,滑而有谋,猛而善斗,殆贼中之精选,非常贼也!
引弓射之,贼悉手接其矢,诸军相顾愕贻,逐俱溃。
这股倭寇攻打南陵县城时被总共四个县的官兵包围,明军放箭,倭寇个个能手接飞矢,除了明军弓软无力,倭寇的武艺之强确然无疑,难怪明军愕然后一起崩溃。
而且,这伙倭寇,竟然企图攻击有万余兵力的南京。
贼才七十二人耳。
南京兵与之相对两阵,杀二把总指挥,军士死者八九百,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
夫京城守备不可谓不密,平日诸勋贵骑从呵拥交驰于道,军卒月请粮八万,正为今日尔。
今以七十二暴客扣门,即张皇如此,宁不大为朝廷之辱耶?
在浒墅关,苏松巡抚曹邦辅、副使王崇古率数千官兵全歼这股倭寇。
看过这个战例,再对比后来戚家军以极少伤亡的代价歼寇五万余,可以想见戚家军战力之强悍。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戚继光剿灭福建倭寇,俞大猷剿灭广东倭寇。
从此,浙江、福建、广东大股倭寇均告平息,“嘉靖大倭乱”基本平息。
说到嘉靖时代的平倭过程,一定要提到如下数位抗倭名将:王忬、朱纨、张经、赵文华、胡宗宪、余大猷、戚继光。
其中最有名的,是俞大猷和戚继光,时称“俞龙戚虎”。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卒谥武毅。
山东蓬莱人。
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俞大猷和戚继光率兵围攻岑港的倭寇。
感于明军战力不强,戚继光决定编练新军。
目睹了义乌的一次民间大规模私斗,戚继光认为义乌人彪悍敢战,遂招募义乌的农民和矿工四千人进行训练,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军。
戚家军以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而广为人知,被称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看一看下面这个简单的剿倭记录:台州花街之战:斩首308颗,生擒2名倭首,其余淹死和未割首的数目不详,自己牺牲陈文清等3人;白水洋战斗:1500人对敌2000余,全歼2000多名倭寇,斩首344颗,生擒5名倭首,自己牺牲陈四等3人;长沙之战:消灭倭寇3000名,斩首不多,此战主要为解救百姓;福建横屿岛渡海之战,消灭倭寇1000多名,斩首348颗,俘虏29名.牺牲陈文彪等13人;牛田之战,击溃数上万倭寇,斩首688颗,自己无一人牺牲;林墩之战,烧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斩首960颗,俘虏26人,此战阵亡最多,达到90人;福清葛塘之战,消灭300多名倭寇,斩首150多颗,牺牲20人;平海卫战斗,斩首2622颗,牺牲金渔等16人;仙游之战,击溃10000余名倭寇,杀死倭寇1000余,斩首498颗,生擒1名,自己牺牲童子明等24人;王仓坪战斗,击溃倭寇近万名,斩首177颗,自己无一人阵亡;蔡丕岭战斗,击溃倭寇7000余名,杀死1000多名,斩首160多颗.自己牺牲31人;……剿灭倭寇后,戚家军又先后经历击败鞑靼、抗倭援朝、对抗后金等战斗,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军成军到万历十一年戚继光去职,戚家军击败的敌军总数超过十五万余,这在冷兵器战争时期是很恐怖的战绩。
以上,就是电影《荡寇风云》的历史背景,也是我们讨论的基础。
首先,作为一个历史迷和明粉,我对陈嘉上导演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来拍电影,表示由衷的敬意。
先来说说优点:一、服装、武器和摄影都还不错,有几个表现倭寇冲锋的镜头很有冲击力。
二、戚家军的鸳鸯阵、三眼火铳、狼筅、藤牌等在片中都有细节体现。
三、动作设计不错。
四、戚继光振夫纲那段有点幽默感,万茜的表演很好。
这部电影的最大弱点,是在剧本上:第一、用了过多篇幅来表现俞大猷和戚继光的武功。
诚然,俞大猷和戚继光都是武学高手,而且是搏杀战场上真正数一数二的高手。
俞大猷曾去少林寺,折服了阖寺和尚,并写了一本武林秘籍《剑经》。
戚继光精通拳术、棍术,箭法超群,武艺出众。
但是,戚继光作为名将,他真正厉害之处并不是武功,而是练兵和用兵之法。
也就是说,武功高强,顶多是“百人敌”,但戚继光厉害的是兵法,那可是“万人敌”。
电影中对戚继光的谋略表现不足,建议导演认真阅读《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体会一下戚继光的兵法精髓。
第二、戚继光的人设出了问题。
电影中有一段,戚继光在俞大猷及其他同僚面前,说他的顶头上司、直浙总督胡宗宪勾结严党、谋官腐败。
这件事被锦衣卫获知并报告胡宗宪,被胡宗宪一顿训斥。
这是不可能的。
跟岳飞不一样,戚继光是个在政治上极其成熟的人,他后期和首辅张居正关系密切,两人结成政治上的同盟,使他在官场上一直顺风顺水。
只是在张居正死后,戚继光才因被言官弹劾而失势。
他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第三、没有表现出戚家军应有的气势和技术含量,战斗场面太平庸。
鸳鸯阵的武器是有所表现了,但是,鸳鸯阵的阵法却没有表现。
鸳鸯阵在行军、接敌、追敌时都有一套变化,实用而有效。
电影中戚家军打仗就是刀盾兵平推,关键时刻靠虎蹲炮开路,没有表现出高明的战法。
这一点,要向日本电影《天与地》学习,他们用六万五千人和两万匹马,认真再现了雁形阵、双鹤阵、车悬阵等古代阵法。
另外,戚家军成军以后,对倭寇基本是碾压作战。
而电影中并没有表现出这种气势,每次都是险胜,而且还有运气成分,完全没有打出戚家军的威风来。
很遗憾,陈嘉上毕竟不是梅尔•吉布森啊。
戚继光自称:三十年间,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
独步天下,霸气十足!
另附: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抗倭援朝,收复平壤的名将李如松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民族英雄,平定倭患的名将戚继光
开头看着就不是很舒服,尤其对日本人的塑造有些好过头了,不过人家仓田保昭老师是和李小龙共事过的老牌武打明星,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实在很值得尊敬了。
历史上戚继光俞大猷,并称戚龙俞虎,论官途戚继光比俞大猷走得更远,因为戚继光实际上更懂政治斗争,而俞大猷生性倔强耿直,所以也是屡遭弹劾。
但实际上无论是走哪条路,明朝武将的结局都不太好,从影片中都明显能看到武将绝大部分精力都要放在政治斗争上,而即便是戚继光最后也因为张居正胡宗宪而卷入政治斗争,最终落寞而终。
我觉得影片实际上拍的比较一般,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战斗场面等等,实际上都有一些乏力的感觉,虽然据说有郦波老师当历史顾问,但是很明显导演团队并不懂得怎么去展现古代军队,愣是把现代军队的套路套在人家古人身上,比如让人家戚继光救小孩感动百姓,你以为是罗盛教吗?
再比如,让人家当地县令跟着一块训练,你当是军民一家亲吗?
古代文武殊途,本来就是不能搅在一块。
其实国内对抗倭题材挖掘有限,或者说是故意回避吧,实际上很多人都知道倭寇当中的绝大部分都是明朝百姓而非日本人,晚明的种种光怪陆离实在是与我们心中的大国气象相去甚远,使得我们不愿意去面对。
万万没有想到印象里只会做生意的浙江人,原来也是那么勇武好斗,不过也是,能把生意做那么大的人,都是有股子狠劲儿和冒险精神的。
影片中的松浦藩实际上应该是水户藩,后来这里出过一个人尽皆知的名人,郑成功。
小的时候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长大后才知道原来他是个中日混血,所以不得不说,中日间的恩怨情仇实在是源远流长。
至于2万大军,纯属夸张了,人们总爱说日本的战国时代的战斗,简直就是村民械斗的水平,就是因为场面不够大呀,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藩人口有没有2万都还说不准呢,丰臣秀吉举全国之力入侵朝鲜也才动用了15万左右的人马,那些排名前几的大名,一个人手下能出1万多人,那都是极为了不起的了。
还是挺好看的,没有花里胡哨的打斗,后期高潮部分,以及血腥部分不够。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印象最深刻的还属戚继光等人与倭寇大战台州,那时,戚家军只有1500人,只是原人数的一半。
为何?
因为狡猾的倭寇们想来一招调虎离山,将戚继光等人引到台州,派一批人在去台州路上伏击,也就是那些日本浪人进行伏击,而主力安插在台州一处。
意欲——一箭双雕。
也就是,若戚继光将全军到台州,那么,他家妻子或是其他戚家军的妻儿都将被俘,家园被侵!
那时,大成等人,十分焦急,想调兵回去。
一位戚家军道:“将军要不我们先回去再赶到台州?
” 戚继光骄傲道:“没事,我家夫人在。
”多么大的信任,戚夫人更是没让将军失望,亲自穿上铠甲领兵抵抗,什么兵?
妇人老人甚至是儿童!
首先名字就很拉胯,不知道啥原因改这么个原因。
是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没错,也有描写他们新的训练方式,新武器装备,没看出战术有啥进步。
就像巷战那部分,被别人压着打,除了写戚继光很牛逼就完了,感觉像古代战狼。
倭寇站在房顶用箭狙杀,戚继光自己在那反杀,也没跟手下士兵转达战术,反正自己牛逼就完了。
在遇到敌方首领以后,别人用竹篙挡住他们,他们就完全出于防御,被动挨打,一点办法都没有。
要不是后面两门炮救他们,他们就嗝屁了。
看不出任何战术上的脱胎换骨。
最后就是价值观,船上杀到最后,小虾米没抵抗能力了,就放过了,大头目你比完武就结束了,还让人自己从容走过去拿剑自杀。
搞的好像戚继光他们是坏人,而那个倭寇头目是英雄一样。
就算不抓回去公开处决,那也应该是我方杀掉他,这是士气。
难道跟士兵讲,他们杀我们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讲仁慈?
这里一点都没有虽远必诛的霸气,反倒好像我们在欺负他们,放了他们才显得我们大度。
真的就很拉胯。
还有一个细节要吐槽,是不是非要写死几个人才显得这场战争的残酷,吴越那个角色,一招大力抹杀,击杀了倭寇头目,就为了把他写死,被抹脖子的倭寇头目居然把他反杀了,这种烂俗桥段不加上是不是电影播不了?
上映好长时间,终于有机会看了这一部荡寇风云了,古装戏,赵文卓,洪金宝 ,吴樾,都是老演员,演技爆棚,经典的打斗场景,是这几位资深打星的出彩之处,不过我总觉的故事衔接不是很流畅,难道明朝可以带自己夫人到军营吗?
还有战争场面不够宏大,开头攻打山寨的时候就前面摆了那么少的木栅栏,感觉不像是大战场,更像小规模战斗,还有1500百人打1万人的时候,就局限在巷战了,打斗虽然激烈,场面还是太小,总体来说,这是一部有温情,有战斗力,有民族精神的古装战争片,值得一观。
1倭刀比大刀本身要轻,运用起来更加轻快,如果它的钢的强度达到满足,不易断,那么确实倭寇的刀比较厉害,这是武器上的差距。
科技的领先。
2原来没什么可看的。
像你们尊重的hongjinbaochenglong。
如果放到qianxuesen面前是什么样子?
原来我的偶像比这些人强100倍啊,原来我根本不需要看这些东西啊,太low了,有个屁的气场,到偶像面前他连个屁都不敢放,他连坐桌的资格都没有。
原来你喜欢的才是牛逼的。
跟着你喜欢的走就行,他们不如你喜欢的。
3演的好尬。
这种片子确实很难高分啊4怎么演成喜剧了?
水平直接拉散了呀。
演别的也就算了,把民族英雄演成这样就没意思了(可能有误会吧,只是自己不太喜欢看这种片子,不代表人家演的是错的)5为什么感觉到特别的爽了呢?
演得越来越弱智化。
当官的,当将的,那些人不可能这么的一般,就比如说演的很蠢了,哪怕是一般也不可能6为什么会有喜欢?
因为厉害,所以喜欢。
这就是喜欢科学家的原因。
不喜欢电影了,不喜欢这些演员了,因为他们本身说句好听的话吧,就算演到最高级,牛比如陈道明那种顶级的演员。
其实也没有办法和钱学森,比的资格都没有。
7久闻大人的棍法,威震少林独步天下其实就是学,学了以后练。
就是你把棍法打的好,这件事情的内容,所有所有的内容全部组成你的力量速度肌肉,还有你的棍法就是你的套路练好其实就这样。
不用瞎琢磨的。
8其实真不是这些人有多厉害。
是他们的那个环境能够让他们接受到这些武艺,你要让其他那些普通人去从小就学这些,他们也可以。
这是真的,不是这些人厉害,一旦你有了方法,也有了路径,其实你和他们一样,这就是一个,真的就是一个环境也好,还是说这个有条件也好,就是这个原因个人性格肯定是一方面但是最重要的是认知有了认知之后再投入到那种环境中,其实很快的9我告诉你为什么努力什么都没有,就一个原因你会喜欢那种感觉的,你会喜欢这样的
10这么大的人了,张牙舞爪的,好蠢啊感觉小孩也干不出这事儿来演戏是有艺术是有夸张的成分,但是不至于往蠢了夸张呀
11这怎么可能呢?
就算是怕老婆也不能当着人打耳光,尤其是那时候的女性,怎么可能有这种事我觉得严重不符合历史,怕老婆也不是这么个怕法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老婆,他不可能变成这样,而好的老婆不可能做到这种事情
12现在娱乐圈我觉得是好好傻呀什么成风破浪的姐姐,娱乐圈的万茜,评价的挺高,唠了半天是个这我知道这是演戏,但是这是一个圈子,你就属于一个这个圈子那你就应该承受这种评价原来都拿不出手我知道为什么崇拜科学家了,因为没几个好玩意儿
13为什么能够做到因为喜欢,因为心中有一个更大的田园风光。
你不可能做到你讨厌一定是非常喜欢,一定是有更大的动力驱使你怎么做一定要研发中国的武器一定要一定要强大中国的武器
2021-1-7 荡寇风云 小米盒子明嘉靖 海禁 安徽人王直骚扰沿海 王直被关押 王直义子毛海峰与上千倭寇占据沿海 明军俞大猷将军攻击 倭寇用火铳抵御 明军每日均打败仗 日将深谙孙子兵法 少主看不惯自己人玩弄女人奸淫掳掠 将军说他们的需求就是女人和金钱 而主人要的是统治世界 各取所需胡宗宪命戚继光代替俞大猷 俞大猷水师出身不服气 戚继光率领几倍于倭寇的明军进攻只打了平手 戚继光请求操练新军 因为明军一见倭寇就跑雨夜 戚继光命令休息 倭寇花天酒地 早晨命令攻击 明军掀翻瞭望哨塔 日将冷静的命令撤退 戚继光攻入 发现村里很多被关押的老百姓 俞大猷发现有诈救了戚继光一命 戚继光追杀被倭寇殿后的部队攻击压在木栅之下被部下救出因为俞大猷抗倭不利被锦衣卫带走戚继光私访未带夫人 夫人不悦 戚继光赶紧备马带夫人出行 酒楼 不识元敬的士兵们喝醉骚扰戚夫人被戚继光打并不承认是自己的兵 义乌村民为挣金矿协斗 戚继光去找胡大人 戚继光私下里曾说过胡大人不利之言 胡大人没有忌恨戚继光找到村民带头人大成 大成撕掉征兵令拒绝当兵 戚继光与大成比试 大成打断柱子几个孩子险些掉落 戚继光扛起柱子 大成心悦诚服 练兵场村民嫌累戚继光与属下在家聚餐 因为回来了晚了被戚夫人当着属下挠戚继光并抽大嘴巴 属下想帮助戚继光长脸 戚继光却让老婆看阅兵倭寇两万大军兵分三路 少主不解 日将是要让戚家军疲于奔命 并攻击戚继光家眷 看他如何应付让他疲于奔命戚继光三千兵马遇到小部分倭寇 倭寇在壕沟遇阻被杀 倭寇进犯新河家属区 士兵们要求回去救援 戚继光无谋无策分掉一半兵力去保护家眷以及属下家眷 戚夫人不同意撤退带领大家守城 倭寇一直暗中监视 明军却毫无发现巷战 戚继光部队陷入包围 明军盾牌 倭寇长竹竿 倭寇在房顶用弓箭和三眼铳攻击 戚继光被困在盾牌里前后被夹击 援兵前来用火铳击败倭寇 戚夫人率领明军以及老百姓坚守 城池被攻陷 明军援兵前来日将带少主撤退上船 明军继续追击 泥地里用木筏划过去 倭寇逃跑 日将让少主乘小船离开 少主知道自己没有听从日将安排战略影响到战役失败而知错离开 戚继光对阵日将 日本刀削断戚继光武器 戚继光战败日将 日将自杀
看的点映。这是一部看得我尴尬癌犯得超级严重的电影。尴尬的配音,尴尬的对白,还有略微尴尬的剧情。我至今都没想明白为什么戚夫人不准他们吃凉了的饭菜……难道真是因为他丈夫是戚继光然后不能丢面子??真!尴尬!唯一的亮点应该就是几处笑点吧。总结:这大概是一部 喜剧武打片。
惧内是可以加但加得不好,另外文武两条线张弛还行,只是赵文卓面瘫演技老是带着郑成功的主旋律去演真的没劲
聂风大战船越先生
戚夫人不错呢,帅气
中间有一块儿打仗居然拉PPT属实有点敷衍,结尾拼刀救回来了。夫妻戏份给的挺没必要,不然你干脆往多了给。党争戏份可以再多点,爱看。
为什么评分这么低,好片啊,剧情也是合乎历史的,没有胡编乱造
阵型和主线基本上和熟知的历史差不了多少,还原度尚可,但人物扁平,陈嘉上真的连拿手戏都玩不灵了。。。 对比以前的精武英雄,再看仓田保昭,真是唏嘘不已。
非常电视剧,也就投资大点
够难看的
完全没有叙事的一部电影,各方面都很电视剧,感觉像看了两小时的电视剧片花,反而日本人的部分更有电影感,尤其是表演层面。
嘴巴上说说三千人的军队对两万人的倭寇,其实前前后后拍出来的永远是几十个人在那里打仗。讲起战争片来总归要有点史诗的样子吧,这种没有任何气场的摄影棚电影,放在七十年代我还可以接受,八十年代就已经觉得落伍了,你这哪里是在打仗,你在玩躲猫猫吧。所以导演归根结底还是在拍一部武打片,打来打去难免给人一种张彻附体的感觉,那就太没意思了。另外,这个女主是在闹哪样,这哪像个将军夫人该有的样子,简直就像在给现在的小女生拍穿越剧,真是恶心死我了。
最后一场单挑倒是把中日之间武器、战术的优劣一览无遗。
这片儿主角是戚夫人啊
7分,戚夫人有点出戏,其他的还可以。
看了一会,不过突然觉得像电视剧,没哈看头,就不看了。
戚继光带着老婆去阅兵打仗?Are u Kidding me?
5
仓田保昭很有魅力。
总结起来就是剪辑太烂 赵文卓演的太烂-0-
可惜了这么好的硬件,题材多加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