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Życie jako śmiertelna choroba przenoszona drogą płciową,生命宛如致命性病,Zycie jako smiertelna choroba przenoszona droga plciowa,Life As a Fatal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导演:克日什托夫·扎努西
主演:比涅尤·扎塔西奇斯,克里斯提娜·杨达,塔德乌什·布拉德茨基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波兰语言:法语,波兰语,英语年份:2000
简介:托马斯是位年逾花甲的医生,没有宗教信仰。他一直怀疑自己身患重病。于是,他开始思考生与死的意义。答案——或者说迹象——出其不意地始于医院监护室……影片题目灵感来源于华沙的城市墙壁涂鸦。生命是悲剧性的矛盾体,本身就是通往死亡的旅程。 赞努西作品《爱在山的那一边》同一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剧情的重心转到了意外发现自己罹患..详细 >
病重痛苦的那一段很经典,揪心的看
虽然是部关于死亡的电影但全程并没有感到悲观,倒是想起了《无休无止》,就连结局也同样散发出平静地死去的气息,但缘由不尽相同开头非常机智地设置了一个悬念,宗教引入戏中戏后留下疑问:神父到底说了促使那人安然面对死亡,在后半段里神父给了不确定猜测性回答:死既是终点也是永恒医生在死前得以忏悔得以告解,或许得到了神父所说的启示,他将慈悲发散于他人成就一对情侣,将躯壳捐献于医学院,我想他并不觉得这是多么伟大的事业,只是预感到生命的尽头已向他招手对生命个体临终的尊重,他既加速自身的死亡也会替被病痛折磨的人减缓痛苦,活着就像疾病一般不断挣扎苦不堪言
...
两年后我看了爱在山的那一边
扎努西何许人也
生命宛如致命性病
基本功很扎实 看过的他的两部片子都试图在规整的影像叙事下寻找更深层次的哲学意义 所以说 好片子需要两者兼备 并且后者的思辨更重要
可能确实是到年龄了(作者和角色),抽象命题隐入了具体而微的日常,且确实构成了较强的共情效果,厉害。梦谶部分的处理令人印象深刻,开篇片场部分调度有《安德烈·卢布廖夫》的味道。整体远比《爱在山的那一边》舒适。
又谈“契诃夫之死”,《水晶的结构》里也谈过。他在德国临死时,在床上要了一杯香槟,喝了,说了句“Ich sterbe(我要死了),然后转向墙壁,就死了。
如片名。
四星是两部加起来的观感。和《爱在山的那一边》已经不是“互为补充”了,根本就是被强行剪成两半的一部160分钟长片……医科生的感情故事、年轻病人的生死观甚至老医生家里的风铃这些线索和细节都直接被硬生生切断了。
曾经现场陪伴过一位40岁的医生体验身体的腐烂;再次在电影中陪伴一位医生体验身体的腐烂。生命的迷人在于不知生却知死;生命的迷人在于存在如此幽默不着常规的男人;生命的迷人在于年轻的性喜悦与临终的腐烂痛;它最终不过是一具躯体,关键是我知道我正在死亡。
不理解。英文片名是STD,电影本身内容又和STD没有关系。即使这样,抛开男主得了癌症这回事,“生命宛如致命恶疾”也完全是在无病呻吟。
奋力求生却最终难逃死亡的宿命。焦虑、孤独、执拗、畏惧死亡,直到最终与神和解,向死而生,肉体虽腐朽而生命永生。宗教色彩很浓郁…其实没怎么很认真看所以也不谈看懂了多少。演员演技太好了他在街边咖啡馆哭的镜头太像我爷爷了……开头的音乐好喜欢…
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和扎努西无论如何都隔着距离。同样拍“信仰”相关的大哉问,对比基氏扎努西的理性路线总让我觉得有些隔靴搔痒/无动于衷
平时很少接触这么纯粹探讨关于信仰和死亡的主题 看后被震撼到许久说不出话来印象最深的是还原契科夫之死部分和最后的大体解剖
相信爱 和这个世界和解
有些沉重的片子,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
「Nunc et semper et in saecula saeculorum(起初如何,今日亦然,直到永遠)」臨終為主題,醫師兼病人,醫師的宿命。缺乏預算、開頭攝影機亂動、音樂和諧煽情少了以往氣勢;惟1.藉戲中戲指向主角、2.敘事從中對折頭尾對齊、3.全片的沉靜思考,使我願意忽略缺點。Zanussi這回好絕望,懂這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