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就是想欣赏华服和宏大的场面,开始看电影,才想起还有很多历史需要补习。
绕过一个又一个历史背景和英国传统,电影变的越来越容易让人理解。
公主的生活是压抑而暗伏危机的,所以被野心勃勃的陌生人操纵的日子里最大的期盼就是自由。
她很幸福,有对自己疼爱有加的国王夫妇;她很幸运,叔叔艰难的支撑到了她成年,终于,一切都是那么顺利,如愿以偿,实现了人生最大的跨越,更改变了整个历史。
看着女王深信那个叫墨尔本的首相,不禁为她的命运担忧。
可是女王通过接受亲王的求婚向人们证实了自己的眼光和智慧。
是的,多么远见卓识。
锦衣玉食风平浪静的生活能掩盖坏人,更能让一个好人黯然失色。
虽然阿尔伯特亲王也彬彬有礼,温文尔雅,虽然他也确实没有工作看起来无所事事,人性的光辉就那样被平淡掩盖了。
就在枪声响起前,亲王转身保护女王的瞬间,再没有什么可以遮盖他的伟大,光芒耀眼绽放。
那种毫不犹豫,与生俱来,至情至性...一个可以信任,依赖一生的人,尽管早逝,相信他所留下的温暖足够女王后半生享用。。。。。。
<图片1>
<图片5><图片6><图片7>
<图片9><图片10>
<图片13>
The Young Victoria 电影结束时,演职员表升起。
我忽然注意到电影监制排在头两位、第一屏的是 Sarah Ferguson 和 Martin Scorsese。
Sarah Ferguson 是谁,一时没反应过来,Martin Scorsese 原来还是这部电影的监制?
这部电影的轻飘平淡似乎与他的形象联系不起来,不过再想一下,他对古装剧其实也有兴趣,Age of Innocence 就是一处精雕细作的古装浪漫爱情片。
不过 Sarah Ferguson 是谁?
过后看报纸才想起,这个 Sarah 就是约克公爵夫人 (Duchess of York),查尔斯王子他弟弟 Andrew 的夫人。
再看下去,她的大女儿 Princess Beatrice,也就是维多利亚女王的第四代重孙女,原来还在电影中客串一个配角,女王登基时的某个 lady-in-waiting。
不过她的镜头估计只是一扫而过,我完全没有注意电影中有她。
既然 Sarah Ferguson 做了监制,不难想像这部电影中绝不会有什么可争议的情节。
讲述的是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前后几年内的故事,剧中的维多利亚,是个坚强有主见、好学又有责任感的年轻女子;她与艾尔伯特王子之间也是相互爱慕加相互理解和支持。
史实上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之间的关系,似乎都是如此描述,这部电影显然只是想加深这种印象,绝无颠覆或者给角色注入更多复杂的感情的企图。
能看得出来,本片的编剧 Julian Fellowes 对如此的一帆风顺缺乏信心,不得不人为地戏剧化,加入了“挺身救美”情节,制造高潮。
使这部电影不至于沦为豪华版的“历史重现”纪录片的,是剧中演员阵容的强大。
Emily Blunt 的维多利亚很出色,很好地表现了她表面上的坚强和好奇之下,时时浮现出来的孤独和惶惑感。
所以观众很好理解为什么艾尔伯特王子对她的心情和处境的理解,对于她来说是多么重要。
因为两位男女主角的成功演绎,让我们不仅喜欢这两个角色,而且认同对他们关系的这种略带现代感的诠释。
在两位主角外,电影中还有一批好的配角助阵,包括演维多利亚母亲Duchess of Kent的 Miranda Richardson,演她情人 Sir John Conroy 的Mark Strong――电影中的唯一一个反角,还有演首相 Lord Melbourne 的 Paul Bettany,以及演老迈的国王 King William 的 Jim Broadbent 等等。
当然这部小格局的电影不至于沦为电视电影,还应得益于电影中的绚烂的场景、精致的内部装饰、考究的服饰――这些都最好在电影院中欣赏。
据 Sarah Ferguson 在《每日邮报》上的文章,她拍这部片子的灵感,是来自于一幅维多利亚的小女儿 Princess Beatrice的油画,她说画中的小公主,与她自己的女儿长得十分相像--她的女儿的名字 Beatrice 正是由此而来。
虽然早有把维多利亚年轻时代的爱情故事拍成电影的想法,她是在结识了电影监制 Graham King 后这个计划才开始成为可能,而这个 Graham King 曾与 Martin Scorsese 合作,监制过 Scorsese 的 The Departed 和 Gangs of New York,是他把 Scorsese 拉到计划中来。
虽然不少影评人批评这部电影过于轻飘飘,但其实如果不追求曲折的情节和深度的话,那这部片子是一部既有豪华场景、却又不失朴素,既有健康的爱情、又带着一点人生哲理的轻松正面的电影。
http://taohuawu.net/2009/03/14/the-young-victoria/附记:以下这段视频,不是电影的预告片,而是由一个管理前皇家住宅的机构 Historic Royal Palaces 拍摄,简单介绍了这部电影背后的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如果对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的故事感兴趣的话,BBC 2001年播出的电视电影 Victoria & Albert 会是不错的选择,剧中的维多利亚是由 Victoria Hamilton 主演。
维多利亚和Albert那么相爱,可是埃尔伯特却英年早逝,留下维多利亚独孤终老。
虽然儿孙满堂,但是谁能安抚维多利亚最深最深的寂寞与伤痛呢。
看到她每天都选出他的衣服那里,我特别的感动,一个人可以如此深爱另一个人。
从维基上得到证实,摆出衣服那个属于史实。
http://axinlove.com/2010/03/the-young-victoria/《The Young Victoria[年轻的维多利亚]》年轻的内容by @xinl.ve 100302多年媳妇熬成婆,《The Devil Wears Prada》里的受气包Emily Blunt翻身成为《The Young Victoria[年轻的维多利亚]》。
一个被人呼来喝去的角色换成呼风唤雨的女王,表演空间从第三女主角变成头号人物,Emily Blunt的好日子仿佛即将来临。
不过,要强调下,本片并不会让她红的发紫,毕竟《The Young Victoria》获得的第82届奥斯卡的三个提名奖项Art Direction、Costume Design和Make Up,都与演员表演无关。
太平淡了,《The Young Victoria》表现的女王青春期。
有评论认为这样的电影拍出了女王平凡的一面,“正是这样的非开创‘维多利亚时代’的史诗巨作,吸引了乐于观看“常人”爱情小品电影的观众。
”那要拍女王干什么,拍个邻家御姐或者萝莉不就得了。
有关维多利亚时代和维多利亚本人的一段历史,居然就变成了一个青涩的少女等到了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的水到渠成。
命运的跌宕和爱情的波折,几乎都看不见,像极了一池湖水被风吹皱了一片涟漪。
不知道维多利亚女王中年丧夫后郁郁寡欢的人,是从本片看不出女王对坚贞爱情的信任和执着。
被选为帝国最高的统治者之前还经历了被威胁和胁迫的困难,而女王与阿尔伯特的交往几乎没有经历过任何困难,连身边的“侍女”都知道也乐见未来国家的统治者期待着德国来信。
爱情和统治帝国的伟业,没有矛盾,甚至还有阿尔伯特为女王遮挡刺客子弹的一幕。
爱情和事业的双丰收,原来祝福短信的妄语可以在如此一个重要人物身上得到印证,青年的维多利亚是否过于完美。
不要去谈什么首相“罢工”和宫闱斗争,本片的手段和阴谋连给清宫戏提鞋都不够。
年轻的女王,什么也不用干,本片的风波自然平息,并成为了开创维多利亚时代的女王。
英女王题材的电影,戏剧性本片不如《Elizabeth: The Golden Age》,深度不如《The Queen》。
The.Young.Victoria.DVDRiP.XviD-DoNE
在看完《Young Victoria》之后,我觉得这简直就是维多利亚女王亲自现身说法,告诉各位年轻女同胞们一个重要的道理:什么错都可以犯,只要挑对了丈夫就行。
纵观全片,这个让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人民纪念至今的“欧洲祖母”维多利亚女王,一生中最大的幸运并不是生而注定成为女王,而是能嫁给阿尔伯特王子,这个爱她终生而且为她劳碌了半生甚至奉献了生命的男人。
虽说电影中Albert在枪口之下勇救爱妻Victoria的高潮事件在历史上并无发生,但亲王为了女王的国家事务劳心劳力竭尽所能则的而且确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可以说他在42岁就英年早逝大概也有积劳成疾的原因,完全称得上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这一切的付出所换来的成果和掌声,基本上都由女王全盘接收,很多人会记得在维多利亚统治时期国家有什么大变革大改进,却不一定记得在维多利亚背后默默耕耘努力支持她的阿尔伯特。
他全心全意地支持妻子的事业,建设着妻子统治的宏伟国土,还要忍受英国人对他这个“入赘亲王”的白眼。
想当初堂堂一个德国王子,如今即便有再大的理想和抱负都只能屈居在自己妻子之后,但阿尔伯特也能熬过来,而且爱维多利亚一如既往。
这种宽厚包容的心,即便在现在处处宣扬男女平等的社会中,也是难得的。
这样的丈夫,怎一个“好”字了得?
也难怪维多利亚在阿尔伯特逝世之后一直守丧,直至去世,即便守寡的日子多过婚姻生活,她也从未放下他。
要有几多的恩爱,才可以让身为女王的她甘愿停留在他离开的那一天里,天天为他准备衣着,打理房间,陪着空气中他残留下来的气息,从此不再前行。
记得片中在枪击事件发生之后,Albert说着他挡枪的两大理由,第一点便是“I am replaceable but you are not”,但Victoria哭着说“You are not replaceable to me ”,大概,这就是真爱的体现吧。
真爱,就是无可替代,非你不可。
片尾用字幕说了不少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共同执政之时的贡献,据说女王政绩最辉煌也就是在阿尔伯特还活着的那些日子里了,简而言之,这维多利亚的出色事业,和背后阿尔伯特的支持绝对是分不开的。
所以说,连女王都要挑个好老公才可以成就事业,何况我等平民女子?
除非不嫁人,否则,各位女同胞们,一定要学习维多利亚女王,好好找个好老公啊。
好看啊!
在看完第四遍之后,还是觉得很好看,单纯的从电影的角度来说。
虽然我没有看过原著,也不关心历史的原来是怎样的,但是想想,历史也有不真实的时候,不是么?
我们又怎么能够确定史书上的记载就是和历史上真实发生事件一模一样呢?
有的爱情,就在第一眼。
有的人,从来没有见面,就可以了然于心。
缘分的牵连, 红线的羁绊。
norma应该是她最喜欢的,而不是其他。
舒伯特,虽然她没有说,但是我知道,她会喜欢的。
就是传说中的心有灵犀,缘分!
和你在一起,哪怕下一盘棋,都可以充满乐趣。
奇妙的爱情,在他到达那个府邸的时候,疑问道,如果她相邀我跳舞,我该怎么办?
条目中的罗列,抵不上心灵的感受和亲近,果然,她比图画上更美,而且喜欢norma,会想和我共舞,和我有着同样的感受,对控制下的人生感到厌恶。
喜欢这部电影,关键是感觉。
所以就不多说了。
但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享受,就是宫廷的繁文缛节,还有华美的服装。
包括那些宫廷用语,都非常的考究和让人着迷。
——————————————————————————修改:好吧,我确实很偷懒。
上次写的影评连我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我来再谈谈好了。
首先这部剧的造型和取景等,都相当的漂亮。
着重突出了英国的皇家的雍容华贵,时尚奢华。
从头饰到妆容,从宫廷用语到手势等等,影片的很多细节都体现了剧组的用心,想要尽量的真实还原历史中的场景。
皇天不负有心人,这部剧最终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服装奖。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当维多利亚再给阿尔伯特画画像的时候,不禁让人想起,在《泰坦尼克》中,杰克给罗斯也画像。
在描摹人物的时候,专注的凝视对方。
这是一个很微妙的描述。
被画的人,一动不动的端坐在那里,凝视着给自己画画的人。
而拿着画笔的维多利亚,明明知道,自己的爱人在对面凝视着自己,她却要佯装镇定地在白纸上面勾勒人物。
阳光笼罩的英式花园里,一对年轻人之间萌生着爱意,多么美好的画面啊。
端坐着的阿尔伯特,不仅仅倾倒在维多利亚的美貌之中,心中的情感一定翻江倒海吧。
两个人的内心充满着爱情的欢愉,阿尔伯特最终还是坚持不住,不仅扑哧笑了出来。
看着两个人孩童般的笑容,第一次见面之前,阿尔伯特精心准备。
但是却输给了爱情。
她果然邀请他跳舞,他只能拒绝。
他生搬硬套想要把自己对于维多利亚的了解显露出来,但是最终失败。
他发现了维多利亚对于他的戒备,因为任何一个来拜访的男性都可能在觊觎自己的皇位和荣华富贵。
但是,阿尔伯特首先发现了这个围墙把维多利亚的心也给围了起来,他放下了对她面具,最终两个人坦诚心扉的交流,他明白她的苦衷,她接受他的真诚。
终于两人收获爱情。
皇权政治,宫闱斗争,尔虞我诈的大染缸,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的爱情就更加值得令人唏嘘和感慨。
这样的相知相依。
当他为了她特别去学跳舞的时候,只为博红颜一笑的那种傻劲,让人动容。
还有他们之间互相扶持,互为对方精神支柱的感情,也让人唏嘘不已。
让观众如此的沉静在这个故事当中,凭借的当然是两名演员的演技。
非常的精湛,然后场景的安排,也很配合整个故事的脉络。
所以整部作品呈现出来的效果就非常的好。
不同于其他的评论,我觉得整部电影,爱情和政治,以及历史的比重恰到好处,算了,我不会以很精准的眼光去评价作品,我只是沉浸在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之中。
好了。
就是这样。
——————————————————————————————我是偏执狂。
这是我在看了这部电影不下20遍之后,再来评论。
我无限次的接龙。
这次,我是想来评论背景音乐的。
那段两人共舞的华尔兹,真的完全融入了电影的风格。
我觉得好喜欢。
独舞的时候,两个人脸上都不敢有太多表情,因为大众的目光在那时候统统地集中在他们的身上,可是当大家都加入到舞池,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开始了甜蜜的两人世界。
他们存在于对方的世界。
这段背景音乐都很符合当时的音乐习惯。
还有看了幕后,加冕仪式的各个细节统统都是经过历史考量的,非常经得起推敲。
包括被删掉的情节,这次都看了一遍,果然,很精彩!
好吧,我很俗。
以后一定要买有特别幕后版本的碟子。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可能会再回来评论的,希望各位看官不要介意。
小女子先拜谢。
政治不相信爱情。
但后人可以YY出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
如同电影里茜茜公主的童话,反差太大的是 惨淡的她的真实身平。
不过,如果先不百度,仅看几个数字吧:阿尔伯特42岁去世,有9个孩子,共同统治20年。
一般也能猜出这,这一对人在他们的政治婚姻里,基本上是和谐的。
身为女王,怎么会没有避孕的方法?
身为女王,9个孩子啊,频率之高、密度之大,让人惊叹!
身为女王的丈夫,女官可以干涉同房,只要女王同意这样做。
所以呢,不用介意女王最初爱恋的是WHO王子,不用介意阿尔伯特死后她又与WHO爱恋在一起,更不用介意英国人YY中的女王完美与否。
至少在婚姻中,女王与丈夫还是忠于婚姻、琴瑟十分和谐滴。
有一个真实的笑话是:一家三口旅行,宾馆要出示结婚证。
丈夫把孩子一指,然后数落服务员,道:要什么结婚证啊,他就是结婚证换了女王,会不会指着9个孩子说:这都超过一个音阶了。
还有没说出的,呵呵,你懂的。
我喜欢另一张海报,紫色背景衬托的女王气宇轩昂。
维多利亚女王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从1837年继位到1901年驾崩,统治英国长达63年。
空前绝后。
Emily Blunt是个好演员,看看她在The Devil Wears Prada里演的助理就知道。
她的气质更适合性格泼辣强悍的角色,演女王欠了点贵气。
电影片尾看到制片之一是Sarah Ferguson才恍然大悟:感情这次选角儿是按她的口味。
说到Sarah Ferguson,未必许多人知,但说到她前夫约克公爵,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的兄弟安德鲁王子,知道的人就多了。
感情Sarah是现任女王的前儿媳,已故王妃戴安娜的妯娌,两个英国公主的妈妈。
而Sarah这两个贵为英国公主的女儿(与安德鲁王子所生)便是维多利亚女王的曾曾曾曾曾孙女儿……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
Sarah虽然与王子离婚,却依然保留约克公爵夫人头衔,跟王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挑出英国历史上口碑极好的女王拍部片子自然小菜一碟,再请来好莱坞王牌制片Martin Scorsese联手,场面搞得有点大。
怎奈还不能算个好片子,就算跟其它的宫廷片相比也处于下风头。
场景自然是恢宏,选了戴阿娜王妃的故居、维多利亚加冕前居住过的肯辛顿宫,丘吉尔庄园、白金汉宫还有林肯大教堂拍内外景,服装也很奢华,可总觉得欠缺点啥。
想来想去只能怪维多利亚的一生太长太平稳,缺少足够噱头的戏剧冲突,情节有发展没高潮,怎么都有点扫兴。
于是,编剧虚构了一个女王夫婿面对暗杀挺身而出枪下救妻的桥段,据说让现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极为不爽:靠祖宗吃饭情有可原,拿祖宗开涮就太不厚道了。。。
扯远了又。
故事主要集中在维多利亚青少年时期,加冕前成婚后人生大事比较集中的几年,突出一个中心(王者为尊)两个基本点(对母亲的恨、对夫婿的爱)。
这些史上都有据可考,出于电影需要对女王自由恋爱自主结婚这一块稍微夸张了一点。
众所周知女王和同龄的阿尔伯特王子属于典型的先结婚后恋爱,感情越来越深,不然也不会有九个小孩(其中一个夭折)。
但两人也是典型的包办婚姻当事人,算不上青梅竹马但比两小无猜还要亲,是近得不能再近的表姐弟。
包办婚姻是王室的传统,在维多利亚时期更是鼎盛,因为夫婿英年早逝,女王的8个儿女、42个孙子女婚事几乎全部由女王指定,联姻对象遍布欧洲大陆各王室,女王也因此被谐称为“欧洲祖奶奶”。
得,又扯远了……电影里比较感人的是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的爱情,基调是舒伯特的小夜曲,轻松舒缓,对于尚未登基还处于野心勃勃的母亲和与更野心勃勃的母亲情人控制下的少年维多利亚无疑是夜深人静时最好的慰藉。
这段先是包办继而恋爱的情事见证了维多利亚加冕前后许多艰难棘手的日子,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便你拥有世界也不足为傲,最能给你关怀的还是夜阑人静时揽你入怀的爱人;即便你失去世界也不可怕,只要你转身时还能看见那双注视的眼睛。
年轻的维多利亚是幸运的,未来的生活是最好的印证:在与阿尔伯特亲王相亲相爱联手统治的20年里,已经初具规模的强大英国逐步迈向“日不落”的大英帝国。
中年的维多利亚想必是悲哀的:42岁英年早逝的阿尔伯特是她一生唯一的爱人,在以后将近40年的寡居日子里,每天醒来陪伴她的都是阿尔伯特的一袭睡衣,直至她逝去。
为了纪念他们的爱情,维多利亚在肯辛顿公园旁的海德公园竖起了阿尔伯特纪念碑,隔着一条马路便是以阿尔伯特命名的音乐厅。
历史很长,电影很短。
结尾匆忙得只能以简短的字幕交待,与之前刻意拉长的恩爱画面比较,不能不说是败笔。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这对王室夫妻的感情被英国人认为是童话,梦幻组合,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模范夫妻,也是那个时代的道德的楷模。
很多人看了这部电影多少都会疑惑这童话是否真实???
现实中他们真的和电影里面一样、???
到底是英国人过多的吹嘘,还是过度的幻想、??
童话顾名思义就是安徒生童话里面的王子与公主的美好故事,现实中真的有童话吗??
答案当然是有的,只是极少!!!
很多人憧憬自己有王子和公主一般的爱情故事,觉得很浪漫,很幸福,是每个少女时期都幻想憧憬过的,维多利亚女王也不例外。
想要客观地了解她的感情,就得先了解她的为人,生平事迹,最好去看一下女王的传记,推荐《美丽与权欲——维多利亚女王传》这本书,英语好的人就去看下英文版的女王传记《victoria:a life》茨威格写的,写得很详细,中国版的女王传记只是大概地了解,英文版传记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事。
这样就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如何对待感情的人。
百度一下女王和亲王的合照和他们油画,客观地去了解,而不是简单地看个电影,看个八卦新闻,看个影评就此下定论。
1819年5月24日,维多利亚降生在伦敦的肯辛顿宫。
为了让孩子在英国出生,她的父母专程从巴伐利亚长途跋涉回国。
父亲爱德华王子,肯特和斯特拉森的公爵(Prince Edward, Duke of Kent and Strathearn, 1767.11.2-1820.1.23)是英王乔治三世(King George III, 1738.6.4-1820.1.29)的第四子,他对这个结实健康的头生女的降生欣喜若狂,而对母亲来说,这个女婴是个特别的孩子。
爱德华公爵的妻子是德国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的维多利亚公主(Princess Victoria of Saxe-Coburg-Saalfeld, 1786.8.17-1861.3.16) ,她的第一次婚姻留下两个孩子,但只有这个小女婴未来才有可能登上大英帝国的王位。
父母为她取名费尽了心机,最后定名亚历山德琳娜·维多利亚,一是表示对孩子的的俄国教父——亚历山大一世的尊敬,二是为了纪念她的母亲。
维多利亚的童年远称不上无忧无虑。
她只有8个月大时,一向健壮的父亲突患肺炎去世。
在他死前不久,一个星相家曾对他说,王室中很快会有两个人死去。
爱德华做梦也没有想到厄运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在一次打猎中他受了风寒,从此一病不起,不久便撒手人寰,留给妻儿的只是沉重的债务。
从此家里开始节俭度日。
小维多利亚总是穿同一套衣服。
从小她就被灌输这样一种观念:女人频繁变换服饰不仅是挥霍浪费,而且是一种不良的品行。
继位为女王后,她在服饰上也一直很俭朴,王冠上价值连城的珠宝仅仅是为了显示对王权的尊重。
11岁那年,维多利亚第一次知道了怎样的辉煌前途在等待着她。
她开始学习冗长繁琐的宫廷礼仪和许许多多的行为禁忌:不许和陌生人交谈,不能在外人面前流露情感,不得破坏规矩,不许按照自己的好恶选读书籍,不许吃定量外的甜品,等等。
在她成年之前一直被迫与母亲住同一个房间,她母亲把她看管得很严,不允许接触其他的异性或者女性朋友,所以她的童年和青春期比较孤单乏味的。
她一直想摆脱母亲的看管,想要自由,在成年之前她一直得忍,忍到自己成年继承王位的那一天。
1837年6月20日,英国国王兼汉诺威国王威廉四世去世,年仅18岁的维多利亚继位,继承王位后的维多利亚终于得到了她梦寐以求的自由,摆脱母亲和她母亲的情人的束缚,在她继承王位后急需一个人来帮助自己,辅佐自己的女王政治生涯,首相墨尔本子爵就是那个一开始帮助她的人,当然是离不开政治利益,女王初期比较稚嫩,很多建议啊什么的比较听墨尔本子爵,觉得他为人太好了,热心指导自己,很多她不懂的,墨尔本子爵都会告诉她,建议她怎做。
一开始继承王位,也就是1837年就有人建议女王赶紧结婚,但维多利亚不想要包办婚姻,她既然已经做了女王,就想尽可能的自己选择喜欢的人做夫婿,当时她比较反感结婚,那时才登基不久啊她还想要自由几年呢。
不过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的联姻,她的母亲和舅舅早就做好了安排。
女王17岁那年,母亲和舅舅就安排他们彼此见面,看他们是否能擦出火花,当时维多利亚被母亲管得很严,周围的人都在监视他们,这种见面实在太没趣了,对于彼此的印象不了了之,以后只是简单的书信来往。
1839年,21岁的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在周游欧洲时抵达英国,1839年5月7日,亚历山大二世与维多利亚女王初次见面,当时年轻的维多利亚女王正值20岁的生日。
初次见面,身穿军装的亚历山大二世的英俊潇洒就深深的吸引住了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在她的日记中写道:“在6点40分左右,我见到了皇储,他在我的窗前行礼,我们在圣乔治大厅用餐,皇储挽着我进入大厅,我真的爱上了皇储,他是那么亲切友好的一位年轻人,我们一起跳舞,一起大笑,一起分享快乐时光,我以前从未如此快乐过,我于2点半上床睡着,但兴奋得直到5点才睡着。
” 看得出女王少女时期是比较花痴的,青春期接触的异性比较少,特别是接触的帅哥不多!!!
接触比较多的墨尔本勋爵却已50多岁。
之前见到的表弟阿尔伯特的时候他们都太稚嫩了,一般青春期女生比男生成熟,而且当时彼此都没啥好印象只是比较陌生,而且他们那时相处时间不多啊!!
见个面,阿尔伯特住上几天就回德国了。
女王成年后肯定有少女心啊,憧憬童话中的公主与王子相遇并相爱的情景,而且俄国的亚历山大二世高大又英俊,而且受到极好的教育,会四门外语,典型的极品高富帅,他们当然相处得很愉快,换做你和这样的高富帅王子呆一块,你能不花痴么!
而且初中,高中你就没个懵懂的初恋异性??
女王跟所有的普通少女是一样的。
她对于亚历山大二世当然是喜欢的,做初恋情人最好不过了,只是这段感情引起了英国议会的不满,墨尔本勋爵十分明确的表示反对英国与疯狂扩张的俄国产生任何瓜葛,要求维多利亚女王立刻划清与亚历山大二世的界线,当时英国不亲俄国,比较亲德,所以没能让他们在一起。
女王只能放弃这段初恋感情毕竟她是女王不是普通的女人,在国家与政治利益面前,她只能选择对国家有益的。
这段感情就不了了之,后来亚历山大二世离开英国去了德国选黑森-达姆施塔特大公的幼女玛丽娅·亚历山德拉耶芙娜作为自己未来的妻子,1840年,玛丽亚应邀来到俄罗斯,次年亚历山大与玛丽亚成婚,婚后他们生了六个儿子两个女儿,35年后维多利亚女王才再次见到亚历山大二世,那时他们已经结为儿女亲家啦!!
就是女王的次子娶了亚历山大二世的女儿。
顺便说一下亚历山大二世的风流,他结婚后有众多情人和私生子女,特别是在和自己的妻子生了8个儿女后,他在外面和一个18岁的女生一起,他当时已经48岁啦还和她生了一子二女,在亚历山大二世的妻子去世40天后就和情人秘密结婚,当然造成亚历山大出轨的原因挺多,妻子身体虚弱不能出席活动,各种理由等等这么说来阿尔伯特不是女王的初恋,谁又能在那个时代和初恋情人开花结果呢?
真的特别难,特别是贵族阶层难上加难,贵族互相政治联姻什么的太常见了,更何况是英国的女王,能够自由选择的比较少,她只能在国家与政治的利益前提下选择适合的结婚对象,王公贵族之间的政治婚姻从来都是第一首选,只是政治婚姻很少有人能够幸福,大多都是能过且过,实在讨厌就各自找情人,吵架,互相不顺眼,忍耐着过日子太常见了。
政治婚姻能够幸福安稳地生活简在一起,直就像中彩票一样!!!
刚好我们互相互补,适合过日子,婚姻生活能够忠于彼此,真的跟中大奖一样!!!
而维多利亚女王就是这么幸运!!
中了这大奖的人!!!
1840年,维多利亚女王向阿尔伯特求婚了,在女王第二次和阿尔伯特见面相处后她才决定向亲王求婚的,不是说当时墨尔本勋爵因为政党斗争关系而使女王王位不稳定所以她才决定和亲王结婚的,是本来这个政治联姻一早就定好了,谈不上是临时想结婚,只是女王初期登基时很反感结婚,她想拖延时间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那时亲王和女王彼此都没什么好感见面接触太少了,都是以书信方式联络。
后来在阿尔伯特第二次拜访女王时,他们都成年了,都已经20岁了,阿尔伯特变化比较大,变得成熟稳重,帅气了很多!!!
穿着皇家正式着装,笔直,高大钧称的身材,白皙的皮肤,和高挺的鼻子,深邃的大眼睛,180多的身高,女王看了又花痴了!!
没错她花痴得当天晚上在日记写上了这次见到亲王的心情,夸他变了,五官很帅气啊等等,你看了也会花痴的特别说一下女王的身高外貌,女王长得比较一般,说不上很漂亮,而且个子比较矮,150多的身高,对于有个帅气才华并重的夫婿是一件多么激动的事情,
在几天愉快的相处中,女王比以前更了解阿尔伯特,觉得他真的是不仅外表帅气,而且还博学多才,阿尔伯特很自律,喜欢语言、文化、艺术、哲学、音乐,射击,狩猎,击剑,骑马,弹钢琴,法学、政治经济学,甚至数学、生物学等几乎是无所不能,曾在德国波恩大学接受过教育,所以那时亲王有个绰号,叫“会走动的百科全书” 是不是觉得他也是极品高富帅啊?
只是没亚历山大二世富而已,亚历山大二世是要继承沙皇的王位,而阿尔伯特只是德国的萨克森.科堡.哥达公爵的小儿子,一个小国的王子。
所以当时维多利亚跟普通女生遇到的极品高富帅的心情是一样的!
少女心不停地跳动选择阿尔伯特作为自己的夫婿真的不吃亏啊很难找到这么个博学多才又帅气的王子了,而且这桩婚姻内阁和国会都不会反对,相反会支持。
所以要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我也会跟女王一样选择和阿尔伯特结婚,抛开以爱情前提的政治婚姻,这不是目前最好的选择吗??
起初女王肯定是少女心,犯花痴,觉得跟这样的王子结婚,自己不会吃亏,反而会幸福的,所以决定和他结婚。
相比维多利亚的外貌一般,她虽然也是受过贵族教育,但没亲王那么博学多才啦,她幸运的是成为了英国的女王,否则她的婚姻也很难说能够幸福。
维多利亚结婚的时候开创了穿白色婚纱结婚的先例穿着白色婚纱结婚,多浪漫啊阿尔伯特也是个浪漫的人,他亲手给女王设计了胸前蓝色钻石别针,在婚礼的前一天送给女王,女王在结婚当天把钻石别针别在了婚纱胸前。
这对夫妻有情调啊
1840年女王穿的白色婚纱,胸前蓝色钻石别针结婚生活是比较平静甜蜜的,女王起初不让亲王插手国家大事,只允许他管理宫殿一些杂事,亲王也管理得井井有条,后来女王生了长公主,他们就更享受这种天伦之乐了,再后来因为女王的家庭教师照顾长公主不当,亲王很生气,觉得她照顾公主方法不得当,导致公主病情越来越严重,所以跟女王吵了一架,然后抱着长公主走人,女王觉得拗不过夫婿,只好自己认错,把家庭教师给辞退了,然后亲王和女王和好如初,然后渐渐女王就同意亲王和她一起处理一些国家文件,女王年轻没经验,很多国家文件她都看不懂,亲王就帮她看然后解释给她听,给她提建议,渐渐地亲王就成了女王的私人助理,再后来亲王在帮助女王处理国家大事的时候显示他过人的才干和聪慧,女王就觉得我老公好厉害啊!!
帮她处理省了好多事,女王瞬间对丈夫佩服得五体投地然后像个追星族一样崇拜她的丈夫,亲王也是很乐意帮她处理这些文件啊,反正自己没事干。
亲王和别的王子很与众不同,别的王子是我没事干可以找乐子啊,找女人玩啊什么的,他和女王结婚了22年,从来没有出轨过,也没有任何花边新闻,他是责任心很强,又有抱负理想的人,生活过得很自律,早睡早起,喜欢过恬静的田野生活,喜欢研究艺术,音乐,涉猎,探讨科学啊什么的,女王也被亲王影响了很多,夫妇俩就是上下同心,互相支持彼此。
后来亲王发起了第一届世博会,以前英国也是有那种展览馆的,举行了好几次,但只是国内的展览,像世博会这样汇聚世界性的展览还从来没有过,所以亲王提议举办这种世界性的展览,一方面展示英国的强盛,一方面想让各国交流文化,让国内外的人知道工业革命的重要作用,提倡科学进步。
所以女王也是毫不保留地支持亲王,虽然那时反对声也是挺多的,亲王插手英国内务英国人本来就很不爽,尽管亲王是带着善意的努力改善英国各种问题,关注失业者,提高社会福利等等,但英国人真的不领情啊,因为一直视他为外国人,亲王的努力女王是看在眼里的,所以她也不管那些人对自己怎么看待,依然支持自己的丈夫举办第一届世博,后来第一届世博会举办得很成功从此别的国家都效仿英国举行世博会成为彰显国家强盛的标志。
1851年英国伦敦第一届世博会,展览建筑名叫《水晶宫》。
维多利亚女王为第一届世博开幕做演讲水晶宫永远地代表了维多利亚那个时代的英国,是英国工业革命代表性的胜利世博会带给英国无上的荣耀和自豪,英国人民当时感到特别自豪,当然最自豪的就是女王了,她那时觉得幸福得飞上天了,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了,在日记里写了好几篇关于世博会的事,还写了信感谢舅舅给了她一个那么完美的丈夫,她觉得很幸福。
那时他们结婚有11年了,女王和亲王当时31岁,已经生了6,7个孩子了,几乎隔年就生,特别说一下女王性欲是比较强,而且亲王给了她很好的性体验,女王喜欢和亲王过夫妻生活,但她不喜欢怀孕,她讨厌生孩子,那时没有很好的避孕措施,只能一直生,后来在日记中她觉得怀孕,孩子,影响了他们的夫妻生活。
回归正题,亲王用世博的盈利的钱买了一块地,建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百度一下就知道,这个博物馆现今是仅次于英国国家博物馆,亲王还建了其他的建筑,和学院。
比较闲的时候,他就和女王带着孩子去巴尔莫勒尔堡度假,和妻儿享受田园生活。
巴尔莫勒尔堡是女王买下的,原先的堡主去世后,亲王就自己设计图案,重新把它建成苏格兰庄园的风格,他和女王一起装饰那里,从窗帘样子再到地毯,挂饰,油画啊等,各种东西都是一起亲手装饰的,那里有很多回忆,从此那里就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但女王最喜欢的是奥斯本宫,那里有大海,也是亲王最喜欢的地方。
巴尔莫勒堡,女王夫妇的家园幸福没多久,在1861年的时候,长子爱德华七世生活比较不检点,在军校里喜欢和女演员厮混,他就去关心儿子啊,结果得伤寒病,亲王一直很勤恳工作,处理各种国家文件,多年积劳就病得不起了加上没能及时治疗,已经病入膏肓了,结果去世了,女王顿时就崩溃了那年英国正筹备1862年世博会,亲王因为生病不能主持这次的世博,后来1862年的世博开幕,大臣恳求女王去为世博开幕,但她死活不去,因为太伤心了,去了巴尔莫勒尔堡隐居了很长时间,女王不再活跃在公众面前,长期穿黑色丧服,那些英国市民不怜悯她就算了,还给她取个绰号叫"温莎孀妇“ 因为她不是在巴尔莫勒尔堡隐居,就在温莎隐居,所以就成这样了亲王去世后,女王就一直保持亲王房间生前起居的样子,没有动过,后来她着手在英国各个地方为丈夫建立雕像,亲自为雕像揭幕,其中比较出名的雕像是阿尔伯特纪念碑是纪念他为世博会做出的贡献,维多利亚女王1876年亲自为它揭幕。
还有一个音乐厅,也是亲王生前的理想,只是计划进展比较缓慢,没见到就去世了,女王很关注这个工程,后来音乐厅建成后本来是被称为中央艺术科学大厅的,但被维多利亚女王改名为皇家阿尔伯特艺术科学大厅了,为了纪念已故的丈夫。
1871年3月29日女王带着长子去揭幕。
阿尔伯特纪念碑
那圆圆的建筑就是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亲王去世后女王还为他出传记她不想世人忘记她丈夫生前为英国所作的贡献,因为她知道亲王生前努力表现自己,努力工作,都是为了英国的王室,所以她是最能体会亲王的感受了。
还有就是女王真的为亲王穿了几十年的黑色丧服??
只能说是真的,因为你只要找1861年后的照片或者油画,她的裙子几乎全都是黑色的!
黑色的!!!
纪念60周年登基庆典也是穿黑色的,长子,女儿结婚时也是穿黑色的礼服!!!
对,你没看错!!
她是任何场合都是黑色的!!
不信可以去百度上搜索,或者去茜茜公主吧,那里有很多王室的照片。
上面写了这么多,可以确切的是女王和亲王不是一见钟情的,是日久生情的,而且大量英文传记可以证明女王是真的爱亲王,她甘愿屈服于他,哪怕她才是英国女王,只是亲王对女王的感情没有女王对他那样热烈而已,他们的夫妻生活也跟普通平民一样有很多的不和谐,比如女王容易暴躁,产后忧郁症,经常为鸡毛蒜皮的事计较跟亲王争吵,不过后来亲王也就习惯了。
可以肯定的是她遇到了一个好男人,一个为了她,为了英国的建设而努力工作的男人,他和女王21年婚姻中一直都相敬如宾,相濡以沫,互相扶持,遇到这样的男人可以想象为什么他值得一个女人为了他居丧了那么久,这种深厚的感情不是用一句真爱就能概括的,其中也参夹了亲情成分,女王的母亲去世后,亲王就是她唯一可以依靠的爱人了,她不像伊丽莎白一世那样那么强势,为绕着权利转,相反她挺讨厌这种工作,各种烦闷,统治支配别人久了,她也渴望能有个人来依靠,当个贤妻良母,做个家庭主妇也不错所以丈夫很能干她也很开心地去支持他想做自的事,尽量去配合他。
亲王也很感激妻子能够理解自己,一直在背后支持他的工作,尊重他的意见,采纳他的建议,这样夫妇又何求呢、?
至于各位说的布朗,女王的情人什么的,约翰布朗是女王和亲王去远游时认识的,亲王喜欢涉猎,布朗是他的打猎向导,亲王很信任他,布朗是苏格兰人,属于那种比较淳朴,善良的,虽然比较没文化,粗鲁,但他把女王当做尊敬的朋友一样,和女王说话很直爽,都是那种直来喝去的,像我们平时的闺蜜说话都是那种你直来直去,不会那么矫情细声细语,恭恭敬敬地对话,女王也挺享受这种主仆关系,虽然他很特别,但王室里的人可不这么想,但又能如何,女王也是普通的女人,一个年纪大的女人,她也很孤独啊,你也来试试那种老了的孤独感儿女都成家了,自己整天忙着批文件,虽然有孙子,但她有时还是想有个人来依靠啊,,而布朗就是充当这样的角色,布朗和亲王接触过,他们可以聊亲王生前的事,反正布朗和女王年龄相仿,有什么话好说 1872年布朗还为女王抓住了准备向她开枪的年轻人,1872年啊,布朗就作为女王的贴身侍从了,那时1871年和1876年女王还在念念不忘她的丈夫,为他建纪念碑,只能说亲王不是随便任何一个男人可以代替他在女王心目中的位置,就像你心里有一个深爱的人,尽管你已经嫁给了别人,但你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深爱过的人。
约翰布朗更不可能代替亲王,但他也有可能作为女王晚年的情人。
女王年老时太孤独,太需要安全感了,渴望一个男人能给她依靠。
她虽然是女王,但心也不是铜墙铁壁做的,有普通人的脆弱和孤独,如果说她滥情,那现代人的恋爱史就更滥了,你年轻时不交几个男朋友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谈过恋爱。
1883年约翰布朗去世了,女王的确很悲伤啊,失去了和亲王有联系的人,布朗也有可能是女王当做亲王给她遗留的一个遗产,一位坚强可靠的侍从,一个亲王的替代品,至于说女王下葬的时候说什么布朗的头发和戒指什么的,当时给女王棺材放的装饰品不仅仅有亲王,布朗的,还有其他亲人的物品,布朗和女王的关系也只能猜测,不能百分百确定,人都已经去世那么久了,女王和亲王的陵墓是放在一起的,这一点可以欣慰了,王室婚姻感情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他们也跟普通人一样有很多无奈和不幸。
最后概括一句,亚历山大二世是女王的初恋,阿尔伯特是女王最深爱的人,约翰布朗是女王的骑士。
就是这样,就算布朗和女王真的不是主仆友谊之类又如何?
她丈夫在的时候她是全心全意爱着丈夫的,在丈夫死后,年纪越来越大就越感到孤独,希望能有个依靠的男人不行吗??
除去女王的头衔她只是个身材矮小又肥胖,故装坚强的普通女人罢了。
童话这种东西在现实还是少提吧,完美的童话是不存在的,人无完人。
==========想要了解却嫌弃长的话,就别看了,看传记更长,还是去看传记吧============
嫁对人了就是美好的。
今天是跟GB耗上了。
怎么说,虚构一个历史情节还是不对的吧。。。。。。
此乃神片。。。无主题无高潮。。。
又是一位动人的女性和一位迷人的绅士,以前一直知道Queen Victoria很了不起,却不曾被如此般地被其个人魅力打动过...
《时尚女魔头》首席助理华丽转身变身维多利亚女王
女主角不美男主角不帅 剧情又没亮点 怎么看
对这种片依旧没有抵抗力
电影太短,很多东西讲的不透彻,不过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的爱情还是很感人。
都些什么!
比利时国王:我出生时候家道没落,而今我成为比利时国王,这一历程需要无比坚定的决心。阿尔伯特说:摸清所有规则,直到你比他们强;我了解你内心的孤独,千万别放弃真实的自己
该片应该叫《阿尔伯特亲王是如何入赘的》。美女+帅哥+华美服装,无奈剧情薄弱、无高潮、无冲击点。最后一波枪击小高潮,又仓促收尾,实为可惜。“摸清所有规则,直到你比他们强;我了解你内心的孤独,千万别放弃真实的自己。“
没什么点睛之笔,人物性格也不够鲜明
我对那个年代,那个环境,那个背影毫无抵抗之力!
英国宫廷剧始终吸引着我 女王也是女人 当能为自己献出生命的男人出现时 女王也相信真爱 男主角真像奥兰多
服装美,爱情甜,但是总体无聊,故事的发展也没有什么看点。
维多利亚是幸福的女王
其实电影本身不怎么好看。
看个景还是成的
场景服装满分~男主角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