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立春》,只是看法跟一些评论不同。
故事里几个热爱艺术的青年,最终被生活压断了最后一根希望稻草,向红尘滚滚低下了头。
什么时候开始,艺术成了装裱个体与众不同的护身符了?
好像,搞艺术的就应该卓尔不群,如果无法成功获得名利和世俗的认可,那热爱艺术就成了失败,《立春》被看成一群追求艺术失败者经历的故事。
对此我难以认同。
艺术家赢得名利双收,什么时候开始,成了后来者的励志铭了!
或许正是因为有如此理解的约定俗成,才导致无数悲剧。
艺术是为那些真心的喜爱和欢悦而准备的上帝的礼物。
我不觉得,巴黎歌剧院的歌声跟乡下剪纸高低有别,更无法赞同,只有画作卖出动则千百万才是成功。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无数人因为自己喜欢艺术遭遇嘲讽,而觉得无法承受,进而放弃。
这恐怕不是真的热爱艺术,而只是因为“艺术”成了他们最后的尊严稻草。
看过一句话,说的是,去做你喜欢的事吧,就像不会成功一样。
成功被世俗,人生被规定追求成功,所谓困难被泛泛理解成“生命痛苦”“现实残酷”,但历史上从来不缺把痛苦化为创作动力的艺术家,这痛苦,来自不被理解、不被认可等等所谓现实残酷的剿杀。
都可以滋养创作。
而好莱坞和商业励志套路,让人们习惯认为,小人物经历痛苦成功的套路,这种糖果一样的逻辑,大多数时候没有培养出对艺术之美的爱,反助长了畸形的“艺术成功学逻辑”。
个人看来,《立春》讲述的不是艺术爱好者如何困顿,而是身为人的困顿,这里,艺术和家庭幸福、工作顺利一样,不过是人所追求的东西,而追求注定经历磨难。
人生的魅力,套用烂大街的词说,可以是“你永远不知道下个巧克力是什么味道”,也可以说是“无常”。
我更愿意说的是,追求那些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就像永不会成功一样。
人总得给自己的人生一点意义,这意义不是什么人规定或赐予的,是自己找到并热切拥抱的。
1、王彩玲在北京托人办户口,画面左侧出现熊猫盼盼宣传画。
此时当为1990年亚运会之前,即80年代与90年代之交。
季节:冬。
2、王彩玲迷惘地站在TAM附近,几个背枪的武警走过。
「事件」之后,TAMGC加强警备。
更远处城楼上方一只模糊的风筝缓缓摇曳。
3、王彩玲回家过年,电视里播春晚,赵忠祥、倪萍、杨澜主持。
这三人一起主持的春晚只有1992年一届,顾长卫在访谈中也证实,片中出现的镜头确实是1992年春晚录像。
4、1992年2月4日,十分特殊,既是春节又是立春,即王彩玲母亲放鞭炮那一天。
此处王彩玲露出罕见的幸福笑容。
季节:春。
5、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谈话」。
熟悉历史的人知道,中国在89到92这三年间有一个左右摇摆、举棋不定的迷雾期。
以邓的南巡为标志,国家全面走向市场经济。
所以,片名「立春」的实际所指是非常具体的日子,即1992年2月4日。
这一天有三层含义:一年的开始(春节)、春天的开始(立春)、新时代的开始(南巡)。
为邓盖棺论定的颂歌开头就唱道:「一九九二年,那是一个春天……」。
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时间标志,虽然「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啥春天的迹象」,然而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至此已基本成定局,「风真的就不一样了,风好像在一夜间就变得温润潮湿起来了」。
此后社会面貌翻天覆地,黄四宝下海,王彩玲卖肉,去其初心甚远,个人对时代大潮的应激于此可见。
看《立春》的感觉让我想起曾看过的一幅漫画:几只活鸡正观看火炉里转动的烤鸡。
在同类者的悲剧里,看到自己还没有来到,但极可能发生的命运。
当理想照不进现实,若不放弃也只有三条路:执著然后成功;执著,屡次失败然后妥协;执着,屡次失败然后毁灭。
电影讲述的便是走在这第二条路上的人们,最缓和也最具真实感.然而,也只有行路人才知道这条路的黏馀及狭促。
王彩玲是故事里最后一个妥协的,她的妥协是受周围同类者命运的拉扯和刺激,他们给予了她惺惺相惜的抚慰也一点一点掏空了她的内心。
她是偏远小镇上的音乐老师,爱好歌剧,嗓音颇有天赋,她梦想站在大剧院的舞台上,一鸣惊艳,掌声雷动。
于是又是托人办北京户口,又是辗转各音乐团体毛遂自荐。
在奔走失败,落魄而回后还要端着艺术者高贵而骄傲的姿态对别人重复她自己多么愿意信以为真的谎言。
她身边的人像走过场一样来了又去,但实际已带走了她内心的太多东西。
爱好绘画却接连考美院失败的炼钢厂工人黄四宝带走了她苍老人生的第一份爱情,她的“粉丝”周瑜追求未遂还遭到“宁要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的羞辱后,愤而离去。
与她同病相怜的舞蹈老师胡金泉因专业跳芭蕾舞而被镇上人视为异类,痛苦不堪的他最终以非礼女学生而锒铛入狱来证明自己的性别,王彩铃去看他时,他穿着狱中的布鞋颠起芭蕾的脚尖,这份凄凉使不忍卒睹含泪而出的王彩铃的内心又被抽离了一分对抗现实的力量。
而接着登门求助,谎称其身患绝症最终利用王彩铃的怜惜达到目的的年轻女孩贝贝彻底粉碎了她对现实世界的信任。
她终于觉得疲惫了,决定按自己的说法随便嫁个人算了,在婚介所报了名之后,她的女邻居,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被丈夫抛弃的遭遇使她发现婚姻也不可靠。
最后,她领养了一个兔唇女孩,卖猪肉为她筹钱做手术,恒久忍耐的生活下去,或者培养女儿实现夙愿,或许没有,但她给女儿取名叫小凡,是受尽了理想主义者精神世界里那自以为不凡的苦吧。
她曾说这幅好嗓子是她的全部,除此之外她是废物。
她曾如此坚持,便是“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她是所有理想至上,怀才不遇者的同类。
彼此间却是注定的无法拯救,只好潸然抚慰。
这是导演顾长卫的第二部电影,和《孔雀》一样,让最初眼神明亮的梦想家们混迹在生活的一片狼藉中渐渐找不到了他们的光。
也许他的意图便写在剧终打出的字幕里:谨以此片献给王彩铃们。
谨以此片,他奉献了一种深沉的理解,一种慰藉,一种“笑他多病与长贫,不及诸公衮衮向风尘”的苍凉表情。
推荐理由:一群在生命的洪流里全无分量的小人物,他们败得摧枯拉朽,但却自有尊严。
片 名:《立春》导 演:顾长卫编 剧:李樯主 演:蒋雯丽、李光洁、焦刚、吴国华公映时间:2008年4月11日读 家:石头花园的歌女 公元两千零八年四月十一日,阴,《立春》公映首日,我去了电影院看这场理想主义者夭亡录。
静暗中,女主角王彩玲这样说起春天,“每年的春天一来,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觉得会有什么事要发生;但是春天过去了,什么都没发生,就觉得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说得真好,那种若有所待又怅然若失的心情。
事实如此。
生活从未对任何人有所许诺。
立春过后,人间岁月如流,一如既往,没有爱也没有死。
但王彩玲总觉得她是被生活辜负了。
有那样一副好嗓子,咏叹调唱得流光溢彩,但在这“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现实世界,却只能偏安小城市音乐学院教书。
人又生得既胖且丑,却一并连胖人所特有的和善也欠奉,只懂得摆出个“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傲然表情,时常放出话来“中央歌剧院正调我”,而事实是,她在那里请求一个勤杂工的位置尚不可得。
后来黄四宝这个人的出现,令老处女王彩玲的生命很是为之闪耀过片刻,但终于还是败下阵来——黄四宝,炼钢工人,无师自通的油画爱好者,报考中央美院,屡败屡战。
这天他被朋友带着,来央王彩玲上北京托关系。
他很狷介的,不乐意求人,只独自在操场上玩一个画报粘成的纸环,看着它被风吹动,他也跟着四处跑,十分孩子气。
应该是这一幕吧,王彩玲动了心,面孔上笑意掠过就像光,那神态像是个情人也像个母亲。
然而爱意非但不是救赎,更往往导致新的幻灭。
她对黄四宝的告白和委身都被拒绝得极其彻底。
一时间王彩玲万念俱灰,趁夜从七层塔顶一跃而下,并且是穿了她珍藏已久的演出服,化了妆。
听起来有点好笑吧。
但于她本人,这却是庄重之事,要带着华美庄严的赴死之心。
结果呢,她只是摔得断胳膊断腿,没死成。
已经斯文扫地,但她还得挺胸收腹地活下去。
此中况味,苍凉难当。
而真正令我哭得弯下腰来的角色是胡金泉——群众艺术馆芭蕾教师,一个为人唾弃的舞者。
他走路时仪态万方,起舞时淹然百媚,即使骑在三轮车上也梗着脖颈挺着腰,好像天鹅。
须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中国,尚无“中性美”一说,于是胡金泉举手投足间那股子婉媚劲儿就显得十分十分的扎眼跟可疑了。
为了打消人们残酷的诘问,他几乎是当众非礼了一个女学生,因强奸未遂的罪名入了狱。
自此,他英勇地完成了对自己的边缘化,以一种看上去像是自毁的方式,成全了对自我的坚持。
《立春》让我清楚看到人之为人的“卑微”与人之为人的“尊严”,是,每一帧画面都是注脚。
就好像胡金泉在非礼女生之后,徐徐走去地毯上跳的那一支《天鹅湖》。
顾长卫给了他那样的光和影,不属于这个世界似的,但又分明是红尘的人,红尘的故事。
它是朴素的和华丽的,是优柔的和决然的,是脆弱的和坚硬的,是短暂的和永恒的,而且,最要紧的一点,它是真诚的。
来吧,关于理想我们如何定义?
我们又该如何鉴别一个人才华的高下?
生命的好坏我们如何界说?
现代舞蹈第一夫人皮娜·鲍什曾讲,我在乎的是人为何而动,而不是如何动。
她讲得对。
如果一个人活得真诚,那就是一个好的人生。
这世上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会有无数个王彩玲、胡金泉和黄四宝,他们不甘平凡,都曾奋力要从庸常的土壤中开出花来。
对于这样的人生我只能静静观看,但如果他们需要掌声,我会毫不犹豫地给出掌声。
很多年前我读王小波,《青铜时代》里他说,“人仅仅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这句话真看得那时心浮气躁的我心中一静。
人。
人总是要寻求超越性的,即使明知边界何在,即使戴着无从推卸的镣铐。
公元两千零八年四月十一日,阴,王小波逝世十一周年忌日,我去电影院看了一场《立春》,以此纪念理想主义者的夭亡。
2008-4-12
我的个人公号:逍遥兽
照理说,我应该会喜欢《立春》的。
但是我越看越难受,为什么呢?
我看着那么丑的蒋雯丽很难受,看到她不但丑,还处处自以为是,自欺欺人,自以为黄四宝对她有什么感情,重复着我就要进北京了我就要进剧院了我就要去巴黎了这样的梦话,对身边的俗人一副拽样,对美型的黄四宝一副贱相。
她对着黄四宝施施然一句:我还是处女,我不愿意在这个城市发生爱情。
老实讲,有点想吐。
她当人体模特,她“强奸”黄四宝,她穿着戏服跳楼未遂,她在剧团办公室门外唱歌,所有这些我感觉到的只有猥琐。
只有那句“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让我肃然起敬。
我听着周瑜用那种混嗓子念普希金的诗,很难受。
我看着胡金泉把一女的拽厕所里胡弄,很难受。
我看着光头女她妈那么矮,面无表情地说话四肢僵硬地走路,很难受。
我听着以王彩铃为中心的艺术爱好者们在灰蒙蒙的城市里讲着古怪方言的文艺腔,很难受。
确实很拧巴,确实很矫情,确实文艺腔得过了分。
豆瓣上几乎一半的评论标题都有“理想”二字。
几乎八成的评论,都写明这是群“理想主义者”,并对他们致敬。
曾经我也确实对着“理想主义者”这个词肃然起敬,并自以为,或者说希望自己就是理想主义者。
但是我眼中的理想主义者,从来不是片子里这样的。
他们只不过是自以为有才,自以为与众不同了,然后心开始不安分,想往上爬,想混出个人样来。
不就是披着层艺术的外衣么,不见得就一定比想当官想出国想当老板的人高贵。
他们嘴里口口声声都是“北京”“巴黎”梦幻繁华物质世界,他们想进歌剧院,想进美术学院。
这些所谓理想,和考大学考好大学考大城市的名牌大学有什么区别?
一切明明是那么现实。
不过是想飞黄腾达,众人仰望。
艺术只是敲门砖登天梯。
装什么高尚?
从头到尾,都看不到他们对艺术有什么深层次理解。
艺术,只是用来傍的。
恰好,嗓子比较好而已;恰好,身体比较骚而已。
想当梵高的画家,和想当比尔盖茨的商人,没有任何本质区别。
为什么要成功?
为什么一定要得到社会的承认?
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不关心现实的获取的。
很明显这群人不是。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比别人过得好。
可是,我资质平庸,我命运不济,我遇人不淑。
于是,我哀怨,我压抑,我扭曲,我变态。
这就是让人崇敬让人唏嘘的理想主义者。
可是我仍然喜欢这部电影,因为我有拧巴情结。
但是,它实在是拧巴得过了份。
于是刺激到了我,让我似乎忽然清醒过来,于是有了上面这番“反拧巴”的话。
所以要感谢这部电影。
它告诉我:不要太自恋,不要把自己想得很特别,不要耽于幻象,不要自以为高尚。
林奕华说,王彩铃也是包法利夫人啊。
包法利夫人之于《包法利夫人》,难道不是一种包含着同情的嘲讽么?
林奕华还说:不要把责任都推到命运头上。
这片好,好在很满,很有料,台词都很有爆点,更因为,它对我有一种反向的超出作者本意的警醒作用。
顾长卫的《立春》是一部剧情片,但我宁肯当它是一部纪录片。
可能与很多观者不同,这部电影对我来说,不是看新鲜,而是某种生活经历和记忆的重现,——自己的和某些人的。
我必须承认,我曾经是一个虔诚的文艺青年,如果细分一下的话,可以定义为“文学青年”,而那时候,我所生活的圈子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文艺青年,譬如文学青年、美术青年、音乐青年、电影青年。
如果没有十五年前的那个雨夜,或许我今天也会是一个王彩玲。
有必要回顾一下十五年前的那个雨夜。
那一晚,在郊外的一个画室里,我与我的两个朋友在微醉中读诗,从李白到辛弃疾到海子。
那时候我们很有理想也很有追求,希望不远的将来我们分别能够变成伟大的“家”,在文学史美术史上占一席之地。
那天晚上,我们借酒盖脸,以梦为马,宣泄着我们长久以来压抑与郁闷的情绪。
那念头突如其来,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自己像个傻逼,——没有钱也没有地方只有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所谓的理想不过是空中楼阁,所谓的坚持不过是不自量力的硬努,我突然发现自己不过是在虚耗生命但却给这种虚耗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我突然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无法弥平,突然意识到揪着头发无法让自己飞上天空,突然意识到自己只能回到地面。
我得感谢那个雨夜,因为从那一夜开始,我从理想主义者变成了现实主义者,也不再固执地探寻生活的意义。
我不知道十五年前我的放弃究竟是对是错,但我知道,如果没有那时的放弃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一个自己。
还好,我对现在的自己现在的生活相当满意,虽然它与我当年的理想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
这究竟是一种觉悟还是错误,我说不清,但我至今依然对王彩玲们保持着尊敬,同时保持距离。
王彩玲也好,黄四宝、周瑜、胡金泉也罢,《立春》里的这些人物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夸张,在顾长卫的故事中,他们其实只是一种真实的再现,这也正是我把《立春》看成是一种纪录电影的原因。
当年的文艺青年们的生活,有很多比王彩玲们的故事还要极端,还要曲折复杂,还要充满戏剧性,——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某些戏剧性是被刻意制造出来的。
当年的文艺青年无疑是有理想有追求的,譬如他们固执地向往北京,譬如他们固执地坚守着“不甘平庸”的信念。
可是,现实总是无情的,完全不吝于给王彩玲们种种残酷的打击,让他们在南墙上撞得头破血流,或者时不时地在他们面前摆上一口棺材。
在现实的残酷无情面前,某些人选择放弃或者逃离,如我,如黄四宝;但仍然有无数次撞南墙见棺材但却绝不回头落泪的人,采取了不抛弃不放弃,始终苦苦坚守。
然而,许三多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成了王彩玲。
现实,是个很无奈的东西,无论你承认现实与否,它都可能变成一出悲剧,——屈从于现实,你会放弃理想,演一出屈服的悲剧;而不肯向现实低头,理想却未必实现,很有可能演一出理想最终破灭的悲剧。
如果像王彩玲那样,给自己造出一个进京进中央歌剧院的虚假现实,则是悲剧中的悲剧。
虽然最终王彩玲选择了在现实中生活起来,但她依然心存幻想依然渴望自己某一天会站在音乐厅的舞台上纵情歌唱,于是,影片最后那一条白底黑字的字幕“谨以此情此景献给王彩玲”,就被赋予了多重含义,——既是对理想主义者的致敬,也是对王彩玲们的祭奠,充满了悲剧的意味。
在此,我要向顾长卫先生致敬,因为他并没有在影片中给王彩玲一个梦想成真的圆满结局,而是给了她一个虚幻现实,这更接近于生活的真相,至少《立春》在这一点上是诚实的。
这个虚幻现实,也曾经是王彩玲给自己虚构出来的,在影片的结尾,王彩玲的中央歌剧院之梦与顾长卫献给王彩玲的“此情此景”合而为一,意味深长,令人唏嘘叹息。
我在现实中曾经见过太多的王彩玲,我知道他们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迷惘,如何在坚持与放弃之间挣扎,正因为如此,我才会把《立春》看成是某种生活的记录而非一部通常意义上的剧情片。
我知道我那一代人和我上一代的人中有很多这样的文艺青年,但是,我脱离他们已久,不知道他们现在怎样,也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是否还有那样的故事。
偶尔看到人山人海的美院或者电影学院的考场,我总会想,人们的梦想是否穿越了时代保持了原样。
我现在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虚构现实这件事上,有很多人其实还很王彩玲,譬如某些小资,譬如某些网民。
虽然我已经放弃了早年的理想,但我仍然对那些坚守理想的人们心存敬意,因为他们选择的是艰难的道路,而我这样的逃兵则选择了顺风顺水的坦途。
其实我想说的是,绝大多数人还是平庸的,这个现实无法回避;不甘平庸固然是一种追求,但毕竟还得有一些足以让你脱颖而出的条件才行,这同样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而王彩玲们的误区大概在于,他们试图飞到高墙之外或者从深井中攀爬而出,却忘了高墙之内深井之中也是可以做出一些事情来的,“墙里开花墙外香”就是这个道理,大可不必一定让自己成为一个外来的和尚。
自己被自己感动,固然是一件挺不错的事情,但其实王彩玲们更需要的是让别人也被自己感动,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好事。
有的时候,抛弃一点儿强烈的自我意识,走出自我虚构的现实,看看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看看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所处的位置究竟如何,或许会离成功更近。
而这,或许就是《立春》想告诉我们的东西。
最近四川地震,好多人说看电视就想哭,可我没有——也许我没有经历,也许我关注的更多的是自我。
王彩玲,似乎是每一个人的影子。
周瑜向她进行所谓的求婚的时候,她说:宁吃鲜桃一口,也不吃烂杏一筐。
胡老师向她要求假结婚的时候,她说:你与世俗生活水火不容,可我不是,我就是不甘平庸,有一天我实在坚持不了,一咬牙随便找个人,嫁了算了。
我不是神。
最终,她还是以自己的方式向世俗妥协了。
可是我终究还是没有哭。
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我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
我就很失望,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
最后是怅然若失的回头。
这是一部给文青的教育片,勇敢的文青会继续的勇敢,而想要退却的文青也可以安然去过柴米油盐的日子,各得其所。
我很喜欢的是黄四宝拿着《热爱生活》这本书的样子,他们谈论梵高的样子,王彩玲说:“我不想在这座城市里发展爱情。
”的样子,说“除了我,再也不会有别的女人这样了解你”的样子,与光头女生一起住在北京小旅馆的场景,以及那场错过后来的黄四宝。
“唱得好的人多了。
”所以呢,她不可能唱到巴黎歌剧院。
钱钟书爷爷教导我们,年轻人啊,就不要把自己的创作冲动误解成创作才华了!!
所以我们最好的年华都被写进了各种试卷和练习本,那些发过的呆也都只是痴人说梦一样的浪费生命。
我们没有胆量,也没有钱。
眼看这季节就过了,我们对那些执着的人唏嘘感慨一番,然后就转身离开了。
也没什么不好的吧…UPdate:(5.20)They say I am a dreamer不知道这部电影会像鱼刺一样卡在多人文艺青年的喉咙里,除了伤感叹息,我没有看到太多的表情。
大家都是会心一笑,不再提。
那些疯狂的小事,不用提,眼神里清晰地写着,表情里含蓄的表现出来。
精神偶像缺失的今天,我们能够选择的确实不多,除却政治性的信仰,如今的我们都只好扑身向文艺,希求解脱。
流行文化是一种,所谓的小众非主流又算一种,还有呢?
还有呢?
这样的问话太过苍白,也很无力。
昨日与宁宁讨论的是民国年间的知识分子,五四运动中思想激进的各路文人,辩论争鸣的那些年代,大家都为苍生福利而出谋划策,民主是一种信仰,共产是青年最纯洁的信仰。
那真是好年代。
钱穆的学识与寂寞,鲁迅的坚强与尖锐,梁实秋的理性与直白,蔡元培领导下的北大,不论世界多乱,至少校园、文化是净土,是我们可以栖息的处所,是温暖可依的,是可以为之流血牺牲的。
好像扯远了,但看了立春,我想到的第一个,不是自己的文艺,而是信仰危机。
我不像王彩玲,歌剧是她的信仰,是她所指望,是她甘愿付出一切去争取获得的精神标杆;我呢?
反思,再反思,除了一些纯属兴趣之为,我没有做过任何牺牲,在理性的衡量下,一切都不值得。
“所有致命错误都不是因为非理性的,而是因为人是有逻辑的。
”我忽然很希望有那么一个信仰,让我在现实中受折磨,让我必须为了它牺牲这些那些,让我可以在这污浊的世界里有一块自己的净土。
我又忽然很希望有那么一块净土,所有的年轻人可以不被压抑,所有的各种思想,不论是粗俗的高雅的实际的理想主义的都可以绽放。
可惜没有。
连滋生信仰的土地都没有了。
大家都对一些一些话题避而不谈,谈起也是不欢而散,大家都认为某一类的事只是浪费时间,大家都在讨论房价、股票和生活有多艰难,大学成了废墟,社会大染缸早已打破,一切都乌七八糟了。
读莎士比亚?
会遭人笑话吧。
还在期望自己是梵高?
就那副德行?
哟哟哟,还歌剧呢!
班里一个男生是古典音乐达人,虽说大家都是很敬佩他,但偶而还是会对这爱好做一番调侃而且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而王彩玲,以她的高傲,怕是要活不下去了吧。
当然,这里把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和在了一起,乱的很,最后还是想说,尽管朦胧,我还是会寻着这种直觉走下去,我也知道,我不是孤单的一个。
也不是像电影里的王彩玲他们是孤单的两个、三个。
有这么一群人的,肯定有。
the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接触李樯,最早是从《孔雀》,那是我唯一一次去华星观影,当年记得本来是排在午夜档的片子,在获奖后立刻被调到了黄金档。
就这样,顾长卫出头了,但对他的评价仅限于当年那个御用摄像师对镜头调度和色彩的把握。
而电影的强大,则被公认的留给了剧本,留给了李樯。
在中国,第一次,一个电影编剧强势的火了。
记得胤祥有片文谈到了李樯的作品序列,我非常同意这个说法:“若是分析作品序列的话,显然应当把《孔雀》、《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和《立春》作为李樯的作品序列进行讨论(还可以包括《被遗忘的天使》段落7《双双和小猫儿》,吴宇森导演,李樯编剧)。
这些片子里,李樯的风格太过锋利,反而挟持了导演们的表达。
”原文在这里:http://www.douban.com/review/1355733/但众多影评都喜欢拿时代说事,我觉得这反而是挟持了李樯本人,把它按到了一个像姜文一样非常隐晦的位置上,这是很不恰当的,可以说《太阳照常升起》是在说时代,也可以说《颐和园》是在说时代,你也可以说贾樟柯是在说时代,但不能挟持李樯,李樯的细腻在于反观人的内心,他试图从那些北方小城的人物身上寻找到更具有普适性的人本体验,而不是把人当作大时代的小标本。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要强调,李樯是不同的。
人物,是李樯式风格的核心,也是他叙事的起点,然后场所和时代才在人物的基础上丰满起来。
什么“一个时代的伤痛与迷茫”这样的评价按到李樯身上真是别扭,与其疑神疑鬼的去寻求人物身上的政治隐喻,不如去心平静气的看看这些人物身上的症候。
1,孔雀:哥哥、姐姐、弟弟显然孔雀是一部用力过猛的片子,顾和李初出茅庐的野心使得影片过于饱满,以至于在公映中不得不改换一个较温和的版本(原版中弟弟是同性恋)记得李樯再一次访谈中谈到,三个人其实是个体身上某些倾向的提纯,即三个人物其实是用来说一个自我的不同面向。
这基本上证实了之前的判断,姐姐是那个出世的,所谓“日常生活恐惧症”的部分,哥哥是积极入世的部分;而弟弟,则是向现实挥一挥手,“老子不和你玩了”。
有人诟病李樯,说三个人物都过于纯粹而不真实,其实这种诟病恰恰是误读,李樯的做法就是把真实的自我分割提纯,然后结晶出三个freak。
李樯试图用三个主人公统摄支配个体的三种力量,个体就是在这三种力量的撕扯之下行动和作出选择。
这个和我以前写的一个剧本不谋而合了,所以当时的共鸣感非常之强烈。
因此,从孔雀开始,李樯就是把自己的创作直指个体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张力。
我们在其中看到本土性、时代性,更多的是因为李樯敏锐的发现了在这块土地上,这种张力格外的突出。
2,立春:王彩玲 黄四宝 胡老师 光头 周瑜相比于孔雀在表现上的急功近利和暴烈,在李顾组合确立了江湖地位之后,立春可以更冷静的说事,对个人和日常生活进行更加细腻的抽丝剥茧。
之所以很多人觉得这次的人物更真实,人物的本土性和时代感很强。
这就是因为孔雀是在还原内心,而立春向前迈了一步,开始还原个体。
所以,这些行为相似的人物,诉求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林俞静的这篇文已经说的相当明白了:http://www.douban.com/review/1379604/在此,我还想就几个人多啰嗦几句:王彩玲的首要诉求是成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因为她在其他方向上一无是处,甚至低人一等,用她对周瑜的话说“除了唱歌,我是个死人”,只有唱歌能够赋予她一条彻底摆脱日常生活的途径,于是她文艺了。
而且,唱歌也并非是王逻辑系统中的唯一追求,必要的话,得到黄四宝的爱情也是一个可以置换的选择。
我们可以说,她其实就是“世俗妄想症”,就是“每年立春,总觉得会发生点什么”。
为什么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王彩玲,因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患过这种病。
黄四宝的文艺强度更弱,他在火车上明确的告诉王彩玲自己就是一个俗人,梵高割耳朵对于他来说太纯粹,画画对于他来说充其量就是个“知识改变命运”。
从这一点上来说,周瑜甚至比他更加虔诚。
周瑜,虽然戏不多,在我看来却是一个很完整的人物,早年也因为自己的诗歌自觉“不凡”过,在世俗生活中突然从天上照来一道光,就是王的歌声,这感觉让他找到了一点久违的味道,并试图通过和王结合的方式拯救一下自己,结果却被赤裸裸的侮辱后,断了这个念想。
光头,她是李樯构筑的这个虚拟环境中最接近真实的一个冷酷的存在,影片不想多说,我也就不多说了。
胡老师,这个人的出现对王彩玲的刺激很大,她明白了,一个可以在监狱里跳舞的人和她是绝对不同的。
围绕着文艺和日常生活,王彩玲经历在这条象限上处于不同位置的个体,最后终于明白了自己的位置,开始养孩子卖肉。
李樯的细腻在立春中充分的发挥出来,几个人物貌似怀抱共同的理想主义烈焰,实质上却泾渭分明,有着不同的体温。
当然,李樯的性格很难改变,相比于绝对的现实主义,立春依然是暴烈和魔幻,这个从王彩玲在歌舞团楼道里唱歌、胡老师隔着铁窗跳芭蕾 这些就可见一斑。
3,姨妈由于许鞍华的存在,很难判断李樯在姨妈中占有多大的话语,但不容否认的一点是姨妈是和王彩玲很像的个体,同样是“世俗妄想症”的患者。
我们从来都不“甘于”平庸,我们也从来都不“敢于”伟大。
大多数人只是在这两端之间,孔雀设定了一个三维象限的边际,立春已经开始在一个方向上描述变量。
按照这个序列,李樯的下一步是否还会在日常生活领域继续深耕呢?
李樯像一把手术刀,把人心剖开来给你看。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李樯,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曾经向日常生活宣战。
胡金泉——一个芭蕾舞者,热爱芭蕾舞的男人。
影片没有正面说他是同性恋。
只是他是那个小地方的一根鱼刺,卡在所有人喉咙里面的一根鱼刺,他让所有人都感觉不舒服。
他知道自己和王彩玲一样不是正常人,所以才提出了貌似荒谬的建议,和王彩玲假结婚。
因为他妥协了,他无法勇敢的站在被众人指点的舞台上,因为他老迈的母亲用帽子挡住了脸,他感到羞耻……他是个有理想的人,他敏感,细腻,优雅,可是因为他的性取向,饱受地方上人们的嘲讽冷眼相待。
在被王彩玲拒绝后他离开她家前说了一句话,电台上说深夜有大雪。
镜头转到他在大雪的街道上推着自行车走着,他哭着,像个小姑娘似的哭着,用手背擦拭着泪水。
他伤心,他绝望,这个晚上他死亡了。
后来的强奸未遂是很幼稚的一个计划,不过成功了,他欣喜若狂的跳起了芭蕾,计划成功的喜悦、理想死亡的伤心,他的脸上扭曲的表情让人觉得很心酸。
他锒铛入狱。
总被他打理得一丝不乱的长发被剃光了,穿着灰蓝色的囚服,脚上是黑色的棉布鞋。
他笑着对王彩玲说,这棉布鞋也能跳芭蕾。
接着他在铁栏杆的那边踮起脚慢慢的转了一个圈一个圈……王彩玲哭着跑走了,他停了下来,无法形容他当时的表情,只是缓慢的转身然后让狱警给他带上手铐……(在影片结束后与顾长卫见面会的时候,有个观众说这个场面是最让他震撼的。
)王四宝——为了北京的美术学院连续考了5年,屡败屡考。
现实中不少这样的人,我认识的朋友当中就有考了3年(or4年)才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
他是个有理想的人,甚至他和王彩玲是那样的相似,怀才不遇。
所以他们走到了一块,互相吸引着。
可是那不是爱情,至少对王四宝而言那仅仅是惺惺相惜的一种感情,而王彩玲却投入进去了“对女人而言最深的感情就是爱情。
”。
王四宝退缩了。
那一晚,喝醉了跑到王彩玲房间和王彩玲在床上的缠绵(影片没有这个场面,其实如果加入这个的话我想能更好的表现出王四宝后来的性格转变),第二天用厌恶自己厌恶王彩玲的表情对着王彩玲说:我感觉被你强奸了!
而其实,王四宝是感觉被现实强奸了,所以他崩溃了,他无法接受自己和一个这样丑陋的女人上床或者说无法接受自己和自己视若兄弟的女人上床,这一刻他死亡了。
后来他去了深圳,后来又回来了这个小地方开了一家骗人的婚介所。
他从里到外的改变了。
所以当王彩玲从他车前面走过的时候完全没有发现是他,接着看第二眼第三眼的时候才惊觉这是那时候想当梵高的理想青年……这时候的王四宝完全是一个庸俗的普通人了……王彩玲——一个不甘庸俗生活的女人。
她知道自己长得丑,所以上帝给了她一副好嗓子。
她很明白,在一个小地方拥有才华天赋是毫无用处的,就好像六指儿一样是个累赘。
所以她用尽办法要得到北京户口,调到北京工作。
她对所有人说的谎言都是支撑自己继续坚持理想的手段。
她看上王四宝,是因为她在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有才华却得不到承认。
她对他说“你再也找不到比我更懂你的女人了。
”所以她想帮他,一起离开那个小地方,去北京闯荡。
可惜王四宝退却了。
这个懦弱的男人使得王彩玲从高塔上跳落(其实跳楼这里处理得有点不够成熟,- -说实话那个画面和气氛让人发笑)她穿着自己亲手缝制的蓝色演出服爬上那个高塔,她希望自己死的时候至少能体面一点以维持自己最后的尊严(尊严,这个词在后面的见面会的时候顾长卫导演提了好几次)。
可是她没死。
只是伤了手脚。
生活还得继续,她认识了胡金泉,她以为那是个坚强得可以让自己找到继续撑下去的支柱(?
其实不应该说支柱,只是一时间想不出那个词了)直到他入狱后。
王彩玲放弃了,她曾经说过“宁咬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
”后来她又说“如果撑不下去了,就随便找个人家,嫁了。
”所以她去了婚介所,然后路上重遇了王四宝,接着隔壁家老汉带着钱失踪。
这些事一一刺激着王彩玲的神经。
然后接着出场的闹剧似的高贝贝让王彩玲去北京的梦想彻底粉碎了。
她收养了一个同她一样不完美的孩子,她的梦想将由她的孩子来完成。
(顾长卫导演说,孩子不但会继承你的血脉你的习惯,甚至会连你的理想也一并继承下来的。
)从一个梦想着在巴黎歌剧院唱歌剧的女高音到一个在街边卖羊肉的女人,我觉得作为理想主义者的王彩玲已经死了,取而代之的是她的女儿(对不起我忘记了她的名字……)她的女儿会代替她完成理想的。
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很难。
曾经某人对我说:做一个理想主义者一定要坚强,不然很容易被打垮变成虚无主义者。
所以你一定要做一个坚强的理想主义者。
其实理想主义者都得死……因为现实很残酷很残酷……理想与现实的冲击会让理想被撞得粉身碎骨虽然我们还是得宣扬理想主义者的美好和纯洁……顾长卫导演说最后还是希望王彩玲能成功,所以最后是王彩玲在歌剧院唱歌剧的画面,至少让人有了温暖的感觉,这就是立春吧……很喜欢顾长卫导演,从他回答观众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其实他并不太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口齿不算很伶俐的他让我觉得很真,很可爱。
其实很想问关于编剧李樯的问题,因为真的很喜欢李樯。
而顾长卫导演也提及说因为剧本写得好,所以演员才会演得出色。
以后一如既往的支持李樯和顾长卫。
荒诞+虚伪,虚伪变荒诞,残疾电影
有点难以言说 无力感贯穿始终
这妆画得,真是一点看不出来是蒋雯丽。
说到底,至少你还有一个好嗓子。
顾长卫有才气,但没灵气。
不得志的杯具!顾长卫继续大走其消极悲观路线,结尾给了点儿希望不过让人愈加心酸。
仍然是无奈的一个时代 仍然有最后的重遇
芭蕾舞者立着布鞋在监狱中表演的那段,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上最残酷的镜头之一
1
当精致的利己主义生发在苦闷的底层艺术工作者身上是会是一个怎样的情景:你以为所有虚荣的谎言都是对尊严最后的伪饰,但其实只有你一个人饱受自欺欺人之苦。外在的残疾让王彩玲们无从正视艺术的本质,现实的境遇则让王彩玲们无从到达艺术的超然。一根筋的他们只有两种选择:一条道走到黑,或者在一棵树上吊死。
4-。太虐了。
说到底,人得学会和自己和解,放过自己。
2008-12-09想看,2013-8-23看过。这都演点啥啊,当年明显被忽悠了。。方言还挺亲切。。with老妈(小米)
坑人的不是艺术,是对艺术的占有欲。
D / 《站台(故事会剧本大纲与金句堆积版)》。
我知道一定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缺乏出众的天赋,但却对艺术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既很难向上发展,又和身边的普通人格格不入,就这样尴尬地卡在中间。其实也不全是他们的错,这个社会有时候确实对艺术缺乏尊重。电影自始至终都带着一种精彩的黑色讽刺,缺点在于剧情太赶,悲剧的堆砌又不知克制。
【豆瓣第1900部收藏电影】打动人心的好片。那些小地方的,有才华但郁郁不得志的文艺青(中)年的写照。生动现实,毫无做作。真是让人感慨唏嘘,倍感悲哀。蒋雯丽和焦刚演得太好了。王彩玲与养女在敏感词广场和胡金泉把自己送入监狱这两场戏,尤其让人想落泪。看完这片再想到《微爱》,不禁一声叹息
SORRY,因为欧洲杯,我看睡着了。没能帮我赶走瞌睡虫,只给两颗星
梦想啊,你为什么令人那么难过?
说实话,没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