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介绍的影片是<欺诈圣手> /
奥斯卡影帝罗伯特·德尼罗塑造过的所有角色中最著名的当属<教父2>中年轻的唐·科莱昂和<愤怒的公牛>中的拳击手杰克·拉莫塔他既可以扮演心狠手辣的黑帮分子又能在<午夜狂奔><摇尾狗>等喜剧中尽现搞笑天份
而此次他实力演绎了美国历史上最大庞氏骗局(金字塔骗局、非法集资)的主犯麦道夫看他如何长达20多年的操控庞氏骗局看他如何让自己 一步步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再给你一些时间你也无法安顿好大家
从麦道夫的角度讲他以为只要再给他一点时间他就能把庞氏骗局中涉及到的大家 都妥善安排好可是 他似乎还没明白过来继续用那些“偷”来的钱 进行金钱上的补偿一样是犯罪这也是他的儿子们 将他检举的原因
虽然麦道夫也说他早就疲倦于掩饰和欺骗大家说是要放手却迟迟无法抽身
尽早的被FBI带去审理 戳破这个隐藏太久的谎言对于他是一种解脱可是对于大众 就是一场灾难辛苦工作一辈子的积蓄 顷刻间变为0为了生病的家人 准备的医疗存款打了水漂曾经作为百万富翁的身份和生活 不复存在纵使是经历过战争的英雄 也没想过 晚年还会遭遇更大的打击很多人 一瞬间失去了所有经济上的破产 导致了每个家庭的破裂
为什么没有人轻易怀疑他?
他所做出的成就 使他成为任何一个投身商业的人偶像他那许多的头衔 使他自带说服力和可信度他多年来为人们带来的收益 让人们不会轻易怀疑
他有威望他能够操控市场、政府他甚至比大多数人更了解规则
他也更大胆 对于用一个数字就能查出来的庞氏骗局的真相他敢于告诉政府的调查人员 这是一种赌博式的作法但是那些政府人员的确不曾核实过这一局 他赌赢了
自欺欺人的保护影片中 对于麦道夫的自欺欺人也许真的是旁观者清麦道夫一直认为 不告诉家人只要不曾参与 就不会影响到他们即便是将来真相公布于众大家的愤怒和如潮水般谩骂也只会 朝自己涌来
但真相是他的两个儿子因此而痛苦一个因为走不出来“麦道夫儿子”的阴影 而选择自杀一个因为被犯罪的父亲深深影响曾有的事业理想 还来不及实现 就因为淋巴癌去世
对于互相陪伴 走过婚姻50年的妻子他大概有的只是愧疚了吧起初 在大家都“背叛”麦道夫的时候只有妻子 还在坚持
直到两个儿子 相继去世她也明白了麦道夫所做的事情到底对美国人民来说 是多么的不可饶恕 不可原谅一个女士对她说“不,这有关系”曾熟悉的店员对她说“麻烦你现在就离开,我不能担负着我的名誉留您在这里”
麦道夫的所犯的错误并没有随着时间减轻反而伴随着 时间的发酵更多的人 因此受伤、痛苦最后他把自己逼上了众叛亲离的绝路妻子再也不会接起自己的电话等待他的只有150年 1800个月的遥遥刑期没有人会记得他除了心中的憎恨他再没给世人留下什么
他或许还会自欺欺人没意识到是自己犯罪了只是人们的贪念作祟他或许还会信誓旦旦的说自己的认罪 是给当时不景气的经济提供了一个众矢之的的对象他去做了那个“坏人”
不知道在漫长的日子里他会不会反省自己呢??
影片剧情虽进展缓慢但若你感受到 情感的微妙变化就能够为影片添色几分穿插的现实和回忆的讲述也能让人 更清晰地体会麦道夫的心境的转变文章的最后 想要告诉大家 光xiu 也开始写公众号了 哈哈哈希望大家喜欢这样一个温暖的 光xiu微信号: 一束热热的光xiuOR xiuxiuxiu_light光xiu 还有很多光芒 希望分享给同样需要光芒的你
罗伯特蒂诺主演的,没怎么认真的看完了,相对于事件,电影很平淡。
电影的结尾,麦道夫说他警告过投资者不要把一半以上的资产投到里面,投资者是贪婪的,对面的律师还是谁说的意思是,你还不是都拿了。
没有最贪婪,只有更贪婪。
电影中特别凸显了树倒猢狲散,他的儿子们老婆,事件爆出后不堪重负。
我个人很讨厌这种装无辜的人,他老婆说have never been herself,出事了理发师拒绝服务就能崩盘,从来没有工作,没有朋友,享受财富的时候什么都不管不问,儿子们也是废材,买房子的时候怎么不想想这么多钱哪儿来的。
百度了一下这个事件,信息不多。
说是欺诈圣手,真的无可争论。
毕竟650亿美元的诈骗金额,不是其他骗子能够想象的。
不过就片中的叙述来看,不过就是《魔鬼营业员》(根据尼克·李森自传改编,尼克为了业绩,靠欺诈搞垮了巴林银行)的放大版。
电影似乎客观地为伯纳德·L·麦道夫的欺诈历史做阐释,但因为影片是站在麦道夫一家人和朋友的角度来展现问题的,所以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了为麦道夫家族辩护的傀儡。
当然,案件本身也的确无法站在司法的角度,或者受害者的角度来讨论,毕竟片中的FBI也好,监管部门也好,都显得十分垃圾,估计美国政府也不好意思提在这一事件中,自己扮演的角色;至于受害者,我们可以看到,毕竟不说普罗大众,而是那些资产上亿的富豪(甚至屌丝们可能还会拍手称快呢)。
不过,我看这部影片时,先是被闷死,来来往往都是几个人在絮叨,又没有什么动作情节调节一下,几乎挺不下去,如果不是冲着这么一个大事件,大人物,还真没有看完。
而看完了,又觉得被吓坏,又一次深深感受到人生的虚无,与世界的黑暗。
主人公麦道夫是个成功者的楷模,是金融界的权威,但其实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
当然,他看起来就是一个善长仁翁,相当诚恳可靠,又精明严谨。
所以,按照片中的说法,他欺骗了妻子,欺骗了两个儿子(他们一直就在自己的公司里工作),欺骗了兄弟,长达16年之久。
(记者:你是怎么做到保守秘密的? 麦道夫:16年了,这个秘密不让我妻子、兄弟、儿子们知道,我是怎么做到,还能保持些许清醒头脑的?
嗯……我想到的时候就会很担心。
)麦道夫的说法是“保护家人”,的确他是想保护。
他在发现骗局无法延续时,想到的是提前给儿子和手下们提前发红利,把钱全部花光,然后自己去进监狱。
但是,儿子们为了避免被当作“同谋”,还是吓得去“大义灭亲”,这时候FBI才介入调查,逮捕。
当然,虽然两个儿子在接受调查时,是很好地面对了审讯和质疑,但是最终还是背负着“羞耻”,过得和痛苦,正如网络资料所显示的,一个自杀,一个病死。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权威文化的弊端。
麦道夫儿子在接受联邦调查局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讯问时,提出自己对父亲的骗局毫不知情,然后受到质疑,就反问联邦调查局,令其哑口无言(很明显联邦调查局FBI对待一些小偷小恐怖分子有本事,但是对付上层人也是毫无办法)。
关键也可以看出美国的“权威”文化的弊端。
(加入到文化学中)调查人员:我不懂的是你怎么可能同你父亲共事20年,却丝毫不起任何疑心?
麦道夫儿子:丝毫不起!
调查人员:你父亲的客户是什么人?麦道夫儿子:我不太知情,杰弗里·皮考尔是个大户,还有纽约大都会队的佛瑞德·威尔彭和索尔·卡茨,汇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还有些家里方面的朋友,马蒂。
但他从来不具体谈自己的工作,我们的钱也攥在他的手里。
调查人员:所以你从未怀疑过你父亲?从来都没有吗?麦道夫儿子:你知道他的身份吗?调查人员:我想我们都已经开始对你的父亲有所了解了,麦道夫先生。
麦道夫儿子:他不仅是我的父亲,我们把他视作偶像来崇拜。
我们所说的这个人开拓了现代市场,创办了纳斯达克,他是纳斯达克的主席,全国证券交易清算公司主席,国际证券清算公司主席,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主席,美国金融业监管局的改良人,新航交易委员会主席。
调查人员:我懂你的意思。
麦道夫儿子:先生……你不懂,国家商业行为委员会主席……调查人员:我们懂。
麦道夫儿子:新航联邦监管委员会成员,调查人员:可以了,先生。
麦道夫儿子:美国……全国航空航天局小订单执行委员会主席,你问我为什么毫不知情。
那我来问问你,你们来自联邦调查局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之前也调查过他,那么请问,你怎么会毫不知情呢?
很明显,麦道夫儿子不管对父亲的欺骗行为是否知情,他的回答相当有说服力。
对于他而言,是父亲;对于所有人而言,父亲还是个权威,是业界领袖。
片中,也有具体谈到麦道夫是如何躲过追查的,他是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向调查人员说话的:有监管机构的人来我办公室的时候,我从来不会请律师过来,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什么事都没犯;第二,我比绝大多数的人都要了解规则,因为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我起草的。
虽然我们之前没见过,不过可以说我们还是挺有关系的,你们证券委员会主任的候选名单上就有我的大名。
如果你们还有什么需要,随时来办公室找我,不要觉得不方便。
当对方提出:我们需要你们的账户号,以便核实你们的资产。
麦道夫也很爽快就给了他们,尽管他自己清楚:只需一个电话,证券委员会的人只需要打一个电话,就可以发现所有的一切都是伪造的,账户里其实一分钱都没有,可他们不会打电话的。
说实在的,麦道夫就是利用权威和自信,让调查人员不敢打电话或者根本没想去打电话。
用他的话来说:这不仅仅是赌博的心理,更像是一次信仰的飞跃,知道他们有可能会打那个电话,然后就能发现一切,但是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真不敢想象那是怎样的心情,是极其痛苦且困难的。
这样的话听起来很讽刺,但既可以让我们明确尊奉“权威”的负面问题,也可以让我们看到麦道夫这种高级骗子的“特性”。
二、真正可怕的是“好人”。
麦道夫也这样向记者说:现在想起来,我最大的失误或者说我最大的弱点……就是我总希望取悦人们。
是啊,做一个好人,做一个“符合大家期望”的人,很容易就变成了一个“超级骗子”,因为现实中,这样的人根本不可能存在。
就像《雷雨》中,我们总说,周朴园坏到连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坏。
麦道夫,自己一直都把自己当“好人”,当成一个热爱事业,守护家人的好男人。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犯罪”(对自己的孩子):我不是故意的,期初我开始犯错……犯罪的时候,我想着,一定有办法解决的,但后来变得不可能了。
我越挣扎,就越陷越深,归根结底,我拒绝承认这个事实,我无法接受这辈子有失败的事实。
我不承认。
为了继续保持自己让大家满意的形象,老好人也就变成了一个“深藏不露”,把妻儿都蒙在鼓里;而且还善于巧用手段的家伙。
在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华尔街陷入灾难时,麦道夫的公司也受到了重创,很多人要求抽回资金(梅迪西银行要撤回4亿5千万,斯坦利·查尔斯一整年都从我们这儿取钱,这还没有算上费尔菲尔德取出的资金……),这时候,麦道夫就被逼出了手段。
这边跟老朋友说:市场里现在有一些非常不错的机会,我想跟你分享一下,如果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信息,我也不会来找你了,明白吗?
我不想你以后因为错失这样的机会而责怪我,股市正在暴跌,所以恰巧可以抓住这个机会。
那边跟新朋友(自动找上门来投资的)说:钱不是最重要的。
抱歉,不过这个季度的基金已经全部被订完了。
我的客户知道如何高枕无忧,我也知道如何不让他们吃亏。
(对方提出要投1个亿)这跟钱真的没关系,你是要我抛弃和客户的合作关系,这我做不来,我必须牺牲掉某个客户,一个忠诚的客户,这样才能满足你的需求,除非你有特别好的理由……我必须按职业道德办事,我不能让你插队。
我很想帮你,但是不行,名额已满,爱莫能助。
(对方一直加码)我想想……还是不行,如果超过4亿,那就可以考虑一下。
很明显,他不过就急于吸取更多的钱来填补窟窿。
最终,这个窟窿还是填不上去,本来应该有500亿美元的,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
所以,只要出现一个大户要回购取钱,立刻就暴露。
三、可怕的并不是贪婪,而是虚无。
麦道夫还这样说。
我想告诫大家的是:“永远别把超过一半的钱投在我身上”,未来的情况谁说得清楚呢?
可能某一天,我就变成疯子了。
可事实就是,人们都太贪婪了。
当他被指责背叛了所有人时,麦道夫这样说:但那些人也是有一点贪婪之心的,有点……他们不想努力,只想赚钱,所以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也是共犯。
他们本身缺少那份正直,又不愿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富翁的贪婪。
甚至他还为自己找到了更堂皇的理由:我之前还在想……即使我不这样做 迟早也会有人出来顶替我。
这个国家需要一个坏人的角色,需要他来恐吓所有人,这样他们才能听话地,在受操纵的系统下生活,所以倒不如我来当这个坏人。
的确,所有的欺骗都源自贪婪。
上层人,富翁的贪婪,其实与底层人,平民的贪婪并无二致。
人性如此,本来就无可厚非。
我想到的问题是,麦道夫就这样让钱蒸发了,尽管这是富翁们的钱。
但是富翁们的钱又从哪里来的呢?
很明显,是从平民,从底层人那里盘剥来的。
底层人,花最大的努力,辛苦积攒的钱,到了富翁那里;富翁的钱又到了哪里?
说白了,“钱”在推动着世界,愚弄着人类。
就像股灾、金融危机、楼市泡沫,一旦遇上了辛苦经营的财富转眼成空,到底谁骗了谁?
一切都是捕风!
所以才说,那种直接的劳动,直接的收获,与自然的交易与平衡,才是“真实”的,才是幸福的根源。
17.7.17 |
距离2008年经济危机过去十年了,麦道夫的庞氏骗局在这次危机中是我听说的唯一一个被抓到的并且受到了惩罚的案例。
如果不是经济大潮退下去,他这块礁石什么时候能够浮出来还是个未知数。
麦道夫诚然是个骗子,他承认了所有对他的有罪指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似乎又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同样是投资人,那些大投行的倒台并没有影响那些经纪人的收入,难道这不是一种诈骗行为吗?
电影并没有描写麦道夫风生水起的时候,没有描写他欺诈的手段,而是从经济危机开始写起,重点是他和他的客户,他的投资者,他的家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对他的关注。
电影前一段,当经济出现问题时,他的客户,他的交易员不断的提示着情况正在恶化,但他也毫无办法,毕竟他做出的是虚假承诺,但他并没有惊慌,他的表现甚至还吸引了他老婆介绍自己姐姐向他这里投资。
当他坚定的回答 没有问题 时,他的家人一点也没有意识到,这个家挺正面临崩溃。
正如他在后来的辩护中所说,他极力把家人隔离在交易之外,他知道这些是非法的。
当他终于崩溃东窗事发时,麦道夫承受了巨大压力,他接受了法庭的指控,无数受害者在法庭上对他进行控诉,使得他的罪孽极其深重,可谓罪大恶极。
最终他被判150年监禁,并拍卖了他名下的所有的财产。
这一切他都承受了,面无表情的接受了一切。
随着他进监狱,另一段故事便展开了。
因为他认罪,那些受骗的人就要向他讨债,而他进了监狱,于是舆论的矛头便指向了他想保护的家人。
他的两个儿子带着自己的家庭远离了他们,甚至他妻子的电话都不接。
电影中,老太太在电话里诉说着自己对孩子孙子孙女的思念,这些人围坐在电话机旁,听着老太太的诉说,但没有谁去拿起电话。
这种亲人的离别是痛苦的,近在咫尺,却各在天涯。
明明是至亲,却形同陌路。
但事情并没有结束,他们依然在舆论的漩涡里挣扎,结果闹的大儿子夫妻分居,最终他承受不住舆论压力,在家中自杀,留下了不到两岁的儿子,麦道夫妻子在接受了永远不和麦道夫来往的条件之后,能够和已经痪了淋巴癌的二儿子交流沟通的权利。
不久之后,二儿子也因为淋巴癌去世。
因此,老太太也不再原谅麦道夫,虽然二儿子已经不在了,但她依然不接麦道夫从监狱里打来的电话。
舆论是残忍的。
他在监狱中,得到了大儿子的死讯,在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发泄着对麦道夫的痛恨。
他儿子的岳父在电视节目中,诅咒麦道夫在吃饭的时候看到他儿子悬挂在空中的晃来晃去的袜子。
世间的恨也许没有能够超过的了。
这在电视节目中的愤怒,也许会让麦道夫的受害者感到欣慰,虽然他们因此破产,在大街的垃圾桶里翻找着食物。
麦道夫经历了辉煌,达到了顶峰,但很快经历了众叛亲离,妻离子别的痛苦,经历了两次丧子之痛,最终失去妻子的爱,将孤独的在监狱中的警卫的严密保护下渡过余生。
人生福祸转换,实在只是在一念之间。
但那些真正造成经济危机的金融骗子们又怎么样了呢?
他们什么事情也没有!
甚至还拿到了自己全额的佣金,利用法律,全身而退。
无数人因此失业破产,陷入贫困,这对这些职业经理人来说会有什么影响吗?
什么也不会有!
他们会在合适的机会回来,寻找着下一批牺牲者。
整个电影两小时四十多分钟,德尼罗表演的主角沉着,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正是他擅长的角色。
他的两个儿子演得也是中规中矩,大儿子的善良,软弱,小儿子的愤怒,都演得比较到位。
豆瓣低分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也许是不够刺激。
不过,连丧两子,又被爱妻抛弃,自己独自面对一百四十年的监禁,还不够刺激,那些破产的的投资者不得不去翻垃圾度日,还不够刺激吗?
也许电影里表现的对骗子有些宽容,似乎有很多同情的成分,但这不是人性吗?
兔死狐悲的人性啊。
不知道为什么评论这么差,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其实感觉非常动容。
不论这个骗局的事情,无论一个人看起来多么光鲜,总会有别人看不到难过的一面,上帝是公平的,好跟坏也总是平衡的,不要预支幸福吧,佛教讲苦难是种修行,或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表面看到的东西总归会有背后的原因,真的应该细心观察和探究,当然也不能过分探究自我困扰。
Love where you are; make your own choice.
人总以为自己可以操控事物,然而最终却被事物操控。
每个人打从生下来就是贪婪的,那这种贪婪又如何能消除呢。
打着消除贪婪的旗号去骗取钱财难道就义正言辞了?
麦道夫又何尝不也是贪婪的?
为什么麦道夫可以一手设计出涉及600多亿美元的庞氏骗局?
为什么是他?
为什么大家都极度信任他甚至将95%的身家全部投进去?
又为什么没有人监管?
这除了人性的毁灭,是不是还有社会的纵容?
从二十年前的犯罪,到最后150年的监禁,麦道夫一直在美名其曰保护着家人,可结果呢,给妻儿带来更大的伤害。
为什么犯罪之前没有想到会伤害他们呢?
为什么觉得隐瞒就不是伤害了呢?
有时候自己感觉的无私在别人来看就是一种自私。
金融,富裕社会的产物。
有了它生活是更加丰富多彩了,但是我也在想,这是不是也是因为我们社会进化过度导致的生活复杂,从而带来越来越多的麻烦和痛苦?
所以我们啊,无论何时,何地,从事了什么事业,与什么样的人打交道,还是不能忘了自我。
2017年元月, 一个接着一个P2P平台宣布逾期,所谓的逾期,慢慢的就变成了跑路, 一个月几十家平台,没人管,这些网贷没出事前是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官员站台宣传. 出了事后就是非法集资,后果自负! 金融乱象,一地鸡毛! 根源就在于对骗子们根本就没有惩罚力度!甚至是包庇!!珠宝E贷,创利投,理财团,同江金融,君享金融(浙江光大),稳银在线,小宝金服,岁意讯,宏鑫宝,来财街,聪明投,奶瓶理财,蓝金所....还有好多!!.记住这些邪恶的名字!
影片有点不明所以,是要给麦道夫洗白吗?
全片都是他在维护自己的家庭,实在搞不清楚这片子的正能量在哪里。
影片并没有剖析出他真实的内心,只是闪回了他的家庭分崩离析的过程,这样或许能给受害者稍许安慰吧。
现实中的麦道夫涉案金额达到百亿美元的规模,影片里面使用终结者中核弹攻击的画面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影响面太大了。
米歇尔菲佛真的漂亮!
年纪虽大,却没有看上去很假的逆生长,风韵犹存~德尼罗大神你可一定要挺住啊!
好好拍电影就好,绝不能学史派西同志!
2017-5-28 16:11《欺诈圣手》(2017)。
豆瓣7.1我给8.5。
影片改编自《纽约时报》记者戴安·亨里克斯的同名小说,讲述金融巨鳄、前纳斯达克主席麦道夫如何策划并完成了迄今为止21世纪最大的“庞氏骗局”。
不明白豆瓣这300多人为什么只给这么低的分。
拍的不好看吗?
2小时12分钟的电视电影,一气呵成的剧情,故事讲的清楚又不拖沓,全程抽丝剥茧的展示一个投资诈骗案犯的辉煌和堕落,贪婪欺骗瓦解崩塌,万丈深潭激流暗涌,节奏紧凑毫无尿点,电影拍成这样还想要啥自行车。
老德尼罗四两拨千斤的卓越演技和深厚功底,没有什么波澜壮阔,平静淡然的为你演绎一个华尔街投机天才的末日人生。
麦道夫最后的陈述一针见血,“我跟所有人说过不要把超过一半身家放我这儿,因为你永远没法预料,没准哪天我发疯了,谁他妈能预料。
可现实就是,人人都很贪婪。
”最后单纯感慨一下美国房价,海滩别墅900万,曼哈顿顶层套房800万,棕榈滩别墅725万……都不及帝都一套四合院。
享受财富的时候,都觉得理所当然。
出事了,一个个显得多脆弱,成了受害者了,还恨起了给他们“带来”财富的人,怎么觉得他们这么可恶呢?
是不是老头子太溺爱这些家人们了?
反而觉得最委屈的是老头子。
-分割线-接下来的只是为了凑够140字而已。
还不够140个字,继续写。
好电影值得分享!
三星
史上最大庞氏骗局。前纳斯达克主席。华尔街藏污纳垢,不断满足人们对金融犯罪极致的想象。
在本尼诈骗过程中,有很多次机会被发现,却没有,但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讲,又很难发现诈骗证据,两者叠加,十几年的骗局产生了。本尼的两个儿子表现匪夷所思,先是要争权继承公司,后完全不认父亲,完全看不出亲情。
德尼罗确实出彩,一个金融大鳄的狡诈,坚忍与冷酷展露的淋漓尽致。金融的每一分钱都流淌着贪婪与背叛。
评分低的都是它当成金融题材悬疑或犯罪片看,get不到点的好不好?650亿美金,真是好本事好身手!做为穷屌丝的我,前阵子看到p2p集体跑路事件是满怀欣喜的!因为,干掉了一批中产阶级啊,哈哈哈哈!
贪
三星半。HBO电视电影,请来《雨人》导演坐镇,非常忠于事实的翻拍,包括之后两个儿子的死都并非虚构。整体波澜不惊,对于骗局本身并没有过多着墨,反而是亲情戏占了很大篇幅,小儿子的那句“My dad is dead to me”大概是所有亲人心里共同的声音。德尼罗终于又正常发挥了一次。
平淡
某些片段似曾相似,强迫儿子马克吃龙虾。
中规中矩,HBO+老戏骨
麦道夫认罪都不认错
It&#39;s how the system works.
麦道夫,昔日纳斯达克主席,他曾主导了一次恐怖的旁氏骗局。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在十六年里去维护着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融资计划。一共吸纳了高达650亿美元的非法资金,为美国历史上涉案金额最大的金融诈骗案之一。电影133分钟,关于专业的诈骗方式和手法,几乎只字未提。反倒是长篇累牍的在讲他如何祸不及家人,想让家人通过不知情不参与的方式全身而退,在亲情的角度大肆泼墨,略沉闷。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虽说子女们得以免去刑事责任,但周围人鄙夷的目光让他们度日如年。最终两个儿子不堪重负,一个上吊一个患癌,先后离去。结婚51年的妻子也不闻不问,落下个白发人送黑发人,在铁窗里苟活余生的命运。法官判处麦道夫150年有期徒刑,合计1800个月。听审席上的受害者们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这个650亿美元的庞氏骗局,使他们失去了积蓄,失去了家庭,生活被毁了,而你确从没想过这是盗窃?只是因为他们信任你而你背叛了他们所有人?”“但你知道,这些人也是有点贪婪的,他们不想努力,只想赚钱,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共犯……他们本身缺少那份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诚实。”
德尼罗加上欺诈这么个组合,拍成这样。快成家庭八卦剧了,事件也没讲清楚,人物也没塑造起来。
讲真更想看硬核商业骗局视角的。
睡着了N次
失望,这部传记纪实电影为什么不把重点放到伯尼的行骗过程啊!
自以为是拯救家庭却不知已毁了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