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牛肉丸,软浆牛肉丸就是要加很多冰水搅打吗,那硬浆呢?
第二集,鱼饭,先用海盐腌制,然后放入6%浓度的水直接煮,有些鱼都不去鳞不去内脏,感觉就是盐水煮鱼,会好吃吗?
这次去要试一试,不光有鱼饭,还有虾饭,蟹饭,凡是这种做法的都是叫某饭。
第三集,酥皮腐乳饼,好像在佛山吃过一次腐乳饼,但不是酥皮的,吃的冷的,酥皮的感觉口感会更好一些,热的估计更好吃,就像我个人喜欢上海苏州的鲜肉月饼,即酥皮肉包。
以下是凑字数待补充的第一集,牛肉丸,软浆牛肉丸就是要加很多冰水搅打吗,那硬浆呢?
虽然不是潮汕人,对潮汕美食的印象也只是好好吃的牛肉火锅,弹牙的牛肉丸;配粥的麻叶,还各种打冷;只尝试了一次的生腌血蛤,一直不敢尝试的生腌蟹。
看这个风味原产地的潮汕篇,真的是看到口水直流呀。
一直都觉得,在原产地吃到的东西才会是正宗,离开原产地的话,口味肯定会有偏差。
现在的交通那么方便,好想周末坐个高铁去潮汕吃吃吃呀。
言简意赅,切中题眼,寻找风味最初的地方……文题相符越来越难以看到的现在,看到一个有一说一,不煽情,不上升,不渲染,甚至会给人一种太干的感觉得纪录片,真的让人爱不释手。
虽然图标是某讯,但是片头却又有着奶飞的标记,是的,估计当初国内上线平台在那里,但是明显的奶飞也购买了其播放权,明显的挺有牌面的对吧。
每一集10-13分钟不等,真的是自己对于美食类纪录片最舒服的体量长度,既可以让自己讲述的内容言之有物,又杜绝的“口是心非”的使用美食做借口讲些其他有的没的,自己不是说那样的不好,只是,自己不喜欢。
风味原产地系列,目前看介绍有四季,自己看过的是第一季《风味原产地:潮汕》,20集的内容,每一集基本上10-13分钟的长度,讲述了牛肉丸、鱼饭、腐乳饼、腌蟹、擂茶、卤水、薄壳、菜辅、鱼丸、裸条、普宁豆酱、紫菜、牛肉火锅、生蚝、南姜、潮柑、鱼生、橄榄、鱼露、益母草等潮汕地区的饮食文化饮食元素甚至是风土人情,首先,剧集在方圆一省一地之类,全景式多层次的讲述这个地域的不同美食,对于人们了解这个地方的整体饮食习惯和饮食背后的文化,经济,政治、历史变化,其实有着花自成隙不言自明的感情,并不需要大段大段的升华,大段大段的抒情,大段大段的说教,其次,每一集虽然不长,但是对于一种食物或者侧重来源,或者侧重制作,或者侧重现代和古代方式的对比,或者侧重其难以维系的传承之路,角度不同却又紧扣主题,构思巧妙,再次,虽然是在讲美食但是实实在在的可以在其中感受到潮汕地区人民的来源,现在的构成,目前的生活状况,以后的发展可能……总的来说,这部美食纪录片让自己学习到不少,比如说生吃海鲜真的不是某些国外的独创,比如说生鱼片哪里都有,比如说鱼肉可以做成的食物多种多样,比如说茶叶可以制作的东西何止千万,比如说鱼露的使用,谁要是在瞧不起自己就不想理会他了,再比如说自己对于潮汕地区的食物的欲望被勾起,以后有机会如果可以去那边旅居,自己是会按图索骥,这个纪录片的可操作性极强,自己并不是说那种指向性很强的纪录片不好,只是自己不喜欢,仅此而已,这部纪录片的长处都是自己喜欢的点,缺点和不足都是自己不甚在意的部分,所以个人十分喜欢,个人评分9.6分,推荐指数五星。
1橄榄菜原来是这么做的,中国原来也产橄榄,是我浅薄了,潮汕人民这么能吃橄榄,乌橄榄配韩江黄鱼看起来好好吃2粿条用猪油炒才好吃啊!
0.2cm的桐坑粿条配上熬煮五小时的鹅高汤,能不好吃吗?
我也想开车去吃3腌蟹看着真好吃,还是有点害怕。
20岁女生帮爸爸打理生意三年,熟练拆蟹,只有我关心她怎么不去上大学么。
潮汕不存在独生子女,潮汕人不可能没有儿子,为什么不让儿子来干活!
4卤水还能做火锅锅底!
这味道得有多独特,想想就很好吃5看完了想下单普宁豆酱,又怕咸6菜脯,理解不了这种腌陈年老萝卜到底哪里好吃7紫菜的前世今生,看到了新鲜紫菜长啥样8生蚝,太美味,各种做法都喜欢,当地光是开蚝女就有一万人,最后生蚝壳被打孔串起来投入大海去养更多生蚝也算是循环经济吧9蜜饯,含糖量超标,又因为高温加热导致维生素C流失,实在没什么胃口10擂茶,配料超级多,不知道算茶还是算八宝粥11热腐乳饼,感觉味道一言难尽。
腐乳需要发酵半年到一年。
全世界真是没有人在吃的讲究程度和时间精力付出上超越中国人。
12牛肉!!
-5度冷冻一下下的脖仁看起来真是太美好了,上海的潮汕火锅店都没有呢。
看到五花趾只要80度水三起三落就担心有没有寄生虫没杀死啊~anyway潮汕人都吃鱼生呢不怕。
13牛肉丸,现在人力成本这么贵,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吃到手工捶打的牛肉丸。
捶打完了还得用手搅拌好久,看着都累。
14鱼生美味,0.5mm的薄片太诱人,酱料点睛之笔,就是还是不敢吃淡水鱼。
15鱼饭,并没有米饭,纯鱼,纯海鲜,对于不喜欢吃碳水的我来说真合适。
16鱼露,92岁的鹅伯太让人羡慕了,每天早晨还能骑着自行车去腌制鱼露的大缸上班,这平衡能力~传统手法要腌制两年或者三年才能出品,现代工业做法通过加热已经缩短到两个月17鱼丸,什么丸子都是手打的好吃啊,只是感觉都在工业化趋势下走在消亡的路上18薄壳,这就是还海瓜子吧,也太小了,0.25g一个,吃起来真是耗时,还是晒干的薄壳米更方便19南姜,生长期三年,舂制加盐=南姜麸,可做各种调料20益母草,益母草猪血汤 看着就很滋补,中药原来是潮汕人民日常早餐的配菜总结:潮汕人民真的太会吃了!
太精致了!
太讲究了!
自己前面二十多年在北方都吃的些什么玩意啊!
期待明年三月再度游潮汕!
2019年3月3日晚一口气刷了9集,看完还特别激动地发了长微博写下对每一集的感受。
所写的也不过是作为一个离家在外求学的潮汕人被纪录片勾起味蕾后自然而然的对食物的一种感慨和想念。
一直觉得看纪录片很看心情,所以大概2019年后来都没有找到当晚类似的心情接着看完后面11集。
直到今天其实也没有找到当初看它时的心情。
所以2020年3月16日这天在家无聊把它看完后也没有当初的激动心情。
不过出于有始有终的念头,我还是在微博又写了一条长微博写下对每一集的感受。
对于一个对于书影纪录片鉴赏能力一般的潮汕人而言,本片确实把潮汕的常见美食做了一个很好的介绍,甚至是我所不了解的食物或制作工艺;画面精致,解说动听,甚至因为这美妙的拍摄我对这些食物的自豪更添几分;偶尔出现的乡音也让我顿觉满满的烟火气和亲切感。
所以,不俗的拍摄以及情感的加持,我会给五星。
潮汕美食还有很多,我觉得值得再被好好挖掘与介绍。
20190728《风味原产地 潮汕》1. 橄榄三中夜市/橄榄猪肺汤/黄鱼乌橄榄2. 粿条中原移民至南方,祭祀需面,南方仅产米,而发明粿条。
(潮汕许多特色食品均有移民印记)。
包粄(类似凉皮卷……)而今3000万潮汕人中,三分之一分布在外。
3. 生腌蟹潮汕宵夜称“打冷”。
4. 卤水潮汕卤水多用南姜、八角、小茴香、豆蔻、肉桂、草果、花椒等。
鹅油,味道近猪油,成分却与橄榄油相似。
卤水火锅。
5. 普宁豆酱潮汕地区不产黄豆,中原移民南迁传入。
6. 菜脯原材料为白萝卜。
菜脯煎蛋/菜脯炒粿条7. 紫菜采摘时保留基部,过几天又能长出新的紫菜。
紫菜虾胶/烤紫菜8. 生蚝 腌蚝/豆腐鱼蚝烙 9. 潮州柑 潮汕话中,橘与吉祥同音。
干制为陈皮。
10. 擂茶新茶、老茶、芝麻、花生,研磨+热水冲泡,配炒米、配菜等。
11. 腐乳饼12. 牛肉火锅 牛肉火锅也源于客家。
肩胛匙柄/稍肥脖仁/牛腿腱子肉五花趾13. 牛肉丸 牛肉丸粿条汤/牛丸分软浆和硬浆14. 鱼生 中国人吃鱼生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
秋季,鱼类大量进食以备过冬,此时的淡水鱼最为肥美。
一把菜刀,一间小铺,半个世纪,人来人往。
15. 鱼饭海鱼加盐,置竹筐煮熟,取出晾干。
16. 鱼露 (鱼干肌理类海洋波纹)17. 鱼丸鱼册 鱼面/鱼糜刮起形成波浪形鱼册 18. 薄壳 薄壳金不换(九层塔/薄壳米19. 南姜20. 益母草 潮汕猪血汤
2021年9月15日22:05:49第一集,牛肉丸,半集在打牛肉丸,剩下半集在搅牛肉丸。
原来打牛肉丸打久了,指甲会停止生长⊙∀⊙!
当打牛肉丸的壮小伙排成两排,我脑子里是“人工费一定很贵吧”。
2021年9月16日19:50:54第二集,鱼饭,即海水(盐水)煮鱼。
晾干后可以像卖卤味一样售卖。
开头讲煮鱼用的竹筐。
鱼饭偏爱廉价小杂鱼,比如肉糙刺多味腥巴浪鱼。
似乎祭拜仪式上也会供奉鱼饭。
2021年9月16日23:44:23第三集,腐乳饼。
OMG,我把肥多瘦少的猪肉看成白糖了。
潮汕腐乳要起码发酵半年?
我感觉我姑姑做的腐乳可能发酵了半个月一个月。
美拉德反应指的是……这些物质是食品色泽和风味的主要来源。
几乎所有含有羰基和氨基食品在加热条件下均能产生Maillard反应。
(装逼用词)2021年9月17日09:21:17第四集,膏蟹。
9月的膏蟹。
好多香菜,蒜和辣椒,诱人啊。
2021年9月17日09:52:05第五集,擂茶。
泡炒米,配青菜看上去很好吃。
2021年9月17日18:07:52第六集,卤水。
笔记:优质食材:广西防城港的八角,越南清化的肉桂,云南腾冲的草果,陕西韩城的花椒等。
2021年9月17日18:16:19第七集,薄壳。
薄壳米看上去很适合下酒下粥。
2021年9月17日21:50:17第八集,菜脯,即萝卜干。
20年的萝卜干堪比20年的女儿红,可以当传家宝。
以及了解了工厂流水化作业的萝卜干生产工艺。
2021年9月17日22:03:37第九集,鱼丸。
手工鱼丸,鱼面!
鱼豆腐,鱼册(鱼糜片)。
2021年9月17日22:59:08第十集,粿条。
2cm宽的粿条和2mm宽的粿条(穿针派)!
庆幸家乡的食物不是那么有特色,要不然我可能一辈子生活的区域会局限在那一大块。
2021年9月18日10:51:48第十一集,普宁豆酱。
纬度低的地方大概90多天就能酿好豆子。
(对比厨邦酱油的口号,晒足一百八十天,晒出美味晒出鲜。
)XXX年月日第十二集,紫菜。
第十三集,牛肉火锅。
2021年9月23日14:21:03第十四集,生蚝。
别名牡蛎。
蛋白质含量高达60%,海中牛奶。
2021年9月23日14:24:26第十五集,潮柑,学名蕉柑XXX年月日第十六集,南姜。
第十七集,鱼生。
2021年10月12日13:29:10第十八集,橄榄。
青橄榄的原产地居然是中国南方!
我潜意识里一直以为是舶来物。
2021年10月12日13:58:47第二十集,益母草。
本蔬菜盲只觉得长得像香菜。
坐标:揭阳 文:刘子渊 时:2019/2/111,惠来县属于揭阳市而不是汕头市。
(纪录片里面的行政区划很迷)2,潮汕,在明确的行政区划上包括三市,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
相对的,汕尾大部分不属于潮汕地区而是属于海陆丰地区。
换句话说汕尾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潮汕。
历史上的汕尾出自于“惠州府”而非“潮州府”,隶属潮汕只有短短25年的时间。
虽然地域划分不同,但有些美食也有传承的印记,却不建议混为一谈。
3,擂茶是一种客家人的美食,没吃过的朋友去吃的第一次建议饭与茶汤分开,一点点加,以免不适口味。
擂茶里面也有金不换,味道可能有些人觉得太刺激不好吃。
4,潮汕相对珠三角来说并不是发展得多好,对比汕头跟其他经济特区就看得出来。
相对于揭阳而言,近几年常住人口也在外迁减少,很多祖辈相传的记忆都面临失传。
对于近几年来说,各大美食家对潮汕的吹捧,看到这一篇文章的地方父母官而言是不是也应当意识到这也是属于潮汕发展的一个契机呢?
都口口声声在说打造属于自己的城市特色,这不是天时地利人和最好的切入点吗?
保障特色不流失不走散方可得一方风味。
5,有没有一些纪录片遗漏的,却值得去吃的美味。
有。
窑鸡,笋粿,乒乓粿等等。
总觉得“粿”这一个写得太简单了,分上下两集我觉得才能说得完。
——————————分界线——————————挖个坑吧,有想法再写写。
嗝。
或者说等我吃饱了再说。
2019/3/19看到一篇文章,又是一种悲哀情感,何方愁滋味?
摘自公众号:镇守海《请回答1991,潮汕三分天下那一年,给今天埋下了什么伏笔》2019/6/12更。
推荐另外一篇剧评,刚刚在吃早餐,差点吃不下我眼前的炒粉。
写的真的很好。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Lynn(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0072615《风味原产地·潮汕》的豆瓣影评:【最熟悉的陌生地】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潮汕人,是没办法做到不带家乡滤镜去看这部纪录片的。
虽然经常自嘲不像潮汕人,但直到看了这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0072615
1.牛肉丸。
2.鱼饭。
竹篾编织笼屉,盛满海鲜,用海盐蒸制海鲜的统称。
3.腐乳饼。
依次包含白肉、熟果仁、蒜末、白酒、腐乳。
传统腐乳饼和酥皮腐乳饼,趁热即食风味更加独特。
4.生腌膏蟹。
5.擂茶。
新茶加薄荷、茴香、时令青菜等一起炒制,加芝麻、花生等研磨成糊状,加热水冲泡,可与炒米、其他配菜一起食用。
茶香焗明虾、鲜茶泡鱿鱼。
凤凰单丛茶。
6. 卤水:南姜味道复杂、辣中带甜,是潮汕卤水独特风味的重要标志。
广西防城港的八角、越南清化的肉桂、云南腾冲的草果、陕西韩城的花椒。
卤鹅、卤鹅肠、卤鸭掌。
7.薄壳:潮汕南澳县,每年7-8月,金不换炒薄壳。
葱炒薄壳米。
薄壳米春卷。
制成薄壳米冷冻后可保存半年。
金不换/九层塔,是东南亚地区常用香料,气味辛呛又有薄荷的清香。
8.菜脯:广东揭阳,白萝卜腌制成菜脯。
菜脯煎蛋、菜脯煎排骨、菜脯炒鱿鱼。
9.鱼丸和鱼册。
笔帽鱼册汤:用鱼册包裹切成丝的辣椒、芹菜、香菇等,放入热汤中片刻即可。
10. 广东揭阳:干炒粿条、桐坑粿条。
11. 普宁豆酱。
12. 紫菜。
13. 牛肉火锅。
牛脖突起部分的脖仁,产肉量不足百分之一,是最精华部分。
14. 生蚝。
15. 潮州柑:蕉柑。
制作陈皮、潮州柑饼。
也可将桔瓣切开后夹冬瓜条、肥肉裹面粉油炸,金钱酥柑。
16. 南姜。
原产于亚洲热带地区,适于偏酸性土壤,生长缓慢,需满3年才能长成。
味道干涩辛辣。
南姜鸡。
潮汕卤水不可缺少。
17. 鱼生。
捕捞后生吃是潮汕人对海鲜的最高礼遇。
薄如蝉翼的鱼片、刀工讲究的鱼块、鱼条。
18. 橄榄。
潮州市意溪镇500年的橄榄林旁,高朋满座,每道菜都和橄榄有关。
乌橄榄含糖和水分少、干涩,不宜生食,和青橄榄口感完全不同。
咸水乌橄榄则肉质绵软,有乌梅般的口感。
19.鱼露。
传统老坛鱼露采用不适宜直接食用的小鱼加海盐密封自然发酵两年而成。
现在鱼露加工厂则采用高温蒸煮,只需几个月。
20.益母草。
生长期15天,益母草猪血汤。
作为一个潮汕人,很感谢陈导给家乡拍了这么一部诚意满满的纪录片。
也许不完美,也许有些小纰漏,它没有风味人间那么强的叙事性,也没有舌尖那么深刻的人文关怀,但对于一个在外漂泊10来年的游子来说,已经是最好的慰藉。
看着哪些熟悉而又亲切的美食,看着看着眼睛就湿润了,这就是我儿时的那个味道啊。
然后就是有几个特别著名的潮汕特色美食没选进去有点可惜: 第1个是粿。
关于粿,潮汕有上百种,就粿条那一集轻描淡写带过去总觉得还是太简单了 。
第2个是粥(糜)。
风味人间宵夜那一集说的白糜说的可好了,这边怎么都没讲到,潮汕大部分家庭早餐其实在家是喝白粥,宵夜也是喝白粥。
白粥加点配料用砂锅熬煮就是砂锅粥,这是除了牛肉火锅之外另一个全国各地都有的潮汕美食,很有代表性。
顺便也可以把杂咸一起说了。
第3个是肠粉。
虽然广州也有,但是潮汕的肠粉差别很大,而且普及度也特别广,也很有内容可以讲。
第4个是沙茶,我觉得有鱼露沙茶没有有点可惜,潮汕人爱沙茶那是爱到骨子里,不仅仅只是蘸牛肉,炒菜炒肉,蒸制美食都会用到,腌制有些也会放。
我个人觉得比鱼露影响更深远。
第5个就是益母草了,我觉得要么把西洋菜和真珠花菜一起说了,因为这几个确实都是在煮这些砸碎的时候会放的,而且据我所知,益母草现在吃的不多了,西洋菜什么的还是很多。
其他大部分选题是很满意的,除了擂茶,擂茶只是在潮汕的部分客家人吃的,其他大部分潮汕地区都没有饮用擂茶的习惯,普适性特别小,还不如换成功夫茶,功夫茶这个都成了潮汕人的一个标志了。。。
其他的食物基本是都是潮汕出了名的美食,选得很恰当。
最后,还是要再谢谢导演们。
作为纪录片来看基本还是过关的,《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相比,说教性太强,每一集前大半部分都在讲怎么制作,还有类似于科普的讲解和化学原理,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吸引年轻观众。最后几分钟强行拉回到人文内涵上来,这个配音好不适应啊,李立宏老师的配音已经深入人心了看来,勉强三颗星吧
看过了,确实很有风味,但感觉有点江郎才尽啊。
第一集连橄榄和油橄榄的区别都没说清楚。估计陈晓卿都没有参与审片吧。
文案的套路有点烦人
配音真的不太行
想吃手打软浆牛肉丸!
资料搜集一般 但确实拍得可口
解说有点闷,来来回回都是那几个词藻,没有什么新奇。一个模式,十几个菜。
“泥土包裹的食材,是潮汕味道的标签”
近一半都说海鲜,鱼生,鱼露,鱼饭,腌蟹等,看着很亲切,因为我是舟山人。还有牛肉火锅,牛肉丸等,也很想吃,因为我是舟山人。
我怎么还没去过广东!
牛肉火锅、牛肉丸、鱼丸都是我爱吃的,鱼饭、擂茶、粿条、潮柑、南姜、益母草,新知识,丰富了见识。B站上看完的,接下来准备瞅瞅甘肃篇了。
有些片段比较尴尬,还有“浪险”出现,哈哈
潮汕风味,真的让人垂涎
@@@(2019-02-05)风味原产地·潮汕(Flavorful Origins: Chaoshan Cuisine)(1-20)(潮汕这个地方的美食,在其他纪录片里已经差不多看完了,所以再看不会有太多新鲜感了。鱼饭,擂茶,薄壳,卤鹅,还是很想尝试一下的。生食还是算了,怕寄生虫。原来橄榄菜还真是用橄榄做的呀,不是用橄榄油。)
大概不太对胃口吧,看了二十集,大部分都是海鲜,腌制品,酱料,唯一想吃的潮柑,也变成了陈皮,文案比云南那部要好,好的食材,遇到对的人,方能成就一道经典。
推荐看豆瓣酱那集,微距下的豆瓣酱与大便无异
想去想吃
对于我这个北方人而言潮汕地区食品并不感冒....
潮汕美食一直被神话。。。广东粤西粤北粤东北大把东西不说。还有就是潮汕人报团性认同感超级强,你必须得说他们的好吃,不能有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