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妈咪

Mommy,亲爱妈咪(台),慈母多恶儿(港)

主演:安娜·多尔瓦尔,安托万-奥利弗·波尼安,苏珊娜·克莱蒙,帕特里克·华德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法语年份:2014

《妈咪》剧照

妈咪 剧照 NO.1妈咪 剧照 NO.2妈咪 剧照 NO.3妈咪 剧照 NO.4妈咪 剧照 NO.5妈咪 剧照 NO.6妈咪 剧照 NO.13妈咪 剧照 NO.14妈咪 剧照 NO.15妈咪 剧照 NO.16妈咪 剧照 NO.17妈咪 剧照 NO.18妈咪 剧照 NO.19妈咪 剧照 NO.20

《妈咪》剧情介绍

妈咪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单亲妈妈戴安(安妮·杜尔瓦勒 Anne Dorval 饰)大大咧咧,抽烟喝酒满口脏话,有着一颗不服输的心。她独自抚养患有多动症、常做出暴力行为的儿子斯蒂夫(安托万-奥利弗·波尼安 Antoine-Olivier Pilon 饰),母子关系游走在爆炸的边缘。戴安担心斯蒂夫惹是生非,斯蒂夫迫切想表达对妈妈的爱。新邻居凯拉(苏珊娜·克莱蒙 Suzanne Clément 饰)适时出现,这位患有失语症的高中女教师充当了母子的缓冲阀,让三个人都开始看到平衡和希望。然而斯蒂夫以前暴力行为带来的后果正在发酵,戴安需要支付一大笔赔偿金。她决定出卖自己的幸福并且做出一个痛苦决定:将儿子送回医院接受治疗...... 《妈咪》是加拿大年轻导演泽维尔·多兰执导的第五部剧情长片,与多兰五年前在戛纳导演双周单元惊艳亮相的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构成对照,同样讲述单亲家庭中狂躁而又...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赛车总动员环球突击队海棠红新·驯龙高手暖春一人军团黑拳父辈的荣耀极乐空间芭东女孩铁门幸福房屋事件簿紫棠我的儿子亨特沉默的双胞胎女人们夺魂异阵图那个人消失了相棒シリーズXDAY十二宫骑士:圣斗士星矢第二季Part2车库拍卖神秘案件4:结婚礼服后半生第一季不良家庭录音带特勤精英恐惧医院最高利益假面骑士EX-AID哥哥姐姐的花样年华神龟岛

《妈咪》长篇影评

 1 ) 如果你仅仅认为这是一部电影,那你一定还没有做过母亲

我认识这样一位母亲,东北吉林人,有着洪亮的嗓音和爽朗的笑声。

都说黑土地走出来的女人性格刚烈直率,动作爽脆麻利,这话一点不假。

就因为老公当年一时鬼迷心窍有了外遇,她便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这一走就走到了法国。

在巴黎,她像所有背井离乡偷渡过来的打工者一样,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含辛茹苦只为“攒够钱”回国“过上好日子”。

她每日天还没有亮透就要摸黑出门,通常坐上一个多小时的车,到城市另一端法国人家的别墅做家政。

别墅大,房间多,上上下下的打扫任务颇为繁重,边边角角都不能忽略。

即便她手脚灵活,动作利索,但有时也忙的连午饭都来不及吃。

过来两年后,她又想办法把刚成年的儿子也带来巴黎,母子二人一起在巴黎近郊租金便宜的地段租了一小间十几平的屋子,一张上下床,儿子上铺她睡下铺,虽然地方不大,但经过她的一番打理,倒也干净温馨。

和她聊天,很少听她抱怨工作的辛苦和在异乡的艰难,挂在嘴边最多的就是“儿子”。

她说只要儿子稳定了,能过上有盼头的好日子了,她就放心了,到时候也能回国养老了。

我还认识另一位母亲,出生于新中国刚刚成立的年代,一心向佛,善良宽厚,一生从未做过伤害别人的事情。

她在动荡的年代里养育了五个儿女,四个女儿如今都已成家立业,也相继有了自己的孩子。

但唯独他的小儿子,因为年少时的一次溺水事件,精神方面出现了不可逆转的损伤。

大部分时候,他和普通人并无区别,行为举止也并无异常,甚至还会讲些笑话逗大家开心。

但有时候,他头脑中的魔鬼就会在毫无征兆无法预料的情况下突然爆发,他疯狂喊叫、摔打物件、甚至产生暴力倾向或做出自残的举动。

母亲心疼儿子,一直允许儿子与自己住在一起,亲自照料他的生活起居。

直到终于有一天,儿子再一次无端失控,而这一次则是将佛龛上的瓷瓶对准了母亲的前额。

如果把这两位母亲的真实故事交织起来,就是电影《妈咪》(Mommy)里的单亲妈妈Diane。

生活对一些人来说总是显得过于残酷。

Diane丈夫离世、失业在家、勉强找到一份家政的工作但仍然经济拮据,她还要独自抚养照顾患有精神障碍的儿子,多动症、精神亢奋甚至时常出现暴力倾向和举动,Steve就像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

这个时候,如果导演Xavier Dolan站在道德制高点把Diane塑造成一个柔弱可怜不堪一击的女子,或者俯在人物脚下抬头仰望,把她描绘成一个拥有金钟罩铁布衫的女金刚,这部电影也就彻底烂番茄了。

而《妈咪》之所以能够在今年第67届戛纳电影节获得评审团大奖的重要原因,就是它让观众从平视的角度,进入了一位真实女人、普通母亲的生活。

于是电影中的这位母亲,说话聒噪,谈吐粗俗,加上魁北克地区厚重咸腻的法语口音和她“颇有创意”的穿衣风格,影片最开始的Diane并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贤妻良母”。

但随着故事展开,她的热忱和直率,简单和坚韧,慢慢赢得了观众的心。

她会勇敢,在签署儿子的出院协议时漫不经心,嚼着口香糖掏出一大串挂满各种小物件的钥匙链,从中挑出一只圆珠笔,叮叮当当地在文件上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拉着儿子头也不回地走进外面街道的阳光中;她会脆弱,失业的时候在儿子面前痛哭流涕,像个需要别人安慰的小女孩,直到儿子搂着她轻声说“我们是一个队伍,ok?

我会照顾你的”;她会恐惧,在儿子失控发作时,害怕得推翻书架挡在她和儿子之间,并躲进房间拼命呼喊试图让儿子平静;她也会享受生活,无论是骑着单车迎风大笑还是在晚餐后打开音乐尽情舞蹈;她也会痛苦挣扎,在儿子自杀未遂后,忍痛决心把他送进精神病院,但又在看到医生们为抓住儿子而强行使用电击时几乎失去理智,像一只受惊的猎豹。

Steve在超市里用货架上的小刀划开自己动脉的时候,恍惚中抬头看见Diane,问她:--“我们还是深爱着彼此的,对吧?

”--“这是我们最擅长的事情,伙计”,Diane平静地回答。

于是想起罗曼·罗兰的那句话: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妈咪》是年轻的加拿大导演Xavier Dolan第二部关于描写母子之间细腻情感的电影,2009年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我杀了我妈妈》(J'ai tué ma mère)讲述了同性恋叛逆男孩和单亲母亲之间的故事,获得当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艺术电影奖。

而这一次《妈咪》获得评审团大奖,当Dolan从Jane Campion手中接过奖杯时喜极而泣,他说就是因为受到Jane Campion当年电影《钢琴课》(The Piano)的影响,他决定记录和拍摄那些真实生活中伟大女性的故事。

最后回到电影的名字,《Mommy》,不仅因为Diane扮演了一位母亲的角色,影片中还有一个具象的符号,那就是儿子Steve送给Diane的一条刻镀着Mommy字样的项链。

虽然Diane收到礼物时怀疑并责怪儿子是从商店里偷来的,但却从此以后一刻都没有摘下来过。

或许就像这条项链,Diane在戴上它的同时也打上了“母亲”两个字的烙印。

而每一位女性,自从孩子诞生的那一瞬间开始,这个小小的生命从此便成为了生活中的“第一顺位”,终生不离不弃。

我个人对于小孩子没什么耐心,尤其是对那种在公共场合哭闹个不停的熊孩子,恨不得甩给他一片安眠药(不太人道但真情实感)。

但往往当我在抱怨那些“可恶”的小屁孩时,身边有经验的长者便会会心一笑,意味深长地说上一句:“等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你就知道了”。

 2 ) 伤痕累累而无所畏惧

Mommy看完之后感觉无所畏惧。

希望。

“母亲和女人的形象往往更有趣和复杂,给予我创作的欲望,我更愿意把话筒递给她们,让她们宣泄,让她们赢得这场战争。

”“尽管,确实,现实生活中不总是她们赢。

”( 2014.10.导演做访谈节目« On n’est pas couché»的嘉宾) 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就像对青春的纪念。

感谢他用艺术的方式,记录那个冲突和宣泄。

观影感觉,就是心门打开。

我想和他说,我懂你的呀。

电影给人的启发有很多种,有的讲道理,有的给你新视角,但是这一部对我来说,就是真实。

艺术化的真实。

我活到这么大,如果想讲一件事,那就是导演在这部电影所里讲的,这一件事。

导演获大奖后很火,在法国横扫杂志封面。

他说去个地方,人们尖叫、哭泣,高喊 «Merci !!!» 没什么好说的,就是感谢。

他年轻,才华横溢,伤痕累累而无所畏惧。

配乐在电影中的分量很重。

九十年代Nostalgie的配乐。

其中加拿大一枝花Céline Dion的 « On ne change pas »,是男主的mommy, Diane, 和严重口吃的女邻居Kyla关系推进的重要戏码。

三人在厨房载歌载舞,男主Steve对mommy激情四射,过分表达的爱;Kyla注视着Steve,若有所思,似乎让她想起久远的一个谁,电影却也没必要交代;Diane借此机会试探Kyla能否接受她这样的一个儿子,看和她到底能否成为朋友。

音乐有多重要呢?

导演甚至说是围绕音乐写的剧本。

而电影对他来说像个乐章,人物和对话就是音符。

看完电影这几天,我连续重复地听soundtrack,看导演访谈和文章,写出这篇影评。

Steve在阳光下的大乡村滑滑板,和Diane晃神儿的美好愿景。

是我最喜欢的情节。

美好,深刻,又令人唏嘘。

2009年,五年前,导演拍了第一部电影 « J’ai tué ma mère »。

除了导演本人不再出演以外,女主女配都是原班人马。

现在导演学会了用更好的方式讲故事,更美,更易于接受,更加深刻。

他说曾经他以为真的想 « tuer sa mère », 但这一次通过Mommy,是让«mère »雪耻。

哈哈。

其实故事是一样的。

男主原型一直都是他自己。

电影里Steve有多动症,导演本人只是没有确诊而已。

唯一,第一部多了句题眼« Je t’aime »。

是男主对妈妈的爱。

表白出现得毫无征兆,亦如男主的每一次爆发。

男主感情真切,同时也很脆弱,在爱和恨的两极飞快跳转,一触即发。

导演本人就有狂躁症。

他富有魅力,很勤奋,不随和,也真的狂躁。

单亲,同性恋,加拿大,幼年多动症,有暴力倾向。

弱势群体,相对来说是。

就像 « 母亲»、 «女人 » 这些形象。

这些苦难为杰出和伟大铺路。

艺术创作对暴力的导演也是救赎。

基于以上,加之导演本人的勤奋,得以在二十出头交出如此的作品。

太难得了。

那是年老以后达不到的敏感和触角。

真的是部很野的片子啊!

所有的张弛都无所顾虑,野生而犀利。

随心所欲,肆意妄为。

魁北克法语也是真的可土,可土可土了。

希望这部电影可以温暖所有的孩子,在青春期缺失父爱,强撑着想保护母亲,情真意切,又敏感脆弱的孩子;像导演一样。

我也曾经那样。

同样献给所有敢于做梦,努力工作和永不言弃的人,对这样的人来说,一切皆有可能。

这句话太好了,我要放原话: Tout est possible à qui rêve, ose, travaille et n'abandonne jamais. (第67届戛纳电影节获奖致辞)Steve和Kyla让我想起 «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里的Billy。

好在结局不同,因为年代不同了嘛!

所以,甜食你到底是吃tarte还是crumble?

 3 ) 熟悉又陌生的多兰——《妈咪》影评&观后感

多兰之前的电影包括短片我都看过,也算是个多兰粉了。

本来企鹅版出来的时候我听说这个版本没有画幅改变,我想着干脆就等蓝光吧,可今天实在是忍不住就直接先一睹为快了。

首先,这部电影在某些地方还是跟范桑特太像了,美少年路人甲,流云还有深紫色调的镜头,当然这也不能说是范桑特的专利,这比《幻想之爱》里直接单拎出一段来模仿《爱达荷》要好得多。

不过,多兰确实从处女作 杀妈 开始就一直有明显的其他电影的影子,虽然他本人只承认对王家卫进行过效仿。

妈咪继承了多兰电影的一个很好的优点——他的审美。

这也是他之前除 杀妈 外的影片最大的看点。

《幻想之爱》中的主角们色彩浓艳的服装和彰显小资气息的室内布景在为影片增色不少的同时也让蛋疼的剧情不是那么的煞风景,那部电影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那把手小到连跟手指都伸不进去的茶杯。

而在此之后的《双面劳伦斯》更是可以用风情万种来形容,至今难忘那紫色的风衣。

《汤姆的农场旅行中》多兰更是在片尾演职员名单中给自己打上了"服装设计"的标签。

虽然在影片冷峻的气氛和阴暗的色调使得他的个人审美收敛了不少,但从汤姆的金边拉链大衣中还是可以看到多兰自己的创意。

这次《妈咪》一点也不示弱,虽然少了 劳伦斯 的贵族气息和 幻想之爱 的小资气息,影片的每一个镜头仍然美得无法挑剔,而且相对于 杀妈 的可以强调构图和 劳伦斯 中过量的特写镜头,这部电影的摄影已经显得非常自然。

妈咪的故事我认为是多兰的电影中讲得最好的,并且把握住了"自由"这一主题,虽然说表达得未免也太直白了点。

这次故事讲得好有一个原因就是"MV桥段"的比重降低,并且与剧情协调得很好,像结尾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像 劳伦斯 就是因为又想讲好一个格局偏大的故事又想让好音乐得以保留,再加上多兰自己并不成熟的剪辑技术,使得影片虽然在我看来依旧精彩,却早已失控。

而多兰的 杀妈 作为处女作也确实是他所有作品中最老实的,前半段几乎是在耐心讲故事,后半段才开始出现大段的"MV桥段"。

当然了,杀妈从一开始就把母子关系恶化的原因道出确实也让剧情看点变低。

这次剧情好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苏珊娜·克莱蒙这个角色。

她恰到好处的出场,不仅调和了母子二人的关系,而且也让剧情本身和杀妈的相似程度大大减小。

尽管 妈咪 在戛纳电影节收获逆天好评,但这不代表这部电影是没有缺点的。

而其缺点就是我前面说的表达太过直白,并且严重缺乏镜头语言。

多兰把自己想讲的一下子全让演员门用台词说出来了,让观众一点思考余地都没有。

唯一能让观众通过台词外感受到的也只剩下画幅改变了,更何况我看得这个版本又不变画幅。

但这也让我对多兰多了期许,因为他的进步空间还很宽敞,更重要的,他能很快意识到自己影片中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在 妈咪 里我已经看不到刻意到甚至呆板的构图,过多的音乐以及神经病一样的剪辑了。

这次多兰所选的音乐可要比他的前几部作品大众化许多,像绿洲的Wonderwall以及我打雷的Born to Die。

这倒是表现出多兰不装逼的特点。

他确实是没有刻意地去追随内涵深度,也没有去选什么小众到大部分人听都没听过的音乐,现在的他只在乎音乐与剧情的契合度,像Wonderwall就把人物情感烘托到了喜悦的高潮,也使得之后突如其来的转折更加震撼人心。

在影片接近尾声时男主角Steve伴随着Born to Die在精神病院看守的追逐下奔向自由也充满了悲壮感。

不过对于结局我不得不说与《四百击》很相似,两位主角同样被母亲抛弃并被监禁起来,同样在最后享受着暂时的自由。

影片的片名也很有意思,叫"Mommy"。

对 母亲 的称呼可以有很多种,而多兰却恰恰选择了这个单词作为片名。

按照多兰在某访谈的解释,他说"Mommy"更像是小孩子对妈妈的称呼。

而影片中的Steve也确实一直没有长大,16岁的他会在逛超市的时候旁若无人地对自己母亲撒娇,会被Kyla的暴怒吓得尿裤子,会在与家人激烈争吵后跑过去道歉。

如果不是因为他的多动症给他带来的麻烦,也许他真的会像自己妈妈想象的那样被心仪大学录取并且结婚生子吧。

综上所述,多兰的 妈咪 虽然并不能说是大师级作品,但他一直在进步,而且进步空间依旧很大。

这次终于是讲好了故事,彻底没有了5年前的青涩,逐渐成熟了起来,这也是为什么我说现在的多兰既熟悉又陌生。

 4 ) FIFF26丨DAY8《妈咪》:肆意的青春不管怎样被禁锢都会溢出磅礴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妈咪》,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果树多兰的音乐品味一如既往地好,慢镜、MV式的影像语言等个人标签也都还在,但这一次这些元素都没有过度消费的迹象,确实是他目前为止最佳作。

麦麦很喜欢这部电影对情感表达的演绎,很能引起共鸣。

镜头语言也很棒,屏幕拉开的设计真的好棒,那一刻我真的有视觉与情绪的共振。

George虽然浮夸但是很真诚的电影 倒数第二场两女主对峙拍的真好Pincent因为有物理和心理上的监禁,才得以短暂呼吸和释放情感。

属于多兰在情绪描写和人物塑造上的一次强大的发挥,配乐插曲里的“故障音效”也是亮点。

一桶猫1:1画幅、神经质的人物关系、MV风、通俗音乐、咆哮 — 这就是多兰美学Joeyside还好我不是多兰,不然我妈一定打死我,但话又说回来,我妈如果看了这部电影,说不定他会想认多兰作儿子子夜无人对多兰的态度永远矛盾,一边希望他可以保留青春期叙事的小情绪、与世界不妥协的自传体,但另一边又希望他可以在技术上把所有私货处理得更加娴熟,或许这两者之间本就是矛盾的。

就好像在本片中,情感动力甚至比《我杀了我妈妈》更加真诚,但他却是在用一种被驯化后的状态来呈现那个与世界放肆作对的男孩,其实也就等同于,是走到今天已经声名鹊起但有了更多包袱加身的他,在审视当时那个一无所有、却对着空气都能不管不顾尽情挥霍的自己。

Run Erika Run将画幅的变化融入电影的叙事中确实很有创意,1:1的画幅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人物身上,母亲的焦虑矛盾、儿子的多动暴躁、邻居的语言障碍尽收眼底,尽管各有各的难处,他们仍然努力互相去爱、去拯救对方。

两个MV式的蒙太奇段落拍得非常炫酷,男主用手扒开画幅的设计很独特,片中母子互相对峙、互相表达爱的段落有很多打动人心的地方。

建议中小学班会课放泽维尔多兰的《妈咪》,别再放《妈妈再爱我一次》了。

约克纳帕塔法情绪像大海。

我略知她一二肆意的青春不管怎样被禁锢都会溢出磅礴。

#FIFF26#第8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5 ) 有趣的画幅使用

有点类似于《一念无明》的剧情,即将面临监禁的躁郁症青年、还想着救一救的母亲,以及失语症邻居之间的故事。

演员演技和情绪表达都无可挑剔,只是在深度上缺少一些层次,但更集中在个人视角上,这一点直接通过这部片子最大的特点:画幅来体现。

现在的电影大多都是16:9或者21:9,连早年的3:2和4:3都很少用,1:1的画幅最近几年我也就在《聂隐娘》里看到过,但这部片子95%的时间(2个多小时)都是1:1画幅,且不是中画幅相机那种大场景的1:1,而是像极了ins风的小视角。

1:1长时间的这种视角给人一种压抑、无望的感受,片子只在两处使用了16:9的宽画幅,一处是主角三人第一次痛快的玩耍,画幅改变的很突然,第二处是母亲送孩子去少管所路上做了个“如果我的儿子不是这样,我还有个多美好的人生”的白日梦,画幅改变缓慢,伴随着渐进的音乐推向高潮,又随着白日梦做完而迅速回到现实——1:1画幅。

看似这种手法很刻意,但确实很好的体现了导演的目的,因为这种手法真的很压抑,且真的在改变画幅是能让人迅速体会到情绪的变化,没错这与其说是一部剧情片,不如说是一部情绪片。

这些应该都是后期剪辑时候做的处理,但前期拍摄应该就已经确定了尽量把主体放在画面中间拍摄的想法,方便后期遮挡。

 6 ) 只要导演没有亲身上阵影片自恋程度立即下降

跟导演的处女作如出一辙,描述母亲与儿子之间又爱又恨的矛盾关系。

发现只要导演没有亲身上阵,自恋程度立即会下降不少,客观地说这部也是我看过的Xavier Dolan这么多部里面最好看最深刻的一部。

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画面比例。

大部分场景将人物的面孔和动作死死地限制在1比1的小方块里,让观众目不转睛地留意着演员们的演技发挥,母亲与儿子的对戏最为耀眼:语言、肢体、情感冲突不断的场面比比皆是,女主角Anne Dorval的演技实力让人惊讶。

同时这种小画框的设计也暗中对应着这对母子的命运,注定是一场无法自由舒展的悲剧。

明显地,两次画面变形拉长的场景都是主人公心理变化的契机描绘,第一次儿子推着购物车在大街上伴随着Oasis的Wonderwall,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欣喜若狂的心境,如在电影院看的话,这一幕必定全场欢呼不断;另一场则是接近全片高潮,母亲在车里幻想儿子不断成长过程中的幸福片段,也是让人唏嘘不已的一幕。

在打破电影常规形式方面,Dolan实在具有天才般的创造力。

不过,影片的缺点和优点同样明显。

首先是节奏很有问题,感觉很多场景不够精炼,反复啰嗦的对白砍掉三分之一效果会更棒。

留白的空间欠缺,令大部分情节沉浸在狗血般的吵闹和对骂里。

其次则是见仁见智的音乐了,尽管相比起过往的几部作品已有所收敛,不过歌曲部分仍觉得太满,令部分段落看起来像是MV,这无疑令影片的整体连贯性大打折扣。

话说回来,Dolan的音乐口味实在令人无话可说,很多歌曲都让我听得津津有味,除了刚才提到的Wonderwall,还有Dido的White Flag、Celine Dion的On ne change pas和结尾的Born to Die。

提到结尾这场,不得不说,这是我最近几年来看到最震撼的电影结局。

当Born to Die的乐声一响起,男主角挣脱掉医院护工,飞奔的慢动作招牌场景一出现,画面就立即黑屏,整个悲剧的力度再次提升,让观众为人物唏嘘的同时,也不得不钦佩这位天才导演的想象力。

 7 ) 母亲与情人只有一步之差

妈妈 Diane 儿子Steve 邻居 Kara很多人把片中Steve的俄狄浦斯情结说成是恋母,而我觉得这对母子的关系是一种暧昧与矛盾的综合体。

Diane对Steve主要是一种介于亲情与爱情之间的强烈依赖感。

平时在家生活、经常跟母亲打成一片的人可能会理解,当母亲慢慢变成你的好哥们,甚至是知己,那种情感是很暧昧的。

作为同在一个屋檐下、唯一了解你的人,爱是不言而喻的。

但因为有母亲这个角色在,又不能逾越雷池,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情感。

Steve虽然为人开朗有趣,但脾气暴躁,且刚从精神病院出来,没有朋友;母亲也是个特立独行的人,这两个人在感情上互相寄托,愤怒时也没有别的发泄窗口,只能互相伤害;或者Steve去选择诉诸暴力,回来之后还是要挨Diane的骂。

两人之间的互动很有趣,一直是在吵吵闹闹中度过,而且多数时候真的很痛苦。

多兰采用1:1画幅来表现压抑的生活,用闪屏表达不安的心,用曝光过度的大色块表现忧郁,很有实验性。

当Kara出现在两人面前,他们的关系终于得到调和。

kara跟母子私下关系都很好,于是变成了斡旋其中的润滑剂。

随着他们关系的更进一步,屏占比也瞬间恢复到16:9。

片中有两次恢复屏占比,都是Steve最开心的时刻。

最后Diane为了避免Steve心中的“恶魔“继续出现伤害自己,把他送回精神病院。

当医生与Steve发生械斗时,Diane又止不住心疼想冲上前,片中始终贯穿了她这种纠结。

然而医院也医不好Steve,他还是带着对美好时刻的憧憬,冲向窗口。

 8 ) Xavier dolan已展现大师风范,创造出个人风格

xavier,记得等我。

若让我选出我最喜欢的年轻人,现在我只会选Xavier dolan,想一想,我离成年不到几个月了,而Xavier已经25岁了,在19岁时,dolan已创造出天才之作《J'ai tué ma mère》。

的确,若让我列出几点我最欣赏Xavier的地方,那便是1.成就了安妮杜尔瓦勒的母亲形象.2成就了苏珊娜·克莱蒙如母亲般的形象,(尤其是在妈咪中,超市里看到史蒂夫割腕躺在地上,因为失语症发作,话语卡在了喉咙中,头上青筋暴起,最终只能用惊叫求助。

也正因为这一幕,整部电影似乎被带领到了一个新高度)3.自编自导自演自剪的让我可望不可即的能力4.还有很多...在接近午夜两点多,看完电影,加上下午浓咖啡曼德琳的后劲,脑子的兴奋无法克制,只能通过幻想电影场景来催眠,但似乎越想越激动,后来睡不着 ,上网又看了看67届戛纳颁奖评审团大奖时,Xavier获奖时的表情以及众人起立鼓掌的场景让我更难以入眠,后来折腾来折腾去,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有人评论Xavier的《妈咪是他迄今为止最成熟的一部作品。

但是在前半段,夸张的剪辑,炫技的慢镜头,莫名其妙的配乐,让我作为观众而言,觉得Xavier的确暴露了自己“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肆意妄为,甚至有想放弃观看的冲动。

到了第二天硬着头皮看着电脑,随着剧情的发展,从卡拉ok的矛盾争执开始,史蒂夫与戴安情感不断推向某个方向 ,忘了在哪个瞬间,似乎有种化学反应使那夸张的一切升华到了一种令人震惊的高度,那时的我,似乎发现Xavier真的质变了,他创造出了一种风格,一种毁坏和谐之美感然后到达一种更有感染力的,更有力量的美学发明,不知道可否用”置之死地而后生“来形容(当然观众要有足够的耐心以及对Xavier足够的了解),那是一种超越个人情绪表达的风格。

对着电脑屏幕,我眼睛热泪盈眶,一种发自内心的震撼。

Xavier质变了。

Xavier已展现出自己独特美感的大师水平。

——在配乐方面Ludovico Einaudi的配乐在三人乘汽车开往美国的片段,开始时我想笑,原来Xavier也没那么讨厌古典的那一套(当然并非说ludovico的是纯古典风格),一开始我觉得配乐显得有些突兀(或许与我本身愚蠢的嫉妒心理有关),到后来愈发感觉相得益彰,而在影片最后的lana del ray的born to die,我心里情不自禁的想”真会玩“。

当然在了解到Xavier在许多电影节斩获无数时,我又有些失望,就像电影场景那样,戴安对于史蒂夫那理想化未来的恐惧,而我对Xavier也有相似的情感。

在电视采访中,Xavier与安妮 杜尔瓦勒作为嘉宾,主持人问Xavier以后还会以母亲作为灵感吗?

Xavier回答说:”母亲是无尽灵感的源头“,然后又望了一下安妮,我想,这也是一番感动。

关于其他技术性的评论因为自身知识贫乏得很,也使得我写的东西只能成为个人的一些观影感受,当然,以后谁知到呢。

(明年北京电影学院)就先写到这吧。

anyway,Xavier dolan,记得等我。

 9 ) 短评太不够用了

某种程度上讲,文明和野蛮的差异就是把【易于存活】的标尺往后平移了一段:本会在进化中被淘汰的【劣等基因】例如抑郁症,残疾依靠伴随着科学不断进步的药物和医疗体系存活并得以延续,多动症作为一种进化优势,因为多巴胺受体量低—对奖赏不敏感—难以驯服,并且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和任务阳性网络同时活跃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看起来是天生的王者啊,不拘小利思维活跃),反而会造成个体适应社会的困难。

【随便百度一下胡说八道的。

 10 ) 是否情绪到了就合格?

其实电影还是有些粗糙的,不论是数次出现的音乐MV般的慢镜头还是无处不在的背景音乐或者是歇斯底里的要将生命都吼出来的法国人都听不懂的法语。

(电影不是我专业,但是就看下来的主观感受来说Mommy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加完美。

其实这部电影本身的完成度已经很高了,更何况导演才二十五,完全可以继续摸索。

)不可否认的是电影中的那些粗糙都是杯子里的石头,将流水般的情绪挤出了电影这个容器。

就个人喜好来说我很爱这种情绪满溢的电影。

情绪满溢不一定是过多地强调情绪,告诉天地我不开心我很痛苦我要希望。

我心中的情绪满溢的电影是那种即使说着简单的故事也能将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没过观众五感的。

我觉得拿着小本本对着打钩,评价这部电影是否做到这个又是否遗漏了那点是无趣的。

我希望能够追着情绪走,而不是冷静地坐在一边看着一个导演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对其感情的故事。

对于我来说,只要电影把emotion表达出来了,就是一部好的电影了。

至于要抛开叙事成就艺术什么的,那是另外一码事了。

《妈咪》短评

格局小的故事反而有情绪的变化。俄狄浦斯情结太重了。歌曲大杂烩。唯一出彩的还是那段变焦吧。放在中国这片很少能产生共鸣

3分钟前
  • 达文西
  • 还行

泽维尔多兰还是不错的。

5分钟前
  • 发ihsioaoibe
  • 还行

如果不是那魁北克口音,会是六星之作。多兰很会选男主,即便是一部充满暴力的电影,清澈的眼神把暴孽洗刷的一干二净。她是那样的爱她的孩子,即便是躲在门后苦苦求饶。最后一幕,配上拉姐的音乐,男孩是真的飞起来了。就像他在公路上推着车,呼喊着自由。

10分钟前
  • Dany
  • 力荐

几乎所有的歌我都听过而且很熟!不过风格一般,并没有抓人。他们的生活和情绪表达真是自由啊!

12分钟前
  • Frances
  • 还行

真实 现实

14分钟前
  • [x]
  • 力荐

母子打架。儿子多动症加情绪障碍。吓尿了。老是闯祸的少年真是让人不省心啊。男主角不美,哎。逃离疯人院。

17分钟前
  • 南高峰
  • 较差

虽然很作,一群bitches的MV狂欢片,但是应该是多兰目前为止最好的电影。安妮·杜尔瓦勒延续了一贯出色的表演。略有超现实的色彩和基于土了吧唧的魁北克口音“改良”的怪味法语口音共同塑造了近未来世界的感觉。

20分钟前
  • 小A
  • 推荐

好久没看过这么烂的西片了。导演对MV的爱好真是一坨肿瘤。(本来也值两星半,然而真是受够了贵国“文青”们的嘴脸了,故此报复性减掉半星。食屎啦你!)

23分钟前
  • 挂拉
  • 较差

被惊艳!被感动!被征服!两次的画幅转变都充满感情色彩,几首配乐超perfect地将情节推动到观众入戏至无法自拔,满满的赞点和亮点呀,仿佛每一分每一秒都散发出迷人的光芒哇!醉了……

27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不是我完全不懂电影,就是多兰完全不懂电影。他“天才”的地方在于清楚什么是“令人愉悦”的,然后将摄影和音乐这两者的优势拼贴在一起,“巧妙”地用视觉性和音乐性替换电影性,即是在满足自我的所谓风格化也是在取悦观众。至于对困境、情绪、表演、表达、剧作还停留在孩童思维时期,甚至于拉伸画幅都玩得相当生硬(情感点完全没到位)。

28分钟前
  • 花地
  • 较差

會想要一直看多蘭的電影只是喜歡他的風格

31分钟前
  • .夜鶯。
  • 还行

靠着汽车的母亲,只是往常一般望着眼前的欢跳孩子。她的眼睛却忽然透过时光的层层叠叠的镜头,望穿了此生辛波时间后的画面,人生的虚妄过后是凄味的孤独希望。最后孩子奔走了,是理解了“向死而生”的含义了吗?可这个画面或许也只是母亲那双眼睛才能看到的东西。

32分钟前
  • bird
  • 力荐

#BusanIFF# dolan应该少听点歌 我认真讲

33分钟前
  • saturdaylou
  • 还行

斯蒂夫自杀后戴安决定把他送回看管治疗,凯拉也要搬走了,斯蒂夫在趁看管不注意往窗户跑去,大概不是摔死就是出其他事了,这种少年还是看管起来好,对他人对自己都是

36分钟前
  • 绿色阳光
  • 还行

不好看 要表现什么? 就当是听魁北克法语吧 tarnak

38分钟前
  • xtral
  • 较差

很有风格~主人公很是自我。这类题材还是有感化院在先啊

42分钟前
  • 嘻兵
  • 较差

今年似乎流行技巧流啊,鸟人和这部都在玩镜头,虽然不是一个级别的,但是开屏的想象力还是很惊艳

44分钟前
  • 黄青蕉
  • 还行

还是很喜欢这类电影的

49分钟前
  • 一只小花猪
  • 推荐

如果穿越回出生前,最想对妈妈说什么:别嫁给我爸,别生我,你值得更好的生活,我不介意不存在

54分钟前
  • 玄辂Hyunlu
  • 推荐

我不知道多兰本人是哪根筋没搭对,但他片子里的主角基本上都是前一秒云淡风轻岁月静好下一秒火山爆发蹿天怼地的疯子,要是真的能把人物拍到拉斯冯提尔那种级别的张狂黑暗也没准能成个杰作,然而这个样子就是个空洞无物的花哨壳子,从剧本到表达都不是给正常人看的。扒画幅也是幼稚大于惊艳。本质上是中心空空如也又强作高级的表达,摄影机怼脸直拍的方式如同揪着观众的耳朵,粗暴得令人不适。 ★

55分钟前
  • 这可如何是好啊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