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品于2017年。
同年还有另一部恐怖片大爆,即各大电影节上杀疯了的《逃出绝命镇》,以一名年轻黑人的叙述视点。
本片同样探讨种族问题,试图站在上帝视角看种族问题,但其实不是。
和直白地大骂虚伪白左的《逃出绝命镇》相比,这部片显得过于犀利、晦涩,只有少部分会喜欢。
她试图挖掘人性在极端情况下如何从怀疑走向相互谋杀,暗生杀意到实施谋杀的过程不到一场戏。
仔细想想,很像对美国社会的一种隐喻。
白左男人(知识分子)娶了黑人老婆建立家庭,来了蓝领工人红脖子(当过兵的爱国者)的白人家庭避难,红脖子家庭其实很无辜,但是白左丈夫一直不信任红脖子家庭。
故事里最坏的其实是黑人老婆,主动邀请她们来的是黑人老婆萨拉,并不是为了救人,而是为了能增加自己家庭的生存能力,而结局迅速应对要杀掉这一家子的也是萨拉。
感染者其实是萨拉的儿子,那个总是梦游、敏感,无所适从的混血男孩特拉维,这个孩子很像美国社会本身的隐喻,一个种族杂交者,在正义和黑暗之间反复摇摆,分不清真实世界和想象世界的样子,看不清人性,时常过于敏感,对种族身份、对权力,这样的人反而最容易耽误事儿。
故事的走向也证明如此,他因为去找狗,带进来了病毒,病毒感染了全家,而想逃走的红脖子家庭也不是吃素的,丈夫提出了要水和食物的要求,对峙之下,因为双方战斗值不平等,所以最终被白左一家子打死了。
这个故事特别概念化,也有很高的文化门槛,每个人物设计都有指涉的人群,特朗普任期时社会分裂加剧,人群割裂更明显。
不理解这一点大概人很难看懂其中深意,她是2017年非常出色的一部政治隐喻恐怖片,是对美国当时对峙中的种族关系,政治氛围的一种影射。
也神谕一般地预言了三年后,2020年爆发的全球大流行的人性状况。
2星,影片故事很简单,现在这个全球疫情的档口看这个片子,倒是很应景。
但拍摄手法过于冗长,导演可能是想用文艺和深挖心理的手法来表达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告诉人们心里有鬼比传染病可怕多了, 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不要跟陌生人接触等等。
总之影片不恐怖,也不悬疑, 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防备与猜忌。
短评有点长 长评又不够认真 尴尬的长度啊:我个人没有很喜欢这部电影它没有it follows的独到 raw的风格化 get out的因袭传统与规整 如果说借鉴 又都有那么一点影子 it的概念再次被借用 无法定义 无法防范 无法躲避 他是实体 也可以是一种原型恐惧(对于黑暗 对于他者 对于人生与未来)影片中的儿子在深夜总是一人秉灯 穿过狭长的走道 走向那扇象征恐惧 危险 本能与堕落的门 本质上也是一种人性的滑坡 似乎预示某种宿命与结局 人类是否可以反抗命运?
世界末日 人类是否可以在物质优渥的基础上 不顾精神世界而坚强求生?
奥威尔和赫胥黎都曾反问 人类是否有可能拒绝/忘记尊严与人性 人的本质中是否存在对人性的求索?
儿子是全片的叙事中心 他的人性被放在显微镜下任人观看 外公的死 宠物狗的死 其他善良无辜者的死 都是他与人性追求的斡旋上升到极致的折点 最终的崩溃 腐烂 死亡 也预示着人性的败北与衰亡说起风格化 电影语言实在乏善可陈 然而在这种避繁就简的随意与简便之中 电影的风格也刚好塑造出来了 片头男主角审问绑在树上的闯入者Wil时 镜头时片面的 有别于常见的全知镜头 Shults喜欢只括入相关的/重要的信息 所以人头占满画框 镜头歪斜 随意的摇镜 长镜而非跳切 这种慢热的手法之前是被恐怖片所摒弃的 在色彩运用上 raw高明很多 聚会的红 滥交/兽医院压抑的黄与绿 人性回归/纠结时刻的冷色调 食肉时的大胆暖色 it comes at night大部分场景发生在室内 灯光微弱 唯有一扇预示着危险的红色窄门 而室外又亮度极高 充斥大面积绿色 连血浆都浓稠/阴暗 健康/安全 与扭曲/危险被明确划分队列 有意 却没有特点还有一点有趣的是大部分的恐怖桥段都在梦魇/意识迷离的状态下完成 而白天则是普通的生活场景 片中儿子一直用梦境来完成始终无法做到的事情 宣泄恐惧 不满 性冲动 社会需求和成就动机 但是这些目的的达成却往往伴随着血腥的结局——被感染 被伤害 甚至丧命 一种压抑的两难局面 我不喜欢的一点大概是有点刻意 有点用力 虽然悲悯 却过于硬派 我更喜欢it follows和raw的脆弱 而不想看这种伪装出来的坚强吧 据说不少影评人都对该导演去年的作品Krisha赋予高度评价 哪天可以找来一看[补充独立恐怖电影/indie horror films/independent horror films的概念]Indie horror films理论上隶属于独立电影的范畴 但是在美国学者与批评家的眼里 indie horror films往往是被孤立和忽视的一部分 Jamie Sexton在
9分,个人私影百佳,可能是我目前看过的21世纪后最好的恐怖片。
中美文化差异。
中国人看恐怖片要把前因后果都屡的一清二楚才罢休,什么前世因果报应,什么冤案父债子偿,这个鬼是怎么产生的,那个鬼有什么冤仇。。。
我一直纳闷那些东西情报都被你摸得透透的还有什么恐怖的?
跟拔光毛的鸡一样。
看恐怖片别纠结这种东西就对了。
美国人害怕未知的事物,害怕理解不了的东西,这也就是克苏鲁文化产生的原因。
事实上,豆瓣上许多恐怖片,如《蒙上你的眼》《迷雾》等,怪物的形像大多也是模糊不清的。
也确实有导演没能力塑造的因素在,但更多的是追求对未知的恐惧。
这部电影除了未知的外患外,貌合神离的内忧更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元素。
末日背景下人与人的信任是怎样瓦解的?
一心想保护家人却有些大男子主义的父亲?
在父亲的保护下软弱却无处渲泄的儿子?
着笔不多有些边缘化的母亲?
成为儿子心灵寄托的狗?
许多家庭,或多或少都可以代入电影中的角色。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字,索性发成字评。
我原以为经历过疫情被困在家中的人们更能理解这部电影,可惜。。。
这世界上多的是猜忌,有的是让你受的冤屈。
反正我喜欢就行了,不需要你们喜不喜欢。
从片名来讲,黑夜造访我感觉指的是否是那种病毒或者恶魔白天不发作,只有到了黑夜才会降临,黑人小子几次看到的也许不是噩梦,而是真的!!
他在小木屋第一夜的噩梦,见到的黑眼祖父就是恶魔!
第2夜噩梦,见到的黑眼闯入者也是恶魔!
第3夜、第4夜见到的都是真正的恶魔。
还有种可能白天的都是虚幻的假象,黑夜的那些恐怖才是真的。
再有个可能是他们全家都病了,开始就病了,他们一直在找各种借口掠夺杀人,他们看到的别人身上的水泡都是他们自己幻想出来的,黑人小子还有点良知,所以才一直噩梦连连。
我脑洞是不是有点大。
结尾感觉很有深意的样子。
黑人小子的...姑且说是噩梦吧,采用了恐怖游戏最流行的手法,比如黑暗的空间,唯一照亮前方的就是一盏手提灯。
黑人小子的几幅画到底代表什么?
他画的那两个怪物样的东西是什么?
我还没想通。
如果不是在电影院里观看,应该还不至于有那么紧张。
相信很多观众和我一样,观看完后的第一反应是“就他么这么完了?!
”。
离我座位不远的一位中年大叔,在片尾字幕出来的一刹那,他双手一摊,向我看了眼,我也很无奈地向他双手一摊。
前排的一位小哥更是直接蹦出“What?!”。
从预告片的角度来讲,本片给人一种很有可能会是一部将变态杀手、僵尸或者甚至灵异鬼怪搬来吓唬观众的出色恐怖片,看完全片,原来,是一部纯心理惊悚片。
抱着寻求视觉刺激的观众可能要绕开本片走了。
作为一部出色的惊悚片,最主要的是影片要有从始至终有着勾人的悬念和抽茧剥丝般的解答悬疑的过程,很多时候,后者在影片中占有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观众们喜爱悬疑惊悚片,正是因为那层层迷雾的拨开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在故事最后的那一刻,如果能有突然的真相大白,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了,等所有的观众拍着大腿吃惊地叫好的时候,这影片也就成了。
然而这部电影,似乎是极少数将重点放在不断增加的悬念,而不是谜底的揭开上。
也正如此,才会如此让人纠结和难忘。
故事从一开始并没有交代是何等的病毒导致了何等的后果,人类文明大面积消亡?
不知。
这一家人对未来有何打算?
不知。
他们一家是如何在这样一个林中木屋中定居下来,这原本就是他们的家么?
不知。
紧接着,陌生人的造访,从怀疑,试探到考验和勉强信任,随着人物角色的增加,影片的悬疑也开始陡增。
陌生男子及家人可疑的来历,爱犬莫名的疯狂,男主人确认陌生男子的谎言,以及,男主儿子对陌生男子妻子的觊觎,等等这些,都让影片时刻笼罩在莫名的好奇和悬疑之中。
而这期间,男主儿子的梦境就更给影片蒙上了一层恐怖的外衣,直到影片最后,我们也不知道那究竟是梦境还是他梦游所亲历的,而这似梦非梦的点点片段,似乎对故事情节并无太大推进,却又让人细思极恐。
影片从一开始就不停地抛出问题,陌生人为何而来?
黑暗之中究竟有什么让他们如此害怕?
爱犬究竟为狂吠?
陌生人的小孩是否梦游?
而陌生人一家为何又要突然打算离开?
最关键也最让观众好奇的,也许就是,男主儿子究竟是做梦还是梦游?
可惜,直到影片最后一刻,所有的问题几乎全都没有答案。
然而,正是这种不顾及观众的观影感受,才让本片的独特能够大放异彩。
作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惊悚片,影片所抛出的问题其实都无需解答,因为其所营造的环境不过是我们日常心理的另外一种假设罢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对目的的渴求,对自我的保护,对未知的恐惧,甚至对现实的迷惘,所有这些我们日常的心理活动,都可以或多或少在影片中为数不多的角色上有所折射。
而上述影片抛给观众的直白的问题并不需要答案,因为真正的答案都在每个观众的心中。
可是,如果不是在电影院,本片的观赏性怕是会打个折扣,慢节奏的故事,并无解答的问题,都会让部分观众失去耐心,而且,这种从头到尾一团雾的讲述,难免会影响心情。
所以,对于喜爱惊悚片的朋友来说,我就只推荐不力荐本片了。
首先电影并没有交待背景,先开始看的时候也许会是一头雾水,你如果看这个电影,你首先在先开始的二十分钟就很想了解这个电影的具体剧情,以及期待着这个电影出现丧尸或者是怪物之类的东西,但是这个电影高明就是高明在此处,这个电影始终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没有出现任何实体的鬼怪。
这个电影留下了很多的情节上的疑问,但是很不幸的都烂尾了,哪怕是到了最后的结局都没有交待清楚。
比如我就如下举例子吧。
1.那条狗在对着树林中的什么吠叫?
2.狗逃脱时,是谁或者是什么东西伤害了它?
3.那条狗最后是怎么回到房子里面去的,谁把门从里面打开了?
4.为什么有一个镜头,威尔说他有一个亲兄弟,看起来像是在说谎?
5.那个可爱的小正太是怎么在晚上到了其他的房间去睡觉的?
是听见有什么异响才去的吗?
6.第二个家庭是怎么生病的?
他们真的生病了吗?
或者保罗是出于恐惧杀了他??
7.电影里面的病菌的具体病原体是什么?
8.夜晚真的有东西出没吗?
实体的还是虚幻的,没有露出半点影子以上问题导演在电影中没有具体的说明,但是这也恰恰使这部电影没有了味道,电影营造起来的紧张感和氛围也没了。
就像是一碗面,没有任何调料加进去就会变的食之无味。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电影的氛围营造的不错,还有就是电影中体现出了人性之恶那就是自私。
最后男女主人公最心疼的儿子得了病,却也应证了因果报应这种论调吧。
这也使我想起了刚刚观看的《天赐之女》这部电影,跟这电影有个共同之处,结局都给人一种黑暗、绝望的感觉。
这也正是这类电影的闪光之处。
恐惧来自未知。
到电影结尾,男女主角都被感染后,我仍然不知道敌人到底是谁?
末日病毒,还是怪物?
或两者都是?
既是真实视角,在我看来也较符合逻辑:从一个自始自终小格局信息闭塞的一家人的角度,在忽然遇到袭击后的真实反应。
恐怖来源尽可以遐想,没有真切的结论,要比解开谜题更令人诱发恐惧和迷惑。
三星半。
我看到有人说伏击的俩人猜测是威尔的岳父和兄弟。
我觉得不太可能。
如果真是如此,在保罗接威尔的妻儿回家后,威尔的妻子儿子没有表现出一点“外公舅舅去哪儿?
”,或者“他们杀了我爸爸和我哥哥,我要隐藏起来,找机会杀了他们”的情绪波动。
这不合理。
有一个细节,我还没搞清楚。
在叙述剧情的时候,屏幕大小是正常的;在特拉维斯(小黑男孩)做梦的时候,电影屏幕就变扁了。
虽然不明显,但在电脑上看前进倒退时可以看得出。
就是说,导演设置了一个辨别做梦和真实的开关。
在梦里,小黑男孩不是看见外公,就是梦到吐血,看到恐怖场面。
这个我明白了。
我没搞清楚的地方是,电影最后,保罗跟妻子拿着枪要求威尔开门,接着却被威尔夺了枪。
下楼梯的时候,屏幕慢慢地慢慢地变扁了。
这里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慢慢变扁?
有一个变化过程?
是真实逐渐变成梦境的过程?
还是结尾整个都是一个梦?
或者导演的意思是,自从做了违背良心的事开始,生活就逐渐进入了噩梦之中?
又或者,那个黑人男孩有某种超自然能力,造成了最后的局面?
影评人和观众的分歧,就像事物本身的两面,永远比口水战本身有意思得多。
这不,最近又有一部恐怖片,引发了讨(ma)论(zhan)。
烂番茄新鲜度89%,观众喜爱度44%。
Alternate Ending 影评人说——(影片的精彩部分)几乎都是通过缺省和克制来表达的。
可对于观众,大片的省略和保留,于一部“恐怖惊悚”电影来说,实在算不上什么优点。
什么片这么神奇?
就是这部——黑夜造访It comes at night
背景末世。
开篇,导演就给观众划好了重点——克制,是这部恐怖电影的基本法,一个老年人,背对着房门,整个房间潮湿阴冷,色调阴暗。
镜头慢慢回转过来,老年人胡子花白,右侧眼眶有伤口,身上长了奇怪的东西。
You can let it all go
“随他去吧”,我们都知道这句话的意义,等同于“放弃吧”。
接着,一个戴着防毒面具的女人说了最后一句话:再见了,爸爸。
接着,在父亲和儿子的注视下,老人被枪杀,被掩埋,被焚烧,中间没有一个人有一次对话。
电影没有明确告诉我们,为什么老人必须死。
先入为主的,是末世中那些无法医治且传染性极强的病毒,以及病毒对生命的威胁下,亲情的脆弱无力。
烧了,就可以结束吗?
当然不是。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家三口赖以生存的房子第二天被闯入了。
闯入者名叫威尔(克里斯托弗·阿波特 饰),他声称自己的妻子和儿子缺乏水源,自己是出来找水的。
以为屋子已经废弃才贸然闯入。
屋子的男主人保罗(乔尔·埃哲顿饰)当然不会轻易相信。
他让妻子莎拉(卡门·艾乔戈饰)和儿子特拉维斯(小凯文·哈里森饰)待在屋子里,自己将威尔绑在树林里询问。
两人达成和解,威尔有食物,保罗有水源,在资源极度缺乏的末世中,两个家庭配合极有可能活的更好。
那么,真的可以这样吗?
生存的故事在两家人相遇后才刚刚开始。
作为一部惊悚恐怖电影,《黑夜造访》的格局狭小——一间房子,七个人(开场就挂了一个),一辆车,一条狗。
比起《僵尸世界大战》和《釜山行》这样的末世片,《黑夜造访》看起来更讨巧。
导演特里·爱德华·沙尔茨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承认——这部电影不依赖于那种轻易的恐惧,没有什么突然跳出来吓你。
整部电影,都是由紧张累积的,就像你整整被勒了90分钟一样。
并且,影片前半段,导演机会告诉了所有观众电影的结局——死亡。
一家人烧掉老人的尸体后,镜头将特写给了一幅画——《死神的胜利》。
不用知道化作名称和历史,也不难看出,死亡,才是电影的唯一基调。
勾起观众欲望的,是明知道以后这六个人都得死,却不知道他们的死法。
在《黑夜造访》中,死亡不是一瞬间的血腥和残酷,而是一次长达90分钟的慢性屠杀。
整部电影都是冷色调,不论白天黑夜,不论吃饭生活。
从片名不难看出,影片关于黑夜,结于造访,作为修饰词,“黑夜”不过是大环境,造访者及被造访者的命运,才是电影的主题。
黑夜,既指发生在黑夜的故事,比如杀死老人,比如威尔闯入,比如小狗失踪,比如房门被莫名其妙打开;也指导演给影片的末世背景,指令人不寒而栗的病毒,指因病毒泯灭的人性。
如此小成本类型片,到底惊喜在哪里会让影评人不吝溢美之词?
看完电影,首先被惊艳到的,应该是导演的角色设定。
这七个人,哪个是主角?
相信不少人都觉得是父亲保罗。
错。
真正的主角,是儿子特拉维斯,十七岁的青春期少年。
他是一个善良,敏感,内向,纯真的少年。
当青春期面临自我与性双重觉醒的时候,却生逢末世。
年轻的躁动和激情,与末世的压抑和恐惧;青春的狂放和病毒的折磨,这种冷漠并凌厉的现实冲突,才是导演真正所要表达的。
在最应该快乐的年纪,却亲眼看着姥爷被父亲杀死,每天生活在牢房一样的屋子里,除了腐臭的味道,就是对死亡的恐惧。
比起相对成熟的两对父母亲,和不谙世事的小孩,
这部电影的主角,只能是特拉维斯。
另外,整部电影的剧情发展和高潮,都是由这个少年推动的。
虽然没有具象化的怪兽,病毒,僵尸和变异,但梦境,是导演给电影设置的唯一窥探口,也是影片恐怖氛围营造的主要方式。
影片前半段,特拉维斯有三次做梦——第一次,他梦到自己死去的姥爷坐在客厅,颤颤巍巍。
这是对死去亲人的怀念,也是少年内心的直观展示——整个青春期将被死亡和折磨笼罩。
第二次,他梦到自己和已经感染变异的威尔四目相对,这时恰逢威尔闯入到自己家来。
不信任变成了少年的心结。
这个梦很大程度上是特拉维斯对自己的审视。
面对父亲“不要相信其他人,只相信家人”的忠告,特拉维斯心中善良的一面在和自己的良知作斗争。
同时,第一次预示了威尔一家的结局。
第三次,威尔一家住进几天后。
威尔妻子Kim的标致美丽,让特拉维斯春心萌动。
他梦到她跑到自己房间来,抱着他亲着亲着,满嘴吐血……
这是对特拉维斯青春期性觉醒的直观展示,第二次预示了威尔一家人的结局。
三个梦,三种状态,其实都是特拉维斯恐惧的具象化。
随着梦的数量增加,频率增加,少年的恐惧越来越接近吞噬他的精神和身体,以至于最后他分辨不清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自己梦中的。
也是从做梦开始,剧情突然间就有了推动力,故事的发展开始高潮迭起。
不难看出,导演并没有准备走“恐怖”片走的老路子。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被“悬疑化”的原因。
之所以观众不喜欢,豆瓣仅仅5.8分,
是因为相较于其他直白的恐怖电影,《黑夜造访》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血浆和僵尸,也从未一惊一乍制造惊悚,反而多少有点“烧脑”。
关键是,这种烧脑还是分层次的。
有的,想想就能明白大概剧情,有的,全凭观众脑洞,然后自己吓自己,这种开放性的观影命题,对大多数观众来说,可能并不适应,甚至大多数观众都比较排斥——不吓人还费脑子的恐怖片,有啥意思?
这样,看完电影,有些观众觉得神叨叨抖机灵,也就可以理解了。
举几个例子——当保罗和威尔第一次相遇,威尔被绑在树上,保罗问问题的时候,他回答说:住在弟弟家
达成和解以后,保罗开车去寻找威尔的妻儿,半路上遇到两人袭击,一老一少。
这中间,威尔深色慌张,并以想问出什么信息为由,责怪保罗打死了他们。
这时,保罗应该对威尔的话有所怀疑了。
嫌隙的种子在没有完全信任时就已经埋下了。
最后,当威尔一家住进来,保罗拿出珍藏的酒和威尔对饮时,威尔却说漏了嘴:我是独子
当保罗问及为什么刚开始说他有个弟弟时,威尔马上改口说,那是自己妻子的弟弟,英文就是brother-in-law。
此时,相信保罗对威尔的信任已经全无,在准备防范这一家了。
动动脑子,就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两家人信任危机的导火索,联系所有的剧情,很可能威尔就是骗保罗的,那一老一少两个袭击者,很可能就是威尔的小舅子和父亲(老丈人)。
目的很简单:在末世,他们杀掉保罗一家可以得到他们所有的资源,包括水,枪,食物和汽车。
剧情发展到最后的时候,也就是两家人分崩离析之初,起因是因为房间的门被打开。
见证者是特拉维斯,而当时全家人都在睡觉,虽然威尔的小儿子安德鲁在去世姥爷的房间里,但他的高度绝不可能打开门。
真的是外边有什么东西进来了吗?
其实不是的,因为门锁并没有坏,说明门是从里边被打开的。
仔细想想之前做梦的情况,我们就会知道,打开门的是特拉维斯自己。
由于经常的噩梦和精神恍惚,他已经无法分清自己是现实中还是在梦游了。
而小狗的失踪又让他难过万分。
于是,他半夜梦游起来,打开门去外边找狗,然后将感染的狗带回来后,自己上床重新睡去。
也正是因为特拉维斯,所有人都被病毒感染——他碰了被感染的狗,染上了病毒,然后将安德鲁抱进威尔的房间,威尔一家也因此感染。
当然,除了这些动脑子能理清楚的剧情,更多的是开放式惊悚——1、门外到底有什么,树林深处有什么2、狗失踪前在树林看到了什么?
为什么要对着一直叫3、如果是为了骗取保罗资源,带枪的威尔有一万个机会杀了保罗,为什么没动手?
4、英文名中的“it”到底指什么?
5、失踪的狗狗为什么会染病致死?
甚至还有——为什么白人爸爸和拉美的妈妈生了一个黑的透亮的儿子?
制造悬疑的同时,导演还不忘了跟我们使使障眼法。
细心地观众会发现,影片有三种不同的画幅,正常的(大约2.35:1)
梦境中的(2.55:1),
最终高潮(3:1)。
随着剧情的推动和作用,画面会变得越来越窄,这也代表着,影片的氛围越来越压抑,人物的命运越来越悲惨,故事的结局越来越不会出乎意料。
逼仄的屏幕告诉我们,比起病毒,心魔才是末世里最可怕的东西。
当保罗亲手杀了威尔一家人,他所保持的对亲人的人性,也似乎丧失了本来的意义。
那夜里造访的东西,虽然未知,却真的有人这么可怕吗。
在一切即将毁灭的末日世界,不论是病毒还是异形,不论是僵尸还是怪物,都没有人的本性来得更加阴暗可怖。
影片中的那栋房子,暗喻末世中每个人的内心。
猩红色的房门紧闭,透光的部分被全部封死,只有一扇门可以出入,也就是说,人们的内心只容得下生存(或者亲人)一条通道。
其他的,都无法进入到内心深处。
不论之前是善良,是淳朴,是年轻,是天真,即便只是一个历史老师,当他感受到生存威胁而变得面目狰狞之时,他就已经变成了恐惧本身。
威尔孩子并没有感染。
男主枪射女二的时候,女二哭着说你杀死了我孩子。
他们离去是因为他们明白这样一个事实,自己孩子身高不够,不可能开门,所以断定是小黑开的门。
这样推理出他们一家有可能被感染了,所以决定离开。
结局镜头闪回中,小黑梦游并看见狗死了,可以断定他带回来了死狗。
威尔孩子并没有感染。
男主枪射女二的时候,女二哭着说你杀死了我孩子。
他们离去是因为他们明白这样一个事实,自己孩子身高不够,不可能开门,所以断定是小黑开的门。
这样推理出他们一家有可能被感染了,所以决定离开。
结局镜头闪回中,小黑梦游并看见狗死了,可以断定他带回来了死狗。
威尔孩子并没有感染。
男主枪射女二的时候,女二哭着说你杀死了我孩子。
他们离去是因为他们明白这样一个事实,自己孩子身高不够,不可能开门,所以断定是小黑开的门。
这样推理出他们一家有可能被感染了,所以决定离开。
结局镜头闪回中,小黑梦游并看见狗死了,可以断定他带回来了死狗。
不太灵光。
其实氛围和摄影都挺有亮点的,但就是结尾弱了点和主题弱了点,三星半
还行
在飞机上看到睡着的“恐怖片”
注意到一个细节,屋主俩怀疑小男孩生病,去敲年轻夫妻的门,小男孩哭喊道:“mommy!my mommy!”这是一个细节,小男孩有可能并不是他们自己的孩子。这几年来少见的心理恐怖片,故事讲得精彩,希望导演能出更多作品。
用戴佩妮的歌来总结:反复的试探太无味疑惑的口吻让我们胆怯了依偎谁给的拥抱不纯粹谁的过去式无暇完美
威尔一家没有被感染,是小黑被感染了,一开始狙击保罗的两个人应该一个是威尔的父亲,一个是威尔的小舅子,跟随保罗和他儿子的视角造成的当局者迷。
一部讽刺人性的电影,故事很走心,留给观众的想象空间也很多,就因为没有大碗出演,所以豆瓣评分很低,如果把猪脚换成狼叔、吉伦哈尔、小李子的话,我想豆瓣分数一定在8分以上!参考【囚徒】分数!呵呵!
2星,影片故事很简单,现在这个全球疫情的档口看这个片子,倒是很应景。但拍摄手法过于冗长,导演可能是想用文艺和深挖心理的手法来表达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告诉人们心里有鬼比传染病可怕多了, 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不要跟陌生人接触等等。总之影片不恐怖,也不悬疑, 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防备与猜忌。
相比夜间小屋,从一人精神视角扩展到多人视角,变成了灾难片,形同遗传厄运模式,容易变成白开水。狗当然是黑男孩(男主)梦游拖回来的,然后感染了白人小孩。此片采用“凝望深渊”逻辑,男主受到祖父死亡刺激,敏感神经绷紧;家人缺乏生活之爱,且父亲严厉管控,使之对深渊保有好奇(偷听);对新朋友的好感和性冲动;三者叠加成一种状态,抑郁、情感缺失与欲望(这里其实应该铺垫一下背景),便是“它的黑夜造访”。狗就睡在男主卧室的另一张床上,是他情感缺失的证据,也是把狗拖回来的原因。类型完成度还行,完整度欠佳
虽然一开始我就知道这两家子得干起来,虽然由于片长限制不可能把变化的过程拍得那么详细,结果和结果发生后的细节还是挺符合人性的。
受不了你一个又一个的梦。
莫名其妙
摄影好看 整体质量不差啊 不安感 梦境与现实的交错穿插 很mech今天朝鲜核试验微博科普核爆炸发生后的避难知识的新闻,正巧再看这个电影,看得我很恐慌。
3.5 不落窠臼的后启示录风格,压迫感的镜头、梦境和现实的关联、甚至肤色构成都耐人寻味。诡谲紧张得刚好,也涉猎另类的少年成长。导演冷静地陈述失控,无需作出解释,父亲和死亡是难以回避的主题
211017周日,第二部
所有的努力只为大家一起死去.
在有限的成本里已经做到最好,而且导演的功力比起前作有了巨大的飞跃,不再卖弄不成熟且实验性的技巧,传统手法的叙事功底让人屏息足足90分钟。但为什么才3星?剧本。虽说剧本的结构与节奏十分优秀,但故事整体的表现却是不匹配如此独立与风格化的处理,一切的不扎实导致了转折的脆弱与唐突,可惜。
不知所谓 但是拍摄画面手法都是挺不错的 但是想想剧情···还是就两星吧 懦弱纠结的母子俩看得急死
又一部小成本带有文艺气质的惊悚片,没有大场面和特效,仅仅依靠几场日常生活的片段把一个短片的体量的故事拍的蛮紧张刺激,整体的压抑气氛营造的很不错,那一触即发的紧迫感和慌乱不安充斥着全片,在生存面前,人性本来就是奢侈品,谁又能说谁高尚呢?4星,7分,再次肯定了新一代恐怖片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