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泰国电影更像一部纪录片,几段不同感情的分离,有注定的,有突然的,特别感触的是夫妻之间的那段,老婆一直说自己知道自己要走了,所以已经做好了准备,但在老公短暂的离开时还是忍不住泪水的滑落。
片中还有两段拜访,一个小男孩,一个104岁的老爷爷,孩子对死亡既害怕又充满好奇,老人不怕死亡更渴望死亡。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如果今天就是你的最后一日,你是希望知道还是不知道?
你是想在最后一日好好打扮一番,和想说话的人说几句心里话,做一些这辈子想做还没来得及做的事?
还是选择一无所知,照常生活,就和平常的每天一样,中庸浑噩,最后在一无所知下离开那?
如果可以选择,你会如何选择那?
每看一次就有8442人死去,可是,有多少个8442人在你活着的时候,失去了生命。
总是什么事情都留着明天才去做,可万一活不到明天,你在最后那个时刻,你最想做什么?
你会遗憾没有做到什么?
小女孩第一次听到死亡,虽然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可她已经嚎啕大哭。
参加聚会的女学生被卡车撞死,可之前她还跟好朋友们畅谈着将来,还有一生一次的毕业典礼。
证券商人猝死,几个小时后才被发现。
许久未见的姐姐拍不到弟弟的笑脸,也吃不到那家小吃店的炸生蚝,弟弟也永远失去了姐姐。
永远消失的MH370航班,生重病的女友与永远失踪的男友,到底哪个会先死了?
一个死了老婆,儿子也死了的老爷爷,独自一人看破生命,他所能期待的,也就是死而无憾了,吹熄第104根蜡烛,他会永远的活下去直到还剩下他一个么?
因为女明星重伤,补位的女模特替她伤心,且也为自己能拿到工作而开心,可她真的希望是这样拿到工作么?
因为得不到喜欢的女生,哪怕安慰的一句我爱你,而跳楼的男生,可他爱的人又有在乎过他么?
音乐家在家里躺着,安静的死去了。
有人意外死,有人猝死,有人病死,有人永远失踪,有人还永远活着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
有人为爱选择自杀,有人安静的老死。
当你绿灯经过马路被车撞,当你走在大街被高空砸物,当你坐手扶梯电梯被关被夹,当你发现,不管怎么样,都有可能会被搞死。
也许,你也不知道该怎么活了。
你永远不知道,明天跟死亡哪个先来。
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做好现在该做的,那样当走马灯来临的时候,你才会不枉此生,含笑而终。
很特别的描述死亡的电影,一切似乎都很平静。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死一天过世172800人每小时过世7200人每分钟过世120人每秒过世2人男子:你会想知道明天会不会死吗?
小男孩:不会。
男子:为什么?
如果知道了,你能够好好做准备。
小男孩:不,如果我知道了,我会很难过。
男子:但是你总是会死。
小男孩:但是如果我知道明天就要死了,我会非常难过,我会觉得不想要人生变成这样。
如果我不知道,我只有活的正常就好,然后死去。
飞机上,大人:你对“人类注定受苦且死亡”的概念想法如何?
小孩:就是个正常的人生真理。
大人:你从哪里学到这些的?
小孩:这会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大人:你在学校学到的?
小孩:对,但是我跟老师争论了一番。
我老师说死亡是最糟糕的,但我认为痛才是最糟的,看情况。
大人:怎么说?
小孩:当我们死亡时,我们感觉不到任何事情。
但是当我们受苦,那种痛苦却是如影随形。
年轻人:你觉得死亡有好的一面吗?
老人:死亡是好还是坏?
我觉得这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在你走之前,你的人生是好还是坏?
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做事不该犹豫。
做好事,你会觉得骄傲的,然后你会觉得开心
10种最有效的自杀方式:1.猎枪朝头开枪: 致死率99%,死亡时间1.7秒2.氰化物:致死率97%,死亡时间1.8秒3.朝头开枪:致死率97%,死亡时间2.5秒4.猎枪朝胸开枪:致死率96.4%,死亡时间1.4秒5.爆炸物:致死率96.4%,死亡时间1.6秒6.火车撞击:致死率96.2%,死亡时间17.92秒7.从高处坠落:致死率93.4%,死亡时间4.56秒8.朝胸开枪:致死率89.5%,死亡时间7秒9.上吊:致死率89.5%,死亡时间7秒10.车祸:致死率78.5%,死亡时间20.5秒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Nawapol Thamrongrattanarit)用小清新口吻讨论死亡的时候,难免陷入了炮制心灵鸡汤的嫌疑。
这部有关死亡话题的作品更像六支商业广告片。
第一个女生聚会的故事像是高级酒店广告,绝症妻子与遇上空难丈夫的一段像人寿保险广告,男生遭受女生拒绝后跳楼的一段则像是防止自杀心理辅导宣传片。
这并非一部情节完整的虚构剧情片,而是由六个真实死亡案件改编而成的拼贴实验之作。
六个故事之间并没有实质联系,全依赖对小孩与百岁老人的采访纪录片段穿插衔接。
导演的出发点与用意具有高度的原创性,拍摄人在意外死亡前这个特定环境中的短暂故事,以及死亡给旁人带来的影响。
然而,受篇幅所限制,剧本无法以戏剧性转折为重点,人物及其关系的刻画并不能迅速堆积起足以引起共鸣的渲染力,最多是抒发一下“世事无常用心过好每一天”这种浅显老套的价值观。
拍得最有电影感的只有从美国归来的姐姐探望弟弟,以及女模特在女星遭遇意外后取代其工作的两段。
前者的摄影用光很迷人,后者用长镜头显示女模特脸部表情的复杂变化,也是一绝。
这回导演依然在表现形式上施展创新:方形画幅、柔光滤镜、左上角时而出现的死亡人数标记。
不过这类小花招似乎除了淡化死亡话题的沉重意味之外,没能留下更多发人深省的时刻。
什么是死亡?
——消失?
安息?
……我觉得死亡对于我来说,好像就是去了另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吧。
感觉自己还是对这个世界偶尔会有点消极吧,虽然有爱我的家人,有好朋友,也有一些美好的事情……但是,有时候还是觉得死亡仿佛更是一种解脱(有时候发现自己真的有点厌世)。
但是,死亡可能对我来说没什么了,可是,这往往会给我们身边的人带来无尽的痛苦与折磨。
或许,你只是一死了之了,但是,家人、朋友可能一生都会处在阴霾之中,无法走出。
你会想知道你哪一天死亡吗?
——总是很矛盾,一边想知道,觉得这样自己可以就能做好万全的准备了,觉得这样就能计划好每一天了……一边又害怕那一天的到来,内心深处好像很畏惧这个词,平日里也很害怕提到这个词,可能就是受到身边长辈的影响吧。
其实,仔细想想,死亡好像并不是一个可怕的话题,因为该来的总会来,它不会因为你的畏惧就不会到来。
死亡总是发生在一瞬间,很多人都不会知道明天和死亡哪一个会先到来,所以,还是过好今天,活在当下吧。
小时候觉得大人很厉害,他们可以看到我看不到的未来。
比如他们常说,“等你长大了就……”、“以后你就……”,他们那么肯定我一定能长大、会有以后,所以我就安静地期盼着长大的那一天,每过一个生日,每毕一次业,或者每当表现得“成熟”以出乎他们的意料时,他们就会说“果然长大了”。
因为他们相信,事实也证明了这种“期待会实现”的时间上的因果。
于是我经历了从半信半疑中逐渐安心,渐渐地过渡到现在被朋友评价“你是靠希望活着的”。
我觉得不顺耳,而纠正他“我承认,确实更看重未来”。
“睡一觉就好了”、“希望常在”算是我信奉的也会安慰别人的口头禅,新的一天,新的开始,一切不晚,甚至下一秒,一念之间,就可以决定重新开始。
对于我这样的一个人,看到片名的第一反应是极不舒服的,这不等同于——没有明天?
猜就知道是个压抑的片儿,有点无奈,于是我特意用大白天的早上来看,想着看完后还能留着个大半天中和一下。
犹犹豫豫做了好些心理准备,果不其然,内心里还是像撞钟一样,重重地被击了一下,久久能听到响声。
唉,这就是我不愿意面对的事实啊。
不愿意面对死亡,是因为知道它过于沉重,是我这条小命不可承受的重。
因为是必然啊。
对待未知,可以是勇敢的,但这不等于不害怕。
有些人真的很厉害,比如我闺蜜,可以在十几岁时就开始畅想描绘3年后,5年后,10年后,20年后,……一直到80年后我们会有的状态。
而我在十几岁时却觉得自己只能活到20出头。
我们都有坚信的依据,比如我的是“被狗咬出血但没打针,狂犬病潜伏期长达20年”。
所幸,现在安然活到24岁,但我依然重视健康。
事实是死亡的可能性一直都在,内心里我就是这样认同的。
比起平常,我本就更注意留心无常。
骨子里就是深信,没准就在哪一天就意外死去了,还特别地坦然理性,赤条条来去不牵挂。
一时会混乱,但世界会照常。
大家都有独立的一面,并不是谁不在了,日子就过不了。
这份对生命易逝的认识和悲凉好像很小时候就体会到了,所以也很早理解到大人们的善意,其实他们也不知道未来,但他们表现得很决绝,让我相信。
所以啊,是真的缺乏对“明天”的信心,虚假的“希望”才显得如此重要啊。
这部电影,是把我原本对无常的敬畏这一面又放大了。
而生活中,我是习惯表达多些对立面,比如“还有明天呀”这样的话来补偿、强化、中和这一面的。
人有时候就是会这样反向表达。
“不可与夏虫语冰”,我是觉得体内住了一只夏虫的灵魂吧。
这样也好,活多一天就有保底的一日份开心。
“年轻人,做事不要犹豫!
”来自一位没想到自己能活到103岁的长者的忠告。
“我也是这样想的!
”来自一位没想到自己能活到24岁的青年的回应。
如果电影真的能延长人类三倍生命,那么他们将剥夺我们观看电影的权力,独享生命的漫长。
庆幸的是,这种假设并不成立。
事实上,电影里死的人比战争还要多,在它看来“杀死”一个人是那么的平常。
为了拉近我们与死亡的距离,电影不断的用它独有的影像特质展现着时间本体与个体生命的相遇,让跳脱出他人时间维度的我们围观时间轴上的生命尽头,同时复杂的情绪也随之渗出,“迫使”我们平静的接受死亡以及背后模糊的哲学含义。
海报泰国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的《死于明日》就是这样一部极具个人风格,关于死亡却生机丛生的文艺片。
影片综合生活哲理、科学数据、新闻广播、照片、家庭采访等多种信息媒介,对死亡新闻文稿和个人回忆录进行了电影文本的虚构重建,细腻的呈现出了人们生前一天的生活状态。
同样讨论生死,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轻盈的避开了前辈阿彼察邦热带雨林的神秘与晦涩,把视角拉回了现代城市,清新的画面化解了惯常谈及生死时难以避免的凝重,平静如水的生活日常淡化了死亡的未知恐惧与悲悯情绪,人们怎么去理解和接受死亡,或许能在片中找到些端倪。
全片由7段老中青“虚构生前”的短片组成,用总角孩童与期颐老人的视频采访串联,这不仅覆盖了全年龄段,也构成了文本上对死亡认知的“两极调度”。
一、四个信星座的女生毕业典礼前夜,四个女生在酒店房间里小聚庆祝。
她们谈论星座,说着未来,啤酒喝完,由星座决定谁去楼下买啤酒,结果去买啤酒的那个被撞身亡。
到底谁死了影片并没有交代。
是想去美国的?
是想结婚成家的?
是想开潮牌店的?
还是想去基辅的?
清晨服务员来打扫房间,聚会的快乐时光已凝固,未来对四个女生中的一个已不再重要。
二、死在交易所的商人交易所里一个商人在睡梦中安静的死去,五个小时后才被发现。
这是本片最短且最不安的死亡场景,没有情节没有对白,只是一个人歪着头瘫坐在椅子上。
世界还在运转,大盘的数字在不停变动,而一个人的时间已经用完。
他梦里发生了什么?
是美梦还是恶梦?
心脏骤停是因为股票暴跌还是暴涨?
或许那真是商人睡觉的画面,但随着五个小时过后所有已不再重要。
三、回家拍照片的姐姐在美国生活的姐姐突然飞回泰国老家,不停的拍照留念,骑着弟弟的摩托车外出时被倒塌的重物砸死,那一刻她正在给一只小狗拍照。
可以说本段落是导演《36》的翻版,怀念家乡和家人的姐姐,在家乡死去不正好是命运的安排,随她“心愿”吗?
那些不明所以的照片,是她生命的定格,留给家人的礼物……四、比她先死的丈夫身患重病等待心脏移植一直未果的妻子,每天与死亡交汇,丈夫要去美国出差几天。
一如往常,她给丈夫修剪指甲,叮嘱他。
每次家人的短暂分离,表面平静的她都会当做一场生死离别,毕竟心脏病随时复发的她会随时离世。
结果健康的丈夫飞机失事死去,她的心脏移植成功活了下来,生死无偿世事无偿。
短片最后,在座椅上睡醒的妻子失声痛哭,前面长镜头记录的内容居然产生了多义性,那场景究竟是丈夫出差前她的留恋不舍?
还是丈夫已经离世,怀念丈夫的她梦回丈夫生前日常?
重要的是丈夫已死,她已重生,生活还要继续下去。
五、享受“死亡幸运”的女星新闻报道,一位女星(品牌代言人正选)因救人而遭遇车祸生命垂危,另一位女星(品牌代言人备选)在拍摄间隙安静的吃着东西,听着别人谈论重伤女星,吃着吃着,流出了泪哭花了妆。
最终因正选女星的死,厂商选择了她,那一刻转悲为“喜”的她去给家人打电话。
这个长镜头,记录了一段极其出色的表演,景框慢慢前推,从片场背景到女星特写,不断放大女星的脸部。
女星脑子里在不断的处理着周遭关于车祸女星的信息,不断的利用情绪管理抑制着面部真实表情,还是稍稍失败了,之后开始处理即将得到代言的信息,又而转入另一种情绪的表演。
两个女星到底是竞争对手还是圈中好朋?
这是对死亡的真情流露还是表演?
还有得到代言的欣喜和死亡情绪的碰撞,都在这段短片中展现了出来,可以说这就是死亡对另一个人工作上暂时的意义。
六、被情所困的男生得不到女生、生活认可的男生轻生跳楼留下遗言,在不知男生即将自杀的情况下,拒绝他的女生与邻居杂七杂八的谈论着男生。
坠楼致死率93.4%,死亡时间4.56秒,不知道为什么男生选择了排名第7的自杀方法,就像女生一个讨厌中式火锅,一个讨厌泰式一样。
七、喜欢安静的音乐家午后家中,清风徐徐,女儿给音乐家做着头部按摩,他安静的睡去平静的死去,生前没有工作打扰,还有女儿陪伴,这或许是他最美好的一天。
在稚嫩与老弱的问答中,镜头安静的洞悉着人们的死之前生,记录了生命置于时间之中的本质,那些不同画幅的静谧的私人的日常影像,一旦点缀上了死亡,标记出了生死的界限,情感体验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朴素禅意,所谓“浮生一日,蜉蝣一世”,而在看蜉蝣的我们又是谁的蜉蝣?
据说世界上每秒钟会死2个人,而《死于明日》定格在了70 分21秒,观影过程中已有8442个人先后离世,他们有的想去美国,有的离开美国,有的欢快无比,有的愁云惨淡,有的生死离别,有的涅槃重生……幸运的是你读完了这篇文字,不幸的是我们离死亡又近了一步。
Ps:我并不是忽略了每段短片中出现的花,只是生命赋予我不懂花语。
即将毕业的女孩意外车祸离世,通宵一夜的酒店房间打扫后还会有新的人住进来证券所里有人猝死了,周围没人注意到他,屏幕上的数字依然不受影响地无情变动着世界的一端飓风带走了无数人的生命,另一端只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一天著名影星突然横死,接替她工作的人既难过又庆幸,内心的天平来回摇摆,刚流完泪,在镜头前还是得展现最灿烂的微笑。
亲近的姐姐死了,留下弟弟一人继续过以前孤独的生活,天台阳光还是那么灿烂,晾着的衣服还没干,他心里会不会后悔那天没直接带她去那家她想吃的餐厅?患病的女人和她的丈夫一边互相照顾,一边讨论着身后事,无比平静女孩从被前男友纠缠中摆脱,男孩从他自己的生命中解脱一个平凡的午后,老音乐家在家中睡午觉,梦中就这么与世长辞。
导演并没有直接拍“死亡”瞬间,只是先知会了观众结果,然后运用了很多长镜头,客观冷静地将死亡的前后拍给观众看,没有情绪的大起大落,只是有一点克制与压抑,告诉我们死亡只不过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意外了——无法预料,但却事先知道的结局。
电影开头的小女孩,为这逃不过的命运而嚎啕大哭;电影结尾的104岁老人,看清了命运后等待它的到来。
那些你曾以为无比沉重的东西,时间总会冲淡它。
死亡,好像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禁忌话题。
就算知道每天都会有人死亡,却没有人敢真正直面它。
除了最近新闻中出现的这位老人。
他是台湾著名体育主播傅达仁,由于晚年罹患胰腺癌,痛苦不堪,最终于2018年6月7日在瑞士选择安乐死。
而傅达仁死亡前的最后画面也在近日被曝光,视频中,他的家人围聚在他的身边,为他唱了最后一首歌。
老人则在中间优雅的坐着,喝药前,还微笑着说了一句“再见”。
喝完后没多久就倒在了儿子的怀里逝去。
他或许是不幸的,病痛让他在晚年深受折磨,但在我看来,他又是何其幸运,手握“死亡之水”时或许是他得病后最为放松的时刻,因为他深知喝下这杯水后他将面对的会是什么,而不是一种不是何时会死亡的恐惧。
可很多人却并没有这么幸运。
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天,可能只是和无数个这天一样的平平常常的一天。
或许还在跟朋友聚会,或许才刚和家人团圆,没有一丝征兆也丝毫无法预料,就这么走到了尽头。
听着是不是无比残忍又伤感?
有这么一部电影,讲的就是死亡的前一天。
不是为了赚足我们的眼泪故意渲染的无比悲情的剧情片,也不是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会怎样的科幻片,而是一部只有70分钟的记录片。
而它记录的既不是那些已经知道自己要死的人,也不是那些已经做好准备去面对死神的人,而是那些像我们一样最普通的人,那些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死神所盯上的人,那么他们在死亡的前一天,到底在做些什么?
接下来我就来讲三个小故事。
未熬过毕业的女孩2017年5月23日,毕业,前夜,四个女孩的狂欢夜。
也许是第二天就要毕业开启全新的生活,四个女孩显得异常的兴奋。
喝酒,聊天。
酒一瓶接着一瓶的喝,话题也一个接着一个的聊。
不知不觉到了半夜,一个女孩突然拿起一本星座书,开始看朋友们的命运。
女孩就是女孩,星座永远是大家不相信又最想了解的东西。
按照星座书上的预测,这四位女孩一个会出国留学,一个会成功的投资一点小生意,就是可能会有人偷走财富,一个会生小孩。
但当星座书传到第四个女孩手上时,她说她不相信,上面说的感情顺利,一点都不准,我刚刚跟男朋友吵架啊。
“我们重写吧”,说完就开始在杂志上帮自己和姐妹改写人生。
21岁,是最乐于幻想的年纪,酒过三巡,四个女孩开始畅想自己的将来。
有人想移居美国,永远不回来;有人去巴黎,进军时尚圈;也有人的梦想很简单,就是有个温馨的小家,每天能和喜欢的人一起吃晚饭足以。
不知不觉,聊到了半夜两点多,反正6点就要去参加毕业典礼,那不如就接着喝酒吧。
一翻冰柜,酒已经被喝完了,可惜还没尽兴。
姐妹们又想喝酒,又互相推脱,那么最后到底选谁下去买啤酒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看看星座,看谁该下楼买啤酒了。
这位幸运的女孩就是......
画面黑屏。
再亮时就是一个无比长的镜头,保洁阿姨在打扫这一片狼藉,前一天还是欢声笑语的酒店,第二天竟是一片死寂。
而结果最开始就已经说过了。
这位天选的“幸运女孩”最终变成了“最不幸”的女孩。
改得了星座书上的命运却改不了自己这一生的命运。
永远吃不上炸生蚝的安安回家了。
她在纽约生活了8年,8年来没有回过家,也没有回过弟弟的信息。
这次她辞了职,回到泰国,第一件事就是想给弟弟拍张照片。
姐姐说,1,2,3,笑。
“我不想拍照,也不想笑”。
但就算弟弟一直说着不想,却还是配合的站在镜头前,微微抿了抿嘴。
不过,敏感的弟弟从一开始就觉察出姐姐这次突然回来不对劲,可怎么问她就是不说,只是淡淡的回了句,没什么,想家了。
一直不联系的老姐突然回泰国,没有理由怎么可能。
可无论弟弟怎么问,姐姐就是不告诉他缘由,只是说,“小时候的那家老店还在吗,我们今天去吃生蚝吧”。
弟弟拒绝了,“今天要下雨,人又多,我们后天再去,你急什么,又不是后天就走了。
”谁能想到,这一句无心之话,竟变成了真。
第二天,姐姐骑着弟弟的摩托车去外面遛遛,没想到,被突然倒下的电线杆砸死。
最后,只留下了一张照片。
安直到离开,都没有吃上那心心念念的生蚝,弟弟也再也不会知晓姐姐到底是为何回家。
如果说前两个故事意外性太大,那么这第三个则告诉我们,人拗不过天。
“没有你,我可怎么活?
”这是一对夫妻。
妻子身患重病,一直插着管子,只有找到一颗合适的心脏才有机会活着。
只可惜,希望太渺茫了。
意外事故发生很多时,医院都没有通知她有鲜活的心脏可以替换,愿意把心脏给一个陌生人的人太少了,而她很有可能撑不到新年。
妻子其实不担心死亡,她总说:死亡很正常,我肯定比你早死。
唯一担心的就是失去了她,丈夫该如何生活?
丈夫也总是说:没有你,我可怎么活啊。
没有人为他收拾行李,没有人提醒他驾照需要定时更新,也没有人为他修剪指甲。
只可惜,世事难料。
要去美国出差一周的丈夫的航班,竟然出了事故,连尸体都找不到。
原以为一定会死在丈夫前面的妻子,独自一人被留在了人间。
看完这三个故事,你们的感受是什么?
怅然若失还是平静的有些可怕?
几个主角,几段故事,几个固定的机位,几个长达几分钟的长镜头,还有时不时来一下的黑屏,组成了这个只有70分钟的记录片。
在这个电影中,“死亡”不是歇斯底里,不是痛哭流涕,甚至连一个尸体的镜头都没有出现。
只是一个个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事情。
你也永远预测不到什么时候你会因为竞争对手的死去而上位。
本片导演纳瓦彭,被称为“泰国版毕赣”。
他所擅长的就是用真实来表达哲学,而这部记录片则是他第一次独立筹资拍的电影。
意在向我们展示这对于我们来说其实从不遥远的事情。
就像影片中间所说: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死,每天172800人,每小时7200人,每分钟120人,每秒2人。
而影片表现时间流逝的方式,也十分特别:滴答滴答的秒表声和左上角那不断变化的计时器加死亡人数。
最后,70分21秒,死去的人数8442,结束。
你永远也不会知道,明日和意外,谁会先到来。
蜉蝣一世生如梦,不过昙花一现,而在看蜉蝣的我们又是谁的蜉蝣?
所以,请不要再纠结死亡到底是好是坏,重点是在你死之前,你的人生是好是坏?
而现在,你,离死亡又近了一步,快去抱抱你最亲的人吧。
依旧3.5颗星谁知道下一秒,下一刻,下一天会发生什么,在我写这些话的时候,已经有超过20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离开了。
即便我知道死亡并不痛苦,因为它只是一瞬间的事,但我依然惧怕死亡,for no reasons。
nawapol的影像风格真的十分令人愉悦,即便是在如此沉重的一个话题下面,青柠一般的色调让人在沉重之中唤出一丝释然,人生来就是向死亡走去,什么时候我真的能接受这个事实了,什么时候我就真的不再惧怕。
向学生习作,不喜欢
想要把死亡变为日常?清新的力量是不够的。
竟然忘记两星期前看的时候,感慨系之的点和片段是什么了。关于死亡的讨论在死前一直都在,恐惧空虚疑惑都那么实在,即使你是不谙世事的小孩;释怀和看淡就可能只是一晃神,即使你是历经沧桑的老人。但是但是,对于那种平时扑向工作或理想忽视爱人亲人,知道死期将至而突然对亲爱的人表现出暖意和拼命想回味往日时光的人,是可鄙可弃的——太自私了,连快死了的时候都同一副德性。
形式上比较新,不像是电影,更像是大数据的影像化,将伪纪录片与短片集式叙事结构结合起来,用“伪纪录片”的形式想象主角们最后的时光,引发关于死亡的思考。很多时候,死亡是随机的,但更多的是关于生命中重要而美好的时刻,和它们转瞬即逝的本质。
散文实验电影,淡雅静谧,结构完整。。有时是若有若无的钢琴配乐,有时是完全的寂静无声。六个小故事的拼接,相同的是突如其来的死亡。对老人、小孩的采访,照片、文件和新闻片段穿插其中。。生命无常,死于明日。
实验而不深刻,致敬生命。
SIFF21 前两天跟朋友在iapm见面,朋友说前些天有个男的从楼上跳下来,砸死了一个女孩子。这部片子讲的大概就是这么些事。能够把自己细碎的想法记录下来还蛮让人羡慕,就是表现方式多少有点自恋。
温柔而轻盈,觉得没有什么是不好的,没有什么是不可承受的,目前再难以负荷的事物都变得不再面目可憎。有一处细节特别感人,全片的唯一的配乐里将德彪西的《月光》的每一节都变动了一些,好像在说生命里会存在失恋、意外、生意失败、不治之症,但是生命并不会因为这些不美好而戛然而止,月光不再是月光的时候,夜色就不会再温柔吗?后座的小女孩、试图改写命运的女孩的那种不甘心;吸氧的女病人簌簌落下的泪滴,浸润着多少眷恋以及不舍,是多么迷人啊!还未来得及参加的毕业典礼、没有吃到的烤生蚝、没有接的那通电话、不可以流泪的场合,在一个固定的机位里,生于死的界限,显得沉静而汹涌,像看到了十几普通人的死而构成的海。
我们还有那么多事情来不及做,吃那家小店的炸生蚝、剪短脚趾甲、参加毕业典礼,可生命的倒计时码在头顶已濒临尾声。少年对死亡充满好奇,老人对生存满是疲惫,女明星对死亡情绪复杂,音乐家对生存无波无澜。第一次听说有死亡这回事,孩子哇哇大哭,抗议生命犯规。吹灭104根蜡烛,这人生还得走下去啊。
努力拍得与众不同但其实很无聊
轻盈。
像静静翻完一本摄影集,非常轻盈,非常美,又有很多空白的地方,能够把一些自己填进去#siff21
好爱剪指甲那一段。
这也能算电影吗?啊,我的眼睛
诚如村上所言:“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亡是日常的一部分,当观众以提前知晓结局的方式回溯生的寻常,会感知到惋惜之外的惊栗——死亡如此突如其来,宛如呼吸般正常。从普通人对“死亡”的理解出发,撷取前一天的光景,我们既痛心又欣慰地看到他们曾如此饱满充实地活过,如此说来,死亡亦不足惧。第一场结尾清洁工安然收拾,天台姐弟对话,情人间对死后的安排,长镜哭戏,越拉越远的安静离世,每段都自带亮点,切入点与爆发点都很有力量。
毕业女孩那一段印象深 也喜欢女演员的长镜头(妆也挺喜欢)
敬畏生命 可这样的记录形式是否不太必要?
主旨和表达手法都算不上新颖,几乎没有剧情可言,对于没有经历过死亡或这一主题的狂热分子来说可能会有魅力。让我在电影院看这个我真的会睡着,要不然就是在生气我怎么还没睡着。
普通的死亡题材纪录片
形式非常创新 风格极独新颖 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