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北京乐与路

北京樂與路,跳豆,Beijing Rocks

主演:耿乐,舒淇,吴彦祖,吴耀汉,俞飞鸿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1

《北京乐与路》剧照

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2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3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4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5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6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3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4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5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6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7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8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9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20

《北京乐与路》剧情介绍

北京乐与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香港的创作乐手Michael(吴彦祖)因故滞留北京,与一群真心热爱着摇滚乐的北漂青年相遇。他们有着自己的乐队,乐队主唱叫做平路(耿乐),队里还有个活泼反叛的领舞女孩儿杨颍(舒淇)。Michael被这群年轻人深深吸引着,他喜欢他们对音乐苦苦的执着精神,一路跟着他们到乡下走穴。 然而,本土文化浓重的北京既可以深刻的诠释摇滚音乐,又可以高傲的把它视为粪土、垃圾。平路他们生活拮据,在音乐的路途上不断碰壁。唯一不变就是对音乐发自灵魂的热爱,如同那歌里一声声的诘问:“我想到光的深处,那里有风么……” 边缘的生活方式,坚挺的灵魂,感动每个人的是歌声还有梦想……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奶爸难当奇葩朵朵对手疯狂神父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克拉斯卡劳埃德第二季铁拳诡使神差天上的骆驼夏日奇妙书白小姐女劫K世界奇妙物语25周年秋季特别篇电影导演篇猛鬼村证明半身鬼最后一个教父暮色心约甜蜜的人生恰逢那年花开衣橱大耳窿嗜血之爱钢之炼金术师桃花梦燕赵刑警菲利克斯木偶奇遇记谜探休格第一季

《北京乐与路》长篇影评

 1 ) 还好有好音乐

和很多人一样,我诚实地将《北京乐与路》定义为烂片,但提起本部电影的摇滚音乐,和很多人一样,还是有的说说。

音乐远远大于故事的叙述,导演张婉婷将俗套的三角恋情和摇滚相结合,试图来描述摇滚人的新路历程,可惜不很成功。

一上来,耿乐来一首子曰的《磁器 Porcelain Brothers》,确实有点吓唬住我了,因为这首《瓷器》是子曰乐队中,除了《相对》《你也来了》之外,比较喜欢的一首。

乐队表演和疯狂的群众造就了狂热,对,这是摇滚,至少表演和场面调度上,导演排练出一场摇滚戏。

耿乐一头长发,赤裸着上身,有点忘乎所以,加上子曰乐队那种半带说唱半带吼叫的唱腔。

紧接着一段轻柔的音乐,反差效果很好,可是下面的打架斗殴就是那么矫情,音乐断了,戏一下子就降了下去,扯淡慢慢占据了剧情。

《瓷器》这首歌里引用了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段在电影中搞得能算及格,迷幻低沉的意味出来了;艳阳乐队走穴过程中,"子曰"的另外两首歌《你也来了》和《光的深处》也被搬上了农村的大舞台,可惜没有光大,甚至《你也来了》出现了4次,“桥归桥,路归路,各走各方?

" 是剧中人的命运?

不知道,也没有看出来,导演也没有表现。

"我想到光的深处,那里可有风吗?

",《光的深处》过后,导演的扯淡又慢慢的占据了上风,“玩摇滚总比当土匪好吧。

”这是何等荒谬的台词。

谁也知道摇滚,如果真的成为一种老少咸宜的音乐形式,那摇滚也就死了。

比如《乖乖的》那段,我们可以看到,悠闲的中国太极和愤怒的摇滚并行不悖,可是没有人欣赏,正是,没有一个乖乖的人可以玩得了摇滚的。

导演设计平路的几首歌,《落魄的人是可耻的》(张楚:《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和《上苍保佑吃两碗饭的人》(张楚:《上帝保佑吃饭的人》),是导演在影射国内摇滚的摇滚经典?

公司试听那场戏,可疑可笑可怜可悲……导演理解的摇滚人生,也许仅仅是在自己试图玩一个乐队“墨西哥跳豆”,这样的幻梦破灭之后的臆想罢了。

激昂奋进的唐朝乐队《国际歌》也被用到当中,没得挑的,全顾着跟着哼哼了。

说句题外话,印象中个人听到的《国际歌》第一版就是摇滚版的,就是香港红磡体育场那场,再听主旋律版本的,总不那么带劲。

下面就是汪峰的《回忆之前忘记之后》,也是主题歌,轻柔又温暖;《晚安北京》,颓废和宽广;陌生的城市里,摇滚梦永远没有终结。

导演很惨败的让男主角撞死,是为了表示对唐朝乐队贝司手张炬的纪念?

还有纪念前途惨淡的中国摇滚乐?

撞车后给司机一盘磁带的设想,不知道导演是在怎样脑残的情形下的构想。

《晚安,北京》和《你也来了》,有点早年的MTV的感觉,撞车的那一刹那音乐戛然而止,他交给司机一盒磁带,我们又一次听到了《你也来了》。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摇滚都需要这么悲情吗?

这样一来,《晚安,北京》成为葬礼上的歌曲,似乎有点主旋律的意味,男主角的影子投射到致力于中国摇滚乐发展的每个摇滚人身上?

可以唤起集体摇滚人的共鸣?

那为什么电影出来,许多摇滚人抵制?

崔健、郑钧、秦勇、秋野、张楚、何勇、戴秦、吴彤、汪峰、张浅潜、子曰、黑豹、唐朝、瘦人、轮回、木马、扭转的机器、夜叉、舌头……还好,有这样一份鸣谢的名单,会让喜欢中国摇滚音乐的人欣喜。

 2 ) 北京乐与路

这已经是2001年的电影了,我却在今天才看到,于是仍旧把它看成一张白纸或者黑屏,让我在上面自由自在的漫话了。

很难相信这是寰亚的电影,不仅仅是因为那些纯正的京骂,更重要的是那些熟悉的影像、情感,还有音乐。

有朋友告诉我说:那片子一点都不真实,北京地下摇滚的生活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丫导演就是一骗子!

我不知道。

很简单,其实我也听了很多年的摇滚了,然而摇滚人的生活我一点都不了解。

导演是歪曲还是煽情,我管不了那么多。

我只知道现在突然听到那些过去的音乐,看到那些似曾相识的片断,我不得不感动。

耿乐的扮相总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汪峰,尽管他的头发比汪峰还要长,尽管他走的路要比汪峰艰苦的多,尽管他在电影前半段基本上都是以子曰的音乐为背景出现的,尽管他的生命是那么的短暂……耿乐饰演一个地下摇滚乐队的主唱(平路),他短短的一生也许仅仅代表了北京摇滚的一个很虚幻的侧面,但我却无端地觉得很真实。

他十八岁在北京站跳离了父亲的火车,也从此跳离了父亲对他寄予的希望——火车司机,从此踏上了自己的乐与路。

他自认为很叛逆,认为所谓摇滚精神就是反叛,所以很暴躁,很没耐性,浑不吝,然而却在一个唱片公司那里受到了空前的羞辱。

那个人很轻蔑地对他说:“年轻人,今天我心情好,就免费教教你:能红起来的乐队,都是在外面反叛、里面听话的。

”他愤而离去。

这个时候,突然响起了鲍家街43号时代的汪峰那首著名的《晚安,北京》,画面则切换到了颓废的他和那个酒吧女疯狂地做爱。

于是,一个人坐在破败的城墙边,从不流泪的他,哭了;于是,他在一个小站邂逅了自己开火车的父亲,上演了类似朱自清先生《背影》那感人的一幕;于是,几近崩溃的他在倒在一棵大树下发出了这样的宣泄:我到这傻B地方来干什么啊我我唱着垃圾歌给谁听我本来是想好好搞音乐的结果给音乐搞了最后,他死了,车祸。

他倒在满地的玉米棒子中,长发飘飘。

伴随着子曰的声音:佛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他的墓志铭是这样镌刻着的:路也有疲倦的时候。

舒淇饰演平路的女人,一个艳舞女郎。

这个角色没有太特别的地方,纵然她与他同样反叛,同样深情。

不过就连一向对她没什么感觉的我也不得不承认,舒淇在片子里果然很pp,正应了黄舒骏在《改变1995》里唱的那样:老魏告诉我,台湾的女孩舒淇最美。

吴彦祖在耿乐的墓前为他点燃了一把用无数朵小白花编织而成的吉他。

顺着熊熊的火光,我仿佛看见了张炬的影子。

我几乎从来不与任何人谈论有关唐朝现如今的没落,虽然我打心眼里承认这个事实;而且,我一直认为,这个没落便是从张炬的车祸开始的,真的。

我甚至也看到了家驹。

我默哀。

片子里还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让我无法释怀:耿乐死后,他生前的朋友们在酒吧里为他共唱一首《晚安,北京》。

酒吧门口,一张崔健《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的红色海报被一阵风吹走,飘得无影无踪。

而就在几个月之前,我正好写了一篇有关崔健的文字:《上帝死了》。

影片的DVD版还特别奉献了另外一种结局,揭开了一个所谓的秘密。

我个人以为很是无趣,但是结尾定格的那两句话倒是可以玩味:   有人说,真正的爱情,背后没有秘密说这话的人,既不明白爱情,也不明白秘密大家说呢?

 3 ) 没有想象那么差,还行啊

张婉婷这么喜欢舒淇啊,呵呵。

dvd里提供了片子的另外一个结局:吴彦祖和舒淇在酒吧分开以后,在回香港的(国航)飞机上,吴彦祖拿出DV看他在大陆拍下的片段,其中。

在三里屯他第一次看见歌舞团的小彩车的镜头里,吴彦祖无意中发现了耿乐和一个女孩的身影(女孩就是片子开始和耿乐一起喝过啤酒的那个女主场)。

吴彦祖将片段倒回,带上耳机,dv里传出耿乐和那个女孩的对话,大意是女孩催耿乐和舒淇分手,被耿乐拒绝了,女孩愤怒的一边骂一边质问耿乐,你们天天又巢又骂,有什么分不开的,耿乐回答说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分不开……吴彦祖随后把这一段从dv上抹去……镜头一转,吴彦祖和舒淇在沙发上的激情戏……(看背景像吴在香港的房子)……最后荧幕上出现一行字:有人说过,真正的爱情背后没有秘密。

紧接着又出现一行字:那这个人既不懂爱情,也不懂秘密。

 4 ) 北京乐与怒

1.耿乐的野有点贾宏声的味道,尤其最后骑摩托的镜头真的幻视,都是那么不管不顾、野性难驯,绝望地奔向死亡,气势完全压过了吴彦祖(抱歉阿祖我还是喜欢你的,但是这部里你的剧情还是稍微有点平啦)2.舒淇的衣服其实现在仍然在流行,正宗千禧味,最喜欢在地铁口卖打口CD和最后把被踩的魔豆轻轻放进花盆里的戏,人物形象丰满了好多,而不只是一个艳舞女郎。

3.喝红酒加糖,是不是在讽刺当时的内地人暴发户很土不懂酒糟践东西(?

,因为红酒本身单宁有点苦涩的,不懂的人受不了苦涩感就会加糖,但这样就有点破坏红酒本身的风味和口感。

Michael老爸岂会不懂,但还是赔笑着喝下,都是为了自己惹事的儿子。

4.几句印象深刻的台词:北京摇滚乐队的特色是什么?

是穷。

能红起来的乐队,都是外面反叛、里面听话的。

我知道自杀的方法有一百种,其中一种就是嫁给唱摇滚的,保证死得痛快,又痛又快。

 5 ) 凑和

追着张婉婷这个标签,找到了这部影片。

我算是个落伍的人,看了下时间,竟隔了有7年。

每次,特别有感觉的东西反而写不出长篇大论,只有散乱的几个123。

1、北京。

一开始晃动的北京街头的影像是典型的纪录片语言,再配上摇滚,我一下没认出来是张导的作品,倒是想到了李玉去年的《苹果》。

据说片子是导演很多年前的作品,只是一直没通过审批。

北京是个素材特多的地儿,而所有围绕北京的片子,不是古代就是底层,穷得让人心难测,少有光明灿烂的东西。

有一点倒是挺好,北京人一点也不媚外,对于香港人,完全可以不鸟。

人民商店的老板告诉香港小伙子米高,这里人民说了算!

乐队里的人叫米高“港农”,骂人也要人文主义。

2、对比。

一处是关于北京和香港的对比:北京摇滚的特色是穷;香港摇滚什么特色?

香港摇滚没有特色!

——是啊,摇滚源于愤怒,香港人没有愤怒,也没有时间去愤怒,自然就没了摇滚。

(杨颖和米高黑夜一起去上厕所的路上对话)大陆的黑是一直这么黑下去,而香港的黑是一阵后又能亮起来——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啊!

一处是两对父子的对比:平路声嘶力竭告诉父亲“我签约了”,父亲却什么都没听见,他希望的只是儿子回家一趟,看看母亲。

米高老爸处处给人赔笑,死命地喝酒,还要忍受别人对儿子的耻笑。

这时的米高再也拽不起来了,他只有低头,抢过酒瓶一醉方休。

3、张导好像非常钟情于舒淇,《玻璃之城》里用了她,这里也是,一开始彩色头发出现的摇滚乐队老大的女人,却是心地单纯。

我却发现,舒淇真是要多土有多土,要她像乡妹子真是可以非常到位。

而那个第一次上台救场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后的一鞠躬倒是给了我一点小小的震撼,无论是舒淇本人还是她演绎的杨颖这个角色,都是很有潜力的。

4、同样不是一部纯粹的摇滚片,贴上标签,带着张氏特有的时代感。

影片里用舒淇之口两次说出了“千禧年”“新纪元”这些有着各自特定含义的词语。

一个人或者几个人、一群人的命运总是要和时代连在一起,这样的人生,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才值得被记录被刻画。

当然,语言在这里也是一个惯用的标签。

米高一开始那口港式普通话让乐队人都笑了,给他一个封号,叫港农。

5、除了开头的纪录片风格,中间插入的四个人的自述同样也是。

每一个人都对着镜头来一段陈述,内容包括: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到哪里去。

6、影片最后打出字幕:特别感谢罗大佑。

不知道是不是我看错了。

 6 ) 信仰在空中飞扬

为什么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摇滚。

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最热诚的渴望;以及在一种对自我失望的无奈里,提供了一个精神家园。

电影以子曰的歌来开场,紧跟着是酒吧一场混战,最后平路一伙翻墙骑着自行车开溜了。

当时我就乐了,心想,就拿它当搞笑片来看吧。

地道的京骂,加一群纯真的摇滚人,用“北京的乐与路”这样一个严肃而宏观名字,并不合适。

他们蜗在闷热的小房间里排练,“笨头笨脑,傻乎乎的,胆子很小”的李逵瞧着他们,一脸的莫名。

迫于生活,他们拉大棚走穴,一村民抱着小猪崽冲过去找老板:你们又是摇又是滚的,弄得我的猪三天不吃食又不睡觉,猪都快死了!

乐迈克到路摊寻CD,店大爷指着招牌吹:人民商店有卖他翻版的那叫红,没他翻版的,谁说红也不红,人民当家作主。

乐翻了 平路,留着一头“艺术家”的长发却从不说自己是艺术家的摇滚青年。

喜欢狗,“狗和人不一样,人会因为穷、饿肚子就跑了,狗永远不会。

” 狗也让他深刻认识到“贫穷真的是让人心难测”。

“男子汉大丈夫,不挣窝囊钱,不喝跌份酒,不抱小骚货”,他的行迹与他的宣言相悖,于是他总是表现的暴躁,冲动,矛盾。

遭受打击后,他坐长城脚边泪拆录音带,那张理想破灭的脸,绵延着无尽的委屈和悲伤。

丢了理想,丢了李逵,丢了杨颖。

内心无法平衡的他,终是崩溃了。

他的生命如爆竹一般,砰得一声,冲向天空,留下一地灰烬给别人。

我不喜欢这种以死为终的结尾,我把这归结为导演人不厚道。

而如果,如果这是真实发生的,我们要去苛责别人或是苛责生活吗?

李逵最后还是回来了,可是已经没有意义了。

杨颖在,李逵也在,平路已经不在了。

迈克,一个华裔外来客,同样是玩摇滚乐的,因为惹了官司来京避风头,遇见平路他们一伙,于是深入了到北京摇滚根据地。

玩音乐的人总能轻易嗅到同类。

他干净、礼貌、帅气,与周遭显得格格不入。

他像一股来自异岸的海风,差点"带走"了杨颖。

他用手中的DV记录着北京和北京的摇滚乐。

他知道自己只能是路过这里,尽管他的内心有着无限的渴望。

迈克其实就是导演的摄影机。

电影里亲情无处不在,导演处理得很自然。

迈克因人辱骂自己的父亲,而惹上的官司,不明真相的父亲,为儿找关系四处奔波,酒桌上放下的尊严,被儿子看在眼里。

醉酒中,父子二人言归于好。

火车站,平路去找父亲,火车开走了,平路奔跑着对着父亲呼喊。

平路去世后,父亲写在儿子墓碑上写着:路也有疲倦的时候。

镜头里一个老父亲,对着墓碑悲恸不止。

平路没有按照他的想法走路,但他却是理解儿子的。

摇滚是什么呢?

摇滚是一种非物质的抽象存在。

她是独立精神、真实情感、自由创造、社会正义……可是在生活面前从来没有抽象的存在,所以,摇滚又什么也不是。

作为一个摇滚乐爱好者,到现在为止,我想说的已经不多,我唯一确定的是,翻涌在心底的那些点点滴滴,都是爱。

而这部电影,看看就好,它是真实的一角。

影片里共出现六首歌,分别是子曰的 《瓷器》、《光的深处》、《你也来了》,唐朝的《国际歌》,汪峰的《晚安 北京》及片尾曲《回忆之前 忘记之后》。

子曰就不说了,《国际歌》的出现让我有点小小的惊讶,突然又听到了,依旧很振奋,想起读书那会儿躺在草地上听这首歌晒太阳的日子,真有种久远了的感觉。

一直没专门去听汪峰的歌,我拿他当流行歌手来着,某天早晨我用手机听着广播,去上班。

耳朵里传来他的《春天里》,他用沙哑的声音唱“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走进拥挤的电梯后,我摘下耳机,迅速地调整了下表情,然后,开始一天的忙碌。

让信仰在空中飞扬,洗洗睡了,睡醒后还得生活。

20100802

 7 ) 不要苛求太多

这只是一部电影,不是摇滚纪录片。

我们没必要对他描绘的东西真实与否,是不是烂俗计较太多。

看这片的时候我刚接触摇滚。

至少对于菜鸟的我,他还是给我带来不少冲击。

有人说他就是架在摇滚上的三角恋故事,我不在意,或许导演他的确只是想用摇滚的形式来演绎一段感情,这又有什么不妥?

我通常不会带着某种既定的情感去看电影,因为那样看完之后,你可能得到了满足,也可能失望很久。

我喜欢带着空白去看,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想到什么就是什么。

每个导演都带着自己的想法去拍,但并不一定都有那个能拍出自己想法的功力来。

你如果带着同样的想法去看,岂不真的失望之极?

我看乐与路的时候就是简单的看,看到了很多跟我接触的不一样的东西,我觉得值了,那就值了。

 8 ) 大白话

这部电影不错,尤其是配乐。

我是看了这部电影才开始听《子曰第一册》,很好听。

还有汪峰的《晚安北京》,也很不错。

张婉婷同学的电影很对我的胃口,包括后来的《玻璃之城》。

 9 ) 骤然散落,一如繁星的碎片。

这天醒得很早,离开了联福道的安静,搬来太子,喧嚣的早市,午夜的飙车,都让我睡得不安稳。

生活似乎因为这些喧闹更近了一些,把房间打扫干净,换了小碎花的壁纸,洗干净宜家买回来的垫子和床笠,喧嚣中的宁静,小小的家才让我感觉安心一些。

不敢碰腿上的淤青,搬家时的磕磕碰碰现在才显露出来,草草吃了早饭,打开电脑重看一遍北京乐与路。

忽然之间决定做什么,就叫灵光一现吧。

“男子汉大丈夫,不挣窝囊钱,不喝跌份酒,不抱小骚货。

”耿乐儿留着没型儿的长发在午夜大排档坚定地说。

还是沿着那些可以预知的轨道,挣了窝囊钱,抱了小骚货,也坚持梦想到沉迷其中的最后一刻。

有人会说,不用看都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

说它是俗套,可生活也许就是这样,你能指望它有什么大转机么?

耿乐儿像极了我大学时的班长,那个我们喊他老大的比我们大很多岁的男人,所以我又想起了曾经在我身边的许多人。

我想起了我的另一个大学同学,叫他D吧。

大一入学,他被女生选为比较帅的其中之一。

我依旧记得清楚,他穿一件真丝的大红色衬衫,笔挺贴身的白裤子,黑皮鞋,头发梳得锃光瓦亮,叼着烟,痞得很。

班里的另一个女孩和他是一个家乡的,大学之前还谈过恋爱。

她这样形容D:他就是个少爷,家里有钱得很,花钱不眨眼,每天都打扮得特规整才出门去玩儿。

接下来你们以为是一个富二代的淫乱大学生活以及毕业后继承老爸的资产住别墅开跑车包二奶的故事么?

不是。

之后的一系列故事,只能用惨来形容。

D的父亲后来生意失败,那时我们刚上大二,并不清楚这件事对于他和他的家庭会有怎样的影响,只是觉得钱没了就没了,赚就是了。

一节表演课上,他交的5分钟作业,是一个酗酒成瘾的父亲打骂儿子的小品。

他演得逼真尽兴,最后在台上哭起来,久久不肯下台,和他演对手戏的演员也愣在那不知所谓。

直到他眼睛肿了,离开了教室,像耿乐的老大说,他爸前天死了,酒精依赖症。

他爸死的那天,他没回去,就在学校四季村一个我们经常去的小火锅店里和老大吃了顿饭。

火锅店的老板劝他,回去吧,起码看看你妈。

他就摇头,什么也不说,喝酒。

再后来就是你们所谓的俗套了,他没奋起勃发,也没走狗屎运讨回债务,更没从此和他妈过上了平淡的生活。

家里因为债务把房子全部抵押出去,只省下一间小房,他妈一个人在老家守着。

直到毕业,他也没能帮他爸翻身,他的世界不存在什么命运的眷顾。

他和老大一直是好哥们儿,大学剩下的这几年,老大吃饭带着他,卡拉ok带着他,打CS也带着他,谈恋爱都带着他。

期间他申请了贫困生补助,代价是毕业后把贷款还完才能把毕业证学位证的正本拿回来。

但到现在,他都没拿。

毕业典礼那天大伙儿吃了散伙饭,他毫无疑问地喝大了,两个人抬着他,他却奔向班里的一个姑娘,抱起来就哭接着就亲,那天距离离校还有7天,他们俩就好了7天。

再后来,大伙儿就各奔东西了,那姑娘最终以不在一个城市和他分的手,这是借口好像大家都清楚,所以没有人意外。

毕业的时候老师说,学我们这个专业的,出来就是当演员,否则就废了。

谁要是一年都没演上戏,就得再学一遍,要不然你们不配上台。

D和另外几个男孩儿都北漂去了,见组被拒,住地下室,沉迷网络游戏,没钱没车没女人。

好在老大是北京人,时常叫他们出来吃个饭,救济一下。

后来毕业快一年了,D还是没演上戏,老大看不下去了,给他找了个证券交易所,说,学,慢慢就上道了,不说还债,起码别挨饿!

老大说他的发达就是炒股票,当然,我们不信,却不得不信。

他不去,说不想转行,我还有梦想。

梦想这件事情,被多少人敬仰就被多少人唾骂。

后来有一天晚上他找了老大,老大开着他的宝马在崇文门附近的天桥下等他,看他从远处的地铁站走出来,整个人邋遢至极,脸色发绿。

老大问他,怎么回事,他说两天没吃饭,两天前就一直吃包子,1块钱仨。

他支支吾吾,老大明白,就说了一句,救急不救穷,给了他十块钱,起码能坐车回去。

后来我知道这事儿,问老大为什么跟打发要饭的一样只给了10块。

老大还是那句话,救急不救穷,我给他工作了。

接着D去了房产中介卖房子,怪得离谱,三个月没卖出一套房,租客也没有,所以只能拿到基本的几百块钱。

那会儿他有个女朋友,在网上认识的,湖北人,比他大好几岁。

他住地下室,她就跟着住地下室。

老大看不下去了,说不能让人姑娘跟你受罪。

于是把自己在崇文门几套豪宅之中的一套借给了他,直到姑娘离开北京,他俩都住那儿。

那会儿我已经来了香港,W在北京上班,于是我就成了京港爱情线的女主角。

09年的秋天,我到崇文门,参加老大家的聚会,D工作的房产中介正好就在新世界百货的旁边,我看到他穿着上学时穿的棉外套,在门口抽烟,整个人老了许多,连手都是。

我说,怎么没原来那么帅了。

老大说,生活啊。

10年的夏天,八一建军节,我和w,老大和女朋友,孙思雨和时任男友去瑞士公寓看雷子乐的话剧,主演之一就是我的另一个大学同学王浩。

散场之后,我们跟着老大一起去吃了宵夜。

席间无外乎就是谈谈谁在演戏谁在卖保险谁挺可惜的。

忽然老大说,今天D当爸了!

我们雀跃,吵着要给他道喜,电话接通,D在那头开心极了,说谢谢谢谢,人在湖北,回来再聚。

那晚之后我以为这是他人生的转机。

今年夏天,我和w在青岛,接到老大的电话,说要陪着D去湖北,说他一年都没看到过孩子,到现在不知道孩子到底是不是他的,那女的跑了,现在好不容易找着了,他得陪着D,不然就有危险。

我惊,命运曲折也不带这么玩儿的。

后来这事就算解决了,孩子到最后也不知道是不是D的,D离开了北京,去了上海,和另外一个同学一起,接着卖房,据说,业绩稍微好了一点,但养活自己还是够呛,毕竟是上海。

故事讲到这儿我已经用了好多的“后来,再然后,再后来”,没办法,用一个后来根本讲不完。

说回北京乐与路,有人说这电影是映射摇滚梦想的,一般人看不懂就说是烂片。

我不知道,我不懂得摇滚,但不排斥这种愤怒和梦想。

片子里的平路坚持老爷们儿的梦想,生活里的D已经没有梦想。

你们都说为什么他不去他妈的奋斗一下,我也想问,但我不忍心,我想他的苦衷,我们谁也不懂。

平路死的时候把卡带给卡车司机,让他听,下一首。

然后在歌声中他心满意足地死了,导演替他做了主,给了他最好的结局。

那歌唱出来的时候我掉了几滴眼泪,那曲调想学,学不上来。

但他是这么唱的: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10 ) 你看那风,有时往东吹,有时往西吹,我的头发就是这样被吹乱的啊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想到了最近读过的《我们的乐队也可以成为你的生活》,顺便提一下,这也是我目前读过的对乐队生活描述地最完整的一本书,通过这本书可以更近距离地了解乐队是如何运作的。

在片中,耿乐的乐队四处走穴,也正是书中描写的美国独立乐队的日常,比如黑旗、民兵、未成年威胁等乐队基本上每天过得都是一种“在路上”的生活,靠着仅有的一辆破车穿梭于演出场所之间,常常入不敷出,衣不遮体,食不果腹。

黑旗的主唱吉恩靠父母救济,乐队成员们有时要在垃圾箱里翻找食物,晚上没钱住旅馆,要不睡在车上,要不就睡在朋友家里。

虽然物质生活极其有限,但精神生活异常富足。

虽然摇滚乐和自律似乎扯不上什么关系,但真的有很多乐队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维持高强度的排练,有的乐队长时间维持着一周六天、每天八小时的排练节奏。

更有甚者,未成年威胁发展出了一套称为"Straight Edge"(直刃)的哲学,宣扬远离乱搞、毒品和酒精,保持头脑清醒,简直一副当代清教徒的做派;弗格齐则更进一步,多年来坚持把演出票控制在5美元,并且允许全年龄阶段的人群入场。

他们积极回复歌迷的信件、为边缘人群捐款、帮助其他独立乐队获得演出机会......对内像梭罗一样克制简约,对外则像佛祖一样普渡众生。

这样的乐队无疑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在我看来,这是真正的摇滚精神。

在那个时代,北京有好多乐队在树村待过,根据我看过的片段,生活环境也很糟糕,我很好奇他们在那里的创作状态。

故事发展到三分之二的时候,耿乐和唱片公司签约了,导演把这个行为塑造成向商业妥协的无奈之举,这让我有些困惑。

难道他们不能自己成立个厂牌发行自己的唱片吗?

难道摇滚乐和商业化就这么势不两立吗?

SST、Touch and Go、Sub Pop等等独立厂牌都是乐队成立的且运营良好。

摇滚乐和商业化并不是一个对立的关系,在更大的平台上可以获得更多的推广、更稳定的演出安排、更精良的制作以及更高的收入,这对乐队来说是有相当大的好处的。

我觉得很多人把商业视为洪水猛兽一般多少有些臆想的成分,难道独立运营、自给自足不是另一种商业模式吗?

最重要的还是自己,你的信念是否足够坚定、目标是否足够清晰、能否维护好自己的底线,不然任何风浪都可以把你掀倒。

事实证明,当你的作品足够好的时候,是完全有底气和公司协商合同的,音速青年加入大厂牌后依然可以保持创作的自由度就是个正面例子。

但这样比较似乎不太公平,毕竟两国国情不同,我只想说对待商业可以采取不那么极端的态度。

影片结尾,耿乐驾驶着摩托车出了车祸,一头飘逸的长发停止了摆动。

这个情节明显是向张炬致敬的,虽然很煽情,但也很莫名其妙。

签约了也不用这么想不开,这种寻死的行为给人一种媚俗的感觉。

实际上这片子后半段都挺不符合逻辑的,关键是没逻辑还不浪漫,这就有点尴尬了😅 吴宇森的电影里打不完的子弹也能让人哭得稀里哗啦的,我就举个例子,嗯。

最后,据说北京摇滚圈儿因为“辱摇”集体抵制这部影片,因此影片展示的真实性到底有几分就不得而知了,至少我的观感是导演做到了真诚(虽然有些矫情),也透露出了对大陆独立摇滚乐队欣赏和肯定的态度。

至于提到北京摇滚乐的特色是穷,我只能说如果有人被这句话刺痛的话,还是听点别的吧。

《北京乐与路》短评

我可太他妈喜欢这部片子了(忍不住跟着片子骂脏话了),这部片是纪录片吧,曾经的北京摇滚太真实了,耿乐演得很让我动容,最后死的也非常理想自我,吴彦祖和舒淇又帅又美,小清新心动。里面的bgm味道特别对,劲劲的很冲又很有意思,北京摇滚是在愤怒和逆境中发展的,没有这些就没有摇滚乐,可有这些却无法让摇滚登上大众舞台。

3分钟前
  • 保你直升四袋
  • 力荐

长大了就是妥协,就是由兔子变成王八的过程。

7分钟前
  • Vita Kei。
  • 推荐

看了达米恩的东西,让人们想深入爵士乐;看完这片子以后“我靠,玩儿地下摇滚的果然是智障。”而且全片皆是。一星给舒淇的颜值,一星给吴彦祖。

10分钟前
  • 懒猫戏花枝
  • 较差

杨颖(舒淇 饰):我知道自杀的方式有一百种,其中一种就是嫁给唱摇滚的,保证死的痛苦,又痛又快。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唱摇滚的够酷,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站在天安门的台上,唱一首歌 。如果可以跳一支舞,就他妈的更好。—— 片名来源:该片在上映前夕一直是贯以《北京乐与怒》的名字,因为摇滚(Rock & Roll)在香港被翻译成“乐与怒”,但北京与“怒”相联系就显得不适宜,因此电影局要求导演对影片的名字做一下修改。经过一番讨论后,将片名改成了《北京乐与路》。

15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又看了一遍,突然特别感动。不知不觉的,我们学会了在社会中生活,磨褪棱角,冰冻激情,自我退却的那一刻,有人愤怒的拒绝,有人隐忍的继续,生活在那一瞬发生了蜕变,天崩地裂,万物涅槃,一切归于平淡。

18分钟前
  • noclevergod
  • 力荐

下过来很长很长一段时间了,电影里有几个父子煽情的片段,其他的都太一般了。

23分钟前
  • 一杯渺小
  • 还行

想不到给北京摇滚唱挽歌的,是香港人。能看到十年前的这么一部不成熟的吃力的涂鸦,该知足了,好歹有点残存的体温。现在才是真的“一无所有”,没有过去也没有回忆,这是一个“亡命之徒死绝了的时代”。

26分钟前
  • 高歌
  • 力荐

非要把这片子和摇滚扯在一起的话,它不够深,有模有样却又难免浮皮潦草,不过也只能如此,若是真往深里倒腾,当然有灿然的闪光点,但大多还是尴尬的世俗之脏。这里有『理想你好』也有『理想你洗洗睡吧』,这就是生活。

27分钟前
  • 我来我征服
  • 还行

挂羊头卖狗肉

32分钟前
  • Over5
  • 较差

耿乐也有这时候,帅的跟立春里李光洁似的。回忆之前忘记之后和晚.安北京分别是高一和高三入眠的必须。吴彦祖其实是从现在的香港穿越去80年北京的吧。

35分钟前
  • 朱马查
  • 较差

哦~在家的时候看的~

37分钟前
  • 小小白药不能停
  • 还行

前几天是“树村声明”20周年,没看到任何响动,应该基本被遗忘了。现在重看反而多出不少好感,至少记录下2000年北京的一些样貌,应该归功于内地制片的神通广大——车祸是封了四环路拍的,还有一大段城管在复兴门地铁站里追舒淇的戏。故事雏形很可能来自日本鼓手Funky未吉的半自传漫画《北京之夏》,舒淇说想去天安门唱歌其实是原作里最重要的一段情节。《北京之夏》故事发生在1990年,1994年在香港发行中文版,王家卫曾有过同名的拍摄计划但最终流产。说起来,娄烨在古迹片里用Don't break my heart,倒刚好呼应上漫画的细节与情绪。

41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这两句我记住了:: "能红起来的乐队 都是外面反叛 里面听话的"呵呵 ,这里的黑和你们香港不一样,香港的黑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摸到电灯,而这里的黑,就他妈黑麻麻一片,想他亮就只能等到天亮 !

43分钟前
  • cflyf
  • 推荐

我知道自杀的方法有一百种,其中一种就是嫁给唱摇滚的,保证死得痛快,又痛又快……

46分钟前
  • May
  • 还行

7分,拍得是真不咋地,故事段落间非常断裂,处理得很不流畅,镜头也缺乏设计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三个演员实在是太太太青春了,所以实在不忍心扣分。耿乐真是很有那个劲儿,虽然在舞台上唱二手玫瑰还是有点违和,后半部分让人心疼,看到老父亲眼泪都下来了;一直不怎么喜欢吴彦祖,在这个片子里也演得跟角色设定很贴切,舒服养眼;舒淇不用说,穿那么土依然很可爱,跳舞萌死了。北京的风很大,秋很美,那时候的电影透露出一种独特的光影质感,后来不知道是设备换了还是大家的审美变了,反正那种质感就没有了,因而让人怀旧。很多有趣的段落,现在看来依然可以会心一笑,也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吧。#补遗#

50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不懂摇滚,不懂张婉婷!

54分钟前
  • McGregor
  • 很差

三星半。这个片子有种觉得会俗套,所以预期不会给太高,但看完又会觉得那种矫情得很对味的感觉。

59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十年前看过的片,今天没片看随便点着重看,当年留下的记忆只有那首“和稀泥”的歌,还有“墨西哥跳豆”。现在再看虽然文艺腔,但因为那个年代的印记,文艺腔也自然。最佳原创歌曲提名也不虚。只是,让舒淇演安徽姑娘,还用她难听的原声,就太不地道了。再说,都过千禧了,还要有“他们跳开放!”“你才

60分钟前
  • Q_Q2
  • 推荐

如今的年龄来看这样的片子实在有些尴尬,不喜欢这样的态度,矫情过头了。舒淇的角色没有很出彩啊,确实被捧得过高了。耿乐这个角色,真的无力评价。。。。。

1小时前
  • 大黑骡子
  • 较差

还青春的时候看过,很喜欢。如果现在再看,肯定不会再有当时的心情。

1小时前
  • 远山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