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三峡好人

三峡好人,长江哀歌,Still Life

主演:赵涛,韩三明,王宏伟,李竺斌,项海渔,周林,马礼珍,兰周,李金生,潘剑林,李永忠,陈凯,骆明望,陈容虎,江得平,唐灵,蒋世萍,张勇,田继全,程建,何忠明,汪庆松,汪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四川话,晋语年份:2006

《三峡好人》剧照

三峡好人 剧照 NO.1三峡好人 剧照 NO.2三峡好人 剧照 NO.3三峡好人 剧照 NO.4三峡好人 剧照 NO.5三峡好人 剧照 NO.6三峡好人 剧照 NO.13三峡好人 剧照 NO.14三峡好人 剧照 NO.15三峡好人 剧照 NO.16三峡好人 剧照 NO.17三峡好人 剧照 NO.18三峡好人 剧照 NO.19三峡好人 剧照 NO.20

《三峡好人》剧情介绍

三峡好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三峡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的奉节县城,迎来一男一女两个山西人。 男人韩三明(韩三明 饰)来自汾阳,是名忠厚老实的煤矿工人,来奉节为寻十六年未见的前妻。前妻是他当年用钱买来的,生完孩子后跑回了奉节。寻找前妻的过程中波折不断,韩三明决定留下来做苦力一直等到前妻出现。女人沈红(赵 涛 饰)来自太原,是名沉默寡言的护士,为寻多日不曾与自己联系的丈夫而来奉节。丈夫与她的夫妻关系早已是有名无实,这点她虽然深知,仍想让丈夫当面给她个说法。沈红的找寻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丈夫在有意无意地躲着她。韩三明和沈红虽不认识,却因为要做相对意义上的“拿起”与“舍弃”抉择,在冥冥之中有了某种神秘的联系。 本片荣获2006年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圣诞续前缘硬汉寂寞的心灵夺宝传奇我的白头爱人:六个真爱故事尝试第三季未来时速柔道煞星波西·杰克逊与神火之盗在希望的田野上数码宝贝02:最初的召唤罗大佑【当年离家的年轻人】巡回演唱会尘雾家园电影少女2019酷跑青春陈情令之生魂侦探语录阳光之下尸房菜暴怒渡君的XX即将崩坏善地第二季世外者们金婚盛装恋爱有理由热血忠魂之独行侍卫校园迷糊大王面纱之下屎怪自由之子

《三峡好人》长篇影评

 1 ) 艺术的空白

《三峡好人》让我回味了很久。

这个世界上的电影大体有两种回味。

一种是实在拍得太好,电影演完了,每每回忆起来,越想越好,所以就绕梁三日,回味悠长了;另一种是电影中有太多让人迷惑不解的地方,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没能完全明白,所以电影结束后拼命回想,想搞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也是一种回味。

弄明白以后,如果这些对细节的解释加深了原主题的深度或者更好的解释了人性的发展演变,那么很有可能就继续回味下去,成为第一种性质的绵长悠远;但如果细节、疑惑虽然解释清楚了,可对深化主题刻画人性没什么太大帮助,那么回味只起到了把故事补充完整的功用,完整了,故事终于结束了,回味也就终止了。

我对《三峡好人》的回味,就属于最后一种状况。

整体说来,这部电影算相当不错的。

立意高,象三峡移民这样敏感与沉重的现实题材,目前中国大陆的电影实在在太少了。

数数近期的大陆电影,《夜宴》、《黄金甲》、《云水谣》、《疯狂的石头》、《大电影》等等,最终好坏不说,但在起码在历史责任感上它们都应该向《三峡好人》致敬。

同期的《落叶归根》尽管在题材上非常接近平民生活,用冷幽默的方式描述了社会底层的苦难与煎熬,但在厚重感上《三峡好人》仍然胜出一筹。

可以说,贾樟柯是早已脱离了“文人小格调”的导演,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较高层次的艺术追求。

在表现手法上,贾樟柯的细腻再一次展露无疑。

电影中的两条线索——煤矿工人韩三明来奉节寻前妻女与女护士沈红来奉节寻丈夫离婚——都以极其缓慢的速度行进着,主人公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表情都不放过。

这点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尽管让人偶尔觉得无聊,但从人物刻塑造性格刻画的角度来说却是相当真实与必要的。

当然,这样缓慢的节奏更提高了对表演真实性的要求——演员不能靠“演”,而非得先溶入角色当中,韩三明就是韩三明,沈红就是沈红,对话也好肢体动作也好,他们就是在镜头中真实生活着,不能为了镜头而夸张或激动。

在这一点上,两条线索相互辉映,表现得相当精彩。

除了节奏与表演的细腻,电影画面构图与色彩也非常值得称道。

蓝绿灰的冷基调恰当的服务于主题,三峡的山水之美与拆迁中的人为杂乱作对比,“变革”的感觉单从画面上就展露大半了。

但是除了这些“大原则”上的优秀,《三峡好人》中的许多细节却很让人摸不着头脑。

比如外星飞碟,三峡纪念碑腾空而起和结尾处的走钢丝。

前两处,在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中虽然荒谬,但拉拉扯扯总算能有个解释,比如飞碟刚好把两个平行故事连接起来,之后三峡纪念碑的起飞因为有前面的铺垫就不那么莫名其妙了。

至于寓意,可能是寓奇迹,也可能仅仅是压抑故事中的浪漫一笔,纪念碑飞走还可能是隐讳的抨击整个三峡工程的破坏性;最后的走钢丝就需要点背景知识了,据说当年可可轮和阿地利都曾经走钢丝跨越三峡,导演大概是想用这个细节来表达三峡大舞台的意思:浮光掠影,人聚人散。

这些令人费解的细节,正是我在开文处说的“最后一种回味”:回味之后,对这些细节的寓意基本有了猜测,却发现这些部分并没有使电影本身增色许多,于是回味终止。

在这里,我想比照一下2006年的美国电影《致命魔术 (The Prestige) 》。

电影讲的是两个师兄弟魔术师对魔术的痴与狂。

一个与同胞兄弟轮流上台享受欢呼与掌声,一个自我牺牲自我毁灭让复制品延续艺术生命:两种人性都泯灭在痴狂之中。

这部电影在节奏上前慢后快,前面的铺垫与小细节行进的有章有法,尽管称不上细腻,但详尽总还是做到的;后面节奏越来越快,所有悬疑的解决都是以“超音速”进行的,脑子慢的如我,在还没彻底明白的时候,故事就已经在高潮中结束了。

同样的,我也开始对影片回味——因为前因后果太混沌了,我得理清楚啊——慢慢把故事理顺,前后的关联处一一接好,这才发现故事要表达的主旨。

这种人性在狂热中的沦丧,不管是哪个师兄弟的表现方式,都与电影省略的一些空白密切相关。

而对空白的回味丰富突出了主题,让人赞叹故事的深度,尽管也有些遗憾剪辑的急躁。

而《三峡好人》中这些“奇怪”的细节和大量的艺术空白——情节上的省略,比如韩三明为什么突然跑来找分开十六年的前妻,沈红与丈夫之间究竟怎么开始分崩离析;情感上的断层,韩三明为什么那么固执与执著,沈红是因为新欢而决定抛弃过去奔赴新生活呢,还是抱着对生活彻底失望的态度来收拾自己破碎的爱情——在对影片主旨的提升中帮助是有限的。

换个方式说,如果电影要表现一种分崩离析的社会动荡,那这些被省略的矛盾细节不够“大社会”;如果电影要突出的是底层人民的苦难,那么这些省略省就省了,完全可以不回想不回味。

再说明确一点说,这些空白究竟是整部电影宏图中早已规划好的一部分呢,还是导演自己也在琢磨探索从而造成的结果?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电影所要展现的就是生活,导演的作用在于带动观众的眼睛,通过他的镜头看见一种现象,一种存在。

至于这种现象与存在究竟代表了什么,导演可能是一种想法,观众可能是另一种想法,所以电影就什么都不说,以无代有以不变应万变。

那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艺术的空白仍然有一个“度”的问题:究竟留多少空白才既不让导演的声音主宰电影,又不能说得太少让观众满头雾水莫名其妙?

怎么掌握一个最完美的度?

尽管我知道一部艺术作品在创作出来之后再从创作者的意图,而不是观看/接收者的反映感受来分析是一种比较愚蠢的行为,但要回答上面的问题,这里还不得不从创作者的角度来体会一下艺术的空白。

如果空白是在电影开拍时详细规划预留清楚的部分,那么我必须要赞叹导演的高瞻远瞩——不管最后的效果是否理想;如果空白是一种偶然,或者导演自己心中也疑惑着,空白是解决这种疑惑的一种手段:大家一起思考去吧!

那我觉得导演在艺术水平上就差了一截。

当然最后的结果很可能与高瞻远瞩出来的完全一样,但偶然毕竟是偶然,如同撞大运,自己心中没有深入的把握理解全局,下一部电影还这么拍就可能没这么走运了。

对于《三峡好人》,我无法分析出贾樟柯究竟是哪种状态,有的细节与空白我觉得他是深入思考了的,比如沈红老抱着矿泉水瓶拼命喝;有的我又觉得他是在“不懂装懂,故弄玄虚”,比如最后走钢丝的镜头,我就觉得十分矫情做作。

我想不出来这些情节上的省略与情感上的断层是一开始就烂熟于心的必要表达手段呢,还是一种对“天凉好个秋”的拙劣模仿,尽管最后观众的接受结果可能都一样——毁誉参半,有爱有恨。

艺术的空白,到底有多空多白才最好?

说到这,我不得不提到2006年我个人非常欣赏的两部电影:《阳光小美女 (Little Miss Sunshine) 》和《潘神的迷宫 (Pan’s Labyrinth) 》。

这两部电影的共同特色是都留下了极其精彩的艺术空白。

《阳光小美女》在中心矛盾爆发局面不可收拾之后嘎然而止,《潘神的迷宫》在现实与虚幻两个世界游走,直到影片结束的最后一秒还让人继续猜测感叹。

在情节上,至少影片所展现的部分都是完整的;在情感上,两片都做到了前后通连顺理成章。

尽管最近分段式电影比较流行,成为导演们用来制造悬疑带动观众的常用手法,上述两部电影却都是依照时间顺序单线行进的。

可这两部片子,却都是“越想越觉得好”,越想越令人佩服导演结构安排的精妙,细节的精彩与主题的深度。

这样的悠长回味是通过与《三峡好人》不同角度的艺术空白来达到的:故事进程的完整比照结局的空白。

还有一部充满空白的电影是我以前评论过的《大象 (Elephant) 》,该电影的空白在于“观点”,导演不遗余力的展示细节,却绝不跑到幕前下总结性评语,一切皆由观众自己体会。

《大象》之所以优秀是因为观众“身不由己”的被带动,去主动思考,这一切都是依据导演预先的设想进行的,没有一样是“艺术的偶然”。

而《三峡好人》中这些空白,却好比贾樟柯在荧屏前后出出进进,作为“旁白”隐讳的提醒观众一下他究竟想说什么,我个人觉得稍微有点让人反感。

或者可以说,《三峡好人》中的艺术空白,有的地方太空,有的地方又不够,似乎基本以随意为主,前后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

前面说的这些对艺术空白的讨论都是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的。

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可能这一切都不重要,只要有回味,管他是偶然的还是出于自觉的必然。

何况,回味本身就是太过于个性化因人而异的东西,喜欢贾樟柯的,从心理上先接受了他的风格自然越回味越好;不喜欢的,骂一句莫名其妙或者“装什么大瓣蒜”也就完了。

至于意识到艺术空白的重要性对欣赏电影是否有帮助,我也留个空白,大家各抒己见百家齐鸣吧。

 2 ) 贾樟柯怎能这么牛逼?

一下午都在看三峡好人,连看两遍第一遍完整不停顿的看,第二遍,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分析贾樟柯这个人精,每一个镜头都那么富有表现力,每一处对话都那么发人深省第二遍,看得我无力,心情沉重先来说一下影片的四个环节:烟、酒、茶、糖烟,是三峡民工分甘同味的奢侈品酒,是男主角韩三明带给亲家的“礼品”,可是女人的哥哥却说“我不是你哥,我不要你的酒”茶,是沈红的丈夫留下的唯一物件,找不到丈夫,她独自品尝他留下的茶糖,小马哥在赴死之前的美好向往--“老板每人给我们50块”也是两夫妻你推我让的感情见证再来看看片中的对话1. 三明在来奉节县的船上遇到小混混打劫,小马哥看着他随身的包里全是茶杯牙刷之类的,说了句“穷鬼”可是他却和三明一样住在一块五一天的唐人阁客栈里2. 开摩的小伙带三明来到“青石街5号”,看着一片汪洋说“中间那个土墩墩就是青石街5号” 三明要去找拆迁办,小伙子长时间望着江面“看到没,停在那边的那条船,我家原来就在那底下,早就没的了”话中透着不舍与伤感3. 拆迁办的人说“一个两千多年的城市,两年就把它拆了”4. 开摩托的小伙把三明拉到何老板的客栈 何老板:我们住宿费每天三元,三块钱一天 小伙答腔:啥子三块钱一天嘛,三峡的旅游市场都让你给搞乱咯 何老板:好好,看在小伙子名下,一块半一块半 小伙拉起三明:一块二,走 何老板:好好好,一块二就一块二 过了一会儿,小伙子跑来跟何老板要回扣:拿钱来撒 何老板:哟,你最会帮外人说话啊,一块钱哦,给你给你5. 三明和拆房的民工聊天,人家问他,有没有去过夔门,他们给他看新版的10块钱人民币背后的图案 三明看过以后,拿出一张旧版的50块钱:你看,我们老家也在钱上,这儿,黄河壶口瀑布 民工:你家乡风景好美哦~6. 小马哥模仿周润发:现在的社会不适合我们了,因为我们太怀旧了7. 独臂男人去几年前就破产的工厂找厂长讨要工伤赔偿,厂长在他们离开后对着下面喊到: 小王,那几个人干啥子唉,不许拿厂里的东西,国家的财产要保护好!

8. 沈红去找厂长问丈夫的事 沈红:厂长,打扰一下 厂长:你是谁啊?

 沈红:我想跟你打听一个人 厂长:我们这儿散都散伙了,你打听谁啊?

 沈红:江西过来的,在你们厂搞过供销,宜昌当过水电兵,是战友介绍过来的 厂长:郭斌?

 沈红:对,郭斌 厂长:这个人,我不认识9. 16年后三明和以前买来的老婆终于见到了面,恍如隔世,长时间一言不发 女人:你饿不饿,我去给你买碗面吃 三明:不饿......你现在好吗?

 女人:不好 三明:我对你那么好,你都要跑 女人:那时候还年轻,不懂事......早不来晚不来,为什么十几年了你才来找我......10. 三明和女人现在的男人坐在一个桌子前喝酒,女人站在窗外,无奈的看着  三明:我要把她带走  男人:那看她怎么说嘛  三明:成全我们吧  男人:我看这个事也可以,但是他哥哥欠了我三万块钱,只要给我就行了  三明喝了一口酒,坚定的说:等我一年,我给你!

镜头和片段(全剧最富有灵魂的地方啊)1. 开场,模糊的开场,满船的底层生活者,他们打牌、抽烟、发呆、算命、炎热的气候,最后定格在坐船尾的韩三明2. 三明跟开摩的的小伙来到“青石街5号”,镜头长时间停留在江面的土堆,江面下是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奉节县古城3. 县城中,有人在描油漆:三期水位线156.50M.预示着县城在几年后将全部淹没,与此刻县城中的生气勃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4. 小马哥学发哥用钞票点烟,三明要给他点烟,他从报纸上撕了一条,点燃5. 整部电影中出现最多的镜头:废墟里的屋瓦,民工不停的拆,不停的砸,再到县城中密密麻麻的还住着人的房子6. 三明站在夔门前,拿出新版的10块钱7. 在废墟中喷洒消毒水的工作人员,拆了一半的房子,遗留下半面墙,贴着瓷砖的墙壁上挂着“努力”,贴着周杰伦的海报、奖状、屋子原来主人的照片,还有拥挤的房间格局、厨房里的灶台,这一切,正是本片的另一个名字“Still Life”8. 那个唱流行歌曲的孩子,扯着嗓子人模人样的唱着“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第一次是唱的是“老鼠爱大米”,第二次唱的是“两只蝴蝶”,这两支流行到烂俗的歌曲唱出了小城市中的新生活气息9. 那个女人,我不太能确定她的身份,是导演的暗示吗?

她男人,就是那个独臂人,她把三明带回家,跟男人问了些话,独臂的男人就起身离开,女人把房门带上,三明问:你男人啊?

女人答:是啊,在打工的时候把手搞断了.三明掏口袋,女人说:不要着急,等下再给.后来生活的不尽人意,让她离开奉节县,往广东去了10. 破产倒闭了的工厂、肮脏又冷清的车间,生锈的锅炉、零件,还有独臂男人和他的妹妹孤零零的站在浓重的光线下.沈红拾起一把斧子,一刀劈开铁锁,乱糟糟的柜子里立着一袋“巫山云雾”11. 一个穿着绿色T恤的年轻小姑娘,腼腆又羞涩,问沈红她们那里需要不需要保姆,沈红抬头望了望天空,此时,有大片乌云遮日,气氛压抑,小姑娘低下头,不安的看着手里握着的一把野花12. 沈红去找丈夫的战友,他和单位的同事正在挖掘一个西汉的古墓,县城中到处都是拆毁的房屋,没有房屋拆,人们就挖土掘墓,乱糟糟的生活13. 王东明家的一排手表和钟,暗示着什么?

时间吗?

14. 大部分的县城市民都在忙着搬迁,某个单位的领导却在此时,花了两亿四千万造了一座辉煌气派的大桥15. 沈红终于找到丈夫,无言以对,丢下一句话:我走了  两人来到江边,尴尬并且僵硬的靠近,跳了一曲舞之后,沈红跟丈夫提出离婚16. 哄笑的民工和卖艺的乐团,极不协调又极其协调的两个群体17. 下雨天,三明不开工,打电话给小马哥,在废墟中听到“上海滩”的手机铃声,废墟的一面墙上刻着:三期水位线156.50M.小马哥的遗像--年轻,张扬的生命的逝去18. 何老板在大桥下的新家19. 那个女人因为生活困难要去广东找出路,遇到三明,三明正忙着奔波于各处拆房20. 三明为了还前妻的哥哥欠下的三万块钱,决定回老家替黑窑挖煤卖命挣钱.八个民工听说挖煤每天能挣200块,欣然答应要跟三明一起回去挣钱,热热闹闹的和三明喝了两次团圆酒,三明诚恳的告诉他们挖煤是拿命换钱,危险性很高,大家又举杯,这次没有一个人说话,镜头移到角落里,一个男人沉默的抽烟再来,就是导演所强调的超现实画面1. 飞碟UFO,两位主角望着飞碟,似乎并没有让他们太惊奇.巨大的砖块结构轰然飞上天空2. 小马哥约了三明晚上喝酒却没出现,另外一桌,三个穿京剧戏服,画脸谱的人,两个在用手机打游戏,另一个在瞪着眼睛发呆3. 最后,高空走钢索的人.是在暗示生命只是命悬一线吗?

最后,音乐1. 开场和结尾好象是一样的音乐,我听到有“家乡山高水远”等等,声音悠远空旷,迎合三峡的美景,浮想联翩2. “好人一生平安”和“上海滩”也许像三明这样的人,老婆孩子都在身边,早上进窑洞,晚上能活着出来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吧.“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终于滔滔的江水即将淹没奉节这个小城,正如旅游油轮上广播的“为了三峡工程,县城的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3 ) 《三峡好人》:时间的灰烬

沿江溯水而上,两岸都是青山,绵延百里。

峡谷间,若隐若现藏着一些不大的灰色的城。

家乡的县城是其中之一,贾樟柯作品《三峡好人》里的奉节城也是其中之一。

这绵延百里的群山中,没有两座大山有着相同的线条,这些城自然也有着截然不同的风土,但在山与水的掩映里,这或大或小的城,却又有着太多的相似。

当《三峡好人》里沉默的奉节城、带着些许凝滞的人与物、拆迁中的断垣残壁与满地疮痍一一展现于屏幕之上时,一切陌生又熟悉。

于我而言,《三峡好人》所叙述的首先是真实,(接近)纪录的真实;然后才是虚假——当赵涛饰演的沈红在奉节苦寻丈夫后,两人旋即又在三峡大坝前共舞一曲——对于峡谷外的人(包括贾樟柯)而言,这只是一个转瞬即逝的剪辑,于我却是实实在在的时空,距离数百里的、物理的时间与空间。

于此,《三峡好人》的纪录、或者以纪录手法所营造的真,此刻不自觉就流露出其间的虚构。

当虚构的味道散发开来,故事立刻就显现出无所不在的刻意来。

音乐。

那些初听上去似乎舒缓又厚重的配乐,与流逝的江水意象所重叠,不期然将情绪与氛围导向一种凝重的情境;这种情境,也许是作为创作者的贾樟柯所追求的,但其实我们已经有过太多的耳濡目染。

相对于贾樟柯所发现的、所表现的这独一无二的山与水、人与事,这看似华丽的音乐或者运用其实很老套(或许也是我生在其中也身在其中,这山水这特质早已渗入骨髓,直觉都能体会到其间的落差)。

摄影也感染有同样的症结。

那些缓慢而克制的移动,那些总是由物到人的入场,无一不暴露着创作者刻意的追求,或者刻意体现的品位。

在这种隐隐的刻意里,故事中一些华彩细节,例如摄影机掠过铁丝上悬挂的数块手表、断垣残壁奇观里所包围着的人、以及三两场超现实场景……都因为这种暴露出来的刻意而削弱了它们本来浑然天成的表现力。

不得不承认的是,即使存在着这些明显的败笔,也无碍《三峡好人》成为一部极具份量的作品。

那么症结从何而来呢?

我觉得首先是作者主体所受的先天限制,出生于山西的贾樟柯对于奉节这块土地显然还缺乏足够的、深入的体认,无论他是否把握住了这一时空此在的脉搏,他始终是一个外来者,这决定了他的感受和视角。

无论其中烙有多少属于贾樟柯的个人记忆或者时代记忆,这一城市于他始终缺少一种切肤之感。

贾樟柯无疑又是聪明的,他选择了一个极特别的时机,并以一个外来者的姿态切入这一城市。

韩三明和赵涛所饰演的角色,都是峡谷以外世界的外来者,他们在这座城中的所历,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贾樟柯的所见所得,我把他视为一种浮光掠影的观察,体现在外必然就是镜头下那些炫目的、毁灭与新生里的奇观式景象。

这种奇观式的景象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对于电影作者而言,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尤其是作为只存在于特定时空中的真实奇观。

这些奇观的组成大致有二:首先是三峡的山水奇观,然后是这一空间下的奉节城内外处于拆迁与重建中的建筑。

前者是自然的也是颇具本土意味的;后者则是处于某种矛盾状态下的人为景观,其间包含了冲突与融合(虹桥)、毁灭与记忆(废弃建筑)。

在这个真实的空间以外,包裹它们的则是更大的时间,一个真实的、我们所处身的时代,以三峡大坝的建设为标记。

这个堪称世界奇观的水利工程,无论褒贬为何,它都是中国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未来必然会被历史所铭记的时刻。

借助于这一厚重的大时代背景,以强有力的影像所纪录下的人物命运,也因此被提升到一个宏大的层面。

无论持何种创作观的导演,这一时空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贾樟柯是聪明的,同时还是幸运的。

真实的时空背景、虚构的情节与人物,这种结构故事的技巧正是现实主义创作观的反映,即并非如实反映生活真实甚至本质真实,而是作者的想象与虚构,一种个人化的想象与虚构,这是导演贾樟柯在《三峡好人》里的体现的作者风格所在。

但有趣的是,前面我所提到的沈红与丈夫在三峡大坝前共舞这一情节,是作者不自觉所暴露出来的虚构之处。

正是得益于这一失败的细节,故事此前以记录手法所营造出来的表层真实被巧妙地撕开一条缝隙,从而展示了一个更深刻的理念,即完美的、无懈可击的世界不过是艺术家对现象世界的组织与缝合。

但这种消解的解构手法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追求是有冲突的,因此具备了偶然性,当然要被视为导演的失控之处。

与这种偶然的失控性质相类似,如前所述故事所暴露出来的那些刻意之处:音乐、摄影、背景等等,其实也没有过多损害作品整体的艺术效果。

原因何在呢?

这些形式上略显刻意的东西大致都能包含进虚构主题之中,而现实主义处理是允许某种程度的虚构的。

再者,这些失当之处是作者在处理形式/内容上未能有效把握或者平衡的东西,但这种把握或者平衡所处理的素材本身就是一组对立的东西(真与假、毁灭与新生等等),这些对立的事物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冲突,故事张力正来源于此,而这种矛盾的张力是能够弥补处理时的失衡的。

为什么说贾樟柯还是幸运的,原因就在于此,他真的选择/发现了一个绝妙的素材。

从整体来看《三峡好人》的叙事,具有明显的双重曝光特征——即两个元素间的对话与质疑。

首先在视角上是一种切入,在外来者与本地人之间有一种对立与审视的意味;在背景上,有着自然与人文之间清晰的对立和融合、同时包含了毁灭与记忆、破坏与重构的建筑;在人物之上,则包含着寻找与告别的两种行为,对应的则是稳定与动荡的内心映照;在人物关系之上,则是分与合的平行对应;更琐碎的,从情感的角度来看其中又包含了男女之别等等。

在更大的范畴之上,则是两种时空的相遇,这应该就是故事的主题或者意义所在。

无论我的家乡还是奉节城,在时间长河里,它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运行轨迹,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远溯千年,同时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它们相对又是封闭的。

在这种封闭的空间里,它们有了自成轨迹的缓慢的发展历程。

三峡大坝的兴建导致所涉地区的移民、搬迁,就像一股突如其来的巨大力量冲入了峡谷内封闭的时空,打破即成轨迹,不仅改变了山、江、河,也改变了城,还改变了人。

我们把这种力量视作一个外来的时空,在这一刻,两个时空交汇形成一个凝滞的瞬间,断垣残壁就是时空相遇、碰撞时留下的痕迹。

与这种巨大力量的进入比较,外来者(韩三明与沈红)的进入自然不会改变这座城市多少,但借助两人追寻与告别的足迹,贾樟柯(也是外来者)迅速摄下了这个痕迹——湮灭与新生的现在时——一个永恒的瞬间,不被保留,无可复制。

这种时空的相遇与碰撞,某种意义上也象征了自然时空与社会时空的冲突与融合。

在时间这个厚重的大主题之下,我们就能发现贾樟柯作为创作者才华尽显的一些细节所在。

在故事里,很多情节都出现了流行歌曲,有数年前或者数十年前的,还有当下最流行的。

当这些流行曲出现在同一场景里,它们代表着主人各自的时代,在同一场合意味着两种时空的劈面相逢,对应的也是时间的大主题。

“浪奔,浪流…”以及小马哥这些细节大概还是贾樟柯当年染目耳濡的记忆,这种个人记忆、时代记忆于此巧妙地融绘进来,将电影打上导演独一无二的个人印记,大时代中有小时代,现在时里又有过去时,运用之妙不落窠臼,比起那些大气磅礴实则俗套之极的配乐有着天壤之别。

还是镜头在房间里掠过铁丝上悬挂的数块手表,其间所浓缩的时间意象,也是主题强有力的表达。

但必须细究的是,这一场面在生活中出现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是否为了表达而舍弃了必要的含蓄。

《三峡好人》中还有数场超现实场景,从表现的角度看跟整体的现实色彩并无矛盾。

在现实主义作品里,这样的处理也并不少见,而且时常带来令人震惊的效果,例如今村昌平《我要复仇》里两个同时发生、但分属不同场景的人物出现在同一空间,表意之强令人过目不忘。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场景并不适合诠释,它追求的就是天外飞仙的超现实效果,《三峡好人》的这几场当然具有同样的用途,但整体效果不算突出。

这种手法,真实与虚构之间必须要泾渭分明,这样其间的反差才能迸发强大的张力。

但《三峡好人》的许多场景过于刻意,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制造出一种过渡,从而削弱了超现实的梦幻特质,使两者之间的反差变得不再明晰,有些刻意求工的味道。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三峡大坝前共舞一场,斧凿痕迹太浓。

但这场戏另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通过时空的转换来打破真实局限,将时代背景由奉节城的拆迁引涉至三峡大坝的兴建,由局部到整体,由个人到时代,多少也算是不落俗套的转换。

总的来说,《三峡好人》是无限接近杰作的作品,问题在于不是做得不够,而是有些多了。

通常所谓大师的作品,不仅要求深度,也要求广度,常常会导致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出现。

举个例子,比如《三峡好人》里面,那个模仿小马哥的小流氓横死一节,看上去着实令人感动,但现在回头看,似乎又显多余,更像是为了体现大师们必备的怜悯与关怀而不自觉为之。

另外,故事里还可以看出贾樟柯还是很在意情节的起承转合,这显然也是成为大师(尤其是艺术片)的一种妨碍。

(嗯嗯,这样说起来,当时《三峡好人》公映,采取与《大波与铁甲》同时上映的市场策略,显然也有些标榜与刻意的味道。

 4 ) 一个三峡人眼里的三峡好人

我出生在长江边,外婆的木屋,随着三峡工程而永久地成为江底的记忆。

身在异国,看到一部关于三峡的电影,这本身已经让我丧失了鉴别力。

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熟悉得就像姑妈刚刚寄来的家乡特产的腊肉,让我对各种法国火腿都没了兴趣。

所以等到现在那种心情平和的时候,才能仔细想想这部电影。

贾樟柯是山西人,所以他继续用2个山西人的视角来书写三峡。

尽管不能像《任逍遥》里那样对家乡社会状况把握得贴切,但是比《世界》里要来得精彩,以三峡工程作为背景,比起复杂的大都市更容易抓住一种鲜明的时代变革感。

比起《小武》,这部电影少了宣泄式的高潮,尽管有婚外情,千里寻妻这样的线索,其悬念也不是扣人心弦的,其精彩性连小报社会新闻都不如。

这却正是贾氏电影可贵之处,或者说贾樟柯已经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叙事方式,不依靠情节和悬念来成全观众和自己,因为现实从来没有成全。

也许导演不敢擅自去虚构己不熟悉的生活,电影里并没有详细的刻画三峡移民的生存状况,但是整个环境的展现是成功的,真实的三峡,就是那样斑驳的墙壁,那些茫然的眼神,那些赤裸黑黝的肩膀,而绝非电视风景片里那样的雅致。

所有的风景都是美丽的,像纸钞一样轻盈,而后面代表的生活往往沉重。

三峡沿线的城镇经济水平一直都是贫困线附近徘徊的,即使是在三峡移民之后,许多盲目的建设,虚浮的工程,甚至挪用贪污移民资金,让三峡移民牺牲的不只是水位线下的故乡。

更可怕的是,三峡工程带来的环境效应已经开始显现,白暨豚的灭绝就是一个例子。

作为一个三峡人,三峡工程,曾经一度是夸耀的资本。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三峡工地上有这样的宣传标语。

可是渐渐的,我感觉得到一种虚妄。

当我跟老外讲起我们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水坝的时候,没有赢得多少羡慕。

这就像你夸耀自己嘴里装了一颗最贵重的金牙,但谁都知道那不是天然的。

关于UFO,这一笔来得挺有马尔克斯式的魔幻现实主义。

其实当下的中国,何尝不是充满了各种荒谬,比如电影里各色人等都有手机,却未必能解决温饱。

比如那个领导把用民脂民膏修建的大桥炫耀于人,就像展示自己的玩物。

这种荒谬,也许远远大于UFO的出现,所以电影里主人公对此无动于衷,他们关心的是柴米油盐的生存。

不止一个中国导演试图用群众演员和原生态的表演来体现对底层的关注,但要么用一个童话式的结局让擦干眼泪的观众在走出电影院后灯红酒绿中忘却那些苦难。

要么用悲天悯人的上帝视角去俯视众生,让观众以为自己的观看就是一种怜悯和施舍。

贾樟柯的电影却将这份暧昧的关怀扔到一边,只是告诉你这样一个事实:不管你看没看这个电影,感动不感动,现实中有这样的人,这样的生活。

电影结尾,三明和那些民工一起将奔赴山西,去伤亡率极高的煤矿做工,对于他们来说,哪里有什么希望,只是从一种苦难奔赴另一种苦难而已。

所谓Still Life(静物),便是如物件一般麻木地活着而已。

一个走进电影院的人,要么是找乐,要么是找真实。

如果他想感受感官愉悦或是意淫现实,那么就可以去另外的厅,当然你知道我说的是什么片子。

所以,商业你就商业到底,真诚你就继续真诚。

更多影评:江湖儿女的囚徒困境

 5 ) 活着

烟电影是心灵与心灵的相遇,也是心灵发现的过程。

当剧场的灯光暗下,电影开始放映的时候,眼睛和思路被引导、被接管。

多年来,我已习惯于电影的这种方式。

有些电影会给人坐过山车的感觉:让人惊耸、刺激;而另有一些则像舞台剧,我们在观看期待已久的默契的表演,内容和结局,我们都已经全部猜到。

显然,故事的讲述,有一种天然的习惯,那就是情节的戏剧化,更容易导致关注,人们也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唯有故事的简单逻辑,才能使人从背景中挣脱出来,感到被人尊重,并找到理解的乐趣。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是这样。

看贾樟柯的电影,就会有人感到沉闷。

他的电影(比如《站台》)有时就是一个很长的镜头,然后,缓慢而从容地移动或一动不动,如同时间一样呆滞。

太真实的生活场面,和太真实的细节,跟我们的生活如出一辙。

对于心急火燎的人来说,简直就是煎熬。

“他到底要表达什么?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想起一句话:鱼总是最后一个看见水的。

要看懂贾的电影,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那就是把摄像机呈现的一切,想象为你自己的眼睛。

当你从熟悉的背景中脱离出来的时候,你开始学着认真“打量”这个世界,生活的细节,戏剧化的冲突一步步向你扑来。

生活比你想象的要更富有戏剧性,也尖锐的多。

这样的电影,就象纪录片一样,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人的命运,生活的酸甜苦辣全在其中。

糖《三峡好人》说的是关于选择的故事。

山西男人韩三明,花了3000元钱从四川奉节买了一个女人。

女人被政府成功解救了,带着他们的女儿回到了家乡。

16年后,韩三明拿着老婆留下的地址去找人,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看看自己的孩子。

在历经了艰难的寻找和等待后,他见到了那个女人。

见到了照片中的女儿,这时的女儿已经长大成人,去更南的南方打工去了。

他对女人说:“你过得好吗?

”女人说:“不好。

”女人说:“你为什么早不来,晚不来,现在才来找我?

”他说:“我妈对你那么好,出了月子都还不让下地。

你还是要走。

”女人说:“年轻的时候,不懂事。

”最后,韩三明为自己的做了一个决定:他要带女人离开这个地方。

他愿意为这个女人还债,他决定马上返回山西下煤矿去赚钱。

一年后再回来接她。

他离开前,和女人最后在快要拆除的破败的楼房里约会。

女人拿出一颗糖,他吃了一半,女人吃下另外的一半。

两个人幸福地依偎着,看着变幻莫测的远方。

茶山西女人沈红(赵涛饰),站在岸边,看着天上的飞碟向远处飞去。

她来到三峡,是来找两年间音讯全无的丈夫。

她也是为了给自己做一个决定。

人生的两年,算一个不太长,也不太短的时间。

她不知道,这个曾经的男人现在在哪里,在干些什么。

似乎只有她还活着,他就已经万事大吉了。

她听见丈夫分身无术,日理万机:出席各种应酬,忙得找不着北,见不到人;她看见丈夫的马仔挥刀砍人,看见丈夫传说中的情人...她终于见到了自己的丈夫。

他们最后一次牵手,是在干涸的河床边。

丈夫试着拉起她的手,两个人踌躇着舞步,仿佛回忆过去的节拍,但怎么也协调不起来。

他们中间,横亘着一些永远不再可以挽回的东西。

酒在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可以选择的,有些东西却不能选择。

2000多年的城市,在几年间被拆除、淹没。

有些人是有选择的,而另外一些人却没有。

在韩三明寻妻的过程中,他认识了三个人:小马哥、唐人阁的老板、有残疾老公的厨娘。

小马哥,一个崇拜发哥的孩子,生活在港产片的岁月中,想象自己活在江湖的样子,他跟三明说:“我们不适合这个时代,我们太怀旧了。

”这个怀旧的充满梦幻的孩子,为了生活,在一次斗殴中丧生。

唐人阁的老板,靠着微薄的租房金过活。

持续的拆迁,他的生意也做不下去了,民工们拆除完房子,下一步,就是拆除唐人阁了。

厨娘也终于下定决心离开自己的残疾老公,随船独自去广州。

三明问:他怎么办?

厨娘说:没有办法,人总要过下去。

此时的人生,就如浮萍,随风飘荡。

民工们把活干完了,他们想跟着三明去挖煤,因为挖煤一天可以挣到200元。

三明跟大家说:大多是黑煤,早上下去,还不知道晚上能不能上来。

大家各自低头、喝酒。

影片的结尾是这样的:新的一天来临,大伙收拾好破旧的行囊,准备跟三明一起去山西挖煤。

为了生活,他们别无选择。

人总要过下去。

三明最后一次凝视这个被云雾缭绕的城市,在他的目力所及:在不远的天边,有人在命悬一线的空中索道上行走。

他不知道,这是幻觉、表演,还是生活本身。

醋迄今为止,我还没有看到有哪一部电影,如此深刻地展现出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的现实和荒谬。

被压迫的生活环境,每个人内心的追求,和现实的挣扎、妥协。

我们生活在魔幻的背景下,我们看见飞碟、火箭,象船家的孩子一样快乐地唱着《两只蝴蝶》,恍若在现实和梦境中穿行。

我们以为可以选择很多,其实不能。

生活的空间,一夜之间,或许会灰飞烟灭,我们无所适从:我们太怀旧了,已经不适合于这个时代了。

但我们还是能如蚂蚁一样活着,一如芸芸众生般坚强。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韩三明、沈红,或者小马哥。

我们的一生都在抉择,在有限的空间下,倔强地活着,为了自己的幸福和梦想活着,活着,活到底。

首发 : 喷嚏网 www.dapenti.com

 6 ) 三峽好人

在二零零一年夏天,我到長江三峽遊覽。

五年以後,我再次在銀幕上看到她真實的一面。

聽到船舶傳來的鳴響,似曾相識。

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再來,一連串眾生相,最後焦點落在那一個外表普通臉上卻背負著沉重的韓三明,我想,我明白了。

由山西傳來的火車鳴笛聲,演變成船舶的鳴聲;從那一個站台,慢慢走到了這一個碼頭。

是的,這是賈樟柯自《站台》以來,最令我感受深刻的電影。

當中夾雜著自己的遊歷回憶之餘,也讓我重拾導演對中國時代的情懷,和情調。

我曾在《站台》的文字裡寫過,我很喜歡他那種在緩慢的時光裡,描寫生活的細緻。

喜悅哀愁,精彩平淡,都動人真切。

韓三明這個人物,正正就是那種在時代巨輪轉動下,沉默寡言,實實在在活著的人。

呼出一口輕煙,遠眺著這個山峽,凝望著這條江河,隨著流水,帶著船舶和希望,與生命慢慢流過。

希望找到與自己闊別十六年的妻子和孩兒,韓三明並沒有任何的顧慮。

獨自一人,來到這個即將被淹沒的奉節縣裡,不斷尋找,不斷等待。

在這個破落的江湖裡,找到一份負責拆卸的工作,遇到一位發哥影迷,與房東老人成好友,也尋找到妻子的哥哥。

漸漸融入了這個縣城的生活,卻喜歡孤身一人看江河山峽,細聽船舶鳴聲,惦念著至親的妻兒。

看著這擁有二千年歷史的城鎮即將在兩年內消失,作為一個外來人尋親心切的他,其實會是什麼的心情?

然後,他看到不明飛行物體在三峽上空游走。

同時看到這情景的,有那一位同樣是來自山西尋找愛人的女護士。

這位女護士目標明確,一到步就立即四處尋找,先到他工作的地方,最後找到了丈夫的好友,輾轉之間,有意無意之間,開始發現丈夫久久不回家的原因。

同樣在這個正在慢慢破落的縣城裡,她漸漸沒有希望。

那一幢我們一直認為是拆卸中的建築物,突然如火箭般抽身離去,是否意味著什麼?

除了手上的水樽,除了自己的命運,她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掌握得到。

所以,在重遇他的時候,她選擇放手。

男的也沒有任何挽留。

這一刻,似乎連背後的堤壩都阻止不了他們的這個決定了。

坐著那條遊船離去,船上的廣播正介紹小三峽的風光,也讀出了李白著明的《下江陵》。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好一句「輕舟已過萬重山」,在這個短暫的三峽旅程中,她卸下了一些沉重,解決了煩憂,儘管擺脫不了悲傷,但身子輕了,可以再次重新上路,離開這個傷心的白帝城,隨著同一條江河流水,繼續自己的旅途。

跟著,到韓三明了。

不打不相識的兄弟興奮地說今回可以凱旋而歸並會與他晚飯慶祝,更送上白兔糖讓大家加油。

他先到餐廳準備佳餚迎接,卻等了又等,兄弟最後都未能應約。

這兄弟似乎沒有親人,他只好盡最後的仁義,與這條江河,一起送兄弟走上最後一程。

目送他離去的時候,讓我想起那手機的鈴聲。

那一首好像很懂得塵世間歡笑悲憂的流行曲,道出這三峽上人們的命途。

縱使浪花無情,卻明白生命無常。

生命本無常,是故他仍然堅持下去。

結果,皇天不負有心人,他最後都能夠與妻子相見。

丈夫很不明白,自己對她那麼好,為什麼仍要帶著孩子捨他而去?

那時候年少無知嘛。

有結婚嗎?

不算有。

現在生活得好嘛?

不好。

可以讓我看看女兒的照片嗎?

都那麼多年了,為什麼到這個時候才來找我們‥‥‥一次很平淡的重逢,一段很理性的對話,沒有激動的情緒,卻感到淚眼紅紅,哀愁萬分。

妻子對現在的生活有點後悔,卻不能隨便就走。

做丈夫的也很想重建自己的家園,於是,在那幢清拆中的大廈內,與妻子一起分享那一粒白兔糖,並同時對自己許下承諾,要把她們帶回家。

他決定暫別此地,回山西再賺多點錢,一年之後,再帶著希望回來。

本來打算與工友們作道別,與他們簡單的吃一頓飯。

怎料在言談之間,在分享著美酒美食香煙之際,他們都想跟隨三明回家鄉做礦工。

他們閒話不多,一下子便決定去留,並為大家的前程乾杯。

對呢,這裡其實已經沒有什麼值得留下的理由。

寧可冒險,希望找到更好的生活,和將來。

似乎,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路了。

在這個其實已經沒有什麼希望的地方,在這個其實不應再有期盼的地方,在這個其實已經破落不堪的地方,賈樟柯看到了人們沉著面對當前的生活,看到了他們的堅定。

當那「踩鋼線」表演奇蹟地出現於韓三明面前,奇蹟地出現於這個廢墟處處的三峽縣城面前,給予我們一種很荒誕的感覺之餘,卻為他們帶來一點生氣,一點鼓勵,一點祝福。

現在,我很懷念那年遊覽三峽的一切。

那些氣勢磅礡的江河山峽,那些歷史和古跡,那些響亮的旅遊廣播,那些低沉樸實的船舶鳴聲,那些對生命堅毅不屈努力適應著時代生活的人們‥‥‥我實在不希望,將來只能夠在人民幣上,才可欣賞到她這些最美麗的一面。

潘字頭http://www.arnopoon.com

 7 ) 寻

随着贾樟柯在山西建立的“现实主义宇宙”日趋成熟,这一次,或许是一种根性的呼唤,他扛着摄像机来到了长江,来到了悠悠中华之源,去记录,寻觅这里的故事。

这是一次关于DV摄影的宏大实验,DV成像特有的粗糙与朦胧成功呈现了胶片才具备的颗粒感,长江之上的烟云缭绕,水汽氤氲,人物郁结于心的愁思,皆流动于影像之上。

影片的主题是“寻”,沈红在寻,韩三明在寻,贾樟柯也在寻。

曾几何时悠悠长江孕育出的人文沃土是如此丰硕,日月如梭,时过境迁,在“社会主义江山一片红”的号召下,三峡大坝轰然而起,碾碎了五千年来的悠悠情思。

斯人已老,斯景已逝,好人是什么?“好人”就是那茫茫风沙中的一滴滴水,人们试图在废墟中寻找那昔日关于人,关于情的痕迹,又谈何容易?面对现实的困境,创作者的无力与苍白跃然纸上。

于是,他创造了一个超然的时空,沈红,韩三明,以一种超现实的方式( ufo)“不期而遇”,不断跳跃的符号,忽然闯入的人物,情境的中断,皆是一个经验主义之外的时空构建,创作者通过一种抗拒完成自我消解,从而达到与环境的和解与共存。

但情绪的流动并没有断层,我甚至觉得这是贾樟柯符号运用的最好的一部,矿泉水瓶,风扇,升起的房子.....正是这些符号的存在弥补了中断的场景,让情绪得以延续,同时也是人物内心的一种外化。

最后轰然倒下的房子,正是这个梦的破碎,时空的坍塌,钢丝上龋龋独行正是所有人漂泊的最终宿命。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峡好人》赋予了诗句全新的含义。

 8 ) 《三峡好人》:贾樟柯怎么就这么牛

《三峡好人》:贾樟柯怎么就这么牛祁又一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腾空而其的奇怪雕塑、轰然倒下的高大建筑、飞过天际的UFO、地上那些被动接受着悲欢离合的男人女人老人孩子。

这是一部兼具着轻灵与厚重的美妙影片,我们很少有机会看得到这么有趣的电影。

看完《黄金甲》从影院里出来,我苦笑着抽了根烟,觉得张伟平竟然能把我第三次骗进影院去,算他够狠。

看完《三峡好人》从影院里出来,我却深情黯淡地抽了根烟,心底涌起了一股强烈的嫉妒之情——明明都是活着的中国人,怎么人家贾樟柯就能这么牛逼呢。

很久以前听贾樟柯说过一个话:“离开北京往南走 50公里,你就会见到世界真实的样子”。

《三峡好人》的故事在重庆市奉节县展开,我现在恰好就住在重庆城外,没有那么偏远,但我差不多明白了贾樟柯所说的世界真实的样子是怎么回事。

有些事情不亲眼看一下,就永远不会相信。

当然了,贾樟柯的创作历史就是中国三级城市和小镇的发现史,这个用不着我多说,我还是着重说说这个片子什么地方打动了我吧。

贾樟柯之前的作品常常流露出一种面对卑微之人的幽默感,他嘲笑的是那些小镇上的男男女女,也是以前的自己。

都是些很能讨好观众、活跃气氛的小聪明,善于观察生活的人都能办得到,他之前在这方面不是很自信,生怕观众睡过去。

但这次没有,对于那个贫瘠、无趣的世界他即没有故作同情,也没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甚至没有展示一下其宽容的幽默感(仅有的一次是小马哥学着电视里的周润发拿草纸点烟)。

作为一个艺术家成熟的标志,贾樟柯没有罗列小聪明,硬刀硬马地拼了100分钟的人物和故事。

贾樟柯上一部走出山西走向世界的电影《世界》不是很成功。

这次他把故事从黄河边上挪到长江边上,作为一个创作者来说,确实是个相当不好搞定的自我挑战,尤其是对贾樟柯这种靠生活、观察和情怀取胜的导演来说。

失去生活根基的贾樟柯电影绝对会是失败的作品,但《三峡好人》中两个山西人所面对的奉节县是如此真实、鲜活、有血有肉,剧本是他自己写的,我很钦佩他,我无法想象他在这部影片中究竟投入了多少精力,才能以一个外乡人的角度把长江写好。

这或许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在北京、上海、广州之外的那个中国,确实有其共性存在。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甚至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怀疑,我们之前所鼓吹、宣扬的那一套价值观,对这个更广阔的中国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

跑题了,我想说的是,贾樟柯至少帮助我这个从小在城市长大的青年看到了之前所没有切实感受过的世界,尤其是在这部把黄河和长江联系在一起的《三峡好人》中。

满城尽带黄金甲,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生塞进去的大场面和莫名其妙的金壁辉煌,还什么故事都没讲呢,演员们就已经先于观众热泪盈眶了。

这是一类电影,而同时在影院节目单上的,还有另外一类电影:投入大量真情实感的同时却尽量克制,以刺激观众为耻以打动观众为荣,任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把滥情留给滥情的人,在这个以严肃为笑柄的时代甚是执拗地把严肃留给自己。

 9 ) 10元/50元钞票的背后

为什么要命名为“好人”?

是那些面对贫穷、不公、孤单、罪恶还依然坚持善良、本分生活的人。

默默地。

如中国几千年的大多数农民一样的。

生活--或者叫做生存更合适一些。

朋友说,两百块一天,肯定还不用上税了,真好,我想去挖煤。

这是另一种对非赤裸裸的剥削的消极抗议。

你看到那个如火箭般飞上天的诡异建筑物时,想到了什么?

不稳的根基?

头重脚轻的结构?

还是那与贫瘠土地形成的强烈反差?

最后一个镜头中行走在空中的人,应该是在走一条看不见的钢丝吧,每一个下一步,我都在等待他跌落。

却在戛然而止的黑屏中迎来另一段思索。

 10 ) 去你妈的好人

去你妈的好人          看完《三峡好人》 有很多话想说 可又懒得敲字 几天过去了 就象憋了一个陈年老屁 不放实在不痛快 今天放了吧    说实话影片一开始我就被震了 随着一段悲悯 空灵 宛如天籁般的音乐(唱的什么没听清哈) 一个从船头扫到船尾的长镜头 献给了沉默的大多数 献给了当今社会最普通也最底层的人们 真是绝了 这那里是拍电影 这分明是上天在怜悯众生 中国的当代电影可曾给过在这个国家占人口百分之九十的人们一个这样的镜头?

贾樟柯啊 你离大师不远了!

   影片简直是一部当代中国底层社会的百科全书 涉及的东西太多了 超出我的叙述能力 我就分成几段瞎比说吧       底层社会中好人们的相互欺诈与龌龊:       三明被小马哥强拉去看变美钞的魔术    摩的小伙骗三明的五块钱    旅店老板和摩的小伙的交易    麻老大把妹妹抵债 不肯让三明见幺妹儿       烟酒茶糖:       个人觉的用概念和象征的符号记录了真实的生活 烟酒茶糖四样东西在中国人的生活里有很重要的地位 甚至曾是所有中国人奢望的卑微的幸福 三明交际时用的烟和酒 沈红那杯苦涩的茶 小马哥去打架前吃的大白兔 三明与幺妹儿最后在一起也是大白兔 那是他们的幸福和甜蜜 也是他们的忧伤和悲哀 发展剧情的同时很好的记录了社会现实 一点也不做作 配上音乐很有东方韵味       超现实和三峡工程       并不觉得突兀或是莫名其妙 相反觉的是导演的神来之笔    飞碟的出现可能更加反衬了三明 沈红们的渺小与卑微 说什么超现实 不如说成荒谬吧 中国的现实难道不超现实 难道不荒谬吗 两千多年的县城 两年就拆了 当地的历史 文化 当地人的生活马上都将淹没在 “浪奔 浪流”里了    说到这儿又要说三峡工程了 忘了是黑格尔还是卡夫卡说过一句话 长城是中国人作为奴隶的耻辱的标志 没错啊 这种强奸民意 动用巨大的人力 物力 财力 对大自然进行人为的大规模改造的政绩工程 只有在中国这样的国家产生 据说某国家某市的政府要申办奥运 因为市民怕奥运会 会影响他们平静的生活 不得不草草收场了 可我们呢   对了忘了问一句 现在的奥运和体育还有多少关系   有些煞笔又要说你怎么不爱国呢 我无语啊 关于三峡工程 建议大家看看 黄万里的看法   http://zeroliu.blogdriver.com/zeroliu/1220781.html       关与那个无名建筑 据豆友说是当地政府为了纪念移民建的 本意是想建成繁体的 华 字 仔细一看还真有点象 导演让它飞了 其实是不认可这样的纪念 你们强奸了民意还要弄个纪念碑 这才真叫超现实 真叫荒谬       幽默 反讽 隐喻       三明去找幺妹儿时 四个光膀男人坐在床上吃面条    小马哥问三明裤兜里是什么 三明掏出一把刀子    以及小马哥被装在麻袋里 真是冷啊 不知导演是否在向北野武谄媚哈 因为贾的前几部片子都是北哥的投资    还有沈红给人包扎伤口时 得知丈夫有了情人时 旁边电表还是什么冒出的火花   让人想起陈英雄 的〈〈三轮车夫〉〉 有点意思 象是生活给我们的惊喜或是打击 甚至是无厘头       去当地拆迁办查幺妹儿的地址时 电脑的死机    拆房子是有人带着防毒面具在喷消毒水 残破的墙上有努力字样的条幅 还有周界论的海报 和一个奖状 (真是恐怖啊 越看越象731 要知道他们毁了多少人的生活啊)    领导摸样的人说 准备听我口令 1 2 3 亮 (这是领导 还是上帝?

)    沈红:江西过来的,在你们厂搞过供销,宜昌当过水电兵,是战友介绍过来的           厂长:郭斌?

     沈红:对,郭斌    厂长:这个人,我不认识 (打倒装比分子)      也是这个厂长 对着楼下大喊 国家财产要保护哈 (再次打倒)       三明和幺妹儿和好时 摆在中间桌子上的是个绿色的暖壶 却赫然盖着一个红色的盖子 不管是否有意为之 总让人觉得这就象三明们那离谱的爱情 婚姻 那仿佛是个错误般的生活 不管多么别扭 多么不象样 它还是直挺挺的矗立在你我的面前       关于走钢丝的人:       不要以为无数个三明们在 走钢丝 我们何尝不是 那些当权者 更是如此       权力 暴力 金钱的狼狈为奸       沈红的丈夫 是当地黑社会的老大(暴力) 他的情人又是拆迁公司的老板 (金钱) 以及当地的权力机关/集团?

这是一张没人能逃得出去的网 小马哥为了他所理解的义 为了五十元钱 死了 他或许是他的幸福 然而也正是他的悲哀 他死的那天晚上 三明旁边的桌子 坐着的正是桃园三结义的 刘 关 张 我想这是在祭奠小马哥的死 也是祭奠义的消失 因为这义的背后从来都是 权力 暴力 和金钱的肮脏勾当   据说奉节县就是白帝城托孤的地方 刘 关 张的出现也算是神来之笔吧 是双重隐喻吧       人民币般的海报?

      三明和四川的拆迁工人说起了 人民币上自己家乡的美丽风景 很是欣慰 可又有些无奈与失落 是啊 是有 但是只能在背面 至于正面是不会留给无数个三明 沈红的   甚至神圣的大自然的面子也不给 他们只能在背面 只能在角落里(旅店老板的新家居然在桥洞里 无语啊) 当然这就是这张海报牛比的原因 这张用水印做成仿佛人民币一般的海报上是三明 是沈红 是自然       关于三明       他的确老实 憨厚 沉默 甚至木讷 但当他说 等我一年,我给你!

的时候 当他决定回老家下煤窑 象走钢丝般冒着生命危险去换自己想要的幸福时 他是坚毅 决绝 是有力量甚至有一丝愤怒的 尽管这背后是无尽的无奈 落寞 和悲伤 记得吗?

他的手机铃声是歌曲 〈〈好人一声平安〉〉       关于沈红       不停的喝水 吹电风扇的镜头 都在暗示她的性压抑 还有一个她慢慢走过一串表的镜头 明显是在说 这没有性的生活是怎样的难熬 当然性的压抑象征她 失去的爱情 和幸福生活 象征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受到的打击 沈红很可能和王东明在一起了 也可能不是 但她和三明都在默默的寻找自己的幸福 卑微吗?

是的 卑微吗?

决不!

      三峡好人 这好人是好欺负的人 是无权力的人 是三明 沈红 和幺妹儿 是所有精神和物质遭受双重压迫的人 是主体性丧失了的人 他们永远不会知道自己为什么好端端的活成了这样 这好人是反讽 是愤怒 我坚信贾樟柯是愤怒的 因为有大恨 才有大爱 他是绝望的 正因为充满希望 才会绝望 而这绝望是愤怒后的清醒 是大彻大悟后的力量 总之把这样一部记录与批判当下社会的现实主义影片 拍的如此深刻 犀利 流畅 深藏不露 的同时还有无尽的温情 和悲悯       贾樟柯 你牛逼大了!

  

《三峡好人》短评

故事太阴萌了

8分钟前
  • 大范范
  • 较差

中国人从一生下来,就是韭菜了……

13分钟前
  • 发面泡泡
  • 还行

好?还不够好。

18分钟前
  • 祥瑞御兔
  • 还行

不怎么喜欢贾樟柯的电影。

21分钟前
  • 大蓝。
  • 还行

抄现实+YY魔幻+镜头小魔术 而只稍稍表示义愤即遭众人鄙视。我不是不懂底层真实 心态僵硬 生活残迫,我只不过是生气,生气。

22分钟前
  • 霉烧猫
  • 很差

加油

24分钟前
  • 徐一
  • 推荐

7/10。科长的意象在常人眼里往往没有诗意可言甚至是异化的,开头一场魔术表演者手中的人民币变换欧元、美元,农民工饶有兴致地欣赏人民币上故乡的风景画,钱对于富人只是资本符号,对于穷人则是情感的保留:基于金钱交易的非法婚姻分吃着奶糖那种不完整却甘甜的情感,嫁给富人的护士除了分手的尊严什么也留不住;镜头从男主的脚下缓缓上摇展现站在屋顶所看到的一切,拆毁、坍塌意味着故乡之情的消失,烟酒糖茶成了绝望中唯一的人情味,那堆砖头下小马哥的手机铃和遗照前的香烟祭奠,现实巨变中的暴力与温情被拍得如此含蓄,男主取酒递给船老大求前妻地址遭到僵持的冷遇,女主拿出丈夫的茶品尝变质的爱情,最激动的人物情感冲突浓缩于此;结尾远景在废墟上走钢丝的人出现短暂而荒谬,它象征底层小心翼翼地求生,但其场面调度因内容的凌乱而有些不伦不类。

25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没看明白啥意思啊。

28分钟前
  • __酉卒 目艮__
  • 较差

结尾真是好。太多不经意的小细节,反而显得不自然了。哎,还没体会生活吧。

32分钟前
  • 小溪笑嘻嘻
  • 还行

贾樟柯导演功力最强片,几乎没有瑕疵。时间必将证明。

34分钟前
  • 苏比
  • 力荐

什么东西

36分钟前
  • yemuzhexing
  • 很差

中国剧情 小孩抽烟笑点

39分钟前
  • 寺内酒徒对倒
  • 还行

两只蝴蝶

40分钟前
  • 还行

外界是一个有着尖锐矛盾冲突的且具有强烈的地理文化意义的他者 ,内在的矛盾是一个看似与环境毫不相关的关于寻找的故事,其实寻找这一行为最后带出的是整个社会底层在三峡修建这一历史节点遭受的难掩的失落,这种失落感更深层地取决于这种生存环境的变化,建筑在坍塌,房屋被淹没,意味着人的根基在瓦解,人的身份在遗失,家的寻找成为了一个凌空悬置物,从寻找到离去,什么都没有得到,也许只是目睹了一场人间幻象,三峡的修建其实就是那些超现实场景的现实化,如不明飞行物掠过、钢丝走人一样,让人目眩神迷,让人虚实不分,真情实感就这样被掩埋了。

42分钟前
  • 炯之
  • 推荐

这不是电影;因为他完全不用镜头说话,可这是胶片拍的;这不是电影,因为它的故事既不娱乐大众又无艺术价值,可却能拿去得奖;贾樟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辩证哲理,电影可以完全不是电影,可是却还是电影。多么深邃的人啊。我佩服贾樟柯一直以来对自己哲理的坚持。贾导,我顶你!

43分钟前
  • dumber
  • 很差

真不知道你们哪里延伸出来的这么多赞叹和感想,一种站在高层看底层的快慰吗?

45分钟前
  • 北派二叔
  • 很差

坚持,可能是希望,但也可能是折磨,。。

48分钟前
  • 一片云
  • 推荐

“忠厚老实”的男人“买”了一个四川“媳妇”,生完孩子跑了,男的去找她,导演和编剧抹起眼泪:他可真惨呐。你们真恶心。

49分钟前
  • momo
  • 很差

贾樟柯的镜头在纪录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主动的现实创造。[三峡好人]是他在连贯性上做得最好一次。无论是布莱希特式的段落感还是现实/超现实的象征,都在整体框架里显得熨帖而多层次。镜头里是一个变动的时代,更是其中具体的人,以及他们在这个一切都让位于经济的大背景下对失掉的物理和精神家园的追寻。

50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没看懂

51分钟前
  • momo
  • 还行