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有力的影片,大概是17年过年后回上海,只抢到了一张站票。
旅途中看到一个男的一条腿跪在凳子上,也是站票,我以为他站累了才这么跪着,结果发现他对着座位上的女生做奇怪动作,用下半身去蹭女生,一开始我以为是火车晃动,观察一会发现不对劲,那男的居然石更顶对方,女生可能胆小一直不敢出声,只能往里缩,这时候缩出一点位置,那男的就开始坐下去,用手在背后摸那女生屁股。
火车上人很多,我相信不止我一人看到了。
确定是猥亵,TM我当时就火了,我挤过去对那男的说:“你起来,我要坐一下!
” 那猥琐男望着我:“..我要坐的啊” 我说:“你再不起来我打你了!
”,然后他就灰溜溜站到一边去了。
本来这件事我都没怎么跟人提,但是看了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和《车四十四》,感觉有宣扬一下正气和正义的必要,女生遇到猥亵一定要勇敢反击,男人路见不平一声吼!
和谐社会不需要拔刀相助哈,那是金庸武侠小说里需要的侠义,《笑傲江湖》里令狐冲拔刀相助向问天亦或是《侠客行》里黑白双剑石清闵柔夫妇,都有侠义精神,希望我们不要再做鲁迅笔下的冷漠的围观者。
我们这个社会从来不缺冷漠的看客,缺的是出手相助侠义。
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电影,所以它在艺术表达上做到了极尽平实和简练,用一格格饱含信息量的影像画面和精准又简洁的剪辑组合成一部耐人思考和反省性质的故事。
在整体效果的呈现上,电影已经充分并以极佳的方式向观众传达他所想要表达的东西,而这些都是通过一些看似漫不经心实为画龙点睛的镜头所表现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本片作者在整合整个故事素材和讲故事的能力都是足见功力的。
这是一部强调人们冷漠社会现实和道德反思的短片,所以既然想用一部短片的有限长度来表现一个深厚主题的话,那就需要一个平稳的风格中生发张力,这就也使影片初看起来,是比较朴实无华的,用的是一个普通摄像机的画质,在剪辑上也没有用任何转场特效,以简单的切为主,在光的处理与景的布置上又像是一部纪录片所给人的生活感,关于景别又不是特别跳跃,又不足以给人以很强的观赏欲望,极简的配乐明快,又不会给然太大的兴趣,在摄影角度上也以平实为主,但就在这些所有看似最普通的表现手法上,却使厚重的故事用最大化的真实感凸现出来,在观影的整个过程中,在十一分钟的时间里我们忽略了所有的导演痕迹与技巧,将着眼点全部放在叙事和人们在困境当中所面临的选择上,这是本片成功的最大优势。
从刚开始导演就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最普通平淡沉闷的公车场景,用了一个简单的固定镜头就把气氛表现得很充分,再接着表现了一个青年在路上等车,镜头快摇过车,再上车,接着是青年与女司机的对话,车继续向前平稳行驶,在真实的冲突矛盾到来之前,这一串平淡的镜头连续反而没有给人无聊之感,是因为这一连串镜头都用得极为干净利落,每个镜头都饱含着一定的信息量,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连续变换也特别干脆,中间不掺杂无用的废镜头,在这一连串镜头我们看到:1.青年上车后,整个车上的气氛的转变,如果说车上原本所有的乘客都算是一层静止的背景的话,那么这个青年上车的一刹那,就立刻让人感受到故事的节奏的突变,一个有“生命”的人上场,故事也即将从这里开始。
2.另外揭示了女司机的人物性格,让观众将视点聚焦在这个女司机身上,表层上,导演给这个人物设计上一个大红色的外套,也是一种凸显的作用,再者青年上车注意她之前照片与现在的对比也在点明女司机这个人物。
接着我们面临故事真正冲突的开始:两个劫匪的出现。
其实这两个劫匪出现的效果一下子打破了先前故事的平淡、沉闷之感,这一份平衡完全被立刻打破,但这个劫匪不但劫了整个车上的钱,最后也看中了女司机的相貌,实施强奸。
在女司机被打昏拖出去之后,就紧接着一个青年的特写镜头:他的反应是对车内所有人的“无反应”感到惊讶,接着号召救人未果之后,自己独自出去,准备救回那名女司机,但不仅自己没能救成,反被狠狠地挨了一刀。
接着就是全片个人是一个最好的镜头,也是全片赤裸裸点题的镜头,就是以车外的大远景视角,从远距离用长镜头表现劫匪奸污女司机的全过程以及不远处被刀拉上的青年动弹不得的场景。
我之前有疑问:为什么这个镜头不靠在事发地点跟前,用近距离去拍,不是更能体现劫匪的残忍和暴行吗?
同时,为什么这里要处理成一个长镜头,中间冗长,没有镜头变换?
我个人的思考是,这个镜头旨在以一个冷漠的看客心态来表现整个悲剧的发生过程,这就是影片所要表达的核心重点。
其实这个镜头的眼光是平静的,但是又是极端冷漠的,这个镜头的整个过程就是这群看客慢慢丧失良心的过程。
我的另一个思考是,如果这个镜头处理成一群看客在窗前的过肩镜头会不会更好?
不是会更加突显这群看客的冷漠感吗?
但其实这也不是最佳的处理方式,重要的是,我们在看电影,主体是观众,这个镜头设计的是一个标准的镜头,它不仅是看客的主观镜头,另外也成为了观者的主观镜头,作者的目的是在这个镜头面前,让所有观众都去感受这群悲哀的看客心态。
引起我们观者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单单指向一群车内的人。
再之后,影片留下一个巨大的悬念,就是女司机最后为什么要把唯一去救她的那位青年赶下车?
原来是女司机决定要用死亡报复这些冷漠的看客,而让青年下车是对他的善良做出的一种回报和补偿。
在短片的后半段有三个镜头让我难忘:1.在表现女司机和青年陆续狼狈上车的时候,用的是“过车镜头”,同样是车内人的视角。
2.在表现女司机做最后死亡抉择的时候,镜头对准一个冰冷只会机械摇晃脖子的狗。
3.在表现青年知道获救时,对那一瞬间笑的定格特写。
其实在常人眼里这最后的反应应该是一种莫名的悲哀或者有所觉悟,但事实来讲如果是这种常规设计势必会导致结局的平庸化,对这个笑得特写仅因为它是人物潜意识的第一反应,因为它真实。
这同时又是一种得益的获救姿态,这是当代中国小人物的心理特征,这样就把全片故事映射到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本身,有了更加深刻的写实感。
这是我个人对这部短片的粗浅理解,其实对于短片这一形式来说,一般都以风格化和精巧情节取胜,而本片却跳出这一定势窠臼,实实在在地讲了一个纪实性的反思题材,同时又不乏精彩和引人深思之处,它用了一个十一分钟的长度创造了让人难忘的精彩。
男青年在得知女司机行动真相后,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后,才又流露出一丝笑。
我总感觉他的笑里更多的是一份自喜。
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这笑很怪,跟他的行为所折射出来的人性光芒很不协调,似乎他也是在庆幸,庆幸自己成为了那个可以说侥幸活下来的人,庆幸自己在一念之间还是做出了让自己最终活命的决定,但这让人觉得很不舒服,毕竟男青年在全片里是作为唯一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形象出现的。
但是又看了一遍,才顿觉只有一笑才是合情合理的。
男青年是个很平凡的人,他有对生的渴望,他也会因为女司机的美貌而搭讪她,他也会在女司机把他赶下车的时候,不顾女司机刚被强暴的伤痛而直言点破那残酷的真相,他没有责任照顾他人的感受,他却有理由为自己的“幸存”而窃喜。
这原本就是小人物的心态,面对生死的考验,面对陌生人生命的悲喜,我们最先考虑的必定是自己,在这一笑之后,有理由相信男青年是会难受的,会为女司机的遭遇而痛苦。
但是自己的生命,是我们所本能想到的第一件事,绝不会有例外。
所以这个结尾,我妄自猜想导演的意图,是否是想突出男青年的平凡?
想展示出普通人在对自己生命珍惜的基础上,也可以有所作为,也可以迈出那善的一步?
之前看到不知道哪里有影评说结尾是最黑暗的一笔,是人性的嘲笑(?
)实在不敢苟同。
当听到一个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惊天噩耗的时候,一个普通人会有这么深入的思考?
他怕是只会先想到自己的处境而余惊未了。
最后一幕,必有深意,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是想得过分黑暗,难受了自己实在无益。
让人接受到积极的信息才是每个制片人员最想做到的吧。
车四十四视听语言分析 色彩: 影片开始颜色基调是灰黄色的 唯一的鲜艳是女司机身上鲜红色的外套。
开头的苍白天空灰黄色土地 公交车上的乘客死气沉沉,而女司机却穿着红色的外套。
刺激了观众的视觉神经与环境格格不入的一抹红色像是预示着女司机不同寻常的命运。
红色又代表暴力和血液,为影片结尾女司机把除了好心人以外的所有冷眼旁观的乘客送上死路埋下伏笔。
当好心的瘦子被女司机赶下车一段空灵诡异的音乐响起,天空的颜色和周围环境慢慢变成暖色调与之前苍凉灰暗的基调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观众更深一步的思考。
使用的自然光拍摄与其说一部剧情短片更像是一个具有真实性的纪录片 镜头:影片并没有复杂的转场、使用的也是平实的拍摄手法、景别也多近景和特写。
是开头的大远景拍摄了一辆公交车行驶在荒芜一人杂草丛生的土地上,在画面下方的44路公交车显得渺小又显眼。
预示着这辆车上将有事情发生。
当劫匪上车时 导演采用了仰拍角度的摇镜头,拍摄劫匪给人一种畏惧感。
而后又以劫匪的视角展现了车子上乘客慌乱过后的麻木与懦弱 。
懦弱无能的表现同样为他们悲惨结局写下伏笔。
之后又来了两个仰拍劫匪的镜头把老弱病残和凶残猥琐的劫匪框一起形成鲜明对比讽刺了劫匪毫无人性。
女司机被劫匪拖出去被强奸、瘦子为了救人被劫匪打伤倒地不起的镜头也采用车厢内乘客的视角拍摄,更加体现了人性冷漠自私。
短篇中大量特写镜头把这些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展现的淋漓尽致:劫匪的猥琐 、女司机的委屈无助到愤怒、乘客的胆小怕事与冷漠、好心瘦子的气愤义无反顾和释怀。
部分人物剧情:影片背景是相当于荒芜的“无人区”,在环境以及男主的“已经等了两个多小时”的台词中也能体现。
在这种“无人区”人们更加会暴露自私、胆小、怕事、凶狠、贪婪的人性。
当劫匪上车女司机在看到有人不愿意给钱也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劝乘客给钱,也体现了女司机的弱小和软弱。
当女司机被拖下车时,反而是瘦小的男子下车试图反抗救了女司机。
可是车上还有一群看上去强壮的男人不为所动。
也是对比更加讽刺了在远离社会时,人所表现的胆小怕事自私冷漠。
司机被强暴后趴着方向盘上哭的时候抬头看了可爱的玩具小狗摆件向自己点着头,可能就在这时她充满愤怒、屈辱与报复的心被唤醒了一丝善良。
她把试图救他的瘦子赶下了车,之后启动汽车带领一车趋利避害、冷漠围观的旁观者驶向死亡。
好心瘦子在影片最后的一笑展现的是或许只是一个普通小人物的一下子懂得司机不让他上车的原因和劫后余生自然而然的体现。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笑每个人都有不同独特见解。
就像这部影片也有大家对人性不同的探讨。
這個故事很古老,流傳也很廣. 今天才知道有短片.可能很多人都遇到過這類事情,只是沒有這麼生猛和殘忍.我小時候也經常在車上看見兩三個人正大光明摸包,一大車人漠視,當然我也是其中之一.看那幾個小偷的架式,恐怕都跟那路公交車的司機和售票員相熟了.我也在深夜,只有幾個人的空車裡看見小偷失手被毆,不過也需要當事人的勇猛先.小時在家鄉的城市中心地帶的巴士上等車出發,突然一個人很貼近的坐在我旁邊,用刀抵在我腰間,問我要錢.因為坐著,他隔著褲子摸我的錢包不出,不知道跟他對話糾纏多久,他突然自己跑掉,原來是看見司機從駕駛位走下來.我馬上指著逃跑的他喊:勒仔兒搶劫. 車上稀少的幾個人也是漠視的看了一眼我這個小朋友...在另外一個城市的車上,一個手上纏滿繃帶的傢伙像對我下手,我直接面對他,他會意跑去後面找其他人下手,只是周圍的人都已警覺.如果我正面跟他衝突,不知道旁人是否也是冷漠...我一個朋友,曾經看見旁邊的扒手對別人下手,只是以碰的方式警告他,在同一秒,他居然也被扒手同夥以同樣的方式警告.
从初中就想过如果自己在车上会怎么做,一直想到现在。
第一选择的自然是救人,可是如果把这个念头停留在脑子里想一想呢?
如果自己开始权衡起利弊呢?
我还会救人吗?
会吗?
不会吗?
我想了想觉得还是会的,毕竟影片里的两个毛贼实在太水,包括手中的凶器(小水果刀的设计大概就是为了突出车内人的懦弱吧)可这并不能抚慰我的内心,那样的话行暴的人换成几个全副武装的流浪兵呢?
会吗?
不会吗?
我想倘若自己再冲动一些,不给自己思考的机会,拿命给良心交代,也不会留太多后悔的机会。
但万一我在第一秒真的犹豫了呢?
我还会这样做吗?
如果驾驶员是那个原本要来开车的大妈,而且凑巧她的人品并不怎样,白眼示客的话呢?
哎呀,当怂包的几率不知不觉增大了。
算来算去我发现自己和车上的人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拿天平比喻的话,一面是你要行动会遇到的风险,另一面是你的良心。
风险可以无止境,但我的良心,总有跟不上的时候。
深思这种问题总会让我自己不寒而栗。
5月20日,浙江温州鹿城区的一名出租车司机因“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原因是他漠视车内的另一名乘客当着他的面强暴一位15岁的少女。
暴徒在他车上对女子侵犯的过程中,他仅仅开始时劝了几句,之后便沉默着再无阻止,且按其要求绕道行驶足足开了30分钟。
这让人想到武仕贤2001年的小电影《车四十四》,(其实这个电影的故事我们是耳熟能详的,我就记得在几年前还在《读者》上看到过)。
四十四路巴士上开车的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司机,途中遇到劫匪,车上乘客被洗劫一空后,劫匪还把女司机拉下了车拖进草丛。
在此过程中,除了一个小伙子试图阻止带徒却被刺伤之外,全车乘客集体保持沉默……女司机走回车上后把小伙子赶了下去,女司机则开车冲下山谷,全车人无一生还。
电影里的那个小伙子其实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上车时看女司机漂亮,便赶忙搭讪,并在车厢内抽烟。
劫匪侵犯女司机时,他也是犹豫再三后才决定去试图阻止。
最后他得知正是自己的“找死”才恰好躲过了死亡时,他还忍不住庆幸地笑了一笑……电影的种种细节都似乎在告诉人们:这个小伙子并非完美的英雄人物,他只是一个良知未泯的凡人——至于车上的其他乘客呢?
他们大概不是凡人,而是更普遍、更常见的“沉默”的中国人。
以前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尚年轻,经过这许多年的所见所闻之后,我越来越相信这种事情是真可能发生于现实之中的。
前几年就在新闻上看到武汉的公交车上,几人暴打司机,全车二十多人无一阻止、也无一报警,只是集体沉默地看完司机挨打之后鱼贯下车;这一次看到的新闻终于轮到了司机对乘客沉默了,任由其被侵犯,既不阻止,更不报警……在几十年前鲁迅在文中里就愤怒地写下:“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多数中国人还是宁愿选择“在沉默中死亡”,顺便还把这种懦弱的沉默粉饰成“民族性的隐忍”。
所以,当龙应台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时,反倒被认为有些天真了。
马丁·路德·金曾说:“最大的悲哀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
”这种沉默是可怕的,甚至让人不禁产生疑问:“在这种沉默之下,好人还可以被看做好人吗?
”大概要更认可圣经里的话了:“就如经上所记,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
”(罗马书3:10)
这一笑,意味深长,我不认为男主角将它演绎出来了。
应该是一种苦涩、幸运、惋惜、悲哀和叹息的笑容,只可惜,确实太难演绎。
或许男主角的淡然一笑会比诡异的一笑要好。
整车人都去了地狱,如果有地狱的话,唯独将男主人公的良心留在这仍旧充斥着黑暗的社会里。
希望光明能撒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我来装下大尾巴狼:1.人是有动物属性的,自私和冷漠来自于自我保护的潜意识,不必过于苛责。
需要用人性之光激励、指引。
2.群体下个体自我意识和责任淡化。
如,纳粹下普通民众都会变成刽子手,如文革中人人都信反智宣传。
需要培养独立之精神。
3.路人皆不上网,网民皆不上路。
其实网民和路人都是一群人,把网上只会骂人充高尚的网民放在公交车上大多也是一个样。
4.独自等待挺好看。
想起那些看客的表情 想象他们的心理状态 我感觉心里在发抖且不说其它人性大分析 只说炎炎夏天的公车性骚扰 冷漠的人们 没有人会多看多说一句话 只有你一个人在反击和抗拒着 就跟上演一个独角闹剧一样 呵 那一刻真令人想哭 手和脚都在发抖 那么的无力 那么的厌恶于是突然就想到这部片子 最后她让一车人同归于尽 也没有什么不可理喻的 因为那感觉真的是绝望 悲观到无法言喻。
车上那些隔着玻璃的眼睛是这么眼熟,因为真实,所以才更加难过。人性的软弱。
故事写得更叫人冷汗。拍的,只能说勉强讲清楚了这个故事。演技?大学生一样。
和刚才的《八月十五》对比了一下,两个短片取材与同一题材,但因本片珠玉在前后者则大多被鄙夷为抄袭,但是个人觉得两片各有所长,故事中间和结果的刻画《八月十五》要略胜于此片。
太学生作业了,需要表演来救,但是表演又救不了,就变成这个奇怪样子。
要说多精彩?没有...各种地摊文里面的故事不过,结合最近的“重庆万州公交车”再看,感触颇多
可能最近看到的优秀短片很多,这部真的不算特别出色的,但放在本世纪初的中国,还算不错了,龚蓓苾夫妇好像至此之后就执着于独立影片,还是精神可嘉值得称赞的
小时候看过这个故事。拍得太粗糙了。
伍仕贤赖以成名的短片,虽然故事早就知道了。男主角最后定格的微笑是关键。
对早已让大众流传熟悉得似曾相识的故事,作了最基础的影像还原。反而让人失去了阅读文本时那种震撼与冷酷感...从这角度出发,我作为观众,很不受落。倘若有将事件重构的勇气,或许会更具观赏性
原来和《独自等待》是同一导演。拍的差了点。
3.5片子不错,如果我是01年的时候看的话,只是现在是12年
受辱的是司机,这点比起后来那个二十分钟的翻拍版更合理,实质是某种类似俄摩拉城的理念演绎,如果只有一位善人,你是否要灭这座城?
个人感觉节奏有问题,抢劫和强奸的事件发生得过于平静;而且漏了些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镜头;有人说这片子过于真实,可我却觉得真实的人群应该会有更多不一样的反应,而不是如此单一,正因为群众的表现过于千篇一律,反而让我感觉不真实;说实话,对于故事的结尾,除了那个笑,我就想到将要发生事故了。
在18年后,故事的真实性再一次得到了验证。
好故事,怎么演成这样的,最后那个笑,有别的意味?
搞笑?
狗血到从中间就能猜到后面的剧情,人物的表现不合情理。
这个司机何止是被乘客打几下,所以理解她最后的选择…那时候,只剩下人的本性。
伍仕贤你多拍拍这样的片子多好··
高中时候看过一遍,那时候没字幕,原来最后一句是“都没气儿了”,直接变成两个不一样的故事了。还是喜欢女司机反而去怨恨男主。将对施暴者的恨转移到看到自己丑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