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的一部片子,很有爱,很美好。
1、那个年代,确实很辛苦,生活很艰难,但人很善良,民风淳朴。
人们热情好客,坚毅勇敢,心怀善良。
2、那时的风景真的好漂亮,好美,好温暖。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那里到处都很美,一望无际的草原,干净的湖泊,一切都很美好,很纯粹。
3、支教确实很辛苦,很需要勇气和毅力。
习惯了大城市的繁华和便捷,来到那么偏僻落后的地方,心里确实会有很大的落差。
幸好,有那一批批的支教老师,让那里的孩子接触到了知识,接触到了那么多的新鲜的东西。
虽然我们可能习以为常,或者觉得稍微的有点点落后,但却是他们眼中的珍宝。
感恩党的领导,感恩国家的强大。
4、那时的爱情真的很美好,很纯粹,也很简单永恒。
有句话说得好:“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
这大概是世人用尽一生所追求的真爱。
可惜,现在这个快节奏社会,什么都太快了,感情来的快,去得也快,快餐式的爱情,终究不够美好。
5、知识改变命运。
得益于支教老师的辛勤教导,让孩子们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
服兵役、当医生、做老板、去支教…他们所接收到的知识,让他们做了正确的选择,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心怀理想,勇敢追逐,至死不渝。
这世间善良的人很少,真正善良的人很珍贵。
韩松培育了无数学子,直到自己生命的尽头。
青年时代的韩松,在斑驳的黑板上写下孩子们的未来;在篮球架下撑起孩子们的一片天;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写下对孩子们的祝福。
这样温暖的韩松值得称赞,动人的时刻值得被更多的人记住。
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了藏地草原,这大概就是韩松所说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吧!
大学时期的“西部计划”志愿服务,我很想去参加,但是考虑到父母的想法和家庭情况的因素,遗憾的是最终没能实现。
想支教的人很多,但真正坚持下来的只有韩松,可见韩松是个很勇敢、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
韩松对支教事业的义无反顾、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魂!
有幸参与《藏草青青》不散云观影团的活动。
《藏草青青》讲述来自北京的支教老师韩松初到藏区,恶劣危险的生存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让他不知所措,但藏区学童和同胞们对他的热情与照顾却温暖人心,他克服一切困难,承担起所有科目的教学,在朝夕相处中与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平静美好的支教岁月被打破,猖狂的盗猎者夜闯学校伤人,韩松和学童们经历了生死的考验,又因远在北京的韩母病危不得不分别。
在所有学童的殷切期盼中,最终韩松选择回到高原,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奉献在这里,与善良美丽的藏族姑娘格桑梅朵一起,助力一代又一代的西藏学子改变人生实现梦想。
这部援藏支教题材网络电影,很用心的一部电影,画面很清晰人物很真实。
感谢导演和演员给我们带一部暖心的影片。
对广大的老师们说声“老师辛苦了”!
韩老师为了孩子们留在高原一辈子,孩子们眼里对于知识的渴望以及孩子们懂事的让人很心疼。
可能对于韩老师来说能看到孩子们通过他学到了一些知识,和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朗措大哥真的为了孩子们太无私了,虽然他没有等到她,但是他为了让孩子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把自己的钱都花在了孩子们身上,最后还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的眼泪不值钱呜呜呜太好哭了
藏草青青,令人感动的国产剧!
物质的匮乏激起了人们改变生活的原动力,朴实无华的支教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改变命运,共同富裕的根本是教育,舍己救人的格桑朗措大哥的牺牲更是凸显了臧族地区环境的恶劣和危险,一方面是交通不便,通讯不达,物资不多;一方面还有来自于大自然中狼群的威胁;另一方面还偶有盗猎者的追捕和猎杀。
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坚守着信念并坚定的实现,有多么的不容易!
“一粒松籽儿,成就了一片森林~”向终身扎根边疆教育事业的人致敬!
这电影表达的主题还是非常不错的,拍摄的质感也还挺好,就是叙事的部分略微平铺直叙,故事的叙事如果能调整一下,比如倒叙或是其他,也许会更容易激发观影者的热情,也能更加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升华,境界的提升,不过对跨界导演来说,这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一次尝试!
整个影片聚焦支教藏区,除了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藏区景色外,更是让我们了解了偏远藏区生活的不易,除了珍惜现在美好生活外,更是要心存感恩之心!
平凡的人确做了最伟大的事。
其实看这部电影,我是感触特别深的。
首先,我虽然没去过西藏,但去过甘孜阿坝那边,学校虽然有,有些学校建的也不错,但是每个村子之间离的特别远,孩子们上下学特别麻烦,还有就是老师,优质的老师很少会去这些地方任教,所以师资力量很薄弱。
其次,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来成都工作之前,我在重庆的一所本科院校教书,那里基本是没有少数民族的,有也是少数土家族这些。
现在,在成都的一所专科院校,这个学校里有许多少数民族的孩子,彝族,藏族,羌族的孩子居多,也有部分回族,甚至还有新疆来的哈萨克族,在教这些孩子的时候,与汉族孩子还是有所不同,我感触颇深。
最后,我想说,有些片段看后,我都要留下眼泪,韩老师是伟大的,孩子们是积极向上的,家长们是善良的。
大家的质朴,大家为他人着想的心,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
佩服韩老师,我也想做一个能影响孩子们的好老师,共勉。
景色很美,人心更美,希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有更好的发展,希望我们的祖国也越来越好。
“真正美好的爱情就是这样!
”。
我愿称之为藏地草原上最美的爱情故事。
像是一种相似的灵魂,初见时相互尊敬,再见时不舍别离,最后成为永恒的定格。
韩松与梅朵的爱意体现含蓄,可以在梅朵盛饭时、晒被时、喂马时、以及生活中很平常的小事,表露出爱意。
他们俩个人对待事情很专一,他们对彼此更是无微不至,相互依赖,展露出爱情的美好本质。
我不禁为这样唯美的爱情所感叹,草原最善良的人,灵魂的高度匹配,可谓是藏地深处的佳话啊。
时代发展飞速,人们的经济物质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爱情也流失了它原有的本质,没有了像韩松和梅朵那样至真至善的爱情,也许慢下来,才会有一段永恒难忘的爱情吧。
在广袤的藏地高原上,教育如同一盏微弱的灯,却足以照亮无数孩子的人生。
《援藏日记》以北京大学生韩松的援藏支教经历为主线,用诗意的镜头与质朴的叙事,将一段跨越文化与地理阻隔的生命羁娓娓道来。
这部影片不仅是一部关于奉献的赞歌,更是一场关于人性、教育与信仰的深刻探讨。
影片最动人的特质,在于其“真实感”。
导演陈中阳在采风过程中走访甘南、黄南、甘孜等地,将当地支教工作者的真实案例融入角色塑造。
无论是韩松的“坚守”还是格桑朗措的“无私”,都脱胎于真实人物的血肉。
影片中藏族学生的选角更是从790多个当地孩子中挑选,他们的眼神、笑容与藏语对话,无不传递出未经雕琢的淳朴生命力。
这种扎根现实的创作态度,让故事超越了“主旋律”的标签,成为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它既展现了藏区教育的艰难,也揭示了支教者与当地人在相互碰撞中逐渐交融的精神图谱。
韩松的成长轨迹是影片的核心脉络。
从初到藏区的水土不服,到最终将一生奉献给高原,他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三次死亡”的冲击逐步完成。
每一次生离死别,都让他的信念从“理想主义”升华为“使命召唤”。
而藏族角色格桑朗措的塑造则更具张力:他既是学校的守护者,也是传统与现代冲突的缩影。
影片通过他“宁饿己身不饿学生”的牺牲精神,展现了藏地人民对教育的执着与对未来的希冀。
更令人动容的是,影片并未将教育简化为单向的“拯救”。
韩松与学生的关系,恰恰印证了导演的创作初衷——“教育是相互照亮”。
当孩子们用哈达为他加冕,当他从学生眼中看到对知识的渴望,教育的意义已超越课堂,升华为生命之间的共鸣。
影片的视听语言堪称惊艳。
定档海报中,苍茫雪域与绿意草原的对比,韩松身影与经幡的辉映,构建出“诗意与力量交织”的藏地画卷。
预告片中,漏雨的教室、草原上的嬉戏、烛光下的等待,用近乎纪录片式的镜头捕捉藏区生活的长镜头的运用,则让时间的流逝与角色的心路历程融为一体。
这种美学风格既呈现了藏区的壮美,也暗喻了支教者如“燃灯者”般的孤独与崇高。
《援藏日记》的价值,在于它用光影重构了教育的本质——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滋养。
当韩松选择留在高原,当格桑朗措用生命守护学校,当孩子们的眼眸因知识而熠熠生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英雄主义,更是一个民族对未来的集体信仰。
正如影片中那句台词:“你的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这或许正是所有支教者共同的答案:以心为灯,照亮他人,亦照亮自己。
#M观影团观影日记##电影援藏日记有多真实#
整个电影的格局都很大,韩老师是一个伟大的老师,从本来的镀金,再被藏区孩子的淳朴单纯所温暖,被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所打动,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藏区的教育。
所幸,他遇到了梅朵,梅朵用她的温柔与善良,一直陪着韩老师,孩子们也会记得经常看望韩老师。
最后,格朗大哥那么好那么帅的一个人,为什么不能有个美好的结T T
电影的场景很美,是一部温情而质朴的影片
影片的优点与缺点都很突出,而且相互冲突,结果就是观感很奇怪。
虽然是关于支教藏区的中规中矩主旋律,但是看到韩松一一背下孩子们的名字这一段还是热泪盈眶。突然想起来乌兰察布的牧羊人,假如他有机会见识到花花世界,还会愿意回来吗?
前面拍的挺好的,可惜有点烂尾了
真没想到这片豆瓣会有8.0?八在哪儿啊?其他片有分歧我能理解,这片实在没有能高分的地方啊!如果这是以主人公为视角的传记电影,但是好多情节他都不参与啊,盗猎者剧情他在旁观,这段是歌颂哥哥歌颂藏族人族人民的,怎么到结尾好像是主角开创了一切一样高大上啊?他啥也没干啊,根本没有支教的剧情!支教的又不是他一个人更不是第一人啊?如果这片是歌颂藏族同胞、赞美草原的,“人间天堂”歌唱得好听,但是骨子里又看不起他们,一次次“嘲笑”,这种草原的原始生活不是落后啊、艰苦不是贫瘠啊,非要吃北京的食物才是生活?是不是咱们小康社会之不能拍贫困了?把苦难故事套在草原上?唯一就是本土演员选的很很好,表演真诚。主旋律不是这样拍的,三个盗猎者都已经死了,怎么还在发生枪战?
一部聚焦偏远地区教育题材的电影,一部直击人心的真实电影,一个小人物的英雄式坚持,艺术与真实。
前半段剧情朴实纯粹,后半段拍的什么东西,结尾更是奇怪,很突兀,大杂烩,当兵牺牲,感谢国家,老师坚守岗位上去世,不明不白,好头结了个烂尾,普通大题材电影,很一般,前面的铺垫白费了,给不了让人净化的感觉
剧情是可以的,但是整个节奏真的被剪得稀碎…
拍得太假,服饰干净的跟现实环境对不上号,时间跨度太大导致不足以支撑起情节,故事的发展也缺乏足够的逻辑性
片子看了一半,我看了演员表。里面没有一个藏族孩子的名字。我知道,我看的不是电影,是他们的人生。
很好看很喜欢很有趣很精彩
看到后面很狗血,非要刻意煽情,莫名其妙把几个人写死了
是有温度的片子,藏区孩子那种渴望知识的眼神和灿烂的笑容感染前来支教的老师,他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让更多的人走出去,他说人生的意义在此。藏区草原的风景太美啦,每个画面都像一幅画,梅朵的笑靥仿佛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前半段还算可以,后半段各种狗血剧情连珠炮把前面积累的亲切感全部打散看得直想翻白眼。
老师永远是这世上最值得信赖的职业,支教老师太伟大了
善良永远最动人
太真实了,唯有真诚最打动人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好狗血的剧情……支教话题的电影推荐好好看看《教室里的一头牦牛》。5
卡在我想推荐和不想推荐之间首先是音乐,有些欢乐的音乐搭配画面充满活力与趣味,但是大部分音乐感觉就很乱七八糟其次就是内心os,很多时候太多余了,突然的煽情,有些莫名其妙还有就是时间跳跃,有些时候也会有些突然看的时候,会想这里是不是少了镜头故事虽然比较老套,很多人物比如朋友/妈妈/旺姆等很像工具人,像小时候看的科教课文,但片子还是很有生活细节,可以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