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少女洛荷

Lore,纯真消逝的年代(台),黑屋,萝芮,萝拉,洛荷

主演:莎斯琪亚·罗森道尔,内尔·特雷波斯,安德烈· 弗雷德,米卡·赛德尔,凯-皮特·马立纳,尼克豪拉斯切克,尤拉西纳·拉尔迪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澳大利亚,英国语言:英语,德语年份:2012

《少女洛荷》剧照

少女洛荷 剧照 NO.1少女洛荷 剧照 NO.2少女洛荷 剧照 NO.3少女洛荷 剧照 NO.4少女洛荷 剧照 NO.5少女洛荷 剧照 NO.6少女洛荷 剧照 NO.13少女洛荷 剧照 NO.14少女洛荷 剧照 NO.15少女洛荷 剧照 NO.16少女洛荷 剧照 NO.17少女洛荷 剧照 NO.18少女洛荷 剧照 NO.19少女洛荷 剧照 NO.20

《少女洛荷》剧情介绍

少女洛荷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LORE萝拉”是片中主人公Hannalore(莎斯琪亚·罗森道尔 Saskia Rosendahl 饰)的小名。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不久前的德国。萝拉是位生来养尊处优的女孩,她的父亲是一名高级党卫军军官,曾在白俄罗斯处决过大量的犹太人和无辜市民。萝拉和她的姐妹们对犹太人 的遭遇知之甚少,她甚至还是一名希特勒青年军(Hitler Youth) 的光荣成员,对纳粹信仰充满了崇敬之情。如今,希特勒已死,而德意志变成了一片废墟,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萝拉开始了一段痛苦而深刻的长大成人的经历。 影片在201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电影节荣获最佳影片、女主角、摄影与最佳原声四项大奖。之前还曾获得Locarno观众奖以及瓦拉多利德Valladolid最佳新人导演奖。代表澳大利亚申报2013年奥斯卡外语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们在躲谁?幸福城市奔向地球破战完美男人新成长的烦恼第二季超级小郎中2逃离夺命岛开棺拖线与鬼火沙滩鼠黑白潜行一胜英国国家剧院50周年庆典战姬绝唱SymphogearXV赤足皇帝201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山羊妈妈和她的三个孩子知青凤归四时歌当人心遇上仁心死亡与夜莺异星女物语游剑江湖享金猎人一闪一闪亮星星黑暗秘密地狱少女笑傲江湖光之城的战斗联盟

《少女洛荷》长篇影评

 1 ) 和平年代的难以体会。

整个过程越来越纠结,心里担忧不已。

作为大姐姐的LORE是最难的。

没有父母亲的时候,她就要做父母亲。

为了弟弟妹妹,自己虽然是一个孩子,也没得选择。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妈妈。

长姐的责任与重担,不是谁都愿意承担,也都不是谁都可以做的好。

母亲最后离开时,LORE还是追赶道路上去看她,妈妈回过头,看着她,四目相对,满脸泪痕,还是一句话没有说扭头就走了,眼睛说了一些。

那时的LORE还是孩子的心,少女的心。

我想,没有那个假犹太小伙子,托马斯,LORE和她的弟弟妹妹们,恐怕很难回到汉堡。

LORE因为托马斯的犹太人身份,而既喜爱又痛恨。

这里开始展示出,LORE最难的心理痛苦,她的岁数,是完全受到纳粹德国教育的,本身她的希特勒青年团的身份,让她一直也完整的学习了憎恨犹太人,以及她认为的一切的第三帝国的真理。

精神世界的巨大崩塌,双亲的离去,自己带领弟妹的责任。

如何生存下去,一瞬间,一起涌来。

而LORE在得知托马斯的非犹太身份时,斯人远去不可追了,而托马斯也只是那个没有人认识的死去的犹太人名字而已。。

我想那一刻的LORE,一定很怀念他吧。

居中有一段,德国民众围观,纳粹死亡集中营的照片,后来开往汉堡的火车上,也有德国年轻人对这个事情的讨论。

民众对第三帝国私下的罪恶是震惊的,也带来后来整个德国民间,自下而上的反省(这段历史不用再说了)。

我只是想起同样那个日本,他们为什么不反省。

我想,至少,日本人根本就像德国人那样,没有见过他们那只禽兽军队的所有大屠杀,小屠杀,各种强奸,屠杀。

他们不知道自己曾经是禽兽。

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了。

最后,再一次鄙视所有,2012年以后买日本车的人。

这种人,以后我也不会跟你们结交成朋友。

一切的理由都是苍白并且荒诞的。

这种事情的正反,网络口水大战也够多了。

我想,犹太人,看到我们这些受害者的后代还为这个事情争论,实在是会觉得,真悲哀。

 2 ) 压抑的温柔以对

这是一部主题和内容都“不好看”的电影,非常沉重。

少女洛荷养尊处优地生活在二战时期的法西斯军官家庭,二战结束后,将随之被处决的命运让其被迫艰难险阻地成长。

同样题材,和法国电影《Le silence de la mer》十分相似,精湛的画面和配乐。

除了战争可能“惊悚”外,电影里每一个镜头都唯美精致。

少女洛荷一出镜,就是在光圈氤氲的湖面里,洁白的手臂穿过柔软的睡衣。

由于主题的沉重性,所有画面以冷色调压抑着温柔以对。

即便是故事本身,洛荷为第一主角的视角,也是让电影里敌我对立不明。

相比较说较明显深恶痛绝的暴力场面其他战争片,凯特.修特兰以女性立场的讲述方式文艺化了战争。

犹太男孩托马斯的出现,是洛荷成长的转折点,看似只是逃亡之路上的救世主,却温柔一笔地解构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下禁锢的思想和人生。

爱情,少年之爱,朦胧而敌对,却始终以温柔的压抑,像那些电影中唯美的画面一样,拖起了整部电影的主题。

当电影结局洛荷奋力踩碎瓷鹿时,电影里所有对立和成长便完成,悄无声息的温柔以对。

 3 ) 世界之外的世界

破败的碗里,几只鱼儿在吃力的蠕动,镜头忽然拉高,一位衣衫褴褛的少女在注视着它们,鱼儿们所在的世界正在“相濡以沫”,而人类的世界则饱受战争疾苦,异类的世界你无权插手,先在自己的世界生存下去。

这是一部改编自纳粹伤痕文学的电影,所谓以“加害者”的视角反思战争,影片以清新沉郁的手法,描摹了一个充满伤痛的故事,对纳粹思想坚定不移的少女洛荷,抱着天真无邪的心态入世,渴望一观她的元首所描绘的世界美好,不料却被满目疮痍的残酷现实击的粉碎,在父母都被关押之后,洛荷带着弟弟妹妹们踏上了从巴伐利亚前往汉堡外婆家的旅程。

处于战争之下的旅途注定是不安和躁动的,导演却运用诗一般的画面,沉静如水的叙述方式来烘托这种不安,黑森林晨暮间的烟雾缭绕和不时响起的防空警报也处处体现着躁动,一行人的路程中,甚至不惜直接将镜头对准尸体已经腐烂的伤口,刺激视觉神经的同时,也在控诉战争将人命视为草芥的事实。

当洛荷从少不经事的少女逐渐蜕变,观者也如同接受了一场精神洗礼,德国人对于战争的反思态度值得赞扬,片中被虱子“撕咬”的伤口和掉色的黑色油彩都象征着纳粹施加给无辜人民的罪恶,难以清洗,在贫苦饥饿和生命面前,一切规矩教条,还有所谓父权和信仰都不值一提,洛荷虽亲手埋葬了过去,但仍保留着所谓的“种族优越感”,直到那个犹太小伙的真相被揭开,洛荷那仅存的精神寄托彻底崩塌,她终于明白元首和纳粹是不会为她带来食物的,要活命必须像畜牲一样苟延残喘,所以当她带着弟弟妹妹千辛万苦赶到外婆家,发现这里不过是又一个表面维持和谐,虚伪做作的纳粹之家后,她一脚剁碎了之前一直精心呵护的糖瓷小鹿,与那个“尊严世界”彻底诀别。

所谓成长,鲜血和眼泪而已。

 4 ) 纳粹女青年的黏湿历险

《少女洛荷》是一个发生于二战结束时的故事,这就是为什么它从始至终笼罩在一种阴郁的情绪之中。

在这种时间设定的基础上,导演凯特·休特兰以一个新鲜的角度切入二战,关注纳粹军官的女儿在父母被捕后价值观的重建和情感的养成,在少女洛荷姐弟几人食不果腹而又危机四伏的寻亲路上,战后德国破败的景观、残殒的信心以及堕落的道德被一一呈现,甚而从纳粹母亲一辈威严的训斥中你还能归结出一点点纳粹之所以会产生的因由。

围绕她所选取的巧妙角度和意图触碰的丰富主题,凯特·休特兰利用特写和音乐尽可能地把悲伤、愤怒、厌恶和恐怖放大。

片头梦呓般的数数声(在电影中段我们才知道这个声音来自无关紧要的跳绳动作)预示了这种不恰当放大在影片中的泛滥,肉体局部细节、粘稠液体、肮脏的手、病变等画面大胆又不厌其烦地出现在银幕上,音乐和慢动作的运用也难脱不加节制之嫌。

在这诸多因素渲染和造就的末世情绪之中,主人公的自哀自怜和对苦难的变态沉溺逐渐显示出来。

为了理解二战,我们有必要以纳粹的视角思考问题,凯特·休特兰拍摄本片的初衷和本片的独特之处想来亦在于此。

然而,她却像是忍不住显露自己对纳粹的批判态度。

这样的矛盾导致的结果是,我们很难建立起对洛荷的同情,洛荷、她的父母、她的祖母,甚至洛荷前去乞食的老太婆,在导演的视角之下仍然显得像是怪物,比如他们对犹太人发自内心的厌恶、比如对偶像的崇拜、比如让人不舒服的性爱场景和畸形的性爱交易观。

为了影片的走向不背离自己的初衷,导演不得不将情感强加到我们身上,细节、音乐和慢动作便成了她急功近利的手段。

洛荷的母亲是本片中最冷血的一位角色,当她对丈夫说出“你是一个懦夫”,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莎翁笔下唆使丈夫反叛、最后服毒身亡的麦克白夫人。

从她不满的面孔和焦躁的言语中,从她最后献身信仰的行为中,我们看不出丝毫对子女的爱意。

处于叛逆期的青春少女洛荷,有意而又无意地继承了母亲身上的种种特点:自视甚高、歧视犹太人、对人缺乏信任、不顾及他人感受,以及一副仿佛全世界都亏欠自己的表情,甚至包括她要求托马斯抚摸自己,也似乎是出于对母亲的模仿,性爱在她那里,不会有比交易更高的意义,她生来便是为了忍辱负重。

正是爱情拯救了洛荷,也拯救了这部电影,使它即便有上述缺点,仍然不失为一部美丽的影片。

是托马斯向她证明,这个世界上并不全是私心与恶意;是托马斯的谋杀,让她认识到纳粹的罪孽;托马斯钱包中的照片,让她知道了犹太人也是从小长大。

总而言之,是托马斯让人类的正面情感在这位少女的心中复活。

在影片快结尾处,洛荷坐在田野上翻阅那些照片,眼泪不期而下,她完成了自己的成长,也给了观众唯一一次可以毫无顾忌地投射情感的机会。

在这之后,她摔碎了所有的瓷鹿,仿佛是要跟纳粹的罪孽告别,然而,她可能永远也走不出内心的阴霾。

 5 ) 耐嚼的橄榄

以纳粹家庭作为表现题材的片子,相比之下并不常见,而此片非常精彩。

元首在片中几次出现,或烧残的相片、或室内的画像,预示着故事发生的背景,也说明元首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力;比较直接的一次是妈妈癫狂失态、醉酒受伤,剧情突如其来,最后是喃喃自语:元首死了。

主角的家庭,毫无疑问是沐浴在元首辉光中,那是他们的尊严、自信、服食、礼仪乃至教养的基础。

在仓皇逃离的前夕,银质餐具和一只瓷制小鹿特写,包含巨大信息量。

逃亡中遇到的老奶奶、以及最后出现的外婆,是两位纳粹的坚定信仰者。

她们沉迷在伟大领袖制造的幻觉中,即使纳粹败亡也不肯放弃执念。

有一瞬间,我觉得这是导演向那部久负盛名的纪录片《普通的法西斯》致敬,没有个体的狂热参与,哪有纳粹?

何来文革?

影片调子阴郁,预示一段流亡的艰辛。

特写镜头的使用相当有特色,自然流转而调度合理,有极强的表现力、省却言语。

这种手法并不常见,特写在情绪的传递上尤其见效;当然,洛荷的饰演者表演内敛、含蓄,这也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

纳粹战败的场景没有直接呈现,仅仅是通过逃亡路上破败的建筑、衣衫褴褛的人群来提醒。

影片对照片的使用也很有特点,父亲的相片、集中营惨状、托马斯的照片,黑白照片在要紧处以特写镜头呈现,不仅在剧情上颇有功用,对影片视觉元素的丰富也起到效果。

即使是逃亡路上,即使要表现破败与仓皇、饥饿与死亡,影片摄影依然顽强地、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展示美好的视觉,这是电影的特性吧?

否则,视觉艺术怎么体现?

托马斯是影片中很关键的角色,也是逃亡路上之谜,在保护、力量、依赖中又充满神秘,片中屡次提到婴儿,似乎那是托马斯尾随、保护洛荷姐弟又借以自保的原因?

托马斯的行为充满矛盾、疑团,如同真实生活中的团团迷雾。

最后影片也没有交代他的真实身份,突如其来又无声离去。

最后一段,洛荷在外婆家吃饭,餐桌上的怪异举动串联起全片,对洛荷而言,貌似失去教养的举动,却是她的开始,全新的开始。

 6 ) 少女洛荷

虽然剧情经不起推敲,稍嫌刻意(尤其是末尾砸玩具情节),但是整个故事说得惊心动魄又富有格调。

风格化的摄影和配乐,使得影片有了惊悚片的气质。

女主演Saskia Rosendahl有Michelle Williams的感觉:坚毅的眼神,沉静的力量。

男主角有Ewan McGregor的感觉,外加一点点Tobey Maguire的长相。

Baby小Peter真是最佳配角啊,哭的时机恰到好处,哭相犹见犹怜。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一部Gripping的电影了,能把沉重的题材表现得那么举重若轻,相当有水平。

8.5 out of 10

 7 ) Thomas 何许人也(严重剧透)

看过《Lore》之后,感觉最让人扼腕叹息的要数Lore和Thomas戛然而止的爱情了。

这个没有结局的结局,让我禁不住去想,Thomas究竟是什么人,后来会和Lore重新在一起吗?

带着对电影中某些情节的疑惑,又去看了Rachel Seiffert的小说《the dark room》。

结果,小说和电影除了有相似场景之外,几乎是两个故事。

小说里的Thomas真的是犹太人,而电影里的Thomas,有理由去怀疑,他不是犹太人。

电影里的Thomas,根据先前看过的其他二战小说电影里描述的形形色色的人,很可能是前纳粹、集中营看守,乔装成犹太人逃离了追捕。

何以见得?

先说说哪些事情不能证明Thomas是犹太人。

首先,证件不能说明Thomas是犹太人。

因为结尾处,Thomas的犹太身份证明来自于其他死去的犹太人。

然后是,纹身,Thomas手臂上的编号刺青不是只有犹太人才可以有的。

在一部犹太人写的小说《纳粹与理发师》中有一段情节,主人公SS军官穿越森林回到柏林第一件事就是在手腕上纹上编号,乔装成犹太人。

所以,纹身不是犹太人专属,可以伪造。

但是Thomas必然曾经在集中营呆过,看守或者被囚禁。

当时德国大部分的普通老百姓不知道集中营是什么样子的,但是Thomas有犹太人的全部证件,在《辛德勒名单》里详细介绍了这些东西会在集中营里如何被分拣,所以,能持有这些东西人要么是德军及其狗腿子要么在集中营被解放之后在里面逛了一圈(小说里的Thomas就是这样);Thomas“像”犹太人,有刺青,知道树林里的小孩说的是波兰语,说明他对集中营里的情况了如指掌;在苏占区让他们藏着不要被人看到,说明他知道苏军的作风(狼一般的毛子见到妇女就XX,详见《柏林的女人》和波兰电影《罗莎》)。

再说说为什么怀疑Thomas曾是德军。

小说里的Thomas在Lore面前比较畏缩,不敢直视她的眼睛,怯于袒露自己的身份,怕Lore知道而离开他。

但是电影里的Thomas坏坏的,第一次开口交谈就企图霸王硬上弓;一向直勾勾地看Lore毫无羞涩或者怯懦自卑;偷偷接触Lore的手或者脚,后来直接躺在她身边;Lore骂他犹太人时只是坏坏地一歪头开始摸Lore裸露的脚踝;对杀戮和死亡司空见惯,出手狠辣毫不犹豫,看到Guenther死了毫不犹豫地脱下那孩子的鞋逃离;爱烟嗜酒,杀了船夫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喝他的酒,G死后他也在那喝酒,这么年轻就这么嗜酒,当时的犹太青年多半没有这种机会,反倒是集中营里腐败的德军极有可能(看《辛德勒名单》就会见识到);最重要的是,证件一丢,在盟军面前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立马溜走,真是犹太人的话解释一下、费点周折,不需要与Lore分别,这么做很可能是因为被通缉。

另一方面,Thomas说自己战时没有去打仗,而是在偷窃,被关在监狱,很可能是在暗示自己被分到集中营、剥削犹太人财产以及剥夺生命;他丰富的野外生存知识和能力很可能来自于训练和经历(比如乔装成平民从波兰穿越森林跋涉回德国)。

那为什么Thomas不告诉Lore自己不是犹太人,而是和她老爸一道儿的?

首先,他是战犯、对自己的身份讳莫如深,不然即使Lore不说出来,她的弟弟妹妹没准儿会说漏嘴,而且可能会引来Lore的鄙视,即不能确信他们会继续保密并且继续与他为伍。

其次,经历这么多,他根本不认同纳粹对犹太人的宣传和做法,并且对他们感到愧疚,所以在爱人面前自己充当犹太人、对她好、用行动感化她、破除之前纳粹给她的洗脑。

所以,Thomas不介意Lore“知道”他是犹太人,而且每次Lore鄙视他是犹太人时他都一脸不屑,小样儿懂个啥啊。

 8 ) 被迫成长的少女

我是在CCTV-6上看到这部电影的,看到最后总觉得这还不是结尾,很期待在影片最终的最终还能出现彩蛋,很可惜没有,顿时觉得内心空落落的,想找点什么去弥补。

LORE还是个少女,有爸爸妈妈,有一个温暖的家,还有弟弟妹妹们。

LORE刚开始发育,这个发育她自己甚至在开始的时候还没来得及意识到,在她与爸爸的对话里,她觉得她仍是过去的小女孩,她觉察不出爸爸看她眼神里的异样。

从LORE遇见爸爸的那一刻开始,便开始了令人心酸的成长之路。

真的心疼LORE,她所经历的每一步成长,我都不愿意去经历,因为太残酷。

第一次成长:失去家和小狗,告别少女的天真无知爸爸出现后还没来得及温情相聚,便开始了逃亡之路。

LORE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走,她看到爸爸在逗家里的狗,跑过去看,爸爸安慰他说会把狗交给邻居太太照顾,不用担心,而在LORE刚转身回到屋子里,就听到背后的枪声和狗断气的哀叫。

LORE知道,家回不去了,LORE从天真无知的少女中蜕变,她处处留意,想知道发生了什么。

第二次成长:失去父亲和母亲,告别少女的希冀等待爸爸开车,带着妈妈,带着LORE和弟弟妹妹们,去到了一个小农庄,仅过了一夜爸爸就消失了。

LORE不知道爸爸和妈妈因为什么事情发生了分歧,不知道妈妈在为什么担忧,为什么他们一家要来到这个小农舍,她心理上隐隐感觉到不安,小心翼翼问妈妈是因为胜利不远了吧?

妈妈沉默不语,这加深了LORE的担忧。

在爸爸消失的前几天,妈妈还会拿着家当去换点食物回来吃。

有一天LORE察觉妈妈不对,看到妈妈脚上流血,妈妈嚎啕大哭,说他死了,LORE以为说的是还未出生的弟弟,更担心说的是爸爸,妈妈说元首死了,人生已经没有希望了,从此一蹶不振。

LORE不理解,元首的死为什么比亲人来得重要。

但她努力做好姐姐的角色,去换吃的,照顾好妈妈和弟弟妹妹们,希望爸爸有一天会回来,希望妈妈能慢慢好起来。

LORE看到了军车,以为是要把妈妈抓走的,飞奔跑回家,她看到妈妈没有被抓,安心下来,但是妈妈自己选择了离开。

LORE彻底失去了靠山,只有弟弟妹妹们和妈妈留下的首饰。

妈妈对LORE说要是3天内她没有回来,LORE就带着弟弟妹妹们去汉堡找外婆。

LORE一直坚持着,知道康特因为偷牛奶被抓,才发现父亲母亲再也不能回来了,希冀和等待不能换回爸爸妈妈,于是带着弟弟妹妹们离开。

第三次成长:失去庇护和食物,告别少女的洁净羞耻路上的艰难不用讲也知道,路途上的疲惫,弟弟妹妹的幼稚不解、调皮哭闹,食物的短缺,妈妈留下的去外婆家的路已经走不通了,LORE不知道怎样才能去汉堡,LORE四处求人,用母亲留下的首饰换取食物。

LORE给皮特找了一个奶娘,低声的恳求那个女人把乳头擦一下再给皮特喂奶;妹妹在给LORE洗头时,说她全身臭烘烘的,立即遭到LORE的大声呵斥;LORE看到了一个死人,不是走开,而是小心翼翼地靠近,把死人身上值钱的东西偷走。

幸运的是LORE遇到了托马斯,托马斯一开始想侵犯LORE,LORE对托马斯一直抱有很强的戒心,但是在托马斯多次帮助LORE后,LORE企图向托马斯献身让托马斯留下。

在遇到一条河流无法穿越时,LORE主动靠近一个又老又胖的渔夫,为他唱歌,甚至同意他侵犯自己,最后LORE默默地配合托马斯,一起将渔夫杀死。

LORE身体上仍是一个少女,但是此刻LORE的心灵已经彻底沦陷了,为了食物和安全,可以暂时不要道德。

第四次成长:失去弟弟和恋人,告别少女的温和浪漫与托马斯的相遇,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天意。

他们两个从一开始就在相互观察着,试探着,LORE有少女的矜持,托马斯也有一个男人的尊严,LORE不愿意出卖自己,托马斯也不想乘人之危。

弟弟妹妹们慢慢与托马斯建立起了亲密的联系,LORE一开始的敌意,在一路的相处后,也转变爱情的情愫。

这一切却因为一个突发事件戛然而止,弟弟康特因托马斯偷了俄国人的食物,无意中被枪杀。

爱情快要来的时候,弟弟走了,LORE是自责的,托马斯也是自责的,LORE在知道托马斯打算离开的时候大哭大闹,她甚至愿意让托马斯带皮特走,她希望托马斯活着,LORE想尽一切办法让托马斯留下。

最后托马斯在LORE的央求中留下了,他们一起登上了火车,命运却再次捉弄了他们,托马斯因为找不到自己的证件,被迫在中途下了车。

他们的爱情,停留在望向对方的眼神中,停留在某一次夜里指尖的相互触碰里,停留在最后在火车上紧挨着的一次呼吸上,还没有开始,就这么轻易的结束了,消失在茫茫人海。

LORE没保护好弟弟,也没留得住恋人,从此,LORE再也不能做到微笑着去载歌载舞。

第五次成长:失去过去和未来,告别少女的精彩人生与托马斯失联后,LORE带着弟弟妹妹们成功到了外婆家,但是LORE没有办法适应重归于平静的生活,她想念托马斯,可她甚至连托马斯的真名都不知道,她翻看着托马斯证件里那些死去的犹太人的照片,她不自禁地就联想到他们赤裸裸的被枪杀的画面,她收集着一个个小鹿,看着这些小鹿,似乎就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但是生活无时无刻都在告诉她现实的模样,餐桌的礼仪,LORE和弟弟妹妹们都在逃亡生活中抛弃了,弟弟因为动手拿面包被外婆训斥,LORE叛逆的也拿起面包乱啃起来,还把水倒在桌面用手捧来喝,最终遭到了外婆更为严厉的训斥。

LORE能理解弟弟妹妹的每一个举动,但是谁又来怜惜她理解她呢,能理解她的人都失联了。

是啊,她逃亡来到外婆家,是啊,收集小鹿有什么意义呢?

不如通通踩碎。

曾经的少女已经不见了,想念的人也不见了,还有很多无辜的人就这么死去了。

LORE望向远方,一片绿茫茫的草丛,看不见尽头。

电影在这里结束了,我希望的彩蛋是托马斯能突然出现在LORE的视线中,期望他们再次相遇,见到了托马斯,哪怕LORE再怎么千疮百孔,也是有了一个心灵上的归宿,而不会活在世界上如同一个异类,没有人理解,也无法将做过的事情说出口,这么大的世界,只有孤单的自己。

 9 ) 撕碎了的青春——《少女洛荷》观后

二战片多揭露法西斯之丑陋、反思侵略战争之罪恶,然而此片从战败国的百姓入手,写战争对一个纯情少女的心灵的戕害,视角颇为独特。

少女洛荷的父母亡命出逃,留下五个孩子。

作为长姊的洛荷,无奈之下,只能挈幼将雏,踏上漫漫的逃难之路。

战争是一所学校,能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成熟。

逃难之路,于是也成为少女的成长之路,而电影人物一路所经历的饥饿劳顿、累累屈辱、血腥杀戮、亲人死亡乃至男女情愫,也都化作了少女成长的催熟剂。

剧末的数个镜头最为动人:洛荷起床穿衣,镜头摇过少女的秀腿,只见青斑累累、伤痕道道——这是以肉体的伤痕象征少女心灵的创伤(这画面和电影开始少女沐浴一幕相互对照);女佣教姊妹习舞,洛荷无意于此,抑郁难解,独自走向屋外——这表明经历过惨烈的苦难,少女从此将与欢乐无缘;弟弟在餐桌上抢食而遭到外婆的斥责,洛荷不顾长辈阻止亦抓起食物大口嚼食——这举动是多日屈辱、痛苦、压抑、悲伤的宣泄。

数个画面均无对白,然无声场面所蕴含的意义振聋发聩。

最撼动人心的是洛荷用脚毁坏瓷器小鹿的场面,磁片洒落一地,那个一路携带的心爱的小卧鹿最终也被踩成碎片。

这是向纯真少女时代的诀别的仪式,也是人生不堪承受的悲剧的写照。

这是只有用电影镜头才能诉说的意义。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青春少女是真善美的象征。

《少女洛荷》展示了这个“有价值的东西”如何撕碎的过程,唱出了一曲人生的悲剧之歌。

其实,每一个人从少年走向成熟,都要经历一个过程,遭遇某些困境,丢失生命中一些最为珍贵的东西。

《少女洛荷》只是借助二战题材,用更为集中、精粹、强烈的浓墨重彩,刻画出一个人成长的必然之路、悲剧之路。

 10 ) 《少女洛荷》:苦难的成人礼

(芷宁写于2013年6月7日)当反思战争的电影作品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开始厌弃那些用所谓追思的方式来表达虚妄的感同身受,澳大利亚导演凯特·绍特兰执导的影片《少女洛荷(Lore)》将故事背景置于二战结束时的德国,整体风格却给人新鲜感。

绍特兰以女导演特有的梳理情感的细腻手法,将情绪特写与情境意会,应运得丰沛舒适,结合凄迷寂寥的画面,动人心扉的配乐,把握良好的表演,呈现出了一部充盈着特别气息流的好看电影。

影片改编自澳洲女作家瑞秋·塞弗特的作品《暗房》,或许有小说作为依托,影片的剧本容易来得扎实丰沛,令全片看来颇耐人寻味,在整体通畅连贯的态势下,调度的张弛有度和情绪的蓄积爆发,也一路推进而来。

影片虽然有将情绪放大的趋势,但选用的切入点恰好,很好地规避了可能的诟病。

不得不说,导演的特写镜头虽然够多够细腻,具有足够的渲染和烘托的效果,但不显矫饰拖拉,而那些仿佛在诉说着未卜命运的空镜,虽也出现频密,却不显空泛,好似每一组画面都饱含着情绪,不论凄清冷寂的,还是触目惊心的,从而增加了影片的艺术印象分。

影片截取的视角特殊,以纳粹军官女儿的视界来表现一段虚无价值体系彻底崩坏后的苦难历程,逢此劫时,洛荷的年纪正处于青春期,她有着花季少女特有的敏感和执拗,且深受激进母亲的影响,帝国毁灭,元首自杀后,在父母继续为“捍卫理想”相继外出的情况下,身为长女的洛荷必须带着弟弟妹妹们(其中一个还是个襁褓中婴孩),穿越巴伐利亚黑森林,去汉堡投奔外婆。

这个过程听上去像是公路片的既定模式,可事实上,它远比一般的公路片来得细腻委婉,影片的人设和剧设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和冲突性,在很多情况下,也具有看似稀松平常实则强烈尖锐的对立性。

帝国覆灭后,道德的沦丧一发不可收拾,旅途变得险象环生困难重重,而彼时的德国实际上已被不同的战胜国管控着,分为不同区域,美国、英国、前苏等实际控制区的行事作风也大相径庭,于是,在特殊背景下,人的生存变得极具挑战性,仿佛每一刻每一秒无不与危难擦肩而过。

影片对白不多,但所需的都有,颇有恰到好处之感。

不多的台词让演员的表演有了一定的挑战性。

饰演洛荷的不满二十岁的莎斯齐娅·罗森达尔,将角色的遭遇和情感的流变以平静而有力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在旷野的各种不凡经历,因她敏感而细微的拿捏,令观众感知到了洛荷最纤细的感受,前途未卜,旅途多难,她时而恐慌时而踌躇时而绝望时而无奈,于是,在胶片流转间,一个少女的成长之旅便稳稳地立在观众的心理层面上,实属可贵。

因洛荷这个角色,罗森达尔入围了柏林电影节的“闪亮新星”计划,评审团给她的评语是:“莎斯齐娅能够完全融入角色,并且不依靠台词,就能展现各种深沉的感情。

她有着真正的表演的天赋,并且在《洛荷》中留下了了不起的处女秀,完美地展现了从一名少女到一个女人的转变。

”如此具有天赋的表演,让人们难免期待她的下一次表现。

米卡·赛德尔饰演的在逃难途中偶遇的男孩,和罗森达尔的表演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戏剧张力和化学反应,让两人塑造的人物在悄悄的角力间,令观众将其心性一览无余。

几番接触和暗自较量后,不论思维上,还是肢体上,为了达到共生的目的,他们结成了不算牢靠的“同盟”。

这一切,彷如帕蒂·史密斯所言的:“我明白,在这一小段时空里,我们交付了彼此的孤独,又用信任填补了它。

”同时,这个所谓“犹太男孩”的出现,是令洛荷认识到事情真相的关键,再此之前的逃亡之旅中,即便潜意识里有了模糊的认知,但长久以来被单向强势洗脑的洛荷却在抵触,在这场苦难的旅途之后,洛荷虽没有生理意义上的破处,心理上却已饱经风霜,她终于变成了一个成人,不再是以前那个单向思维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了。

而火车上突如其来阴差阳错的分离,则像一首哀婉的歌,仿佛在说一个事实——有些人出现在你的生命里,只是为了给你上一课,帮你一把。

流离失所,忍饥挨饿,直面死亡的恐惧和亲人的消亡,此番经历让洛荷措手不及,又不得不适应,于是,台译片名《纯真消逝的年代》似乎有那么点切近影片所流露出来的气息。

片尾,回到安逸环境里的洛荷,面对外婆对她如往日的礼仪要求,洛荷感到愤懑,她将卧室里的小瓷鹿统统砸碎的场景,仿佛在宣告着覆水难收的事实,经过这场战争,任何人都再也回不去过往了。

(杂志约稿)http://nicolew.blog.hexun.com/87462550_d.html

《少女洛荷》短评

独特的视角讲述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但因为视角不同我们看到的又不是那个众所周知的故事。

8分钟前
  • 夏草
  • 推荐

3.5

13分钟前
  • Kitkitdizzie
  • 还行

坚强的少女。。。

17分钟前
  • leslieQ
  • 推荐

看不进去

19分钟前
  • Ava🎈
  • 较差

镜头很有感觉,,就是对这种沉闷的片子无感!!ps: 男主很帅。。。!

22分钟前
  • 米砂
  • 很差

有些镜头不错,而仅此而已。剧情实在是太混乱了,感觉不到创作人员的用意何在……

26分钟前
  • 小周
  • 较差

如何描述战争的美?very special way

30分钟前
  • Orange Is Dead
  • 力荐

嗯……嗯?哦……几个孩子都很漂亮

35分钟前
  • 豆豆柴
  • 较差

感人的故事线,完美的镜头加上主角激动人心的表演!

37分钟前
  • Giosuè Ψ
  • 力荐

摄影很棒,女性导演特有的细腻感,音乐贯穿全片,残酷的诗。7.6/0.41万 【IMDb7.1/1.5万 预算430万欧元,美票房97.03万美元,全球票房236.2万美元】

38分钟前
  • 安心
  • 还行

看不下去

39分钟前
  • leonard0719
  • 较差

镜头很美,色调很美,但实在空洞,言之无物;结尾还好。

4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3.5。帝国毁灭少女版。

46分钟前
  • CuRry_常喜舍;
  • 还行

这是一部澳大利亚主创(编剧、导演、摄影)、欧洲人制片投钱,关于二战后德国的电影。摄影极美,演员表演不露声色。剧情很简单,却张力十足。值得一提的是Margaret Matheson的Bard制片公司擅长此类摄影美的诗意影片。

47分钟前
  • FGS
  • 力荐

是好电影 但不太习惯这种风格的 按我个人的分类 我会把他归为成长电影 小皮特最出彩了吧 说哭就哭的洋娃娃

51分钟前
  • 不聊电影
  • 还行

特殊的视角,屎一样的节奏。德国战败后青年信仰的崩塌,那么好的落脚点结果是坨屎,导演的功力完全撑不起立意。画面倒是挺美的。

55分钟前
  • 布港冰川
  • 较差

所以男主角是一个拿了别人证件的犹太人?帮助Lore是因为被她吸引或者因为Peter?还是不明白… 德国的孩子们真的好漂亮,我喜欢他们纯净而坚忍的眼神。

57分钟前
  • Tingalein
  • 推荐

党卫军高官之女携家带口的逃亡记。少女洛荷是沿途的眼睛,可灵魂人物是沿途出手相救的托马斯。不期而遇,年纪轻轻却嗜酒冷血,一身正邪难辨。自称曾经有集中营的经验,懂得多国外语,精准各路军队特性分析,各种生存技巧满点,身世讳莫如深。丢失了一张假的犹太人的身份,让他面临盘检时落荒而逃。各种疑团都指向一个要害——他可能也是手中有血的刽子手,他擅长的,拥有的,也许都是在犹太人的尸体堆上学来的。这就产生了另一种解读与讽刺意味:表面上这是犹太幸存者与纳粹后代的爱恨和解的故事(这样的题材屡见不鲜了),实际上这是一场道德错位的世界,少女在尝试揭穿这些虚伪,并对观众的惯性认知也带来了冲击。

58分钟前
  • 一二三四卌
  • 推荐

信仰变谎言的旅程。镜头美得不像话

1小时前
  • balconynemo
  • 力荐

战争大环境下,一个无趣的公路电影。

1小时前
  • 多斤鱼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